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旷野的呼唤,与永远的自由渴望

100年前的今天,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逝世,终年40岁。这位重要的美国作家,并非如欧文·斯通那本流传甚广的传记所暗示的自杀身亡,而是因意外过量的吗啡,导致“伴随肾绞痛的尿毒症”而辞世。他的逝去,遗留下多部未完成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我们如何死去》,一部酝酿已久的自传《马背上的水手》,还有或许能写50本书的材料。

《热爱生命》是我最早接触的杰克·伦敦作品。作为语文课文,这篇文章虽然曾带给我痛苦,但粗犷的文字之下,茫茫雪野上孤单而顽强的旅人形象依然震撼了我。近日重读,为主人公磅礴的生命力感慨之余,比之少年时期,更多了一些感悟。杰克·伦敦的作品尽管饱受争议,有其商业性的一面,但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与精神价值已毋庸置疑。其作品雅俗共赏,儿童也能领略其趣味的情节,但也意蕴深厚,常读常新。

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个人的经历,像他的小说一样精彩。他凭个人奋斗,实现了“屌丝的逆袭”,从一个只完成了小学教育的穷小子,一跃成为“20世纪美国读者最多、稿酬最高、知名度最大的作家”。在他勤勉工作的16年间,创作了近50本书。据悉,在伦敦最后的几年,年收入近400万美元(换算为今天的货币)。

在励志值满点的成功史之外,他还是浪漫历险的代言人,以精彩绝伦的探险经历著称。在他身后,美国出版的关于他本人的传记作品,竟然多于对他作品本身的研究。这在美国文学史的主要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著名评论家阿尔弗雷德·卡辛曾说,“杰克·伦敦最伟大的作品是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1876年,杰克·伦敦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底层家庭,是个私生子。因家庭贫困,他9岁开始赚钱,13岁挑起了养家的担子。在当时的美国,经济低迷,滥用童工,每天工作15-18个小时是常事,奴役般的苦活儿让他难以忍受。1881年,这个具有爱尔兰血统的15岁少年,索性干起了“蚝贼”的非法勾当,因勇于械斗、擅长劫掠而闻名。不久,他又被水上巡警“策反”,摇身一变,成为鱼巡队善战的缉捕手。

年少时的杰克·伦敦

两年之后,他作为水手登上了前往日本海和白令海峡的海豹船,像他所钟爱的麦尔维尔的长篇《白鲸》所描述的一样,于凶险的自然中捕猎。18岁时,杰克·伦敦再次抛下了日均工作时间长达13个小时的铲煤工作,开启颇具浪漫色彩的流浪生活。他一路行乞、偷扒火车,从美国西部流浪到东部,最后到达了加拿大。

研究杰克·伦敦的著名传记作者厄尔·雷伯说:“杰克·伦敦一生的各种努力,可以被看做是一次次从文明的堕落中叛逃,继而投入淳朴的大自然母亲怀抱的尝试。”1897年,在21岁的时候,杰克·伦敦迎来了自己早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叛逃”。当时,世界上最狂热的一次淘金热席卷美国,美国人潮水般涌向克朗代克。对现实生活不满的杰克·伦敦,也紧随人潮,借款筹备物资奔赴北疆。然而,淘金热不过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荒诞游戏,杰克·伦敦所获甚少,在极寒的雪原探险与生活了将近一年,回报却是区区4.5美元。

淘金热中涌向克朗代克的人们

然而,这片无边无际、极为寒冷的雪原却并未辜负他。在北极圈里攀登冰雪覆盖的山坡,翻越冰川,于雪原中乘狗拉雪橇,渡过危险的白马溪等艰难跋涉的经历,都成为他日后笔下的素材。在营地安顿之后,零下60度的漫长冬季创造了一个绝好的阅读与思考的氛围。他随身携带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斯宾塞的《文体论》以及弥尔顿的《失乐园》,潜心吸收他们的思想精华。他还热衷于结交朋友,在火边听取其他探险者的故事,或者跟同样对社会主义抱有热情的伙伴做激烈的讨论。在克朗代克,他很少写作,却思考了很多。后来,杰克·伦敦说,正是在克朗代克,他发现了他自己。

伦敦最早写的短篇小说都是以克朗代克为背景的北疆故事,最令人难忘的也是这些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模式与主题。此后,他还将不断“返回”克朗代克,挖掘他文学的金沙。

自北疆归来之后,伦敦开始了其艰苦的创作工作。淘金之旅没有给他带来能够拯救家庭于穷困的金子,却促使他坚定了成为作家的决心。1894年流浪归来,他重新走入学校学习,一度每天苦读19个小时。北上归来之后,19个小时的苦读,演化为19个小时的苦读和写作。他说:“我不会浪费时间去延长寿命,我将利用好属于我的时间。”

杰克·伦敦

他研究杂志上的通俗小说,很快找出了其中的诀窍和公式。凭借绝对的自信,和在历险中磨炼出来的坚定意志,他将前途压在写作上。而这使得他一度需要将所有值钱的物品典当,母子两人以忍饥挨饿为常态。

接连像雪片一样寄出稿件,并收到同样多的退稿信之后,伦敦终于得到了赏识。1900年,他的短篇小说集《狼的儿子》出版了。此后,伦敦在文坛崭露头角,一系列北疆的文学作品接连诞生。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野性的呼唤》。这本1903年出版的小说,杰克·伦敦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写完了。小说得到了空前的成功,既讨好了读者,又从书评人那里得到了好评。尽管彼时,杰克·伦敦只有27岁,人们却开始把他与著名作家们相提并论。

《野性的呼唤》讲述了一条狗被驱逐出安乐的环境,在艰苦、无情的雪原中工作,被人类残忍压迫,也感受了一些关怀,却终究决定响应来自旷野的呼唤,归入狼群的故事。这则小说情节精彩,带有寓言的性质。

当时美国社会的精神萎靡、个人自由被机器束缚,人们生活压抑而艰苦。与此相对,伦敦的小说建造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白色旷野。在这里,最大限度的远离城市和人群,个人的存在无限渺小,自然的残酷激发出了人类原始的勇气和力量。而旷野永久的宁静,又成为人们回归内心,寻找自我的最佳环境。于是,茫茫荒野反而成为精神的沃土,生命力在此得到复苏。

伦敦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也是浪漫主义的,他用质朴的文字为城市人描述了一个梦中的世界,用萦绕着冰冷风暴的故事,带领城市游客“叛离”日常生活,“为那些在家中可能被窒息的人提供一个畅快呼吸的空间。”

伦敦本人也常常需要这样的空间。在他成名之后,除去埋头写作之外,他还监督建造了著名的“蛇鲨号”帆船,并亲自驾船出海,探访南太平洋诸岛。他冒险经由夏威夷驶向马克萨斯群岛,此前没有帆船成功穿越这条航线。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试图回归田园。他大肆购置庄园,建立农业乌托邦,打算用理想中的农场医治“城市瘟疫”。他的妻子夏弥安说,伦敦的一生“是从未松懈过的最长的探索,因为探索本身就是目的。”

杰克·伦敦是复杂的。他成长于底层社会,追求舒适、精致的中产阶级生活,却还向往“回归野性”。他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个人主义的神话,但他又轰轰烈烈地投身于社会主义运动。北疆的生活与作品,展现了他对“适者生存”的信仰,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也可在行文中觅得踪迹。

杰克·伦敦

人们常常惊奇于,一个人何以能够同时接受马克思、达尔文、斯宾塞和尼采的观点,并据此建构自己的世界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如他的小说标题《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身处城市文明,却总渴望在自然中找到一份天地。晚年的时候,伦敦请人设计了一个狼头印章,作为代表自己的图腾,还将自己倾尽家产打造的宏伟居室取名为“狼宅”。

荒野与文明相对,永远萦绕着充满希望的浪漫气息。杰克·伦敦的作品也因此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每当与此相关的热门作品诞生,杰克·伦敦都常常作为杰出的标杆,被怀念与重读。比如,不久之前的美国电影《荒野猎人》,以及更久之前的中国小说《狼图腾》。

有人评论说,杰克·伦敦的书,“永远吸引着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不会长大、不会衰老的‘少年之心’。”那种少年人最纯粹、最天然、最自由、最原始的渴望,或许就是伦敦、以及伦敦的北疆最能打动我们的地方。

100年前的今天,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逝世,终年40岁。这位重要的美国作家,并非如欧文·斯通那本流传甚广的传记所暗示的自杀身亡,而是因意外过量的吗啡,导致“伴随肾绞痛的尿毒症”而辞世。他的逝去,遗留下多部未完成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我们如何死去》,一部酝酿已久的自传《马背上的水手》,还有或许能写50本书的材料。

《热爱生命》是我最早接触的杰克·伦敦作品。作为语文课文,这篇文章虽然曾带给我痛苦,但粗犷的文字之下,茫茫雪野上孤单而顽强的旅人形象依然震撼了我。近日重读,为主人公磅礴的生命力感慨之余,比之少年时期,更多了一些感悟。杰克·伦敦的作品尽管饱受争议,有其商业性的一面,但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与精神价值已毋庸置疑。其作品雅俗共赏,儿童也能领略其趣味的情节,但也意蕴深厚,常读常新。

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个人的经历,像他的小说一样精彩。他凭个人奋斗,实现了“屌丝的逆袭”,从一个只完成了小学教育的穷小子,一跃成为“20世纪美国读者最多、稿酬最高、知名度最大的作家”。在他勤勉工作的16年间,创作了近50本书。据悉,在伦敦最后的几年,年收入近400万美元(换算为今天的货币)。

在励志值满点的成功史之外,他还是浪漫历险的代言人,以精彩绝伦的探险经历著称。在他身后,美国出版的关于他本人的传记作品,竟然多于对他作品本身的研究。这在美国文学史的主要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著名评论家阿尔弗雷德·卡辛曾说,“杰克·伦敦最伟大的作品是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1876年,杰克·伦敦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底层家庭,是个私生子。因家庭贫困,他9岁开始赚钱,13岁挑起了养家的担子。在当时的美国,经济低迷,滥用童工,每天工作15-18个小时是常事,奴役般的苦活儿让他难以忍受。1881年,这个具有爱尔兰血统的15岁少年,索性干起了“蚝贼”的非法勾当,因勇于械斗、擅长劫掠而闻名。不久,他又被水上巡警“策反”,摇身一变,成为鱼巡队善战的缉捕手。

年少时的杰克·伦敦

两年之后,他作为水手登上了前往日本海和白令海峡的海豹船,像他所钟爱的麦尔维尔的长篇《白鲸》所描述的一样,于凶险的自然中捕猎。18岁时,杰克·伦敦再次抛下了日均工作时间长达13个小时的铲煤工作,开启颇具浪漫色彩的流浪生活。他一路行乞、偷扒火车,从美国西部流浪到东部,最后到达了加拿大。

研究杰克·伦敦的著名传记作者厄尔·雷伯说:“杰克·伦敦一生的各种努力,可以被看做是一次次从文明的堕落中叛逃,继而投入淳朴的大自然母亲怀抱的尝试。”1897年,在21岁的时候,杰克·伦敦迎来了自己早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叛逃”。当时,世界上最狂热的一次淘金热席卷美国,美国人潮水般涌向克朗代克。对现实生活不满的杰克·伦敦,也紧随人潮,借款筹备物资奔赴北疆。然而,淘金热不过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荒诞游戏,杰克·伦敦所获甚少,在极寒的雪原探险与生活了将近一年,回报却是区区4.5美元。

淘金热中涌向克朗代克的人们

然而,这片无边无际、极为寒冷的雪原却并未辜负他。在北极圈里攀登冰雪覆盖的山坡,翻越冰川,于雪原中乘狗拉雪橇,渡过危险的白马溪等艰难跋涉的经历,都成为他日后笔下的素材。在营地安顿之后,零下60度的漫长冬季创造了一个绝好的阅读与思考的氛围。他随身携带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斯宾塞的《文体论》以及弥尔顿的《失乐园》,潜心吸收他们的思想精华。他还热衷于结交朋友,在火边听取其他探险者的故事,或者跟同样对社会主义抱有热情的伙伴做激烈的讨论。在克朗代克,他很少写作,却思考了很多。后来,杰克·伦敦说,正是在克朗代克,他发现了他自己。

伦敦最早写的短篇小说都是以克朗代克为背景的北疆故事,最令人难忘的也是这些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模式与主题。此后,他还将不断“返回”克朗代克,挖掘他文学的金沙。

自北疆归来之后,伦敦开始了其艰苦的创作工作。淘金之旅没有给他带来能够拯救家庭于穷困的金子,却促使他坚定了成为作家的决心。1894年流浪归来,他重新走入学校学习,一度每天苦读19个小时。北上归来之后,19个小时的苦读,演化为19个小时的苦读和写作。他说:“我不会浪费时间去延长寿命,我将利用好属于我的时间。”

杰克·伦敦

他研究杂志上的通俗小说,很快找出了其中的诀窍和公式。凭借绝对的自信,和在历险中磨炼出来的坚定意志,他将前途压在写作上。而这使得他一度需要将所有值钱的物品典当,母子两人以忍饥挨饿为常态。

接连像雪片一样寄出稿件,并收到同样多的退稿信之后,伦敦终于得到了赏识。1900年,他的短篇小说集《狼的儿子》出版了。此后,伦敦在文坛崭露头角,一系列北疆的文学作品接连诞生。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野性的呼唤》。这本1903年出版的小说,杰克·伦敦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写完了。小说得到了空前的成功,既讨好了读者,又从书评人那里得到了好评。尽管彼时,杰克·伦敦只有27岁,人们却开始把他与著名作家们相提并论。

《野性的呼唤》讲述了一条狗被驱逐出安乐的环境,在艰苦、无情的雪原中工作,被人类残忍压迫,也感受了一些关怀,却终究决定响应来自旷野的呼唤,归入狼群的故事。这则小说情节精彩,带有寓言的性质。

当时美国社会的精神萎靡、个人自由被机器束缚,人们生活压抑而艰苦。与此相对,伦敦的小说建造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白色旷野。在这里,最大限度的远离城市和人群,个人的存在无限渺小,自然的残酷激发出了人类原始的勇气和力量。而旷野永久的宁静,又成为人们回归内心,寻找自我的最佳环境。于是,茫茫荒野反而成为精神的沃土,生命力在此得到复苏。

伦敦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也是浪漫主义的,他用质朴的文字为城市人描述了一个梦中的世界,用萦绕着冰冷风暴的故事,带领城市游客“叛离”日常生活,“为那些在家中可能被窒息的人提供一个畅快呼吸的空间。”

伦敦本人也常常需要这样的空间。在他成名之后,除去埋头写作之外,他还监督建造了著名的“蛇鲨号”帆船,并亲自驾船出海,探访南太平洋诸岛。他冒险经由夏威夷驶向马克萨斯群岛,此前没有帆船成功穿越这条航线。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试图回归田园。他大肆购置庄园,建立农业乌托邦,打算用理想中的农场医治“城市瘟疫”。他的妻子夏弥安说,伦敦的一生“是从未松懈过的最长的探索,因为探索本身就是目的。”

杰克·伦敦是复杂的。他成长于底层社会,追求舒适、精致的中产阶级生活,却还向往“回归野性”。他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个人主义的神话,但他又轰轰烈烈地投身于社会主义运动。北疆的生活与作品,展现了他对“适者生存”的信仰,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也可在行文中觅得踪迹。

杰克·伦敦

人们常常惊奇于,一个人何以能够同时接受马克思、达尔文、斯宾塞和尼采的观点,并据此建构自己的世界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如他的小说标题《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身处城市文明,却总渴望在自然中找到一份天地。晚年的时候,伦敦请人设计了一个狼头印章,作为代表自己的图腾,还将自己倾尽家产打造的宏伟居室取名为“狼宅”。

荒野与文明相对,永远萦绕着充满希望的浪漫气息。杰克·伦敦的作品也因此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每当与此相关的热门作品诞生,杰克·伦敦都常常作为杰出的标杆,被怀念与重读。比如,不久之前的美国电影《荒野猎人》,以及更久之前的中国小说《狼图腾》。

有人评论说,杰克·伦敦的书,“永远吸引着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不会长大、不会衰老的‘少年之心’。”那种少年人最纯粹、最天然、最自由、最原始的渴望,或许就是伦敦、以及伦敦的北疆最能打动我们的地方。


相关内容

  • 中国古典诗歌的家园与乡思主题
  • 2004年6月 学 术 交 流 Jun. , 2004总第123期 第6期 Acade mic Exchange Serial No. 123 No. 6 古典文学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的家园与乡思主题 王秀臣 (哈尔滨师范大学 北方论丛 编辑部, 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诗人注定是孤独和 ...

  • 渴望广阔的世界
  • 当我望着天空发呆时,我会时常想起奥尼尔的名作<天边外>.天边外,究竟是怎样的所在?我的冥想总是消融在白云里,被鸟翅带向遥远.对于天空的痴迷,使我格外像一个假释的囚徒,在貌似自由的生活中,时时感觉到铁条在分割天空. 天晴的日子,我常常会望着天空发呆,特别是当天晴得发蓝.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的 ...

  •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
  •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 王本朝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新诗在诗美和诗体上有着大胆的探索和创造.新诗的意象世界既传达了独特的现实经验,也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想像.本文主要讨论现代诗歌关于上帝意象的想像与创造,认为现代诗人在设置和书写上帝意象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生成了祈祷.赞美的诗歌文体 ...

  • [每日意图]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
  • 每日意图]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 ☉My heart, the bird of the wilderness, has found its sky in your eyes. 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 (图片来自希腊摄影师Mary Kay)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 ...

  • 架设心灵的桥梁
  • 七年级作文备课 「命题形式」 请以"架一座心灵的桥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提示」 "桥"的作用是连通双方,使两岸的交往不再存在障碍:"心桥"连通的则是两颗心灵, 使 ...

  • 毕淑敏旷野与城市
  • 作者介绍 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1969年(17岁)入伍,在马拉雅山..交汇的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 生员.助理军医.等.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qu ...

  • 心灵的呼唤
  • 心灵的呼唤 怎么想你也觉得不够 然后极不情愿的伴随思念入梦 那应该是夜晚 然而清晨 又从想你开始 慢慢磨蹭一天的生活 无论如何 我都用尽全力克制着对你的疯狂 却发现根本没有效果 如同跷跷板越压低 亦越高昂 如何面对与接纳 总在纠缠和享受着 在矛盾中不断升温发酵 无法原谅已经出轨的灵魂 无法克制对你的 ...

  • 2015年西城一模作文范例(真正的_某某之窘)[1]
  • 真正的纪念碑 对英雄的铭记,有时并不在碑. 曾居于广州.偌大的羊城,却有一处足令幼时的我疑惑.中山纪念堂对面,有一座高耸的土丘,土丘制高处巍然着一座石碑,那苍老暗灰的颜色在广州多雨的阴湿云层下总有一种英雄凛然的庄严气象.(这)是一天黄昏,我借着夕阳的余晖,惊异地读出石碑上巨大的"黄花岗七十 ...

  • 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网络精美散文精粹六
  • 也许不是永远 风拂起一片美丽的红叶,席卷着它四处漫舞.片片枫红飘零,汇成一股浪漫的心血„„ 叶身不由主,在无止境的轻凌中独自孤独品味着对根的依恋!苦涩无奈的迎合着风的狂浪„„ 也许风累了,也许是体贴叶的辛苦,它瞬间温柔起来,用修长优美的手指轻轻抚慰着叶疲惫无力的身躯,让叶感受到风的馨暖.风的柔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