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基金基础知识

证券投资基金(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目录

[]

o

o

o

o

o

o

o

o

 1 什么是证券投资基金 2 投资基金的主体构成 3 投资基金的构成[1] 4 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4.1 按交易机制划分 4.2 按投资对象划分 4.3 按组织形态划分 4.4 按投资风险与收益划分 4.5 按募集方式划分 4.6 按投资理念分 4.7 按投资货币种类分 4.8 按资本来源和运用地域的不同分 5 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 6 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费用 7 基金相关的专用名词 8 基金相关的一些技术指标

9 基金的选择 10 基金业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债券的区别和联系

1、从基金的组织形态来考察分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

2.从交易方式来考察分封闭型基金和开放型基金。

按投资对象划分

按组织形态划分

按投资风险与收益划分

按募集方式划分

 :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 :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而言,是就证券发行方法之差异,以是否向社

会不特定公众发行或公开发行证券的区别,界定为公募和私募,或公募证券和私募证券。

按投资货币种类分

基金收取的费用大致为以下几项,费率和费用项目各基金不同。

用于衡量基金投资组合变化的频率以及基金经理持有某只股票平均时间的长短。其计算方法是用基金一年中证券投资总买入量和总卖出量中较小者,除以基金每月平均净资产。

 例如,周转率为100%的基金通常持股期限为一年;周转率为25%的基金则为四

年。通过换手率,能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到底是买入并长期持有还是积极地买进卖出。通常,换手率较低的基金采用低风险投资策略,而换手率较高的基金则比较激进且风险较高。价值型基金持有股票的时期较长,周转率较低;而成长型基金则周转率较高,风险也较高。值得注意的是,高换手率意味着基金证券投资的税收和交易费用也随之增加。此外,频繁交易还可能产生隐形的“交易费用”,即由于交易金额较大,使股价向不利的方向运动。例如基金要大量卖出一只股票,分批卖出时容易造成价格不断下跌,使得基金以越来越低的价格成交,投资者的收益也相应越少。因此,换手率低的基金会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长期回报。

平均回报

平均回报为年度化的平均周回报,得出数据未必与过去一年实际年度回报相等。 标准差

标准差反映计算期内总回报率的波动幅度,即基金每周的总回报率相对于平均周回报率的偏差程度,波动越大,标准差也越大。量化的是收益的波动性。

阿尔法系数

阿尔法系数(α)是基金的实际收益和按照β系数计算的期望收益之间的差额。其计算方法如下:超额收益是基金的收益减去无风险投资收益(在中国为 1 年期银行定期存款收益);期望收益是贝塔系数β和市场收益的乘积,反映基金由于市场整体变动而获得的收益;超额收益和期望收益的差额即α系数。该系数越大越好。 贝塔系数

贝塔系数(β)衡量基金收益相对于业绩评价基准收益的总体波动性,是一个相对指标。β越高,意味着基金相对于业绩评价基准的波动性越大。β大于1,则基金的波动性大于业绩评价基准的波动性,反之亦然。

 例如:如果 β 为 1 ,则市场上涨 10 %,基金上涨 10 %;市场下滑 10 %,

基金相应下滑 10 %。如果 β 为 1.1, 市场上涨 10 %时,基金上涨 11%, ;市场下滑 10 %时,基金下滑 11% 。如果 β 为 0.9, 市场上涨 10 %时,基金上涨 9% ;市场下滑 10 %时,基金下滑 9% 。

R平方

(R-squared)是反映业绩基准的变动对基金表现的影响,影响程度以 0 至 100 计。如果 R 平方值等于 100 ,表示的变动完全由业绩基准的变动所致;若 R 平方值等于 35 ,即 35% 的基金回报可归因于业绩基准的变动。简言之, R 平方值愈低,由业绩基准变动导致的基金业绩的变动便愈少。此外, R 平方也可用来确定贝塔系数( β )或阿尔法系数( α )的准确性。一般而言,基金的 R 平方值愈高,其两个系数的准确性便愈高。

特雷诺指数

特雷诺指数(Treynor 's measure)表示基金组合每单位系统风险的回报。该指数越大越好。

詹森指数

在选择基金时应考虑以下的要素: 

 基金的类型:投资者应根据自己个人理财规划确定自己在多长的时间内,以多大比例的资产,投资于何种基金。 基金的过往业绩:过去的业绩不能保证以后的业绩。 o 根据评价基金的技术指标挑选基金。 o 排名:在同一时间段,同一类型基金内的排名。 o 四四三三法则: 按以下顺序挑选  “4”:该基金一年期绩效排名在同类型的前四分之一  “4”:该基金两年、三年、五年以及自今年以来绩效排名在同类型的前四分之一  “3”:该基金六个月期绩效排名在同类型的前三分之一  “3”:该基金三个月期绩效排名在同类型的前三分之一 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投资经历和投资业绩,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最好不要选择有频繁跳槽经历的基金经理。 基金公司:了解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和,以及投资研究体制是否合理有效。 o 同一个基金公司的所有基金都共享公司的研究成果,所以同一基金公司的基金往往业绩有很大的关联性。 o 当基金公司的大股东,高层管理者或核心投研团队出现变动时,此基金公司的业绩可能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选择基金时应考虑到这一点。 o 基金公司历史上是否有污点,是否注重投资人利益。 基金的费用:长期来看,基金的费用也是影响基金收益的重要因素。 基金的规模:不同市场,不同类型的基金有不同的最佳规模,一般来说,小规模的基金操作上可以比较灵活,大规模的基金业绩比较平稳,波动较少。 测评机构:专业的基金测评机构对基金的评价,分类和评级可以作为选择基金的

重要参考。知名的基金测评机构有:

o 晨星:在同类基金中,基金按照“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前10%被评为5星;接下来22.5%

被评为4星;中间35%被评为3星;随后22.5%被评为2星;最后10%被评为 1

星。晨星中国提供基金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和十年评级(晨星美国公司不提

供一年和两年的评级)。

o Lipper():

 基金的组合:为了降低风险,,人们往往对基金进行组合。比如购买不

同基金公司的基金,在不同的时间上买入,购买投资于不同行业的基金,购买不同种类的基金。

o 基金定投:以同一数额,以相同的间隔时间,投资于特定基金,以此来

平滑收益,降低非系统风险。 基金业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1.

 老鼠仓:用自有资金买入股票后,用他人资金(如自己控制的机构资金,证券投

资基金资金)拉高相应股票价格后,通过出售个人所购买的股票进行盈利。是一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手段自肥的非法行为。

 通过同一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抬高特定基金的业绩,造成此基金业绩优秀的假象。

2.追求短期业绩

在一些投资者的偏好影响下,一些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短期业绩要求过高,致

使部分基金经理出现仅因考核压力而过于注重短期收益,牺牲长期收益的现象。  出于排名和考核压力,在相关时间段内基金经理可以故意拉抬自己,

来提高自己基金的业绩。

3.过分追求基金公司利益 

由于大部分开放式基金管理费的确定是由基金规模乘以一个百分比,所以基金公司的盈利不直接和基金持有者的盈利相关联,所以有可能出现基金公司为了追求规模牺牲基金持有者利益的情况。

4.误导投资者

基金公司故意误导投资者,进行虚假的,夸大的宣传。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

目录

[]

o

o

o

o

o

o

o

o

o

o

o 1 什么是私募股权投资 2 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1] 3 私募股权投资的分类[2] 4 私募股权投资的经济学分析[1] 5 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2] 5.1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参与者 5.2 二、私募股权投资的操作流程 5.3 三、私募股权投资的项目评估标准 5.4

四、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 5.5 五、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管理 6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状况[1] 6.1 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 6.2 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特征 6.3 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6.4 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对策 7 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2] 7.1 一、相关背景 7.2 二、案例分析

[]

从1984年中国引进风险投资概念至今,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已经历了26个春秋的潮起潮涌。在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蜂拥而至的同时,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在快速发展壮大,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已经从一个“新生儿”逐步成长起来,并已开始迈出坚实的步伐。

[]

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

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类似,我国对私募股权投资的探索和发展也是从风险投资开始的,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中提到了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问题,随后由国家科委和财政部等部门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公司)。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量的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进入我国,从此在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中掀起了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浪。

第一次投资浪潮出现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这一阶段的投资对象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海外投资基金大多与中国各部委合作,如北方工业与嘉陵合作。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行政干预较为严重,投资机构很难找到好项目,而且当时很少有海外上市,又不能在国内全流通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后找不到出路,这导致投资基金第一次进入中国时以失败告终,这些基金大多在1997年之前撤出或解散。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出台,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极大鼓舞了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情,掀起了第二次短暂的投资风潮。国内相继成立了一大批由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圳市政府设立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和中科院牵头成立的上海联创、中科招商。2000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个有关风险投资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为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了相关的原则。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筹备在深圳开设创业板,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推动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但当时由于还没有建立中小企业板,基金退出渠道仍不够畅通,一大批投资企业无法收回投资而倒闭。

前两次的私募股权投资热潮由于退出渠道的不顺畅而失败,但这种情况在2004年出现了转机。2004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制度创新——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这为私募股权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提供了IPO的退出方式。所以2004年以后出现了第三次投资浪潮,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案例开始出现。2004年6月,美国著名

的新桥资本以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深圳发展银行17.89%的控股股权,这也是国际并购基金在中国的第一起重大案例,同时也诞生了第一家有国际资本控股的中国商业银行。由此发端,很多相似的PE案例接踵而来,PE投资市场渐趋活跃,从发展规模和数量来看,本轮发展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

总体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发展迅速,新募集基金数、募集资金额和投资案例与金额等代表着投资发展的基本数据将会长时间保持增长状态,这是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数量多、发展快所带来的投资机遇。

[]

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特征

 本土投资机构发展迅速 人民币基金募资成国内主流 传统行业渐成投资重点 投资类型多样化 退出方式以IPO为主

[]

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1.本土投资机构资金实力相对薄弱

与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实力相比,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融资能力显得较为弱小。这与我国投资者进入存在障碍有关,目前法律法规对于投资者的进入尚未明确规定,另外,国有资本投资进入私募股权投资的资格受到很大的政策限制,这致使私募股权投资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投资者也未敢贸然进入该领域。相比而言,在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养老基金)是这个市场的主体,这也导致了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募集规模动辄达到数亿到数百亿美元。

2.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够专业

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处在萌芽阶段,无论是组织形式选择、市场定位还是投资制度策略都还在摸索着发展,其专业性不如管理服务体系成熟的外资私募股权投资。例如,从组织形式来看,国外的经验证明,有限合伙制是最符合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组织形式,但国内直到2007年才实行新的《合伙企业法》,目前仍有多数地区对有限合伙企业的注册细节不了解或者不支持,抑制了这一组织形式的发展。另外,中国投资机构对全球资源的利用远远不够,英联和摩根斯坦利等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入股太子奶后,从美国聘请了CFO并聘请国际饮料公司驻华市场负责人的英国人为市场顾问。而本土基金鲜少能做到这些。另外,中国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具有政府背景,很容易将行政关系带入运营管理体系中,和国际化投资操作体系相差甚远。

3.投资者和项目存在不对称

目前,中国完全符合私募机构投资要求的优质投资项目并不多,所以规模大、质量优的项目受到大家一拥而上的追捧,导致大量资金追逐少数的项目,结果使投资利润下降。虽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原则上不会排斥中小型企业,但他们的选择标准是拥有核心技术、产权清晰、独立自主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而符合标准的中小企业有些没有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的意识,有些虽然希望寻求与私募股权接洽的机会,却往往由于存

在产权不明晰、财务记录混乱等我国中小企业的通病而错失融资机会,由此导致了在中国出现投资者很难找到有价值的项目、需要资本的企业又很难找到投资者的困境。

4.缺乏顺畅的退出通道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的主要目的是“以退为进,为卖而买”。融资、筛选项目和退出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运作的重要步骤,三者环环相扣,任何环节的脱节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盈利。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曾处于“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尽管股权分制改革后中国市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IPO规模世界排名第一,但是仍不能满足中国企业上市的要求。因为中国尚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没有真正的柜台市场,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有较高的门槛,且上市成本高。另外,2006年商务部公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10号文)规定中国企业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须经商务部审批,没有一家此后成立的企业实现海外红筹上市。不过近期创业板的成功启动对私募股权投资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但创业板是否能够成为纳斯达克的追随者而非像日本创业板那样被迫关闭,需要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共同努力。

5.缺少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是私募股权投资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尤其在中国遵循“政策支持则兴,政策反对则衰”的基本特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保障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甚至存在政策法规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况。另外,中国企业的税负过高也是制约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一大因素。(1)法律法规不健全;(2)政策之间相互矛盾;

(3)税负过高。

[]

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对策

1.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建设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存在提供了初步的法律依据,但政策法规前后矛盾、针对性不强或模棱两可的情况大有存在。政府可在现存法律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规定,通过对《公司法》、《证券法》和《合伙企业法》等法规的补充来完善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环境。另外,立法需要在税收问题、投资者进入问题和退出渠道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和规范。以税收制度为例,政府需要完善税收配套制度改变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海外离岸金融中心设立公司导致我国税收流失的情况。建议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征收与国内企业一样的税收。对于一些新兴行业及特殊的行业,可以实行税收上的优惠,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进入,以推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其市场的积极发展。为鼓励私募股权投资者采取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我国也应该仿效世界各国税收立法的通行做法,严格遵循法律主体资格的原则,只对在法律上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营业组织征税,这样就可以解决双重征税的问题。

最近,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已经上报国务院,不久即将出台,这将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法规政策。

2.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

私募股权投资政策法规并未明确之前,各监管部门只能根据自己所管辖机构的特点和需要出台规章制度,从长期发展来看这不利于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另外,各地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也各不相同,不利于统一监管。政府应该推动市场的统一规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而不能形成新的市场分割。

3.健全股权登记托管体系

保护产权、减少虚假注资和抽逃资本以及股权交易是一个合格的股权交易系统应该具备的能力,国外有许多中介机构从事股权的登记和托管业务,但我国现阶段只有两个交易所的

CP0——关明生

关明生先后获得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伦敦商学院授予的工程学和科学学硕士学位。他在国际企业管理领域有25年经验,曾在财富500强企业BTR Pie担任过4年中国区总裁,在另一家财富500强企业Ivensys Plc也担任过中国区总裁。他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15年,历任要职,在业务开发、销售、市场、合资企业和国家级分公司管理方面卓有建树。2001年1月关明生加盟阿里巴巴。进入阿里巴巴后在他的协助下,马云带领阿里巴巴做了三件大事——“延安整风运动”、“抗日军政大学”和“南泥湾开荒”。进而形成了使阿里巴巴团队在网络泡沫中奇迹活下来的九条价值观:客户第一、群策群力、教学相长、质量、简易、傲情、开放、创新、专注,这也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精髓。 CTO—吴炯

吴炯2000年5月加盟阿里巴巴,此前,他在1996年4月加入雅虎,主持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开发。吴炯是具有强大功能、效率卓著的雅虎搜索引擎及其许多应用技术的首席设计师。1999年11月23日,吴炯作为唯一发明人主持了雅虎电子商务基础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他的加盟,为阿里巴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投资过程

(1)第一轮投资

阿里巴巴的飞速发展吸引了风险投资家们的目光,风投们寻着B2B的香味找到了阿里巴巴。“那时我们整整拒绝了38家风险投资公司,马云一直在等待最适合的那一家,”阿里巴巴的资深副总裁金建航这样描述那段经历,“风投找来的时候,公司的账上一分钱都没有了。而马云硬是带着大家勒紧裤腰带挺了过来,宁缺毋滥。”马云理想中的合作伙伴是那些愿意与阿里巴巴一同成长的公司。他们要和公司有着同样的目标,而不是只看眼前的短期利益。

就在这时,瑞典著名的投资公司Investor AB派副总裁蔡崇信到杭州考察阿里巴巴。短短几天时间,通过和马云推心置腹的交谈和深入的考察,蔡崇信看到了阿里巴巴广阔的前景,于是要求加入阿里巴巴。两个月后,他就任阿里巴巴CFO。蔡崇信不仅促成了Investor AB对阿里巴巴的投资,他放弃高收入加盟阿里巴巴更是在风投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利用在华尔街的人脉关系,为阿里巴巴引入了包括高盛、富达投资(Fidelity Capital)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等的投资。

1999年10月,由高盛(Goldman Sachs)牵头,联合美国、亚洲、欧洲一流的基金公司汇亚(Transpac)、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of Singapore)、瑞典Investor AB和美国Fidelity的参与,向阿里巴巴投资总计500万美元。这次融资开了高盛投资之先河,在此之前,高盛还从来没有投资过第一轮,更不用说在第一轮中领投。

(2)第二轮投资

阿里巴巴与软银结缘,源于马云和孙正义的“一见钟情”。软银的进入,无疑是阿里巴巴发展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笔。正是这个“大玩家”不断地在资金及其他方面全力支持马云,才使得阿里巴巴能够“玩”到今天的规模。

2000年1月18日,软银向阿里巴巴注资2000万美元,这是阿里巴巴历史上第二轮私募。在投资完成后,软银还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与阿里巴巴在日本和韩国成立合资公司,并且战略性投入管理资源和市场推广资源,帮助阿里巴巴开拓全球业务。

(3)第三轮投资

互联网的寒风吹过,国内一大批网站倒下了,阿里巴巴也面临危机。阿里巴巴开始了战略调整,准备“过冬”。为了坚持下去,阿里巴巴的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

2001年12月,通过开源节流双管齐下,阿里巴巴公司当月冲破收支平衡线,实现盈利。尽管还处在互联网低潮期,但阿里巴巴的发展让投资者再一次看到了其广阔的前景。而此时的阿里巴巴也急需资金扩展业务,于是2002年,阿里巴巴又一次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第三次投资。

2002年2月,日本亚洲投资公司与阿里巴巴签署投资协议,投入5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2002年10月,阿里巴巴正式发布日文网站,进军日本市场,成为其发展历程中又一次重要行动。

(4)第四轮投资

通过整个团队的努力,在整个行业还处在寒冬的时候,2002年阿里巴巴已经轻松实现盈利1元的目标。到了2003年,非典的爆发,使得电子商务价值凸显,阿里巴巴成为全球企业首选的电子商务平台,各项经营指标持续上升,到了年底盈利已经过亿。2003年7月7日,马云拿出1个亿,在杭州布下了他改变电子商务格局的又一步棋子——淘宝网,正式进军C2C,为用户提供个人网上交易服务。C2C也成为马云沿电子商务产业链布局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将服务质量提高,增强交易的安全保障,2003年年底,淘宝网又推出了网上交易信用中介工具“支付宝”,这一举措得到了众多用户的认可;截至当年年末,淘宝网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30万,月交易量2500万元。但是,淘宝一直坚持免费交易策略,在马云看来,淘宝需要在3~5年内着力培养网上平台的“商气”,完善包括信用评估、支付手段和交易流程等环节,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2004年2月18日,包括软银、美国Fidelity、Granite Global Ventures(GGV)和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在内的4家基金共向阿里巴巴投资8200万美元,成就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私募投资。

其中,除了总部位于美国硅谷,以创新技术投资为导向的风险投资基金GGV公司是新近加入的投资人外,其他3家均是阿里巴巴第二轮私募中就已经入股的老股东。与第二次融资一样,这一次的牵头人还是软银——阿里巴巴除管理层和员工股之外的第二大股东。但是,领投阿里巴巴第一笔私募的高盛集团却没有追加投资。此时,作为公司第一轮私募的大股东,高盛已套现了部分股份,其余几家早期的风险投资也开始逐步安排套现。

经过此次融资,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阿里巴巴管理层和员工仍旧是公司最大股东,软银居第二。马云为首的创业团队占有阿里巴巴47%的股份,富达约占18%,其他几家股东合计约15%,软银约占20%。

3.投资策略分析

(1)私募投资常用的策略分析

①联合投资策略。对于风险较大、投资额较高的项目或企业,投资人往往联合其他投资机构或个人共同投资,牵头的投资人持有的股份最多。这样,对于创业企业来讲,也可以享有更多的投资者的资源。当然,也并不是投资者越多越好,因为投资者太多,难免发生冲突。 ②分段投资。在创业企业发展的早期,各方面的风险大,但是资金需求量则相对较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逐步减少,资金需求却逐步增加,对于发展情况不是逐步趋好而是趋坏的项目,投资人可以在下一轮投资时慎重考虑是否进一步追加投资。对于那些已经没有挽救希望的企业,则通过清算等手段尽可能收回前期投资。这种分阶段多次投资的策略,使投资人可以根据风险的变化进退自如,以尽可能避免投资的损失。

③匹配投资。匹配投资是指投资人在对项目或企业进行投资时,要求项目的经营管理者或创业企业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匹配投资将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捆在了一起,促使创业企业或项目经营管理者加强管理,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

④组合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人在进行投资时一般不把资金全部投向一个项目或企业。而是分散投向多个项目或企业。这样一来,一个或几个项目或企业的损失就可能从另外的项目或企业的成功中得到补偿,从而就可以避免风险投资公司全军覆没的危险。因为一般说来,几个项目同时失败的可能性较一个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2)私募投资阿里巴巴的策略分析

通过前面对阿里巴巴投资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私募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是融合了分段投资以及联合投资的策略。分段投资体现在:私募的投资过程,随着阿里巴巴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共四轮。其中,第一轮与第二轮投资,处于企业发展的早期,因此投资风险最大;第三轮投资处于企业的成长期,投资风险随之缩小;而进入第四轮投资,企业也进入扩张期,投资风险进一步降低。而联合投资体现在:在第一轮投资中,是由高盛领投,汇亚、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Investor AB和富达亚洲共同投资的。而第四轮则是由软银牵头,富达亚洲、GGV和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共同参与投资的。通过不同的投资策略的组合,私募投资人可以更灵活地应对企业变动,有效降低了风险。

4.私募退出

(1)并购

2005年,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淘宝也在短短的两年内在中国C2C市场战平eBay。但是,随着电子商务领域内日趋白热化的竞争,阿里巴巴急需在短时间内给竞争对手设置一个更高的门槛,以强化其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领先地位,这无疑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而与此同时,自企业接受VC的第一笔投资起,就注定着它有一天要面临投资者退出套现的压力。一般VC的投资期限为3~5年,即使是按照5年来算,到2005年,包括高盛在内的早期投资阿里巴巴的风险投资也已经全部到期,风投当然希望阿里巴巴能够早日上市,实现退出套现。但马云却一直认为阿里巴巴上市的机会还不成熟,坚持要等淘宝战胜、阿里巴巴和淘宝垄断B2B和C2C市场后再上市。那到底是支持阿里巴巴继续发展,还是享受阶段性成功套现退出?不同的私募投资者,因为其投资风格以及面临的资金压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投资者上市的压力可以不管,但是其套现的要求却不能拒绝,面临着资金和套现的双重压力,2005年,马云作出了阿里巴巴成长道路上又一次重大的决策——与雅虎联姻。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和雅虎在北京宣布签署合作协议。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这里面包括雅虎的门户、一搜、3721以及雅虎在一拍网上所有的资产。除此之外,阿里巴巴还将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以及雅虎品牌在中国无限期使用权。但与此同时,雅虎将拥有阿里巴巴40%的股权、35%的投票权,董事会中阿里巴巴占两席,雅虎一席,软银一席。

经过这次并购以后,阿里巴巴管理层和其他股东可以套现5.4亿美元,这一价格完全可以让阿里巴巴早期的风险投资全部退出。这样一来,部分早期创业者手中的股权得以变现,对整个团队是个很大的激励。此外,通过并购,阿里巴巴公司将得到2.5亿美元的现金投资,有了这笔钱,马云可以进一步发展淘宝,巩固其电子商务龙头的地位。

(2)香港上市

2007年7月29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集团年会上,首次向员工确认阿里巴巴即将启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程序。至此,创建8年的阿里巴巴终于走上上市之路。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在香港挂牌上市,当日以39.5收盘,较发行价涨192%,创下港股当年新股首日涨幅之最。阿里巴巴也以近300亿美元的市值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整个阿里巴巴集团也成为中国首个跻身全球互联网五强的网络公司。

在私募的帮助下,阿里巴巴从创建之初的18人发展到2007年的1200多名员工,从公司与公司之间最大交易平台的形成,到个人与个人之间交易平台的迅速崛起,成就了中国最惊人的互联网传奇。在辅助阿里巴巴成长的过程中,风投也从中获取了高额的回报。

(3)退出收益分析

阿里巴巴上市后,软银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价值55.45亿元人民币,加上2005年雅虎入股时套现的1.8亿美元,软银当初投资阿里巴巴的回报率已高达71倍,创下了投资的神话。

而高盛作为最早领投阿里巴巴的VC,并没有能够享受到如此高额的收益。这是因为除软银以外,其他VC都没有能够坚持到阿里巴巴上市。早在第四轮投资的时候,高盛就没有跟投,并且已套现了部分股份。而此时,多家VC也已经开始着手安排逐步退出。到阿里巴巴和雅虎联姻以后,除了软银继续增持阿里巴巴股份以外,其余VC也都陆续进行套现。因此,到阿里巴巴上市之前,只有软银一家VC还一直在阿里巴巴的股份中牢牢占据主要地位,其他风险投资商已经全部退出了。

证券投资基金(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目录

[]

o

o

o

o

o

o

o

o

 1 什么是证券投资基金 2 投资基金的主体构成 3 投资基金的构成[1] 4 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4.1 按交易机制划分 4.2 按投资对象划分 4.3 按组织形态划分 4.4 按投资风险与收益划分 4.5 按募集方式划分 4.6 按投资理念分 4.7 按投资货币种类分 4.8 按资本来源和运用地域的不同分 5 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 6 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费用 7 基金相关的专用名词 8 基金相关的一些技术指标

9 基金的选择 10 基金业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债券的区别和联系

1、从基金的组织形态来考察分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

2.从交易方式来考察分封闭型基金和开放型基金。

按投资对象划分

按组织形态划分

按投资风险与收益划分

按募集方式划分

 :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 :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而言,是就证券发行方法之差异,以是否向社

会不特定公众发行或公开发行证券的区别,界定为公募和私募,或公募证券和私募证券。

按投资货币种类分

基金收取的费用大致为以下几项,费率和费用项目各基金不同。

用于衡量基金投资组合变化的频率以及基金经理持有某只股票平均时间的长短。其计算方法是用基金一年中证券投资总买入量和总卖出量中较小者,除以基金每月平均净资产。

 例如,周转率为100%的基金通常持股期限为一年;周转率为25%的基金则为四

年。通过换手率,能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到底是买入并长期持有还是积极地买进卖出。通常,换手率较低的基金采用低风险投资策略,而换手率较高的基金则比较激进且风险较高。价值型基金持有股票的时期较长,周转率较低;而成长型基金则周转率较高,风险也较高。值得注意的是,高换手率意味着基金证券投资的税收和交易费用也随之增加。此外,频繁交易还可能产生隐形的“交易费用”,即由于交易金额较大,使股价向不利的方向运动。例如基金要大量卖出一只股票,分批卖出时容易造成价格不断下跌,使得基金以越来越低的价格成交,投资者的收益也相应越少。因此,换手率低的基金会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长期回报。

平均回报

平均回报为年度化的平均周回报,得出数据未必与过去一年实际年度回报相等。 标准差

标准差反映计算期内总回报率的波动幅度,即基金每周的总回报率相对于平均周回报率的偏差程度,波动越大,标准差也越大。量化的是收益的波动性。

阿尔法系数

阿尔法系数(α)是基金的实际收益和按照β系数计算的期望收益之间的差额。其计算方法如下:超额收益是基金的收益减去无风险投资收益(在中国为 1 年期银行定期存款收益);期望收益是贝塔系数β和市场收益的乘积,反映基金由于市场整体变动而获得的收益;超额收益和期望收益的差额即α系数。该系数越大越好。 贝塔系数

贝塔系数(β)衡量基金收益相对于业绩评价基准收益的总体波动性,是一个相对指标。β越高,意味着基金相对于业绩评价基准的波动性越大。β大于1,则基金的波动性大于业绩评价基准的波动性,反之亦然。

 例如:如果 β 为 1 ,则市场上涨 10 %,基金上涨 10 %;市场下滑 10 %,

基金相应下滑 10 %。如果 β 为 1.1, 市场上涨 10 %时,基金上涨 11%, ;市场下滑 10 %时,基金下滑 11% 。如果 β 为 0.9, 市场上涨 10 %时,基金上涨 9% ;市场下滑 10 %时,基金下滑 9% 。

R平方

(R-squared)是反映业绩基准的变动对基金表现的影响,影响程度以 0 至 100 计。如果 R 平方值等于 100 ,表示的变动完全由业绩基准的变动所致;若 R 平方值等于 35 ,即 35% 的基金回报可归因于业绩基准的变动。简言之, R 平方值愈低,由业绩基准变动导致的基金业绩的变动便愈少。此外, R 平方也可用来确定贝塔系数( β )或阿尔法系数( α )的准确性。一般而言,基金的 R 平方值愈高,其两个系数的准确性便愈高。

特雷诺指数

特雷诺指数(Treynor 's measure)表示基金组合每单位系统风险的回报。该指数越大越好。

詹森指数

在选择基金时应考虑以下的要素: 

 基金的类型:投资者应根据自己个人理财规划确定自己在多长的时间内,以多大比例的资产,投资于何种基金。 基金的过往业绩:过去的业绩不能保证以后的业绩。 o 根据评价基金的技术指标挑选基金。 o 排名:在同一时间段,同一类型基金内的排名。 o 四四三三法则: 按以下顺序挑选  “4”:该基金一年期绩效排名在同类型的前四分之一  “4”:该基金两年、三年、五年以及自今年以来绩效排名在同类型的前四分之一  “3”:该基金六个月期绩效排名在同类型的前三分之一  “3”:该基金三个月期绩效排名在同类型的前三分之一 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投资经历和投资业绩,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最好不要选择有频繁跳槽经历的基金经理。 基金公司:了解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和,以及投资研究体制是否合理有效。 o 同一个基金公司的所有基金都共享公司的研究成果,所以同一基金公司的基金往往业绩有很大的关联性。 o 当基金公司的大股东,高层管理者或核心投研团队出现变动时,此基金公司的业绩可能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选择基金时应考虑到这一点。 o 基金公司历史上是否有污点,是否注重投资人利益。 基金的费用:长期来看,基金的费用也是影响基金收益的重要因素。 基金的规模:不同市场,不同类型的基金有不同的最佳规模,一般来说,小规模的基金操作上可以比较灵活,大规模的基金业绩比较平稳,波动较少。 测评机构:专业的基金测评机构对基金的评价,分类和评级可以作为选择基金的

重要参考。知名的基金测评机构有:

o 晨星:在同类基金中,基金按照“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前10%被评为5星;接下来22.5%

被评为4星;中间35%被评为3星;随后22.5%被评为2星;最后10%被评为 1

星。晨星中国提供基金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和十年评级(晨星美国公司不提

供一年和两年的评级)。

o Lipper():

 基金的组合:为了降低风险,,人们往往对基金进行组合。比如购买不

同基金公司的基金,在不同的时间上买入,购买投资于不同行业的基金,购买不同种类的基金。

o 基金定投:以同一数额,以相同的间隔时间,投资于特定基金,以此来

平滑收益,降低非系统风险。 基金业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1.

 老鼠仓:用自有资金买入股票后,用他人资金(如自己控制的机构资金,证券投

资基金资金)拉高相应股票价格后,通过出售个人所购买的股票进行盈利。是一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手段自肥的非法行为。

 通过同一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抬高特定基金的业绩,造成此基金业绩优秀的假象。

2.追求短期业绩

在一些投资者的偏好影响下,一些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短期业绩要求过高,致

使部分基金经理出现仅因考核压力而过于注重短期收益,牺牲长期收益的现象。  出于排名和考核压力,在相关时间段内基金经理可以故意拉抬自己,

来提高自己基金的业绩。

3.过分追求基金公司利益 

由于大部分开放式基金管理费的确定是由基金规模乘以一个百分比,所以基金公司的盈利不直接和基金持有者的盈利相关联,所以有可能出现基金公司为了追求规模牺牲基金持有者利益的情况。

4.误导投资者

基金公司故意误导投资者,进行虚假的,夸大的宣传。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

目录

[]

o

o

o

o

o

o

o

o

o

o

o 1 什么是私募股权投资 2 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1] 3 私募股权投资的分类[2] 4 私募股权投资的经济学分析[1] 5 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2] 5.1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参与者 5.2 二、私募股权投资的操作流程 5.3 三、私募股权投资的项目评估标准 5.4

四、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 5.5 五、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管理 6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状况[1] 6.1 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 6.2 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特征 6.3 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6.4 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对策 7 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2] 7.1 一、相关背景 7.2 二、案例分析

[]

从1984年中国引进风险投资概念至今,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已经历了26个春秋的潮起潮涌。在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蜂拥而至的同时,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在快速发展壮大,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已经从一个“新生儿”逐步成长起来,并已开始迈出坚实的步伐。

[]

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

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类似,我国对私募股权投资的探索和发展也是从风险投资开始的,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中提到了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问题,随后由国家科委和财政部等部门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公司)。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量的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进入我国,从此在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中掀起了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浪。

第一次投资浪潮出现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这一阶段的投资对象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海外投资基金大多与中国各部委合作,如北方工业与嘉陵合作。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行政干预较为严重,投资机构很难找到好项目,而且当时很少有海外上市,又不能在国内全流通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后找不到出路,这导致投资基金第一次进入中国时以失败告终,这些基金大多在1997年之前撤出或解散。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出台,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极大鼓舞了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情,掀起了第二次短暂的投资风潮。国内相继成立了一大批由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圳市政府设立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和中科院牵头成立的上海联创、中科招商。2000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个有关风险投资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为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了相关的原则。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筹备在深圳开设创业板,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推动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但当时由于还没有建立中小企业板,基金退出渠道仍不够畅通,一大批投资企业无法收回投资而倒闭。

前两次的私募股权投资热潮由于退出渠道的不顺畅而失败,但这种情况在2004年出现了转机。2004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制度创新——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这为私募股权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提供了IPO的退出方式。所以2004年以后出现了第三次投资浪潮,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案例开始出现。2004年6月,美国著名

的新桥资本以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深圳发展银行17.89%的控股股权,这也是国际并购基金在中国的第一起重大案例,同时也诞生了第一家有国际资本控股的中国商业银行。由此发端,很多相似的PE案例接踵而来,PE投资市场渐趋活跃,从发展规模和数量来看,本轮发展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

总体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发展迅速,新募集基金数、募集资金额和投资案例与金额等代表着投资发展的基本数据将会长时间保持增长状态,这是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数量多、发展快所带来的投资机遇。

[]

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特征

 本土投资机构发展迅速 人民币基金募资成国内主流 传统行业渐成投资重点 投资类型多样化 退出方式以IPO为主

[]

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1.本土投资机构资金实力相对薄弱

与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实力相比,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融资能力显得较为弱小。这与我国投资者进入存在障碍有关,目前法律法规对于投资者的进入尚未明确规定,另外,国有资本投资进入私募股权投资的资格受到很大的政策限制,这致使私募股权投资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投资者也未敢贸然进入该领域。相比而言,在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养老基金)是这个市场的主体,这也导致了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募集规模动辄达到数亿到数百亿美元。

2.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够专业

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处在萌芽阶段,无论是组织形式选择、市场定位还是投资制度策略都还在摸索着发展,其专业性不如管理服务体系成熟的外资私募股权投资。例如,从组织形式来看,国外的经验证明,有限合伙制是最符合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组织形式,但国内直到2007年才实行新的《合伙企业法》,目前仍有多数地区对有限合伙企业的注册细节不了解或者不支持,抑制了这一组织形式的发展。另外,中国投资机构对全球资源的利用远远不够,英联和摩根斯坦利等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入股太子奶后,从美国聘请了CFO并聘请国际饮料公司驻华市场负责人的英国人为市场顾问。而本土基金鲜少能做到这些。另外,中国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具有政府背景,很容易将行政关系带入运营管理体系中,和国际化投资操作体系相差甚远。

3.投资者和项目存在不对称

目前,中国完全符合私募机构投资要求的优质投资项目并不多,所以规模大、质量优的项目受到大家一拥而上的追捧,导致大量资金追逐少数的项目,结果使投资利润下降。虽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原则上不会排斥中小型企业,但他们的选择标准是拥有核心技术、产权清晰、独立自主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而符合标准的中小企业有些没有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的意识,有些虽然希望寻求与私募股权接洽的机会,却往往由于存

在产权不明晰、财务记录混乱等我国中小企业的通病而错失融资机会,由此导致了在中国出现投资者很难找到有价值的项目、需要资本的企业又很难找到投资者的困境。

4.缺乏顺畅的退出通道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的主要目的是“以退为进,为卖而买”。融资、筛选项目和退出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运作的重要步骤,三者环环相扣,任何环节的脱节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盈利。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曾处于“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尽管股权分制改革后中国市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IPO规模世界排名第一,但是仍不能满足中国企业上市的要求。因为中国尚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没有真正的柜台市场,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有较高的门槛,且上市成本高。另外,2006年商务部公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10号文)规定中国企业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须经商务部审批,没有一家此后成立的企业实现海外红筹上市。不过近期创业板的成功启动对私募股权投资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但创业板是否能够成为纳斯达克的追随者而非像日本创业板那样被迫关闭,需要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共同努力。

5.缺少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是私募股权投资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尤其在中国遵循“政策支持则兴,政策反对则衰”的基本特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保障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甚至存在政策法规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况。另外,中国企业的税负过高也是制约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一大因素。(1)法律法规不健全;(2)政策之间相互矛盾;

(3)税负过高。

[]

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对策

1.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建设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存在提供了初步的法律依据,但政策法规前后矛盾、针对性不强或模棱两可的情况大有存在。政府可在现存法律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规定,通过对《公司法》、《证券法》和《合伙企业法》等法规的补充来完善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环境。另外,立法需要在税收问题、投资者进入问题和退出渠道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和规范。以税收制度为例,政府需要完善税收配套制度改变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海外离岸金融中心设立公司导致我国税收流失的情况。建议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征收与国内企业一样的税收。对于一些新兴行业及特殊的行业,可以实行税收上的优惠,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进入,以推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其市场的积极发展。为鼓励私募股权投资者采取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我国也应该仿效世界各国税收立法的通行做法,严格遵循法律主体资格的原则,只对在法律上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营业组织征税,这样就可以解决双重征税的问题。

最近,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已经上报国务院,不久即将出台,这将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法规政策。

2.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

私募股权投资政策法规并未明确之前,各监管部门只能根据自己所管辖机构的特点和需要出台规章制度,从长期发展来看这不利于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另外,各地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也各不相同,不利于统一监管。政府应该推动市场的统一规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而不能形成新的市场分割。

3.健全股权登记托管体系

保护产权、减少虚假注资和抽逃资本以及股权交易是一个合格的股权交易系统应该具备的能力,国外有许多中介机构从事股权的登记和托管业务,但我国现阶段只有两个交易所的

CP0——关明生

关明生先后获得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伦敦商学院授予的工程学和科学学硕士学位。他在国际企业管理领域有25年经验,曾在财富500强企业BTR Pie担任过4年中国区总裁,在另一家财富500强企业Ivensys Plc也担任过中国区总裁。他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15年,历任要职,在业务开发、销售、市场、合资企业和国家级分公司管理方面卓有建树。2001年1月关明生加盟阿里巴巴。进入阿里巴巴后在他的协助下,马云带领阿里巴巴做了三件大事——“延安整风运动”、“抗日军政大学”和“南泥湾开荒”。进而形成了使阿里巴巴团队在网络泡沫中奇迹活下来的九条价值观:客户第一、群策群力、教学相长、质量、简易、傲情、开放、创新、专注,这也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精髓。 CTO—吴炯

吴炯2000年5月加盟阿里巴巴,此前,他在1996年4月加入雅虎,主持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开发。吴炯是具有强大功能、效率卓著的雅虎搜索引擎及其许多应用技术的首席设计师。1999年11月23日,吴炯作为唯一发明人主持了雅虎电子商务基础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他的加盟,为阿里巴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投资过程

(1)第一轮投资

阿里巴巴的飞速发展吸引了风险投资家们的目光,风投们寻着B2B的香味找到了阿里巴巴。“那时我们整整拒绝了38家风险投资公司,马云一直在等待最适合的那一家,”阿里巴巴的资深副总裁金建航这样描述那段经历,“风投找来的时候,公司的账上一分钱都没有了。而马云硬是带着大家勒紧裤腰带挺了过来,宁缺毋滥。”马云理想中的合作伙伴是那些愿意与阿里巴巴一同成长的公司。他们要和公司有着同样的目标,而不是只看眼前的短期利益。

就在这时,瑞典著名的投资公司Investor AB派副总裁蔡崇信到杭州考察阿里巴巴。短短几天时间,通过和马云推心置腹的交谈和深入的考察,蔡崇信看到了阿里巴巴广阔的前景,于是要求加入阿里巴巴。两个月后,他就任阿里巴巴CFO。蔡崇信不仅促成了Investor AB对阿里巴巴的投资,他放弃高收入加盟阿里巴巴更是在风投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利用在华尔街的人脉关系,为阿里巴巴引入了包括高盛、富达投资(Fidelity Capital)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等的投资。

1999年10月,由高盛(Goldman Sachs)牵头,联合美国、亚洲、欧洲一流的基金公司汇亚(Transpac)、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of Singapore)、瑞典Investor AB和美国Fidelity的参与,向阿里巴巴投资总计500万美元。这次融资开了高盛投资之先河,在此之前,高盛还从来没有投资过第一轮,更不用说在第一轮中领投。

(2)第二轮投资

阿里巴巴与软银结缘,源于马云和孙正义的“一见钟情”。软银的进入,无疑是阿里巴巴发展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笔。正是这个“大玩家”不断地在资金及其他方面全力支持马云,才使得阿里巴巴能够“玩”到今天的规模。

2000年1月18日,软银向阿里巴巴注资2000万美元,这是阿里巴巴历史上第二轮私募。在投资完成后,软银还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与阿里巴巴在日本和韩国成立合资公司,并且战略性投入管理资源和市场推广资源,帮助阿里巴巴开拓全球业务。

(3)第三轮投资

互联网的寒风吹过,国内一大批网站倒下了,阿里巴巴也面临危机。阿里巴巴开始了战略调整,准备“过冬”。为了坚持下去,阿里巴巴的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

2001年12月,通过开源节流双管齐下,阿里巴巴公司当月冲破收支平衡线,实现盈利。尽管还处在互联网低潮期,但阿里巴巴的发展让投资者再一次看到了其广阔的前景。而此时的阿里巴巴也急需资金扩展业务,于是2002年,阿里巴巴又一次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第三次投资。

2002年2月,日本亚洲投资公司与阿里巴巴签署投资协议,投入5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2002年10月,阿里巴巴正式发布日文网站,进军日本市场,成为其发展历程中又一次重要行动。

(4)第四轮投资

通过整个团队的努力,在整个行业还处在寒冬的时候,2002年阿里巴巴已经轻松实现盈利1元的目标。到了2003年,非典的爆发,使得电子商务价值凸显,阿里巴巴成为全球企业首选的电子商务平台,各项经营指标持续上升,到了年底盈利已经过亿。2003年7月7日,马云拿出1个亿,在杭州布下了他改变电子商务格局的又一步棋子——淘宝网,正式进军C2C,为用户提供个人网上交易服务。C2C也成为马云沿电子商务产业链布局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将服务质量提高,增强交易的安全保障,2003年年底,淘宝网又推出了网上交易信用中介工具“支付宝”,这一举措得到了众多用户的认可;截至当年年末,淘宝网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30万,月交易量2500万元。但是,淘宝一直坚持免费交易策略,在马云看来,淘宝需要在3~5年内着力培养网上平台的“商气”,完善包括信用评估、支付手段和交易流程等环节,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2004年2月18日,包括软银、美国Fidelity、Granite Global Ventures(GGV)和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在内的4家基金共向阿里巴巴投资8200万美元,成就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私募投资。

其中,除了总部位于美国硅谷,以创新技术投资为导向的风险投资基金GGV公司是新近加入的投资人外,其他3家均是阿里巴巴第二轮私募中就已经入股的老股东。与第二次融资一样,这一次的牵头人还是软银——阿里巴巴除管理层和员工股之外的第二大股东。但是,领投阿里巴巴第一笔私募的高盛集团却没有追加投资。此时,作为公司第一轮私募的大股东,高盛已套现了部分股份,其余几家早期的风险投资也开始逐步安排套现。

经过此次融资,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阿里巴巴管理层和员工仍旧是公司最大股东,软银居第二。马云为首的创业团队占有阿里巴巴47%的股份,富达约占18%,其他几家股东合计约15%,软银约占20%。

3.投资策略分析

(1)私募投资常用的策略分析

①联合投资策略。对于风险较大、投资额较高的项目或企业,投资人往往联合其他投资机构或个人共同投资,牵头的投资人持有的股份最多。这样,对于创业企业来讲,也可以享有更多的投资者的资源。当然,也并不是投资者越多越好,因为投资者太多,难免发生冲突。 ②分段投资。在创业企业发展的早期,各方面的风险大,但是资金需求量则相对较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逐步减少,资金需求却逐步增加,对于发展情况不是逐步趋好而是趋坏的项目,投资人可以在下一轮投资时慎重考虑是否进一步追加投资。对于那些已经没有挽救希望的企业,则通过清算等手段尽可能收回前期投资。这种分阶段多次投资的策略,使投资人可以根据风险的变化进退自如,以尽可能避免投资的损失。

③匹配投资。匹配投资是指投资人在对项目或企业进行投资时,要求项目的经营管理者或创业企业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匹配投资将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捆在了一起,促使创业企业或项目经营管理者加强管理,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

④组合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人在进行投资时一般不把资金全部投向一个项目或企业。而是分散投向多个项目或企业。这样一来,一个或几个项目或企业的损失就可能从另外的项目或企业的成功中得到补偿,从而就可以避免风险投资公司全军覆没的危险。因为一般说来,几个项目同时失败的可能性较一个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2)私募投资阿里巴巴的策略分析

通过前面对阿里巴巴投资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私募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是融合了分段投资以及联合投资的策略。分段投资体现在:私募的投资过程,随着阿里巴巴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共四轮。其中,第一轮与第二轮投资,处于企业发展的早期,因此投资风险最大;第三轮投资处于企业的成长期,投资风险随之缩小;而进入第四轮投资,企业也进入扩张期,投资风险进一步降低。而联合投资体现在:在第一轮投资中,是由高盛领投,汇亚、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Investor AB和富达亚洲共同投资的。而第四轮则是由软银牵头,富达亚洲、GGV和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共同参与投资的。通过不同的投资策略的组合,私募投资人可以更灵活地应对企业变动,有效降低了风险。

4.私募退出

(1)并购

2005年,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淘宝也在短短的两年内在中国C2C市场战平eBay。但是,随着电子商务领域内日趋白热化的竞争,阿里巴巴急需在短时间内给竞争对手设置一个更高的门槛,以强化其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领先地位,这无疑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而与此同时,自企业接受VC的第一笔投资起,就注定着它有一天要面临投资者退出套现的压力。一般VC的投资期限为3~5年,即使是按照5年来算,到2005年,包括高盛在内的早期投资阿里巴巴的风险投资也已经全部到期,风投当然希望阿里巴巴能够早日上市,实现退出套现。但马云却一直认为阿里巴巴上市的机会还不成熟,坚持要等淘宝战胜、阿里巴巴和淘宝垄断B2B和C2C市场后再上市。那到底是支持阿里巴巴继续发展,还是享受阶段性成功套现退出?不同的私募投资者,因为其投资风格以及面临的资金压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投资者上市的压力可以不管,但是其套现的要求却不能拒绝,面临着资金和套现的双重压力,2005年,马云作出了阿里巴巴成长道路上又一次重大的决策——与雅虎联姻。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和雅虎在北京宣布签署合作协议。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这里面包括雅虎的门户、一搜、3721以及雅虎在一拍网上所有的资产。除此之外,阿里巴巴还将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以及雅虎品牌在中国无限期使用权。但与此同时,雅虎将拥有阿里巴巴40%的股权、35%的投票权,董事会中阿里巴巴占两席,雅虎一席,软银一席。

经过这次并购以后,阿里巴巴管理层和其他股东可以套现5.4亿美元,这一价格完全可以让阿里巴巴早期的风险投资全部退出。这样一来,部分早期创业者手中的股权得以变现,对整个团队是个很大的激励。此外,通过并购,阿里巴巴公司将得到2.5亿美元的现金投资,有了这笔钱,马云可以进一步发展淘宝,巩固其电子商务龙头的地位。

(2)香港上市

2007年7月29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集团年会上,首次向员工确认阿里巴巴即将启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程序。至此,创建8年的阿里巴巴终于走上上市之路。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在香港挂牌上市,当日以39.5收盘,较发行价涨192%,创下港股当年新股首日涨幅之最。阿里巴巴也以近300亿美元的市值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整个阿里巴巴集团也成为中国首个跻身全球互联网五强的网络公司。

在私募的帮助下,阿里巴巴从创建之初的18人发展到2007年的1200多名员工,从公司与公司之间最大交易平台的形成,到个人与个人之间交易平台的迅速崛起,成就了中国最惊人的互联网传奇。在辅助阿里巴巴成长的过程中,风投也从中获取了高额的回报。

(3)退出收益分析

阿里巴巴上市后,软银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价值55.45亿元人民币,加上2005年雅虎入股时套现的1.8亿美元,软银当初投资阿里巴巴的回报率已高达71倍,创下了投资的神话。

而高盛作为最早领投阿里巴巴的VC,并没有能够享受到如此高额的收益。这是因为除软银以外,其他VC都没有能够坚持到阿里巴巴上市。早在第四轮投资的时候,高盛就没有跟投,并且已套现了部分股份。而此时,多家VC也已经开始着手安排逐步退出。到阿里巴巴和雅虎联姻以后,除了软银继续增持阿里巴巴股份以外,其余VC也都陆续进行套现。因此,到阿里巴巴上市之前,只有软银一家VC还一直在阿里巴巴的股份中牢牢占据主要地位,其他风险投资商已经全部退出了。


相关内容

  •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重点
  •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重点.txt什么叫乐观派?这个......就象茶壶一样,屁股被烧得红红的,还有心情吹口哨.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一生看一个女人是不科学的,容易看出病来.[证券资格考试资料]-基础知识 第一章 证券市场概述(1-3) 第一节 证券与证券市场 1.证券是指用以证明或设定权利所 ...

  •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大纲2010版
  • 全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有关事项事项介绍 每年举行四次考试 第一次:报名时间: 1月份,考试时间:3月份: 第二次:报名时间: 3月份,考试时间:5月份: 第三次:报名时间: 8月份,考试时间:10月份: 第四次:报名时间: 10月份,考试时间: 12月份 考试地点: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 ...

  • 2013年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
  • 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2013年 第一部分证券市场基础知识 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内容包括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资本市场基础工具的定义.性质.特征.分类:金融期权.金融期货和可转换证券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特征.组成要素.分类: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结构.运行:证券经营机构的设立.主要业务.内部 ...

  • 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基础知识(知识点)
  • 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基础知识(知识点) 第一章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  有价证券分类广义:商品/货币/资本 狭义:资本按发行主体:政府/政府机构/公司 按是否在证交所挂牌上市:上市/非上市 按募集方式:公募/私募 按所代表的权利性质:股票/债券/其它     有价证券特性:期限性.收益性.流动性. ...

  • 资本市场 复习资料
  • 一.简述题 1.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可分为哪些种类?简述它们的投资偏好 证券投资人是指通过证券而进行投资的各类机构法人和自然人,证券投资人可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大类. 机构投资者主要有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事业法人及各类基金等. 政府机构:作为政府机构参与证券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剂资金余缺 ...

  •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 试卷代码: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2012-2013学年度第1学期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 考试试题 专业: 学号: 姓名: 2012年10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在每一题四个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答案空白处 1.证券的基本功能不包括 A 筹资_ 投资功能 B定价功能 C 资本配臵功能 D ...

  • 证券基础知识单选题库
  • 单选 1发行人以筹资为目的,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定,向投资者出售新证券形成的市场称为一级市场√ 2.证券市场按照证券进入市场的顺序,可以分为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 3.广义的有价证券包括(商品证券).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 4.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属于货币证券√ 5.按证券的经济性质分类,有价证券可分为(股 ...

  • 浅谈证券投资基金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
  • 编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毕业设计 浅谈证劵投资基金的现状.问题 目 题与发展思路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孙娜 CZ09073214 继续教育学院 金融工程 CZ090732 徐强 教授 二〇一一年六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 ...

  • 第四章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与作用
  • 201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2015证券市场基础知识 第四章 证券投资基金 知识点: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与作用● 定义: 基金投资有三大特点以及两大作用 ● 详细描述: 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 1.集合投资.基金的特点是将零散的资金汇集起来,交给专业机构投资于各种金融工具,以谋取资产的增值. 2. ...

  •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考试重点及难点题4
  •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考试重点及难点题4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60小题,每题0.5分,共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有价证券是( )的一种形式. A .真实资本 B .虚拟资本 C .货币资本 D .商品资本 2.有价证券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