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日前在2005国家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指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

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科学谋划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杜青林表示,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合农和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动、和谐的发展环境。

杜青林介绍,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杜青林提醒,目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从总体上看,还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不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科学谋划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第一,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气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步伐,不断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缩小城乡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距。

第二,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第三,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建议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形成标准统一的模拟实用数据库群及完善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好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重点建设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要积极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体系,要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作,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

二、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就广东省来说,在1997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不超过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7.9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0.07%和1.63%而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39%,这充分表明广东农民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3.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网络成本高表现在两个方面:(1)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5000元至6000元;(2)农村电话费若按0.3元/分钟计算,加上上网费用4元/小时,合计每小时上网费超过10元,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

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

5.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没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广东有21个地级市,33个县级市,43个县,3个自治县,43个市辖区,它们作为农业生产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种植、生产,也就要求信息技术的适应性要因地制宜。但广东省目前从事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人员比例较少,且开发的技术品种不多,适应性差,加上目前农业应用软件出现供求之间的矛盾,更加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广东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广东发展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7.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提供与开发失去了市场导向,不能为农业提供实用性服务。在广东,由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管理体系,使得信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对广大农民服务。

8.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广东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广东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山东省滨城区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在生产者与市场之间架起信息服务的桥梁。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一)评价农业信息化现状的指标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衡量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标与农业信息化指标是共同的,但农业信息化的衡量标准有其特殊性,农业信息化现状的评价:①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分布情况、电话用户等;②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量及其他通讯设备能否保证信息传播畅通;③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和利用;④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包括各种农业信息技术的用户数,按主要农业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⑤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包括农业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农业生产总值中所起的增值作用,即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二)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198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

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不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欠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学调整生产结构;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系统、土壤一作物一大气系统等进行仿真,辅助农业管理者编制农业规划和生产计划;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部分科研院所开始探索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发布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000多家。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检索,到2001年3月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近2200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

从省级来看,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开始起步。目前,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以广东省为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1)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程度。据统计,广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当迅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农业信息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首先,在基础通讯网络方面,广东邮电现有长途光缆达9134皮长公里,光缆总长约29万纤芯公里,微波通信线路约32万波道公里,已经形成东、西、北三大环和珠江三角洲网中网的速率在25Gb/S以上的高速骨干通信网络;建成了通往北美和欧洲的国际海缆和广州、汕头两个国际卫星地球站和一批卫星地球站;国际互联网(因特网),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视聆通)已覆盖全省市、县、乡镇,连通全国;覆盖珠江三角洲,连接汕头的宽带多媒体通信试验网已建成;基础数据网覆盖全省市、县、乡镇,提供分组交换、数据专线、帧中继等业务;用户光纤网正向乡镇、小区、大楼、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延伸。其次,在信息网络方面,广东以科技、邮电、信息、广电、高教等五大信息网络(简称“五网”)为主的公用信息网络基本覆盖全省,以CHINANET――GD和视聆通网络为主的邮电信息网络在全省各个地方正式开展营业服务,还有一批高校网,20多个大大小小信息网络和各种形式的内部网络得到蓬勃发展。最后,以“金”字系列工程的实施为代表,广东专用信息网络也有较大发展。“金卡”网络覆盖全省90个市县,业务量居全国首位,还有“金关”网络和“金企”工程也建成并得到广泛应用。(2)农业信息网络状况不乐观:①全省上网用户比例不高,农民上网比例更低。②全省互联网用户分布不均衡。③农业网站不多,利用程度不高。④农业网站内容一般,深度不够,实用性较差。⑤网站分布不均衡。

二、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就广东省来说,在1997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不超过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7.9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0.07%和1.63%而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39%,这充分表明广东农民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3.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网络成本高表现在两个方面:(1)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5000元至6000元;(2)农村电话费若按0.3元/分钟计算,加上上网费用4元/小时,合计每小时上网费超过10元,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 5.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没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广东有21个地级市,33个县级市,43个县,3个自治县,43个市辖区,它们作为农业生产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种植、生产,也就要求信息技术的适应性要因地制宜。但广东省

目前从事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人员比例较少,且开发的技术品种不多,适应性差,加上目前农业应用软件出现供求之间的矛盾,更加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广东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广东发展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7.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提供与开发失去了市场导向,不能为农业提供实用性服务。在广东,由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管理体系,使得信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对广大农民服务。 8.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广东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广东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三、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1)宏观领导,统筹规划。政府要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召集相关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调查,认真论证,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作为我国的一大重要建设项目,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督促各级地方政府要配合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并提供必要的帮助。(2)政府加大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讯费用。(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信息服务职能。①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是讲求网站实用性,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②要发挥统计部门拥有信息的优势,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二)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1)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2)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提供诸如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管理等不同层次的服务,具体内容包括政策模拟,调控决策,方案模型,粮食安全预警等。(3)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应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信息、农业决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人才资源信息、世界农业科技文献资源信息等,必须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序管理与应用开发,要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全省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广东要建立全省的大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下面各地方建立具有各自地方特色和资源区位优势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三)其他对策(1)加强农业信息网建设。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当前应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S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生命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面向农村、农民,面向各级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各样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并把农业专家系统配置到市、乡、村,直接面向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广大科技示范户,种养户,引导他们对该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2)建立信息农业的实验示范基地。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相对比较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做到让农民较容易认识和掌握应用。这可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信息农业的实验基地,集中力量,参照国际先进的信息化标准进行实验性示范建设,慢慢再向农村、农民逐步推广,要配置足够的专家、技术人员给农民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亲自示范,务求让农民认识该项技术的价值,并学会如何应用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收入。(3)研制和开发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的滞后已阻碍广东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农民需要信息是必须有人提供信息源以及获取信息的软件。在广东省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为获取信息的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太过分强调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政府应在提供基础数据库和重要农业信息方面有先期的投入。另外,一个

不容忽视的情况是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广东省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之举。(4)大力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化产生的背景要求在农业发展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时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摆脱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实现产业化的情况下,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目前,广东省的农民还没有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环境中完全解脱出来,生产规模不大,信息技术采用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给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限制。故广东在发展信息农业时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本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5)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以农科院为带头,推动全省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6)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农业信息化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他们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特别是广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结合本省特点开辟一条适合自己又颇具特色的农业信息化道路。

当前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来源:sme.gov.cn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趋明显。而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往往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涉农部门对农产品市场行情、价格走势模糊不清。目前,各县市、乡镇给农民传播种植业信息多数是大会加小会,或者是干部下乡宣传,由于本身对信息不太精通,宣传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效果不明显,导致农民得不到一些急需的产品价格、市场供求及相关的科技信息;

二是农民对农业信息的捕捉能力有限。大多数农民是根据今年农产品价格高低来选择明年继续种什么,或者靠各种渠道获取的零星信息来自己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农民自己对一些零碎的科技信息缺乏综合处理的能力,难以正确把握市场脉搏;

三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从全疆来看,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议:

(一)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区、州、县、乡联网。逐步建立连接农业部门、县市、乡镇、农村专业大户的网络体系,实现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用信息引导生产,及时提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信息。

(二)在县市尽快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提高农业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病虫害等急需的信息;在农村成立农民信息服务中心,完善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将实用科技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综合分析后提供给农民,同时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

的疑难问题收集整理,交由专家咨询解答。

(三)从长远看,农业生产必须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农民信息弱势的根本出路。因此,必须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来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引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订单种植,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信息的桥梁,通过信息渠道,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各乡镇建设并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大力培养农村信息员,积极捕捉各类涉农信息,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

信息办的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一、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围绕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应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固定电话普及率,2004年底已通固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9.9%;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市场供求等信息,以及农民生活的各类信息初具规模,在许多地区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终端方便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各有关部门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格局开始形成,农业、气象、科技、教育、广电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涉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成绩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今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相当落后。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2004年底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不通电话。全国广播和电视尚未覆盖到的5.9%和4.7%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2004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9400万,从用户的行业分布看,农、林、牧、渔行业的用户仅占1.3%;从用户的职业分布看,从事农、林、牧、渔的工作人员仅占1%,这表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应用水平是很低的。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十分明显,而且仍然呈扩大的趋势。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关于“三农”工作政策的实施效果,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十六大进一步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既包括城市信息化也包括农村信息化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仍在扩大的情况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首先,这是信息化工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信息化工作的根本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强薄弱环节,重视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信息化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其次,这是依靠科技进步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先进技术。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三,这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加快农村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虚拟现实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和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四、“十一五”期间农村信息化建设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十一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看,未来五年,我国农村信息化要加快发展步伐,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普遍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长足进展,涉农信息内容占全国互联网全部内容的份额不断增加,初步形成针对性强、门类齐全、各具特色的涉农信息资源体系;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信息化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广大农民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明显提高。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农村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差距扩大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信息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广大农民步入信息社会创造条件。

五、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需要认真抓好的重点工作

推进农村信息化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泛,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当前,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在制定 “十一五” 信息化发展计划中要把农村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各有关方面的

“十一五”计划都要认真考虑和积极支持农村信息化;二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村信息化作为放到国民经济全局和整个信息化工作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信息化对农村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把更多的财力和社会资源用于支持和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三是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话“村通工程”和“金农工程”,并根据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适时组织和实施新的重大工程,充分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农村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四是深化体制改革,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村信息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通信世界 作者:辛仁周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司长)

农村信息化期待三突破

随着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凸显,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信息产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本报组织的农村信息化应用市场专题调研中,记者发现,如何做到信息内容的及时实用、网络设施的一网多用、信息终端的简便好用,是当前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待突破的关键点——农村信息化期待三突破

“要建新农村,先建信息村”,这是记者近日在河南、四川等农村调研时常见的一条标语。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南、江西等通信企业纷纷主动请缨,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方案,并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赞赏和肯定。随着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凸显,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信息产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上周五推出的信息化应用市场调研特刊中,我们分析了市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使得农村信息化需求趋旺,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农村信息化市场与城市差异很大,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充分考虑农村的现状和农民需求的特点。事实上,在“十五”农业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模式与日趋旺盛的农村信息化需求之间的“错位”现象日益突出:信息资源粗放增长与有效信息供给不足、网络技术不断演进与现实网络结构偏低、信息终端智能化需求增加与农民操作期盼简化的矛盾共存。专家分析,这既是当前农村信息化市场不同于城市的特点,也是我国农村信息化下一步推进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信息服务如何及时实用

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农村信息化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农民来讲,如何及时获取准确、实用的信息,是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也是他们对农村信息化内涵的全部理解。目前,虽然涉农网站和各种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很丰富,但农民感到实用的、“解渴”的信息却很少。如何开发提供给农民及时实用的信息,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十五”期间,我国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部在全国布设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2000年,我国涉农网站2200家,2004年我国涉农网站已达到6389个,国家农业门户网站日访问量达300万次,在全球农业网站中高居第二。各涉农专业网快速发展。“金农网”在全国已基本完善,农业统计网已经建到乡镇、村乃至定点户。科技部搭建了“国家级农村科技数据共享平台”,开

通了“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中心并延伸到乡镇服务站,通过“中国兴农网”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然而,在信息资源纷纷上网的同时,对信息需求迫切的农民却远未“解渴”。调查显示,他们希望获取的前三位信息依次为产品需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以及生产科技信息。但对这几类信息获取的数量和质量满意度均不超过30%。农民对有效信息的关注度集中表现在及时、准确、实用几个方面(详见图一)。

专家注意到涉农信息资源增多与有效信息匮乏并存的现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中国涉农网站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民需求,大部分网站千网一面,农民需要的服务内容非常少。他认为,这与服务定位不准有关,一些网站远离或脱离农民。此外,信息增值开发度低也严重影响着农民获取实用有效的信息。涉农会议信息、文件信息网上比比皆是,但将之“转化”为农民可以理解把握的生产信息、市场信息却很少。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曾对有关网站搞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发现这些网站普遍存在信息有效性太低、信息增值量太小的不足。

专家认为,要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实用信息服务,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农民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去搜集、整理、开发信息;一方面必须发挥涉农部门、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的综合作用,加大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在这方面,通信企业具有明显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和用户优势,可以提供完善的信息传送通道和信息集合平台。但是,运营企业自身并不拥有内容资源,同时在农业领域也缺乏专业的内容开发商。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涉农部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开放各种信息资源;同时要联合服务商,加强对信息内容价值的开发与转化。要通过多种方式去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创造信息价值提升通信网络的应用价值。河南网通与省畜牧局、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打造“金牧阳光工程”,为农村宽带用户提供农业视频信息,河南移动与气象部门、农业部门合作为“农信通”用户提供一定数量的免费短信息,四川联通“天府农业信息网”的乡镇信息员主动收集、发布农民生产和需求信息。这些案例生动地表明,只有各方联合起来,将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集成到通信网上,才能使农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用信息。

网络设施如何一网多用

农民要脱贫致富,农业要规模经营,农村要融入现代文明,迫切需要信息洪流的引导、冲刷与洗礼。而作为最重要的农村基础设施之一的信息通信网络,正是传输信息洪流的大动脉。但是,这个大动脉现在还是不完善、不畅通的,在很多农村地区还存在严重的“肠梗阻”现象。因此,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首先就必须拓宽、加固这个信息通道,使各种深受农民欢迎的信息能够在上面快捷高效地流动。

目前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有三张网。计算机网方面,目前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的地级市、40%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全国41%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拥有上网计算机总数达17000多台。农村通信网方面,到2005年8月,我国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在每百人16.4部左右,农话用户数达到1.08亿。截至2005年底,全国97.1%的行政村可以借助通信网和世界联络。信息产业部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我国农村通信发展目标为“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998年启动以来,截至2005年底,基本解决了全国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自然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

问题,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4.05%和95.29%。

记者调查发现,农民需要从现代信息网络获取的信息日趋综合多元化,既要语音、文字信息,更需要视频内容,同时农民也不满足于给什么看什么,更希望实现“想看什么点什么,想问什么答什么”。综合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需要综合化的信息网络进行支撑,现有的通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共同面临网络结构优化的问题。“一网多用”、“三网合一”能否在农村率先突破,更好地帮助农民信息致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的成本急剧下降,给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上世纪90年代,正是利用了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中国城市通信迈过了发达国家走过的纵横制时代,三步并作两步,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跃居世界先进水平。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用户数超过固定用户,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发展中国家走在发达国家前头。这些成功经验启示人们,广大农村实现信息化不用走先建电话村,再建信息村的老路,最理想的方案就是一步到位,综合接入。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信息化陷阱”——在偏远的乡村同时建几套信息网络不仅代价极其高昂而且不可能分别聚集起足够的用户。

目前河南网通等通信企业提出“退铜进光”,将农村通信网络由铜缆接入为主转变为光纤综合接入网,彻底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这个网建成后,全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兴农网、小学远程教育网和金牧阳光网将形成统一的网络,并逐级向乡镇、村覆盖,铺设一条奔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路。记者在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河南新乡市七里营镇龙泉村看到,通过宽带网络,以电视机作为显示终端,不仅可以有效地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远程教育,还可让用户自主点播各种农业致富信息、科技信息、农业气象信息、知识教育及文化娱乐节目等。村里的远程教育室每天8小时开放,大多时候都挤满了前来寻求信息的农民。一些农民还学会使用遥控器输入自己想寻找的个性化信息并向农牧专家咨询问题。技术专家估算,如果要把电话网、广电网、计算机网分别铺到这个村里,代价将是目前的三到四倍。

信息终端如何简便好用

终端是信息到达农民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适合农民使用的终端,那么此前所有环节的努力都可能白费。目前,信息终端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尽快开发出简便好用的信息终端,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是农村信息化能否推广普及的关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现代信息服务手段在我国农村从无到有,并加快发展。2004年每百户农户拥有电视机113台,拥有电话90部,其中座机55部、手机35部,计算机每百户只有两台。由于移动终端具有操作简便、即时传递和互动性强等特点,目前手机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普及率加快。一些省市新增移动用户中农村用户已占70%到80%。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电话和手机已经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最重要信息渠道,电视紧随其后,计算机网络排在第五位。通过现代信息终端已经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首选。然而调查还显示,影响电子信息终端进一步在农村普及最主要的障碍是终端价格太高、信息费太高和缺少适合农民使用的终端(详见图二)。通过单一终端获取信息对农民来说局限很大,全部配齐又不划算,希望能提供一种价格便宜的多功能信息机是很多农民的心声。

经过广泛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信息终端的需求具有两大特点:功能强大,有声有色;价格便宜,容易操作。农民最迫切需要的信息终端是一种特制的“傻瓜式”智能终端。它首先要坚固耐用,其次容易操作,按键大,声音大,彩屏,可以打电话、发信息,最好可以看到图像。价格方面,本报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农民能够接受的多功能信息终端价格在100~600元之间,选择1000元以上的仅占6.25%当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低于1000元的低价电脑,中国移动也向有关厂商规模定制了大批低价手机投放农村市场。但这些终端在操作流程和业务设计方面并没有根据农民的需求量身定做,简易化和“傻瓜化”程度还不高,尚未内置更加智能化的软件或解决方案。有专家指出,在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信息通信领域的创新不仅要在核心网络方面有重大突破,更要在信息应用尤其是实用终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就要求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联合攻关,在综合现有各种终端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出一种能满足农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简便好用的终端产品。

为农村、农民开发设计更多更好的实用信息终端,提供更加简便的信息应用解决方案,是推进农村信息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农民还不能熟练应用电脑和互联网时,“宽带+电视+机顶盒”的IPTV网络点播业务在农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农民可以通过宽带网在电视机上点播收看农业科普片、专家讲座,还能上互联网。多数农民表示,他们就需要这种操作简便、不需花钱添置大件设备,而信息内容却很丰富的接收途径。

除了终端方面的创新,还必须关注信息服务体系的创新问题。各地农村还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和应用,比如“农信通”、“信息公告栏”、“农技110”、“信息服务站”等,为打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瓶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元春说,要更好地填补数字鸿沟,光有网络通道不行,还要有服务的中心和二传手,必须构建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马晓河指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该是多级传递配以多向延伸的分布系统以及服务、教育和开发并重的功能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终端走入农村,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信息服务人员和农村信息应用主体的信息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种菜能手、河南尉氏县政协委员阎广礼说,这几年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可以上网,可以打服务热线,可以定制“农信通”短信。但多数农民对此缺乏了解,也不会操作使用。强化这方面的宣传和培训,是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的信息服务之一。

多元化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网络信息化程度却很低。有数据显示,中国能上网查看信息的农民不到10%。农民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程度很低,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互联网具备信息量大、内容全面、查询方便等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更快、更有效地让农民应用起来,提高农村信息化的服务水平,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是信息化大市场

近几年,石家庄市裕华区进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信息化试点和大面积推广工作,裕华

区农村基本达到了村务管理现代化。简单说就是村民只要用手在触摸屏上轻轻一点,就可以查看村务公开、财务账目、科技致富等信息。

与此同时,上述信息保存时间长、内容全面,想查什么内容,就查什么内容,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裕华区5年来坚持对农村信息化的不断探索和推进。这也让裕华区农工委认识到,发展农业信息化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应用信息网络。

要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利用IT技术全面解决农民的对信息的急需。目前,裕华区的网络建设已基本覆盖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业、部分城区居民,正以不可阻档的势头向农村发展。农民对信息网络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逐渐升温。如果能让农民像看新闻联播一样方便地应用网络信息,农业信息化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列车也将驶入信息化的高速公路。

三大制约因素

通过实际工作总结,裕华区农工委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受到三个因素制约。

第一,农业信息化投资费用较大,农村信息化投资渠道较窄,严重影响农村信息化进程。一方面,只依靠政府投资、政府宣传,还不能把信息化送到每户农民家中,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农民家庭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不具备上网所需要的电脑、网络等基本设施。这些设备投资相对较高,由于资金限制,农民不舍得投资几千元购买电脑和支付上网费用。不具备上网硬件成为农民不能上网的直接原因。

第二,农民大多不具备电脑或网络相关技术。不会操作电脑,不会上网,这也是影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三,农民对网络信息应用认识不到位,认为没有必要上网。有些龙头企业、种植、养植大户认为自已的产品有销路,满足于现有产品生产和销售规模,没有必要上网。对利用信息网络能否为自已的企业扩大规模、打开销路没有足够的信心。

多元化促进发展

面对上述制约因素,裕华区农工委认为,应当多元化促进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首先要以用促建,切实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让信息化的应用程序、操作方法变得简单易行。一方面,要重视信息化在村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让村级集体资产及收支项目在显示屏上逐笔逐项公开,让村级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计划、资源开支情况等内容进行详细公开,让落后、繁锁的村务管理工作步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轨道。另一方面,要以农民利益为目标导向,注意实用性和实效性。要想农民所想,掌握农民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对农民有用有益的信息。要对成千上万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和汇总,加工成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农民,同时也要把农民想发出去的信息及时发布出去,最好能让农民像看电视一样简单地去网上查信息,非常方便地发布信息。这就需要建立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员队伍,让有价值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到达农民手中,发挥作用。

其次,信息化建设投入要实现多元化,降低信息资源成本。农业信息化建设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农民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信息应用必须低成本,要提高应用率就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信息应用的资金和技术融为一体,将信息应用的成本降至最低。只有始终考虑让农民低成本获取信息,才有可能让农民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才能增强农业信息化的生命力。

第三,还要培训大批的信息技术人员。目前,大批农民不具备操作计算机上网的能力,培养一批有一定信息网络基础的人才,这将成为解决农民在信息网络应用中所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一条捷径。

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信息化”源于20世纪60年代,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支持,信息化将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

“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首先,信息技术能发挥先导作用。对于生产者来说,最关心的是生产市场上需要的产品,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就必须在种养之前基本掌握未来收获季节时的供需情况,对于农业这种生产特点,对信息的需求程度要高于其他行业。而实际上,由于城乡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面向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加上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导致农业生产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由此产生的浪费也十分惊人。开发面向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农产品供需分析系统、市场价格预测系统、农田决策指挥系统等,可辅助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其次,信息技术能指导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农艺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这需要信息技术的指导,并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开发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便携式农业信息系统等,随时随地为生产者提供技术指导,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第三,信息技术能促进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要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变,进入流通领域,就必须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只有完成整个生产过程,才能进入扩大再生产,这更需要信息的指导,“增产不增收”、“卖难”现象一直存在,今后还可能会长期存在。因此,开发农产品供需信息系统,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开发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等,对实现产销对接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能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

乡镇和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的最低层,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假如不牢固,就可能影响整个建筑的稳定性。由于该层次数量多、地域广、差别大,其组织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上传下达,实现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对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管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基层“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

“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

首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其次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以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再是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将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因此,开展“多网合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建立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开发各种农村信息接收终端,制作多媒体教育培训课件,满足农民技能培训信息服务的需求,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实现“乡风文明”。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跨越式发展,不再走传统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老路,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日前在2005国家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指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

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科学谋划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杜青林表示,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合农和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动、和谐的发展环境。

杜青林介绍,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杜青林提醒,目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从总体上看,还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不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科学谋划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第一,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气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步伐,不断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缩小城乡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距。

第二,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第三,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建议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形成标准统一的模拟实用数据库群及完善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好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重点建设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要积极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体系,要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作,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

二、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就广东省来说,在1997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不超过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7.9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0.07%和1.63%而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39%,这充分表明广东农民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3.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网络成本高表现在两个方面:(1)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5000元至6000元;(2)农村电话费若按0.3元/分钟计算,加上上网费用4元/小时,合计每小时上网费超过10元,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

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

5.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没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广东有21个地级市,33个县级市,43个县,3个自治县,43个市辖区,它们作为农业生产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种植、生产,也就要求信息技术的适应性要因地制宜。但广东省目前从事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人员比例较少,且开发的技术品种不多,适应性差,加上目前农业应用软件出现供求之间的矛盾,更加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广东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广东发展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7.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提供与开发失去了市场导向,不能为农业提供实用性服务。在广东,由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管理体系,使得信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对广大农民服务。

8.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广东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广东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山东省滨城区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在生产者与市场之间架起信息服务的桥梁。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一)评价农业信息化现状的指标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衡量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标与农业信息化指标是共同的,但农业信息化的衡量标准有其特殊性,农业信息化现状的评价:①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分布情况、电话用户等;②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量及其他通讯设备能否保证信息传播畅通;③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和利用;④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包括各种农业信息技术的用户数,按主要农业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⑤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包括农业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农业生产总值中所起的增值作用,即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二)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198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

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不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欠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学调整生产结构;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系统、土壤一作物一大气系统等进行仿真,辅助农业管理者编制农业规划和生产计划;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部分科研院所开始探索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发布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000多家。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检索,到2001年3月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近2200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

从省级来看,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开始起步。目前,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以广东省为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1)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程度。据统计,广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当迅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农业信息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首先,在基础通讯网络方面,广东邮电现有长途光缆达9134皮长公里,光缆总长约29万纤芯公里,微波通信线路约32万波道公里,已经形成东、西、北三大环和珠江三角洲网中网的速率在25Gb/S以上的高速骨干通信网络;建成了通往北美和欧洲的国际海缆和广州、汕头两个国际卫星地球站和一批卫星地球站;国际互联网(因特网),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视聆通)已覆盖全省市、县、乡镇,连通全国;覆盖珠江三角洲,连接汕头的宽带多媒体通信试验网已建成;基础数据网覆盖全省市、县、乡镇,提供分组交换、数据专线、帧中继等业务;用户光纤网正向乡镇、小区、大楼、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延伸。其次,在信息网络方面,广东以科技、邮电、信息、广电、高教等五大信息网络(简称“五网”)为主的公用信息网络基本覆盖全省,以CHINANET――GD和视聆通网络为主的邮电信息网络在全省各个地方正式开展营业服务,还有一批高校网,20多个大大小小信息网络和各种形式的内部网络得到蓬勃发展。最后,以“金”字系列工程的实施为代表,广东专用信息网络也有较大发展。“金卡”网络覆盖全省90个市县,业务量居全国首位,还有“金关”网络和“金企”工程也建成并得到广泛应用。(2)农业信息网络状况不乐观:①全省上网用户比例不高,农民上网比例更低。②全省互联网用户分布不均衡。③农业网站不多,利用程度不高。④农业网站内容一般,深度不够,实用性较差。⑤网站分布不均衡。

二、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就广东省来说,在1997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不超过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7.9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0.07%和1.63%而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39%,这充分表明广东农民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3.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网络成本高表现在两个方面:(1)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5000元至6000元;(2)农村电话费若按0.3元/分钟计算,加上上网费用4元/小时,合计每小时上网费超过10元,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 5.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没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广东有21个地级市,33个县级市,43个县,3个自治县,43个市辖区,它们作为农业生产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种植、生产,也就要求信息技术的适应性要因地制宜。但广东省

目前从事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人员比例较少,且开发的技术品种不多,适应性差,加上目前农业应用软件出现供求之间的矛盾,更加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广东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广东发展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7.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提供与开发失去了市场导向,不能为农业提供实用性服务。在广东,由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管理体系,使得信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对广大农民服务。 8.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广东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广东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三、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1)宏观领导,统筹规划。政府要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召集相关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调查,认真论证,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作为我国的一大重要建设项目,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督促各级地方政府要配合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并提供必要的帮助。(2)政府加大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讯费用。(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信息服务职能。①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是讲求网站实用性,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②要发挥统计部门拥有信息的优势,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二)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1)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2)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提供诸如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管理等不同层次的服务,具体内容包括政策模拟,调控决策,方案模型,粮食安全预警等。(3)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应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信息、农业决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人才资源信息、世界农业科技文献资源信息等,必须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序管理与应用开发,要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全省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广东要建立全省的大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下面各地方建立具有各自地方特色和资源区位优势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三)其他对策(1)加强农业信息网建设。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当前应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S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生命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面向农村、农民,面向各级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各样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并把农业专家系统配置到市、乡、村,直接面向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广大科技示范户,种养户,引导他们对该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2)建立信息农业的实验示范基地。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相对比较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做到让农民较容易认识和掌握应用。这可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信息农业的实验基地,集中力量,参照国际先进的信息化标准进行实验性示范建设,慢慢再向农村、农民逐步推广,要配置足够的专家、技术人员给农民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亲自示范,务求让农民认识该项技术的价值,并学会如何应用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收入。(3)研制和开发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的滞后已阻碍广东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农民需要信息是必须有人提供信息源以及获取信息的软件。在广东省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为获取信息的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太过分强调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政府应在提供基础数据库和重要农业信息方面有先期的投入。另外,一个

不容忽视的情况是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广东省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之举。(4)大力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化产生的背景要求在农业发展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时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摆脱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实现产业化的情况下,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目前,广东省的农民还没有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环境中完全解脱出来,生产规模不大,信息技术采用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给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限制。故广东在发展信息农业时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本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5)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以农科院为带头,推动全省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6)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农业信息化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他们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特别是广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结合本省特点开辟一条适合自己又颇具特色的农业信息化道路。

当前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来源:sme.gov.cn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趋明显。而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往往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涉农部门对农产品市场行情、价格走势模糊不清。目前,各县市、乡镇给农民传播种植业信息多数是大会加小会,或者是干部下乡宣传,由于本身对信息不太精通,宣传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效果不明显,导致农民得不到一些急需的产品价格、市场供求及相关的科技信息;

二是农民对农业信息的捕捉能力有限。大多数农民是根据今年农产品价格高低来选择明年继续种什么,或者靠各种渠道获取的零星信息来自己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农民自己对一些零碎的科技信息缺乏综合处理的能力,难以正确把握市场脉搏;

三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从全疆来看,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议:

(一)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区、州、县、乡联网。逐步建立连接农业部门、县市、乡镇、农村专业大户的网络体系,实现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用信息引导生产,及时提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信息。

(二)在县市尽快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提高农业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病虫害等急需的信息;在农村成立农民信息服务中心,完善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将实用科技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综合分析后提供给农民,同时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

的疑难问题收集整理,交由专家咨询解答。

(三)从长远看,农业生产必须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农民信息弱势的根本出路。因此,必须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来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引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订单种植,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信息的桥梁,通过信息渠道,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各乡镇建设并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大力培养农村信息员,积极捕捉各类涉农信息,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

信息办的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一、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围绕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应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固定电话普及率,2004年底已通固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9.9%;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市场供求等信息,以及农民生活的各类信息初具规模,在许多地区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终端方便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各有关部门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格局开始形成,农业、气象、科技、教育、广电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涉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成绩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今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相当落后。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2004年底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不通电话。全国广播和电视尚未覆盖到的5.9%和4.7%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2004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9400万,从用户的行业分布看,农、林、牧、渔行业的用户仅占1.3%;从用户的职业分布看,从事农、林、牧、渔的工作人员仅占1%,这表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应用水平是很低的。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十分明显,而且仍然呈扩大的趋势。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关于“三农”工作政策的实施效果,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十六大进一步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既包括城市信息化也包括农村信息化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仍在扩大的情况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首先,这是信息化工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信息化工作的根本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强薄弱环节,重视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信息化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其次,这是依靠科技进步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先进技术。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三,这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加快农村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虚拟现实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和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四、“十一五”期间农村信息化建设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十一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看,未来五年,我国农村信息化要加快发展步伐,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普遍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长足进展,涉农信息内容占全国互联网全部内容的份额不断增加,初步形成针对性强、门类齐全、各具特色的涉农信息资源体系;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信息化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广大农民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明显提高。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农村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差距扩大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信息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广大农民步入信息社会创造条件。

五、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需要认真抓好的重点工作

推进农村信息化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泛,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当前,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在制定 “十一五” 信息化发展计划中要把农村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各有关方面的

“十一五”计划都要认真考虑和积极支持农村信息化;二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村信息化作为放到国民经济全局和整个信息化工作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信息化对农村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把更多的财力和社会资源用于支持和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三是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话“村通工程”和“金农工程”,并根据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适时组织和实施新的重大工程,充分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农村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四是深化体制改革,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村信息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通信世界 作者:辛仁周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司长)

农村信息化期待三突破

随着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凸显,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信息产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本报组织的农村信息化应用市场专题调研中,记者发现,如何做到信息内容的及时实用、网络设施的一网多用、信息终端的简便好用,是当前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待突破的关键点——农村信息化期待三突破

“要建新农村,先建信息村”,这是记者近日在河南、四川等农村调研时常见的一条标语。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南、江西等通信企业纷纷主动请缨,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方案,并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赞赏和肯定。随着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凸显,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信息产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上周五推出的信息化应用市场调研特刊中,我们分析了市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使得农村信息化需求趋旺,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农村信息化市场与城市差异很大,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充分考虑农村的现状和农民需求的特点。事实上,在“十五”农业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模式与日趋旺盛的农村信息化需求之间的“错位”现象日益突出:信息资源粗放增长与有效信息供给不足、网络技术不断演进与现实网络结构偏低、信息终端智能化需求增加与农民操作期盼简化的矛盾共存。专家分析,这既是当前农村信息化市场不同于城市的特点,也是我国农村信息化下一步推进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信息服务如何及时实用

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农村信息化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农民来讲,如何及时获取准确、实用的信息,是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也是他们对农村信息化内涵的全部理解。目前,虽然涉农网站和各种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很丰富,但农民感到实用的、“解渴”的信息却很少。如何开发提供给农民及时实用的信息,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十五”期间,我国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部在全国布设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2000年,我国涉农网站2200家,2004年我国涉农网站已达到6389个,国家农业门户网站日访问量达300万次,在全球农业网站中高居第二。各涉农专业网快速发展。“金农网”在全国已基本完善,农业统计网已经建到乡镇、村乃至定点户。科技部搭建了“国家级农村科技数据共享平台”,开

通了“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中心并延伸到乡镇服务站,通过“中国兴农网”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然而,在信息资源纷纷上网的同时,对信息需求迫切的农民却远未“解渴”。调查显示,他们希望获取的前三位信息依次为产品需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以及生产科技信息。但对这几类信息获取的数量和质量满意度均不超过30%。农民对有效信息的关注度集中表现在及时、准确、实用几个方面(详见图一)。

专家注意到涉农信息资源增多与有效信息匮乏并存的现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中国涉农网站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民需求,大部分网站千网一面,农民需要的服务内容非常少。他认为,这与服务定位不准有关,一些网站远离或脱离农民。此外,信息增值开发度低也严重影响着农民获取实用有效的信息。涉农会议信息、文件信息网上比比皆是,但将之“转化”为农民可以理解把握的生产信息、市场信息却很少。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曾对有关网站搞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发现这些网站普遍存在信息有效性太低、信息增值量太小的不足。

专家认为,要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实用信息服务,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农民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去搜集、整理、开发信息;一方面必须发挥涉农部门、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的综合作用,加大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在这方面,通信企业具有明显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和用户优势,可以提供完善的信息传送通道和信息集合平台。但是,运营企业自身并不拥有内容资源,同时在农业领域也缺乏专业的内容开发商。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涉农部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开放各种信息资源;同时要联合服务商,加强对信息内容价值的开发与转化。要通过多种方式去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创造信息价值提升通信网络的应用价值。河南网通与省畜牧局、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打造“金牧阳光工程”,为农村宽带用户提供农业视频信息,河南移动与气象部门、农业部门合作为“农信通”用户提供一定数量的免费短信息,四川联通“天府农业信息网”的乡镇信息员主动收集、发布农民生产和需求信息。这些案例生动地表明,只有各方联合起来,将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集成到通信网上,才能使农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用信息。

网络设施如何一网多用

农民要脱贫致富,农业要规模经营,农村要融入现代文明,迫切需要信息洪流的引导、冲刷与洗礼。而作为最重要的农村基础设施之一的信息通信网络,正是传输信息洪流的大动脉。但是,这个大动脉现在还是不完善、不畅通的,在很多农村地区还存在严重的“肠梗阻”现象。因此,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首先就必须拓宽、加固这个信息通道,使各种深受农民欢迎的信息能够在上面快捷高效地流动。

目前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有三张网。计算机网方面,目前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的地级市、40%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全国41%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拥有上网计算机总数达17000多台。农村通信网方面,到2005年8月,我国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在每百人16.4部左右,农话用户数达到1.08亿。截至2005年底,全国97.1%的行政村可以借助通信网和世界联络。信息产业部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我国农村通信发展目标为“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998年启动以来,截至2005年底,基本解决了全国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自然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

问题,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4.05%和95.29%。

记者调查发现,农民需要从现代信息网络获取的信息日趋综合多元化,既要语音、文字信息,更需要视频内容,同时农民也不满足于给什么看什么,更希望实现“想看什么点什么,想问什么答什么”。综合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需要综合化的信息网络进行支撑,现有的通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共同面临网络结构优化的问题。“一网多用”、“三网合一”能否在农村率先突破,更好地帮助农民信息致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的成本急剧下降,给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上世纪90年代,正是利用了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中国城市通信迈过了发达国家走过的纵横制时代,三步并作两步,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跃居世界先进水平。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用户数超过固定用户,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发展中国家走在发达国家前头。这些成功经验启示人们,广大农村实现信息化不用走先建电话村,再建信息村的老路,最理想的方案就是一步到位,综合接入。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信息化陷阱”——在偏远的乡村同时建几套信息网络不仅代价极其高昂而且不可能分别聚集起足够的用户。

目前河南网通等通信企业提出“退铜进光”,将农村通信网络由铜缆接入为主转变为光纤综合接入网,彻底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这个网建成后,全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兴农网、小学远程教育网和金牧阳光网将形成统一的网络,并逐级向乡镇、村覆盖,铺设一条奔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路。记者在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河南新乡市七里营镇龙泉村看到,通过宽带网络,以电视机作为显示终端,不仅可以有效地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远程教育,还可让用户自主点播各种农业致富信息、科技信息、农业气象信息、知识教育及文化娱乐节目等。村里的远程教育室每天8小时开放,大多时候都挤满了前来寻求信息的农民。一些农民还学会使用遥控器输入自己想寻找的个性化信息并向农牧专家咨询问题。技术专家估算,如果要把电话网、广电网、计算机网分别铺到这个村里,代价将是目前的三到四倍。

信息终端如何简便好用

终端是信息到达农民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适合农民使用的终端,那么此前所有环节的努力都可能白费。目前,信息终端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尽快开发出简便好用的信息终端,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是农村信息化能否推广普及的关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现代信息服务手段在我国农村从无到有,并加快发展。2004年每百户农户拥有电视机113台,拥有电话90部,其中座机55部、手机35部,计算机每百户只有两台。由于移动终端具有操作简便、即时传递和互动性强等特点,目前手机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普及率加快。一些省市新增移动用户中农村用户已占70%到80%。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电话和手机已经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最重要信息渠道,电视紧随其后,计算机网络排在第五位。通过现代信息终端已经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首选。然而调查还显示,影响电子信息终端进一步在农村普及最主要的障碍是终端价格太高、信息费太高和缺少适合农民使用的终端(详见图二)。通过单一终端获取信息对农民来说局限很大,全部配齐又不划算,希望能提供一种价格便宜的多功能信息机是很多农民的心声。

经过广泛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信息终端的需求具有两大特点:功能强大,有声有色;价格便宜,容易操作。农民最迫切需要的信息终端是一种特制的“傻瓜式”智能终端。它首先要坚固耐用,其次容易操作,按键大,声音大,彩屏,可以打电话、发信息,最好可以看到图像。价格方面,本报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农民能够接受的多功能信息终端价格在100~600元之间,选择1000元以上的仅占6.25%当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低于1000元的低价电脑,中国移动也向有关厂商规模定制了大批低价手机投放农村市场。但这些终端在操作流程和业务设计方面并没有根据农民的需求量身定做,简易化和“傻瓜化”程度还不高,尚未内置更加智能化的软件或解决方案。有专家指出,在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信息通信领域的创新不仅要在核心网络方面有重大突破,更要在信息应用尤其是实用终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就要求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联合攻关,在综合现有各种终端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出一种能满足农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简便好用的终端产品。

为农村、农民开发设计更多更好的实用信息终端,提供更加简便的信息应用解决方案,是推进农村信息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农民还不能熟练应用电脑和互联网时,“宽带+电视+机顶盒”的IPTV网络点播业务在农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农民可以通过宽带网在电视机上点播收看农业科普片、专家讲座,还能上互联网。多数农民表示,他们就需要这种操作简便、不需花钱添置大件设备,而信息内容却很丰富的接收途径。

除了终端方面的创新,还必须关注信息服务体系的创新问题。各地农村还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和应用,比如“农信通”、“信息公告栏”、“农技110”、“信息服务站”等,为打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瓶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元春说,要更好地填补数字鸿沟,光有网络通道不行,还要有服务的中心和二传手,必须构建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马晓河指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该是多级传递配以多向延伸的分布系统以及服务、教育和开发并重的功能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终端走入农村,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信息服务人员和农村信息应用主体的信息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种菜能手、河南尉氏县政协委员阎广礼说,这几年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可以上网,可以打服务热线,可以定制“农信通”短信。但多数农民对此缺乏了解,也不会操作使用。强化这方面的宣传和培训,是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的信息服务之一。

多元化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网络信息化程度却很低。有数据显示,中国能上网查看信息的农民不到10%。农民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程度很低,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互联网具备信息量大、内容全面、查询方便等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更快、更有效地让农民应用起来,提高农村信息化的服务水平,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是信息化大市场

近几年,石家庄市裕华区进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信息化试点和大面积推广工作,裕华

区农村基本达到了村务管理现代化。简单说就是村民只要用手在触摸屏上轻轻一点,就可以查看村务公开、财务账目、科技致富等信息。

与此同时,上述信息保存时间长、内容全面,想查什么内容,就查什么内容,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裕华区5年来坚持对农村信息化的不断探索和推进。这也让裕华区农工委认识到,发展农业信息化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应用信息网络。

要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利用IT技术全面解决农民的对信息的急需。目前,裕华区的网络建设已基本覆盖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业、部分城区居民,正以不可阻档的势头向农村发展。农民对信息网络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逐渐升温。如果能让农民像看新闻联播一样方便地应用网络信息,农业信息化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列车也将驶入信息化的高速公路。

三大制约因素

通过实际工作总结,裕华区农工委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受到三个因素制约。

第一,农业信息化投资费用较大,农村信息化投资渠道较窄,严重影响农村信息化进程。一方面,只依靠政府投资、政府宣传,还不能把信息化送到每户农民家中,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农民家庭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不具备上网所需要的电脑、网络等基本设施。这些设备投资相对较高,由于资金限制,农民不舍得投资几千元购买电脑和支付上网费用。不具备上网硬件成为农民不能上网的直接原因。

第二,农民大多不具备电脑或网络相关技术。不会操作电脑,不会上网,这也是影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三,农民对网络信息应用认识不到位,认为没有必要上网。有些龙头企业、种植、养植大户认为自已的产品有销路,满足于现有产品生产和销售规模,没有必要上网。对利用信息网络能否为自已的企业扩大规模、打开销路没有足够的信心。

多元化促进发展

面对上述制约因素,裕华区农工委认为,应当多元化促进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首先要以用促建,切实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让信息化的应用程序、操作方法变得简单易行。一方面,要重视信息化在村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让村级集体资产及收支项目在显示屏上逐笔逐项公开,让村级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计划、资源开支情况等内容进行详细公开,让落后、繁锁的村务管理工作步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轨道。另一方面,要以农民利益为目标导向,注意实用性和实效性。要想农民所想,掌握农民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对农民有用有益的信息。要对成千上万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和汇总,加工成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农民,同时也要把农民想发出去的信息及时发布出去,最好能让农民像看电视一样简单地去网上查信息,非常方便地发布信息。这就需要建立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员队伍,让有价值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到达农民手中,发挥作用。

其次,信息化建设投入要实现多元化,降低信息资源成本。农业信息化建设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农民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信息应用必须低成本,要提高应用率就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信息应用的资金和技术融为一体,将信息应用的成本降至最低。只有始终考虑让农民低成本获取信息,才有可能让农民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才能增强农业信息化的生命力。

第三,还要培训大批的信息技术人员。目前,大批农民不具备操作计算机上网的能力,培养一批有一定信息网络基础的人才,这将成为解决农民在信息网络应用中所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一条捷径。

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信息化”源于20世纪60年代,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支持,信息化将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

“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首先,信息技术能发挥先导作用。对于生产者来说,最关心的是生产市场上需要的产品,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就必须在种养之前基本掌握未来收获季节时的供需情况,对于农业这种生产特点,对信息的需求程度要高于其他行业。而实际上,由于城乡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面向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加上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导致农业生产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由此产生的浪费也十分惊人。开发面向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农产品供需分析系统、市场价格预测系统、农田决策指挥系统等,可辅助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其次,信息技术能指导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农艺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这需要信息技术的指导,并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开发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便携式农业信息系统等,随时随地为生产者提供技术指导,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第三,信息技术能促进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要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变,进入流通领域,就必须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只有完成整个生产过程,才能进入扩大再生产,这更需要信息的指导,“增产不增收”、“卖难”现象一直存在,今后还可能会长期存在。因此,开发农产品供需信息系统,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开发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等,对实现产销对接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能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

乡镇和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的最低层,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假如不牢固,就可能影响整个建筑的稳定性。由于该层次数量多、地域广、差别大,其组织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上传下达,实现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对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管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基层“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

“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

首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其次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以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再是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将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因此,开展“多网合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建立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开发各种农村信息接收终端,制作多媒体教育培训课件,满足农民技能培训信息服务的需求,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实现“乡风文明”。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跨越式发展,不再走传统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老路,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关内容

  • 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想要取得快速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是一项有效措施.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了相关介绍,分析了当前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镇农 ...

  • 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安徽农业科学,(&&):P65C/0=67(/C4J894J&$$+,#!+$),*+$)N责任编辑陈娟责任校对张瑜 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郭庆然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为解决 ...

  • 论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逻辑基点与充要条件
  • 摘 要:当前,我国面临要素成本上升.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结构问题."四化"是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的四个方面,四化存在发展逻辑层面的先后,同时存在发展结构层面的同步.研究发现,四化各自肩负特殊时代使命,交互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的逻辑起点是结构转型.四化同 ...

  • 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作者:李静 左清清 刘实忠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23期 摘要: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档案管理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了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 ...

  • 乌鲁木齐市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乌鲁木齐市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农业信息的实效性,须向每个地区的农户传达最新的农业信息,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由此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快速.有序地发展.各区域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负责向广大农民传输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农村信息员 ...

  • 2015年农村电子商务现状及解决方案
  • 农村电子商务现状 及解决方案 一.我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性„„„„„„„„„„„„„3 (一)有利于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3 (二)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4 (三)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5 二 ...

  • 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 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结课作业 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授课教师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中国·新疆·石河子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课程作业(论文)题目(宋体三号) 正文 格式说明: 1.论文开本大小:A4纸 2.论文用中文撰写 3.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四号 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4.正文字体: ...

  • 农村信息化
  • 农村信息化 班级:91311P 姓名:黄嘉雯 学号: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我国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信息化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农村信息化问题不仅 ...

  • 浅析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
  • 浅析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 山西农业大学 公管091班 宋海兵 摘 要: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的转型时期,积极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起步晚,所以还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存在很大差距.本文从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我国农业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