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经典诗文 提高语文素养
LXL12345 发表于 2011-1-22 19:45:00
推荐
一、吟诵经典诗文的必要性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
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指出 “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段)”。,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灿烂的中华文化因经典诗文而千古流传,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经典诗文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经典诗文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文化借经典诗文发扬光大。(《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2009年在3月7日两会期间,
中央政治局党委、重庆市书记薄熙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了这一番话“面对网上纷繁的信息,要读经典。因为这些经典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确,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同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都很有裨益。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们已经积淀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了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的机械记忆力最强的时期, 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达到最高峰。因此, 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 让他们多诵读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会使他们受益终身。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反复吟诵的音韵律动中,既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还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无形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幼稚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但由于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少,致使大部分小
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底蕴,必将变得越来越肤浅,直至消失殆尽、荡然无存。“隳堕才须复兴, 颓废才须提倡。”所以,如何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经典诗文内容的选择
经典古诗文是指其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所以,我们在学生吟诵内容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要做到:有本可依,有序进行。不同的年级要求也不一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文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既注重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更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突出诗情画意;其次,让学生选出喜欢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艺术性。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启动视觉和听觉多个感官通道,选配合适的音乐和画面,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如情境吟诵、配乐吟唱就是经典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3.生活性。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
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如,当教师提醒大家看书要有思考时,有的学生马上会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此来为教师总结。在学生的作文中,更是时常出现经典的语句。
三、吟诵经典诗文的方法
意识到吟诵经典诗文的重要意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诵读。那怎样指导才能让学生事倍功半?根据几年来自己的实践和学习,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有些经典诗文篇幅很长,如《三字经》。学生想一次记忆,那是难上加难,我们只有指导学生一段一段的记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等各个段落都很熟练时,在指导将其化零为整,学生也不会因其烦琐,而产生厌倦思想。
2、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好的氛围是学生兴趣的导火索,一旦吟诵氛围形成,学生就会自觉养成吟诵的习惯。我们学校就是通过多种渠道,如:一进学校,学生就能看到的经典诗文宣传栏;每月的千人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每个教室门前经典诵读栏的更新等等。让学生们做到耳濡目染,渐渐的你就会发现,学校经常会出现这种场景:操场上、图书室里、石桌旁三个一伙,十个一群,孩子们在互相比赛诗文诵读,远远看去,的确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在游戏中诵读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耍,将经典诵读引进游戏中,既满足了学生贪玩的欲望,又能很轻松地记下诵读内容。
4、利用经典诵读课教会学生多种诵读的方法
每周课表上都有一节经典诵读课,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节课,课前认真备课,争取每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重点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教学中老师们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学生感叹于时间如流,光阴易逝,便让学生广泛收集珍惜时间的经典诗词,如:“时间象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惜时经典名言。
2. 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
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表演背。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西湖》《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石灰咏》《无题》等;“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类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创设情境背。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
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4)多种形式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经典诗文诵读的传承,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奋斗的目标是希望经典能从学生的口中融进学生的血液、灵魂中,让五千年的文化真正能沿袭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不断求索。
吟诵经典诗文 提高语文素养
LXL12345 发表于 2011-1-22 19:45:00
推荐
一、吟诵经典诗文的必要性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
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指出 “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段)”。,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灿烂的中华文化因经典诗文而千古流传,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经典诗文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经典诗文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文化借经典诗文发扬光大。(《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2009年在3月7日两会期间,
中央政治局党委、重庆市书记薄熙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了这一番话“面对网上纷繁的信息,要读经典。因为这些经典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确,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同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都很有裨益。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们已经积淀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了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的机械记忆力最强的时期, 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达到最高峰。因此, 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 让他们多诵读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会使他们受益终身。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反复吟诵的音韵律动中,既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还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无形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幼稚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但由于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少,致使大部分小
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底蕴,必将变得越来越肤浅,直至消失殆尽、荡然无存。“隳堕才须复兴, 颓废才须提倡。”所以,如何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经典诗文内容的选择
经典古诗文是指其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所以,我们在学生吟诵内容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要做到:有本可依,有序进行。不同的年级要求也不一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文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既注重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更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突出诗情画意;其次,让学生选出喜欢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艺术性。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启动视觉和听觉多个感官通道,选配合适的音乐和画面,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如情境吟诵、配乐吟唱就是经典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3.生活性。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
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如,当教师提醒大家看书要有思考时,有的学生马上会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此来为教师总结。在学生的作文中,更是时常出现经典的语句。
三、吟诵经典诗文的方法
意识到吟诵经典诗文的重要意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诵读。那怎样指导才能让学生事倍功半?根据几年来自己的实践和学习,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有些经典诗文篇幅很长,如《三字经》。学生想一次记忆,那是难上加难,我们只有指导学生一段一段的记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等各个段落都很熟练时,在指导将其化零为整,学生也不会因其烦琐,而产生厌倦思想。
2、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好的氛围是学生兴趣的导火索,一旦吟诵氛围形成,学生就会自觉养成吟诵的习惯。我们学校就是通过多种渠道,如:一进学校,学生就能看到的经典诗文宣传栏;每月的千人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每个教室门前经典诵读栏的更新等等。让学生们做到耳濡目染,渐渐的你就会发现,学校经常会出现这种场景:操场上、图书室里、石桌旁三个一伙,十个一群,孩子们在互相比赛诗文诵读,远远看去,的确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在游戏中诵读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耍,将经典诵读引进游戏中,既满足了学生贪玩的欲望,又能很轻松地记下诵读内容。
4、利用经典诵读课教会学生多种诵读的方法
每周课表上都有一节经典诵读课,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节课,课前认真备课,争取每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重点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教学中老师们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学生感叹于时间如流,光阴易逝,便让学生广泛收集珍惜时间的经典诗词,如:“时间象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惜时经典名言。
2. 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
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表演背。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西湖》《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石灰咏》《无题》等;“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类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创设情境背。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
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4)多种形式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经典诗文诵读的传承,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奋斗的目标是希望经典能从学生的口中融进学生的血液、灵魂中,让五千年的文化真正能沿袭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不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