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供求匹配问题

MODE RN   E CON0MI C   RES EARC H 

论 当前我 国人 力资源市场招聘 的供 求 匹配 问题 

李增华 

内容提要 :当前我 国人力资源市场招聘过程 中, 受供给总量趋 大、 人 才资源分布的“ 马太效应” 、 参与者匹   配意识不强、 信 息不对称、 “ 两个主体 ” 期望相悖、 法规滞后等 因素的影响 , 造成市场招聘供 求匹配比例值过低 、   匹配质 量 不 高等 问题 日益 凸显 , 制 约 了人 力 资源 市场 的健 康发 展 。在 新 形 势下 , 应增 强人 岗“ 动 态匹 配” 意识 ,   通过加强政策 引导和信息管理、 改进招聘服务机 制、 健全招聘 市场法规、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等措施 , 促进“ 人岗  

匹配” 。  

关 键 词: 人 力 资 源市场  招 聘 中图分 类 号 :F 2 4 1 . 2  

人 才  供 求 匹配  文 章编 号 :1 0 0 9 — 2 3 8 2 ( 2 0 1 3 ) 0 7 — 0 0 2 5 — 0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人力 资源 市 场是 重要 的要 素市 场 之一 , 建 立和 完 

会青睐 . 供求 匹配 比例值较高 , 但是近年来有逐年下  降之趋势 。以云南人才市场的统计为例 , 在2 0 世纪  9 O年代后期至 2 0 0 5 年 ,求 职人员 的求职成功率达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必然包括建立和完善人力  资源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各类人才 , 是用人单位  人才资源管理 的重要环节 。目前 , 我国用人单位招聘  人才普遍采取在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方法 , 因此 , 深入  研究 当前市场招聘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用人  单位和求职者这两个市场主体基本到位 的情况下 , 如  何解决市场招聘活动中的供求匹配问题 ,更应引起有  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因为解决市场招聘的供求匹配问 

3 0 %, 而随后逐年下降 , 直至 2 0 1 2年底求职成功率已 

降至 9 %。中国劳动力市场 的监测数据也表 明, 2 0 1 2  

年第三季度我国部分城市 岗位空缺小于求职人数的 

职业 中 . 岗位空缺与求职者 的比例 : 天津 的电信业务  人员 、 话务员为 1 : 4 , 上海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为 l :   4 , 重庆的电子工程技术人员为 1 : 7 。呵 见 , 即使这些  岗位与求职人员匹配成功 。 其比值也是非常低的。同  时, 市场招聘供求数量与匹配 比例值反差越来越大 。   据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 2 0 1 2年第二 季  度。 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 

长, 所 调查 的 1 1 3个 城

市 中 , 用 人 单 位通 过 公 共 就业  服 务机 构招 聘各 类 人员 约 3 8 0 . 1 万人 , 进 入 劳动 力 市  场 的求 职 者 约 4 0 8 . 3万 人 , 与 上 年 同期 相 比 , 需求 人  数 和求 职人数 分别 增加 了近 1 4 4万人 和 1 2 8 万人 , 上 

题. 直接关系到人才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 是否优化 ,   从 而促进经 济社会协 调发展 这一全局 l 生问题 。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供求  不匹配的主要表现 

人力资源市场招聘 的供求匹配状况是反映一个  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及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 的 

重 要 指 标 。 目前 人 力资 源 市 场 内部 供 求 不 匹 配 的 问 

升幅度分别为 6 1 %和 4 6 . 7 %。 ② 但是 , 供求匹配 比例也  仅仅保持在原有水平甚至有所下降的趋势 , 相 比较而  言, 这种反差越来越大是客观存在 , 即供求数量增大 

而 匹配 比例仍 低位 运行 。   2 . 市 场 招聘 的 供 求 匹配质 量 不 高 。在 当前 我 国 

题 比较突出 , 已经严重影 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劳 

动 者 的顺利 就 业 。   1 . 市 场招 聘 的 供 求 匹配 比例 值 过低 。 当前 我 国 

人力资源市场招聘 的供求匹配 比例值偏低 , 主要反映  的是供求匹配数量 。改革开放后 , 我 国人力资源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活动 中,部分求职人员虽然与招  聘岗位实现对接、 成功就业 , 但是明显存在资源配置  不合理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创造 

逐渐形成 、 发展 . 各类劳动者 、 用人单位纷纷进入市 

场. 加之招聘与就业渠道单一 , 市场招聘活动深受社 

①② 中国劳动力 市场监 测 中心 : ( ( 2 0 1 2年第三季度部 分城市公共就 业服 务机构 市场供 求状况分析》 ,中国人 力 资源市场 网  

2 0 1 2年 1 0月 1 5 日。  

2 5—  

2 0 1 3年 第 7期 

创新 能力 的损耗 , 以及劳 动者 宝贵青 春 、 精力 、 知识 的  无 形消 解 ,即匹 配质 量不 高 。这 主要 反 映 的是 人 才 

的结 构性 矛盾 。  

3 . 市场 招聘参 与者 的 匹配意 识不 强。长期 以来 ,   我 国人力 资源 市场初 级化 、 简单 化 、 “ 二元 化 ” ( 人才市 

( 劳动者) 没有使用或配置在适当的岗位上 , 如“ 人才  高消费” 、 “ 大材小用” 、 “ 因人设岗” 、 “ 委曲求全” 、 “ 学  非所用 ” 、 “ 学用不一” 等问题 , 极大地埋没 了人才( 劳 

动者) 才 能 的发挥 和潜 力的发 掘 : 进 而造 成机 构臃 肿 、  

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 ) 现象明显 , 市场参

与各方匹配  意识欠缺 一是用人单位 的“ 学历本位” 思想作祟 , 片 

面追 求学 历 ,在潜 意识 里漠视 “ 专 业对 M” 、 “ 能 岗匹 

人浮于事 , 使劳动者缺乏在职业中成长 、 发展 、 创造的   动 力 和激情 及环境 。特 别是 在经 济发 达地 区 , 人 才供 

求 匹 配质 量 不 高的 问题 更 为突 出 , 学 非所 用 、 大材 小 

配” 等要素 。 轻视实际工作能力。当然 , 部分招聘单位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 对岗位缺乏详尽的职位分 

析, 对 应 聘者 缺乏 科 学评 价 , 难 以把 合 适 的 人才 配 置  在 恰 当 的 岗位上 , 进 而 不得 不从 众 赶 时髦 “ 论 文凭 ” 。  

用、 学用不一等问题较为普遍 。  

二、 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供求不匹配问题的成 因  

目前 . 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供求不匹配 问题  不是偶然现象 。 而有其产生的内外原 因, 是多种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 。   1 . 人 才供 给 总量 日趋 增 大 。 当前我 国就业 形 势  面临大学生就业 、 下岗工人再就业 、 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三大洪峰 ,而每年新增就业 岗位又非常有  限。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分析, 近年  来 我国每年有就业需求的劳动者在 1 2 0 0 万个左右 ,   并有逐年增加趋势 , 而社会每年所能提供 的就业岗位  在9 0 0万个左右。可见 目前我 国人力资源市场仍然  呈现供大于求 的格局 。 用人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落  后于求职人数的增长速度 , 供求失衡状况短期 内难 以   改善。在这样 的形势下 . 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过程中  

与此同时. 部分求职者也简单固守“ 文凭观念” , 单纯  以现有文凭 、 学历去择业 、 应聘 , 缺乏对 自我 的深入  剖析 和职业 规划 。二是 市场 组织 者 片面追求 “ 眼球效 

应” 与经 济 利益 , 把 注 意力 主要 集 中在 通过 大 量 广告 

招揽更多的招聘单位和求职者 , 不断扩大组织者的社  会影响和经济利益 , 而对市场的两个主体能否通过市  场成功对接 、 合理配置却很少重视 , 并对长期存在 的 

供求不匹配问题不求化解之策。三是招聘单位借助 

在 招聘 市 场 中 的“ 买 方市 场 地位 ” , 不 同程 度 嵌 入 “ 商 

业动机” 。 以“ 招聘幌子” 大 肆宣传单位形象 、 推销产  品。毋庸讳言 ,这一类单位就是在招聘市场上 “ 演 

戏” . 没有“ 人 岗匹配 ” 的意识 与 动力 。 四是 人才 的动  态 匹 配意 识不 够 , 许 多就 业 人员 习惯 于 “ 安 于现 状 ” ,  

对 岗位与 自我匹配与否关注极少( 当然也涉及 制度 、

  政策 、 福利保障 、 工作体面等 因素 ) , 使 自身的特长 、 专 

业素养 、 职业 愿 望逐 步在 长 期 的劳 动 过程 中消 解 , 即  使 有人 想 “ 骑 驴找 马 ” 也 很难 走 出观念 、 制度 的桎 梏 。   4 . 市场 招聘 的供 求 匹配统 计 隐含 假 象。 目前 人 

必然存在供求匹配比例值偏低。   2 . 人才 资源 分 布 的“ 马太 效应 ” 日趋 突 出。 经济 

发达地区因环境较好 , 能吸引各类人才到那里施展才 

干。 自 然 出现“ 孔雀东南飞 、 麻雀跟着飞” 现象 , 其积累  

的人才 资源 越来越 多 , 人才 的层 次也 越来 越高 。而经 

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 比例是根据每场招聘会用人单 

位收取( 登记 ) 求 职 者简 历 的情 况 或入 场 ( 入 网) 人 数  推算 而来 . 必然 暗含 数据假 象 。 因为 很多 求职 者投递 

济欠发达地区因环境艰苦 , 很难引进人才 , 即便高薪聘  请 急需技术工人 也不易 , 甚 至连本 地人才也 留不住 。 以  云南为例 , 经济相对发达的昆明、 曲靖 、 玉溪三市的人  才 就 占了 5 0 %.省会 昆 明集 中 了云南人 才 的 3 2 %; 而 

边 远少数 民族地 区人才较 少 。 如迪 庆 、 怒江两 个州 的人 

简历之后很难得到单位 的回复 , 即便一些单位在招聘  中直接与求职者签订意向书。 也不能确定双方最终签 

约就业 。可 以说 , 签订 意 向书之 后 尚不能成 功 就业 的 

为数不少。 同时, 求职者“ 骑驴找马” 给市场造成假象 。   在求职大军 中, 不乏求职者是跑场的 , 包括 已就业者  到市场 了解信息 , 伺机跳槽 , 这又往往会造成一种假  象 。使统计数据未能真实反映特定 时期人力 资源市  场 招聘供 求信 息 , 容 易导 致有关 部 门 的决策 失误 。  

5 . 市 场供 求 双方 的信 息 不对 称 。根 据供 求 关 系 

才仅 占云南省的 2 %( 秦光荣 , 2 0 0 5 ) 。随着时 间的推 

移. 这种 现 象越 来 越 突 出 , 形 成 发达 地 区的人 才 越来 

越多 、 越来越拥挤 , 落后地区的人才则越来越少、 越来 

越缺 . 最 终 必 然造 成 供求 匹 配严 重失 衡 , 人 岗难 以有  效 匹配 , 即发 达 地 区人 才 高 消 费 、 大材 小 用 ( 也 包 括 

“ 无业可就” ) ,而落后地区则是 “ 无才可用” ( 也包括  “ 有业不就” ) 。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源市场 

理论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即岗位供给是 由职位 

空 缺所决 定 的 。相 对 于求 职 者 , 用 人单 位完 全是 单方 

26 —  

M0DER N  E C0 N0MI C   RE S E ARC H 

面提供招聘职位 , 无所顾及求职者 的意愿。 当然 , 用人 

单位提供 的招聘 职位也不 是 随意决定 的 .而 是人力 资 

等问题时有发生 , 打击 了供求双方的积极性 , 甚至形  成 社会 心理 对立 , 供求 双方 必然 难 以有效 匹 配 。  

源部门根据当前职位空缺实际拟定的招聘计划 ( 陈天 

祥, 2 0 0 8 ) , 因而岗位供给方提供的信息具有单向性。 然 

而。 求职者 寻觅职位 又具有较 强 的盲 目性 。 据 有关部 门 

三、 实现市场招聘供求有效匹配的策略 

随着 市场 经济 的深 入发 展 , 实现 “ 人 岗匹配 ” 是 我  国人 力资 源市 场发 展 的价值 选择 , 也是 我 国从人 力 资 

的统计分析, 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人员中, 失业 

人 员所 占比重高达 5 8 . 7 %( 刘宁, 2 0 0 4 ) 。 这些 人员 由于 

急 于再就业而到处找工作 。虽然招聘会举办者会 在 

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 , 更是“ 推动  实现更高质量 的就业 ” ① 的必然路径。在人力资源市  场招聘过程 中,要实现人岗匹配需要市场参与者共  同努力 , 也需要制度 ( 政策) 驱动。  

1 . 加强 政 策引导 。 促进 人 才资 源合理 布局 。一般 

会前发布有关招聘 职位 的信息 ,但求职者 因就业压 

力, 无暇顾及 , 故逢会必到 , 似无头苍蝇 四处乱碰 , 而  求职成功者很少。概言之 , 人力资源市场招聘 的岗位  供给方与岗位需求方都按 自我意愿推进 , 致使供求信 

息 长期 缺乏 对 接交 汇点 。   6 . 市场 “ 两个 主体 ” 的期 望值 存在 偏差 。一方 面 ,  

而言 . 提高供求匹配 比例值的根本性 因素是经济的持  续、 均衡发展 , 不断供给更多就业岗位 。而经济的发  展 又离不开人才 , 因此 , 促进落后地 区经济发展是实  现人力资源总体布局合理 的根本手段。但是 , 在我国   人才资源分布呈东部 、 中部 、 西部 ( 或省会 、 州市 、 县)   递 减 趋势 下 , 必 须 加强 区域 问人 力 资 源 的政 策 调控 ,   如工资福利 、 干部选拔 、 人才流动 、 职后教育 、 教育补 

偿 等 制度 ,减少 人 才 到落 后 地 区就 业 和 发展 的机 会  成 本 及技 能 训 练成 本 , 让 当地 人 才 留得 住 、 外 地 人 才 

在知识经济的潮流 中。招聘方对人才素质的期望较  高。 近年来 , 由于高校毕业生增多及职业 流动人员多 ,   人才招聘 的买方市场凸显 , 招聘方具有广阔的选人空  间。因此 , 用人单位必然会利用此有利时机 , 随意提  高对求职者的期望值 。如招聘一般技术人员即可的 ,

  也希望招聘 到高级技术人员 ,以此提高员工整体素  质。另一方 面 , 求 职者群体的就业期望值偏低 , 在买  方市场下 , 作为市场主体的求职者成为弱势群体 。因   为在 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 , 人力资源市场的  用人需求小于应聘人员供给这种状况将会一直存在 ,   也就是说“ 求人倍率” 始终偏小 , 有时甚至会 出现越来 

越 小 的可 能 , 足见就业竞争异 常激烈 , 搜 寻“ 学 用 一 

愿意来 . 消解供求匹配 的结构性矛盾 , 实现人才资源  合理布局。  

2 . 强化 匹配意 识 , 实现“ 人 岗” 动态 匹 配 。实现人 

岗匹配 , 需要人力资源市场各参与者协 同努力。 首先 ,   各 类人 力 资 源市 场应 以解 决 匹配 为 出发 点 , 兼顾 “ 社  会效益 、 人才效益 、 经济效益” , 充分发挥市场招聘的  功能 , 建立 明确的供求匹配指标体 系 , 并通过 目标管 

致” 的岗位极为困难 ( 李增华等 , 2 0 1 1 ) 。因此 , 很大一  部分求职者多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 , 也必然是随便寻  求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而已, 其期望值比较低 。 所 以,   两个主体的行为 自然不能完全吻合 , 进而打击 了供求 

双 方 匹配 的积 极性 。   7 . 招聘 市场 法规 尚不完 善 。目前 , 有关 我 国劳动 

理机制和组织有效的招聘活动 。既有效解决用人单 

位对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问题 , 又有  效解决求职者对各种职位特别是合适 岗位的需求 问   题 ,推动用人单位 自觉到人力资源市场 自主择人并  招 到有 用 之人 。让求 职 人 员有 信 心 到人 力 资 源 市场 

自主择 业 . 并 远择 到合 适 之 岗 。 真 正解 决 用 人 单位 和 

就业方面的《 劳动合同法》 、 《 就业促进法》 颁布实施 ,   为劳动关系和招聘就业行为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 

障。但是针对人力资源市场管理 的专 门法规 尚未 出   台, 目前 沿 用 的主 要是 原 国家 人事 部 施 行 的《 人 才 市  场条例》 和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施行 的《 劳动力  市场管理条例》 , 且缺乏配套法规和措施 , 使得构建统 

求职人员的匹配问题 , 使人力资源市场保持生命力 。  

其次 . 用人 单位 要根 据实 际需 要 和职位 空缺进 行 人员  招 聘 预测 和规划 , 自觉抵 制 “ 文凭 ” 和“ 人 才 高消 费” 观 

念, 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评价与储备 , 做到因岗择人 、   人 岗匹配  再 次 , 求 职者要 根 据职业 发 展需要 和 就业  形势 , 客观评价 自 我, 积极调整就业观念和择业预期 ,   在“ 先就业” 的基础上树

立“ 动态匹配” 意识 。 参与人员  

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促进供求 匹配缺乏有效 的  

法制保 障 , 虚假招聘 、 虚假简历 、 “ 搭便车” 、 招聘歧视 

会上 的报告 ( 单行本 ) 》 , 人 民出版社 2 o 1 2年 1 1月版 。  

① 胡锦 涛 : 《 坚定不移沿着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道路 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 国代表 大  

2 7—  

2 0 1 3 年 第 7期 

内、 外部流动 , 搜寻学用一致的岗位 。 不断提高职业匹 

配质 量 。  

分类统计 和动态掌控 , 力求做到统计数据真实有效 ,   并对统计数据作客观分析 , 全面反映特定时期某一地  区、 某一行业的供求匹配状况和未来供求形势 , 从宏 

观上 把握 住人 力资 源 的供 求关 系 . 以引导 人力 资源 市  场“ 两个 主体 ” 及相关 者 的行 为 , 特别 是 引导人 才供 给 

3 . 加 强信 息 管理 ,促进 市场 供 求信 息 对接 。首 

先, 人力资源市场组织者应尽快完善 网上人力资源市  场平台, 切实提高供求服务信息化水平 , 让用人单位  有的放矢实施招聘 , 让求职人员有针对性去应聘各种  职位 , 不再是“ 瞎子摸黑” 。 其次 , 要完善信息登记制度,   对供求信息实行“ 双向” 采集 , 全面掌握职位空缺和人  才资源储备信息 , 并充分运用到市场招聘 中, 促进供求  信息及时对接。再次, 要规范信息发布制度 , 定期发布  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人力资源市场组织者应当在举  办招聘会通过相关媒体或媒介发布详细的招聘职位信  息, 包括招聘职位 、 招聘数量、 招聘条件等详尽资料, 增  加招聘的透 明度 。 同时通过同样方式发布求职人员信  息, 让用人单位及时 了解求职者 的有关情况 , 以便有  针对性地提供可以对接 的招聘职位。  

4 . 完善 配套服 务 , 构 建 多元化 招聘体 系。人 力资  源 市场作 为人力 资源综 合服 务 的场所 , 应在 提供 交流 

主体高校在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 课程改革、 招生规模 

方 面的行 为 。   7 . 完 善公 共 就 业服 务体 系 。加 快推 进 统 一规 范  灵活 的 人力 资源 市 场建 设 。人 力 资源 市 场作 为 市 场 

经济的要素市场 , 其组织者必然具有趋利性 , 寻求经  济利益最大化。为此 , 必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 加强 

公 共 人力 资 源市 场 建设 , 确 保 其公 益性 , 以弥补 市 场 

的缺陷。尤其要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 推进原政府所  属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 ,  

形 成 统一 协 调 、 上下 互联 、

横 向贯 通 的人 力 资 源市 场 

体系 , 重点抓好市场监管 、 公共就业服务 和中介服务  体系建设 , 着力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政府所属  公共人 力 资源市 场要 立足公 共就 业 服务 , 及 时做 好供 

平 台的基础上 , 开设集招聘代理 、 人才测评 、 信用评  价、 人力资源派遣 、 人事代理 、 社保代理等的“ 一条龙”   式社会化服务 , 适时做好职位供求 的对接工作 。 为单  位推荐选用合适的人才 ,为求职者搜寻合适的职位 .   并实行问责制度 ,积极为单位或求职者提供跟踪服  务,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同时 , 改革“ 大而  全” 的招聘体 系, 推进招聘活动专 门化 、 多元化 。 可按  专业 、 求职者类别组织一些专场招聘活动 , 让供求双 

求信息收集与发布 、 供求数据统计分析和供求形势预  测, 尽量降低招聘与求职成本 , 保障供求双方在市场 

上充分竞争 。在坚持把 “ 双向选择 ” 政策落到实处的  基础 上 , 完 善相 关 政策 及 配套 措 施 , 积极 开发 公 益性  岗位 ,对就业困难群体、 “ 零就业 ”家庭实施就业援  助、 帮扶 , 使人才的价值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鲜 明地显 

示 出来 

方在近似匹配的环境 中完成招聘过程 。  

5 . 建 立健 全 的 法律 法规 ,不 断规 范 市 场 行 为 。  

参考 文献 :  

1 _ 秦光荣 主编 : 《 云南十一五规划 战略研究 》 , 云南人 民出  版社 2 0 0 5年版。   2 . 陈天祥 编著 : 《 公共部 门人力资 源管 理及 案例教程》 , 中 

国人 民大 学 出版 社 2 0 0 8 年版 。  

“ 没有 规矩 不成 方 圆” , 有关 部 门要针 对大 部制 改革后 

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为人力资源市场的现实,   尽快制定《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 及配套法规 , 诸如 

对供求双方提供虚假信息的规范管理、 对随意发布招  聘信息的责任追究、 对市场招聘过程 中的危机管理等 

等, 尤其是市场招聘的诚信保 障。 更需要有 比较 明确  的法律规范 , 以便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信誉 。  

6 . 改 进统 计 方式 , 增 强供 求 匹配数 据 的导 向性 。  

3 . 刘宁 : 《 高 级技术 人才需 求缺 口加大 》 , 《 中 国教 育报 》  

2 0 0 4年 7月 2 8日, 第八版 。  

4 . 李增华 等 : 《 我国高等教育功能 释放 的问题 、成 因及对  策》 , 《 学术探索/ 2 0 1 1 第 2期 。  

作者 简介 :李增华 ,云 南省人 才市场 中级经济 师 ( 昆明  

6 5 0 0 3 1 ) 。  

有关部 门及人力资源市场组织者应加强岗位供给数

  量、 求职群体数量 、 供求双方就业意向及签约情况 的  

『 责任编辑 : 沈卫平 ]  

28—  

MODE RN   E CON0MI C   RES EARC H 

论 当前我 国人 力资源市场招聘 的供 求 匹配 问题 

李增华 

内容提要 :当前我 国人力资源市场招聘过程 中, 受供给总量趋 大、 人 才资源分布的“ 马太效应” 、 参与者匹   配意识不强、 信 息不对称、 “ 两个主体 ” 期望相悖、 法规滞后等 因素的影响 , 造成市场招聘供 求匹配比例值过低 、   匹配质 量 不 高等 问题 日益 凸显 , 制 约 了人 力 资源 市场 的健 康发 展 。在 新 形 势下 , 应增 强人 岗“ 动 态匹 配” 意识 ,   通过加强政策 引导和信息管理、 改进招聘服务机 制、 健全招聘 市场法规、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等措施 , 促进“ 人岗  

匹配” 。  

关 键 词: 人 力 资 源市场  招 聘 中图分 类 号 :F 2 4 1 . 2  

人 才  供 求 匹配  文 章编 号 :1 0 0 9 — 2 3 8 2 ( 2 0 1 3 ) 0 7 — 0 0 2 5 — 0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人力 资源 市 场是 重要 的要 素市 场 之一 , 建 立和 完 

会青睐 . 供求 匹配 比例值较高 , 但是近年来有逐年下  降之趋势 。以云南人才市场的统计为例 , 在2 0 世纪  9 O年代后期至 2 0 0 5 年 ,求 职人员 的求职成功率达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必然包括建立和完善人力  资源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各类人才 , 是用人单位  人才资源管理 的重要环节 。目前 , 我国用人单位招聘  人才普遍采取在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方法 , 因此 , 深入  研究 当前市场招聘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用人  单位和求职者这两个市场主体基本到位 的情况下 , 如  何解决市场招聘活动中的供求匹配问题 ,更应引起有  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因为解决市场招聘的供求匹配问 

3 0 %, 而随后逐年下降 , 直至 2 0 1 2年底求职成功率已 

降至 9 %。中国劳动力市场 的监测数据也表 明, 2 0 1 2  

年第三季度我国部分城市 岗位空缺小于求职人数的 

职业 中 . 岗位空缺与求职者 的比例 : 天津 的电信业务  人员 、 话务员为 1 : 4 , 上海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为 l :   4 , 重庆的电子工程技术人员为 1 : 7 。呵 见 , 即使这些  岗位与求职人员匹配成功 。 其比值也是非常低的。同  时, 市场招聘供求数量与匹配 比例值反差越来越大 。   据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 2 0 1 2年第二 季  度。 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 

长, 所 调查 的 1 1 3个 城

市 中 , 用 人 单 位通 过 公 共 就业  服 务机 构招 聘各 类 人员 约 3 8 0 . 1 万人 , 进 入 劳动 力 市  场 的求 职 者 约 4 0 8 . 3万 人 , 与 上 年 同期 相 比 , 需求 人  数 和求 职人数 分别 增加 了近 1 4 4万人 和 1 2 8 万人 , 上 

题. 直接关系到人才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 是否优化 ,   从 而促进经 济社会协 调发展 这一全局 l 生问题 。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供求  不匹配的主要表现 

人力资源市场招聘 的供求匹配状况是反映一个  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及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 的 

重 要 指 标 。 目前 人 力资 源 市 场 内部 供 求 不 匹 配 的 问 

升幅度分别为 6 1 %和 4 6 . 7 %。 ② 但是 , 供求匹配 比例也  仅仅保持在原有水平甚至有所下降的趋势 , 相 比较而  言, 这种反差越来越大是客观存在 , 即供求数量增大 

而 匹配 比例仍 低位 运行 。   2 . 市 场 招聘 的 供 求 匹配质 量 不 高 。在 当前 我 国 

题 比较突出 , 已经严重影 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劳 

动 者 的顺利 就 业 。   1 . 市 场招 聘 的 供 求 匹配 比例 值 过低 。 当前 我 国 

人力资源市场招聘 的供求匹配 比例值偏低 , 主要反映  的是供求匹配数量 。改革开放后 , 我 国人力资源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活动 中,部分求职人员虽然与招  聘岗位实现对接、 成功就业 , 但是明显存在资源配置  不合理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创造 

逐渐形成 、 发展 . 各类劳动者 、 用人单位纷纷进入市 

场. 加之招聘与就业渠道单一 , 市场招聘活动深受社 

①② 中国劳动力 市场监 测 中心 : ( ( 2 0 1 2年第三季度部 分城市公共就 业服 务机构 市场供 求状况分析》 ,中国人 力 资源市场 网  

2 0 1 2年 1 0月 1 5 日。  

2 5—  

2 0 1 3年 第 7期 

创新 能力 的损耗 , 以及劳 动者 宝贵青 春 、 精力 、 知识 的  无 形消 解 ,即匹 配质 量不 高 。这 主要 反 映 的是 人 才 

的结 构性 矛盾 。  

3 . 市场 招聘参 与者 的 匹配意 识不 强。长期 以来 ,   我 国人力 资源 市场初 级化 、 简单 化 、 “ 二元 化 ” ( 人才市 

( 劳动者) 没有使用或配置在适当的岗位上 , 如“ 人才  高消费” 、 “ 大材小用” 、 “ 因人设岗” 、 “ 委曲求全” 、 “ 学  非所用 ” 、 “ 学用不一” 等问题 , 极大地埋没 了人才( 劳 

动者) 才 能 的发挥 和潜 力的发 掘 : 进 而造 成机 构臃 肿 、  

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 ) 现象明显 , 市场参

与各方匹配  意识欠缺 一是用人单位 的“ 学历本位” 思想作祟 , 片 

面追 求学 历 ,在潜 意识 里漠视 “ 专 业对 M” 、 “ 能 岗匹 

人浮于事 , 使劳动者缺乏在职业中成长 、 发展 、 创造的   动 力 和激情 及环境 。特 别是 在经 济发 达地 区 , 人 才供 

求 匹 配质 量 不 高的 问题 更 为突 出 , 学 非所 用 、 大材 小 

配” 等要素 。 轻视实际工作能力。当然 , 部分招聘单位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 对岗位缺乏详尽的职位分 

析, 对 应 聘者 缺乏 科 学评 价 , 难 以把 合 适 的 人才 配 置  在 恰 当 的 岗位上 , 进 而 不得 不从 众 赶 时髦 “ 论 文凭 ” 。  

用、 学用不一等问题较为普遍 。  

二、 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供求不匹配问题的成 因  

目前 . 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供求不匹配 问题  不是偶然现象 。 而有其产生的内外原 因, 是多种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 。   1 . 人 才供 给 总量 日趋 增 大 。 当前我 国就业 形 势  面临大学生就业 、 下岗工人再就业 、 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三大洪峰 ,而每年新增就业 岗位又非常有  限。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分析, 近年  来 我国每年有就业需求的劳动者在 1 2 0 0 万个左右 ,   并有逐年增加趋势 , 而社会每年所能提供 的就业岗位  在9 0 0万个左右。可见 目前我 国人力资源市场仍然  呈现供大于求 的格局 。 用人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落  后于求职人数的增长速度 , 供求失衡状况短期 内难 以   改善。在这样 的形势下 . 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过程中  

与此同时. 部分求职者也简单固守“ 文凭观念” , 单纯  以现有文凭 、 学历去择业 、 应聘 , 缺乏对 自我 的深入  剖析 和职业 规划 。二是 市场 组织 者 片面追求 “ 眼球效 

应” 与经 济 利益 , 把 注 意力 主要 集 中在 通过 大 量 广告 

招揽更多的招聘单位和求职者 , 不断扩大组织者的社  会影响和经济利益 , 而对市场的两个主体能否通过市  场成功对接 、 合理配置却很少重视 , 并对长期存在 的 

供求不匹配问题不求化解之策。三是招聘单位借助 

在 招聘 市 场 中 的“ 买 方市 场 地位 ” , 不 同程 度 嵌 入 “ 商 

业动机” 。 以“ 招聘幌子” 大 肆宣传单位形象 、 推销产  品。毋庸讳言 ,这一类单位就是在招聘市场上 “ 演 

戏” . 没有“ 人 岗匹配 ” 的意识 与 动力 。 四是 人才 的动  态 匹 配意 识不 够 , 许 多就 业 人员 习惯 于 “ 安 于现 状 ” ,  

对 岗位与 自我匹配与否关注极少( 当然也涉及 制度 、

  政策 、 福利保障 、 工作体面等 因素 ) , 使 自身的特长 、 专 

业素养 、 职业 愿 望逐 步在 长 期 的劳 动 过程 中消 解 , 即  使 有人 想 “ 骑 驴找 马 ” 也 很难 走 出观念 、 制度 的桎 梏 。   4 . 市场 招聘 的供 求 匹配统 计 隐含 假 象。 目前 人 

必然存在供求匹配比例值偏低。   2 . 人才 资源 分 布 的“ 马太 效应 ” 日趋 突 出。 经济 

发达地区因环境较好 , 能吸引各类人才到那里施展才 

干。 自 然 出现“ 孔雀东南飞 、 麻雀跟着飞” 现象 , 其积累  

的人才 资源 越来越 多 , 人才 的层 次也 越来 越高 。而经 

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 比例是根据每场招聘会用人单 

位收取( 登记 ) 求 职 者简 历 的情 况 或入 场 ( 入 网) 人 数  推算 而来 . 必然 暗含 数据假 象 。 因为 很多 求职 者投递 

济欠发达地区因环境艰苦 , 很难引进人才 , 即便高薪聘  请 急需技术工人 也不易 , 甚 至连本 地人才也 留不住 。 以  云南为例 , 经济相对发达的昆明、 曲靖 、 玉溪三市的人  才 就 占了 5 0 %.省会 昆 明集 中 了云南人 才 的 3 2 %; 而 

边 远少数 民族地 区人才较 少 。 如迪 庆 、 怒江两 个州 的人 

简历之后很难得到单位 的回复 , 即便一些单位在招聘  中直接与求职者签订意向书。 也不能确定双方最终签 

约就业 。可 以说 , 签订 意 向书之 后 尚不能成 功 就业 的 

为数不少。 同时, 求职者“ 骑驴找马” 给市场造成假象 。   在求职大军 中, 不乏求职者是跑场的 , 包括 已就业者  到市场 了解信息 , 伺机跳槽 , 这又往往会造成一种假  象 。使统计数据未能真实反映特定 时期人力 资源市  场 招聘供 求信 息 , 容 易导 致有关 部 门 的决策 失误 。  

5 . 市 场供 求 双方 的信 息 不对 称 。根 据供 求 关 系 

才仅 占云南省的 2 %( 秦光荣 , 2 0 0 5 ) 。随着时 间的推 

移. 这种 现 象越 来 越 突 出 , 形 成 发达 地 区的人 才 越来 

越多 、 越来越拥挤 , 落后地区的人才则越来越少、 越来 

越缺 . 最 终 必 然造 成 供求 匹 配严 重失 衡 , 人 岗难 以有  效 匹配 , 即发 达 地 区人 才 高 消 费 、 大材 小 用 ( 也 包 括 

“ 无业可就” ) ,而落后地区则是 “ 无才可用” ( 也包括  “ 有业不就” ) 。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源市场 

理论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即岗位供给是 由职位 

空 缺所决 定 的 。相 对 于求 职 者 , 用 人单 位完 全是 单方 

26 —  

M0DER N  E C0 N0MI C   RE S E ARC H 

面提供招聘职位 , 无所顾及求职者 的意愿。 当然 , 用人 

单位提供 的招聘 职位也不 是 随意决定 的 .而 是人力 资 

等问题时有发生 , 打击 了供求双方的积极性 , 甚至形  成 社会 心理 对立 , 供求 双方 必然 难 以有效 匹 配 。  

源部门根据当前职位空缺实际拟定的招聘计划 ( 陈天 

祥, 2 0 0 8 ) , 因而岗位供给方提供的信息具有单向性。 然 

而。 求职者 寻觅职位 又具有较 强 的盲 目性 。 据 有关部 门 

三、 实现市场招聘供求有效匹配的策略 

随着 市场 经济 的深 入发 展 , 实现 “ 人 岗匹配 ” 是 我  国人 力资 源市 场发 展 的价值 选择 , 也是 我 国从人 力 资 

的统计分析, 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人员中, 失业 

人 员所 占比重高达 5 8 . 7 %( 刘宁, 2 0 0 4 ) 。 这些 人员 由于 

急 于再就业而到处找工作 。虽然招聘会举办者会 在 

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 , 更是“ 推动  实现更高质量 的就业 ” ① 的必然路径。在人力资源市  场招聘过程 中,要实现人岗匹配需要市场参与者共  同努力 , 也需要制度 ( 政策) 驱动。  

1 . 加强 政 策引导 。 促进 人 才资 源合理 布局 。一般 

会前发布有关招聘 职位 的信息 ,但求职者 因就业压 

力, 无暇顾及 , 故逢会必到 , 似无头苍蝇 四处乱碰 , 而  求职成功者很少。概言之 , 人力资源市场招聘 的岗位  供给方与岗位需求方都按 自我意愿推进 , 致使供求信 

息 长期 缺乏 对 接交 汇点 。   6 . 市场 “ 两个 主体 ” 的期 望值 存在 偏差 。一方 面 ,  

而言 . 提高供求匹配 比例值的根本性 因素是经济的持  续、 均衡发展 , 不断供给更多就业岗位 。而经济的发  展 又离不开人才 , 因此 , 促进落后地 区经济发展是实  现人力资源总体布局合理 的根本手段。但是 , 在我国   人才资源分布呈东部 、 中部 、 西部 ( 或省会 、 州市 、 县)   递 减 趋势 下 , 必 须 加强 区域 问人 力 资 源 的政 策 调控 ,   如工资福利 、 干部选拔 、 人才流动 、 职后教育 、 教育补 

偿 等 制度 ,减少 人 才 到落 后 地 区就 业 和 发展 的机 会  成 本 及技 能 训 练成 本 , 让 当地 人 才 留得 住 、 外 地 人 才 

在知识经济的潮流 中。招聘方对人才素质的期望较  高。 近年来 , 由于高校毕业生增多及职业 流动人员多 ,   人才招聘 的买方市场凸显 , 招聘方具有广阔的选人空  间。因此 , 用人单位必然会利用此有利时机 , 随意提  高对求职者的期望值 。如招聘一般技术人员即可的 ,

  也希望招聘 到高级技术人员 ,以此提高员工整体素  质。另一方 面 , 求 职者群体的就业期望值偏低 , 在买  方市场下 , 作为市场主体的求职者成为弱势群体 。因   为在 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 , 人力资源市场的  用人需求小于应聘人员供给这种状况将会一直存在 ,   也就是说“ 求人倍率” 始终偏小 , 有时甚至会 出现越来 

越 小 的可 能 , 足见就业竞争异 常激烈 , 搜 寻“ 学 用 一 

愿意来 . 消解供求匹配 的结构性矛盾 , 实现人才资源  合理布局。  

2 . 强化 匹配意 识 , 实现“ 人 岗” 动态 匹 配 。实现人 

岗匹配 , 需要人力资源市场各参与者协 同努力。 首先 ,   各 类人 力 资 源市 场应 以解 决 匹配 为 出发 点 , 兼顾 “ 社  会效益 、 人才效益 、 经济效益” , 充分发挥市场招聘的  功能 , 建立 明确的供求匹配指标体 系 , 并通过 目标管 

致” 的岗位极为困难 ( 李增华等 , 2 0 1 1 ) 。因此 , 很大一  部分求职者多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 , 也必然是随便寻  求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而已, 其期望值比较低 。 所 以,   两个主体的行为 自然不能完全吻合 , 进而打击 了供求 

双 方 匹配 的积 极性 。   7 . 招聘 市场 法规 尚不完 善 。目前 , 有关 我 国劳动 

理机制和组织有效的招聘活动 。既有效解决用人单 

位对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问题 , 又有  效解决求职者对各种职位特别是合适 岗位的需求 问   题 ,推动用人单位 自觉到人力资源市场 自主择人并  招 到有 用 之人 。让求 职 人 员有 信 心 到人 力 资 源 市场 

自主择 业 . 并 远择 到合 适 之 岗 。 真 正解 决 用 人 单位 和 

就业方面的《 劳动合同法》 、 《 就业促进法》 颁布实施 ,   为劳动关系和招聘就业行为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 

障。但是针对人力资源市场管理 的专 门法规 尚未 出   台, 目前 沿 用 的主 要是 原 国家 人事 部 施 行 的《 人 才 市  场条例》 和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施行 的《 劳动力  市场管理条例》 , 且缺乏配套法规和措施 , 使得构建统 

求职人员的匹配问题 , 使人力资源市场保持生命力 。  

其次 . 用人 单位 要根 据实 际需 要 和职位 空缺进 行 人员  招 聘 预测 和规划 , 自觉抵 制 “ 文凭 ” 和“ 人 才 高消 费” 观 

念, 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评价与储备 , 做到因岗择人 、   人 岗匹配  再 次 , 求 职者要 根 据职业 发 展需要 和 就业  形势 , 客观评价 自 我, 积极调整就业观念和择业预期 ,   在“ 先就业” 的基础上树

立“ 动态匹配” 意识 。 参与人员  

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促进供求 匹配缺乏有效 的  

法制保 障 , 虚假招聘 、 虚假简历 、 “ 搭便车” 、 招聘歧视 

会上 的报告 ( 单行本 ) 》 , 人 民出版社 2 o 1 2年 1 1月版 。  

① 胡锦 涛 : 《 坚定不移沿着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道路 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 国代表 大  

2 7—  

2 0 1 3 年 第 7期 

内、 外部流动 , 搜寻学用一致的岗位 。 不断提高职业匹 

配质 量 。  

分类统计 和动态掌控 , 力求做到统计数据真实有效 ,   并对统计数据作客观分析 , 全面反映特定时期某一地  区、 某一行业的供求匹配状况和未来供求形势 , 从宏 

观上 把握 住人 力资 源 的供 求关 系 . 以引导 人力 资源 市  场“ 两个 主体 ” 及相关 者 的行 为 , 特别 是 引导人 才供 给 

3 . 加 强信 息 管理 ,促进 市场 供 求信 息 对接 。首 

先, 人力资源市场组织者应尽快完善 网上人力资源市  场平台, 切实提高供求服务信息化水平 , 让用人单位  有的放矢实施招聘 , 让求职人员有针对性去应聘各种  职位 , 不再是“ 瞎子摸黑” 。 其次 , 要完善信息登记制度,   对供求信息实行“ 双向” 采集 , 全面掌握职位空缺和人  才资源储备信息 , 并充分运用到市场招聘 中, 促进供求  信息及时对接。再次, 要规范信息发布制度 , 定期发布  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人力资源市场组织者应当在举  办招聘会通过相关媒体或媒介发布详细的招聘职位信  息, 包括招聘职位 、 招聘数量、 招聘条件等详尽资料, 增  加招聘的透 明度 。 同时通过同样方式发布求职人员信  息, 让用人单位及时 了解求职者 的有关情况 , 以便有  针对性地提供可以对接 的招聘职位。  

4 . 完善 配套服 务 , 构 建 多元化 招聘体 系。人 力资  源 市场作 为人力 资源综 合服 务 的场所 , 应在 提供 交流 

主体高校在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 课程改革、 招生规模 

方 面的行 为 。   7 . 完 善公 共 就 业服 务体 系 。加 快推 进 统 一规 范  灵活 的 人力 资源 市 场建 设 。人 力 资源 市 场作 为 市 场 

经济的要素市场 , 其组织者必然具有趋利性 , 寻求经  济利益最大化。为此 , 必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 加强 

公 共 人力 资 源市 场 建设 , 确 保 其公 益性 , 以弥补 市 场 

的缺陷。尤其要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 推进原政府所  属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 ,  

形 成 统一 协 调 、 上下 互联 、

横 向贯 通 的人 力 资 源市 场 

体系 , 重点抓好市场监管 、 公共就业服务 和中介服务  体系建设 , 着力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政府所属  公共人 力 资源市 场要 立足公 共就 业 服务 , 及 时做 好供 

平 台的基础上 , 开设集招聘代理 、 人才测评 、 信用评  价、 人力资源派遣 、 人事代理 、 社保代理等的“ 一条龙”   式社会化服务 , 适时做好职位供求 的对接工作 。 为单  位推荐选用合适的人才 ,为求职者搜寻合适的职位 .   并实行问责制度 ,积极为单位或求职者提供跟踪服  务,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同时 , 改革“ 大而  全” 的招聘体 系, 推进招聘活动专 门化 、 多元化 。 可按  专业 、 求职者类别组织一些专场招聘活动 , 让供求双 

求信息收集与发布 、 供求数据统计分析和供求形势预  测, 尽量降低招聘与求职成本 , 保障供求双方在市场 

上充分竞争 。在坚持把 “ 双向选择 ” 政策落到实处的  基础 上 , 完 善相 关 政策 及 配套 措 施 , 积极 开发 公 益性  岗位 ,对就业困难群体、 “ 零就业 ”家庭实施就业援  助、 帮扶 , 使人才的价值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鲜 明地显 

示 出来 

方在近似匹配的环境 中完成招聘过程 。  

5 . 建 立健 全 的 法律 法规 ,不 断规 范 市 场 行 为 。  

参考 文献 :  

1 _ 秦光荣 主编 : 《 云南十一五规划 战略研究 》 , 云南人 民出  版社 2 0 0 5年版。   2 . 陈天祥 编著 : 《 公共部 门人力资 源管 理及 案例教程》 , 中 

国人 民大 学 出版 社 2 0 0 8 年版 。  

“ 没有 规矩 不成 方 圆” , 有关 部 门要针 对大 部制 改革后 

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为人力资源市场的现实,   尽快制定《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 及配套法规 , 诸如 

对供求双方提供虚假信息的规范管理、 对随意发布招  聘信息的责任追究、 对市场招聘过程 中的危机管理等 

等, 尤其是市场招聘的诚信保 障。 更需要有 比较 明确  的法律规范 , 以便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信誉 。  

6 . 改 进统 计 方式 , 增 强供 求 匹配数 据 的导 向性 。  

3 . 刘宁 : 《 高 级技术 人才需 求缺 口加大 》 , 《 中 国教 育报 》  

2 0 0 4年 7月 2 8日, 第八版 。  

4 . 李增华 等 : 《 我国高等教育功能 释放 的问题 、成 因及对  策》 , 《 学术探索/ 2 0 1 1 第 2期 。  

作者 简介 :李增华 ,云 南省人 才市场 中级经济 师 ( 昆明  

6 5 0 0 3 1 ) 。  

有关部 门及人力资源市场组织者应加强岗位供给数

  量、 求职群体数量 、 供求双方就业意向及签约情况 的  

『 责任编辑 : 沈卫平 ]  

28—  


相关内容

  •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
  • 2004年第6期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00872)* 内容提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通过问卷调查.统计 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就业制度的演变.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动.个人就业 意愿和行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的期 ...

  • 大学生就业_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
  • 大学生就业: 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 杨伟国王飞 [摘要]总体上说,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是,大学生就业的劳 动力市场过程并不稳定,特别是考虑到大学生的高人力资本存量,国外都积极采取专门针对 大学生的"特殊性"的就业政策.这些政策旨在更多地刺激创业精神,创造就 ...

  • 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法须知
  • 基础知识 1.劳动法三含义:(一)劳动法律部门:(二)劳动法典:(三)劳动法学或课程 2.劳动法四特点: (一)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法律部门: (二)从民法中分离出来: (三)工厂立法基础上: (四)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一个独立法律部门 3.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特点: (一)发生原因: ...

  •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 结合自身实际谈下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 原因 解决方法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 ...

  • 企业如何进行员工招聘需求分析
  • 企业如何进行员工招聘需求分析 招聘需求分析是整个招聘工作的起始,它包括人岗匹配分析.外部供给情况分析.招聘策略选择及招聘渠道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岗匹配 人岗匹配从职位分析.团队分析.企业环境与文化分析这三个方面出发,确定了企业对职位的要求. (一)职位分析 职位的设置与公司战略愿景.年 ...

  • [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
  • 第一部分 咨询与指导 编制求职与用工接待程序的步骤: 熟知求职与用工接待环节→提炼总结关键环节→编制程 序图标(不要太复杂,要清晰,一目了然).要区别服务对象:一般性求职群体.弱势求职 群体(下岗失业.4050.残疾.低保.失地农民.退转军人).中高层求职群体.应届大中 专毕业生求职群体. 编制职业 ...

  • 论文初稿9
  • 兰 州 商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 论甘肃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学 院. 系: 工商管理 专 业 (方 向): 工商管理 年 级. 班: 学 生 姓 名: 张玮贤 指 导 教 师: 龚明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 ...

  • 我国目前劳动力供求的调查
  •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时出现"招工难"的现象.与此同时,全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仍在积累,如何科学分析这种现象?劳动保障部在今年年初组织开展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和"企业春季 ...

  • 人才中介实务
  • 就业歧视这样的问题,有人提出解决方法是实现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这种思路是否有效,请说明理由. 结论:众所周知,就业歧视包括有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相貌歧视.民族宗教歧视.疾患歧视.学历和经验歧视.婚姻状况歧视.姓氏歧视.血型歧视等,这些歧视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现行经济体制的限制原因.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