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错别字使用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时间:2011年2月19日

二、 调查地点:衡东城关一小和衡东南北正街

三、 调查目的:寻找寒假作业中和街头的错别字,并记录或者拍下来,并分析原因。

四、 调查过程:

早几天,我无意中拿起弟弟的寒假作业翻起来,发现弟弟把“一见钟情”写成了“衣见钟情”,我告诉他错了,叫他改正,他理直气壮地说他没错,说他是在一家服装店看到过这个成语。我简直气结了。却不由得感慨,现在各类广告、宣传画、招牌、店牌、标语牌因为不规范用字,故意使用错别字,或者用谐音乱改成语,误导了好多的小学生,特别是一些一、二年级的小孩子。确实,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过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因此,开学第一天,我约上赵龙、周世杰、周娣进行一次错别字大调查。首先,我们从同学们的寒假作业中找错别字,想调查同学们错得最多的字有哪些。于是找到老师,要她把刚刚交上来的寒假作业全部交给我们。我们几个一齐动手认真地查起来了。结果发现,错得最多的字有:

1.“地”都用“的”代替了。比如:他“认真地”写作业。都是“认真的”写作业。

2.“应该”写成“因该”。

3. “按部就班”写作“按步就班”。“三部曲”写作“三步曲”。

4.“坐落”写作“座落”。

5.“黯然”写作“暗然”。

6. 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7.“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

8.“必须”与“必需”。“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9.“辨”与“辩”。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

10.“表率”写作“表帅”。在用作动词时,“统率”也可写作“统帅”,但提倡用“统率”。

11.“部署”写作“布署”。

12.“奔驰”的“驰”写作“松弛”的“弛”。

13.“倍受”与“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4.“长年累月”写作“常年累月”。

15.“彩”与“采”分辨不清。一般来说,在表形的词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光采”“兴高采烈”。

16.“订”和“定”分不清。“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

17.“度”与“渡”分不清。“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18.“覆盖”与“复盖”。

19.“副”和“幅”。对字画习惯用“幅”,但对联因为成双,只能用“副”。用于脸部表情,用“一副笑脸”。表示中药时,用“一副药”或“一付药”,但更常见的用法是“一服药”。

20.“竿”与“杆”。“竿”指竹竿,所组词汇与竹子原料有关。“钓竿”已很少用竹子做,但仍沿用“竿”字。“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秸秆”“麦秆”不要写作“秸杆”“麦杆”。

21.“冈”与“岗”。“冈”指较低而平的山脊,构词有“山冈”“井冈山”“黄

冈”“云冈石窟”。表示岗位、岗哨要用“岗”。但也有的地方土坡、不高的山也用“岗”,如“黄土岗”。

22.“功夫”与“工夫”。经常通用,但是,在表示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习惯用“工夫”。表示工作、学习所花的精力时间时,表示本领和造诣等义项时,习惯用“功夫”。

23. “振”与“震”。“振动”主要指“动”。“震动”主要指“震”。“震惊”用“震”不用“振”。“振”还表示奋起的意思,如“振作”、振奋精神”。“震撼”不要写作“震憾”。

24.“暄”指阳光温暖,“寒暄”是指见面时说冷暖一类的应酬话。“寒暄”不能写作“寒喧”。

25.“候”与“侯”。“侯”字只有两个义项:(1)姓;(2)古代贵族的一种爵位,如“诸侯”“封侯”。除此之外一般都用“候”。

26.“笔画”与“笔划”。用于文字、一笔等义项时,可以通用,但习惯上用“笔画”。凡是指用手、脚或物做出某种动作时,一般用“画”字,如“画十字”“指天画地”“指手画脚”。

27.“化妆”与“化装”。“化妆”一般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也有“美化”的比喻义。“化装”一般指演员为扮演角色而加以修饰。

28.“竟然”写作“竞然”。

29.“竣工”写作“峻工”。

30.“一年之计在于春”写作“一年之季在于春”。

31.“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决定的意思;“绝不”则含有“绝对”的意思。

32.“即”与“既”。“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跳”;“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

33.“忌妒”和“嫉妒”是同义词,现在常说常用的是“忌妒”。

34.“家具”写成“家俱”。

35.“厉害”与“利害”。“利害”主要指利益、损害等意思,不要把“这个人很厉害”写成“利害”。

36.“再接再厉”的“厉”写作“励”。

37.“瞭望”写作“了望”。

38.“练”与“炼”。“练”字与丝有关,如“简练”“洗练”是指文字像白绸子一样干净、没有杂物。“炼”与火、加热有关,如“修炼”原来与炼丹有关。“练字”是练习的意思,“炼字”是指用心思琢磨用字。“精练”指文字简洁,“精炼”有精心提炼的意思。“体育锻炼”不能写作“练”。

39.“您”字后面,不能加“们”字,但可以加上数量词,如“您二位”“您三位”。

40.“气”与“汽”。凡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汽”。

41.“擅长”不要写作“善长”。

42.“树立”与“竖立”。“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如“树立榜样”。“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如“竖立着纪念碑”。

43.“诵读”写作“颂读”。

44.“笑眯眯”写作“笑咪咪”。

45.“形”与“型”。“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46.“帐”与“账”。表示“财物出入的记载”和“债”的义项时,不能写作“帐”,应写作“账目”“账号”。

47.“州”和“洲”。“州”一般用作行政单位。“洲”是指河流中的陆地,如“绿洲”“沙洲”;又是大陆及附近岛屿的统称,如“亚洲”。“苏州”“自治州”的“州”不要写成“洲”。

48.“燥”与“躁”。“燥”是指干燥,“躁”指脚不安稳,指性急、不冷静。“脾气躁”“性子躁”用“躁”。

49.“作”和“做”。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具体的东西。

50.“侦察”与“侦查”。“侦察”常用于军事、作战等方面,“侦查”常用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以及与破案有关的方面。“侦察”着重于察看,从观察中来了解情况;“侦查”着重于调查,从检查中来了解情况。

我想:同学们之所以会把这些字搞混淆,是因为对这些字和词语的理解不透彻。

行走在衡东南北街头,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如“新形象”写成“新形像”,“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真是屡见不鲜。

五、 我的感受

汉字表意丰富,历史悠久,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热爱汉字。如果我们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无法正确使用,我们如何学习其他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要优化文字环境,正确使用汉字,更要杜绝公共场所的错别字。我建议同学们从用好汉语汉字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加大宣传,提倡全社会都来正确规范地使用字体!

一、 调查时间:2011年2月19日

二、 调查地点:衡东城关一小和衡东南北正街

三、 调查目的:寻找寒假作业中和街头的错别字,并记录或者拍下来,并分析原因。

四、 调查过程:

早几天,我无意中拿起弟弟的寒假作业翻起来,发现弟弟把“一见钟情”写成了“衣见钟情”,我告诉他错了,叫他改正,他理直气壮地说他没错,说他是在一家服装店看到过这个成语。我简直气结了。却不由得感慨,现在各类广告、宣传画、招牌、店牌、标语牌因为不规范用字,故意使用错别字,或者用谐音乱改成语,误导了好多的小学生,特别是一些一、二年级的小孩子。确实,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过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因此,开学第一天,我约上赵龙、周世杰、周娣进行一次错别字大调查。首先,我们从同学们的寒假作业中找错别字,想调查同学们错得最多的字有哪些。于是找到老师,要她把刚刚交上来的寒假作业全部交给我们。我们几个一齐动手认真地查起来了。结果发现,错得最多的字有:

1.“地”都用“的”代替了。比如:他“认真地”写作业。都是“认真的”写作业。

2.“应该”写成“因该”。

3. “按部就班”写作“按步就班”。“三部曲”写作“三步曲”。

4.“坐落”写作“座落”。

5.“黯然”写作“暗然”。

6. 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7.“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

8.“必须”与“必需”。“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9.“辨”与“辩”。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

10.“表率”写作“表帅”。在用作动词时,“统率”也可写作“统帅”,但提倡用“统率”。

11.“部署”写作“布署”。

12.“奔驰”的“驰”写作“松弛”的“弛”。

13.“倍受”与“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4.“长年累月”写作“常年累月”。

15.“彩”与“采”分辨不清。一般来说,在表形的词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光采”“兴高采烈”。

16.“订”和“定”分不清。“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

17.“度”与“渡”分不清。“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18.“覆盖”与“复盖”。

19.“副”和“幅”。对字画习惯用“幅”,但对联因为成双,只能用“副”。用于脸部表情,用“一副笑脸”。表示中药时,用“一副药”或“一付药”,但更常见的用法是“一服药”。

20.“竿”与“杆”。“竿”指竹竿,所组词汇与竹子原料有关。“钓竿”已很少用竹子做,但仍沿用“竿”字。“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秸秆”“麦秆”不要写作“秸杆”“麦杆”。

21.“冈”与“岗”。“冈”指较低而平的山脊,构词有“山冈”“井冈山”“黄

冈”“云冈石窟”。表示岗位、岗哨要用“岗”。但也有的地方土坡、不高的山也用“岗”,如“黄土岗”。

22.“功夫”与“工夫”。经常通用,但是,在表示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习惯用“工夫”。表示工作、学习所花的精力时间时,表示本领和造诣等义项时,习惯用“功夫”。

23. “振”与“震”。“振动”主要指“动”。“震动”主要指“震”。“震惊”用“震”不用“振”。“振”还表示奋起的意思,如“振作”、振奋精神”。“震撼”不要写作“震憾”。

24.“暄”指阳光温暖,“寒暄”是指见面时说冷暖一类的应酬话。“寒暄”不能写作“寒喧”。

25.“候”与“侯”。“侯”字只有两个义项:(1)姓;(2)古代贵族的一种爵位,如“诸侯”“封侯”。除此之外一般都用“候”。

26.“笔画”与“笔划”。用于文字、一笔等义项时,可以通用,但习惯上用“笔画”。凡是指用手、脚或物做出某种动作时,一般用“画”字,如“画十字”“指天画地”“指手画脚”。

27.“化妆”与“化装”。“化妆”一般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也有“美化”的比喻义。“化装”一般指演员为扮演角色而加以修饰。

28.“竟然”写作“竞然”。

29.“竣工”写作“峻工”。

30.“一年之计在于春”写作“一年之季在于春”。

31.“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决定的意思;“绝不”则含有“绝对”的意思。

32.“即”与“既”。“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跳”;“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

33.“忌妒”和“嫉妒”是同义词,现在常说常用的是“忌妒”。

34.“家具”写成“家俱”。

35.“厉害”与“利害”。“利害”主要指利益、损害等意思,不要把“这个人很厉害”写成“利害”。

36.“再接再厉”的“厉”写作“励”。

37.“瞭望”写作“了望”。

38.“练”与“炼”。“练”字与丝有关,如“简练”“洗练”是指文字像白绸子一样干净、没有杂物。“炼”与火、加热有关,如“修炼”原来与炼丹有关。“练字”是练习的意思,“炼字”是指用心思琢磨用字。“精练”指文字简洁,“精炼”有精心提炼的意思。“体育锻炼”不能写作“练”。

39.“您”字后面,不能加“们”字,但可以加上数量词,如“您二位”“您三位”。

40.“气”与“汽”。凡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汽”。

41.“擅长”不要写作“善长”。

42.“树立”与“竖立”。“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如“树立榜样”。“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如“竖立着纪念碑”。

43.“诵读”写作“颂读”。

44.“笑眯眯”写作“笑咪咪”。

45.“形”与“型”。“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46.“帐”与“账”。表示“财物出入的记载”和“债”的义项时,不能写作“帐”,应写作“账目”“账号”。

47.“州”和“洲”。“州”一般用作行政单位。“洲”是指河流中的陆地,如“绿洲”“沙洲”;又是大陆及附近岛屿的统称,如“亚洲”。“苏州”“自治州”的“州”不要写成“洲”。

48.“燥”与“躁”。“燥”是指干燥,“躁”指脚不安稳,指性急、不冷静。“脾气躁”“性子躁”用“躁”。

49.“作”和“做”。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具体的东西。

50.“侦察”与“侦查”。“侦察”常用于军事、作战等方面,“侦查”常用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以及与破案有关的方面。“侦察”着重于察看,从观察中来了解情况;“侦查”着重于调查,从检查中来了解情况。

我想:同学们之所以会把这些字搞混淆,是因为对这些字和词语的理解不透彻。

行走在衡东南北街头,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如“新形象”写成“新形像”,“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真是屡见不鲜。

五、 我的感受

汉字表意丰富,历史悠久,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热爱汉字。如果我们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无法正确使用,我们如何学习其他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要优化文字环境,正确使用汉字,更要杜绝公共场所的错别字。我建议同学们从用好汉语汉字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加大宣传,提倡全社会都来正确规范地使用字体!


相关内容

  • 大学生成语及用字书写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 摘 要: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会"和河南卫视"成语英雄"的热播,全民对成语及其用字的书写使用状况愈发关注.借此热潮,本项目组选择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旨在研究大学生的成语及其用字的书写使用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 成语及其用字 书写使用 现状 作者简介:敬潇(1994 ...

  • 渭南市社会用字情况调查与分析
  • 摘 要: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两大主题方向.本文运用文字学及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渭南市的社会用字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社会用字的规范化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社会用字 渭南市 调查 分析 一.引言 199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 ...

  •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教育学和心理学类1.教育学类(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2)义务教育·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3)教师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 ...

  • 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调查与研究
  • 网络教育学位论文 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学生姓名:张 煜 指导教师:徐伟东 教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 号:[1**********]011 学习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奥鹏远程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3年09月 摘 要 当前语言文字使用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

  •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尤溪一中七年级(3)班 钟 林 前 言 在现在社会中,虽然人们受教育程度深了,但是错别字依然广泛的存在.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获得错别字存在的原因:1.始终有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只会浑水摸鱼,只求看得明白,不求准确:2.对错别字的不重视,认为它们起的作用不大, ...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原则与方法 ★汉语语音声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韵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声调特点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 ★专业待写论纹请加Q扣 一五六 ...

  •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总述
  • 来源: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上编,1-16页 总述 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生机盎然,语言文字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新事物如雨后春笋,新观念不断涌现,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思想的空前活跃,带来了大量新词语和词语的新用法,带来了话语表达方式的不断更新变化,并围绕社会热点常常形成流行语.伴随着通信. ...

  • 关于电脑使用的研究性调查报告
  • 关于电脑使用的研究性调查报告 初一五班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不少人家都拥有一台电脑,10年前,当电脑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时,我们对这个"高科技玩意"还不算了解,但现在,我们用它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了.不仅成年人在用,学生也用得广泛,连几岁的小孩都对它了解甚广,电脑可 ...

  • 巴基斯坦籍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研究的现状 1.2.1 汉字本体研究 1.2.2汉字教学研究 1.2.3对外汉字偏误研究 1.2.4对外汉字偏误国别研究 1.3巴基斯坦籍学生汉字习得的研究现状 1.4巴基斯坦籍学生及其学习汉语的现状 第二章 具体的研究分析 2.1研究内容 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