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杜甫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2、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2、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三、读诗

1、听读: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ch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涕泗..tìsì

2、学生单读;3、学生齐读;4、自由朗读: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5、背诵:抽查背诵——齐背

四、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3、学生展示成果

4、多媒体展示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

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缘景明情 1、自主吟诗2、置身诗境3、体悟情感4、成果展示

1、品诗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扩了时空领域。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第一、二句是对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 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写洞庭湖的佳句。

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

A、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B、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C、古人评价: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 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 王嗣奭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D、欣喜、孤单、漂泊、渺小

颈联------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 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似乎不太相称。其实,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A、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B、情感分析: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

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2、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景 情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 孤独凄苦漂泊

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忧国忧民

3、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六、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七、作业:背诵这首诗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2、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2、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三、读诗

1、听读: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ch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涕泗..tìsì

2、学生单读;3、学生齐读;4、自由朗读: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5、背诵:抽查背诵——齐背

四、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3、学生展示成果

4、多媒体展示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

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缘景明情 1、自主吟诗2、置身诗境3、体悟情感4、成果展示

1、品诗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扩了时空领域。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第一、二句是对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 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写洞庭湖的佳句。

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

A、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B、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C、古人评价: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 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 王嗣奭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D、欣喜、孤单、漂泊、渺小

颈联------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 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似乎不太相称。其实,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A、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B、情感分析: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

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2、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景 情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 孤独凄苦漂泊

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忧国忧民

3、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六、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七、作业:背诵这首诗


相关内容

  •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译文 云雾跟宽阔的湖面融为一体,傍晚落日照耀着独自耸立的高楼. 主人待我就像当年陈蕃对徐孺子的礼仪一样,徐孺下陈蕃之榻. 那么我就只有勉力赋诗,来唱和才如谢灵运一 ...

  • 陈与义对杜甫的接受分析
  • 陈与义对杜甫的接受分析 作者:丁丁 来源:<教育科学博览>2013年第07期 摘 要: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一位重要诗人,与同时期诗人相同,陈与义的诗歌接受亦偏重于杜甫,但是陈与义对杜甫的接受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他的诗歌创作以靖难之役为分界线,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陈与义主要通过 ...

  •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杜甫选诗
  • 略论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杜甫选诗 高中语文教科书(人教版)共选取了杜甫的七首律诗,它们分别 是<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登 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其中,前三首出 ...

  • 杜甫诗四首
  • 登岳阳楼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 ...

  • 杜甫:登岳阳楼
  •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注释: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 ...

  • 杜甫的诗全集
  • 杜甫的诗|杜甫的诗全集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 *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 杜甫:春望 * 杜甫:登高 * 杜甫:望岳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 杜甫:登岳阳楼 * 杜甫:春夜喜雨 * 杜甫:旅夜书怀 * 杜甫:八阵图 * 杜甫:赠花卿 * 杜甫:蜀相 * ...

  • 登岳阳楼(导学案)
  •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 ...

  • 6.[登岳阳楼]教案
  •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登岳阳楼>(1课时) 课前预习: 1.有关岳阳楼或洞庭湖的诗词对联你知道那些呢?你最喜欢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解. 2.对于杜甫你又了解多少呢?最喜欢他的哪些诗歌?收集有关杜甫及其诗歌的有关信息.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 ...

  • 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
  • 旅湘文学的湘潭版本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做官为最高理想,将做官奉为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的主要途径,即所谓"学而优则仕".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官也是如此.首先,到哪儿当官并不是自己说了算,幸运者可能在京城为官,不走运者会外派到岭南等化外之地为官.其次,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也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