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濬与[红山碎叶]

黎羌

清代新疆是中央政府发遣重罪官员的主要地区。史载:“文武职官犯徒以上,轻则军台效力,重者新疆当差。成案相沿,遂为定例”①。这些革职发遣的各类官员,作为统治阶级的特殊阶层,对新疆的发展有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有的对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道光年间,发配至乌鲁木齐的黄濬,就是其中作出文化贡献的一位江南才子。

一、  黄濬其人其事

黄濬,字睿人,号壶舟,台州太平(今浙江温岭)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历任江西萍乡、雩都、临川、东乡、彭泽等地知县,署南安府同知。1831年,黄濬因在彭泽知县任上,境内“客舟遭风失银,被诬为行劫,落职后又遭陷害,被流放,道光十九年(1839年)抵达戍所乌鲁木齐”②。将犯罪官员发遣边地,以示惩罚,令其“效力赎罪”,为清朝沿袭历代成规之作法。新疆以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地发遣者甚众。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统计,仅伊犁、乌鲁木齐两地遣员除已返回者,积达“二百七十余名”③。另据《三州辑略》统计,至嘉庆十二年(1807年),乌鲁木齐一地先后安置各类遣员达372人。

黄濬即为人数众多的遣员中的一员。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启程,次年夏季,抵达新疆乌鲁木齐,先寓东关,后移居城中八条巷,自题寓所为“四素堂”,自称“四素老人”,以示淡泊名利,安之若素。其间,他曾奉命管理城郊铁厂,从事批阅试卷等文教工作,以及教授乌鲁木齐都护惠吉的两个女儿。

乌鲁木齐铁厂当时在城东水磨沟温泉边,从事掘矿炼铁的人多为内地遣送来的犯人。黄濬在《红山碎叶》中记载,例戴废员派管铁厂者,十年之限得减三年。他在公务之余,常吟诗作赋,《壶舟诗存》中即收有不少吟诵水磨沟与铁厂的篇什。如他在《水磨沟》一诗中吟咏:“水磨沟,六磨流,三磨四磨为最优。山夹亭榭夏当秋,歌舞奕射无不收。人人皆醉红裙酒,独我探源石龙口”。

水磨沟在乌鲁木齐清代历史上,不仅以铁厂、磨坊、制币厂载于史册,更以风景优美闻名遐迩,倍受文人墨客青睐。嘉庆年间遣戍乌鲁木齐的江西余千知县史善长写有《游水磨沟》一诗云:“青山露面远相迎,不曾见水已闻声。寻源乃出山之罅,银蟒千条自空下。自空飞下不肯留,放溜直欲奔东流”。乾隆年间曾发配乌鲁木齐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物产》中描述水磨沟铁厂:“温泉东畔火荧荧,扑面山风铁气腥。只怪红炉三度炼,十分才剩一分零”。并自注:“铁厂在城北二十里,役兵八十人采炼,然石性绝重。每生铁一百斤,仅炼得熟铁十三斤”。

黄濬在乌鲁木齐期间,更对红山情有独钟,以至于将游历见闻“聚叶为薪,积叶成屋”荟萃汇集,冠名为《红山碎叶》。撰写了许多与红山有关的诗词,如《望红庙次韩昌黎山石韵》、《迪化州红山》、《二月十三日赴汉城过红山嘴》、《红岫迭霞》、《晴雪戏占》、《辛丑花朝过汉城途中口占》等。

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将两广总督林则徐与闽浙总督邓廷桢革职,均从重发配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七日抵乌鲁木齐。以禁烟抗英的凛然正气闻名于世的爱国英雄林则徐,受到此地都统、提督、道员及流放边城的黄濬等人的热情欢迎。

时隔三年后的元宵节前后,林则徐奉旨赴南疆勘查垦荒又路经乌鲁木齐,“都护、观察诸人坚留过灯节”④。他乘兴与黄濬、黄冕等友人同游红庙,饮酒话别,吟诗对词,所见“元夕灯市颇盛,自城内至东关外,通衢多竖牌坊,燃灯数夜”。因黄濬与林则徐之人品、才学、命运相近,自邂逅相遇,即结为知音。两人常书信往来,酬唱歌吟。黄濬赋诗盛赞其友“戍客相逢皆骨肉,诗才无敌有云泥”。林则徐收阅后,回赠词《金缕曲·寄黄壶舟》云:“沦落谁知己,记相逢,一鞍风尘,题襟乌垒。同作羁臣犹间隔,斜月魂消千里。爱尺素,传来双鲤。为道玉壶春买尽,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远在天涯,沦落人结为知交,情系边城红山,醉酒话别,交谊深笃。

黄濬后来将谪戍乌鲁木齐的吟诵诗章汇集为《壶舟诗存》一书,林则徐为其人作序,文曰:“为诗若文,能深涵万有,不主故常,汪洋恣睢,惟复所适,窥其意境,若长江之放乎渤氵解,竹木舟扁舻,不遗巨细,而无乎不达”。林则徐非常推崇黄濬诗文气雄、笔健。二人短聚长离,然而心驰神往,“分手离居时,以邮简相倡和”。追忆其“剪烛论文,连宵不息,各出其丛残,相评骘商略去留,不存形迹”⑤之动人情景,其深厚友谊溢于言表。

黄濬在《红山碎叶》记载: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三日,巴里坤地震,城宇坍坏,毙人无算,闻信恻然”。故合其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韵律作诗一首,以抒发忧民之情怀。次年,黄濬奉命督修巴里坤地震后之重建工程,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月方才完工,令他欣慰的是就在此年年底接旨获释东归。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黄濬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流放生涯,自东归后一直从文游学于江南各地,并相继撰写出《漠事里言》、《倚剑诗谭》、《东还纪程》、《壶舟诗存》、《壶舟文存》、《红山碎叶》等书籍,以及编写出可供上演的两种杂剧。晚年他主讲于黄岩萃华书院、太平宗文书院与鹤鸣书院,教学之余,吟诗作赋,著述立说,而所著笔记《红山碎叶》则为黄濬流放乌鲁木齐期间的真实写照。

二、 《红山碎叶》其文其景

清代流放边城的官犯遣员之中,不乏有较高素养的文人才子。他们从内地统治阶级上层贬谪边疆基层,巨大的生活反差,特殊的游历见闻,促使他们书写了大量丰富生动真实的随笔、日记、游记、杂记等,为后人研究西域史地和边疆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黄濬的《红山碎叶》即为此类代表性著作。

据《红山碎叶》书前“台州壶舟黄濬自叙”所知,此书实为清代文人游记随笔之文体,故刊本定名为“台州壶道人随笔”。此作类似嘉庆年间,先后发配于伊犁的清代文人洪亮吉之《天山客话》与祁韵士之《万里行程记》,如实记录了西行沿途山川城堡、名胜古迹、行程道里、风土特产、饮食起居、民族风情,兼有引经据典,考证、演绎、评述,以及附录诗词文赋,惯常将流放见闻,随手疏记,投行箧中,抵戍或遣返后,再略加编缀成篇而流传于世。

《红山碎叶》所冠名之“红山”,狭义上系指乌鲁木齐满汉二城之间的“红山嘴”。这座呈朱红色岩石的悬崖峻岭,因其色彩鲜艳造型独特,位置居中,又与天山主峰博格达峰遥遥相对,而历来被奉为神山,尤其是清代,朝廷官员逢年节,均要“登红山遥祭神灵”。又因红山山麓修筑有一些朱墙赤壁之红色庙宇,由此而延伸,乌鲁木齐又称其为“红庙子”。

黄濬书中之“红山”广义则指河西嘉峪关之西,乌鲁木齐之东的广大地区,《红山碎叶》中所述玉门、阳关、安西、沙州(敦煌)、柳园,猩猩峡(星星峡)、哈密、巴里坤、木垒、古城(奇台)、吉木萨尔、阜康、玛纳斯与红庙子(乌鲁木齐),真实地描述了一幅清代道光年间中国西北边疆的长卷史地风俗画卷。

书中首先记载了长安至玉门、阳关乃至乌鲁木齐的行纪里程,从而标明这座历史古城在祖国版图的位置,然后介绍其历史沿革、山水地势、城垣官府,风景名胜、方物特产、宗教信仰,文化娱乐,风俗习惯,以及塞外二十景,诗文题记、逸闻趣事,压轴之卷为史地考证。

《红山碎叶》中挥洒大量笔墨描写乌鲁木齐“红庙”、红山、智珠山、水磨沟诸景,形象生动、文彩飞扬,读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曰:“乌鲁木齐之称红庙者,以石似庙而故也”。他在《望红庙次韩昌黎山石韵》一诗中自注:“近日有人于山上葺关壮缪祠,以红垩之,士大夫曰宴客于此、遂指为红庙云”。

据《红山碎叶》所载“红庙”所在地实为“乌鲁木齐即迪化州,有两城一满一汉”。满汉城相隔十余里,“满城都统镇迪道理事厅,迪化州牧及吏目署在焉,又有领队大臣及六协领署,此外小署无数皆旗官署也”。可知为“红庙”官署所在地。而汉城“其繁盛在南关……皆集外夷贸易商贩”。为当时各族平民居住、商贾云集之经济文化中心。

满汉城“中隔红山嘴”,黄濬将其列为二十四景之一,并作诗《红岫迭霞》咏叹:“震旦西来见佛迹,乌垣咫尺是红山。寺幽如抱兜罗手,塔迥弥添倭堕鬟”。诗后详注:“红庙之中有山,相对曰红山嘴,崖石断露,如绮霞稠迭。车从东来,于城外先见之,上有寺宇浮屠,溪流其下,乌垣一胜概也”。红山嘴之“崖石”、“绮霞”、“寺宇浮屠”、“溪流”所构城的“塞外胜景”,黄濬为此魂绕梦牵,释回东迁,仍不忘以其景冠名成书。

与红山嘴隔河相峙还有特殊的一处人文景观,人称智珠山,黄濬乐而不疲多次游历此山,在《红山碎叶》中描述:“智珠山离满城东门五里,一山如复盂,大约当时以形呼为蜘蛛,后经识文墨者改今名耳。山上八腊庙左有台,前俯沙滩,后枕山麓,回栏倚望,十里烟村云木之盛,尽赴目前。轩盖之游,俱过足下。重轩复其上,高敞宏深,壁画楹书,俱无俗笔,夏日之宴,无有善于此者”。他还写道:“智珠山有文昌庙,都院官吏每岁为案牍会必在于此”。“天气和暖,景物鲜妍,凭前轩以纵览,觉心神之旷怡。”

他凭栏远眺之景致,在其《六月九日嵩峻亭明府邀宴智珠山来青阁长句纪事》中所述,首先是“红山之下”的“十里长滩”、“烟树村庄”、“辚辚车马”,还有山上“古庙连绵”,“迤带层台”,与友人“近眺远望”,“击节南音”、“歌残酒罢”后,不觉触景生情:“一醉云山一高咏,不知此地是他乡”。

较之红山与智珠山更能牵动黄濬心扉的是前述之“水磨沟”,他有诗赞誉:“笙歌正沸红山嘴,士女如云水磨沟。水磨沟压红山景,水木清华花掩映”⑥。于《红山碎叶》中更有文记:“水磨沟,离满城十余里。头磨至六磨皆官磨,七八九则民磨矣。西山佳木,一道清渠。每磨各有亭轩,夏月宴客最妙。四磨尤幽雅,有镜池,有氵勺突,有柏树一株,如悬盖,有箭亭可饮射,令人忘归。头磨有石龙,首泉从龙口出注于二磨,顺流而下。三磨亭台亦秀爽……又有建昌徐四等磨,不一而足,皆可宴会。建昌水磨一室如船,夏木阴森,余额之曰‘绿云舫’”。

不仅乌鲁木齐诸景,黄濬还用优美隽永的诗文描绘了他所游历的自玉门西行,沿天山一带的塞外二十景,即“玉门晚照”、“西台朝旭”、“柳园初月”、“猩峡夕风”、“长流甘水”、“密陇灌泉”、“天山快雪”、“松塘细雨”、“巴里晴云”、“戈边野色”、“木垒烟岚”、“奇台暖霭”、“古城丛绿”、“吉木森阴”、“滋泉澍流”、“阜康麦气”、“古木翳日”、“博克凌霄”、“红岫叠霞”、“乌壤熙春”,并各有题咏诗,刊刻收入《壶舟诗存》,如同一串串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玑珠宝玉,为清代边塞文坛诗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红山碎叶》其乐其舞

黄濬生长于人杰地灵的江南台州温岭,此地因滋养南戏南曲,以及海盐腔、余姚腔闻名于世。他作官的江西一带又流行弋阳腔、青阳腔、花灯戏、采茶戏,长期耳濡目染,使他发配新疆仍不忘对此地的汉风乐舞与戏曲的考察与记录。

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之后,内地各省区大批汉族军民来到新疆,自然随之而输入一些汉文化习俗与娱乐形式。于乌鲁木齐每年隆重热闹活动的场景莫过于各种传统节日:如年节、元宵节、土地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据齐清顺先生的系列文字介绍:“年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故当时也称元旦”。“元宵节在正月十五。由于这天夜里要张灯庆祝,故又称灯节”。“土地节在农历二月初二。传说这一天是土地神生辰”。“端午节原称端五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新疆汉人在这天也要赏月庆祝”⑦。

逢年过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各种文化娱乐形式,自然会有一些内地传入的戏曲乐舞演出。清文人纪晓岚曾写《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并自序:此地“今已为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并吟诗:“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行到丛祠歌舞榭,绿氍毹上看棋枰”。“到处歌楼到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军邮岁岁飞官牒,只为游人不忆家”。“玉笛银筝夜不休,城南城北酒家楼。春明门外梨园部,风景依稀忆旧游”。并注说:“酒楼数处,日日演剧。数钱买座,略似京师”。还说:此地梨园数部遣户中能昆曲者甚多。“元夕各屯十岁内外小童,扮竹马灯,演昭君琵琶杂剧,亦颇可观”。另有“春社扮番女唱番曲。”

黄濬来此地,汉文化风俗依旧如故,故大有感触,他于《红山碎叶》中忠实记载了边塞戏曲乐舞及民俗娱乐活动之所见所闻。演技之人常聚首于“每岁神会,最多俱八月以前,恐下雪也,正月灯市最盛”。所擅长表演“太平歌”,逢时“万室云连,官舍列居,市贾辐辏,虽在关门数千里外,而林总熙熙,如登春台,羁人无事,惟日听太平歌而已”。

“太平歌”亦称太平调或太平鼓,此种乐舞形式最初见于宋代城镇街巷瓦肆。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崇宁大观以来,内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断’……其后民间鼓板之戏,第改名‘太平鼓’”。至明清又融入歌舞、秧歌、佛舞与傩戏等,《红山碎叶》还载有一种风格独特的“袜袷舞”,亦称“靺鞨舞”。黄濬诗云:“我闻古有靺鞨舞,此种比似知如何?又闻婆罗门最幻,较此奇眩当无过”⑧。认为似与西域古婆罗门乐舞后改为《霓裳羽衣舞》有关。

早在纪晓岚的《乌鲁木齐杂诗》中即谈及:当时流行于边城的内地汉人戏曲如京戏、杂剧、昆曲、越剧、楚调等,同时还提到在“鼓冬鼓冬画鼓”伴奏声中所表演的“夜赛神”祭祀仪式。另外记述了几位技艺高超的梨园优伶与票友:“伶人鳖羔子以生擅场,扮演老生、唱曲字正腔圆,颇有造诣”。“刘木匠以旦擅场。年逾三旬,姿致尚在”。“简大头以丑擅场,虽京师名部,不能出其上也”。“遣户孙七能演说诸稗官,掀髯抵掌,声音笑貌,一一点缀如生”。

黄濬的《红山碎叶》则更为详细生动地记载了清代盛行于边城的戏曲乐舞班社、艺人、称谓、曲目与沿革历史。他写道“此间有戏数班、有名‘江东班’者,有名‘大凤班’。”其“大凤班”由“一旗员姓凤者所蓄”。其人死后,其子又办起“小凤班”,并描述:“小凤、马家春、金钟、春桂,皆曲娃名,九连环曲时,转喉作多罗声,刮地风曲,频掩口作霹雳响”。据统计,当时边城“曲儿娃”人数众多,“其佳者百余人,表表有名者亦数十人口,以内省会青楼无此盛也”。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乌鲁木齐又陆续出现了“清华班”、“新盛班”,“吉利班”、“三合班”、“天利班”等戏曲班社及大批有名艺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新疆传统乐舞与戏剧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清史稿》卷143。

②周轩《大清律例与清代新疆流人》,载《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③《清高宗实录》卷1332。

④引自《林则徐集·日记》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初九日。

⑤林则徐《壶舟诗存·序》。

⑥黄濬诗《六月六日水磨沟乡社之会,于岁中为最盛,地有林泉之美,同人招游,辞不往因成》。

⑦齐清顺《清代新疆汉民族的文化生活》,载《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⑧黄濬诗《红山灯市秧歌行》。

黎羌

清代新疆是中央政府发遣重罪官员的主要地区。史载:“文武职官犯徒以上,轻则军台效力,重者新疆当差。成案相沿,遂为定例”①。这些革职发遣的各类官员,作为统治阶级的特殊阶层,对新疆的发展有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有的对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道光年间,发配至乌鲁木齐的黄濬,就是其中作出文化贡献的一位江南才子。

一、  黄濬其人其事

黄濬,字睿人,号壶舟,台州太平(今浙江温岭)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历任江西萍乡、雩都、临川、东乡、彭泽等地知县,署南安府同知。1831年,黄濬因在彭泽知县任上,境内“客舟遭风失银,被诬为行劫,落职后又遭陷害,被流放,道光十九年(1839年)抵达戍所乌鲁木齐”②。将犯罪官员发遣边地,以示惩罚,令其“效力赎罪”,为清朝沿袭历代成规之作法。新疆以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地发遣者甚众。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统计,仅伊犁、乌鲁木齐两地遣员除已返回者,积达“二百七十余名”③。另据《三州辑略》统计,至嘉庆十二年(1807年),乌鲁木齐一地先后安置各类遣员达372人。

黄濬即为人数众多的遣员中的一员。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启程,次年夏季,抵达新疆乌鲁木齐,先寓东关,后移居城中八条巷,自题寓所为“四素堂”,自称“四素老人”,以示淡泊名利,安之若素。其间,他曾奉命管理城郊铁厂,从事批阅试卷等文教工作,以及教授乌鲁木齐都护惠吉的两个女儿。

乌鲁木齐铁厂当时在城东水磨沟温泉边,从事掘矿炼铁的人多为内地遣送来的犯人。黄濬在《红山碎叶》中记载,例戴废员派管铁厂者,十年之限得减三年。他在公务之余,常吟诗作赋,《壶舟诗存》中即收有不少吟诵水磨沟与铁厂的篇什。如他在《水磨沟》一诗中吟咏:“水磨沟,六磨流,三磨四磨为最优。山夹亭榭夏当秋,歌舞奕射无不收。人人皆醉红裙酒,独我探源石龙口”。

水磨沟在乌鲁木齐清代历史上,不仅以铁厂、磨坊、制币厂载于史册,更以风景优美闻名遐迩,倍受文人墨客青睐。嘉庆年间遣戍乌鲁木齐的江西余千知县史善长写有《游水磨沟》一诗云:“青山露面远相迎,不曾见水已闻声。寻源乃出山之罅,银蟒千条自空下。自空飞下不肯留,放溜直欲奔东流”。乾隆年间曾发配乌鲁木齐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物产》中描述水磨沟铁厂:“温泉东畔火荧荧,扑面山风铁气腥。只怪红炉三度炼,十分才剩一分零”。并自注:“铁厂在城北二十里,役兵八十人采炼,然石性绝重。每生铁一百斤,仅炼得熟铁十三斤”。

黄濬在乌鲁木齐期间,更对红山情有独钟,以至于将游历见闻“聚叶为薪,积叶成屋”荟萃汇集,冠名为《红山碎叶》。撰写了许多与红山有关的诗词,如《望红庙次韩昌黎山石韵》、《迪化州红山》、《二月十三日赴汉城过红山嘴》、《红岫迭霞》、《晴雪戏占》、《辛丑花朝过汉城途中口占》等。

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将两广总督林则徐与闽浙总督邓廷桢革职,均从重发配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七日抵乌鲁木齐。以禁烟抗英的凛然正气闻名于世的爱国英雄林则徐,受到此地都统、提督、道员及流放边城的黄濬等人的热情欢迎。

时隔三年后的元宵节前后,林则徐奉旨赴南疆勘查垦荒又路经乌鲁木齐,“都护、观察诸人坚留过灯节”④。他乘兴与黄濬、黄冕等友人同游红庙,饮酒话别,吟诗对词,所见“元夕灯市颇盛,自城内至东关外,通衢多竖牌坊,燃灯数夜”。因黄濬与林则徐之人品、才学、命运相近,自邂逅相遇,即结为知音。两人常书信往来,酬唱歌吟。黄濬赋诗盛赞其友“戍客相逢皆骨肉,诗才无敌有云泥”。林则徐收阅后,回赠词《金缕曲·寄黄壶舟》云:“沦落谁知己,记相逢,一鞍风尘,题襟乌垒。同作羁臣犹间隔,斜月魂消千里。爱尺素,传来双鲤。为道玉壶春买尽,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远在天涯,沦落人结为知交,情系边城红山,醉酒话别,交谊深笃。

黄濬后来将谪戍乌鲁木齐的吟诵诗章汇集为《壶舟诗存》一书,林则徐为其人作序,文曰:“为诗若文,能深涵万有,不主故常,汪洋恣睢,惟复所适,窥其意境,若长江之放乎渤氵解,竹木舟扁舻,不遗巨细,而无乎不达”。林则徐非常推崇黄濬诗文气雄、笔健。二人短聚长离,然而心驰神往,“分手离居时,以邮简相倡和”。追忆其“剪烛论文,连宵不息,各出其丛残,相评骘商略去留,不存形迹”⑤之动人情景,其深厚友谊溢于言表。

黄濬在《红山碎叶》记载: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三日,巴里坤地震,城宇坍坏,毙人无算,闻信恻然”。故合其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韵律作诗一首,以抒发忧民之情怀。次年,黄濬奉命督修巴里坤地震后之重建工程,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月方才完工,令他欣慰的是就在此年年底接旨获释东归。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黄濬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流放生涯,自东归后一直从文游学于江南各地,并相继撰写出《漠事里言》、《倚剑诗谭》、《东还纪程》、《壶舟诗存》、《壶舟文存》、《红山碎叶》等书籍,以及编写出可供上演的两种杂剧。晚年他主讲于黄岩萃华书院、太平宗文书院与鹤鸣书院,教学之余,吟诗作赋,著述立说,而所著笔记《红山碎叶》则为黄濬流放乌鲁木齐期间的真实写照。

二、 《红山碎叶》其文其景

清代流放边城的官犯遣员之中,不乏有较高素养的文人才子。他们从内地统治阶级上层贬谪边疆基层,巨大的生活反差,特殊的游历见闻,促使他们书写了大量丰富生动真实的随笔、日记、游记、杂记等,为后人研究西域史地和边疆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黄濬的《红山碎叶》即为此类代表性著作。

据《红山碎叶》书前“台州壶舟黄濬自叙”所知,此书实为清代文人游记随笔之文体,故刊本定名为“台州壶道人随笔”。此作类似嘉庆年间,先后发配于伊犁的清代文人洪亮吉之《天山客话》与祁韵士之《万里行程记》,如实记录了西行沿途山川城堡、名胜古迹、行程道里、风土特产、饮食起居、民族风情,兼有引经据典,考证、演绎、评述,以及附录诗词文赋,惯常将流放见闻,随手疏记,投行箧中,抵戍或遣返后,再略加编缀成篇而流传于世。

《红山碎叶》所冠名之“红山”,狭义上系指乌鲁木齐满汉二城之间的“红山嘴”。这座呈朱红色岩石的悬崖峻岭,因其色彩鲜艳造型独特,位置居中,又与天山主峰博格达峰遥遥相对,而历来被奉为神山,尤其是清代,朝廷官员逢年节,均要“登红山遥祭神灵”。又因红山山麓修筑有一些朱墙赤壁之红色庙宇,由此而延伸,乌鲁木齐又称其为“红庙子”。

黄濬书中之“红山”广义则指河西嘉峪关之西,乌鲁木齐之东的广大地区,《红山碎叶》中所述玉门、阳关、安西、沙州(敦煌)、柳园,猩猩峡(星星峡)、哈密、巴里坤、木垒、古城(奇台)、吉木萨尔、阜康、玛纳斯与红庙子(乌鲁木齐),真实地描述了一幅清代道光年间中国西北边疆的长卷史地风俗画卷。

书中首先记载了长安至玉门、阳关乃至乌鲁木齐的行纪里程,从而标明这座历史古城在祖国版图的位置,然后介绍其历史沿革、山水地势、城垣官府,风景名胜、方物特产、宗教信仰,文化娱乐,风俗习惯,以及塞外二十景,诗文题记、逸闻趣事,压轴之卷为史地考证。

《红山碎叶》中挥洒大量笔墨描写乌鲁木齐“红庙”、红山、智珠山、水磨沟诸景,形象生动、文彩飞扬,读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曰:“乌鲁木齐之称红庙者,以石似庙而故也”。他在《望红庙次韩昌黎山石韵》一诗中自注:“近日有人于山上葺关壮缪祠,以红垩之,士大夫曰宴客于此、遂指为红庙云”。

据《红山碎叶》所载“红庙”所在地实为“乌鲁木齐即迪化州,有两城一满一汉”。满汉城相隔十余里,“满城都统镇迪道理事厅,迪化州牧及吏目署在焉,又有领队大臣及六协领署,此外小署无数皆旗官署也”。可知为“红庙”官署所在地。而汉城“其繁盛在南关……皆集外夷贸易商贩”。为当时各族平民居住、商贾云集之经济文化中心。

满汉城“中隔红山嘴”,黄濬将其列为二十四景之一,并作诗《红岫迭霞》咏叹:“震旦西来见佛迹,乌垣咫尺是红山。寺幽如抱兜罗手,塔迥弥添倭堕鬟”。诗后详注:“红庙之中有山,相对曰红山嘴,崖石断露,如绮霞稠迭。车从东来,于城外先见之,上有寺宇浮屠,溪流其下,乌垣一胜概也”。红山嘴之“崖石”、“绮霞”、“寺宇浮屠”、“溪流”所构城的“塞外胜景”,黄濬为此魂绕梦牵,释回东迁,仍不忘以其景冠名成书。

与红山嘴隔河相峙还有特殊的一处人文景观,人称智珠山,黄濬乐而不疲多次游历此山,在《红山碎叶》中描述:“智珠山离满城东门五里,一山如复盂,大约当时以形呼为蜘蛛,后经识文墨者改今名耳。山上八腊庙左有台,前俯沙滩,后枕山麓,回栏倚望,十里烟村云木之盛,尽赴目前。轩盖之游,俱过足下。重轩复其上,高敞宏深,壁画楹书,俱无俗笔,夏日之宴,无有善于此者”。他还写道:“智珠山有文昌庙,都院官吏每岁为案牍会必在于此”。“天气和暖,景物鲜妍,凭前轩以纵览,觉心神之旷怡。”

他凭栏远眺之景致,在其《六月九日嵩峻亭明府邀宴智珠山来青阁长句纪事》中所述,首先是“红山之下”的“十里长滩”、“烟树村庄”、“辚辚车马”,还有山上“古庙连绵”,“迤带层台”,与友人“近眺远望”,“击节南音”、“歌残酒罢”后,不觉触景生情:“一醉云山一高咏,不知此地是他乡”。

较之红山与智珠山更能牵动黄濬心扉的是前述之“水磨沟”,他有诗赞誉:“笙歌正沸红山嘴,士女如云水磨沟。水磨沟压红山景,水木清华花掩映”⑥。于《红山碎叶》中更有文记:“水磨沟,离满城十余里。头磨至六磨皆官磨,七八九则民磨矣。西山佳木,一道清渠。每磨各有亭轩,夏月宴客最妙。四磨尤幽雅,有镜池,有氵勺突,有柏树一株,如悬盖,有箭亭可饮射,令人忘归。头磨有石龙,首泉从龙口出注于二磨,顺流而下。三磨亭台亦秀爽……又有建昌徐四等磨,不一而足,皆可宴会。建昌水磨一室如船,夏木阴森,余额之曰‘绿云舫’”。

不仅乌鲁木齐诸景,黄濬还用优美隽永的诗文描绘了他所游历的自玉门西行,沿天山一带的塞外二十景,即“玉门晚照”、“西台朝旭”、“柳园初月”、“猩峡夕风”、“长流甘水”、“密陇灌泉”、“天山快雪”、“松塘细雨”、“巴里晴云”、“戈边野色”、“木垒烟岚”、“奇台暖霭”、“古城丛绿”、“吉木森阴”、“滋泉澍流”、“阜康麦气”、“古木翳日”、“博克凌霄”、“红岫叠霞”、“乌壤熙春”,并各有题咏诗,刊刻收入《壶舟诗存》,如同一串串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玑珠宝玉,为清代边塞文坛诗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红山碎叶》其乐其舞

黄濬生长于人杰地灵的江南台州温岭,此地因滋养南戏南曲,以及海盐腔、余姚腔闻名于世。他作官的江西一带又流行弋阳腔、青阳腔、花灯戏、采茶戏,长期耳濡目染,使他发配新疆仍不忘对此地的汉风乐舞与戏曲的考察与记录。

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之后,内地各省区大批汉族军民来到新疆,自然随之而输入一些汉文化习俗与娱乐形式。于乌鲁木齐每年隆重热闹活动的场景莫过于各种传统节日:如年节、元宵节、土地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据齐清顺先生的系列文字介绍:“年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故当时也称元旦”。“元宵节在正月十五。由于这天夜里要张灯庆祝,故又称灯节”。“土地节在农历二月初二。传说这一天是土地神生辰”。“端午节原称端五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新疆汉人在这天也要赏月庆祝”⑦。

逢年过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各种文化娱乐形式,自然会有一些内地传入的戏曲乐舞演出。清文人纪晓岚曾写《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并自序:此地“今已为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并吟诗:“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行到丛祠歌舞榭,绿氍毹上看棋枰”。“到处歌楼到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军邮岁岁飞官牒,只为游人不忆家”。“玉笛银筝夜不休,城南城北酒家楼。春明门外梨园部,风景依稀忆旧游”。并注说:“酒楼数处,日日演剧。数钱买座,略似京师”。还说:此地梨园数部遣户中能昆曲者甚多。“元夕各屯十岁内外小童,扮竹马灯,演昭君琵琶杂剧,亦颇可观”。另有“春社扮番女唱番曲。”

黄濬来此地,汉文化风俗依旧如故,故大有感触,他于《红山碎叶》中忠实记载了边塞戏曲乐舞及民俗娱乐活动之所见所闻。演技之人常聚首于“每岁神会,最多俱八月以前,恐下雪也,正月灯市最盛”。所擅长表演“太平歌”,逢时“万室云连,官舍列居,市贾辐辏,虽在关门数千里外,而林总熙熙,如登春台,羁人无事,惟日听太平歌而已”。

“太平歌”亦称太平调或太平鼓,此种乐舞形式最初见于宋代城镇街巷瓦肆。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崇宁大观以来,内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断’……其后民间鼓板之戏,第改名‘太平鼓’”。至明清又融入歌舞、秧歌、佛舞与傩戏等,《红山碎叶》还载有一种风格独特的“袜袷舞”,亦称“靺鞨舞”。黄濬诗云:“我闻古有靺鞨舞,此种比似知如何?又闻婆罗门最幻,较此奇眩当无过”⑧。认为似与西域古婆罗门乐舞后改为《霓裳羽衣舞》有关。

早在纪晓岚的《乌鲁木齐杂诗》中即谈及:当时流行于边城的内地汉人戏曲如京戏、杂剧、昆曲、越剧、楚调等,同时还提到在“鼓冬鼓冬画鼓”伴奏声中所表演的“夜赛神”祭祀仪式。另外记述了几位技艺高超的梨园优伶与票友:“伶人鳖羔子以生擅场,扮演老生、唱曲字正腔圆,颇有造诣”。“刘木匠以旦擅场。年逾三旬,姿致尚在”。“简大头以丑擅场,虽京师名部,不能出其上也”。“遣户孙七能演说诸稗官,掀髯抵掌,声音笑貌,一一点缀如生”。

黄濬的《红山碎叶》则更为详细生动地记载了清代盛行于边城的戏曲乐舞班社、艺人、称谓、曲目与沿革历史。他写道“此间有戏数班、有名‘江东班’者,有名‘大凤班’。”其“大凤班”由“一旗员姓凤者所蓄”。其人死后,其子又办起“小凤班”,并描述:“小凤、马家春、金钟、春桂,皆曲娃名,九连环曲时,转喉作多罗声,刮地风曲,频掩口作霹雳响”。据统计,当时边城“曲儿娃”人数众多,“其佳者百余人,表表有名者亦数十人口,以内省会青楼无此盛也”。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乌鲁木齐又陆续出现了“清华班”、“新盛班”,“吉利班”、“三合班”、“天利班”等戏曲班社及大批有名艺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新疆传统乐舞与戏剧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清史稿》卷143。

②周轩《大清律例与清代新疆流人》,载《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③《清高宗实录》卷1332。

④引自《林则徐集·日记》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初九日。

⑤林则徐《壶舟诗存·序》。

⑥黄濬诗《六月六日水磨沟乡社之会,于岁中为最盛,地有林泉之美,同人招游,辞不往因成》。

⑦齐清顺《清代新疆汉民族的文化生活》,载《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⑧黄濬诗《红山灯市秧歌行》。


相关内容

  • 六离太阳最近的树练习
  • 六 离太阳最近的树 一 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沙砾 镂空 健硕 本末倒置 B.焦炭 匍然 蕴含 盘根错节 C.逶迤 药捻 铁锹 餐风宿露 D.遒劲 苍穹 皱褶 触目惊心 2.下列各句中,比喻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红柳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 ...

  •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述略
  • 第35卷第7期2014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Vol. 35 No.7 Jul. 2014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述略 吕昕娱,李亭霖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红山文化是我 ...

  • 甘肃张掖资料
  • 一.张掖与丝绸之路.唐文化 张掖市 区位:甘肃省西北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它古为河西四郡之一,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设郡,取"张国臂 ...

  • 把规范作到极致,让红山成为奇迹--在学校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 把规范作到极致,让红山成为奇迹--在学校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 张恒柱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秋风宜人.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学年.在新的学年里,又有22位新教师.346名初一新同学加盟红山大家庭,让我们 ...

  • 红山玉龙艺术造型的文化内涵
  • 自古及今,龙一直作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龙形象在我国境内的出现大约有 8000年的历史,考古学家在辽河流域发现了大量龙的踪迹,主要有摆塑型.浮雕型.木雕型.刻画型.彩陶型.泥塑型.玉雕型等,其中最为驰名中外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红山玉龙.红山玉龙是中 ...

  • 2012年人大会主持词
  • 红山乡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预备会议主持词 主持人:黄焱斌 会议马上就要开始,请与会同志认真阅读大会服务指南 ,将手机调 为振动或关机,自觉遵守大会纪律. 各位代表: 红山乡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现在举行预备会议. 本届人民代表大会实有代表46名,已报到的代表 名,(因病)因事请 ...

  • 为了山河更壮美
  • 癸巳仲夏,我应赤峰建筑工程学院启功书院的邀请,肩负着鄱阳湖文学赋予的传播使命,来到了内蒙古,走进了赤峰市.当我与朋友们一起漫步.徜徉在赤峰建筑工程学院的校园里时,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畅快.特别是教学楼正面墙上的那一行为了山河更壮美的大字,龙飞凤舞,争相抢入我的眼底来时,不禁令我周身的热血沸腾,情怀 ...

  • 红山文化玉龙
  • 红山文化玉龙是怎么发现的 http://www.zynews.com 2004-12-28 11:01:12 河南日报 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四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直以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故乡.中华民族摇篮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开始促使 ...

  • 关于牛河梁遗址的重新认识
  • 作者:安志敏 考古与文物 2003年03期 一 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是我国东北发现的重要史前遗址之一.自1983年开始发掘以来,以"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发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986年由于考古学家发表的众多讲话和传媒的互动配合,形成了一个热点.以红山文化为基础而提出了&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