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_漆仲明

2015年第6期(总第288期)

No.6,2015

现代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

2

漆仲明1,

(1. 皖西学院思政部,安徽六安237012;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摘要:转型期人的社会化因传统、现代乃至后现代相杂糅而混沌,青少年良好社会化更是

难上加难。当前青少年出现思想意识片面、道德人格残缺、价值理想模糊、公共精神缺失和综合能力欠缺等不足,这既源于学校知识至上忽视综合锻炼;又归因于社会文化育人良莠不齐,青少年辨识能力有限与文化思潮变迁不对称;更暴露出作为“社会人的摇篮”的家庭现代教养的严重缺失,难以满足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无法完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向导职责。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现代家庭教养仍然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摇篮,确立现代人格培养的新目标,从家庭生活建设及家风家训传承上固本,注重育人观念、德目任务和方式方法更新,才能以具有基础地位的家庭教养推进青少年社会性的根本习得。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化;现代人格;现代家庭教养;家庭生活;家风家教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5)06-0103-07

人的社会化和家庭教养都是转型期基础而又深刻的论题。青少年的社会化始于家庭,成于社

会。当前社会文化育人在社会转型期充满着不确定性,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及传统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青少年的社会化只能逐步生成。虽然家庭教养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却因家庭生活萎缩、家庭功能转化不良及家庭文化空心等内外因变化而日渐式微,青少年社会化问题日渐突显。“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有专家表示,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人和动物、机器完整地区分开,让‘人’成为

[1]

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青少年社会化事关个体成长、社会生存与未来发展,它影响着家庭生活、学校教育与社会和谐。为此,对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表征作全面的成因解析,以比对出社会环境因素的客观性与家庭育人的能

收稿日期:2015-04-16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EA100221)

作者简介:漆仲明(1970-),男,安徽金寨人,副教授,从事哲学、价值伦理、

家庭德育研究。

动性,进而揭示家庭教养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基

础性地位。现代家庭教养需要与时偕行,家庭生活建设需要现代文明的滋养。家长在青少年的言行举止、生活角色、思想道德、能力形成,特别是形成现代人格方面自觉进行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最基础的作用。

一、从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表征看问题所在青少年社会化就是通过学知识、习文化、长技能,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个体社会性的过程,它涉及青少年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个体成长阶段的身心发育水平、教育系统结构功能乃至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等的影响。

1.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良表征

概览课题前期研究成果《鄂豫皖交界贫困地区青少年家庭德育现状调研报告》和《江浙沪发达地区现代家庭教养实证研究报告》这两份报告,不难发现,当代青少年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忠诚爱国、聪明上进、自尊自信、人格独立、敢于竞争、公平正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但也日渐暴露出思想意

识的片面性、道德人格的不健全、价值观念模糊、公共精神缺失和综合能力相对欠缺等种种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学龄前儿童没有家长的帮助就不能结伴游戏,许多中小学生不能同教师进行自然交流,大学生独立生活时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等;还有小学生受到长辈关爱没有反应,中学生得到别人帮助不会感谢,青年人得到社会的培养和帮助没有幸福感,他们认为这一切理当如此;更有甚者小学生学着“谈恋爱”、中学生无知地过起“性生活”、个别大学生“见利忘义”等畸形的社会化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心系手机网络整日离不开而沦为“屏奴”,对于家务活、体力劳动袖手旁观,生活几乎被各种“考试”绑架,拿虚拟生存等“怎么样活都可以”当个性,任性而为;综合能力锻炼滞后又奇缺,个人的东西不容分享,无公共性,责任意识、利他意识淡薄;进取意识较为薄弱面对竞争不愿参与,想通过拉关系来走捷径,犯了明显过错没有自责意识,道德失范,没有耻感,对于公序良俗和生命天伦没有敬畏心理;特别是一些青少年,虽然知识丰富却没有独立的思想及理性的思维,过于追求个人实现却缺乏“视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难怪有些家长提到孩子的缺陷时,一口气道出“懒惰、任性、怕吃苦、没有责任感”等一系列贬义词语,相关的老师也指出他们的“脆弱、偏激、自私、个人中心”等不足,而且这些不良表现绝非个别。

可见,当代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共同特征在于:在父母安排的生活里,子女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无主动意识,导致他们对于生活缺乏综合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有的孩子因考试成绩差而厌学怕学,而成绩好的孩子却往往是高分但综合能力相对较低;在科技知识进步加快的形势下,当代青少年受困于无休止地学知识习技能,却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系统地学习社会文化,这就影响了其人文素养与科学知识的协调发展;由于物质生活的充分满足,广大青少年缺乏生活体验,难以感触到“柴米油盐”背后的辛劳等等;在以成人社会为标准的日常评判中,教育的揠苗助长让青少年无所适从,许多人出现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2.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引导的突出问题青少年社会化既是个体与特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化程度,又是一个通过教育引导的渐进成长改变的过程,也是指向其未来发展的潜能的准

备过程。当下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的突出问题集中

在:

(1)家长对子女的生活过度包办,剥夺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因素的外在教化和将社会因素进行自身内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未成年人,外在教化尤为重要。然而教育者却往往忽视青少年自身内化是其社会化的必由之路这一根本特性,家长对子女的生活过度包办,造成青少年缺乏对社会进行认知的锻炼,这将造成青少年在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同时,由于学校为确保不出意外事故,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过度的规范。家长和学校的这种做法,挤压了青少年应有的天性、创造性和担当精神,事实上就是剥夺了学生相对于社会和自身的主体性地位。而从人的本质的视角来看,青少年是愿意承担自己那一份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他们能够在自身社会化过程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对个体成长的渐进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青少年的发展与社会要求难以应对

“渐进性”即指社会化教育应随着青少年成长阶段变化而渐次推进;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的玩伴往往以父母为主,家长容易以“成人本位”为标准来拔苗助长地催生子女的“早熟”,与青少年个体成长的渐进性成长相矛盾。“对应性”即指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引导方式与锻炼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应以不同的要求和方式来区别对待青少年的成长,为不同群体的青少年优化相应的成长环境。面对不同阶段青少年,教育者既要提供先进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又要提供相适应的锻炼机会,使青少年学会进行社会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让青少年从感知环境变化和在感受生活的磨砺中自我提高社会化意识。

(3)对学生如何去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重视不够

“未来性”指向的是社会总是建设性地趋利避害、祛恶扬善、推陈出新,而在现实社会的育人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多侧重于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对学生如何去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而塑造其人格的“未来性”则重视不够,而这一点,又多被现实社会所接受。“‘可被社会接受’本质是个体对社会的顺应,这固然是前提基础,但在深刻转

型的现代社会中,人格完善、公共精神、家庭教育

[2]

的未来性尤其突出,”所以,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社会化需要面向未来,着眼于社会主流,积极地开掘未来社会全面需要的现代人格、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等能力的生成与个性发展,使之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潜能。二、从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成因解析看家庭教养的根本性作用

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良表现,既有相关因素突变的直接影响,又有社会转型大的复杂背景,还有家庭育人这一基础性的现代教养相应缺失的问题。就育人困境而言,应试教育削弱了学校育人的影响力,社会文化化人的良莠不齐是现实环境所致,家庭教养较为缺乏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根本环节。

1.复杂环境、应试教育及大众媒体等外界因素(1)青少年身心发展受到日渐复杂的环境挑战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其生理的发展,表现为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其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很快,擅长模仿,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具有敏感性的特点,并且容易受其暗示。如果社会中某一现象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油然而生,如不加以及时地引导和约束,就有可能越过道德法纪规范底线,做出不恰当的事情。因为人的社会化涉及外在的教化与自身的内化,是社会文化对其的后天教化与个人主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所以日趋复杂的环境是良好的社会化的外在挑战。

(2)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缺乏合力攻坚应试教育的惯性一时难以退场,中小学课改任重道远,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在结构上还不能充分地体现现代育人的特点与规律,与当代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相关的课程在内容上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够;育人理念较为陈旧老套、有些“碎片化”,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应对社会负面影响的教育策略针对性不强、成效差;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重复地“教”、机械地“育”的层面,没有实现教育本质的返璞归真;社会生活实践课程训练不足,“分数第一”还是主打、也是基调,青少年社会化的真实情况在学校教育中较难得到全面反映和科学的评价。同时,社会和家庭服务于素质教育的资源有限,大众化教育难

以逐一地关注到每个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3)网络等大众媒体充满隐忧

目前各种信息泡沫和文化作品的传播速度、容量与范围都达到了以往时代无法比拟的程度,与青少年成长需求不相称,特别是网络游戏更是

[3]

充满“进步强制”的诱惑力,人置身其中被“一网打尽”,成为青少年社会化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诸如“网络虚拟流行化、文字语言粗俗化和社会价

[4]值理想平面化、平庸化的趋势”让生活的真实、

劳动的创造和道德的意义被遮蔽,“三俗作品”在“偷偷地说教”,戏说经典示范着人间的阴险无情,手机、电脑更是让青少年成为不能自拔的“屏奴”、乃至“脑残玩家”,“网瘾”泛滥成为不能承受之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青少年人生价值的混沌与偏颇、人际交往的异化与流变、自我角色的失调与淡忘、确证自我的空洞与迷失、公民意识的淡薄与自私[5]。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出“主流建设十年功,不如世俗消解十分钟的”的怪圈,规避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明确其社会责任,引导青少年趋利避害的任务非常艰巨。

2.各种社会思潮暗中涌动带来的文化化人的困境

人的社会化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人的“文化化”,文化的本质是“人为的程序、为人的取向”,教育必经取向先进文化而对青少年注入正面的影响,否则消极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可以说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成因主要源于市场化的局限性与不成熟性,受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等,当代社会思潮逐渐呈现出了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6]184-188。在此背景下,社会文化极易造成空心化的制造化、平面化的大众化、妩媚化的商品化、抽象化的民主化、宣泄化的世俗化和数字化的虚拟化等为一体的杂糅与混沌,演绎出深刻的文化隐痛与忧虑。

(1)理性权威弱化的隐忧侵蚀青少年的“心”伴随主体诉求觉醒和个性自由的释放,父子间、师生间、男女间和天人间适度的敬畏也悄然消失。究其原因,是在人的思想观念当中已经没有了应有的敬畏心理。主要表现为由于缺少对父母的敬畏,子女对父母逆耳忠言置若罔闻;学生缺少对老师的敬畏,学生只学知识不习文化;对人格没有敬畏,许多青少年认为好人与坏人都有道理;对

道德法纪没有敬畏,人就可能目空一切,败坏社会道德和践踏法律;对良知没有敬畏,所以视生命垂危于不顾。现代人的困惑就是陷入“‘没有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焦虑’之

[6]188中”。文化之根不在于“神”,也不是“物”,而是

3.家庭教养的现代式微与其基础性的育人重

任不对称

“教养”,传统上尤指人在家庭中从小行为养成的道德水准,即人行为方式中内在的道德修养状况。“现代教养”从育人目标看,是人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必须具备的内在的综合素质,而从育人过程来看,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开展现代方式和内容的教育培养。就当代青少年社会化教育而言,固然社会影响是大环境,学校教育是主阵地,个人修养是关键环节,但家庭教养是根本性环节。

(1)家庭教养因其基础性地位成为根本环节“家庭是带领个人走进社会的向导,又是个人

[7]148

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青少年一切重大思想形成和行为的发生都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找到原因。家庭教养作为一项育人实践,它主要是家长基于家庭生活对子女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启发,即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子女素质的养成活动,它事关青少年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家庭教养具有德、智、体、美、劳等育人功能,但重点是“立德树人”的教养。家庭教养具有基础地位的根本性、亲情信任的伦常性、耳提面命的隐渐性、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和延续终生的连贯性等优势,又有封闭性、不平衡性及情感至上性等缺陷。青少年家庭教养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 它主要以生活育人而有别于学校的理论说教。尽管传统意义上的“家教”二字已随时代变迁转义和式微,也几乎沦为学校教学的附庸——主要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但“天下之本在家”(《中鉴•政体》),青少年生活之基在家庭,成长之根在教养,青少年家庭教养主要是“成人”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目前,社会文化育人和学校学科育人极力与时俱进,相反家庭教养却呈现理论的空心化与实践的老套化现象,现代家庭教养功能亟待开发。

(2)家庭具有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责任现代家庭仍然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摇篮,“家庭

[8]

教育决定青少年的社会化”。家庭引导青少年社会化既包含语言规范、社会认知、兴趣情操、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性别角色等初级阶段的社会化,还涉及个性人格形成、伦理道德规范、价值审美观念、政治态度倾向、社会责任担当等次级社会化。“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

创造并消费文化的“人的社会生活”,文化无根,其

社会理性就会虚脱扭曲,人置身其中仿佛可以什么都不在乎,青少年更难以从内心认同社会文化理性的神圣。

(2)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隐忧误导青少年的“行”

过去,人们习惯于用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评判一切、规划行为目标,总是根据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雅与俗、黑与白、邪与正等的严格划界来确证自我价值,人的价值选择简单而清晰。如今,市场化引起己他对立,价值多元带来文化空心,底线突破致使义利分离,雅俗不分颠覆邪不压正,金钱至上滋生黑白不清,信仰缺失造成善恶混沌,让人感觉好像“什么都可以用钱抹平”。同时,经济效益最大化下的文化作品弥漫着价值迷失,以文化商品化为载体的泛审美形象的全面增值,炫富郭美美等网络红人也能成为一时“新宠”,动漫“光太强”即使再坏也可爱,文体明星、广告模特、数码形象、通俗作品日益成为文化的主体,是否吸引眼球成为商家推手的动力。“跟着感觉走”不但没有退出历史,反倒被青少年视为“真经”,每个人都想成为天下第一,而不是以“最适合自己”为追求尺度,不良的社会文化通过所谓的知足感、责任感、价值观及幸福观误导青少年的行为风尚。(3)道德无至善的隐忧降格青少年的“品”商品经济时代在祛除“英雄史观”的同时模糊了君子与小人的绝对对立,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和信念发生着嬗变:雷锋被敬而远之,周杰伦一度被青少年推崇为“教父”,反面人物的道德沦丧与伤天害理也被拼凑理由“新说”。残缺替代了完美,“存在就是合理”的现实观照战胜了“合理才会存在”的信念追求。“在貌为恭,在心为敬”的人伦互补黯然失色。历史巨匠和当代脊梁在世俗眼界中抹去了一切伟大崇高的光环,道德标杆在自我意识的偏见中堕落。然而,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决定了人类建设性的生活需要立足现实又必须超越现实,特别是青少年如果无至善的内在动力,再加上外在调控力的虚设,其思想道德和文化品位就极易滑向无原则和低俗。

[9]24

会制度的实质部分”。家长是青少年认知社会事务和为人处世态度养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社会心态、道德情感、政治觉悟都为子女认知及参与社会提供了初步的过滤和学习的范本。家庭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文化氛围都会影响青少年社会性的生成。因此,家庭教养为青少年“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为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任担当等道德人文的社会化却被忽视、甚至是扭曲。而家庭教养既与传统特色有关,又要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如此,才能完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使命。

三、青少年社会化亟待现代家庭教养的固本开新

现代家庭教养,实质就是家长立足家庭生活将子女从自然人塑造成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人的过程,其关键点是现代人格塑造。家庭既有培养孩子语言、习惯、角色、规范、知识、经验、道德与政治等责任,又有培养人格个性、自我观念、美好价值、道德情感、生活技能、社会认知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的责任,是个人社会化必经的桥梁和纽带,是最基本的育人阵地。综合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及心理分析学派等教养观的主张,青少年社会化需要的家庭教养既要基于伦常性固本,还要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最终要帮助青少年具备能动地适应社会又能够主动地选择发展的现代的人格品质与行为特征。

1.目前家庭教养存在的问题

家庭有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才能对子女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的家庭生活出现了许多的新问题,在家庭教养当中出现了一些对于青少年社会化不利的现象。一是家庭生活出现现代性萎缩、家庭育人因教养功能不全而失责。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家庭出现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在城市,由于生活快节奏,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找名校、请家教、上兴趣班的现象非常普遍,青少年几乎没有家庭劳动的锻炼;许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致使家庭责任力不从心,对子女的情感关怀出现困难。二是市场化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激发人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使经济利益至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价值目标,家庭生活相对于经济效益,被不自觉地放置在第二位,出现了家庭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日益肢解,以致现代人把在家吃饭当作“家庭聚会”,“同居共财”的传统机制日趋破损,所以现代家庭“同居难,共财更难”,传统育人方式因此失效,而现代教养资源奇缺。三是现代家庭文化因一些家庭伦理道德的价值信念松动而缺乏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出现了家庭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加的现象,文化道德生活参差不齐与百态丛生,家庭成员对于承担家

。家长作为监护人应该基于以抚养为纽带的

亲情优势,通过亲子信任与朝夕相处,有针对性地育幼教子,做好早期教育,激励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指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获得良好的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基本生存技能、待人接物等基本素养,以言传身教担当家庭育人责任。家庭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家庭,青少年社会化的根基在家庭,主控也在家庭。

(3)中国家庭因缺乏现代教养而日渐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瓶颈

一是家庭文化教养资源奇缺致使育人功能退化。家长忙碌于生计或为实现个人愿望,导致家庭教养缺位;家庭没有文化生活或是文化教养资源缺乏更新;家庭成员生活独立性增强致使亲邻互动减少,家庭成员各行其是致使育人缺乏合力。家庭生活的封闭性导致社会舆论等力量对家庭道德的作用降低。二是社会机构过度的服务排斥了家庭教养的影响力。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机构日趋多样,尤其是学校、幼儿园等专业社会化机构发展迅速,学校封闭式管理、全托寄宿制,很多孩子很早就脱离家庭,进入专门机构接受教育,造成家庭教养的不够充分,甚至导致家长威信的降低——孩子听老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使得家长对于家庭教养有意无意地放松。三是社会转型增加了家庭教养的难度。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缺乏公德与私德的良性互动,而现代家风家训难见踪影,一些人对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有限,无力破解这些负面影响。家庭教子的目标局限于成绩好、不出问题,这种局面,难以完成转型期家庭教养的责任担当。四是非正常家庭及留守儿童的教养困境。留守儿童是衣食无忧的“孤雁”,他们长期缺乏亲情依偎和心理倾诉,久而久之就什么都无所谓。五是功利主义盛行。很多家庭往往把家长的价值目标的期许强加给子女,对他们的智能进行过度的开发,而人格完善、品德养成、责

[10]14-48

庭责任锱铢必较,对于家庭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优先和享乐主义盛行,家庭成员之间缺少关爱和感恩,以致一切家庭伦常责任和家庭矛盾解决都主张用钱来抹平,如此等等,无不应验了吉登斯的定

[11]论:“家庭是传统和现代性之间斗争的场所”,也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课堂;作为

家庭文化的灵魂与个性,要完善家庭生活环境和现代道德风尚,良好的家风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地示范化引导。

3.家庭育人革故鼎新是现代教养的时代使命确立现代理念的家庭教养才能以人为本。自然经济时代家国同构,人的社会生活相对简单,农耕文明下的先人主要依靠血缘和地缘来维系社会关系,孩子基本上生活在家长的视域之内。时至今日,社会转型“使当代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面临巨大的道德困境:传统的家庭道德正在解体,现代家庭道德尚未形成,后现代家庭道德又滋生和

[14]

。因此,社会发展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蔓延开来”

现代家庭教养,我们要分析传统家教在社会环境、

价值目标、生活内容、方法形式和亲子关系上的功过,立足于家庭生活实际又结合社会变迁新要求,处理好家长与子女、家庭与社会、公德与私德的辩证关系,构筑适合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家庭教养观念形态和特征,确立于家于国于人于社会一体的现代家庭育人理念,才能实现现代人格培养的新目标。

(1)更新现代家庭德目才能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人格

“德目, 即道德或品德条目。它既是一定社会对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道德经验的概括, 也是社会根据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对个体品德所做的

[15]

应然规定。”青少年社会化主要是道德人格的完善,家庭教养的成效往往也取决于道德人格的塑造状况。道德人格是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基础,这其中德目更新是前提也是关键。德目作为对人类道德经验的概括, 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然而,现代家庭德目模糊性制约了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家长也较为缺乏以现代德目自觉改进的育人实践。因此,家庭教养应该围绕人格培养这一新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德目细化”的作用[16],树立道德法纪、民主科学、契约守信、价值审美及生态和谐等观念;形成爱国感恩、竞争自立、责任利他、明礼规范、慎独廉耻及敬畏自尊等意识;锻炼生存、耐挫、创造、合作和自控能力等内容。现代德目需要对青少年情起到感培植、意志激发及习惯养成,所以家长只有把相关德目和教养内容渗透进伦常生活,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家庭生活涵养与家庭文明建设来担当教养责任,青少年通过耳

折射出家庭规制的日趋边缘,家庭共同体生活在

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演进中退化了。可见,现代家庭没有生活的现实,既是一种传统功能退化、现代功能又没有转换生成的困境,又是一种“孝道关爱、民主平等、责任利他”的家庭核心价值的缺失,更是一种家庭教养文化日渐退化的隐忧。

2.家风建设是家庭教养的根本

(1)现代家庭教养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家庭有健康向上的生活,就不会给青少年留下阴影;家庭有睦邻乐群的生活,青少年就会养成平等、友好、开放的个性;家庭有和谐文明的生活,青少年的品行端正就有了范型;家庭有勤劳简朴的生活,青少年劳动锻炼和意志觉醒就有了保证,因为劳动是结成社会本质关系的基础,它能让人发现问题、承担责任、修身养性,内化情感、知道感恩、促使合作。可见,家庭生活固本培元,家庭教养就有了植根。

(2)抓住了家风建设就抓住了教养的根本家风是“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

[12]200

风范和为人处世的方法的总和”。家风实质上就是家庭生活方式、奋斗历程、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积淀与升华。正如赵忠心指出:“家庭生活方式是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或

[13]158

‘门风。’”卢梭也曾断言:“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家风通过家庭生活观念、生活活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表现出来。作为家庭教育的最深层次的东西,家风传承规仪着家庭成员为人处事的制节谨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资源,好的家风一旦形成是不会轻易变化的,它能以正确的道德规范长期地作用于家庭成员,成为家庭成员文明健康生活的准绳,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和激励作用。新时期的家风建设,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要结合传统上的孝道感恩、关爱情感、奉献牺牲、慎独知耻等去伪存真,以立足民主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来体现时代精神;作为社会风气的一部分,要把家庭建设成为

濡目染才能促进人格觉醒,自觉践行自我的社会化。

(2)现代家庭教养途径只有通过整体创新才能塑造现代人格

一是教养方式更新。在社会化过程中要发挥青少年与家长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青少年要克服依赖心理,家长要克服越俎代庖的做法,通过培养青少年责任意识以确定其自我角色。青少年只有学会认识自我、辨识事务,才能适应社会。二是提升家庭育人能力。在家庭教养方面,有些家长存在力不从心、缺少责任心等问题,造成文化教养的缺失,没有承担起家庭育人的重任,因此,需要有关方面指导家庭育人改革,提升家庭育人能力,把家庭变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课堂。三是增强家庭育人责任感。人的社会性是在日常行为习惯中逐步养成的,家长有教养子女正确社会化、及时纠正不良习气的责任,让调教“慎终于始”、“时乃日新”。相反,有些家长自以为是:“树大自然直”、“别管得太狠,长大会吃亏”,因而要么事事迁就孩子,要么处处为孩子撑腰护短,殊不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书•贾谊传》),导致家庭亲情阻碍了社会理性的化育。

教育大众化下家庭育人重任在身,对于青少年形成表里如一、自然流露的现代人格最有优势,现代家庭教养与社会化人和学校教育方向共鸣、内容衔接、功能互补,才能担负青少年良好社会化的摇篮职责。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 精神专利, 长成以后, 思虑散逸, 固需早教, 勿

[17]166

失机也。”马克思就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

丁耘摘译.晚期海德格尔的[3]F•费迪耶等辑录,

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3):57.[4]万俊人,尚伟.我国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文化建设问题[J].新华文摘,2013(7):34-39. [5]黄加成.虚拟社会: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范式[J]. 社会,2002(1):4-7.[6]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8]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方移建,何伟强.家庭德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1]郑曦原,李方惠.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2]林建初.现代家庭伦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13]赵忠心.家庭德育——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高乐田.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J].哲学研究,2005(9):88-92.[15]刘次林.德目与道德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6(6):33-36.

[16]陈来.发扬中华文化重视私德培养的传统[N].

人民日报,2014-09-22(07).[17]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律, 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

女。”而今广大家长“望子成龙”,必须明确一个真理:子女在现代社会中成才主要不是智力,而是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等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家庭与时偕行地开展现代教养,子女一点一滴的进步得到及时巩固、一举一动的隐患得到根本纠正,潜移默化又循序渐进,现代家庭教养就会从“瓶颈”变成“引擎”,引导青少年顺利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明海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09(A03).

[2]侯晶晶.家庭的现代性挑战及其道德应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32-35.

〔责任编辑:邰学群〕

2015年第6期(总第288期)

No.6,2015

现代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

2

漆仲明1,

(1. 皖西学院思政部,安徽六安237012;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摘要:转型期人的社会化因传统、现代乃至后现代相杂糅而混沌,青少年良好社会化更是

难上加难。当前青少年出现思想意识片面、道德人格残缺、价值理想模糊、公共精神缺失和综合能力欠缺等不足,这既源于学校知识至上忽视综合锻炼;又归因于社会文化育人良莠不齐,青少年辨识能力有限与文化思潮变迁不对称;更暴露出作为“社会人的摇篮”的家庭现代教养的严重缺失,难以满足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无法完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向导职责。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现代家庭教养仍然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摇篮,确立现代人格培养的新目标,从家庭生活建设及家风家训传承上固本,注重育人观念、德目任务和方式方法更新,才能以具有基础地位的家庭教养推进青少年社会性的根本习得。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化;现代人格;现代家庭教养;家庭生活;家风家教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5)06-0103-07

人的社会化和家庭教养都是转型期基础而又深刻的论题。青少年的社会化始于家庭,成于社

会。当前社会文化育人在社会转型期充满着不确定性,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及传统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青少年的社会化只能逐步生成。虽然家庭教养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却因家庭生活萎缩、家庭功能转化不良及家庭文化空心等内外因变化而日渐式微,青少年社会化问题日渐突显。“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有专家表示,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人和动物、机器完整地区分开,让‘人’成为

[1]

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青少年社会化事关个体成长、社会生存与未来发展,它影响着家庭生活、学校教育与社会和谐。为此,对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表征作全面的成因解析,以比对出社会环境因素的客观性与家庭育人的能

收稿日期:2015-04-16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EA100221)

作者简介:漆仲明(1970-),男,安徽金寨人,副教授,从事哲学、价值伦理、

家庭德育研究。

动性,进而揭示家庭教养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基

础性地位。现代家庭教养需要与时偕行,家庭生活建设需要现代文明的滋养。家长在青少年的言行举止、生活角色、思想道德、能力形成,特别是形成现代人格方面自觉进行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最基础的作用。

一、从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表征看问题所在青少年社会化就是通过学知识、习文化、长技能,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个体社会性的过程,它涉及青少年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个体成长阶段的身心发育水平、教育系统结构功能乃至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等的影响。

1.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良表征

概览课题前期研究成果《鄂豫皖交界贫困地区青少年家庭德育现状调研报告》和《江浙沪发达地区现代家庭教养实证研究报告》这两份报告,不难发现,当代青少年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忠诚爱国、聪明上进、自尊自信、人格独立、敢于竞争、公平正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但也日渐暴露出思想意

识的片面性、道德人格的不健全、价值观念模糊、公共精神缺失和综合能力相对欠缺等种种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学龄前儿童没有家长的帮助就不能结伴游戏,许多中小学生不能同教师进行自然交流,大学生独立生活时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等;还有小学生受到长辈关爱没有反应,中学生得到别人帮助不会感谢,青年人得到社会的培养和帮助没有幸福感,他们认为这一切理当如此;更有甚者小学生学着“谈恋爱”、中学生无知地过起“性生活”、个别大学生“见利忘义”等畸形的社会化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心系手机网络整日离不开而沦为“屏奴”,对于家务活、体力劳动袖手旁观,生活几乎被各种“考试”绑架,拿虚拟生存等“怎么样活都可以”当个性,任性而为;综合能力锻炼滞后又奇缺,个人的东西不容分享,无公共性,责任意识、利他意识淡薄;进取意识较为薄弱面对竞争不愿参与,想通过拉关系来走捷径,犯了明显过错没有自责意识,道德失范,没有耻感,对于公序良俗和生命天伦没有敬畏心理;特别是一些青少年,虽然知识丰富却没有独立的思想及理性的思维,过于追求个人实现却缺乏“视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难怪有些家长提到孩子的缺陷时,一口气道出“懒惰、任性、怕吃苦、没有责任感”等一系列贬义词语,相关的老师也指出他们的“脆弱、偏激、自私、个人中心”等不足,而且这些不良表现绝非个别。

可见,当代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共同特征在于:在父母安排的生活里,子女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无主动意识,导致他们对于生活缺乏综合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有的孩子因考试成绩差而厌学怕学,而成绩好的孩子却往往是高分但综合能力相对较低;在科技知识进步加快的形势下,当代青少年受困于无休止地学知识习技能,却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系统地学习社会文化,这就影响了其人文素养与科学知识的协调发展;由于物质生活的充分满足,广大青少年缺乏生活体验,难以感触到“柴米油盐”背后的辛劳等等;在以成人社会为标准的日常评判中,教育的揠苗助长让青少年无所适从,许多人出现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2.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引导的突出问题青少年社会化既是个体与特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化程度,又是一个通过教育引导的渐进成长改变的过程,也是指向其未来发展的潜能的准

备过程。当下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的突出问题集中

在:

(1)家长对子女的生活过度包办,剥夺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因素的外在教化和将社会因素进行自身内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未成年人,外在教化尤为重要。然而教育者却往往忽视青少年自身内化是其社会化的必由之路这一根本特性,家长对子女的生活过度包办,造成青少年缺乏对社会进行认知的锻炼,这将造成青少年在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同时,由于学校为确保不出意外事故,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过度的规范。家长和学校的这种做法,挤压了青少年应有的天性、创造性和担当精神,事实上就是剥夺了学生相对于社会和自身的主体性地位。而从人的本质的视角来看,青少年是愿意承担自己那一份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他们能够在自身社会化过程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对个体成长的渐进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青少年的发展与社会要求难以应对

“渐进性”即指社会化教育应随着青少年成长阶段变化而渐次推进;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的玩伴往往以父母为主,家长容易以“成人本位”为标准来拔苗助长地催生子女的“早熟”,与青少年个体成长的渐进性成长相矛盾。“对应性”即指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引导方式与锻炼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应以不同的要求和方式来区别对待青少年的成长,为不同群体的青少年优化相应的成长环境。面对不同阶段青少年,教育者既要提供先进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又要提供相适应的锻炼机会,使青少年学会进行社会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让青少年从感知环境变化和在感受生活的磨砺中自我提高社会化意识。

(3)对学生如何去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重视不够

“未来性”指向的是社会总是建设性地趋利避害、祛恶扬善、推陈出新,而在现实社会的育人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多侧重于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对学生如何去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而塑造其人格的“未来性”则重视不够,而这一点,又多被现实社会所接受。“‘可被社会接受’本质是个体对社会的顺应,这固然是前提基础,但在深刻转

型的现代社会中,人格完善、公共精神、家庭教育

[2]

的未来性尤其突出,”所以,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社会化需要面向未来,着眼于社会主流,积极地开掘未来社会全面需要的现代人格、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等能力的生成与个性发展,使之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潜能。二、从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成因解析看家庭教养的根本性作用

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良表现,既有相关因素突变的直接影响,又有社会转型大的复杂背景,还有家庭育人这一基础性的现代教养相应缺失的问题。就育人困境而言,应试教育削弱了学校育人的影响力,社会文化化人的良莠不齐是现实环境所致,家庭教养较为缺乏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根本环节。

1.复杂环境、应试教育及大众媒体等外界因素(1)青少年身心发展受到日渐复杂的环境挑战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其生理的发展,表现为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其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很快,擅长模仿,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具有敏感性的特点,并且容易受其暗示。如果社会中某一现象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油然而生,如不加以及时地引导和约束,就有可能越过道德法纪规范底线,做出不恰当的事情。因为人的社会化涉及外在的教化与自身的内化,是社会文化对其的后天教化与个人主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所以日趋复杂的环境是良好的社会化的外在挑战。

(2)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缺乏合力攻坚应试教育的惯性一时难以退场,中小学课改任重道远,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在结构上还不能充分地体现现代育人的特点与规律,与当代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相关的课程在内容上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够;育人理念较为陈旧老套、有些“碎片化”,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应对社会负面影响的教育策略针对性不强、成效差;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重复地“教”、机械地“育”的层面,没有实现教育本质的返璞归真;社会生活实践课程训练不足,“分数第一”还是主打、也是基调,青少年社会化的真实情况在学校教育中较难得到全面反映和科学的评价。同时,社会和家庭服务于素质教育的资源有限,大众化教育难

以逐一地关注到每个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3)网络等大众媒体充满隐忧

目前各种信息泡沫和文化作品的传播速度、容量与范围都达到了以往时代无法比拟的程度,与青少年成长需求不相称,特别是网络游戏更是

[3]

充满“进步强制”的诱惑力,人置身其中被“一网打尽”,成为青少年社会化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诸如“网络虚拟流行化、文字语言粗俗化和社会价

[4]值理想平面化、平庸化的趋势”让生活的真实、

劳动的创造和道德的意义被遮蔽,“三俗作品”在“偷偷地说教”,戏说经典示范着人间的阴险无情,手机、电脑更是让青少年成为不能自拔的“屏奴”、乃至“脑残玩家”,“网瘾”泛滥成为不能承受之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青少年人生价值的混沌与偏颇、人际交往的异化与流变、自我角色的失调与淡忘、确证自我的空洞与迷失、公民意识的淡薄与自私[5]。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出“主流建设十年功,不如世俗消解十分钟的”的怪圈,规避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明确其社会责任,引导青少年趋利避害的任务非常艰巨。

2.各种社会思潮暗中涌动带来的文化化人的困境

人的社会化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人的“文化化”,文化的本质是“人为的程序、为人的取向”,教育必经取向先进文化而对青少年注入正面的影响,否则消极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可以说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成因主要源于市场化的局限性与不成熟性,受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等,当代社会思潮逐渐呈现出了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6]184-188。在此背景下,社会文化极易造成空心化的制造化、平面化的大众化、妩媚化的商品化、抽象化的民主化、宣泄化的世俗化和数字化的虚拟化等为一体的杂糅与混沌,演绎出深刻的文化隐痛与忧虑。

(1)理性权威弱化的隐忧侵蚀青少年的“心”伴随主体诉求觉醒和个性自由的释放,父子间、师生间、男女间和天人间适度的敬畏也悄然消失。究其原因,是在人的思想观念当中已经没有了应有的敬畏心理。主要表现为由于缺少对父母的敬畏,子女对父母逆耳忠言置若罔闻;学生缺少对老师的敬畏,学生只学知识不习文化;对人格没有敬畏,许多青少年认为好人与坏人都有道理;对

道德法纪没有敬畏,人就可能目空一切,败坏社会道德和践踏法律;对良知没有敬畏,所以视生命垂危于不顾。现代人的困惑就是陷入“‘没有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焦虑’之

[6]188中”。文化之根不在于“神”,也不是“物”,而是

3.家庭教养的现代式微与其基础性的育人重

任不对称

“教养”,传统上尤指人在家庭中从小行为养成的道德水准,即人行为方式中内在的道德修养状况。“现代教养”从育人目标看,是人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必须具备的内在的综合素质,而从育人过程来看,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开展现代方式和内容的教育培养。就当代青少年社会化教育而言,固然社会影响是大环境,学校教育是主阵地,个人修养是关键环节,但家庭教养是根本性环节。

(1)家庭教养因其基础性地位成为根本环节“家庭是带领个人走进社会的向导,又是个人

[7]148

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青少年一切重大思想形成和行为的发生都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找到原因。家庭教养作为一项育人实践,它主要是家长基于家庭生活对子女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启发,即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子女素质的养成活动,它事关青少年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家庭教养具有德、智、体、美、劳等育人功能,但重点是“立德树人”的教养。家庭教养具有基础地位的根本性、亲情信任的伦常性、耳提面命的隐渐性、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和延续终生的连贯性等优势,又有封闭性、不平衡性及情感至上性等缺陷。青少年家庭教养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 它主要以生活育人而有别于学校的理论说教。尽管传统意义上的“家教”二字已随时代变迁转义和式微,也几乎沦为学校教学的附庸——主要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但“天下之本在家”(《中鉴•政体》),青少年生活之基在家庭,成长之根在教养,青少年家庭教养主要是“成人”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目前,社会文化育人和学校学科育人极力与时俱进,相反家庭教养却呈现理论的空心化与实践的老套化现象,现代家庭教养功能亟待开发。

(2)家庭具有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责任现代家庭仍然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摇篮,“家庭

[8]

教育决定青少年的社会化”。家庭引导青少年社会化既包含语言规范、社会认知、兴趣情操、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性别角色等初级阶段的社会化,还涉及个性人格形成、伦理道德规范、价值审美观念、政治态度倾向、社会责任担当等次级社会化。“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

创造并消费文化的“人的社会生活”,文化无根,其

社会理性就会虚脱扭曲,人置身其中仿佛可以什么都不在乎,青少年更难以从内心认同社会文化理性的神圣。

(2)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隐忧误导青少年的“行”

过去,人们习惯于用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评判一切、规划行为目标,总是根据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雅与俗、黑与白、邪与正等的严格划界来确证自我价值,人的价值选择简单而清晰。如今,市场化引起己他对立,价值多元带来文化空心,底线突破致使义利分离,雅俗不分颠覆邪不压正,金钱至上滋生黑白不清,信仰缺失造成善恶混沌,让人感觉好像“什么都可以用钱抹平”。同时,经济效益最大化下的文化作品弥漫着价值迷失,以文化商品化为载体的泛审美形象的全面增值,炫富郭美美等网络红人也能成为一时“新宠”,动漫“光太强”即使再坏也可爱,文体明星、广告模特、数码形象、通俗作品日益成为文化的主体,是否吸引眼球成为商家推手的动力。“跟着感觉走”不但没有退出历史,反倒被青少年视为“真经”,每个人都想成为天下第一,而不是以“最适合自己”为追求尺度,不良的社会文化通过所谓的知足感、责任感、价值观及幸福观误导青少年的行为风尚。(3)道德无至善的隐忧降格青少年的“品”商品经济时代在祛除“英雄史观”的同时模糊了君子与小人的绝对对立,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和信念发生着嬗变:雷锋被敬而远之,周杰伦一度被青少年推崇为“教父”,反面人物的道德沦丧与伤天害理也被拼凑理由“新说”。残缺替代了完美,“存在就是合理”的现实观照战胜了“合理才会存在”的信念追求。“在貌为恭,在心为敬”的人伦互补黯然失色。历史巨匠和当代脊梁在世俗眼界中抹去了一切伟大崇高的光环,道德标杆在自我意识的偏见中堕落。然而,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决定了人类建设性的生活需要立足现实又必须超越现实,特别是青少年如果无至善的内在动力,再加上外在调控力的虚设,其思想道德和文化品位就极易滑向无原则和低俗。

[9]24

会制度的实质部分”。家长是青少年认知社会事务和为人处世态度养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社会心态、道德情感、政治觉悟都为子女认知及参与社会提供了初步的过滤和学习的范本。家庭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文化氛围都会影响青少年社会性的生成。因此,家庭教养为青少年“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为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任担当等道德人文的社会化却被忽视、甚至是扭曲。而家庭教养既与传统特色有关,又要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如此,才能完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使命。

三、青少年社会化亟待现代家庭教养的固本开新

现代家庭教养,实质就是家长立足家庭生活将子女从自然人塑造成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人的过程,其关键点是现代人格塑造。家庭既有培养孩子语言、习惯、角色、规范、知识、经验、道德与政治等责任,又有培养人格个性、自我观念、美好价值、道德情感、生活技能、社会认知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的责任,是个人社会化必经的桥梁和纽带,是最基本的育人阵地。综合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及心理分析学派等教养观的主张,青少年社会化需要的家庭教养既要基于伦常性固本,还要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最终要帮助青少年具备能动地适应社会又能够主动地选择发展的现代的人格品质与行为特征。

1.目前家庭教养存在的问题

家庭有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才能对子女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的家庭生活出现了许多的新问题,在家庭教养当中出现了一些对于青少年社会化不利的现象。一是家庭生活出现现代性萎缩、家庭育人因教养功能不全而失责。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家庭出现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在城市,由于生活快节奏,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找名校、请家教、上兴趣班的现象非常普遍,青少年几乎没有家庭劳动的锻炼;许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致使家庭责任力不从心,对子女的情感关怀出现困难。二是市场化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激发人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使经济利益至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价值目标,家庭生活相对于经济效益,被不自觉地放置在第二位,出现了家庭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日益肢解,以致现代人把在家吃饭当作“家庭聚会”,“同居共财”的传统机制日趋破损,所以现代家庭“同居难,共财更难”,传统育人方式因此失效,而现代教养资源奇缺。三是现代家庭文化因一些家庭伦理道德的价值信念松动而缺乏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出现了家庭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加的现象,文化道德生活参差不齐与百态丛生,家庭成员对于承担家

。家长作为监护人应该基于以抚养为纽带的

亲情优势,通过亲子信任与朝夕相处,有针对性地育幼教子,做好早期教育,激励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指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获得良好的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基本生存技能、待人接物等基本素养,以言传身教担当家庭育人责任。家庭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家庭,青少年社会化的根基在家庭,主控也在家庭。

(3)中国家庭因缺乏现代教养而日渐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瓶颈

一是家庭文化教养资源奇缺致使育人功能退化。家长忙碌于生计或为实现个人愿望,导致家庭教养缺位;家庭没有文化生活或是文化教养资源缺乏更新;家庭成员生活独立性增强致使亲邻互动减少,家庭成员各行其是致使育人缺乏合力。家庭生活的封闭性导致社会舆论等力量对家庭道德的作用降低。二是社会机构过度的服务排斥了家庭教养的影响力。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机构日趋多样,尤其是学校、幼儿园等专业社会化机构发展迅速,学校封闭式管理、全托寄宿制,很多孩子很早就脱离家庭,进入专门机构接受教育,造成家庭教养的不够充分,甚至导致家长威信的降低——孩子听老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使得家长对于家庭教养有意无意地放松。三是社会转型增加了家庭教养的难度。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缺乏公德与私德的良性互动,而现代家风家训难见踪影,一些人对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有限,无力破解这些负面影响。家庭教子的目标局限于成绩好、不出问题,这种局面,难以完成转型期家庭教养的责任担当。四是非正常家庭及留守儿童的教养困境。留守儿童是衣食无忧的“孤雁”,他们长期缺乏亲情依偎和心理倾诉,久而久之就什么都无所谓。五是功利主义盛行。很多家庭往往把家长的价值目标的期许强加给子女,对他们的智能进行过度的开发,而人格完善、品德养成、责

[10]14-48

庭责任锱铢必较,对于家庭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优先和享乐主义盛行,家庭成员之间缺少关爱和感恩,以致一切家庭伦常责任和家庭矛盾解决都主张用钱来抹平,如此等等,无不应验了吉登斯的定

[11]论:“家庭是传统和现代性之间斗争的场所”,也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课堂;作为

家庭文化的灵魂与个性,要完善家庭生活环境和现代道德风尚,良好的家风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地示范化引导。

3.家庭育人革故鼎新是现代教养的时代使命确立现代理念的家庭教养才能以人为本。自然经济时代家国同构,人的社会生活相对简单,农耕文明下的先人主要依靠血缘和地缘来维系社会关系,孩子基本上生活在家长的视域之内。时至今日,社会转型“使当代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面临巨大的道德困境:传统的家庭道德正在解体,现代家庭道德尚未形成,后现代家庭道德又滋生和

[14]

。因此,社会发展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蔓延开来”

现代家庭教养,我们要分析传统家教在社会环境、

价值目标、生活内容、方法形式和亲子关系上的功过,立足于家庭生活实际又结合社会变迁新要求,处理好家长与子女、家庭与社会、公德与私德的辩证关系,构筑适合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家庭教养观念形态和特征,确立于家于国于人于社会一体的现代家庭育人理念,才能实现现代人格培养的新目标。

(1)更新现代家庭德目才能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人格

“德目, 即道德或品德条目。它既是一定社会对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道德经验的概括, 也是社会根据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对个体品德所做的

[15]

应然规定。”青少年社会化主要是道德人格的完善,家庭教养的成效往往也取决于道德人格的塑造状况。道德人格是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基础,这其中德目更新是前提也是关键。德目作为对人类道德经验的概括, 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然而,现代家庭德目模糊性制约了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家长也较为缺乏以现代德目自觉改进的育人实践。因此,家庭教养应该围绕人格培养这一新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德目细化”的作用[16],树立道德法纪、民主科学、契约守信、价值审美及生态和谐等观念;形成爱国感恩、竞争自立、责任利他、明礼规范、慎独廉耻及敬畏自尊等意识;锻炼生存、耐挫、创造、合作和自控能力等内容。现代德目需要对青少年情起到感培植、意志激发及习惯养成,所以家长只有把相关德目和教养内容渗透进伦常生活,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家庭生活涵养与家庭文明建设来担当教养责任,青少年通过耳

折射出家庭规制的日趋边缘,家庭共同体生活在

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演进中退化了。可见,现代家庭没有生活的现实,既是一种传统功能退化、现代功能又没有转换生成的困境,又是一种“孝道关爱、民主平等、责任利他”的家庭核心价值的缺失,更是一种家庭教养文化日渐退化的隐忧。

2.家风建设是家庭教养的根本

(1)现代家庭教养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家庭有健康向上的生活,就不会给青少年留下阴影;家庭有睦邻乐群的生活,青少年就会养成平等、友好、开放的个性;家庭有和谐文明的生活,青少年的品行端正就有了范型;家庭有勤劳简朴的生活,青少年劳动锻炼和意志觉醒就有了保证,因为劳动是结成社会本质关系的基础,它能让人发现问题、承担责任、修身养性,内化情感、知道感恩、促使合作。可见,家庭生活固本培元,家庭教养就有了植根。

(2)抓住了家风建设就抓住了教养的根本家风是“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

[12]200

风范和为人处世的方法的总和”。家风实质上就是家庭生活方式、奋斗历程、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积淀与升华。正如赵忠心指出:“家庭生活方式是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或

[13]158

‘门风。’”卢梭也曾断言:“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家风通过家庭生活观念、生活活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表现出来。作为家庭教育的最深层次的东西,家风传承规仪着家庭成员为人处事的制节谨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资源,好的家风一旦形成是不会轻易变化的,它能以正确的道德规范长期地作用于家庭成员,成为家庭成员文明健康生活的准绳,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和激励作用。新时期的家风建设,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要结合传统上的孝道感恩、关爱情感、奉献牺牲、慎独知耻等去伪存真,以立足民主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来体现时代精神;作为社会风气的一部分,要把家庭建设成为

濡目染才能促进人格觉醒,自觉践行自我的社会化。

(2)现代家庭教养途径只有通过整体创新才能塑造现代人格

一是教养方式更新。在社会化过程中要发挥青少年与家长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青少年要克服依赖心理,家长要克服越俎代庖的做法,通过培养青少年责任意识以确定其自我角色。青少年只有学会认识自我、辨识事务,才能适应社会。二是提升家庭育人能力。在家庭教养方面,有些家长存在力不从心、缺少责任心等问题,造成文化教养的缺失,没有承担起家庭育人的重任,因此,需要有关方面指导家庭育人改革,提升家庭育人能力,把家庭变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课堂。三是增强家庭育人责任感。人的社会性是在日常行为习惯中逐步养成的,家长有教养子女正确社会化、及时纠正不良习气的责任,让调教“慎终于始”、“时乃日新”。相反,有些家长自以为是:“树大自然直”、“别管得太狠,长大会吃亏”,因而要么事事迁就孩子,要么处处为孩子撑腰护短,殊不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书•贾谊传》),导致家庭亲情阻碍了社会理性的化育。

教育大众化下家庭育人重任在身,对于青少年形成表里如一、自然流露的现代人格最有优势,现代家庭教养与社会化人和学校教育方向共鸣、内容衔接、功能互补,才能担负青少年良好社会化的摇篮职责。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 精神专利, 长成以后, 思虑散逸, 固需早教, 勿

[17]166

失机也。”马克思就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

丁耘摘译.晚期海德格尔的[3]F•费迪耶等辑录,

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3):57.[4]万俊人,尚伟.我国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文化建设问题[J].新华文摘,2013(7):34-39. [5]黄加成.虚拟社会: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范式[J]. 社会,2002(1):4-7.[6]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8]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方移建,何伟强.家庭德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1]郑曦原,李方惠.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2]林建初.现代家庭伦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13]赵忠心.家庭德育——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高乐田.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J].哲学研究,2005(9):88-92.[15]刘次林.德目与道德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6(6):33-36.

[16]陈来.发扬中华文化重视私德培养的传统[N].

人民日报,2014-09-22(07).[17]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律, 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

女。”而今广大家长“望子成龙”,必须明确一个真理:子女在现代社会中成才主要不是智力,而是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等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家庭与时偕行地开展现代教养,子女一点一滴的进步得到及时巩固、一举一动的隐患得到根本纠正,潜移默化又循序渐进,现代家庭教养就会从“瓶颈”变成“引擎”,引导青少年顺利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明海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09(A03).

[2]侯晶晶.家庭的现代性挑战及其道德应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32-35.

〔责任编辑:邰学群〕


相关内容

  •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近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是其人生发展的垫脚石,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儿童社会化是儿童获得语言 ...

  •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研究
  • 课 题 名 称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研究 责任单位:焦作卫生医药学校 责 任 人:晁将伟 联系方式:[1**********] 参 与 人:段红成 郭慧玲 李强 苏昭栋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家庭是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青少年的人生 ...

  • 经验:价值创新的启发
  • 价值创新,可以说并没有一种游戏规则和固有的模式,它很灵活多变,目的是为了能创造利润,创造客户,减少纯粹价格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同下围棋一样,天马行空,因势而行,并非一定要把对手的棋子围死.只要能围出比对手更大的空间,就取得了最后胜利. 让我们先来看看两组镜头: 镜头之一: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 ...

  •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
  • 2008年2月第21卷 第1期 阴山学刊 Feb. 2008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 彭文涛 (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包头014030) Ξ 摘 要:父母教养方式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 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上世纪40年代迄今, 国内外心理 ...

  • 2015北京社会工作师考试考点解析: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 2015北京社会工作师考试考点解析: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人类的行为及有关人类需要的理论,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对人类行为.需要的产生有直接影响的因素--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既包括日常活动的互动系统,也包括影响社会功能的环境系统.京佳教育魏梓琳老师总结了社会环 ...

  • 社会发展与幼儿教育
  • 理解幼儿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国家制度.家庭和妇女之间的关系.[难点]理解幼儿教育对幼儿家庭和社会的反作用.? 本章内容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与幼儿教育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因素变革的最深层的根源和最终的决定力量.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中 ...

  • 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提纲
  • 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第四单元 分清是非 第11课 心中要有杆"秤" 一.追求公平 1.公平的含义:公平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 2.公平待人的意义: ①对社会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 ②对个人而言, ...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教育心理学>2009年01月12日 星期一 15:59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 ...

  • 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__张仕军
  • 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 好习惯受用一生 1.习惯的含义 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发展,而坏习惯则会妨碍我们的健康成长.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人的身体.思维.行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