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扩展学生人文地理知识

发布者:谢惠月 发布日期:2010-10-27

摘 要:

生活知识中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是符合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的。本文运用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和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运用学生某些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运用古诗词、谚语、现代歌词中的地理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运用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识到这种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活知识 地理课堂教学

生活知识中含有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原因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识,这是因为:

(一)新的地理课程改革要求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

树立了“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①的课程理念。可见,“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组成), 而更是„体验课程‟(能被老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及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老师与学生都是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对给定的课程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给定课程内容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②根据这一精神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

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自主发现问题、搜集地理信息、探究地理成因,逐步形成和发展学习地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生观。由此可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是符合“二期课改”精神的。

(二)拓展地理教学的空间,丰富地理教学内容的需要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观察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且不断积累和改进这些方面的知识,逐步形成了地理学。既然地理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又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那么,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必然是密切相关的。换言之,生活知识中有许多与地理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体验,这些都是学生最关心的,也是非常熟悉的。结合地理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知识和生活体验,可以拓展地理教学的空间,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

(三)建构主义理论为探讨这一课题提供了可能

“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现有知识进行“复制”,而是主体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理解世界、赋予意义。③学生的生活知识和生活体验正是他们用来建构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分析地理原理的基础条件。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结合地理知识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可以感知的与课堂相关的生活知识,可以为他们架起生活知识与地理知识两者之间的桥梁。学生激活大脑中原有的生活知识和学习经验,从而建构新的地理知识。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

把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教学,我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运用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和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所有这些地理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举例、图片展示、提问等方法,把这些生活知识引入到地理课堂,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

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知识,建构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知识能力。

如:利用学生已有的有关天气的生活知识,学习“天气”概念。天气是人们熟知的地理名词,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天气”。因此,对预备年级学生来讲,学习“天气”概念是很难的。众所周知,观看天气预报几乎是包括学生在内的上海市民每天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内容,并且学生对天气预报中所采用的表达术语耳熟能详。我在“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对天气预报非常熟悉的情况,呈现最近的几次天气预报。学生利用“天气:多云,转阴,有时有雨;风向:偏北;风力:3—4级;最高温度:今明14℃;最低温度:今6℃,明7℃”的生活知识,来建构天气是“短时间”的“风雨、冷热、阴晴”的“大气状况”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长一双„地理眼‟多观察生活,把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③”。大家知道,学生观察世界的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观察能力较强,有的则相对较弱。如:我在“对流雨”的教学中,要用到这样一个知识:在热带地区或温带夏季的白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达到过饱和,从而成云致雨。由于底层空气受热上升,因此,周围上空的冷空气会下来补充。学生往往不了解“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时,周围上空的冷空气会下来补充”的事实。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一类现象:冬季,当浴室的门窗开启一个小缝隙时,我们常常看到温度较高的水汽总是从缝隙的上方飘出浴室,而洗澡的人总是感到冷空气从缝隙的下方钻进浴室。上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都有的这一生活体验,让学生回忆、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我发现有的学生日常观察能力很强,能准确描述以上浴室现象;有的学生对这一现象有模糊的认识,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加深;还有一些同学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到这一类地理现象,对老师的提示和同学的交流感到疑惑,渴望通过自身体验来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观察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二)运用学生某些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

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常常产生各种生活体验。由于这些生活体验是学生自身在活动中产生的,因此非常熟悉。其中某些生活体验与某些地理过程有相关之处,而这些地理过程是复杂的、遥远的,学生难以想象。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地理课堂中,可以引入这些生活体验,采用类比、比喻等教学方法,来建构新的地理知识,认识地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车辆向前行驶时,乘客常常产生“车辆不在向前、而车外固定景物在向后移动”的错觉。乘船也是如此。由于船只航行平稳,乘客常常感觉不到船只已经起航或正在航行之中,可以通过观察码头是否向后倒退来判断船只

是否已经起航。在地理学科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地球一直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看到的只是“太阳围绕地球自东向西转动”,即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在“地球自转”教学中,引入以上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寻找“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与“车、船行驶”的生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球好比船只,人是地球这个“船只”上的乘客,太阳是恒星,是地球这个“船只”外面“固定的景物”。我根据学生已有的以上生活体验来建构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由于地球转动很平稳,人们感觉不到它在转动,可以通过观察地球外面“固定的景物”太阳的东升西落,来推出地球在宇宙中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理本质。

(三)运用古诗词、谚语中的地理知识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类在悠久文明发展历史中,用自身的智慧,不断观察、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把对自然环境的了解,用游记、诗词等各种文学形式记录下来;劳动人民把对自然环境的了解,以谚语、歌谣、歇后语等形式在民间流传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民间谚语、歌曲、歇后语中都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而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总是伴随着文学作品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周围流传的民间谚语、歇后语;现代歌曲更是学生的至爱。所以,在地理课堂上,引进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古诗词、游记、民间谚语、歌词等文学作品,进行联系、欣赏、分析,来建构新的地理知识是切实可行的。

例如,在古诗词中,“高处不胜寒”揭示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地理规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阴山脚下温带草原的壮丽景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既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观,又从中解读出长江上游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河流才能水更清、源更长;“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城市与乡村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分析导致城乡人口密度差异的经济因素就变得有理有据。

在谚语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晴却有晴”“西北风,天开锁”,“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等等。这些民间谚语都反映了当地的天气变化,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例如:讲“河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较高的山区;从“你向大海奔去”的歌词中,学生可以得出外流河大多顺地势流入海洋的特点。

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挖掘诗词、谚语中的地理知识,进行联系、欣赏、分析,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扩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思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越来越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青少年学生是这些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媒体的最积极的接受者,阅读报纸、观看电视、浏览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也因此成为学生生活知识的重要来源。电视、网络媒体的应用使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泛,信息的更新越来越迅速。其中地理信息是不可或缺、甚至是大量存在的。上课时,可以通过师生回忆有关的电视内容、阅读剪报或网络下载内容等方法,把相关的生活知识引进地理课堂;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收集文本、图片、多媒体等资料,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有关生活知识与课堂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式探索。

例如:学生观察到黑色人种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宽鼻、厚唇、大嘴巴的主要人种特征,从课本上了解到黑色人种的起源地是非洲的中南部,又从互联网上查阅了该地区气候干热文字描写和图片景观。上课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黑色人种形成与环境的关系,得出黑色人种特征的形成,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暗黑色的皮肤,能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的灼伤;卷曲的头发,能防止头部被晒得过热;宽鼻、厚唇、大嘴巴便于散热等结论。我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白色人种的特征及成因进行的搜集、分析,学生理解了白色人种的形成原因: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温和的地带,高而窄的鼻子,是为了使冷空气较慢地进入气管和肺部;肤色浅白,可以防止冻伤。

在搜集资料、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不同周围环境、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理解了世界各地不同生活方式具有不同的地理背景,从而形成了对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懂得了应该尊重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点;懂得了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懂得了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才能明白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

三、几点认识

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得到以下四点认识:

(一)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地理学的内容包括位置、分布、特征、人与环境的关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地理学习的对象尺度广大、距离遥远、地理现象和过程抽象复杂,无法直观细查。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常常在认识地理特征、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时产生障碍,而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的兴趣大减。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必备条件。学生上课时是表情冷淡,还是兴高采烈;是哀声连连,还是其乐融融,直接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和“乐”指的就是兴趣和爱好。兴趣源自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新的知识学习中具有解释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插入的生活知识,既能用来建构本节课堂上的地理知识,又能避免了枯燥的教授、被动地听讲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此,我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改变了我讲授、学生听课和做笔记的传统教学关系,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我常常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甚至还在课间与学生讨论与地理相关的生活知识、时事新闻、国家政策。在这样的师生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使学生体验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建立了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度和速度。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

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不但重视引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地理知识,还重视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知识,常常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学、物理、生物、环境等多学科知识,把这些学科中与地理相关的知识同地理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建构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对其它各学科的知识,也有了充分地了解,对学生学习各门功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广泛讨论、积极探究、大胆质疑、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上引入的生活知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在课堂呈现的生活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地理知识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求知,老师起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发现和建构地理知识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活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努力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这就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扩展学生人文地理知识

发布者:谢惠月 发布日期:2010-10-27

摘 要:

生活知识中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是符合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的。本文运用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和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运用学生某些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运用古诗词、谚语、现代歌词中的地理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运用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识到这种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活知识 地理课堂教学

生活知识中含有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原因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识,这是因为:

(一)新的地理课程改革要求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

树立了“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①的课程理念。可见,“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组成), 而更是„体验课程‟(能被老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及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老师与学生都是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对给定的课程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给定课程内容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②根据这一精神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

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自主发现问题、搜集地理信息、探究地理成因,逐步形成和发展学习地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生观。由此可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是符合“二期课改”精神的。

(二)拓展地理教学的空间,丰富地理教学内容的需要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观察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且不断积累和改进这些方面的知识,逐步形成了地理学。既然地理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又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那么,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必然是密切相关的。换言之,生活知识中有许多与地理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体验,这些都是学生最关心的,也是非常熟悉的。结合地理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知识和生活体验,可以拓展地理教学的空间,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

(三)建构主义理论为探讨这一课题提供了可能

“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现有知识进行“复制”,而是主体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理解世界、赋予意义。③学生的生活知识和生活体验正是他们用来建构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分析地理原理的基础条件。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结合地理知识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可以感知的与课堂相关的生活知识,可以为他们架起生活知识与地理知识两者之间的桥梁。学生激活大脑中原有的生活知识和学习经验,从而建构新的地理知识。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

把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教学,我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运用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和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所有这些地理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举例、图片展示、提问等方法,把这些生活知识引入到地理课堂,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

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知识,建构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知识能力。

如:利用学生已有的有关天气的生活知识,学习“天气”概念。天气是人们熟知的地理名词,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天气”。因此,对预备年级学生来讲,学习“天气”概念是很难的。众所周知,观看天气预报几乎是包括学生在内的上海市民每天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内容,并且学生对天气预报中所采用的表达术语耳熟能详。我在“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对天气预报非常熟悉的情况,呈现最近的几次天气预报。学生利用“天气:多云,转阴,有时有雨;风向:偏北;风力:3—4级;最高温度:今明14℃;最低温度:今6℃,明7℃”的生活知识,来建构天气是“短时间”的“风雨、冷热、阴晴”的“大气状况”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长一双„地理眼‟多观察生活,把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③”。大家知道,学生观察世界的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观察能力较强,有的则相对较弱。如:我在“对流雨”的教学中,要用到这样一个知识:在热带地区或温带夏季的白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达到过饱和,从而成云致雨。由于底层空气受热上升,因此,周围上空的冷空气会下来补充。学生往往不了解“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时,周围上空的冷空气会下来补充”的事实。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一类现象:冬季,当浴室的门窗开启一个小缝隙时,我们常常看到温度较高的水汽总是从缝隙的上方飘出浴室,而洗澡的人总是感到冷空气从缝隙的下方钻进浴室。上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都有的这一生活体验,让学生回忆、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我发现有的学生日常观察能力很强,能准确描述以上浴室现象;有的学生对这一现象有模糊的认识,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加深;还有一些同学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到这一类地理现象,对老师的提示和同学的交流感到疑惑,渴望通过自身体验来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观察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二)运用学生某些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

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常常产生各种生活体验。由于这些生活体验是学生自身在活动中产生的,因此非常熟悉。其中某些生活体验与某些地理过程有相关之处,而这些地理过程是复杂的、遥远的,学生难以想象。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地理课堂中,可以引入这些生活体验,采用类比、比喻等教学方法,来建构新的地理知识,认识地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车辆向前行驶时,乘客常常产生“车辆不在向前、而车外固定景物在向后移动”的错觉。乘船也是如此。由于船只航行平稳,乘客常常感觉不到船只已经起航或正在航行之中,可以通过观察码头是否向后倒退来判断船只

是否已经起航。在地理学科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地球一直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看到的只是“太阳围绕地球自东向西转动”,即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在“地球自转”教学中,引入以上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寻找“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与“车、船行驶”的生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球好比船只,人是地球这个“船只”上的乘客,太阳是恒星,是地球这个“船只”外面“固定的景物”。我根据学生已有的以上生活体验来建构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由于地球转动很平稳,人们感觉不到它在转动,可以通过观察地球外面“固定的景物”太阳的东升西落,来推出地球在宇宙中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理本质。

(三)运用古诗词、谚语中的地理知识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类在悠久文明发展历史中,用自身的智慧,不断观察、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把对自然环境的了解,用游记、诗词等各种文学形式记录下来;劳动人民把对自然环境的了解,以谚语、歌谣、歇后语等形式在民间流传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民间谚语、歌曲、歇后语中都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而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总是伴随着文学作品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周围流传的民间谚语、歇后语;现代歌曲更是学生的至爱。所以,在地理课堂上,引进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古诗词、游记、民间谚语、歌词等文学作品,进行联系、欣赏、分析,来建构新的地理知识是切实可行的。

例如,在古诗词中,“高处不胜寒”揭示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地理规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阴山脚下温带草原的壮丽景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既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观,又从中解读出长江上游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河流才能水更清、源更长;“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城市与乡村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分析导致城乡人口密度差异的经济因素就变得有理有据。

在谚语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晴却有晴”“西北风,天开锁”,“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等等。这些民间谚语都反映了当地的天气变化,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例如:讲“河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较高的山区;从“你向大海奔去”的歌词中,学生可以得出外流河大多顺地势流入海洋的特点。

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挖掘诗词、谚语中的地理知识,进行联系、欣赏、分析,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扩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思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越来越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青少年学生是这些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媒体的最积极的接受者,阅读报纸、观看电视、浏览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也因此成为学生生活知识的重要来源。电视、网络媒体的应用使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泛,信息的更新越来越迅速。其中地理信息是不可或缺、甚至是大量存在的。上课时,可以通过师生回忆有关的电视内容、阅读剪报或网络下载内容等方法,把相关的生活知识引进地理课堂;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收集文本、图片、多媒体等资料,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有关生活知识与课堂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式探索。

例如:学生观察到黑色人种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宽鼻、厚唇、大嘴巴的主要人种特征,从课本上了解到黑色人种的起源地是非洲的中南部,又从互联网上查阅了该地区气候干热文字描写和图片景观。上课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黑色人种形成与环境的关系,得出黑色人种特征的形成,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暗黑色的皮肤,能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的灼伤;卷曲的头发,能防止头部被晒得过热;宽鼻、厚唇、大嘴巴便于散热等结论。我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白色人种的特征及成因进行的搜集、分析,学生理解了白色人种的形成原因: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温和的地带,高而窄的鼻子,是为了使冷空气较慢地进入气管和肺部;肤色浅白,可以防止冻伤。

在搜集资料、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不同周围环境、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理解了世界各地不同生活方式具有不同的地理背景,从而形成了对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懂得了应该尊重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点;懂得了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懂得了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才能明白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

三、几点认识

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得到以下四点认识:

(一)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地理学的内容包括位置、分布、特征、人与环境的关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地理学习的对象尺度广大、距离遥远、地理现象和过程抽象复杂,无法直观细查。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常常在认识地理特征、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时产生障碍,而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的兴趣大减。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必备条件。学生上课时是表情冷淡,还是兴高采烈;是哀声连连,还是其乐融融,直接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和“乐”指的就是兴趣和爱好。兴趣源自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新的知识学习中具有解释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插入的生活知识,既能用来建构本节课堂上的地理知识,又能避免了枯燥的教授、被动地听讲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此,我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改变了我讲授、学生听课和做笔记的传统教学关系,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我常常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甚至还在课间与学生讨论与地理相关的生活知识、时事新闻、国家政策。在这样的师生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使学生体验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建立了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度和速度。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

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不但重视引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地理知识,还重视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知识,常常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学、物理、生物、环境等多学科知识,把这些学科中与地理相关的知识同地理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建构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对其它各学科的知识,也有了充分地了解,对学生学习各门功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广泛讨论、积极探究、大胆质疑、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上引入的生活知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在课堂呈现的生活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地理知识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求知,老师起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发现和建构地理知识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活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努力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这就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内容

  • 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三贴近"
  • 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三贴近" 宣传思想工作历来是党的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革命战争年代如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如此.改革开放20年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了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但面对着世 ...

  • "三贴近"原则下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德育观念.方法.手段必须改变,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从贴近职业特点.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三贴近"原则探讨了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的措施. 关键词:"三贴近":德育:教学实效 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 ...

  • 谈思想政治工作"三个贴近"
  • 谈思想政治工作"三个贴近" 在全国上下认真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理解,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了进一步地认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 ...

  • 理论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
  • 理论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 新闻来源:原学苑书香 发布时间:2008-7-19 18:42:25 浏览次数:426 --我看<共话时政.十七大热点通俗读物>丛书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向明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

  •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作者:王婵 来源:<学周刊·上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要:提高中职学生尤其是卫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同时也对卫校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实现预期 ...

  • 坚持以"三贴近"原则
  • 12 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1 02钲 期好 的结果 . 成就没有完全呈现或没有明显呈现出来 , 这样 , 当它 出现 困境 , 甚至处 于问题 中时 , 人们 对它就会 有不 同的 观点 , 容易对理论政策产生误读 . 质疑甚至否定.从某种意义 上说 , 当今一 些热点 ...

  • 思想品德教学应做到三贴近原则
  • 思想品德教学应做到"三贴近"原则 宜阳县张午乡一中 刘红斌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才能增强思想品德 ...

  •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践行"三贴近"原则的探索
  • 摘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新教材的"三贴近"原则,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三贴近"原则,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三贴近"原则:参与体验:实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 ...

  •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2010年河南省普通高中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跟进培训体会 2010年11月3日至4日,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与中原传媒集团在古都洛阳组织了河南省普通高中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跟进培训,我有幸接受培训.两天的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新课程改革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