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家战略调整中的"海权论"

  日本《呼声》(Voice)月刊2006年第4期刊登了松村劭的《海洋国家日本的军事战略――对照战史则防卫政策课题自然明了》(以下简称“海文”)一文。其观点,堪称近年来风靡日本的“海权论”中的又一标本。      “海文”制造“海洋”、“大陆”国家间对立      \“海文”立足于以下几个虚设的前提之上:一是把各国分为“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二是认定这两类国家必然对抗;三是主张日本是“海洋国家”。基于此,“海文”呼吁日本要与以美国为首的所有“海洋国家”围堵中俄等“大陆国家”。   “海文”提倡,日本的国家战略应运用“海洋国家”战略理论。其基本点是:“海洋国家”对“大陆国家”战略的第一原则是均势政策;在实施这项政策时,应该运用“远交近攻”策略;“海洋国家”要把对付“大陆国家”威胁的战略放在优先位置。   这项战略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由于美国作为“海洋国家”拥有绝对军事优势,日本应谋求建立类似跨大西洋的美英关系的跨太平洋的“对等的日美军事同盟”。第二,从历史上看,西欧列强从太平洋进入中国大陆的最佳途径就是取道台湾;对日本来说,台湾和菲律宾是重要的贸易航路巴士海峡的两翼,两者必须是对日本而言“比中国大陆更优先的友好国家”;而且,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也必须是与台湾、菲律宾一样的“优先友好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南太平洋的“海洋国家”,而且是自由主义政权的国家,因而应是有利于日本与东南亚岛国合作的强有力的同盟对象。第三,对日本来说,东亚大陆各国基本上是均势政策的对象;日本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利害关系尽量离间中俄两国,应尽可能地多做工作推动中俄战略对立和对抗;最终目的就在于防止在面对太平洋的东亚出现中俄两大国凝聚成铁板一块的局面,因为中俄结盟是“日本的噩梦”。第四,如同东欧是西欧与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地带”一样,对日本来说朝鲜半岛和越南就是其与中俄之间的“缓冲半岛”;日本必须联合美国防止中俄在这个缓冲地带拥有军港、航空基地和(核)导弹基地。第五,从历史上看,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成为巨大市场的同时,还有成为巨大军事国家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已是洞若观火。总而言之,日本的国家战略应是一种“西太平洋战略”,即通过以上措施而作为西太平洋海上强国再次崛起。   “海文”所依赖的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其底层是基于传统地缘战略理论的“海权论”;其中间是基于“日美共同价值观”的“日美同盟论”;其表层是基于“中国威胁论”的“挟美制华论”。      日本“海权论”的误区及现实困境      首先,日本一些势力迷恋于“海权论”的深层认识根源,是对当年侵略历史的错误解读。   在思想脉络上,日本的“海权论”与右翼势力的历史翻案逻辑一脉相承。这种逻辑不是从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非正义性中吸取其必遭惨败的教训,而是把战败归因于当初错误地选择“陆主海从”路线、错误地与“大陆国家”德国结盟、错误地与“海洋势力”美英为敌。   其次,日本一些精英难以割舍“海权论”,表现出其对“美主日从”的日美同盟架构的难以摆脱的心理依赖和神学式附会。二战以后,日本在被美军占领的同时,在心理上彻底败给了美国。而这种“心理战败”,并不是出于对其侵略战争的道义上的反省,而是处于对美国的强大实力的由衷恐惧。从“恨美”转向“恐美”再转向“崇美”,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构成了战后日本对外战略的心理基础。日本的结盟崇拜,并非推崇任何同盟,而是具有一定的定向选择。近年来,日本一些精英把当年的日德意轴心与日英、日美同盟予以比较,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论”,也随这一动向的出现而倍受青睐。   日本的海权论者认为,以美国“占压倒优势的国力为背景,国际关系正在向着以美国为中心的方向变化”,并力图利用美国在东亚的军事调整,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基于此,小泉内阁自2001年4月上台以来逐步加强了对美合作。   再次,跪拜“海权论”的背景,是一些日本人对中国崛起的莫名的恐惧与无端的仇视。   “海文”指出,海洋国家对于大陆国家战略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让大陆出现单一的强大国家”(均势政策)。海权论者还强调,海洋国家与更多的同类国家结成同盟,相互利用基地,以此扩大海洋机动范围,是最佳的外交选择。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同时,日本的国家战略应促使亚洲海洋国家组成的松散的“海洋联邦”,牵制中国,并使日本成为“太平洋统一体的领导者”。另外,在台湾问题上,山本诚认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日美两国“共同的战略目标”。中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如果以武力压制台湾不会有好的结果。针对海权论者对中国的判断及政策建议,日本《朝日新闻》资深记者船桥洋一最近撰文指出,将中国简单地定位为“大陆国家”、并以此来判断中国的战略走向是不充分的。船桥认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大陆国家。中国和14个国家领土相接(包含俄罗斯、印度和巴基斯坦三个有核国家),注重与大陆国家的关系在中国的战略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但中国有9个沿海城市,沿海城市的人口近4亿。这些地区在逐步和国际经济接轨。将来,中国民主化的趋势出现的话,也是(首先在)沿海城市。同时,船桥也认为,在日本的(对华)海洋战略中,应将中国沿海城市置于中心位置。   最后,日本一些精英企图从“海权论”中演绎出一种新冷战战略,反映着其对21世纪日本生存之道的“战略贫困”。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11”事件之后,日本的“海权论”又被注入新的内容,其对美和对华“一褒一贬”的倾向更加明显。日本注重强化和“海洋国家”美国的关系,而强调与“大陆国家”中国的国家战略非调和性。近年来,还出现了建立“海洋联邦”的论调。   日本只是“海洋国家”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海文”也承认的那样,日本虽然是个岛国,但其“作为海洋国家的历史经验是极为粗浅的”。这说明,一个国家是不是“海洋国家”,主要不是取决于地理环境等天然条件,而是取决于以能力与意图为依托的国家意志和政府决策。   美国只是“海洋国家”吗?答案也是否定的。美国本应是一个大陆国家。其成为“海洋强国”,只是不断采取向海外扩张政策的结果。   中国只是一个“大陆国家”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有着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000多个岛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天然的“海洋大国”或一个“大陆、海洋复合性大国”,只是在历史上没有显示出向海洋发展的强烈愿望而已。600年前郑和下西洋时,中国曾具有世界一流的航海能力以及超强的海上贸易与军事实力。这个历史例证,远比试图说明日本为“海洋国家”的任何例证都更实在和有力。随着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其经济与安全利益不断向海外扩展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如今,日本一些人硬是要给中国定下“大陆国家”的“成份”,想把“海洋”说成是日美英等“海洋国家的海洋”,企图一相情愿地只准中国在陆地生存、而不准向海洋发展。这颇有把地球当作私家财产的意味了。可惜,这种划分是不会有任何效力和效果的。   二战前,无论是“海权论”还是“陆权论”,都曾是鼓吹向外扩张的理论。这些理论诱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已使人类经受了空前的浩劫。二战后,国际社会对这些理论带来的惨痛后果有了深刻的认识。另外,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不断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进展、核时代大国间战争代价无比高昂等等因素,也注定了个别国家寻求确立海洋霸权的企图是不可能得逞的。   以上种种视角都反衬出,一些日本人所怀抱的“只准日本向海洋发展,不准中国向海洋发展”之类的幻想是十分滑稽可笑的。   日本谋求以和平方式向海洋和平发展本身无可厚非,既具其合理性,也具可行性。而其基本前提,就是要与其他所有国家、特别是其周边的邻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如果企图以损害邻国的经济与安全利益来实现本国的发展,这只能是二战前侵略政策的翻版而已,而这种企图是不会实现的。(摘自《学习时报》)

  日本《呼声》(Voice)月刊2006年第4期刊登了松村劭的《海洋国家日本的军事战略――对照战史则防卫政策课题自然明了》(以下简称“海文”)一文。其观点,堪称近年来风靡日本的“海权论”中的又一标本。      “海文”制造“海洋”、“大陆”国家间对立      \“海文”立足于以下几个虚设的前提之上:一是把各国分为“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二是认定这两类国家必然对抗;三是主张日本是“海洋国家”。基于此,“海文”呼吁日本要与以美国为首的所有“海洋国家”围堵中俄等“大陆国家”。   “海文”提倡,日本的国家战略应运用“海洋国家”战略理论。其基本点是:“海洋国家”对“大陆国家”战略的第一原则是均势政策;在实施这项政策时,应该运用“远交近攻”策略;“海洋国家”要把对付“大陆国家”威胁的战略放在优先位置。   这项战略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由于美国作为“海洋国家”拥有绝对军事优势,日本应谋求建立类似跨大西洋的美英关系的跨太平洋的“对等的日美军事同盟”。第二,从历史上看,西欧列强从太平洋进入中国大陆的最佳途径就是取道台湾;对日本来说,台湾和菲律宾是重要的贸易航路巴士海峡的两翼,两者必须是对日本而言“比中国大陆更优先的友好国家”;而且,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也必须是与台湾、菲律宾一样的“优先友好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南太平洋的“海洋国家”,而且是自由主义政权的国家,因而应是有利于日本与东南亚岛国合作的强有力的同盟对象。第三,对日本来说,东亚大陆各国基本上是均势政策的对象;日本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利害关系尽量离间中俄两国,应尽可能地多做工作推动中俄战略对立和对抗;最终目的就在于防止在面对太平洋的东亚出现中俄两大国凝聚成铁板一块的局面,因为中俄结盟是“日本的噩梦”。第四,如同东欧是西欧与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地带”一样,对日本来说朝鲜半岛和越南就是其与中俄之间的“缓冲半岛”;日本必须联合美国防止中俄在这个缓冲地带拥有军港、航空基地和(核)导弹基地。第五,从历史上看,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成为巨大市场的同时,还有成为巨大军事国家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已是洞若观火。总而言之,日本的国家战略应是一种“西太平洋战略”,即通过以上措施而作为西太平洋海上强国再次崛起。   “海文”所依赖的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其底层是基于传统地缘战略理论的“海权论”;其中间是基于“日美共同价值观”的“日美同盟论”;其表层是基于“中国威胁论”的“挟美制华论”。      日本“海权论”的误区及现实困境      首先,日本一些势力迷恋于“海权论”的深层认识根源,是对当年侵略历史的错误解读。   在思想脉络上,日本的“海权论”与右翼势力的历史翻案逻辑一脉相承。这种逻辑不是从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非正义性中吸取其必遭惨败的教训,而是把战败归因于当初错误地选择“陆主海从”路线、错误地与“大陆国家”德国结盟、错误地与“海洋势力”美英为敌。   其次,日本一些精英难以割舍“海权论”,表现出其对“美主日从”的日美同盟架构的难以摆脱的心理依赖和神学式附会。二战以后,日本在被美军占领的同时,在心理上彻底败给了美国。而这种“心理战败”,并不是出于对其侵略战争的道义上的反省,而是处于对美国的强大实力的由衷恐惧。从“恨美”转向“恐美”再转向“崇美”,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构成了战后日本对外战略的心理基础。日本的结盟崇拜,并非推崇任何同盟,而是具有一定的定向选择。近年来,日本一些精英把当年的日德意轴心与日英、日美同盟予以比较,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论”,也随这一动向的出现而倍受青睐。   日本的海权论者认为,以美国“占压倒优势的国力为背景,国际关系正在向着以美国为中心的方向变化”,并力图利用美国在东亚的军事调整,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基于此,小泉内阁自2001年4月上台以来逐步加强了对美合作。   再次,跪拜“海权论”的背景,是一些日本人对中国崛起的莫名的恐惧与无端的仇视。   “海文”指出,海洋国家对于大陆国家战略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让大陆出现单一的强大国家”(均势政策)。海权论者还强调,海洋国家与更多的同类国家结成同盟,相互利用基地,以此扩大海洋机动范围,是最佳的外交选择。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同时,日本的国家战略应促使亚洲海洋国家组成的松散的“海洋联邦”,牵制中国,并使日本成为“太平洋统一体的领导者”。另外,在台湾问题上,山本诚认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日美两国“共同的战略目标”。中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如果以武力压制台湾不会有好的结果。针对海权论者对中国的判断及政策建议,日本《朝日新闻》资深记者船桥洋一最近撰文指出,将中国简单地定位为“大陆国家”、并以此来判断中国的战略走向是不充分的。船桥认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大陆国家。中国和14个国家领土相接(包含俄罗斯、印度和巴基斯坦三个有核国家),注重与大陆国家的关系在中国的战略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但中国有9个沿海城市,沿海城市的人口近4亿。这些地区在逐步和国际经济接轨。将来,中国民主化的趋势出现的话,也是(首先在)沿海城市。同时,船桥也认为,在日本的(对华)海洋战略中,应将中国沿海城市置于中心位置。   最后,日本一些精英企图从“海权论”中演绎出一种新冷战战略,反映着其对21世纪日本生存之道的“战略贫困”。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11”事件之后,日本的“海权论”又被注入新的内容,其对美和对华“一褒一贬”的倾向更加明显。日本注重强化和“海洋国家”美国的关系,而强调与“大陆国家”中国的国家战略非调和性。近年来,还出现了建立“海洋联邦”的论调。   日本只是“海洋国家”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海文”也承认的那样,日本虽然是个岛国,但其“作为海洋国家的历史经验是极为粗浅的”。这说明,一个国家是不是“海洋国家”,主要不是取决于地理环境等天然条件,而是取决于以能力与意图为依托的国家意志和政府决策。   美国只是“海洋国家”吗?答案也是否定的。美国本应是一个大陆国家。其成为“海洋强国”,只是不断采取向海外扩张政策的结果。   中国只是一个“大陆国家”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有着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000多个岛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天然的“海洋大国”或一个“大陆、海洋复合性大国”,只是在历史上没有显示出向海洋发展的强烈愿望而已。600年前郑和下西洋时,中国曾具有世界一流的航海能力以及超强的海上贸易与军事实力。这个历史例证,远比试图说明日本为“海洋国家”的任何例证都更实在和有力。随着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其经济与安全利益不断向海外扩展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如今,日本一些人硬是要给中国定下“大陆国家”的“成份”,想把“海洋”说成是日美英等“海洋国家的海洋”,企图一相情愿地只准中国在陆地生存、而不准向海洋发展。这颇有把地球当作私家财产的意味了。可惜,这种划分是不会有任何效力和效果的。   二战前,无论是“海权论”还是“陆权论”,都曾是鼓吹向外扩张的理论。这些理论诱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已使人类经受了空前的浩劫。二战后,国际社会对这些理论带来的惨痛后果有了深刻的认识。另外,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不断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进展、核时代大国间战争代价无比高昂等等因素,也注定了个别国家寻求确立海洋霸权的企图是不可能得逞的。   以上种种视角都反衬出,一些日本人所怀抱的“只准日本向海洋发展,不准中国向海洋发展”之类的幻想是十分滑稽可笑的。   日本谋求以和平方式向海洋和平发展本身无可厚非,既具其合理性,也具可行性。而其基本前提,就是要与其他所有国家、特别是其周边的邻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如果企图以损害邻国的经济与安全利益来实现本国的发展,这只能是二战前侵略政策的翻版而已,而这种企图是不会实现的。(摘自《学习时报》)


相关内容

  • 东南大学形势与政策期末试题及解答
  • 形势与政策 一.简述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发展的主要脉络(书P207-218) 二战后杜鲁门政府先后提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即"技术援助不发达地区"),确立了美国的全球战略:以美国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为后盾,以西方发达国家为盟友,以谋求"世界领导权&quo ...

  •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论文题目: 摘要: 正文: 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维护海权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海洋区域的活动享有自由权的话,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 ...

  • 海权论文资料
  • 您的位置: 首页 >> 时事报告 >> 理论前沿 海权与中国的发展 八年前,我从战争与文明的角度研究明代郑成功现象时发现,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陆权主义传统,很难适应以海洋贸易经济为基础的西方海权主义.当西方文明主导世界历史的潮流后,作为地中海文明的传统,海权对陆权的优势已经 ...

  • 海权与中国的发展
  • 倪乐雄:海权与中国的发展(转) --倪乐雄教授在上海海事大学的演讲 思想者小传 倪乐雄1956年12月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0年度美国国务院新闻总署东北亚安全事务国际访问者.学术研究范围:战争与文化.东西方战争文化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战史.国际军事战略.国际政治.出版专著<帷幄 ...

  • 论中国海权
  • 论中国海权 内容摘要:海权=海上权力≈海上力量>海军≠制海权≠海洋权益 关键词:当前的中国海权形势.海权对于我国的意义.建国以来的海权方略.中国海权论的发展 如果欧亚大陆的中国在取得广大的大陆资源之外,又得到了海洋线之便利,那么就可以使用其强大的大陆资源,致力建造海军舰队,那时一个世界帝国的崛 ...

  • 浅谈中国海权问题
  • 近十年来,面对国际海洋秩序及其斗争方式和手段的深刻变革,以及中国海权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中国海权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关于中国海权的概念.现状.特征与功能,中国是否有必要发展强大海权,中国解决海权冲突与争端的对策以及中国海权发展的原则.途径.可能性与困难等方面,中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 ...

  • 美国太平洋岛链战略及我国的对策
  • 摘 要:美国从2011年末到至今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返亚太的策略,都是美国太平洋岛链战略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美国对华岛链战略从总体上对中国国家安全和海权利益构成威胁,所以中国必须正确面对美国岛链战略,充分发挥自己的战略优势,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岛链包围. 关键词:岛链战略:美国:对策 中图分类号:D80 文 ...

  • 海权对我们有多重要
  • 制海权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要:国际海运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国际贸易总运量中80%以上的货物都是利用海上运输完成的.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巨大,也正由于海运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成了世界海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890年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了"海 ...

  • 关于海洋开发与海洋安全现实的思考
  • 关于海洋开发与海洋安全现实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权益 海洋强国 资源消耗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在目前轰轰烈烈的海洋开发热潮中,围绕着海洋权益和安全的斗争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态势.文章从开发海洋经济与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从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