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质量控制复习提纲

绪论

1. 药品的定义(不考药品类型)

答:指对疾病具有预防、治疗或诊断作用,以及具有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直接关系到用药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要确保其安全、有效。

2. 任务宗旨(填空、选择)

答: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质量可控

3. 法制(应该不考)

答:世界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收载药365种——“品尝”方法寻找、筛选、认识药物

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共收载药物 884种——本草经:性味、产地、采制要点、治疗功效

李时珍《本草纲目》 共52卷 共收载药物1892种——药物学巨著:分类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

4. ICH

答: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的国际协调会议(ICH)——药物研发、注册审批统一的国际性指导标准;避免重复,减少浪费、加快研发,保证新药安全、有效

5. 研发的基本程序(临床前研究2—5年)

答:新药发现(2~10年)→临床前研究(2~5年)→临床研究(2~7年)→产业化研究(2~3年)→上市(3年) 本学科主要是在临床前研究:物理化学性状、制剂处方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评价、药效药理评价、安全性评价、体内过程评价、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章

1.前处理的目的(化学药)

答:为满足所选用的分析方法对试样的要求,使之处于可测定状态。多数具有特殊结构或取代基的化学原料药可不经特殊处理,用适当的溶剂溶解;药物制剂:排除处方组成中的干扰成分;含金属或卤素、硫、磷、硒等特殊元素的药物:依据其在药物分子中结合状态,进行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除去有机药物中的卤素、金属。金属有机药物:R-O-Me(有机酸或酚的含金属有机药物 金属盐;结合不牢固)有机金属药物 R-Me (结合牢固)

3.分析方法验证 表格(+ -) 理解定义,各领域使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章 (选择、填空)

1.杂质的定义、分类及来源

答:①定义: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ICH:药物中存在的,化学结构与该药物不一致的任何成分。②分类: 按理化性质: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残留溶剂;

按来源:工艺杂质(合成中未反应完全的反应物、试剂、中间体、副产物等)、降解产物、从反应物及试剂中混入的杂质等;

按其毒性:毒性杂质、普通杂质;

按化学结构:如甾体、生物碱、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聚合物等。

2.杂质研究的重要性(安全有效)

答:保证药品安全有效是药品研发及药品评价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药品质量的稳定可控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和基础。杂质研究及控制是药物质量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药品质量保证的关键要素之一。

3.杂质研究的总原则 可以自己叙述

答:杂质研究的总的原则---结合具体工艺以及产品特点来分析产品,通过杂质谱的分析对产品中杂质的来源及结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在杂质谱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准确地分辨与测定杂质的含量;最后综合药学、毒理及临床研究的结果确定杂质的合理限度,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

4.杂质谱(了解)

答:Impurity Profile (杂质谱): A description of the identified and unidentified impurities present in a drug substance. 对存在于药品中所有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的总的描述。杂质谱包括药物中所有杂质的种类、含量、来源及结构等信息。通过杂质谱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产品中杂质概貌(种类、含量、来源和结构等);

5.杂质的降解产物 (有关物质)来源

答:降解产物主要与药物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强制降解试验,分析潜在的降解产物考察样品在酸、碱、高温、光照、氧化等因素影响下的降解产物。必要时,可根据情况进行以上因素综合存在时的强制降解试验。

6. 常用方法:TLC、HPLC

答:化学法、光谱法、色谱法等,随着分离、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更新,高效、快速的分离技术与灵敏、稳定、准确、适用的检测手段相结合。

目前普遍采用的杂质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由于各种分析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杂质分析时,应注意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间的相互补充与验证,如HPLC与TLC及HPLC与CE的互相补充,反相HPLC系统与正相HPLC系统的相互补充,HPLC不同检测器检测结果的相互补充等。

7. 杂质研究的过程(了解)

答:①创新药:1)原料药合成工艺路线和制剂处方的研究和确定;2)根据合成路线分析杂质的类型,初步确定杂质的 结构;3)建立分析方法,进行系统,规范的方法学验证;4)确定毒理学研究用样品的批次,进行毒理学研究;5)根据早期研究的结果确定初步的限度;6)确定临床研究用样品的批次,进行临床研究;

②主要是采用桥接的研究思路,通过质量一致性,桥接已上市药品的安全有效性结果

8. 杂质研究的阶段性,临床、上市。

答:①临床:1) 应对已有批次产品的杂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测,根据安全性研究用样品的杂质含量情况来证明 临床研究用药品是安全的。2) 在杂质含量初步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可在临床研究期间对杂质分析方法进行完善。3) 对于创新药物,杂质限度的最终确定需根据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权衡。故在申报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时,可对杂质的限度做一个初步的规定。

②生产阶段:两报两批,两报两批即药物临床研究的申报与审批,药品生产上市的申报与审批。

③上市再评价

第三章 (名解)

1.稳定性的类型(了解)

答: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学稳定性、药效学稳定性、毒理学稳定性。

2.阶段性

答:①申请临床阶段:稳定性结果应能保证临床用样品的稳定;②申请生产阶段:提交的稳定性资料应能保证产品上市后的稳定,确定储存条件和有效期;③上市后:继续进行大生产样品的稳定性研究,确定最终的有效期。 在不同的阶段,稳定性的要求的内容不同。

3.稳定性目的(任务)

答:①通过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原料药或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的影响下,主要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科学研究 ②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③通过稳定性试验确定药品有效期。

4.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答:①处方因素:pH、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溶剂、离子强度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②外界因素: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5.试验方法(重点) 目的 不涉及具体数据

答:①任务(目的):a.通过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原料药或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的影响下,主要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科学研究 b.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c.通过稳定性试验确定药品有效期 。

②试验方法:稳定性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试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系统全面考察药品的稳定性,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热循环试验、配伍稳定性试验、多剂量包装产品拆封后的稳定性试验。

第四章

1.溶出度的定义

答:溶出度(释放度)——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率与程度。

2.溶出度试验的目的、方法

答:①定义:在体外与体内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如温度、介质、pH值、搅拌速率等),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速率试验,以实验为基础,以溶解为理论,并用数学分析手段处理溶出度试验数据,最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体外释放度,以监测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

②目的:固体制剂重要的质量评价指标。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简单、有效),是研究制剂所含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对制剂质量统一性的方法。处方筛选、工艺优化、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确保体内生物利用度。

3.溶出度曲线 目的 适用范围

答:溶出曲线系把在不同时间点中测得的溶出量按次序依次连接起来,成为一条连续的曲线。

——是溶出度的表达形式之一,它可以更直观地反映溶出过程的规律。

——溶出曲线表示制剂的整个溶出过程,相同处方同一生产工艺的产品,其溶出曲线应该是相近的

4.N-W方程原理 知道

答:dM/dt=D×A×k×(Cs-C)/h

M:药物溶解的量;t:时间;D:药物的扩散系数;A:药物颗粒表面积;h:停滞层厚度;Cs:停滞层的药物浓度;C:溶出介质中药物的浓度;Cs-C:浓度梯度。

5.溶出度的测定法

答:篮法、浆法、小杯法、浆碟法、流通池法、往复筒法。

6.溶出度的检查方法(仪器)

答:液相、紫外。

7.溶出度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怎样建立的)

答:①确定测定溶出度的目的②确定溶出条件(装置与转速、溶出介质、取样时间、限度Q、样液颗粒的去除方法)③结果分析

8.溶出过程的评价

答:模型依赖法和非模型依赖法(相似因子法、相似等效限法,AV值法)

9. 问题与展望(日本、美国)

答:①问题:方法建立进入误区,片面地理解溶出度试验。单纯考虑溶出度试验,认为是孤立存在的。建立“制剂跟着溶出度试验走”的理念,即“为能符合一个严格的溶出度试验条件,深入地研究制剂工艺”。建议建立参比制剂目录;参照日本、美国建立固定的溶出度评价体系。

②展望:对我国当前该品种药品作出评价关键是:找出处方与工艺的差距,探索科学的处方与工艺与原创厂产品是否有差异?企业间产品溶出是否有差异?同一企业不同批号间是否有差异?同一批号不同片(粒)间是否有差异? 建立我国的“橙皮书”——确定参比制剂

第五章 (简答)

1.体内药物分析的目的、概念(清楚)重点

答:①概念:体内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

②意义:采用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数量与形态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药物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有助于从药物的研究、生产、临床应用等各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作出评价,有助于药物的改进和发展;加强药物在生物样品内作用机理的研究,以了解和阐明药物结构、理化性质、剂型及生产工艺与药物疗效等关系,已成为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③任务:进行分析方法学的研究、为药物体内研究提供数据、为临床治疗药物检测提供数据、内源性物质的监测与研究、滥用药物的监测。

2. 体内药物分析对象(读一下,了解)

答:分析对象:药物及代谢物、内源性物质的种类、结构、数量,包括:游离型和结合型药物总浓度的测定、游离型药物浓度的测定、药物活性代谢物的测定、对映体药物的测定、内源性活性化合物的测定。

3.生物样品?(重点)

答:分类:主要的是:脏器组织、血液、尿液、唾液、毛发。 会考大题,不用太细。

5.前处理的目的

答:通过分离、纯化、富集或化学衍生化等,为药物的最终测定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选择合理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确保分析准确、可靠。

①使药物从缀合物及结合物中释放—测定药物的总浓度;②使样品纯化——消除生物基质中内源性物质的干扰;③提高检测灵敏度——适应和符合测定方法要求的灵敏度;④防止分析仪器的污染和劣化——提高分析仪器的耐受程度、改善分析结果。

6.选用样品类型

答:待测生物样品的类型决定样品预处理方法:

血浆、血清——常需去除蛋白质 唾液——主要采用离心沉淀除去粘蛋白

尿液——常采用酸或酶法使缀合物水解 头发——需要将头发进行有机破坏后测定微量元素

7.预处理方法(5条)

答:有机破坏法、去除蛋白法、溶剂萃取法、缀合物的水解、化学衍生化法。

8.有机破坏法的方法、去除蛋白的目的

答:①有机破坏法的方法:湿法破坏、干法破坏、氧瓶燃烧法 应用:微量元素测定

②去除蛋白的目的:非破坏性生物样品预处理的第一步——可使结合型药物释放;去除蛋白后取上清液直接分析测定,去除蛋白后取上清液经进一步分离、纯化、浓集后分析测定

9.分离纯化与浓集方法

答:①分离纯化法:1、——液—液萃取法(传统的方法) 2、——固相萃取法(液—固萃取法) 3、——自动化固相萃取技术 4、——固相微萃取 5、——液相微萃取 6、——微透析技术 7、——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最常用的两种:a.液—液萃取;

b.固相萃取法:将不同填料作为固定相装入微型小柱,当含有药物的生物样品溶液通过时,由于受到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它亲和力作用,药物或杂质被保留在固定相上,用适当溶剂清洗杂质,再用适当溶剂洗脱药物。 ②浓缩方法:旋转蒸发仪、氮吹仪、真空浓缩仪、离心真空浓缩仪

10.新型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 概念

答:(一)微波消解:①高压消解,②内加热 知道名字、特点

(二)固相微萃取:①蛇信原理,②了解基本步骤:固相微萃取方法分为:萃取过程和解吸过程两步①萃取过程—具有吸附涂层的萃取纤维暴露在样品中进行萃取②解吸过程—将已完成萃取过程的萃取器针头插入气相色谱进样装置的气化室内,使萃取纤维暴露在高温载气中,并使萃取物不断地被解吸下来,入后序的气相色谱分析

(三)液相微萃取 (四)微透析:特点:对清醒、自由活动动物在体取样。①时间分辨性;②空间分辨性;③同时取样;④目标分辨性;⑤不需处理 (五)超临界萃取(六)分子印记固相萃取(以分子印迹聚合物(MIP)为固定相的萃取技术。)MIP是以待测物为模板分子,利用高分子合成手段制备的能选择性吸附待测物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10.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答:建立:①分析方法的选择;②分析方法的建立:a.检测条件的筛选,b.分离条件的筛选。

1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2初步拟定分析方法后,进行一系列试验工作,选择最佳分析条件,同时验证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确认是否适用于实际生物样品。3 分析方法的建立步骤:第一步:检测条件的筛选 第二步:分离条件的筛选

验证:首先为分析方法的验证——特异性、精密度与准确度、回收率、定量限与检测限、溶液稳定性

其次为生物基质中待测药物稳定性的验证 ——室温放置、冷冻(或冷藏)、冻-融循环 不考罗列7条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为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或加权最小二乘法(weighted least squares)

第六章

1、药学等值性:

同一药物相同剂量制成同一剂型,在质量评价指标符合规定标准时所具有的质量性质称药学等值性。具有药学等值性的制剂间称药学等值剂。

药学等值并不等于生物学等效。

2、生物等效性:生物等效性指药物临床效应的一致性。

临床效应:药物治疗效果与毒副反应。

评价方法:1、药动学研究方法2、药效学研究方法3、临床比较试验方法4、体外研究方法3、生物利用度: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分为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 。

4、生物利用度评价的常用药动学参数:

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的药动学研究方法,是以药动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

单剂量给药时生物利用度评价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 、 AUC0→t、Cmax、tmax 等。

5、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各题型大致分布:选择填空主要分布在绪论、第1、2章;名解主要分布在第3章;简答题是2、3、4、5章每章一个,论述题在第4章溶出度部分。

绪论

1. 药品的定义(不考药品类型)

答:指对疾病具有预防、治疗或诊断作用,以及具有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直接关系到用药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要确保其安全、有效。

2. 任务宗旨(填空、选择)

答: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质量可控

3. 法制(应该不考)

答:世界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收载药365种——“品尝”方法寻找、筛选、认识药物

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共收载药物 884种——本草经:性味、产地、采制要点、治疗功效

李时珍《本草纲目》 共52卷 共收载药物1892种——药物学巨著:分类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

4. ICH

答: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的国际协调会议(ICH)——药物研发、注册审批统一的国际性指导标准;避免重复,减少浪费、加快研发,保证新药安全、有效

5. 研发的基本程序(临床前研究2—5年)

答:新药发现(2~10年)→临床前研究(2~5年)→临床研究(2~7年)→产业化研究(2~3年)→上市(3年) 本学科主要是在临床前研究:物理化学性状、制剂处方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评价、药效药理评价、安全性评价、体内过程评价、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章

1.前处理的目的(化学药)

答:为满足所选用的分析方法对试样的要求,使之处于可测定状态。多数具有特殊结构或取代基的化学原料药可不经特殊处理,用适当的溶剂溶解;药物制剂:排除处方组成中的干扰成分;含金属或卤素、硫、磷、硒等特殊元素的药物:依据其在药物分子中结合状态,进行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除去有机药物中的卤素、金属。金属有机药物:R-O-Me(有机酸或酚的含金属有机药物 金属盐;结合不牢固)有机金属药物 R-Me (结合牢固)

3.分析方法验证 表格(+ -) 理解定义,各领域使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章 (选择、填空)

1.杂质的定义、分类及来源

答:①定义: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ICH:药物中存在的,化学结构与该药物不一致的任何成分。②分类: 按理化性质: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残留溶剂;

按来源:工艺杂质(合成中未反应完全的反应物、试剂、中间体、副产物等)、降解产物、从反应物及试剂中混入的杂质等;

按其毒性:毒性杂质、普通杂质;

按化学结构:如甾体、生物碱、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聚合物等。

2.杂质研究的重要性(安全有效)

答:保证药品安全有效是药品研发及药品评价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药品质量的稳定可控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和基础。杂质研究及控制是药物质量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药品质量保证的关键要素之一。

3.杂质研究的总原则 可以自己叙述

答:杂质研究的总的原则---结合具体工艺以及产品特点来分析产品,通过杂质谱的分析对产品中杂质的来源及结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在杂质谱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准确地分辨与测定杂质的含量;最后综合药学、毒理及临床研究的结果确定杂质的合理限度,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

4.杂质谱(了解)

答:Impurity Profile (杂质谱): A description of the identified and unidentified impurities present in a drug substance. 对存在于药品中所有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的总的描述。杂质谱包括药物中所有杂质的种类、含量、来源及结构等信息。通过杂质谱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产品中杂质概貌(种类、含量、来源和结构等);

5.杂质的降解产物 (有关物质)来源

答:降解产物主要与药物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强制降解试验,分析潜在的降解产物考察样品在酸、碱、高温、光照、氧化等因素影响下的降解产物。必要时,可根据情况进行以上因素综合存在时的强制降解试验。

6. 常用方法:TLC、HPLC

答:化学法、光谱法、色谱法等,随着分离、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更新,高效、快速的分离技术与灵敏、稳定、准确、适用的检测手段相结合。

目前普遍采用的杂质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由于各种分析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杂质分析时,应注意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间的相互补充与验证,如HPLC与TLC及HPLC与CE的互相补充,反相HPLC系统与正相HPLC系统的相互补充,HPLC不同检测器检测结果的相互补充等。

7. 杂质研究的过程(了解)

答:①创新药:1)原料药合成工艺路线和制剂处方的研究和确定;2)根据合成路线分析杂质的类型,初步确定杂质的 结构;3)建立分析方法,进行系统,规范的方法学验证;4)确定毒理学研究用样品的批次,进行毒理学研究;5)根据早期研究的结果确定初步的限度;6)确定临床研究用样品的批次,进行临床研究;

②主要是采用桥接的研究思路,通过质量一致性,桥接已上市药品的安全有效性结果

8. 杂质研究的阶段性,临床、上市。

答:①临床:1) 应对已有批次产品的杂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测,根据安全性研究用样品的杂质含量情况来证明 临床研究用药品是安全的。2) 在杂质含量初步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可在临床研究期间对杂质分析方法进行完善。3) 对于创新药物,杂质限度的最终确定需根据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权衡。故在申报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时,可对杂质的限度做一个初步的规定。

②生产阶段:两报两批,两报两批即药物临床研究的申报与审批,药品生产上市的申报与审批。

③上市再评价

第三章 (名解)

1.稳定性的类型(了解)

答: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学稳定性、药效学稳定性、毒理学稳定性。

2.阶段性

答:①申请临床阶段:稳定性结果应能保证临床用样品的稳定;②申请生产阶段:提交的稳定性资料应能保证产品上市后的稳定,确定储存条件和有效期;③上市后:继续进行大生产样品的稳定性研究,确定最终的有效期。 在不同的阶段,稳定性的要求的内容不同。

3.稳定性目的(任务)

答:①通过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原料药或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的影响下,主要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科学研究 ②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③通过稳定性试验确定药品有效期。

4.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答:①处方因素:pH、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溶剂、离子强度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②外界因素: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5.试验方法(重点) 目的 不涉及具体数据

答:①任务(目的):a.通过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原料药或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的影响下,主要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科学研究 b.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c.通过稳定性试验确定药品有效期 。

②试验方法:稳定性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试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系统全面考察药品的稳定性,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热循环试验、配伍稳定性试验、多剂量包装产品拆封后的稳定性试验。

第四章

1.溶出度的定义

答:溶出度(释放度)——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率与程度。

2.溶出度试验的目的、方法

答:①定义:在体外与体内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如温度、介质、pH值、搅拌速率等),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速率试验,以实验为基础,以溶解为理论,并用数学分析手段处理溶出度试验数据,最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体外释放度,以监测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

②目的:固体制剂重要的质量评价指标。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简单、有效),是研究制剂所含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对制剂质量统一性的方法。处方筛选、工艺优化、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确保体内生物利用度。

3.溶出度曲线 目的 适用范围

答:溶出曲线系把在不同时间点中测得的溶出量按次序依次连接起来,成为一条连续的曲线。

——是溶出度的表达形式之一,它可以更直观地反映溶出过程的规律。

——溶出曲线表示制剂的整个溶出过程,相同处方同一生产工艺的产品,其溶出曲线应该是相近的

4.N-W方程原理 知道

答:dM/dt=D×A×k×(Cs-C)/h

M:药物溶解的量;t:时间;D:药物的扩散系数;A:药物颗粒表面积;h:停滞层厚度;Cs:停滞层的药物浓度;C:溶出介质中药物的浓度;Cs-C:浓度梯度。

5.溶出度的测定法

答:篮法、浆法、小杯法、浆碟法、流通池法、往复筒法。

6.溶出度的检查方法(仪器)

答:液相、紫外。

7.溶出度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怎样建立的)

答:①确定测定溶出度的目的②确定溶出条件(装置与转速、溶出介质、取样时间、限度Q、样液颗粒的去除方法)③结果分析

8.溶出过程的评价

答:模型依赖法和非模型依赖法(相似因子法、相似等效限法,AV值法)

9. 问题与展望(日本、美国)

答:①问题:方法建立进入误区,片面地理解溶出度试验。单纯考虑溶出度试验,认为是孤立存在的。建立“制剂跟着溶出度试验走”的理念,即“为能符合一个严格的溶出度试验条件,深入地研究制剂工艺”。建议建立参比制剂目录;参照日本、美国建立固定的溶出度评价体系。

②展望:对我国当前该品种药品作出评价关键是:找出处方与工艺的差距,探索科学的处方与工艺与原创厂产品是否有差异?企业间产品溶出是否有差异?同一企业不同批号间是否有差异?同一批号不同片(粒)间是否有差异? 建立我国的“橙皮书”——确定参比制剂

第五章 (简答)

1.体内药物分析的目的、概念(清楚)重点

答:①概念:体内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

②意义:采用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数量与形态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药物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有助于从药物的研究、生产、临床应用等各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作出评价,有助于药物的改进和发展;加强药物在生物样品内作用机理的研究,以了解和阐明药物结构、理化性质、剂型及生产工艺与药物疗效等关系,已成为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③任务:进行分析方法学的研究、为药物体内研究提供数据、为临床治疗药物检测提供数据、内源性物质的监测与研究、滥用药物的监测。

2. 体内药物分析对象(读一下,了解)

答:分析对象:药物及代谢物、内源性物质的种类、结构、数量,包括:游离型和结合型药物总浓度的测定、游离型药物浓度的测定、药物活性代谢物的测定、对映体药物的测定、内源性活性化合物的测定。

3.生物样品?(重点)

答:分类:主要的是:脏器组织、血液、尿液、唾液、毛发。 会考大题,不用太细。

5.前处理的目的

答:通过分离、纯化、富集或化学衍生化等,为药物的最终测定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选择合理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确保分析准确、可靠。

①使药物从缀合物及结合物中释放—测定药物的总浓度;②使样品纯化——消除生物基质中内源性物质的干扰;③提高检测灵敏度——适应和符合测定方法要求的灵敏度;④防止分析仪器的污染和劣化——提高分析仪器的耐受程度、改善分析结果。

6.选用样品类型

答:待测生物样品的类型决定样品预处理方法:

血浆、血清——常需去除蛋白质 唾液——主要采用离心沉淀除去粘蛋白

尿液——常采用酸或酶法使缀合物水解 头发——需要将头发进行有机破坏后测定微量元素

7.预处理方法(5条)

答:有机破坏法、去除蛋白法、溶剂萃取法、缀合物的水解、化学衍生化法。

8.有机破坏法的方法、去除蛋白的目的

答:①有机破坏法的方法:湿法破坏、干法破坏、氧瓶燃烧法 应用:微量元素测定

②去除蛋白的目的:非破坏性生物样品预处理的第一步——可使结合型药物释放;去除蛋白后取上清液直接分析测定,去除蛋白后取上清液经进一步分离、纯化、浓集后分析测定

9.分离纯化与浓集方法

答:①分离纯化法:1、——液—液萃取法(传统的方法) 2、——固相萃取法(液—固萃取法) 3、——自动化固相萃取技术 4、——固相微萃取 5、——液相微萃取 6、——微透析技术 7、——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最常用的两种:a.液—液萃取;

b.固相萃取法:将不同填料作为固定相装入微型小柱,当含有药物的生物样品溶液通过时,由于受到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它亲和力作用,药物或杂质被保留在固定相上,用适当溶剂清洗杂质,再用适当溶剂洗脱药物。 ②浓缩方法:旋转蒸发仪、氮吹仪、真空浓缩仪、离心真空浓缩仪

10.新型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 概念

答:(一)微波消解:①高压消解,②内加热 知道名字、特点

(二)固相微萃取:①蛇信原理,②了解基本步骤:固相微萃取方法分为:萃取过程和解吸过程两步①萃取过程—具有吸附涂层的萃取纤维暴露在样品中进行萃取②解吸过程—将已完成萃取过程的萃取器针头插入气相色谱进样装置的气化室内,使萃取纤维暴露在高温载气中,并使萃取物不断地被解吸下来,入后序的气相色谱分析

(三)液相微萃取 (四)微透析:特点:对清醒、自由活动动物在体取样。①时间分辨性;②空间分辨性;③同时取样;④目标分辨性;⑤不需处理 (五)超临界萃取(六)分子印记固相萃取(以分子印迹聚合物(MIP)为固定相的萃取技术。)MIP是以待测物为模板分子,利用高分子合成手段制备的能选择性吸附待测物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10.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答:建立:①分析方法的选择;②分析方法的建立:a.检测条件的筛选,b.分离条件的筛选。

1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2初步拟定分析方法后,进行一系列试验工作,选择最佳分析条件,同时验证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确认是否适用于实际生物样品。3 分析方法的建立步骤:第一步:检测条件的筛选 第二步:分离条件的筛选

验证:首先为分析方法的验证——特异性、精密度与准确度、回收率、定量限与检测限、溶液稳定性

其次为生物基质中待测药物稳定性的验证 ——室温放置、冷冻(或冷藏)、冻-融循环 不考罗列7条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为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或加权最小二乘法(weighted least squares)

第六章

1、药学等值性:

同一药物相同剂量制成同一剂型,在质量评价指标符合规定标准时所具有的质量性质称药学等值性。具有药学等值性的制剂间称药学等值剂。

药学等值并不等于生物学等效。

2、生物等效性:生物等效性指药物临床效应的一致性。

临床效应:药物治疗效果与毒副反应。

评价方法:1、药动学研究方法2、药效学研究方法3、临床比较试验方法4、体外研究方法3、生物利用度: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分为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 。

4、生物利用度评价的常用药动学参数:

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的药动学研究方法,是以药动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

单剂量给药时生物利用度评价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 、 AUC0→t、Cmax、tmax 等。

5、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各题型大致分布:选择填空主要分布在绪论、第1、2章;名解主要分布在第3章;简答题是2、3、4、5章每章一个,论述题在第4章溶出度部分。


相关内容

  • 江苏大学医学检验专升本毕业考试复习提纲
  • 第一部分:微生物学及免疫学 一.细菌学 1.微生物种类.大小测量单位. 2.细菌细胞壁成分与功能:中介体.质粒的概念及功能. 3.细菌特殊结构的概念及功能 4.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条件.生长周期 5.人工培养基种类和用途 6.革兰染色原理.方法.步骤.结果及意义 7.抗酸染色原理方法.步骤.结果及意义 ...

  • 人教版生物初二下册复习提纲
  • 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 .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2.无性生 ...

  • 八下生物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结合成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 ...

  • 药学分子生物学复习提纲 by Shelly
  • 药学分子生物学复习提纲 By shelly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基因:核酸分子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是DNA 长链上一个由特定核苷酸组成并具有特定遗传功能的片段. 内含子:基因中能被转录成前体转录物,但却不能成为mRNA 组成成分的序列 重叠基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 序列. 断 ...

  •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 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 ...

  • 药物化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 药物化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熟练掌握以下专业术语的定义: 1. Prodrug(p489)或无活性,进入体内后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原药物分子发挥作用,这种结构修饰后的药物称作前体药物,简称前药.(p489) 2. Soft drug:软药,体内有一定生物活性,容易代谢失活的药物,使药物在完成治疗 ...

  • 八下生物复习提纲(新)
  • 八下生物复习提纲 1. 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扦插.嫁接.压条等属于无性生殖. 2.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无性生殖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柿树.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3. 昆虫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发育过程经 ...

  • 历史复习提纲(初一(下)全)
  • 1. 隋朝581年建立,589年统一全国,618年灭亡.统一全国的原因:顺应北 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统一:隋朝比陈朝强大.意义: 结束了南北长期战乱.分裂的局面,消除了南北交流的障碍,为唐朝的繁 荣奠定了基础. 2. 开皇之治:隋文帝开皇时期采取了轻徭薄赋.整顿史治的政策,社会出现 ...

  •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1]
  • 1 / 18 HBY 法学概论复习提纲(仅供参考) 法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编 法理学 第二章 法的本体 第一节 法的概念.要素及其分类 一.法的概念(特征.与其他社会规范的不同): 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遗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