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意义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为世界文化宝库中增添的艺术瑰宝之一,放射着奇异的光彩。下面就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一二,以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讲语文课,我常用后人评价作者或作品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导语,让学生受到熏陶,帮助他们了解作者和作品。如我所料,学生兴趣倍增,求知欲陡涨。例:讲蒲松龄的《狼》一文,介绍《聊斋志异》时,我没有按照教参的提示照本宣科,而是另辟蹊径,将郭沫若先生评价《聊斋志异》的一副对联先作介绍: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上联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评价,指出“高人一等”,下联则从主题思想上着手,讽刺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婪,真是“入骨三分”。此处“入骨三分”化用了成语“入木三分”,相比之下,“入骨”比“入木”讽刺更深刻。归纳引申到课文《狼》,指出作品通过对狼的贪婪凶残本性的刻画,影射了对当时社会黑暗腐败势力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一个人物,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通过一副十六字的对联,使学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客观、深入、透彻的了解。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在每次讲说之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个题目就是后来的回目。它是由对偶整齐的两个句子构成,语言精炼,概述具体。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接触过的就有“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红楼梦》)。在语文课的讲授中,如能用一些这样对仗工整的联句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我先摘引一副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武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采用对比手法,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生活,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读毕令人拍案叫绝。而且,这样用对联引导阅读较长的文章,学生注意力集中,似有章可循,思路清晰,听课的兴趣更加浓厚,课堂上也有了意外的收获,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各地。这些古迹在很多古诗文里曾提到过,虽没有身临其境的条件,但在讲古诗文时,我感情充沛,精神焕发,并以此感染学生,“带领”他们跨越时空,追溯历史上下五千年,神游祖国河山千万里。学生心驰神往,情动而意随。一节课,有如作了一次免费旅行。如讲《桃花源记》时,我就带学生神游桃花源,板书对联: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这副对联具有强烈的美好色彩画面,达到了言犹近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景色迷人,和平安宁的世界,了解了一个淡泊名利、归隐遁世的古人,对桃花源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如此再去分析课文,势如破竹。   近年来,有些省市语文试题就有对对子。如2001年泉州市中考就有这样一道试题: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下联:“……”。这种对联题越来越受到各省市命题者的青睐,无疑会成为中考的一道“快餐”,一大亮点。这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在课堂上,我也尝试让学生写对联,对对联。如我出上联:“风吹芳草绿”,学生对“日照百花红”。我说:“性格韧似藤”,学生对:“意志坚如铁”。我说“登飞来峰”,学生对“过零丁洋”;我说“欧阳修游琅琊乐在其中”,学生有的对“范仲淹望洞庭心怀天下”,有的对:“柳宗元登西山流连忘返”。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令我折服。   只要心中有联,心中有人,心中有课,讲授则召之即来,得之于心,应之于课,先声夺人,取得“投石冲破水中天”的最佳效果。      刘占林,教师,现居河北大城。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为世界文化宝库中增添的艺术瑰宝之一,放射着奇异的光彩。下面就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一二,以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讲语文课,我常用后人评价作者或作品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导语,让学生受到熏陶,帮助他们了解作者和作品。如我所料,学生兴趣倍增,求知欲陡涨。例:讲蒲松龄的《狼》一文,介绍《聊斋志异》时,我没有按照教参的提示照本宣科,而是另辟蹊径,将郭沫若先生评价《聊斋志异》的一副对联先作介绍: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上联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评价,指出“高人一等”,下联则从主题思想上着手,讽刺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婪,真是“入骨三分”。此处“入骨三分”化用了成语“入木三分”,相比之下,“入骨”比“入木”讽刺更深刻。归纳引申到课文《狼》,指出作品通过对狼的贪婪凶残本性的刻画,影射了对当时社会黑暗腐败势力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一个人物,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通过一副十六字的对联,使学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客观、深入、透彻的了解。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在每次讲说之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个题目就是后来的回目。它是由对偶整齐的两个句子构成,语言精炼,概述具体。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接触过的就有“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红楼梦》)。在语文课的讲授中,如能用一些这样对仗工整的联句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我先摘引一副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武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采用对比手法,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生活,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读毕令人拍案叫绝。而且,这样用对联引导阅读较长的文章,学生注意力集中,似有章可循,思路清晰,听课的兴趣更加浓厚,课堂上也有了意外的收获,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各地。这些古迹在很多古诗文里曾提到过,虽没有身临其境的条件,但在讲古诗文时,我感情充沛,精神焕发,并以此感染学生,“带领”他们跨越时空,追溯历史上下五千年,神游祖国河山千万里。学生心驰神往,情动而意随。一节课,有如作了一次免费旅行。如讲《桃花源记》时,我就带学生神游桃花源,板书对联: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这副对联具有强烈的美好色彩画面,达到了言犹近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景色迷人,和平安宁的世界,了解了一个淡泊名利、归隐遁世的古人,对桃花源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如此再去分析课文,势如破竹。   近年来,有些省市语文试题就有对对子。如2001年泉州市中考就有这样一道试题: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下联:“……”。这种对联题越来越受到各省市命题者的青睐,无疑会成为中考的一道“快餐”,一大亮点。这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在课堂上,我也尝试让学生写对联,对对联。如我出上联:“风吹芳草绿”,学生对“日照百花红”。我说:“性格韧似藤”,学生对:“意志坚如铁”。我说“登飞来峰”,学生对“过零丁洋”;我说“欧阳修游琅琊乐在其中”,学生有的对“范仲淹望洞庭心怀天下”,有的对:“柳宗元登西山流连忘返”。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令我折服。   只要心中有联,心中有人,心中有课,讲授则召之即来,得之于心,应之于课,先声夺人,取得“投石冲破水中天”的最佳效果。      刘占林,教师,现居河北大城。


相关内容

  • 21长城赞
  • 2-1长城赞 青岛新世纪学校 一.教材分析: 此副长联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整副长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表达了对我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本对联,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quo ...

  •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联知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联知识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诸城市皇华初中 李相升 张秀兰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历久不衰: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了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使他们也形成了贴对联的风俗,对联已实实在在的走向了世界.作为对联发源地的中 ...

  • 2单元 遗迹
  •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遗迹"为主题来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热爱.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历经风雨的索桥,给300年后的人们传递着温暖,惊险的铁索桥,表达了战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白鹤梁的悠悠往事,牵 ...

  • 2012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复习题10)
  • 1.(2011·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南京成功赢得第二届"青奥会"举办权,近期将举办"共植青奥会"的义务植树活动.请你在植树纪念卡上写下对"青奥会"的憧憬.要求运用对偶手法,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六年级书法教案
  • 一.写字教学的总目标 写字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写字技法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一门课程.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二.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安排了行书教学,第一课介绍行书特点和基本笔画.第二课讲行书的第一个特点,点画呼应.第三课讲笔势连贯.第四 ...

  • 语言积累与运用2
  • 语言积累与运用 主讲:沈淦秋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包括六大块 1.汉字的积累运用. 2.词语,包括:①现代汉语的词语理解与运用.②文言虚词及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实词为主. 3.语句的积累运用. 4.名篇佳句的积累. 5.口语交际. 6.语言的综合运用. 二.知识精讲与典例剖析 (一)汉字的积累运 ...

  •  对联的创作与张贴
  • 对联的创作与张贴 对联的创作,如同诗词的创作,不但要有诗意,有诗味,而且有许多格律要求.我们就讲讲主要的格律要求. ⑴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字数多的数百字,少的上下联各一个字. 如"九一八事变"之后,为哀悼死难的同胞,有人撰联:" 死!: 生? 但"生 ...

  • 别出心裁的[琵琶行 并序]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 <琵琶行并序>课例赏鉴 --该课例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西安) 执教/王毅军   观察/贾玲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 ...

  • 对联专题复习训练学案(教师版)
  • 对联专题复习训练学案(教师版) 山东沂水一中 魏继国编制 写对联可看作是句式仿写.句式变换或句子排序等题型的又一新形式,既可以 综合考查考生的修辞知识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使考生在 写对联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深入而广泛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 对联式仿写要求 1. 字数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