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一 前期分析(一)学习需求分析 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区域性特 征。 在本节课程中, 部分内容具有极强的抽象性,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因此, 教师必须善于引导,运用合适的媒体及资源来进行演示,使学生了解其原理,形 成正确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内容的抽象性,故学生的学习以自我探究 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原理,并 能够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引导为主,讲授为辅,更多的创造机 会让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对象分析 作为教学对象的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思想上 积极向上,善于表现自己。这一系列优势条件,都将使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习的课堂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到目前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 大小等知识。 此外, 学生们在小学自然科学以及初中地理等课程中已经学习到相 关知识, 对地球的自传及其地理意义有初步的了解。这些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 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主要内容为基 础, 并结合重难点及知识的重要程度, 进行适当补充, 形成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 地球的自转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主要讲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特点,包 括自转轴、自转方向、自转周期、自转速度等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学习本章的基 础,需要同学熟练掌握,并能够运用。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中主要讲解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内 容包括三个方面:A.昼夜更替; 该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自转引起昼夜更替的相关 原理、晨昏线及昼夜范围的判定、光照图的读取等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 难点内容。 B.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该部分主要讲述了地转偏向力的形成 原因,偏转规律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C.时差;该部分主要介绍地方时和区1时的概念、时区的划分方法、知道已知点的地方时或区时,求另一点的地方时或 区时。 二 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1956)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把教育 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 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 以下就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对教学目标作具体说明。 目标层次 知识与技能 具体内容 1. 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包括自转轴、自转周期、自 转方向、自转周期等知识。 2. 熟练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更替、水平地 转偏向力、时差等知识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其原理解 决相关的生活问题。过程与方法1.分析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 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 特殊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球观,使学生明白地 球对于我们生命的重大意义,号召大家爱护地球,使人类 共同的家园更加美好。三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 2. 在地球运动的同时,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使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 了解偏转的规律,并学会应用到实际生活。 (二)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时差,在此基础上,有了区时和地方时的概念,本节难点在于2掌握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1.Web 多媒体教室:本节课程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识,需要借助计算机、投影仪 等设备为学生进行演示, 有时还需要连接网络进行网上信息查询与检索。在面对 复杂问题时,还需要借助视频、音频等媒体进行教学。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多媒 体教室是本节课程内容得以进行的前提与基础。 2.地球仪:在讲解地方时和区时时,需要用地球仪来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加清 楚地判定两天经线间相差的经度数,从而更好地进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Google earth 软件:Google earth 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 GIS 布置在一个 地球的三维模型上, 通过该模型,用户可以免费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晰度卫星图 片。此外,Google earth 能够生动的模拟地球的自转、演示昼夜更替及晨昏圈 的移动规律,在地理教学上具有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笔者将用 Google earth 为学生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细节,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的策略,将独立 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 既强调个人独立性的培养,也注重发展学生的合作精 神。这样,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同时增进同学间的情感沟通,改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为保证 该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生独立学习时, 教师不宜进行整体干预,而要对少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 个别指导; 2.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 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 3. 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六.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构设计 (一).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2 分钟)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速度等知识。3[新课导入] (1 分钟)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关于“地球自转的地理 意义”这个方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人类耐以生存的而且也是唯一的家 园。 那么大家对地球这个家园到底了解多少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使大家深化 对地球的相关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然后回答两个问题。 (PPT 播放图片)同学们,看 完图片后, 我们来看一个问题:图中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 么?带着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本节课程。 (板书)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生自主学习] (8 分钟) 师:首先请大家自己对照课本,进行独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能 够明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找出或者总结出以下两个问题的答案。 (板书)问题 1.地球自转有哪些基本特点? 问题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几点? 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宜对大家的学习作总体性的指导,当 个别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可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 (22 分钟) 师: 现在大家同学们都结束学习了,现在有哪位同学能把他的学习成果跟大 家汇报一下? 生: (可能的答案)问题 1:自转轴是地轴,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自转周4期是一天,自转速度分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是 15 度每小时,线速度自赤道 向两极递减。问题 2:地球自转的意义主要有三点:引起昼夜更替;使地表水平 运动物体发生偏转;产生时差。 师: 该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 对于地球自转的概况, 大家都比较熟悉。 (重 新规范两个问题的答案) 师: 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况后,下面我们来看今天的第一个重点——昼夜更 替。所谓昼夜更替,就是在地球上昼夜更替出现,形成昼夜相间出现的现象。首 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昼夜和昼夜更替的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昼夜就是白天和黑 夜,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白天和黑夜的呢? 生:„„ 师: 白天和黑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光照量的变化,所以引起白天和黑夜的主 要原因是太阳辐射。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引起昼夜更替的呢?其根本原因是地球自 转。因为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所以在一天之内,地球山给任何一点都必然面向 太阳一次(极点除外) ,所以引起了以一天为周期的昼夜更替。 说到昼夜更替就必须谈到晨昏线,所谓晨昏线即晨昏圈,指地球上昼半球和 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春秋二分,它同一根经线圈相重合,全 球昼夜等长;冬夏二至,它同经线交角最大,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大。下面我们 来看一下晨昏线的判读,晨昏线的判读的具体方法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 白天进入黑夜的的就是昏线,由黑夜进入白天的就是晨线。 (按地球的正常侧视 方位,白天区域的左边为晨线,右边为昏线,黑夜区域的左边是昏线,右边是晨 线。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几幅图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判 断一下晨昏线。 (让学生小组讨论两分钟,然后做具体讲解)5同学们,讨论时间到了。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来对这几个图形进行解答。 生: 第一幅图看得见的是晨线, 看不见的是昏线; 第二幅图上面一半是晨线, 下面一半是昏线;第三幅图右边是晨线,左边是昏线;第四幅图左边是晨线,右 边是昏线。 „„ 同学们都很积极踊跃,回答得也很全面。现在请大家想一下,除了产生昼夜 更替以外, 地球自转还有哪些意义呢?下面我们来看地球自转的第二个意义—— 产生地转偏向力。 所谓地转偏向力亦称地偏力,因为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以地球经 纬网为参照系的力。地转偏向是科氏力(科里奥利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个 分力。地转偏向力在地球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主要是遵循在北半球往右偏, 在南半球往左偏, 在赤道上不发生偏转的规律。仅仅知道了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还 不够,还要了解它的具体运用,将这个规律运用到具体生活中才有意义。下面我 们来看一道关于地转偏向力的是警用的题目。 (给学生看两分钟,然后点同学回 答,回答完毕后老师点评。 ) 地球运动的意义除了上面两点之外还有哪些呢? 生:还会产生时差,引起区时地方时的变化。 师: 回答得很正确,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地球运动的第三个地理意义——产生时差, 首先我们来看这一点的第一个小问题——地方时。 所谓地方是就是以观测者的子 午线为基准的时间。恒星时、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见世界时和时差) ,都是用 天球上某些真实的或假想的参考点的时角来计量的, 它们与观测者的子午线有关。 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观测者, 在同一瞬间测得的参考点的时角是不同的。 因此,6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与他人不同的时间,称为地方时,它是观测者所在的子午 线的时间。某地地方是的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 分,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经度差的计算,同区大减小,异区相加;经度差和时 差换算: 经度相差 15°, 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经度相差 15′, 地方时相差 1 分; 经度相差 15 ″,地方时相差 1 秒。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关于地方是计算的题目。 (给大家思考两分钟,然后自愿上黑板演算。 )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最后一个知识点——时区与区时。 时区是地球上的 区域使用同一个时间定义。以前,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时角)决定时间, 这就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的时间有所不同(地方时) 。时区通过设立一个区域的 标准时间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世界各个国家位于地球不同位置上,因此不同 国家的日出、日落时间必定有所偏差。这些偏差就是所谓的时差。区时,是一种 按全球统一的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人为规定,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 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 24 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虽为一个 时区钟点相同, 但日期总是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任何时候都比西十二区要早一 天。所以,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反之,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 要加一天。现在我问下大家,地球一共被划分为多少个时区? 生: (可能回答)24 个时区。 师:回答很正确,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由课件上这幅图可知:地球被划 分为 24 个时区,经度每 15 度一个时区。 (引导学生详细读图)下面我们再来看 关于时区和区时的例题。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7时区和日界线图最后, 我们来看一下最后一个小知识点——日期的界限。 日期的家现有两条, 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固定界限,另一条是地方时零时的经线,为不固定界 限。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 1884 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 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 180 度经线上, 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 界线, 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 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 直到南极。这样,日界线就不再穿过任何国家。这条线上的子夜,即地方时间零 点,为日期的分界时间。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 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 去一天。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日期界线的例题。 (引导学生看例题,并给大家 解答) [软件模拟演示] (5 分钟) 师:到目前为止,本节课程的基本内容我们差不多学完了,为加深大家对地球 运动的直观感受,下面我用 Google earth 软件给大家模拟一下地球的自传、昼 夜更替现象、 晨昏圈的移动状况。 请大家认真看大屏幕, 待会我请同学上来演示。 打开 Google earth 软件,将地球调整到合适的大小,并且将赤道置于中 间位置,沿赤道方向点击鼠标后拖动,可以使 Google Earth 大致以地轴为中心8转动起来,在转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点击工具栏里的 图标,可以显示阳光在地面的移动轨迹,也就是可以看到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 线。 用前述方法拖动地球使之自转,则可以看到同一时刻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状 况,增加学生对昼夜之分和昼夜交替的认识。演示完毕后,让学生自愿进行上述 演示,以加深印象。[训练检测] (5 分钟) 在上一步教师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结合本节内容的 重点,给出部分训练检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训练巩固相关知识。此时,教师可 让学生先进行讨论, 运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然后让同学主动进行回答和讲解。 一般比较基础的题目,让潜能生来回答,提高潜能生的积极性。而对于中等难度 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让潜能生针对回答提出疑问,中等生再次进行讲 解。对于偏难题目,则让优等生来解答。 [总结升华] (2 分钟) 到此时, 本节课内容差不多已经结束,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 总结,重申重难点,要求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并在此基础上承上启下, 适当点拨下节课的内容,使学生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 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为下一个发9展区打下基础。 (二).教学结构设计 1.教学内容结构 昼夜更替的含义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判 读 含义 水平地转偏向 力 实际应用 地方时、 区时的含 义 地方时和区 时 时区的划 分 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 空间思维能 力的提升 地理知识 的掌握地 球 自 转 的 地 理 意 义三 大 作 用地理方法 的培养3. 教学过程结构 几种符号的含义:符号含义 开始,结束 教师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决策判断判断 流程线 教学媒体10教学媒体与教师活动的组合 教学媒体与学生活动的组合开始导入新课课件导入新课参与思考给出相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录 讨论解答相关问题解学 习 新 课对教材内容进行引导分组进行讨论学习解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观看后进行自主演示Stellarium 软件模拟昼夜更替, 晨 昏圈的移动状况Stellarium 软件学生进行 自主模拟命制相关习题 练习巩固训练检测教师点评总结升华对课程内容进 行总结升华结束11

一 前期分析(一)学习需求分析 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区域性特 征。 在本节课程中, 部分内容具有极强的抽象性,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因此, 教师必须善于引导,运用合适的媒体及资源来进行演示,使学生了解其原理,形 成正确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内容的抽象性,故学生的学习以自我探究 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原理,并 能够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引导为主,讲授为辅,更多的创造机 会让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对象分析 作为教学对象的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思想上 积极向上,善于表现自己。这一系列优势条件,都将使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习的课堂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到目前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 大小等知识。 此外, 学生们在小学自然科学以及初中地理等课程中已经学习到相 关知识, 对地球的自传及其地理意义有初步的了解。这些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 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主要内容为基 础, 并结合重难点及知识的重要程度, 进行适当补充, 形成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 地球的自转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主要讲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特点,包 括自转轴、自转方向、自转周期、自转速度等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学习本章的基 础,需要同学熟练掌握,并能够运用。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中主要讲解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内 容包括三个方面:A.昼夜更替; 该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自转引起昼夜更替的相关 原理、晨昏线及昼夜范围的判定、光照图的读取等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 难点内容。 B.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该部分主要讲述了地转偏向力的形成 原因,偏转规律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C.时差;该部分主要介绍地方时和区1时的概念、时区的划分方法、知道已知点的地方时或区时,求另一点的地方时或 区时。 二 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1956)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把教育 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 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 以下就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对教学目标作具体说明。 目标层次 知识与技能 具体内容 1. 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包括自转轴、自转周期、自 转方向、自转周期等知识。 2. 熟练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更替、水平地 转偏向力、时差等知识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其原理解 决相关的生活问题。过程与方法1.分析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 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 特殊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球观,使学生明白地 球对于我们生命的重大意义,号召大家爱护地球,使人类 共同的家园更加美好。三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 2. 在地球运动的同时,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使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 了解偏转的规律,并学会应用到实际生活。 (二)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时差,在此基础上,有了区时和地方时的概念,本节难点在于2掌握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1.Web 多媒体教室:本节课程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识,需要借助计算机、投影仪 等设备为学生进行演示, 有时还需要连接网络进行网上信息查询与检索。在面对 复杂问题时,还需要借助视频、音频等媒体进行教学。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多媒 体教室是本节课程内容得以进行的前提与基础。 2.地球仪:在讲解地方时和区时时,需要用地球仪来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加清 楚地判定两天经线间相差的经度数,从而更好地进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Google earth 软件:Google earth 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 GIS 布置在一个 地球的三维模型上, 通过该模型,用户可以免费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晰度卫星图 片。此外,Google earth 能够生动的模拟地球的自转、演示昼夜更替及晨昏圈 的移动规律,在地理教学上具有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笔者将用 Google earth 为学生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细节,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的策略,将独立 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 既强调个人独立性的培养,也注重发展学生的合作精 神。这样,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同时增进同学间的情感沟通,改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为保证 该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生独立学习时, 教师不宜进行整体干预,而要对少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 个别指导; 2.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 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 3. 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六.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构设计 (一).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2 分钟)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速度等知识。3[新课导入] (1 分钟)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关于“地球自转的地理 意义”这个方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人类耐以生存的而且也是唯一的家 园。 那么大家对地球这个家园到底了解多少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使大家深化 对地球的相关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然后回答两个问题。 (PPT 播放图片)同学们,看 完图片后, 我们来看一个问题:图中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 么?带着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本节课程。 (板书)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生自主学习] (8 分钟) 师:首先请大家自己对照课本,进行独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能 够明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找出或者总结出以下两个问题的答案。 (板书)问题 1.地球自转有哪些基本特点? 问题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几点? 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宜对大家的学习作总体性的指导,当 个别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可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 (22 分钟) 师: 现在大家同学们都结束学习了,现在有哪位同学能把他的学习成果跟大 家汇报一下? 生: (可能的答案)问题 1:自转轴是地轴,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自转周4期是一天,自转速度分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是 15 度每小时,线速度自赤道 向两极递减。问题 2:地球自转的意义主要有三点:引起昼夜更替;使地表水平 运动物体发生偏转;产生时差。 师: 该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 对于地球自转的概况, 大家都比较熟悉。 (重 新规范两个问题的答案) 师: 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况后,下面我们来看今天的第一个重点——昼夜更 替。所谓昼夜更替,就是在地球上昼夜更替出现,形成昼夜相间出现的现象。首 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昼夜和昼夜更替的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昼夜就是白天和黑 夜,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白天和黑夜的呢? 生:„„ 师: 白天和黑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光照量的变化,所以引起白天和黑夜的主 要原因是太阳辐射。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引起昼夜更替的呢?其根本原因是地球自 转。因为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所以在一天之内,地球山给任何一点都必然面向 太阳一次(极点除外) ,所以引起了以一天为周期的昼夜更替。 说到昼夜更替就必须谈到晨昏线,所谓晨昏线即晨昏圈,指地球上昼半球和 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春秋二分,它同一根经线圈相重合,全 球昼夜等长;冬夏二至,它同经线交角最大,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大。下面我们 来看一下晨昏线的判读,晨昏线的判读的具体方法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 白天进入黑夜的的就是昏线,由黑夜进入白天的就是晨线。 (按地球的正常侧视 方位,白天区域的左边为晨线,右边为昏线,黑夜区域的左边是昏线,右边是晨 线。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几幅图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判 断一下晨昏线。 (让学生小组讨论两分钟,然后做具体讲解)5同学们,讨论时间到了。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来对这几个图形进行解答。 生: 第一幅图看得见的是晨线, 看不见的是昏线; 第二幅图上面一半是晨线, 下面一半是昏线;第三幅图右边是晨线,左边是昏线;第四幅图左边是晨线,右 边是昏线。 „„ 同学们都很积极踊跃,回答得也很全面。现在请大家想一下,除了产生昼夜 更替以外, 地球自转还有哪些意义呢?下面我们来看地球自转的第二个意义—— 产生地转偏向力。 所谓地转偏向力亦称地偏力,因为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以地球经 纬网为参照系的力。地转偏向是科氏力(科里奥利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个 分力。地转偏向力在地球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主要是遵循在北半球往右偏, 在南半球往左偏, 在赤道上不发生偏转的规律。仅仅知道了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还 不够,还要了解它的具体运用,将这个规律运用到具体生活中才有意义。下面我 们来看一道关于地转偏向力的是警用的题目。 (给学生看两分钟,然后点同学回 答,回答完毕后老师点评。 ) 地球运动的意义除了上面两点之外还有哪些呢? 生:还会产生时差,引起区时地方时的变化。 师: 回答得很正确,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地球运动的第三个地理意义——产生时差, 首先我们来看这一点的第一个小问题——地方时。 所谓地方是就是以观测者的子 午线为基准的时间。恒星时、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见世界时和时差) ,都是用 天球上某些真实的或假想的参考点的时角来计量的, 它们与观测者的子午线有关。 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观测者, 在同一瞬间测得的参考点的时角是不同的。 因此,6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与他人不同的时间,称为地方时,它是观测者所在的子午 线的时间。某地地方是的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 分,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经度差的计算,同区大减小,异区相加;经度差和时 差换算: 经度相差 15°, 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经度相差 15′, 地方时相差 1 分; 经度相差 15 ″,地方时相差 1 秒。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关于地方是计算的题目。 (给大家思考两分钟,然后自愿上黑板演算。 )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最后一个知识点——时区与区时。 时区是地球上的 区域使用同一个时间定义。以前,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时角)决定时间, 这就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的时间有所不同(地方时) 。时区通过设立一个区域的 标准时间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世界各个国家位于地球不同位置上,因此不同 国家的日出、日落时间必定有所偏差。这些偏差就是所谓的时差。区时,是一种 按全球统一的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人为规定,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 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 24 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虽为一个 时区钟点相同, 但日期总是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任何时候都比西十二区要早一 天。所以,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反之,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 要加一天。现在我问下大家,地球一共被划分为多少个时区? 生: (可能回答)24 个时区。 师:回答很正确,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由课件上这幅图可知:地球被划 分为 24 个时区,经度每 15 度一个时区。 (引导学生详细读图)下面我们再来看 关于时区和区时的例题。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7时区和日界线图最后, 我们来看一下最后一个小知识点——日期的界限。 日期的家现有两条, 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固定界限,另一条是地方时零时的经线,为不固定界 限。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 1884 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 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 180 度经线上, 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 界线, 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 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 直到南极。这样,日界线就不再穿过任何国家。这条线上的子夜,即地方时间零 点,为日期的分界时间。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 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 去一天。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日期界线的例题。 (引导学生看例题,并给大家 解答) [软件模拟演示] (5 分钟) 师:到目前为止,本节课程的基本内容我们差不多学完了,为加深大家对地球 运动的直观感受,下面我用 Google earth 软件给大家模拟一下地球的自传、昼 夜更替现象、 晨昏圈的移动状况。 请大家认真看大屏幕, 待会我请同学上来演示。 打开 Google earth 软件,将地球调整到合适的大小,并且将赤道置于中 间位置,沿赤道方向点击鼠标后拖动,可以使 Google Earth 大致以地轴为中心8转动起来,在转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点击工具栏里的 图标,可以显示阳光在地面的移动轨迹,也就是可以看到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 线。 用前述方法拖动地球使之自转,则可以看到同一时刻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状 况,增加学生对昼夜之分和昼夜交替的认识。演示完毕后,让学生自愿进行上述 演示,以加深印象。[训练检测] (5 分钟) 在上一步教师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结合本节内容的 重点,给出部分训练检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训练巩固相关知识。此时,教师可 让学生先进行讨论, 运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然后让同学主动进行回答和讲解。 一般比较基础的题目,让潜能生来回答,提高潜能生的积极性。而对于中等难度 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让潜能生针对回答提出疑问,中等生再次进行讲 解。对于偏难题目,则让优等生来解答。 [总结升华] (2 分钟) 到此时, 本节课内容差不多已经结束,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 总结,重申重难点,要求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并在此基础上承上启下, 适当点拨下节课的内容,使学生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 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为下一个发9展区打下基础。 (二).教学结构设计 1.教学内容结构 昼夜更替的含义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判 读 含义 水平地转偏向 力 实际应用 地方时、 区时的含 义 地方时和区 时 时区的划 分 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 空间思维能 力的提升 地理知识 的掌握地 球 自 转 的 地 理 意 义三 大 作 用地理方法 的培养3. 教学过程结构 几种符号的含义:符号含义 开始,结束 教师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决策判断判断 流程线 教学媒体10教学媒体与教师活动的组合 教学媒体与学生活动的组合开始导入新课课件导入新课参与思考给出相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录 讨论解答相关问题解学 习 新 课对教材内容进行引导分组进行讨论学习解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观看后进行自主演示Stellarium 软件模拟昼夜更替, 晨 昏圈的移动状况Stellarium 软件学生进行 自主模拟命制相关习题 练习巩固训练检测教师点评总结升华对课程内容进 行总结升华结束11


相关内容

  • 案例教案: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重庆市石柱中学地理组 黎和平 教学内容分析 (1)上节我们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其目的在于这些规律会产生哪些地理意义, 这些意义大都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综合效应.教材用第五节和第六节来介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其中第五节所讲的昼夜交替.地方时. ...

  • 地球的运动
  • 让地球"动"起来 让学生在"动"中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2. 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

  •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说课稿
  • 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说课稿) 各位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一.说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这部分内容虽在课标中没有明确说明,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为以后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基础.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 ...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舒思维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况.产生昼夜交替.产生时差和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 ...

  •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 地球的运动 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 ...

  •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1
  •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 ...

  • 第二节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
  • 第二节 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 ...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教学设计
  • <地球自转>主题教学设计方案 1.概述 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 ...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注 意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区别: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 致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理解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具准备: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