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_贾晓娟

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贾晓娟

(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辽宁锦州121001)

分析了新常态下农业摘要我国农业经历30多年超高速增长后进入了常态化发展。该研究介绍了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发展的动力源泉,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改革创新之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深化农地制度、农业科技体制、经营方式、投融资体制、户籍制度、产业结构、文化领域等改革,充分发掘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新常态;新理念;新动力;新机制中图分类号S -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5-288-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续增长,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奇迹。超高速的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速了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显著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是,面对资源、能源、交通、环境等瓶颈因素制约,超高速的增长已难以为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中央准确把握新常态,应对风险挑战从容镇定,创新宏观调控精准发力,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展开,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

[1]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

业态在农业中也得到了发展。

(4)在农民增收方面,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兴起,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进城务工农民职业岗位的稳定和固化,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形成。农业已经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补充性的收入来源。

(5)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对土地、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呈现出递减趋势,而对资本、科学技术、企业家才能、现代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却呈现出递增趋势。农民中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进步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很多风险与挑战,同时又具备很多有利条件。纵观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主要来自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2.1

外部动力源泉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对一国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是一个有着超过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总体而言,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1.1

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自2004年以

来,中央连续发布11个关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号文件,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国家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政策体系。而且,若干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力度不减,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2.1.2

金融定向调控支持农村小微企业发展。2014年,面

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中央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预调微调,强调底线思维,稳增长调结“大水漫灌”,构惠民生保基本。政策调整不搞不搞强刺激。采取金融定向调控,降低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缓解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和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1.3

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到农村寻找发展机会。发展现

代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

内环境变化,在新常态下实现了新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样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的新路径,充分发掘农业发展的新动力,求得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1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表现出很多新特征,准确把握这些新特征,对于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供求关系方面,农业已告别短缺经济,除个别品种“11连增”,外,多数农产品处于买方市场格局。粮食产量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追求更高品质的发展,已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2)在经营方式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本经营制度框架,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特别是各业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各种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

(3)在专业分工协作方面,农业中的商品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得到较充分的发展,随着国土功能区划分,农业区划与布局调整,农业中新的分工分业已经形成。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如农产品网络营销等新型

贾晓娟(1963-),女,辽宁葫芦岛人,高级讲师,从事经济

理论与财务管理研究。

12-25收稿日期2014-作者简介

近年来国家鼓励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业,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工商资

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以后,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拓展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促进了农产品增值,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因此,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可以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2.2

内部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外因是

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发生变化。随着30年改革积淀,我国农业和农村内部,蕴含着巨大的发展能量。2.2.1

土地、劳动、资本的顺畅流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并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同时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依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合理流转。目前各地正在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土地、劳动、资本的顺畅流动激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力,各业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和新型合作社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2.2

科技进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我国先后颁布了和等法律法规,农业科技进步走上了法治轨道。2.2.3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

求,激励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他们已不“吃得饱”,“吃得好”。餐桌上的“革再满足于而是逐步追求,命”人们产生了对更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为农业向高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2.4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民的增收愿望异常

强烈。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届时居民收入将实现翻番,物质文化生活水准大幅提升。全面实现小康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全面小康将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又一助推器。3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改革创新之路

实现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找到新的发展路径。3.1

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如前所述,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等农地改革举措。有了顶层设计,各地和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做好相关制度建设的准备和实施工作,特别是做好农民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3.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从项目立项、评估、激励、

管理、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以构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市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避免多头立项和重复研究;二是建立对不同机“干多干少、构、项目和人员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克服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三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协作机制,以发挥多方协作的优势;四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长效投入机制,解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五是建立按经济区划设立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机制,解决科研资源有效配置问题;最后,要建立科研经费有效管理机制,避免浪费资金和孳生腐败问题3.3

[2]

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极大地调动

深化经营方式改革

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产生了所谓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问题。因此,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探索经营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结合当前实际,主要是积极引导发展规模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新型合作社以及农业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农业的兼业化倾向也不可避免。不论是采用什么样的经营形式,都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一刀切”。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搞3.4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当前创业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

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现象,小微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融资成应急式的贷款融本在30%以上。很多小微企业得不到贷款,

资成本甚至高达40%以上。对此,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辜胜阻建议,要大力发展草根金融、科技金融,鼓励更PE (风险投资),多的VC (私募股权投资)、特别是“天使投,资”让更多的闲置资金进入创业、创新领域。农业补贴制度、“撒胡椒面”也应进行改革,要改变当前的平均主义做法,农业补贴应向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倾斜3.5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3]

我国长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户籍

制度,城乡分割、相互对立,附加在城市户籍上的利益太多,限制了人口的流动,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目前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大一线城市外,多数地区户籍制度改革已经破冰,主要做法是打破城乡壁垒,统一城乡人口身份,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过多利益,有条件地允许人口自由迁徒。当然,目前的改革还不够平衡,需要创造条件继续深化,最终实现城乡户籍的无差异化。3.6

深化产业结构改革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经过了几轮改

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进一步发展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求还不够适应。今后的改革,应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功能上做文章。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努力发展新型业态。在巩固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不断拓展农业的休闲、旅游、观光、文化、生态等功能,努力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体系。3.7

深化文化领域改革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

个民族的灵魂。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要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先进文化,引领全面小康和现

(下转第314页)

场坝村86.90%、江西村99.94%和褚家山村76.88%等4个村缺失了外出务工现金收入这一块,整个家庭将无法生存下去。而像如长青村56.26%、包包寨村47.72%、麦穰村43.63%和镇江村48.42%等4个村若缺失了外出务工现金收入这一块,家庭的生存将发生很大的困难。而像水洞村37.34%和灯塔村20.47%,若缺失了外出务工现金收入这一块,家庭生活将很难得到改善。因此外出务工现金收入这一块已经成为当今贵州农村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部分,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应正视和重视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其务工收入对家庭收入的重要程度,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外出务工者和用工单位的行为,使用工单位及时发放工资,外出务工者能及时、足额拿到务工报酬,只有这样,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才能得以顺利推进。4

结论与评述

该次调查涉及贵州农村固定观察点10个村,农户800户,人口3349人,农村劳动力2278人,涉及外出务工家庭663户,外出务工者1463人。

在贵州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工业化用工需求增加这一拉力和农村现实生存压力这一推力的作用下,使得贵州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

10个村被调查户家庭劳动力占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赡养负担”家庭人口的比例是68.02%,说明我国的比发达国家要重,这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均收入10805.63元,普遍高于贵州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但村与村之间的差异较大,人均收入最高村与最低村的绝对差距是14008.24元/人,最低村只有最高村人均收入的32.25%。

2

人均拥有土地面积0.05hm /人,这一拥有水平是比较

就外出务工者的具体情况来看,外出务工者的性别男女比例是6ʒ 4,年龄主要在20 50岁,占到了77.58%。并且74.54%的外出务工者已婚,初中及以上学历占到了71.20%。外出务工者的务工地点,涉及了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人数上看,贵州省内最多,占70.14%、其次是浙江占14.36%和广东占9.88%。到其他省份的并不多,只有5.40%。

再从外出务工者务工途径、从事职业、受训和合同情况来看,外出务工的途径主要是亲属、老乡介绍和去劳动市场找工作,占到了85.79%,而用其他途径找工作,并不是十分有效。在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传统行业,务工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只有一半的人,还有另一半的人到了其他行业,也就是名目繁多的第三产业去务工就业。这说明现今的务工行业和门类已大大增加,同时也给外出务工者带来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就接受外出就业培训和接受农技培训来看,比例也并不高,接受外出就业培训的只有10.33%,接受农技培训的只有8.66%。在签订用工合同方面,由于受用工单位怕在用工中引起劳动纠纷及务工者自身法律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签订用工合同的也并不多,只有18.84%。

最后从外出务工者外出务工的时间和收入情况来看,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是以长工为主,大半年至全年都在外出务工的人数占到了77.51%,外出务工者的人均收入也有13274.32元/人,占到了家庭收入的53.25%,是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

总之,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后发赶超,为了实现到2020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又在农村家庭的经济发展,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收入占到了农户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并对农户家庭的生存与发展,将变得更加重要。参考文献

1992.[1]胡继连.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M ].北京:农业出版社,

[2]马鸿运.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张筑平,J ].贵阳市委辛耀.贵州农户家庭经济动态及相关政策建议[

2014(2):1-6.党校学报,

[J ].贵州社会科学,[4]张筑平,李青.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趋势变化分析

2007(9):128-132.

低的,是很难使农村家庭生存发展的。就当年土地流转来看,流转户发生率是15.88%,土地流转量发生率是12.79%,这两个数字并不高,说明贵州农村经济不是很活跃。

从该次被调查外出务工户和外出务工者的情况来看,外出务工者的家庭占到了被调查家庭的82.88%,外出务工者占到了家庭人口数的43.68%,占到了家庭劳动力的64.22%,这样高的比例说明,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已不再是刘易斯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移转问题,而是关系到贵州农村家庭的生存及经济发展。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上接第289页)

代农业健康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千头万绪,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当前的重点应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精品文化,发展区域特色文化,摒弃低俗不良文化和抵制外来消极文化。同时,要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养培训农村文化人才,并切实加强农村文化

市场管理。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参考文献

[1]树立发展信心坚定改革决心[N ].中国青年报,2014-12-09(1).

[2]王殿安.以农业科技创新助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J ].农业经济,2012

(12):42-45

EB/OL].ht-[3]中新网.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需要尊重市场放弃单纯补贴[

tp ://www.chinairn.com/print/4061430.html.

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贾晓娟

(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辽宁锦州121001)

分析了新常态下农业摘要我国农业经历30多年超高速增长后进入了常态化发展。该研究介绍了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发展的动力源泉,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改革创新之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深化农地制度、农业科技体制、经营方式、投融资体制、户籍制度、产业结构、文化领域等改革,充分发掘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新常态;新理念;新动力;新机制中图分类号S -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5-288-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续增长,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奇迹。超高速的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速了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显著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是,面对资源、能源、交通、环境等瓶颈因素制约,超高速的增长已难以为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中央准确把握新常态,应对风险挑战从容镇定,创新宏观调控精准发力,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展开,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

[1]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

业态在农业中也得到了发展。

(4)在农民增收方面,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兴起,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进城务工农民职业岗位的稳定和固化,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形成。农业已经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补充性的收入来源。

(5)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对土地、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呈现出递减趋势,而对资本、科学技术、企业家才能、现代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却呈现出递增趋势。农民中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进步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很多风险与挑战,同时又具备很多有利条件。纵观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主要来自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2.1

外部动力源泉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对一国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是一个有着超过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总体而言,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1.1

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自2004年以

来,中央连续发布11个关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号文件,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国家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政策体系。而且,若干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力度不减,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2.1.2

金融定向调控支持农村小微企业发展。2014年,面

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中央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预调微调,强调底线思维,稳增长调结“大水漫灌”,构惠民生保基本。政策调整不搞不搞强刺激。采取金融定向调控,降低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缓解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和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1.3

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到农村寻找发展机会。发展现

代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

内环境变化,在新常态下实现了新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样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的新路径,充分发掘农业发展的新动力,求得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1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表现出很多新特征,准确把握这些新特征,对于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供求关系方面,农业已告别短缺经济,除个别品种“11连增”,外,多数农产品处于买方市场格局。粮食产量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追求更高品质的发展,已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2)在经营方式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本经营制度框架,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特别是各业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各种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

(3)在专业分工协作方面,农业中的商品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得到较充分的发展,随着国土功能区划分,农业区划与布局调整,农业中新的分工分业已经形成。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如农产品网络营销等新型

贾晓娟(1963-),女,辽宁葫芦岛人,高级讲师,从事经济

理论与财务管理研究。

12-25收稿日期2014-作者简介

近年来国家鼓励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业,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工商资

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以后,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拓展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促进了农产品增值,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因此,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可以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2.2

内部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外因是

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发生变化。随着30年改革积淀,我国农业和农村内部,蕴含着巨大的发展能量。2.2.1

土地、劳动、资本的顺畅流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并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同时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依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合理流转。目前各地正在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土地、劳动、资本的顺畅流动激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力,各业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和新型合作社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2.2

科技进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我国先后颁布了和等法律法规,农业科技进步走上了法治轨道。2.2.3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

求,激励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他们已不“吃得饱”,“吃得好”。餐桌上的“革再满足于而是逐步追求,命”人们产生了对更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为农业向高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2.4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民的增收愿望异常

强烈。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届时居民收入将实现翻番,物质文化生活水准大幅提升。全面实现小康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全面小康将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又一助推器。3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改革创新之路

实现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找到新的发展路径。3.1

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如前所述,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等农地改革举措。有了顶层设计,各地和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做好相关制度建设的准备和实施工作,特别是做好农民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3.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从项目立项、评估、激励、

管理、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以构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市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避免多头立项和重复研究;二是建立对不同机“干多干少、构、项目和人员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克服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三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协作机制,以发挥多方协作的优势;四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长效投入机制,解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五是建立按经济区划设立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机制,解决科研资源有效配置问题;最后,要建立科研经费有效管理机制,避免浪费资金和孳生腐败问题3.3

[2]

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极大地调动

深化经营方式改革

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产生了所谓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问题。因此,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探索经营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结合当前实际,主要是积极引导发展规模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新型合作社以及农业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农业的兼业化倾向也不可避免。不论是采用什么样的经营形式,都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一刀切”。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搞3.4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当前创业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

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现象,小微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融资成应急式的贷款融本在30%以上。很多小微企业得不到贷款,

资成本甚至高达40%以上。对此,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辜胜阻建议,要大力发展草根金融、科技金融,鼓励更PE (风险投资),多的VC (私募股权投资)、特别是“天使投,资”让更多的闲置资金进入创业、创新领域。农业补贴制度、“撒胡椒面”也应进行改革,要改变当前的平均主义做法,农业补贴应向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倾斜3.5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3]

我国长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户籍

制度,城乡分割、相互对立,附加在城市户籍上的利益太多,限制了人口的流动,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目前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大一线城市外,多数地区户籍制度改革已经破冰,主要做法是打破城乡壁垒,统一城乡人口身份,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过多利益,有条件地允许人口自由迁徒。当然,目前的改革还不够平衡,需要创造条件继续深化,最终实现城乡户籍的无差异化。3.6

深化产业结构改革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经过了几轮改

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进一步发展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求还不够适应。今后的改革,应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功能上做文章。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努力发展新型业态。在巩固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不断拓展农业的休闲、旅游、观光、文化、生态等功能,努力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体系。3.7

深化文化领域改革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

个民族的灵魂。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要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先进文化,引领全面小康和现

(下转第314页)

场坝村86.90%、江西村99.94%和褚家山村76.88%等4个村缺失了外出务工现金收入这一块,整个家庭将无法生存下去。而像如长青村56.26%、包包寨村47.72%、麦穰村43.63%和镇江村48.42%等4个村若缺失了外出务工现金收入这一块,家庭的生存将发生很大的困难。而像水洞村37.34%和灯塔村20.47%,若缺失了外出务工现金收入这一块,家庭生活将很难得到改善。因此外出务工现金收入这一块已经成为当今贵州农村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部分,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应正视和重视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其务工收入对家庭收入的重要程度,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外出务工者和用工单位的行为,使用工单位及时发放工资,外出务工者能及时、足额拿到务工报酬,只有这样,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才能得以顺利推进。4

结论与评述

该次调查涉及贵州农村固定观察点10个村,农户800户,人口3349人,农村劳动力2278人,涉及外出务工家庭663户,外出务工者1463人。

在贵州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工业化用工需求增加这一拉力和农村现实生存压力这一推力的作用下,使得贵州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

10个村被调查户家庭劳动力占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赡养负担”家庭人口的比例是68.02%,说明我国的比发达国家要重,这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均收入10805.63元,普遍高于贵州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但村与村之间的差异较大,人均收入最高村与最低村的绝对差距是14008.24元/人,最低村只有最高村人均收入的32.25%。

2

人均拥有土地面积0.05hm /人,这一拥有水平是比较

就外出务工者的具体情况来看,外出务工者的性别男女比例是6ʒ 4,年龄主要在20 50岁,占到了77.58%。并且74.54%的外出务工者已婚,初中及以上学历占到了71.20%。外出务工者的务工地点,涉及了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人数上看,贵州省内最多,占70.14%、其次是浙江占14.36%和广东占9.88%。到其他省份的并不多,只有5.40%。

再从外出务工者务工途径、从事职业、受训和合同情况来看,外出务工的途径主要是亲属、老乡介绍和去劳动市场找工作,占到了85.79%,而用其他途径找工作,并不是十分有效。在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传统行业,务工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只有一半的人,还有另一半的人到了其他行业,也就是名目繁多的第三产业去务工就业。这说明现今的务工行业和门类已大大增加,同时也给外出务工者带来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就接受外出就业培训和接受农技培训来看,比例也并不高,接受外出就业培训的只有10.33%,接受农技培训的只有8.66%。在签订用工合同方面,由于受用工单位怕在用工中引起劳动纠纷及务工者自身法律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签订用工合同的也并不多,只有18.84%。

最后从外出务工者外出务工的时间和收入情况来看,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是以长工为主,大半年至全年都在外出务工的人数占到了77.51%,外出务工者的人均收入也有13274.32元/人,占到了家庭收入的53.25%,是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

总之,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后发赶超,为了实现到2020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又在农村家庭的经济发展,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收入占到了农户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并对农户家庭的生存与发展,将变得更加重要。参考文献

1992.[1]胡继连.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M ].北京:农业出版社,

[2]马鸿运.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张筑平,J ].贵阳市委辛耀.贵州农户家庭经济动态及相关政策建议[

2014(2):1-6.党校学报,

[J ].贵州社会科学,[4]张筑平,李青.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趋势变化分析

2007(9):128-132.

低的,是很难使农村家庭生存发展的。就当年土地流转来看,流转户发生率是15.88%,土地流转量发生率是12.79%,这两个数字并不高,说明贵州农村经济不是很活跃。

从该次被调查外出务工户和外出务工者的情况来看,外出务工者的家庭占到了被调查家庭的82.88%,外出务工者占到了家庭人口数的43.68%,占到了家庭劳动力的64.22%,这样高的比例说明,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已不再是刘易斯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移转问题,而是关系到贵州农村家庭的生存及经济发展。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上接第289页)

代农业健康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千头万绪,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当前的重点应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精品文化,发展区域特色文化,摒弃低俗不良文化和抵制外来消极文化。同时,要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养培训农村文化人才,并切实加强农村文化

市场管理。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参考文献

[1]树立发展信心坚定改革决心[N ].中国青年报,2014-12-09(1).

[2]王殿安.以农业科技创新助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J ].农业经济,2012

(12):42-45

EB/OL].ht-[3]中新网.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需要尊重市场放弃单纯补贴[

tp ://www.chinairn.com/print/4061430.html.


相关内容

  • "新农业+新农村" 新常态下的支柱性产业
  • 2016-06-23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82187.html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配套建设农村城镇化,"集约化.组织化.生态化"的绿色新农业必须配套建设涵盖牧业建设.美丽乡镇建设.村镇地产经营.加工仓储物业.农业旅游养 ...

  • 探索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转型途径
  • 2015-03-30 10:38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黄祖辉 311次点击:我要评论 包括产品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位一体"的国家粮食安全,不宜停留在产品层面上,必须拓展到资源.生态和消费等层面上.中国农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 新常态下山西"三农"问题及对策分析
  • 新世纪以来,山西"三农"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改善,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农民收入连年攀升,农村社会稳定有序.但是"三农"问题在新常态下出现了新问题,需要密切关注.因此,山西必须强化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解决好&quo ...

  • 毛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
  •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地位: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确立依据: 1. 由 ...

  • 学习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 学习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一)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回望2014,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斐然,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展望2015,如何在连年丰产增收后 ...

  •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的复习题
  • 1.你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三农问题中具体包含的问题如下:首先 ...

  • 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 ■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 ■ 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 ...

  • [解读]"十三五"规划应瞄准哪些重点
  • [解读]"十三五"规划 应瞄准哪些重点? "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 (一)新常态:中高速增长. 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由高速 ...

  • 农业部部署落实中央1号文件重点工作
  •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文件精神,农业部日前印发<关于扎实做好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今年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 <意见>指出,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