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东.西方女性观浅谈女性解放

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比较东、西方女性观浅谈女性解放

杨庭芳

R6sum6:Aufildud6veloppementdel'humanit6,il

misogyne

surenversseformeprogressivementCol'nnleenunsentimentlafemme(oul'AutrechezBeauvoir),enOccidentOrient,bas6soitlesid6esreligieusessoitsurlesnombreuxreglementsin69alitaires.Faceacettedivisionentredeuxsexesetauner6pressionsubiteparlafemmependantdessi6cles,on砖vcd’unereconstructiond’unmondeharmonieux,co.nileracontePlatondansLeBanquetlemythedel'androgyne.

关键词;东、西方女性观男女差异双性对立、和谐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章)

恩格斯从两性地位比较的层面,为女性辉煌的一页历史被轻轻翻过而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意识到两性交配才能繁衍后代的时候,女性生育的神秘面纱也随之被无情地撕开;力量成为征服自然和社会的必要条件,作为力量的化身男性开始成为世界和女人的主宰。尽管几千年间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明,但是父权文明对于女性的态度却始终如一:.贬低、蔑视、仇恨。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女性的地位长久以来都是处于劣势,。属于弱势群体:除了少数居于上流社会、享有些许特权的贵妇,绝大多数女性整天都被封锁在隐闭的、狭小的“闺阁”,与外面的世界完全绝缘。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首先将“天赋人权”写进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纲领,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明确规定“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原则,认为“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但是这些都是男人的宣言,占据人类二分之一的女性仍然生活在父权的统治之下。在东方和西方的语言中,人类(humanbeing/humain)、人(human/etrehumain)、历史(history/histoire)都不包括女人,甚至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根本无法追溯女性的历史。男性对于女性的抑制,不仅意识形态方面还是行为规范方面,贯穿漫长的封建岁月。而父权制作为一种制度体系,对于两性关系的定位和认知传递覆盖诸多领域,包括宗教的、政治的、学术的、教育的、艺术的,等等。通过大量的史实研究资料,我们了解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女人并没有被看作是平起平坐的对象,而是男性和社会的“仆役”。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女性从属男性是自然属性使然,拥有更高智慧的男人天性要比女人优越,两者之间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种原则对于一切人类普

遍适用。他将男女关系等同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甚至把女人和动物、奴隶归为一类,认为她们不成熟,缺乏逻辑和理智,所以不能成为公民.不能参政,更加不能谈论哲学:“所有的家禽应该由人类管理,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得以生存。同样,雄性和雌性的关系,由于自然的原因,雄强雌弱,雄性统治,雌性被统治。”希腊文学中的三种女性形象:“纽颜祸水”海伦,“恶妇”美狄亚,“家庭天使”珀涅罗珀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男性对于女性的要求和价值尺度。作为西方文明的另一摇篮,罗马‘查士丁尼法典》以及《狄奥多西法典'规定女性享有的部分权力,例如:婚姻自由、继承财产的权利等等;但是另一方面,以家长制为重要文化特征的古罗马,男性仍然身为世界的主宰,恩格斯曾经指出:“家庭”是罗马人民的发明,表示一种崭新的社会机体,机体首长以罗马的父权支配妻子、子女和一定数量的奴隶,并且对他们握有生杀大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l、69页)

而在中国,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理论:男女,天地,君臣。根据道教以及《易经》的说法,男人和女人分别对应‘‘阳”气(光明、强壮、理性、主动)“阴”气(黑暗、柔顺、感性、被动)。除此之外,女性被看成不负责任、充满缺陷的人物。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恭,远之则怨。”如此一来,女性已经沦落到与小入同等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柏拉图的说法大致相同,明确指出女性地位的低微源于完美人性的退化:“只有男人是上帝直接创造的,并且被赋予灵魂:女人是世上作恶多端或胆小怕事的男人退化而来的。”

整个社会观念对于女性是贬抑的、轻视的:除此之外,女性还经常被认为是恶魔或者红颜祸水。根据圣经的记载,夏娃的欲望与贪婪使得人类永久地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开始堕落艰辛的、充满忧虑和烦恼的人间炼狱。“她”逐渐被塑造成为一切梦魇的开端:拥有绝世美貌的海伦引发十年特罗伊战争;“具有一切天赋”的潘多拉“手捧装满祸害、灾难和瘟疫的魔盒”代替上帝惩罚人类。自公元3.7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对东方文化和女性产生一定影响的佛教也认为女人有“五障”: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女子即使修行也很难信道成佛。虽然佛教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但是经过中国统治者的改造和利用,掺杂道家黄老思想和儒家孔孟之道,广为中国民众接受。佛教经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记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自然界的一切有形之物——生命和事物以及情感都是必然消亡,“淫欲为死生根本’’,女人是极具诱惑的危险动物,女性的欲求成为修行的大忌。女人成为顿悟解脱的障碍,因此佛教教徒是不可以结婚的。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男权社会通过对女性的思想以及身体禁锢(禁止女性上学以及参加社会活动),最终完结母系氏族的辉煌时代。

在西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压抑女性的整套理论规范,从宗教到哲学。起初,人们规定女性低等顺从的地位:“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入鼻孔,于是,泥土就变成拥有灵性的男人…随后,上帝从他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女人,并把她带到他的面前。男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所以.女人是男人的骨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与此同时,女人也被看成是一种非常善变、邪恶的动物:因为夏娃经受不住蛇的蛊惑,吃下上帝禁食的智慧之果,使得人类最终被逐出伊甸园,世代背负原罪:“树上的果实看上去悦人眼目,鲜嫩可口,女人渴望偷食禁果从而获得与上

帝一样、识别善恶的智慧;于是她摘下一颗果实,咬了一口,然后将它递给身边的亚当,他也吃了。”

在原罪烙印和罪恶夏娃的基础上,西方社会慢慢建构~种轻视、仇恨女性的“厌女”哲学,而这对于当地的社会生活以及女性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完美人性的体现,男性天生优越,无论智力还是体力都远远超过女性,男性主宰女性服从这是自然秩序;法国18世纪思想家Antoine-L60nardThomas(1732.1785)曾经写道:“由于天生感性、被动,女性缺乏男性具备的逻辑分析以及综合能力。”人们仅仅简单地将男女两性关系的格局归结于一个遥远的“叙述”:只有男性是上帝直接创造的并且被赋予灵魂。从柏拉图、叔本华、尼采直到20世纪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物弗洛伊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就或多或少地成为男权思想、“厌女”文化的维护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宗教到底如何对女性的历史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起初借助高高在上的神灵之口讲述女性的罪恶,接踵而来的便是哲学理论,永无止尽的说教,以及蔑视女性贬低女性的言论,所有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女性长期的压抑无言和男性“逻各斯”的彻底胜利。传统西方男权话语到处充斥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法国作家西苏则在作品{Sorties))对这种观点作了最为详细的叙述:Activit6/passivit6

Soleil/Lune

Culture/Nature

Jour/Nuit行动/被动太阳/月亮文化/自然白天/黑夜

父亲/母亲

头颅^心灵

思辩/感性

逻辑,情感

形体/凸/梯子/前进/进步P6re/M6reTSte/SentimentIntelligible/sensibleLogos/PathosForme/convexe/marche/avance/progr6s

Mati6re/concave/sol-Sill"lequels’appuielamarche/r6ceptacle物质/凹/支撑着梯子的大地/容器

Homme男人

Femme女人

这里,双性关系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存在优劣之分:男人是太阳、文化、思辨、逻辑,女人是月亮、自然、感性、情感:女性只能消极的感知,没有言说的权利,她的身体是尘封的,她的语言是空白的,她的历史是被男性操纵和书写的。

与欧洲比较而言,中国并不存在如此完整和统一的意识形态体系。实际上,古老中国有着悠久的母系氏族历史,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母系社会就坐落在云南泸沽湖畔(摩梭人称之为“母亲湖”),摩梭成为“地球上最后的女儿国”、“人类母系文化最后一片净土”和“人类母系社会文化的活化石”:那里仍然延续着独特的“走婚”风俗,一家之中“母亲”为首,“女性”为主。女娲,西王母的传说无不说明古代原始母系社会女神崇拜对于中国文明的影响。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白虎通》卷一),当时不仅一9l

个氏族群团的人为一姓,而且这种“姓”也只能以“女生”而记,即以母姓为姓。古人造字“从女生”(《说文解字》)为姓,就是这个道理。图腾崇拜,由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便逐渐减弱而只保留一些残余形式,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而终至消亡。但是,“从女生”为姓的风俗习惯,则仍然沿袭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直到战国。而且,对母性的尊重和崇拜一直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推崇的价值观念,仁、义、礼、智、信、忠、孝(Xq母亲的孝敬)、廉、节构成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传统的中国,主要存在三种理论对于女性的发展产生影响:儒、道、佛。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各家之道不尽一致,各自为说;但是隋唐以来,出现“三家合一”的趋势。在这三种思想体系的学说里面,不论《论语》、《易经》还是《金刚经》都不乏诋毁、压制女性的言论。但是中国的思想家并没有为自己的言论找到一个一致的、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溯源(例如,圣经里面的夏娃,邪恶女性的化身,罪孽的根源:柏拉图“雄性天生比雌性更加适宜担任领导”;欧内斯特・勒南(ErnestRenan)“女人永远只是平庸的‘男性”’;伏尔泰“上帝创造女人只是为了驯化男性”;雅克・德里达“女性主义,就是女性向男性看齐…”;皮埃尔・布尔迪厄“我们期待她们获得一切‘女人的特性’:微笑、可爱、殷勤、顺从、谨言慎行甚至默默无闻,这种假定的‘女性气质’往往就是对于现实或者假想男性期望的某种形式的满足。”1);而且中国思想家在男女关系的认知层面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说法并不一致。例如:与孔子的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不同,老子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构成世界的“阴”“阳”二气一样不断更替、此消彼长、不断的运动变幻之中,而且阴阳互相交融,并不是绝对对立排斥的;就男女关系而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4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道德经》第78章)同为儒学思想和道家理论源头活水的《易经》,儒家从义理上解释《易经》“重阳贵刚”,认为男尊女卑,男刚女柔,男外女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宋代的二程更是提出“尊卑内外之道,正合天地阴阳之义也。”“以柔顺处中正,妇人之道也。”而道家推崇的是“以柔克刚”、“重阴贵柔”。

儒家的言论和典籍要求女子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处处体现男女不平等的意识。至于夫妻生活,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可以对妻子行使“生杀”大权,他们随时可以借“七出”之名(又称“七去”“七弃”)抛弃发妻:一是无子,无法生育子嗣继承家业;二是淫,’有不端行为;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上恶疾。综上所述,这些所谓的法律、礼制都是以孔子、程颐及朱熹为代表的儒教思想家和政治家制定的单向针对女性的行为规范,他们所谓男外主内、男主女从、男优女劣的依据就是“天尊地卑,男尊女卑”。通过教条和归训,他们为女性套上一把沉重的人生枷锁,《论语》、《礼记》(“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为左”(注:汉代以前以右为尊)、《烈女传》(西汉刘向编,七卷)、《女诫》(东汉班昭,第一部完整的女性规范:“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则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都是训诫女子的典籍;书里的记载和典故成为中国妇女的行为准则,影响中国

几千年的女性历史。

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管制多在行为规范方面,主要还表现在让她们远离知识和社会。人们剥夺了女性的一切基本权利包括外出和接受教育等等,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禁止女性出门露面;这种身体的禁锢越来越严苛以至于10世纪出现“缠足'’之风。明代戏曲作品《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杜丽娘甚至不准走出自己的私家花园,直到死的那刻一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闺房:另外一幅宋代画家的长卷描述蔡文姬回乡的情景,幽深的宅院被高高的围墙围着,护送队伍挡在大门之外,门内一堵墙挡住围观路人的视线,看不到里面的房屋,前院的尽头,女人聚集在一起迎接亲人回家,因为兴奋的心情,她们已经迈出内帷的门口但是仍然确保自己远离外人的视线。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无数的中国传统女性被迫挣扎于这片封闭的方寸土地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综上所述,男权社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压迫女性的自由发展,男女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由历史文化抑或某些不平等的规范习俗造成的。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西方存在着一些差别,笔者认为西方的压迫更加源于思想和意识形态,而中国侧重具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制度的约束。

IⅡ

追根溯源,东方女性和西方女性在文化底蕴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中国女性受到的多是言语行为的规训,较少精神层面的污蔑;在近代,女性解放的努力得到一些男性的支持。中国妇女的觉醒和解放是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于西方女性深感男权压抑提出I:女权宣言》,保障中国女性权利却是由“五四”思想男性先驱率先提出并坚持的(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猛烈批判“裹脚”陋习),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更是提出“男女各顶半边天”的口号,女性在法律上完全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因此中国没有出现什么如火如荼的女权运动,也就没有相应的女权主义理论。18、19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平等意识的觉醒,西方社会逐渐关注女性的生存问题;伴随‘女权宣言》(奥伦普・德・古日,“妇女生来自由.享有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和‘女权辩护》(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诞生,欧美大陆开始爆发轰轰烈烈的(women’5rightsmovement)女权主义运动。到了20世纪,女性刊物蔚然成风:《标志》、《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评论》,为女性的言论提供阵地:同时女性作家进入人们的视野:伍尔夫<一问自己的屋子》,波伏娃的《第二性》,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凯特・米勒特《性政治》,西苏<进入写作》,伊利格瑞‘他者——I女人的反射镜》,由此形成日趋成熟的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西方女子的女权主义思想尖锐、行动激进,不仅因为她们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所承受的深重苦难,更是因为洞悉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于女性的思想禁锢和精神鄙夷。她们在要求女性解放的实践过程中,不乏开创的举措:女权主义将色情物品与性别压迫联系在一起,认为色情文学物品的主题在于表现男人对女人的暴力、侵犯、剥削和压迫,色情消费越多,社会的性别歧视和压迫程度就会越高;再者。一些女权极端主义跑到大街裸体游行,认为固定修饰的内衣是一种具体的束缚象征,是让男人观赏喜爱的,因此,裸体就是彰显女性抛开一切束缚,显示女人比男人更加自由。总而言之,西方的女权主义者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有时甚至沿袭父系传统的对立观念。现在西方各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如火如荼,成为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学派林立:自由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马克思女权主义、社会

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中国学者从九十年代开始关注西方女权主义问题,对此进行介绍和分析,这些对于关注中国女性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我们不能将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生搬硬套,用来解释中国妇女现状并且引导发展动向。

90年代,《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收录西苏的作品《美杜莎的笑声》,认为女人是没有话语的,女性在西方男权中心社会失去了自己的身体,被剥夺了话语的权利。因此提出女性身体写作的观点:“通过书写自己,女性将回到自己的身体——.那不仅仅是被没收了的身体,而且被变成了怪模怪样的被展览的病态或死亡的身体,那常常成为猥亵的伴侣的身体,那禁忌的原因和场所。”同时,2l世纪中国女性写作铺天盖地,个性化、私密化、躯体化的作品充斥着商业市场。于是,有些学者套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良莠不分通通冠以“女性主义”作品的头衔;甚至某些作家认为,只要我和男人一样敢于展示身体、展示隐私,处处与传统性别观点作对,这样就是标榜“女性主义”(中国将“女权主义”改头换面,趋向接受温和的“女性主义”)。其实,这些都是偏激的女性霸权主义,长久以往难免重蹈男性霸权主义的覆辙。中国崇尚“和为贵”,讲求“阴阳和谐”,即便儒家传统对东方女性诸多压制和规范,在泾渭分明的思想体系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弹性,女性得以在男女分离学说和闺阁生活的缝隙之间营造属于自己的空间:明末清初江南才女文化就是明显的例子(高彦颐李志生《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不管是西方的双性对立还是东方的行为规范,两者共同之处都是认为男女之间存在差异,因而存在明显的界限和分工。这些都是造成女性长久以来倍受抑制的罪魁祸首。那么,男女之间真的天生存在差异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曾绘声绘色地讲述大神宙斯害怕人的力量又不想灭绝人类,于是把本有两幅面孔和四肢的人类分裂成两半而使他们渴望重新结合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必须区别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种不同概念,生理性别(sexe)是指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之下不可改变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社会性别(genre)则指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和要求,社会性别逐渐形成一种性别的群体特征,表现在角色、活动及责任等各方面,是后天形成和社会文化建构的。荣格心理学曾经提到“阿尼玛”、“阿尼姆斯”两种重要原型(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则为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分别用来指男性和女性心理意识深处隐藏着的异性原型,根据他的研究,为了使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应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的男性因素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一定的展现,否则,这些被压抑到意识深处的异性因素的逐渐积累,最终会危及生命主体的存在。伍尔夫则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提出“双性共体”观点,消除两性对立,她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的、最适合的状态就是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和工作”。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提出她的另一种“双性”:“每个人在自身中找到两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依据男女个人,其明显与坚决的程度是多种多样的,既不排除差别也不排除其中一性。”更为明确地说,就是“这种双性并不消灭差别,而是鼓动差别,追求差别,并增大其数量”,西苏认为传统的“双性”即是中性,亦即无性,而“双性同体”的当代阐释却强调了女性的思想表达和身体经验的关

系,强调了女性愿望,女性满足和女性气质的关系。凯若琳・G・赫布兰在‘双性人格的体认》一文中写到的:“我相信未来的救赎全赖超脱性别的两极化和禁锢。而迈向一个允许自由选择角色和行为模式的世界。这个理想称为‘双性人格’(androgyny)”,它“指两性之间水乳交融的精神”,这不仅是男女“对待彼此如兄弟姐妹”,而且是更深一层的“自我重新结合两性”:正如戴奥尼色斯那样“呈现自己为男人中的女人或女人中的男人”,在其身上“刚健与柔弱混合,威凛与妩媚并存”,或者说,这种角色设计要求性格的划分与生理性别彻底分手,女性可以涉足原本属于男性的精神领地,而男性角色也可以具有传统的女性风度,男女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建立一种兼具两性优点的更完善、和谐的人类。徐岱‘论美感的生命形态》(‘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5期)提出,从人类学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雌雄双体,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所以“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这倒不仅仅因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男人和女人都同样既分泌男性激素也分泌女性激素。而且也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因为只有这样,两性之间才有可能形成一种真正的协调,达到真正的理解,因为人真正能理解的其实只是和自己同类的事物。如同中国道家宣扬的“阴阳转换、交融’,,现在中外许多学者认为男女双性气质本来就是互为依存,“男中有女”“女中有男”。性别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而不是区别对待互相排斥。入类文明发展至今,既然我们明白女性先天的劣性只不过是男性精心编造的谎言,就更应该建立一个和谐宽容的性别空间,男女双性互为主体共同构建人类文化的大厦。或许现在这些看来只是天方夜谭,但是永怀热情和希望才能一步步接近梦想,这也是人类文明追寻的最终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l抹.元人注t‘四书五经’之‘论语.阳货》,17.25,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

【2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3】宋.李防等编纂;‘太平御览>卷78‘风俗通义'.

【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24‘女部》.

【5】明.曹臣:‘舌华录’第109条。.

【61明:汤显祖;‘牡丹亭’,华夏出版社,2001年.

【7】马恒军注释;・‘周易k‘华夏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责任编辑:罗国祥)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比较东、西方女性观浅谈女性解放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杨庭芳, Yang Tingfang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法国研究ETUDES FRANCAISES2007,""(1)0次

参考文献(7条)

1.元人 《四书五经》之《论语.阳货》 1990

2.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972

3.李昉 《太平御览》卷78《风俗通义》

4.许慎 《说文解字》卷24《女部》

5.曹臣 舌华录

6.汤显祖 牡丹亭 2001

7.马恒军 周易 2001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fgyj200701016.aspx

授权使用: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gnsfxytsg),授权号:377eac2a-e4ca-4f57-bed4-9e1e00e5aaa1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9日

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比较东、西方女性观浅谈女性解放

杨庭芳

R6sum6:Aufildud6veloppementdel'humanit6,il

misogyne

surenversseformeprogressivementCol'nnleenunsentimentlafemme(oul'AutrechezBeauvoir),enOccidentOrient,bas6soitlesid6esreligieusessoitsurlesnombreuxreglementsin69alitaires.Faceacettedivisionentredeuxsexesetauner6pressionsubiteparlafemmependantdessi6cles,on砖vcd’unereconstructiond’unmondeharmonieux,co.nileracontePlatondansLeBanquetlemythedel'androgyne.

关键词;东、西方女性观男女差异双性对立、和谐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章)

恩格斯从两性地位比较的层面,为女性辉煌的一页历史被轻轻翻过而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意识到两性交配才能繁衍后代的时候,女性生育的神秘面纱也随之被无情地撕开;力量成为征服自然和社会的必要条件,作为力量的化身男性开始成为世界和女人的主宰。尽管几千年间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明,但是父权文明对于女性的态度却始终如一:.贬低、蔑视、仇恨。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女性的地位长久以来都是处于劣势,。属于弱势群体:除了少数居于上流社会、享有些许特权的贵妇,绝大多数女性整天都被封锁在隐闭的、狭小的“闺阁”,与外面的世界完全绝缘。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首先将“天赋人权”写进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纲领,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明确规定“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原则,认为“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但是这些都是男人的宣言,占据人类二分之一的女性仍然生活在父权的统治之下。在东方和西方的语言中,人类(humanbeing/humain)、人(human/etrehumain)、历史(history/histoire)都不包括女人,甚至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根本无法追溯女性的历史。男性对于女性的抑制,不仅意识形态方面还是行为规范方面,贯穿漫长的封建岁月。而父权制作为一种制度体系,对于两性关系的定位和认知传递覆盖诸多领域,包括宗教的、政治的、学术的、教育的、艺术的,等等。通过大量的史实研究资料,我们了解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女人并没有被看作是平起平坐的对象,而是男性和社会的“仆役”。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女性从属男性是自然属性使然,拥有更高智慧的男人天性要比女人优越,两者之间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种原则对于一切人类普

遍适用。他将男女关系等同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甚至把女人和动物、奴隶归为一类,认为她们不成熟,缺乏逻辑和理智,所以不能成为公民.不能参政,更加不能谈论哲学:“所有的家禽应该由人类管理,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得以生存。同样,雄性和雌性的关系,由于自然的原因,雄强雌弱,雄性统治,雌性被统治。”希腊文学中的三种女性形象:“纽颜祸水”海伦,“恶妇”美狄亚,“家庭天使”珀涅罗珀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男性对于女性的要求和价值尺度。作为西方文明的另一摇篮,罗马‘查士丁尼法典》以及《狄奥多西法典'规定女性享有的部分权力,例如:婚姻自由、继承财产的权利等等;但是另一方面,以家长制为重要文化特征的古罗马,男性仍然身为世界的主宰,恩格斯曾经指出:“家庭”是罗马人民的发明,表示一种崭新的社会机体,机体首长以罗马的父权支配妻子、子女和一定数量的奴隶,并且对他们握有生杀大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l、69页)

而在中国,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理论:男女,天地,君臣。根据道教以及《易经》的说法,男人和女人分别对应‘‘阳”气(光明、强壮、理性、主动)“阴”气(黑暗、柔顺、感性、被动)。除此之外,女性被看成不负责任、充满缺陷的人物。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恭,远之则怨。”如此一来,女性已经沦落到与小入同等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柏拉图的说法大致相同,明确指出女性地位的低微源于完美人性的退化:“只有男人是上帝直接创造的,并且被赋予灵魂:女人是世上作恶多端或胆小怕事的男人退化而来的。”

整个社会观念对于女性是贬抑的、轻视的:除此之外,女性还经常被认为是恶魔或者红颜祸水。根据圣经的记载,夏娃的欲望与贪婪使得人类永久地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开始堕落艰辛的、充满忧虑和烦恼的人间炼狱。“她”逐渐被塑造成为一切梦魇的开端:拥有绝世美貌的海伦引发十年特罗伊战争;“具有一切天赋”的潘多拉“手捧装满祸害、灾难和瘟疫的魔盒”代替上帝惩罚人类。自公元3.7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对东方文化和女性产生一定影响的佛教也认为女人有“五障”: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女子即使修行也很难信道成佛。虽然佛教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但是经过中国统治者的改造和利用,掺杂道家黄老思想和儒家孔孟之道,广为中国民众接受。佛教经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记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自然界的一切有形之物——生命和事物以及情感都是必然消亡,“淫欲为死生根本’’,女人是极具诱惑的危险动物,女性的欲求成为修行的大忌。女人成为顿悟解脱的障碍,因此佛教教徒是不可以结婚的。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男权社会通过对女性的思想以及身体禁锢(禁止女性上学以及参加社会活动),最终完结母系氏族的辉煌时代。

在西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压抑女性的整套理论规范,从宗教到哲学。起初,人们规定女性低等顺从的地位:“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入鼻孔,于是,泥土就变成拥有灵性的男人…随后,上帝从他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女人,并把她带到他的面前。男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所以.女人是男人的骨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与此同时,女人也被看成是一种非常善变、邪恶的动物:因为夏娃经受不住蛇的蛊惑,吃下上帝禁食的智慧之果,使得人类最终被逐出伊甸园,世代背负原罪:“树上的果实看上去悦人眼目,鲜嫩可口,女人渴望偷食禁果从而获得与上

帝一样、识别善恶的智慧;于是她摘下一颗果实,咬了一口,然后将它递给身边的亚当,他也吃了。”

在原罪烙印和罪恶夏娃的基础上,西方社会慢慢建构~种轻视、仇恨女性的“厌女”哲学,而这对于当地的社会生活以及女性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完美人性的体现,男性天生优越,无论智力还是体力都远远超过女性,男性主宰女性服从这是自然秩序;法国18世纪思想家Antoine-L60nardThomas(1732.1785)曾经写道:“由于天生感性、被动,女性缺乏男性具备的逻辑分析以及综合能力。”人们仅仅简单地将男女两性关系的格局归结于一个遥远的“叙述”:只有男性是上帝直接创造的并且被赋予灵魂。从柏拉图、叔本华、尼采直到20世纪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物弗洛伊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就或多或少地成为男权思想、“厌女”文化的维护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宗教到底如何对女性的历史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起初借助高高在上的神灵之口讲述女性的罪恶,接踵而来的便是哲学理论,永无止尽的说教,以及蔑视女性贬低女性的言论,所有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女性长期的压抑无言和男性“逻各斯”的彻底胜利。传统西方男权话语到处充斥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法国作家西苏则在作品{Sorties))对这种观点作了最为详细的叙述:Activit6/passivit6

Soleil/Lune

Culture/Nature

Jour/Nuit行动/被动太阳/月亮文化/自然白天/黑夜

父亲/母亲

头颅^心灵

思辩/感性

逻辑,情感

形体/凸/梯子/前进/进步P6re/M6reTSte/SentimentIntelligible/sensibleLogos/PathosForme/convexe/marche/avance/progr6s

Mati6re/concave/sol-Sill"lequels’appuielamarche/r6ceptacle物质/凹/支撑着梯子的大地/容器

Homme男人

Femme女人

这里,双性关系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存在优劣之分:男人是太阳、文化、思辨、逻辑,女人是月亮、自然、感性、情感:女性只能消极的感知,没有言说的权利,她的身体是尘封的,她的语言是空白的,她的历史是被男性操纵和书写的。

与欧洲比较而言,中国并不存在如此完整和统一的意识形态体系。实际上,古老中国有着悠久的母系氏族历史,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母系社会就坐落在云南泸沽湖畔(摩梭人称之为“母亲湖”),摩梭成为“地球上最后的女儿国”、“人类母系文化最后一片净土”和“人类母系社会文化的活化石”:那里仍然延续着独特的“走婚”风俗,一家之中“母亲”为首,“女性”为主。女娲,西王母的传说无不说明古代原始母系社会女神崇拜对于中国文明的影响。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白虎通》卷一),当时不仅一9l

个氏族群团的人为一姓,而且这种“姓”也只能以“女生”而记,即以母姓为姓。古人造字“从女生”(《说文解字》)为姓,就是这个道理。图腾崇拜,由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便逐渐减弱而只保留一些残余形式,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而终至消亡。但是,“从女生”为姓的风俗习惯,则仍然沿袭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直到战国。而且,对母性的尊重和崇拜一直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推崇的价值观念,仁、义、礼、智、信、忠、孝(Xq母亲的孝敬)、廉、节构成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传统的中国,主要存在三种理论对于女性的发展产生影响:儒、道、佛。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各家之道不尽一致,各自为说;但是隋唐以来,出现“三家合一”的趋势。在这三种思想体系的学说里面,不论《论语》、《易经》还是《金刚经》都不乏诋毁、压制女性的言论。但是中国的思想家并没有为自己的言论找到一个一致的、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溯源(例如,圣经里面的夏娃,邪恶女性的化身,罪孽的根源:柏拉图“雄性天生比雌性更加适宜担任领导”;欧内斯特・勒南(ErnestRenan)“女人永远只是平庸的‘男性”’;伏尔泰“上帝创造女人只是为了驯化男性”;雅克・德里达“女性主义,就是女性向男性看齐…”;皮埃尔・布尔迪厄“我们期待她们获得一切‘女人的特性’:微笑、可爱、殷勤、顺从、谨言慎行甚至默默无闻,这种假定的‘女性气质’往往就是对于现实或者假想男性期望的某种形式的满足。”1);而且中国思想家在男女关系的认知层面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说法并不一致。例如:与孔子的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不同,老子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构成世界的“阴”“阳”二气一样不断更替、此消彼长、不断的运动变幻之中,而且阴阳互相交融,并不是绝对对立排斥的;就男女关系而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4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道德经》第78章)同为儒学思想和道家理论源头活水的《易经》,儒家从义理上解释《易经》“重阳贵刚”,认为男尊女卑,男刚女柔,男外女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宋代的二程更是提出“尊卑内外之道,正合天地阴阳之义也。”“以柔顺处中正,妇人之道也。”而道家推崇的是“以柔克刚”、“重阴贵柔”。

儒家的言论和典籍要求女子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处处体现男女不平等的意识。至于夫妻生活,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可以对妻子行使“生杀”大权,他们随时可以借“七出”之名(又称“七去”“七弃”)抛弃发妻:一是无子,无法生育子嗣继承家业;二是淫,’有不端行为;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上恶疾。综上所述,这些所谓的法律、礼制都是以孔子、程颐及朱熹为代表的儒教思想家和政治家制定的单向针对女性的行为规范,他们所谓男外主内、男主女从、男优女劣的依据就是“天尊地卑,男尊女卑”。通过教条和归训,他们为女性套上一把沉重的人生枷锁,《论语》、《礼记》(“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为左”(注:汉代以前以右为尊)、《烈女传》(西汉刘向编,七卷)、《女诫》(东汉班昭,第一部完整的女性规范:“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则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都是训诫女子的典籍;书里的记载和典故成为中国妇女的行为准则,影响中国

几千年的女性历史。

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管制多在行为规范方面,主要还表现在让她们远离知识和社会。人们剥夺了女性的一切基本权利包括外出和接受教育等等,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禁止女性出门露面;这种身体的禁锢越来越严苛以至于10世纪出现“缠足'’之风。明代戏曲作品《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杜丽娘甚至不准走出自己的私家花园,直到死的那刻一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闺房:另外一幅宋代画家的长卷描述蔡文姬回乡的情景,幽深的宅院被高高的围墙围着,护送队伍挡在大门之外,门内一堵墙挡住围观路人的视线,看不到里面的房屋,前院的尽头,女人聚集在一起迎接亲人回家,因为兴奋的心情,她们已经迈出内帷的门口但是仍然确保自己远离外人的视线。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无数的中国传统女性被迫挣扎于这片封闭的方寸土地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综上所述,男权社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压迫女性的自由发展,男女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由历史文化抑或某些不平等的规范习俗造成的。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西方存在着一些差别,笔者认为西方的压迫更加源于思想和意识形态,而中国侧重具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制度的约束。

IⅡ

追根溯源,东方女性和西方女性在文化底蕴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中国女性受到的多是言语行为的规训,较少精神层面的污蔑;在近代,女性解放的努力得到一些男性的支持。中国妇女的觉醒和解放是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于西方女性深感男权压抑提出I:女权宣言》,保障中国女性权利却是由“五四”思想男性先驱率先提出并坚持的(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猛烈批判“裹脚”陋习),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更是提出“男女各顶半边天”的口号,女性在法律上完全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因此中国没有出现什么如火如荼的女权运动,也就没有相应的女权主义理论。18、19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平等意识的觉醒,西方社会逐渐关注女性的生存问题;伴随‘女权宣言》(奥伦普・德・古日,“妇女生来自由.享有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和‘女权辩护》(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诞生,欧美大陆开始爆发轰轰烈烈的(women’5rightsmovement)女权主义运动。到了20世纪,女性刊物蔚然成风:《标志》、《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评论》,为女性的言论提供阵地:同时女性作家进入人们的视野:伍尔夫<一问自己的屋子》,波伏娃的《第二性》,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凯特・米勒特《性政治》,西苏<进入写作》,伊利格瑞‘他者——I女人的反射镜》,由此形成日趋成熟的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西方女子的女权主义思想尖锐、行动激进,不仅因为她们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所承受的深重苦难,更是因为洞悉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于女性的思想禁锢和精神鄙夷。她们在要求女性解放的实践过程中,不乏开创的举措:女权主义将色情物品与性别压迫联系在一起,认为色情文学物品的主题在于表现男人对女人的暴力、侵犯、剥削和压迫,色情消费越多,社会的性别歧视和压迫程度就会越高;再者。一些女权极端主义跑到大街裸体游行,认为固定修饰的内衣是一种具体的束缚象征,是让男人观赏喜爱的,因此,裸体就是彰显女性抛开一切束缚,显示女人比男人更加自由。总而言之,西方的女权主义者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有时甚至沿袭父系传统的对立观念。现在西方各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如火如荼,成为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学派林立:自由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马克思女权主义、社会

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中国学者从九十年代开始关注西方女权主义问题,对此进行介绍和分析,这些对于关注中国女性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我们不能将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生搬硬套,用来解释中国妇女现状并且引导发展动向。

90年代,《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收录西苏的作品《美杜莎的笑声》,认为女人是没有话语的,女性在西方男权中心社会失去了自己的身体,被剥夺了话语的权利。因此提出女性身体写作的观点:“通过书写自己,女性将回到自己的身体——.那不仅仅是被没收了的身体,而且被变成了怪模怪样的被展览的病态或死亡的身体,那常常成为猥亵的伴侣的身体,那禁忌的原因和场所。”同时,2l世纪中国女性写作铺天盖地,个性化、私密化、躯体化的作品充斥着商业市场。于是,有些学者套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良莠不分通通冠以“女性主义”作品的头衔;甚至某些作家认为,只要我和男人一样敢于展示身体、展示隐私,处处与传统性别观点作对,这样就是标榜“女性主义”(中国将“女权主义”改头换面,趋向接受温和的“女性主义”)。其实,这些都是偏激的女性霸权主义,长久以往难免重蹈男性霸权主义的覆辙。中国崇尚“和为贵”,讲求“阴阳和谐”,即便儒家传统对东方女性诸多压制和规范,在泾渭分明的思想体系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弹性,女性得以在男女分离学说和闺阁生活的缝隙之间营造属于自己的空间:明末清初江南才女文化就是明显的例子(高彦颐李志生《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不管是西方的双性对立还是东方的行为规范,两者共同之处都是认为男女之间存在差异,因而存在明显的界限和分工。这些都是造成女性长久以来倍受抑制的罪魁祸首。那么,男女之间真的天生存在差异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曾绘声绘色地讲述大神宙斯害怕人的力量又不想灭绝人类,于是把本有两幅面孔和四肢的人类分裂成两半而使他们渴望重新结合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必须区别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种不同概念,生理性别(sexe)是指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之下不可改变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社会性别(genre)则指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和要求,社会性别逐渐形成一种性别的群体特征,表现在角色、活动及责任等各方面,是后天形成和社会文化建构的。荣格心理学曾经提到“阿尼玛”、“阿尼姆斯”两种重要原型(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则为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分别用来指男性和女性心理意识深处隐藏着的异性原型,根据他的研究,为了使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应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的男性因素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一定的展现,否则,这些被压抑到意识深处的异性因素的逐渐积累,最终会危及生命主体的存在。伍尔夫则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提出“双性共体”观点,消除两性对立,她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的、最适合的状态就是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和工作”。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提出她的另一种“双性”:“每个人在自身中找到两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依据男女个人,其明显与坚决的程度是多种多样的,既不排除差别也不排除其中一性。”更为明确地说,就是“这种双性并不消灭差别,而是鼓动差别,追求差别,并增大其数量”,西苏认为传统的“双性”即是中性,亦即无性,而“双性同体”的当代阐释却强调了女性的思想表达和身体经验的关

系,强调了女性愿望,女性满足和女性气质的关系。凯若琳・G・赫布兰在‘双性人格的体认》一文中写到的:“我相信未来的救赎全赖超脱性别的两极化和禁锢。而迈向一个允许自由选择角色和行为模式的世界。这个理想称为‘双性人格’(androgyny)”,它“指两性之间水乳交融的精神”,这不仅是男女“对待彼此如兄弟姐妹”,而且是更深一层的“自我重新结合两性”:正如戴奥尼色斯那样“呈现自己为男人中的女人或女人中的男人”,在其身上“刚健与柔弱混合,威凛与妩媚并存”,或者说,这种角色设计要求性格的划分与生理性别彻底分手,女性可以涉足原本属于男性的精神领地,而男性角色也可以具有传统的女性风度,男女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建立一种兼具两性优点的更完善、和谐的人类。徐岱‘论美感的生命形态》(‘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5期)提出,从人类学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雌雄双体,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所以“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这倒不仅仅因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男人和女人都同样既分泌男性激素也分泌女性激素。而且也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因为只有这样,两性之间才有可能形成一种真正的协调,达到真正的理解,因为人真正能理解的其实只是和自己同类的事物。如同中国道家宣扬的“阴阳转换、交融’,,现在中外许多学者认为男女双性气质本来就是互为依存,“男中有女”“女中有男”。性别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而不是区别对待互相排斥。入类文明发展至今,既然我们明白女性先天的劣性只不过是男性精心编造的谎言,就更应该建立一个和谐宽容的性别空间,男女双性互为主体共同构建人类文化的大厦。或许现在这些看来只是天方夜谭,但是永怀热情和希望才能一步步接近梦想,这也是人类文明追寻的最终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l抹.元人注t‘四书五经’之‘论语.阳货》,17.25,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

【2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3】宋.李防等编纂;‘太平御览>卷78‘风俗通义'.

【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24‘女部》.

【5】明.曹臣:‘舌华录’第109条。.

【61明:汤显祖;‘牡丹亭’,华夏出版社,2001年.

【7】马恒军注释;・‘周易k‘华夏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责任编辑:罗国祥)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比较东、西方女性观浅谈女性解放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杨庭芳, Yang Tingfang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法国研究ETUDES FRANCAISES2007,""(1)0次

参考文献(7条)

1.元人 《四书五经》之《论语.阳货》 1990

2.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972

3.李昉 《太平御览》卷78《风俗通义》

4.许慎 《说文解字》卷24《女部》

5.曹臣 舌华录

6.汤显祖 牡丹亭 2001

7.马恒军 周易 2001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fgyj200701016.aspx

授权使用: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gnsfxytsg),授权号:377eac2a-e4ca-4f57-bed4-9e1e00e5aaa1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9日


相关内容

  • 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
  • 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 (2008-12-23 13:58:41) 转载 朱安和张幼仪两张不同命运的比 较 摘要: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一个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过程.解放妇女思想运动是由男性提 ...

  • 从女性地位比较中西方文化 论文
  •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从女性地位比较中西方文化 指导老师 黄建芳 专业班级 应用英语102 姓 名 凌风 学 号 [1**********] 2013年 5月 25 日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摘 要:从古至今,中国女性的地位经过了由高到低,又从低到高的演变.近现代20世纪初开始,女性地位又 ...

  • 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_从西方到中国
  • 2008年第2期 (总第175期)学 习 与 探 索Study&Exploration No.2,2008 Serial.No.175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 哲学视野中的女权主义与性别政治 编者按:在当今世界,,从边缘走向中心,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女权主义与性别政治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

  • 东西方当代爱情婚姻观的差异
  • 张霞霞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爱情及其结晶--婚姻自古以来就是被人所乐道的主题之一.但在不同文化的熏陶及影响下,中西方所持的当代爱情婚姻观却大相径庭.本文拟对二者差异以及根本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以期加深对两种文化及社会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方:当代爱情婚姻观:差异 ...

  • 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家庭观念的改变
  • 跨文化交际 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家庭观念的改变 姓名: 班级:外语系12级英语本科二班 学号: 日期:2014年6月 页数:7页 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家庭观念的改变 摘要: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具有独特的家庭观,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家庭 ...

  • 浅谈女权主义
  • 浅谈女权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是西方社会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是近.现代西方妇女运动的意识形态.自第一次女权运动以后,女权主义在政治领域赫然崛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几经挫折,但由于女权主义在研究对象.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政治观点诸方面始终独树一帜,总体政治影响不断扩大.女权主义以两性关系为政治研 ...

  • 论张謇的妇女观
  • 论张謇的妇女观 张 飞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张謇先生在19 世纪下半叶中西方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时代,对传统的妇女观既有继承又有超越.他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他在妇女观上的多重色彩.他虽没有为妇女的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而呼吁.但为妇女的生存.发展和 ...

  • 浅谈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 浅谈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摘要]服饰是人类历经千年万年所流传下来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集遮掩.实用.美观为一体.而中西方的服饰的差异则是生活习惯.审美.文化观念差别的重要体现.本文将通过中西方服饰的外形.色彩.图案等方面讲述中西方服饰之下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服饰中西方色彩图案审美传统 1 ...

  • 中西方戏剧"女怨"主题比较研究
  • [摘 要]<琵琶记>和<美狄亚>是中西方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历来研究者们将赵五娘和美狄亚称为弃妇,这是由男性话语权所决定的,而本文提出"女怨"主题,突出了女性主体的感受与思考.本文从历史背景下的人文思潮.深层次的民族心理以及道德观念三方面分析造成中西方戏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