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叙文写作

【训练目标】了解记叙文写作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及写作要求,掌握高考记

叙文写作的一般要领。

【写作指导】

一、高考记叙文写作占有重要地位(8)假鸡蛋煮熟后嚼在嘴里有点像橡皮,

不仅没有蛋味,而且像花瓣一样有颜色分层。

我们看三个高考作文试题:

2009年湖南卷作文“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

论文或记叙文。”

2008年安徽卷作文“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要求“文体自选”。

2007年浙江卷作文“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

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从以上作文试题可以看出,不管是明确要求写记叙文,还是要求文体自选,

高考中的记叙文写作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有其自身的巨大优势。

二、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领

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记叙文是用来做什么的?

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

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

记叙文的本质。

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

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通常情况下,学生写的记叙文

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故事的框架、选材和情节没有构造好,文章显得平庸乏

味。学生写记叙文要从故事性入手,有故事则有内容,有内容才有精彩。高考记

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

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

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记叙文要完整生动地叙述故事,名家名作无

不是寓巧妙的情节构思于完整的故事之中。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

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如果片面求新而破坏了故事

的完整性,就会得不偿失。

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

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

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让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

须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是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等等。

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

人物的肖像描写,主要指描写人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肖像刻

画要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形神兼备的肖像描写有助

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的时代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

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

人物的语言描写要做到立片言而尽显人物精神。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

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历来优秀

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

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人物的动作描写要做到在举手投足之间见到人物的真性情。对人物进行心理

描写则要做到洞幽烛微,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窥视人物的心灵世界,刻画人物

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的神韵,必须抓住景物的层次和主要特征有序描写。场

面描写要突出场面的特点,要把人物置于场面之中。

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就是对

故事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进行描写。细节虽小,却往往通过

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

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

写人记事绘景,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正面描

摹,即对作文中要写的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正面而直接的、具体、生动、形

象的刻画。侧面烘托,则是借他人他物或环境,以衬托此人此物此景而显出精神

的一种方法。这样,写事件则场面活现,写人物则栩栩如生。

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

抒情,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

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

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

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

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名家范例】

《雨 中》 (当代散文家 赵丽宏)

傍晚,天边飘来一朵暗红色的云。天还没有落黑,就淅沥淅沥下起雨来。

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汹涌的人潮流进了千家万户,水

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一群刚刚放学

的孩子撑着雨伞,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偶尔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

小船……

一个年轻的姑娘拉着一辆小运货车,在雨中匆匆地走来。车上,装着两大筐

苹果,红喷喷的,黄澄澄的,堆得冒出了箩筐。许是心急,许是路滑,在马路拐

弯处,只见小车一歪,一只箩筐翻倒在马路上,又圆又红的大苹果,滴溜溜地在

湿漉漉的路面上蹦跳着。蹦到了马路中间,跳到了马路对面,一时滚得满地都是。

姑娘赶紧放下车把,慌里慌张地拣了起来。几百个苹果散了一地,哪里来得及拣

呢?姑娘拣起了这个,滚走了那个,眼看,汽车嘟嘟叫着从远处驶来……

正好有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们走过这里,没等姑娘打招呼,他们就奔过去,

七手八脚地拣了起来。姑娘直起身子,不由皱起了眉头。哦,假使碰上一群淘气

的孩子,每人拣几个苹果一哄而散,挡也没法挡呀!仿佛看出她的焦虑,一个胖

乎乎的小男孩走到她身边,说:‚不要着急,大姐姐,一个苹果也不会少!‛说

罢,他解下脖子上的红领巾,大声叫道:‚刚刚、彬彬、小军,来,跟我封锁交

通!‛然后,又不停地摆动红领巾,向驶近的汽车大叫着:‚停一停!停一停!‛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了。司机是个小伙子,他把头伸出车窗一瞧,笑了,然后

砰地一声打开车门,跳下车和孩子们一块儿拣起苹果来。一辆小轿车停下来了,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也走了下来。路边,过往的行人也来了。大大小小的人们混

在一起,追逐着满地乱滚的苹果,宁静的马路顿时热闹起来。这一切发生得这样

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那位运苹果的姑娘,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帮助拣苹

果的人们已经消失在雨帘里。孩子们嘻笑着撑开伞,唱着歌儿走了,卡车和轿车

也开走了。只有那一筐散而复聚的大苹果,经过这一趟小小的旅行,变得水淋淋

的,在姑娘身边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两筐苹果,几个孩子,一场为夏天的闷热带来了万般清凉的雨……这些本来

毫不相干的事物,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却互相关连着,组成了一个并不宏大,

却也十分动人的场面——留下了很多的深思,随着这绵绵长长的雨点,随着这拂

拂而来的夜风,流进了一条条大街小巷,或许,也流进人们的心里……

在夏天,这样的雨是很多的。

雨,还在飘飘洒洒。恢复了宁静的马路,依然像条闪光的绸带,在雨帘里轻

轻地飘动,卖苹果的姑娘目送着孩子们彩色的雨伞,突然感到:这初夏的雨点,

是那么清凉,这雨中的世界,是那么清新……

【名作欣赏】这是著名散文家赵丽宏的一篇优美动人的记叙散文。它讲了运

苹果的小姑娘苹果车歪了,苹果滚到了路上,一队红领巾、一位司机、一位老人

以及过往行人帮助小姑娘拣回苹果的故事。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作家通过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并通过傍晚、雨中、马路的环境描写,营造了特殊氛围,

塑造了一位小学生、一位司机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课堂写作】

1、续写《老木匠的故事》

有一位老木匠,一生之中建造了无数漂亮的房子,老人也为此深感得意。终

于有一天他厌倦了,不想再盖房子了,于是他恳请老板准许他退休。老板回想起

老人一生中所造的一幢幢精美建筑,很是恋恋不舍,再三深情地挽留老人,老人

仍然执意不肯再度留下。自己最好的人要离开了,老板感到很惋惜,于是就问老

人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帮他最后一个忙。木匠答应了,但他的心思已经

不在工作上了,再也找不到以往的那种感觉,所以不仅工艺粗糙,甚至还偷工减

料。房子造好了,老板来了,他拍着木匠的肩膀诚挚地说:“房子归你了,这是

我送给你的退休礼物。”

2、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3、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你用一颗感恩之心去观察、体验、领受,就一定

能采撷到真情的花朵。请你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佳作】

《人与路》 (2006江苏高考满分卷)

小诚毕业后,在市里当会计科科长,职务不大,权力不小,那些烫手的金子

只有他能拿捏得住。

这天市长秘书过来了,是个女的,套装短裙,走路一扭一摆,嘴唇涂的口红

可以刷墙,脸上抹的脂粉能盖个瓦房。

她抛了抛媚眼,娇滴滴地说:‚科长小弟弟,新来的吧,跟我喊姐得了。‛

小诚家有娇妻,这么个娇艳女郎如此称呼他,他还受得了。他脸红的答道:‚姐!‛

‚哎,我这小弟还真帅呢。‛说着就要捏小诚白白净净的脸蛋,小诚躲之不及,

忙说:‚姐,你自重,我有妻室。‛

这女秘书顿时来了火:‚哟,你算哪根葱呀,给你点颜色,你真以为自己是

彩虹啊!还吃软不吃硬,老娘懒得跟你放屁!明说了吧,市长要调一拨款子,要

盖一幢别墅。‛

‚不行,这钱是公家的!‛小诚一口回绝。‚哟,你还真倔呀!不行也得行,

市长说了算!‛一栋写字楼都给他们的吵闹声震响了,众人如苍蝇看见屎似的,

都跑来了。

一人偷偷拉了拉小诚的衣角:‚别跟她一般见识,她可有后台呀。‛小诚不

屈不挠:‚有后台怎样,我就不让。‛

秘书看着人多,放了一句话,便走了:‚小样,一会儿市长会来找你的。‛

果然,一会儿有人喊:‚小诚,市长找你。‛

市长都是一个样,富态,笑容可掬,满面春风:‚呀,小诚,你好,你好,

新来的吧!还习惯吧!‛

‚他能不习惯,都成霸王了,这里都成他的地盘了,谁敢惹他呀!‛女秘书

回了一句。

‚小艳!‛市长瞪了一下那个小艳的秘书一眼,然后和蔼可亲地说:‚你先

出去。‛又掉过头来:‚来,小诚,坐!‛

一扭一摆的那位秘书一扭一摆地走了。

两根烟工夫,市长开始阴沉着脸:‚小诚呀!大学毕业读书不少吧?‛‚嗯。‛

小诚不敢直视。‚知道鲁迅的一句话么?叫‘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

了路’,熟悉吧?‛‚嗯。‛小诚不知道他要唱哪一出。

‚我们的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知道为什么吗?‛小诚茫然的摇摇头。

‚知道为什么我能当上市长吗?因为我有人哪!哈哈哈!有人就有路子,知道吗!

你会知道的,好了,你可以走了,那笔款子你拨给我就是了。‛

小诚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后台‛,什么叫‚路子‛,终于理解了市长的‚良

苦用心。‛

小诚当然给了市长那笔款子,会计簿上当然没有记下,可他私底下准备了一

个本子……

在科里,他渐渐耳闻一些市长的‚先进事迹‛,他一笔笔记下了。

时间到了,他交给老婆,让她去纪委。老婆临走时他说:‚我以后的‘路’,

就看你的了。‛

很快,调查组来人了,因为证据确凿,调查组没有处于被动地位,市长当然

绳之以法了,还牵连了一干人等,包括那位拉小诚衣角的仁兄,和那位妖艳的秘

书,只有小诚例外。

押上警车的时候,小诚喊住市长,说:‚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

‘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

市长哑然。

【试题展示】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

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精彩评析】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有故事,有人物,有描写,表达了反

腐倡廉的主题,颇似讽刺小说的笔法。文章虽短,却塑造了小诚、市长秘书、市

长等典型形象。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借助于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抓住符合人物

身份特点的特色语言,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作者在结尾人物台词

对话中有机地突出了题旨:‚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上本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市长哑然‛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耐人

寻味。

【课外练笔】

1、描写一位老人的整体形象或者是你的一位同学的肖像。

2、描写篮球赛中球员的动作

3、暖流

提示:文章以“暖流”为题,借以喻人喻事。“暖流”可以指别人等对你的

关怀和帮助,其中包括困惑中的启迪,危难时的扶持,受压抑时的关心,得意时

的敲打,等等。“暖流”给人以温暖,所以写的事应该犹如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让读者品味到友爱之情暖人心。

【修改提高】

从下面几个方面研究你的作文,并进行修改。

1、你的文章是不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2、你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活?

3、你对人物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写吗?

4、你的文章抒发了你的真情实感吗?

高考记叙文写作七大提升方案

发布:2009-10-31 作者:王典馥 点击: 2146

【一份抽样调研】

我们在对2009年高考各省、市、区在媒体上公开登出的约70篇高考满分

作文、优秀作文进行抽样调研中发现,记叙性文体特征鲜明的满分佳作主要有8

篇文章:

①以第三者角度的叙述方式,表现伟大父爱的记叙文《这也是一种爱》(福

建卷);

②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作者多年不断寻找的‚故事‛的记叙文《我与故

事》(重庆卷);

③多角度描写,再现感人场景的亲情记叙文《绿叶〃情意》(浙江卷);

④用以小见大手法,描写海峡两岸人民‚踮起脚尖‛盼家人团聚、祖国统

一故事的微型小说《踮起脚尖》(湖南卷);

⑤精心选取一个特殊场景——车站,来抒写生活中真实的离别之情的记叙

文《站在车站的门口》(湖北卷);

⑥巧借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九斤老太‛,而生发出无数意趣的故事新

编《品味时尚》(江苏卷);

⑦驰骋想象,再现两个局中人——象征当今文化的‚我‛与象征传统文化

的‚老人‛之间对话过程的微型小说《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上海卷);

⑧运用对比,展现两位新进工厂的年轻人拜师学艺不同态度的故事的微型

小说《如此常识》(广东卷)。

【三个疑问】

其一,高考场上究竟有多少考生愿意写、敢于写记叙类作文?

其二,为什么在高考满分作文中,满分记叙类作文的比例这么少?

其三,为什么在高考满分作文中,满分记叙类作文又总会占有一席之地?

【七大方案】

实际上,记叙文是每个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体裁,高考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

开始了学习写作记叙文,记叙类作文作为高考作文常用文体之一,理应成为考生

应对作文考试的得心应手的当家手段。然而,高考中写记叙类的文章虽然也有,

但得高分的不多,不少考生在考场作文时不愿写或者不敢写记叙类作文。究其原

因,主要是对记叙类文章的得分点把握得不够。

考生高考场上要具备怎样的写作心理,才能调整自己不愿意写或不敢写记叙

文的定式思维?在记叙文写作中要避免哪些失误,掌握哪些技巧,才能突破高考

记叙文写作获得高分的瓶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七大解决方案:

方案一:火眼金睛辨题准,发挥优势定体明

——学会审题辨题,根据题目选文体

方案二:‚写人‛偏颇可探源 ‚记事‛出错皆有因

——力避高考记叙类作文写作中常见的三类失误

方案三:记叙‚复杂‛多体现 发展‚等级‛要看清

——把握复杂记叙文的特点与‚发展等级‛要求

方案四:文似看山不喜平 笔底兴波藏悬念

——掌握记人叙事中迂回曲折的技巧

方案五:举手投足细描绘 一笑一颦须逼真

——掌握记人叙事中细节描写的技巧

方案六:发自肺腑抒真情 亦悲亦欢引共鸣

——掌握记人叙事中抒写真情挚意的技巧

方案七:写人不忘彰感悟 叙事务求显意蕴

——掌握记人叙事中写感悟、出新意的技巧

火眼金睛辨题准,发挥优势定体明

——学会审题辨题,根据题目选文体

我们先来看看2009年高考语文卷中的两类典型作文题目。

第一类:虽有“文体不限”的提示,但不适于写成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2009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

当前,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作‚90后‛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受到

社会的关注。有人对他们赞扬嘉许,有人对他们表示担忧,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在

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青春……不管怎样,‚90后‛终将担当起社会和历史

赋予的重任。请你联系个人或社会实际,以‚我说90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

于800字。(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辨材定体:“我说90后”是该卷的作文话题,“要求”中也有“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的文字,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来选定文体。但就话题本身

承载的文体特征看,一个“说”字暗含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说”含有摆出说法、

表明观点等意,故虽“文体不限”,

但“说”已有提示适合写议论文或散文而不太适合写记叙文;而“我说”更突出

了考生要从自己的角度去评说的倾向性。可见,凡文题中含有“说”“感”“ 评”

之类字眼,考生最好写成议论文或散文、随笔。

第二类:虽有“文体不限”的提示,但更适于写成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2009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

生活中有很多故事,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也许是

故事的评说者……故事让你感动,故事给你启迪,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

长。请以‚我与故事‛为题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辨材定体:材料与题目暗示考生写成记叙文比较好。从设题的角度看,“我

与故事”属于一个关系型的题目,“我”应是文中叙议的主体对象,“故事” 则

是与“我”密切相关的连接体。考生要注意用“自己——说故事”这样一个中心

来观照文体。而材料中频频出现的中心词“故事”就是主体内容,既然如此,考

生至少讲述一个或几个故事,故事可以是“亲历”,可以是“聆听”,还可以对

相关故事做些“评说”, 故事可以让人感悟,让人感动,获得启示,获得启迪。

这样,考生就能够选定记叙文体来构思成文了。

我们从上面的真题辨析中,可以获得审题辨题、选定文体的几点启示:

其一,试题材料提示或要求中有“联想或感悟”之类文字的,一般不宜选用

记叙文体。

如2009高考安徽卷作文题要求根据材料“弯道超越”引发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

文章。既然是阐释自己的联想、感悟,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写议论文是最

合适不过了。

其二,试题材料提示或要求中有“经历”“故事”“体验”等文字的,最

好选定记叙文体。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要求“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

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浙江卷作文题则

要求考生“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这两道题目都要求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都适合于写记叙文。

其三,在“文体不限”的前提下,考生要根据自己是否具有较强的记叙描

写能力来确定是否选用记叙类文体。一般说来,对于写作水平一般而体验丰富、

形象思维较强的考生,首选文体应该是记叙文,因为记叙文形式灵活,可表现丰

富内容,发挥余地大,容易生动感人。考生还可以根据不同条件选用考场“创新

文体”——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小小说等特殊文体:如善于编写故事的可以写

小说,想象丰富的可以写童话。

高考记叙文写作方法和例文

来源:高考网

资料一

一、记叙文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局)。

二、描写的种类与方法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即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定的地域、经济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等,对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即人物所处的各种客观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情节展开的自然场景和人物生存活动的具体空间。对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和表现人物的心境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描写,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要和事件的发展、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想适应,一定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不能脱离。

人物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要使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就必须对人物进行具体的描写。描写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切合人物的思想品德,切合人物在事件变化中的转变,不可概念化。

景物描写自然景物、人造景物(包括动态和静态、群体与个体等)。

景物描写应注意顺序和角度,如移步换景、时节变景、定景换点等,又如视角(俯、平、仰,远、中、近)、动静、点面、声音、色彩、光线、气味、温度等等。

三、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必须自然合理,决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无中生有。情感和认识必须来自于记叙和描写,必须切合具体的情境。

四、记叙文的选材选材的根本原则是要切合主题,能够充分表现主题。具体来说,选材一要精,二要真,三要新,四要小。

所谓精,就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即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材料。

所谓真,就是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即选择自己有切实经历或感受的材料。只有真,才能写出真情、真知,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才能令人信服。

所谓新,就是选择新颖的材料---生活中的新鲜事,或者老素材有新发现;而且还要力求选择生动的材料,材料本身新鲜生动,文章也就容易写得活泼新颖。

所谓小,就是选择能够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小事,以小见大,用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要使自己材料丰富,随时可用,就要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多读好书、好诗,多多积累,并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感悟。

五、记叙文的构思

1、切入要别出心裁对于同一个材料,同一件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正、侧、反、仰视、俯视、透视„„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着笔,不落旧套,使人耳目一新。

2、情节要曲折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注意设置悬念,创造冲突,抑扬变化,合理逆转,使文章生动有味。

3、立意要新颖深刻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要做到深刻(相对而言),就要仔细审题,推

敲材料,善于由少见多、以小见大,善于联系实际探究本质,见他人之所未见。

4、设计好开头结尾开头、结尾都要恰当自然,为更好地引出下文,表现主题服务。

开头的常见方式有: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2,总括全文,提纲挈领;3,写景状物,渲染气氛;4,提问启示,引起重视;5,巧妙引用,借势入题;6,直接抒情,感染读者。

结尾的常见方式有:1,综合归纳,总括全文;2,画龙点睛,深化主题;3,寄情于景,含蓄悠远;4,戛然而止,余味无穷;5,首尾呼应,浑然一体。5、过渡照应,自然合理。

六、记叙文体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基本职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状态及其变化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文章样式。其特点:

(1)全面真实,没有虚构。

(2)要素全面,选材典型。

(3)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4)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七、记叙文体的一般结构模式

文章大都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构成,记叙文同样如此。

(1)开头--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开端。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能引起读者关注和兴趣的某种行为、情感和事态的发生。

(2)主体--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行为、情感或事态在原基础上的发展、变化、推进。

(3)结尾--事件或行为、情感的结果与启迪。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行为、情感或事态的自然收尾,或内容本身给人的启迪。

资 料 二

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关于写好作文头尾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开头应该点题,结尾通常要能照应开头,深化中心等,这些都无须过多陈述,本文探讨的,是在这些大前提之下的一些技巧。

一 、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通过对文题的阐述,解释,引申,从而引入要讲述的内容。这种开头较为简易也容易让人对写作对象一目了然。缺点是易陷入平淡,因此可借助一些修辞,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如2002年《心灵选择》的开头写道:

二 、尺波兴浪法

开头占的篇幅虽不长,但只要善于组织语言,也能尺波兴浪,于简练中见精神。所谓兴浪,就是适当运用转折复句,使前后句之间形成转折的关系,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前后层次间形成对比的关系,增强文章的波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要善于找出题目中的对立面,或是事物内部,事物不同阶段的对立面,使开头起伏有致。如一位学生在写《收获》这篇文章时,就这样写道:

三 、巧设悬念

所谓巧设悬念,就是在开头就陈述要点,提出问题;或是把事件的结尾放到开头,吸引人寻根究底;或是让某个关键环节藏头露尾,产生

四、 情景引入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创设人物的活动舞台,为人物的出场进行铺垫,或衬托人物的性格、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有篇叫《上学路上》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除了景物描写,也可通过紧凑的对话来吸引读者,展开情节。如有个学生写市场上的小风波,就是以顾客和小贩的争吵拉开序幕,让人一开始就置身于矛盾的氛围中,有较强的感染力。

如果说开头所起的作用是提纲挈领的,那么结尾所起的作用则是归根结底的。开头难在于怎样艺术的引入,结尾难在于怎样有机地深入。相对于开头而言,结尾往往更注重思想性,它是

写得好。常回给人无尽的回味余地。

关于结尾。总结出如下几种写法:

一、画龙点睛

在结尾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作者的立场、事件的意义,从而使读者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种方法,如点睛之笔,使文章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如一篇叫《落叶》的文章就这样写道:

二、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主题。如:

三、承前启后

这种手法,在情节上承接上文,同时人们读后又得到一定的启迪。如《挑山工》就是这样写的:

四、奇峰突起

通过出乎意料的结局,从而给读者以不可磨灭的印象,犹如地平线上突起的奇峰,又如因地势的落差造成的瀑布,颇具后声夺人之势。如一篇叫《萌芽》的文章里描写了两个想用葡萄核种出葡萄的孩子的不同命运。男孩受到父亲粗暴的干涉,而女孩的花盆里却真的长出了碧绿的葡萄藤。最后,男孩道出其中的秘密:原来,那长出的藤子是女孩的父亲偷偷埋下的。于是,前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向我们提出了怎样对待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要有意外的结尾,必须在行文过程中就要

当然,技巧离不开必要的积累,开头要起得精彩,结尾要结得漂亮,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离开积累谈技巧,无异于缘木求鱼。

尺水兴波斐然成章--高考记叙性散文备战策略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高考考生与阅卷教师的垂青。一份就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

均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

全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那么,如果选择了这类文体,在创作上

又需要考生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尺水兴波斐然成章--高考记叙性散文备战策略

2007年04月09日 10:46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高考考生与阅卷教师的垂青。一份就

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均

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全

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那么,如果选择了这类文体,在创作上又

需要考生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感情炽烈,取材生活

江苏省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这句话的理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敛。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根软肋,写“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例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从四十岁开始》写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妈”居然转变为爱散步、唱新歌的“年轻人”,生活琐事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写得情趣盎然,意味无穷。

一般地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如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作为一篇人物评传,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上来的是曾国藩这个湮没于史海中的旷世奇才,并用深沉的思考、燃烧的激情、飞扬的文思、洋溢的语言重新对曾国藩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公允而不失新意。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第三类取材则是文山探宝,书海寻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夸父追日》,取材于古典神话,使得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丰满起来,着重刻画夸父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三忌:一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二忌缠绵悱恻的浪漫言情;三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总之,在考场上追求的是文化品位而非浪漫情调,是原创“包装”而非胡编乱造,是强烈炽热而非平淡自然,是具体可感而非宽泛散乱。

-情节跌宕,详略得当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摇曳多姿,力避冲淡平实,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作品一波三折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或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含蓄蕴藉。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爽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了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详略的处理,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这个故事“一股脑儿”地讲下去,却忽视了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

《一双童鞋》中老婆婆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的形象着力描写:“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同时又就她对自己为孙子买的那双童鞋的喜爱之情极尽渲染,但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这正是为了与文章结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却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脱,又能宽慰尴尬的乘客、成全捡拾新鞋的路人的行为张本的,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滴水不漏。 -注重细节,“目击”现场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动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样,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写的是“降生在贫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这样的“无理的要求”,不想母亲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吃西瓜时她却以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为由,让“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饭后到灶房时才发现母亲居然在啃瓜皮!文章最后用特写镜头的形式锁定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这一细节读后让人因之动容,为之鼻酸。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记叙性散文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又不能照抄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尤其是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二是要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父亲节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励下为性情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父亲送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父子俩对饮微醺,儿子一句“爸爸,我……我……我爱你……”打破了两代人的隔膜,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此时,内敛的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这一个精彩的细节寥寥数笔却将父亲的难以言表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叙议结合,景物穿插

记叙、描写固然是记叙性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在记叙、描写之中巧妙地贯穿议论与抒情,优秀的记叙性散文常常呈现给大家的

是叙议有机结合的“链环结构”。请看2005年四川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中的一段文字: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熔铸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由衷赞美,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另外,创作记叙性散文还应注重景物的巧妙穿插。诚然,不是说所有的优秀记叙性散文都一定要有景物描写,但我们也应看到,景物描写运用得当会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氛围,表现人物性格,升华文章主题等方方面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那些具有较强语言驾驭能力的考生往往都善于将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所构建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这里特别提出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是运用“泛灵”的手法,即根据文章的需要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生命化,使之富有情感性、人情味。二是将景物描写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巧妙设计景物的特点,甚至让景物描写起到暗示情节变化、揭示文章意蕴的作用,使文章变得深沉蕴藉富有张力。如2002年满分作文《九月的海》,文章写的是“我”在高考中考出了640分的高成绩,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轻松进入名牌高校,然而自己此时想到“西北需要我”,于是想要报考西北林业大学,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最终自己战胜了外界的压力决定将青春奉献给西北。故事以景物描写开头:“七月的海,平静的表面上铺满了炫目的光,看得久了,竟有微微的头痛。海风一如既往地拂过他的脸庞,柔和而不失力度。”这样写意在暗示自己在选择名牌大学与林业大学之间心灵的碰撞、内心的波澜。等到“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农林院校时文章又一次提到大海:“西北需要我,他倏地站起身来,西北需要我!大海温柔地卷起波浪,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慢慢地散开……”这无疑是又在暗示“我”在做出“心灵的选择”之后内心的平静与安详。文章的结尾描述了“我”在接到了西北林业大学的通知书时,再次写到了大海:“九月的海,微风带着他熟悉的腥气拂过脸庞,他的手中紧紧握着西北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九月的海,含笑,用无限的柔情与祝福送他踏上征程。”这里便是运用“泛灵”的手法,既赋予大海以人性化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我”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与骄傲的激动心情。这样,景物描写贯穿全篇,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还准确地暗示了“我”的心理流程,彰显了文章“心灵的选择”这一主题,折射出一种理性美与崇高美。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尺水兴波斐然成章--高考记叙性散文备战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0:46

(作者:邯郸一中 李哲峰、陈亚姝)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高考考生与阅卷教师的垂青。一份就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均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全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那么,如果选择了这类文体,在创作上又需要考生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感情炽烈,取材生活

江苏省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

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这句话的理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敛。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根软肋,写“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例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从四十岁开始》写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妈”居然转变为爱散步、唱新歌的“年轻人”,生活琐事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写得情趣盎然,意味无穷。

一般地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如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作为一篇人物评传,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上来的是曾国藩这个湮没于史海中的旷世奇才,并用深沉的思考、燃烧的激情、飞扬的文思、洋溢的语言重新对曾国藩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公允而不失新意。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第三类取材则是文山探宝,书海寻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夸父追日》,取材于古典神话,使得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丰满起来,着重刻画夸父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三忌:一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二忌缠绵悱恻的浪漫言情;三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总之,在考场上追求的是文化品位而非浪漫情调,是原创“包装”而非胡编乱造,是强烈炽热而非平淡自然,是具体可感而非宽泛散乱。

-情节跌宕,详略得当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摇曳多姿,力避冲淡平实,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作品一波三折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或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含蓄蕴藉。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爽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了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详略的处理,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这个故事“一股脑儿”地讲下去,却忽视了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一双童鞋》中老婆婆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的形象着力描写:“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

同时又就她对自己为孙子买的那双童鞋的喜爱之情极尽渲染,但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这正是为了与文章结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却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脱,又能宽慰尴尬的乘客、成全捡拾新鞋的路人的行为张本的,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滴水不漏。 -注重细节,“目击”现场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动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样,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写的是“降生在贫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这样的“无理的要求”,不想母亲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吃西瓜时她却以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为由,让“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饭后到灶房时才发现母亲居然在啃瓜皮!文章最后用特写镜头的形式锁定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这一细节读后让人因之动容,为之鼻酸。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记叙性散文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又不能照抄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尤其是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二是要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父亲节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励下为性情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父亲送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父子俩对饮微醺,儿子一句“爸爸,我……我……我爱你……”打破了两代人的隔膜,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此时,内敛的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这一个精彩的细节寥寥数笔却将父亲的难以言表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叙议结合,景物穿插

记叙、描写固然是记叙性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在记叙、描写之中巧妙地贯穿议论与抒情,优秀的记叙性散文常常呈现给大家的是叙议有机结合的“链环结构”。请看2005年四川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中的一段文字: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

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熔铸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由衷赞美,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另外,创作记叙性散文还应注重景物的巧妙穿插。诚然,不是说所有的优秀记叙性散文都一定要有景物描写,但我们也应看到,景物描写运用得当会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氛围,表现人物性格,升华文章主题等方方面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那些具有较强语言驾驭能力的考生往往都善于将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所构建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这里特别提出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是运用“泛灵”的手法,即根据文章的需要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生命化,使之富有情感性、人情味。二是将景物描写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巧妙设计景物的特点,甚至让景物描写起到暗示情节变化、揭示文章意蕴的作用,使文章变得深沉蕴藉富有张力。如2002年满分作文《九月的海》,文章写的是“我”在高考中考出了640分的高成绩,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轻松进入名牌高校,然而自己此时想到“西北需要我”,于是想要报考西北林业大学,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最终自己战胜了外界的压力决定将青春奉献给西北。故事以景物描写开头:“七月的海,平静的表面上铺满了炫目的光,看得久了,竟有微微的头痛。海风一如既往地拂过他的脸庞,柔和而不失力度。”这样写意在暗示自己在选择名牌大学与林业大学之间心灵的碰撞、内心的波澜。等到“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农林院校时文章又一次提到大海:“西北需要我,他倏地站起身来,西北需要我!大海温柔地卷起波浪,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慢慢地散开……”这无疑是又在暗示“我”在做出“心灵的选择”之后内心的平静与安详。文章的结尾描述了“我”在接到了西北林业大学的通知书时,再次写到了大海:“九月的海,微风带着他熟悉的腥气拂过脸庞,他的手中紧紧握着西北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九月的海,含笑,用无限的柔情与祝福送他踏上征程。”这里便是运用“泛灵”的手法,既赋予大海以人性化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我”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与骄傲的激动心情。这样,景物描写贯穿全篇,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还准确地暗示了“我”的心理流程,彰显了文章“心灵的选择”这一主题,折射出一种理性美与崇高美。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尺水兴波斐然成章--高考记叙性散文备战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0:46 燕赵都市报

(作者:邯郸一中 李哲峰、陈亚姝)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高考考生与阅卷教师的垂青。一份就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均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全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那么,如果选择了这类文体,在创作上又需要考生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感情炽烈,取材生活

江苏省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

它吸引,被它打动。”对这句话的理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敛。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根软肋,写“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例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从四十岁开始》写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妈”居然转变为爱散步、唱新歌的“年轻人”,生活琐事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写得情趣盎然,意味无穷。

一般地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如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作为一篇人物评传,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上来的是曾国藩这个湮没于史海中的旷世奇才,并用深沉的思考、燃烧的激情、飞扬的文思、洋溢的语言重新对曾国藩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公允而不失新意。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第三类取材则是文山探宝,书海寻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夸父追日》,取材于古典神话,使得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丰满起来,着重刻画夸父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三忌:一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二忌缠绵悱恻的浪漫言情;三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总之,在考场上追求的是文化品位而非浪漫情调,是原创“包装”而非胡编乱造,是强烈炽热而非平淡自然,是具体可感而非宽泛散乱。

-情节跌宕,详略得当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摇曳多姿,力避冲淡平实,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作品一波三折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或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含蓄蕴藉。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爽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了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详略的处理,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这个故事“一股脑儿”地讲下去,却忽视了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一双童鞋》中老婆婆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的形象着力描写:“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同时又就她对自己为孙子买的那双童鞋的喜爱之情极尽渲染,但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这正是为了与文章结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却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脱,又能

宽慰尴尬的乘客、成全捡拾新鞋的路人的行为张本的,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滴水不漏。 -注重细节,“目击”现场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动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样,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写的是“降生在贫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这样的“无理的要求”,不想母亲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吃西瓜时她却以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为由,让“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饭后到灶房时才发现母亲居然在啃瓜皮!文章最后用特写镜头的形式锁定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这一细节读后让人因之动容,为之鼻酸。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记叙性散文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又不能照抄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尤其是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二是要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父亲节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励下为性情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父亲送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父子俩对饮微醺,儿子一句“爸爸,我……我……我爱你……”打破了两代人的隔膜,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此时,内敛的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这一个精彩的细节寥寥数笔却将父亲的难以言表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叙议结合,景物穿插

记叙、描写固然是记叙性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在记叙、描写之中巧妙地贯穿议论与抒情,优秀的记叙性散文常常呈现给大家的是叙议有机结合的“链环结构”。请看2005年四川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中的一段文字: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

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熔铸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由衷赞美,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另外,创作记叙性散文还应注重景物的巧妙穿插。诚然,不是说所有的优秀记叙性散文都一定要有景物描写,但我们也应看到,景物描写运用得当会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氛围,表现人物性格,升华文章主题等方方面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那些具有较强语言驾驭能力的考生往往都善于将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所构建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这里特别提出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是运用“泛灵”的手法,即根据文章的需要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生命化,使之富有情感性、人情味。二是将景物描写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巧妙设计景物的特点,甚至让景物描写起到暗示情节变化、揭示文章意蕴的作用,使文章变得深沉蕴藉富有张力。如2002年满分作文《九月的海》,文章写的是“我”在高考中考出了640分的高成绩,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轻松进入名牌高校,然而自己此时想到“西北需要我”,于是想要报考西北林业大学,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最终自己战胜了外界的压力决定将青春奉献给西北。故事以景物描写开头:“七月的海,平静的表面上铺满了炫目的光,看得久了,竟有微微的头痛。海风一如既往地拂过他的脸庞,柔和而不失力度。”这样写意在暗示自己在选择名牌大学与林业大学之间心灵的碰撞、内心的波澜。等到“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农林院校时文章又一次提到大海:“西北需要我,他倏地站起身来,西北需要我!大海温柔地卷起波浪,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慢慢地散开……”这无疑是又在暗示“我”在做出“心灵的选择”之后内心的平静与安详。文章的结尾描述了“我”在接到了西北林业大学的通知书时,再次写到了大海:“九月的海,微风带着他熟悉的腥气拂过脸庞,他的手中紧紧握着西北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九月的海,含笑,用无限的柔情与祝福送他踏上征程。”这里便是运用“泛灵”的手法,既赋予大海以人性化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我”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与骄傲的激动心情。这样,景物描写贯穿全篇,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还准确地暗示了“我”的心理流程,彰显了文章“心灵的选择”这一主题,折射出一种理性美与崇高美。 的居然比车轮还大。“蝴蝶代表着什么呢?”庄子在梦中不解地问道。梦总有醒的时候。当梦醒的时候,庄子还在好奇地询问道:“蝴蝶代表什么呢?”

惠子不能回答,只好继续赶路。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一个村庄,那里好像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

原来有一户人家常年种葫芦,今年也不例外。可是,今天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比水缸还要大的葫芦,比水缸大的葫芦怎么舀水呢?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庄子问惠子:“您说这么大的葫芦是怎么结出来的,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的葫芦呢?”

惠子也慨叹道:“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奇百怪之事昼夜滋长,没有尽头啊!”

庄子轻轻地拿下蒲草帽,他在想这个葫芦到底怎么利用,他好奇的思维一刻也未停止。

忽然,庄子眼睛闪出一道智慧的光芒,随后叹息道:“为什么人们只知道用葫芦去装水而不用水装葫芦?”“什么,水装葫芦?怎么个装法?”惠子好奇地追问。

“其实很简单。把大葫芦劈成两半,放在河里,人可以坐在葫芦上嘛!这是不是叫水装大葫芦呢?”庄子答道。

“我们叫它船好不好?”惠子激动地说道。

“当然可以了。”庄子吁了一口气,缓缓地戴着蒲草帽。就在戴着草帽的一瞬间,庄子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淮河两岸的鸟儿都喜欢用蒲草做鸟窝呢?

[简评]此文是“故事新编”,当年出过《赤兔之死》,轰动全中国。但“故事新编”很难写,考生若无“金刚钻”,切莫揽这个“瓷器活”!这一篇活画出两位古代的奇妙老头,老顽童,妙趣横生,发人思考。结尾处,已经给“水装大葫芦”命名的庄老汉,依然好奇心不止,“意识流”又一下子“流”向了淮河两岸的鸟儿,它们为什么“都喜欢用蒲草做鸟窝呢”?煞是可爱。 严龙文

绿叶•情意

浙江考生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 “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品味时尚

江苏考生

(一)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愤愤地小声嘀咕着,一边不自觉地又朝右边小木椅上忘我拥吻的情侣瞥了一眼,便像犯了罪似地收回了目光。

伊眼见着街头闪烁的标语——“情侣街,品味衣,品味时尚,有爱大声喊出来!”伊吓了一大跳,慌忙朝出口走去,喃喃道:“品味啥时尚?我们那时啊,挑开头盖才知道新娘啥模样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二)

九斤老太是怎么会认字的呢?哈哈,自从孙女七斤在城里当上了《品味时尚》杂志的主编,九斤老太便经常来城市探望。七斤本想给老太报个老年大学,把老太吓了个半死,伊连忙摆手:“男男女女共处一室,都是有孙儿辈的人,怎么行呢?哎,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哪!”好在九斤老太耳聪目明,七斤便教她学字念报,本看在伊很用心,便准备将最新潮的“火星文”一并教授给老太。却不料九斤老太脸上的皱纹都拧在了一处,撇着伊的瘪嘴骂道:“祖宗之字不可乱改,我们那里谁敢乱改?哎,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三)

这天,七斤没事做,便从口袋中拿出《品味时尚》杂志,嚷嚷着要给九斤老太念一段文章。

老太的瘪嘴鼓了鼓,终没叨咕出一句话,便坐下听孙女读。

“38度的阳光温柔地在我微闭的睫毛上跳跃”,七斤声情并茂地读着,又不禁自我陶醉地闭上双眼。“啥玩意儿?”九斤老太几乎觉得自己耳杯了。

“我的嘴角上扬,不禁定格成43°的微笑”,七斤自然不理会老太的问题,继续半读半诵。“瞎折腾!”老太不屑地耸了耸肩。

“空气中弥漫着78°摩卡或68°卡布奇诺的芬芳……”七斤略略不舍地放下杂志,期待着伊的夸赞。听得一头雾水的老太,看着孙女的眼神,局促不安起来,想了半天,还是将口头禅涌了出来:“哎呦,一代不如一代哪!”

“什么什么呀!这叫„小资文‟,这叫时尚,教您品味时尚你都不会!”七斤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气。 (四)

“奶奶!您太时尚了!城里现在都流行吃您那种玉米窝窝头,拎你那破蛇皮口袋,尤其是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火了!火了!”七斤兴奋地在电话里嚷嚷,“您现在有空教我品味时尚啊!”

九斤老太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望着破旧瓷碗中的几个硬面窝窝头,又浮想到七斤衣服上故意张开的破洞洞,本想骂句“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忽地又想到这又成了时尚,伊觉得不合身份,思来想去,一句话也说不出,便默默挂了电话。

伊失了神,心理叨咕:品味时尚,真是……

【简评】文章凭借“九斤老太”生发出意趣横生的故事,善于反讽。惊看街头“时尚”,难舍老年“时尚”,不解文学“时尚”三个片段,着力描绘“不合时宜”的“九斤老太”的鲜活形象。文末出人意料,“守旧”的九斤老太太竟成“时尚”,赋予了“一代不如一代”这经典语言在当今时尚中新的深刻内涵。文章扣题严密,构思精巧,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含蓄的结尾让“品味”之意余韵悠长,发人深思。

请以《站在___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站在车站的门口

湖北考生

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这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主人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变的是,这是同一个站台。

戏剧的主人翁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里的主角。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的收拾东西。还处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的脸,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时不时的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我会站在车站的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演着。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十多年前送别的我成了如今远去的人,十多年前远去的父母成了如今送别的人。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会像当年远去一样的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车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车开了,透过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水汪汪的眼眶。离去了,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怀念;待到归来时,眼中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兴奋。但眼睛不管是在离去还是归来时总是湿湿的。

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归来。我的心里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离别与欢聚的车站。我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阅评专家点评】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是一种永恒的人生状态。作者选取一个特殊的场景——车站来抒写生活中真实的离别之情,用这种离别来表现普通百姓家庭的挚爱。为了谋生,当年我送别父母;为了求学,如今父母送我。更可贵的是,离别的心理、动作等细节写得真实、细腻,令人怦然心动。

一本厚厚的,有些破旧的笔记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她,总与它形影不离。上课的时刻她带着它;吃饭时她总会翻一下它;晚自习时,她会在上

面增添许多内容;睡觉前呢?一定会捧着它吧。

这本笔记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呢?好奇心催促着我去了解。

一个课间,她离开了教室,走得匆匆忙忙的,它就平躺在讲台上,静静地。去看看吧,好奇心驱使我走上讲台。偷看别人的隐私不是君子所为,我心中又有了犹豫。它纹丝不动地躺在那,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我侧目看了看同学们,他们似乎有着同样的好奇心,但都没有付诸行动。毕竟它是老师的东西。

既然走上讲台了,没理由空手而回吧,我暗自对自己说。“嘿,你看看,上面写什么!”一位同学两眼放着光,小心翼翼地提醒我。我的意志更加坚定了。“你,去帮我把风。”我嘱咐那位同学。“好的,放心吧。”说着他冲出教室,站在走廊上东张西望,眼珠骨碌碌地转悠。我放心地迈开大步,走上讲台,微眯起双眼,瞄着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

“××,心丝细腻,不够坚强,要注意不能过于责备她。”

“ ××(我的名字),有小聪明,却不踏实,要善意引导,不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翻过一页,“今天××同学考试作弊,我责备了他,我的心揪成一团,该怎样才能使他理解我的心呢?”

又翻过一页,“今天孩子不舒服,可学校太忙,记得提醒孩子外婆来家照看他。”

“过不久,我的孩子们要高考了,我该怎样鼓励他们呢?”

……

我不再往下翻,这是老师的日记本啊,我居然偷看了老师的“秘密”!我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

她多少个日夜为我们操劳,有多少个难眠之夜?她怎忍心舍小家为大家,连孩子病了她都无暇顾及?她又是何等地坚强,用她严厉的外表来掩藏她炽热的心?她的身躯为何日渐消瘦,她的双鬓为何日渐斑白?此时我的心中已有了答案。

老师,她用真诚磨炼我们这一颗颗沙砾,使我们成为光彩熠熠的珍珠。

我用好奇心换得了对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谢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训练目标】了解记叙文写作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及写作要求,掌握高考记

叙文写作的一般要领。

【写作指导】

一、高考记叙文写作占有重要地位(8)假鸡蛋煮熟后嚼在嘴里有点像橡皮,

不仅没有蛋味,而且像花瓣一样有颜色分层。

我们看三个高考作文试题:

2009年湖南卷作文“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

论文或记叙文。”

2008年安徽卷作文“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要求“文体自选”。

2007年浙江卷作文“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

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从以上作文试题可以看出,不管是明确要求写记叙文,还是要求文体自选,

高考中的记叙文写作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有其自身的巨大优势。

二、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领

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记叙文是用来做什么的?

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

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

记叙文的本质。

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

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通常情况下,学生写的记叙文

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故事的框架、选材和情节没有构造好,文章显得平庸乏

味。学生写记叙文要从故事性入手,有故事则有内容,有内容才有精彩。高考记

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

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

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记叙文要完整生动地叙述故事,名家名作无

不是寓巧妙的情节构思于完整的故事之中。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

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如果片面求新而破坏了故事

的完整性,就会得不偿失。

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

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

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让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

须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是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等等。

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

人物的肖像描写,主要指描写人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肖像刻

画要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形神兼备的肖像描写有助

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的时代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

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

人物的语言描写要做到立片言而尽显人物精神。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

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历来优秀

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

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人物的动作描写要做到在举手投足之间见到人物的真性情。对人物进行心理

描写则要做到洞幽烛微,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窥视人物的心灵世界,刻画人物

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的神韵,必须抓住景物的层次和主要特征有序描写。场

面描写要突出场面的特点,要把人物置于场面之中。

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就是对

故事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进行描写。细节虽小,却往往通过

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

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

写人记事绘景,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正面描

摹,即对作文中要写的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正面而直接的、具体、生动、形

象的刻画。侧面烘托,则是借他人他物或环境,以衬托此人此物此景而显出精神

的一种方法。这样,写事件则场面活现,写人物则栩栩如生。

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

抒情,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

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

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

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

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名家范例】

《雨 中》 (当代散文家 赵丽宏)

傍晚,天边飘来一朵暗红色的云。天还没有落黑,就淅沥淅沥下起雨来。

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汹涌的人潮流进了千家万户,水

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一群刚刚放学

的孩子撑着雨伞,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偶尔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

小船……

一个年轻的姑娘拉着一辆小运货车,在雨中匆匆地走来。车上,装着两大筐

苹果,红喷喷的,黄澄澄的,堆得冒出了箩筐。许是心急,许是路滑,在马路拐

弯处,只见小车一歪,一只箩筐翻倒在马路上,又圆又红的大苹果,滴溜溜地在

湿漉漉的路面上蹦跳着。蹦到了马路中间,跳到了马路对面,一时滚得满地都是。

姑娘赶紧放下车把,慌里慌张地拣了起来。几百个苹果散了一地,哪里来得及拣

呢?姑娘拣起了这个,滚走了那个,眼看,汽车嘟嘟叫着从远处驶来……

正好有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们走过这里,没等姑娘打招呼,他们就奔过去,

七手八脚地拣了起来。姑娘直起身子,不由皱起了眉头。哦,假使碰上一群淘气

的孩子,每人拣几个苹果一哄而散,挡也没法挡呀!仿佛看出她的焦虑,一个胖

乎乎的小男孩走到她身边,说:‚不要着急,大姐姐,一个苹果也不会少!‛说

罢,他解下脖子上的红领巾,大声叫道:‚刚刚、彬彬、小军,来,跟我封锁交

通!‛然后,又不停地摆动红领巾,向驶近的汽车大叫着:‚停一停!停一停!‛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了。司机是个小伙子,他把头伸出车窗一瞧,笑了,然后

砰地一声打开车门,跳下车和孩子们一块儿拣起苹果来。一辆小轿车停下来了,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也走了下来。路边,过往的行人也来了。大大小小的人们混

在一起,追逐着满地乱滚的苹果,宁静的马路顿时热闹起来。这一切发生得这样

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那位运苹果的姑娘,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帮助拣苹

果的人们已经消失在雨帘里。孩子们嘻笑着撑开伞,唱着歌儿走了,卡车和轿车

也开走了。只有那一筐散而复聚的大苹果,经过这一趟小小的旅行,变得水淋淋

的,在姑娘身边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两筐苹果,几个孩子,一场为夏天的闷热带来了万般清凉的雨……这些本来

毫不相干的事物,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却互相关连着,组成了一个并不宏大,

却也十分动人的场面——留下了很多的深思,随着这绵绵长长的雨点,随着这拂

拂而来的夜风,流进了一条条大街小巷,或许,也流进人们的心里……

在夏天,这样的雨是很多的。

雨,还在飘飘洒洒。恢复了宁静的马路,依然像条闪光的绸带,在雨帘里轻

轻地飘动,卖苹果的姑娘目送着孩子们彩色的雨伞,突然感到:这初夏的雨点,

是那么清凉,这雨中的世界,是那么清新……

【名作欣赏】这是著名散文家赵丽宏的一篇优美动人的记叙散文。它讲了运

苹果的小姑娘苹果车歪了,苹果滚到了路上,一队红领巾、一位司机、一位老人

以及过往行人帮助小姑娘拣回苹果的故事。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作家通过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并通过傍晚、雨中、马路的环境描写,营造了特殊氛围,

塑造了一位小学生、一位司机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课堂写作】

1、续写《老木匠的故事》

有一位老木匠,一生之中建造了无数漂亮的房子,老人也为此深感得意。终

于有一天他厌倦了,不想再盖房子了,于是他恳请老板准许他退休。老板回想起

老人一生中所造的一幢幢精美建筑,很是恋恋不舍,再三深情地挽留老人,老人

仍然执意不肯再度留下。自己最好的人要离开了,老板感到很惋惜,于是就问老

人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帮他最后一个忙。木匠答应了,但他的心思已经

不在工作上了,再也找不到以往的那种感觉,所以不仅工艺粗糙,甚至还偷工减

料。房子造好了,老板来了,他拍着木匠的肩膀诚挚地说:“房子归你了,这是

我送给你的退休礼物。”

2、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3、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你用一颗感恩之心去观察、体验、领受,就一定

能采撷到真情的花朵。请你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佳作】

《人与路》 (2006江苏高考满分卷)

小诚毕业后,在市里当会计科科长,职务不大,权力不小,那些烫手的金子

只有他能拿捏得住。

这天市长秘书过来了,是个女的,套装短裙,走路一扭一摆,嘴唇涂的口红

可以刷墙,脸上抹的脂粉能盖个瓦房。

她抛了抛媚眼,娇滴滴地说:‚科长小弟弟,新来的吧,跟我喊姐得了。‛

小诚家有娇妻,这么个娇艳女郎如此称呼他,他还受得了。他脸红的答道:‚姐!‛

‚哎,我这小弟还真帅呢。‛说着就要捏小诚白白净净的脸蛋,小诚躲之不及,

忙说:‚姐,你自重,我有妻室。‛

这女秘书顿时来了火:‚哟,你算哪根葱呀,给你点颜色,你真以为自己是

彩虹啊!还吃软不吃硬,老娘懒得跟你放屁!明说了吧,市长要调一拨款子,要

盖一幢别墅。‛

‚不行,这钱是公家的!‛小诚一口回绝。‚哟,你还真倔呀!不行也得行,

市长说了算!‛一栋写字楼都给他们的吵闹声震响了,众人如苍蝇看见屎似的,

都跑来了。

一人偷偷拉了拉小诚的衣角:‚别跟她一般见识,她可有后台呀。‛小诚不

屈不挠:‚有后台怎样,我就不让。‛

秘书看着人多,放了一句话,便走了:‚小样,一会儿市长会来找你的。‛

果然,一会儿有人喊:‚小诚,市长找你。‛

市长都是一个样,富态,笑容可掬,满面春风:‚呀,小诚,你好,你好,

新来的吧!还习惯吧!‛

‚他能不习惯,都成霸王了,这里都成他的地盘了,谁敢惹他呀!‛女秘书

回了一句。

‚小艳!‛市长瞪了一下那个小艳的秘书一眼,然后和蔼可亲地说:‚你先

出去。‛又掉过头来:‚来,小诚,坐!‛

一扭一摆的那位秘书一扭一摆地走了。

两根烟工夫,市长开始阴沉着脸:‚小诚呀!大学毕业读书不少吧?‛‚嗯。‛

小诚不敢直视。‚知道鲁迅的一句话么?叫‘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

了路’,熟悉吧?‛‚嗯。‛小诚不知道他要唱哪一出。

‚我们的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知道为什么吗?‛小诚茫然的摇摇头。

‚知道为什么我能当上市长吗?因为我有人哪!哈哈哈!有人就有路子,知道吗!

你会知道的,好了,你可以走了,那笔款子你拨给我就是了。‛

小诚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后台‛,什么叫‚路子‛,终于理解了市长的‚良

苦用心。‛

小诚当然给了市长那笔款子,会计簿上当然没有记下,可他私底下准备了一

个本子……

在科里,他渐渐耳闻一些市长的‚先进事迹‛,他一笔笔记下了。

时间到了,他交给老婆,让她去纪委。老婆临走时他说:‚我以后的‘路’,

就看你的了。‛

很快,调查组来人了,因为证据确凿,调查组没有处于被动地位,市长当然

绳之以法了,还牵连了一干人等,包括那位拉小诚衣角的仁兄,和那位妖艳的秘

书,只有小诚例外。

押上警车的时候,小诚喊住市长,说:‚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

‘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

市长哑然。

【试题展示】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

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精彩评析】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有故事,有人物,有描写,表达了反

腐倡廉的主题,颇似讽刺小说的笔法。文章虽短,却塑造了小诚、市长秘书、市

长等典型形象。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借助于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抓住符合人物

身份特点的特色语言,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作者在结尾人物台词

对话中有机地突出了题旨:‚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上本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市长哑然‛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耐人

寻味。

【课外练笔】

1、描写一位老人的整体形象或者是你的一位同学的肖像。

2、描写篮球赛中球员的动作

3、暖流

提示:文章以“暖流”为题,借以喻人喻事。“暖流”可以指别人等对你的

关怀和帮助,其中包括困惑中的启迪,危难时的扶持,受压抑时的关心,得意时

的敲打,等等。“暖流”给人以温暖,所以写的事应该犹如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让读者品味到友爱之情暖人心。

【修改提高】

从下面几个方面研究你的作文,并进行修改。

1、你的文章是不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2、你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活?

3、你对人物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写吗?

4、你的文章抒发了你的真情实感吗?

高考记叙文写作七大提升方案

发布:2009-10-31 作者:王典馥 点击: 2146

【一份抽样调研】

我们在对2009年高考各省、市、区在媒体上公开登出的约70篇高考满分

作文、优秀作文进行抽样调研中发现,记叙性文体特征鲜明的满分佳作主要有8

篇文章:

①以第三者角度的叙述方式,表现伟大父爱的记叙文《这也是一种爱》(福

建卷);

②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作者多年不断寻找的‚故事‛的记叙文《我与故

事》(重庆卷);

③多角度描写,再现感人场景的亲情记叙文《绿叶〃情意》(浙江卷);

④用以小见大手法,描写海峡两岸人民‚踮起脚尖‛盼家人团聚、祖国统

一故事的微型小说《踮起脚尖》(湖南卷);

⑤精心选取一个特殊场景——车站,来抒写生活中真实的离别之情的记叙

文《站在车站的门口》(湖北卷);

⑥巧借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九斤老太‛,而生发出无数意趣的故事新

编《品味时尚》(江苏卷);

⑦驰骋想象,再现两个局中人——象征当今文化的‚我‛与象征传统文化

的‚老人‛之间对话过程的微型小说《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上海卷);

⑧运用对比,展现两位新进工厂的年轻人拜师学艺不同态度的故事的微型

小说《如此常识》(广东卷)。

【三个疑问】

其一,高考场上究竟有多少考生愿意写、敢于写记叙类作文?

其二,为什么在高考满分作文中,满分记叙类作文的比例这么少?

其三,为什么在高考满分作文中,满分记叙类作文又总会占有一席之地?

【七大方案】

实际上,记叙文是每个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体裁,高考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

开始了学习写作记叙文,记叙类作文作为高考作文常用文体之一,理应成为考生

应对作文考试的得心应手的当家手段。然而,高考中写记叙类的文章虽然也有,

但得高分的不多,不少考生在考场作文时不愿写或者不敢写记叙类作文。究其原

因,主要是对记叙类文章的得分点把握得不够。

考生高考场上要具备怎样的写作心理,才能调整自己不愿意写或不敢写记叙

文的定式思维?在记叙文写作中要避免哪些失误,掌握哪些技巧,才能突破高考

记叙文写作获得高分的瓶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七大解决方案:

方案一:火眼金睛辨题准,发挥优势定体明

——学会审题辨题,根据题目选文体

方案二:‚写人‛偏颇可探源 ‚记事‛出错皆有因

——力避高考记叙类作文写作中常见的三类失误

方案三:记叙‚复杂‛多体现 发展‚等级‛要看清

——把握复杂记叙文的特点与‚发展等级‛要求

方案四:文似看山不喜平 笔底兴波藏悬念

——掌握记人叙事中迂回曲折的技巧

方案五:举手投足细描绘 一笑一颦须逼真

——掌握记人叙事中细节描写的技巧

方案六:发自肺腑抒真情 亦悲亦欢引共鸣

——掌握记人叙事中抒写真情挚意的技巧

方案七:写人不忘彰感悟 叙事务求显意蕴

——掌握记人叙事中写感悟、出新意的技巧

火眼金睛辨题准,发挥优势定体明

——学会审题辨题,根据题目选文体

我们先来看看2009年高考语文卷中的两类典型作文题目。

第一类:虽有“文体不限”的提示,但不适于写成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2009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

当前,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作‚90后‛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受到

社会的关注。有人对他们赞扬嘉许,有人对他们表示担忧,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在

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青春……不管怎样,‚90后‛终将担当起社会和历史

赋予的重任。请你联系个人或社会实际,以‚我说90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

于800字。(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辨材定体:“我说90后”是该卷的作文话题,“要求”中也有“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的文字,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来选定文体。但就话题本身

承载的文体特征看,一个“说”字暗含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说”含有摆出说法、

表明观点等意,故虽“文体不限”,

但“说”已有提示适合写议论文或散文而不太适合写记叙文;而“我说”更突出

了考生要从自己的角度去评说的倾向性。可见,凡文题中含有“说”“感”“ 评”

之类字眼,考生最好写成议论文或散文、随笔。

第二类:虽有“文体不限”的提示,但更适于写成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2009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

生活中有很多故事,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也许是

故事的评说者……故事让你感动,故事给你启迪,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

长。请以‚我与故事‛为题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辨材定体:材料与题目暗示考生写成记叙文比较好。从设题的角度看,“我

与故事”属于一个关系型的题目,“我”应是文中叙议的主体对象,“故事” 则

是与“我”密切相关的连接体。考生要注意用“自己——说故事”这样一个中心

来观照文体。而材料中频频出现的中心词“故事”就是主体内容,既然如此,考

生至少讲述一个或几个故事,故事可以是“亲历”,可以是“聆听”,还可以对

相关故事做些“评说”, 故事可以让人感悟,让人感动,获得启示,获得启迪。

这样,考生就能够选定记叙文体来构思成文了。

我们从上面的真题辨析中,可以获得审题辨题、选定文体的几点启示:

其一,试题材料提示或要求中有“联想或感悟”之类文字的,一般不宜选用

记叙文体。

如2009高考安徽卷作文题要求根据材料“弯道超越”引发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

文章。既然是阐释自己的联想、感悟,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写议论文是最

合适不过了。

其二,试题材料提示或要求中有“经历”“故事”“体验”等文字的,最

好选定记叙文体。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要求“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

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浙江卷作文题则

要求考生“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这两道题目都要求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都适合于写记叙文。

其三,在“文体不限”的前提下,考生要根据自己是否具有较强的记叙描

写能力来确定是否选用记叙类文体。一般说来,对于写作水平一般而体验丰富、

形象思维较强的考生,首选文体应该是记叙文,因为记叙文形式灵活,可表现丰

富内容,发挥余地大,容易生动感人。考生还可以根据不同条件选用考场“创新

文体”——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小小说等特殊文体:如善于编写故事的可以写

小说,想象丰富的可以写童话。

高考记叙文写作方法和例文

来源:高考网

资料一

一、记叙文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局)。

二、描写的种类与方法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即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定的地域、经济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等,对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即人物所处的各种客观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情节展开的自然场景和人物生存活动的具体空间。对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和表现人物的心境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描写,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要和事件的发展、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想适应,一定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不能脱离。

人物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要使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就必须对人物进行具体的描写。描写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切合人物的思想品德,切合人物在事件变化中的转变,不可概念化。

景物描写自然景物、人造景物(包括动态和静态、群体与个体等)。

景物描写应注意顺序和角度,如移步换景、时节变景、定景换点等,又如视角(俯、平、仰,远、中、近)、动静、点面、声音、色彩、光线、气味、温度等等。

三、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必须自然合理,决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无中生有。情感和认识必须来自于记叙和描写,必须切合具体的情境。

四、记叙文的选材选材的根本原则是要切合主题,能够充分表现主题。具体来说,选材一要精,二要真,三要新,四要小。

所谓精,就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即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材料。

所谓真,就是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即选择自己有切实经历或感受的材料。只有真,才能写出真情、真知,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才能令人信服。

所谓新,就是选择新颖的材料---生活中的新鲜事,或者老素材有新发现;而且还要力求选择生动的材料,材料本身新鲜生动,文章也就容易写得活泼新颖。

所谓小,就是选择能够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小事,以小见大,用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要使自己材料丰富,随时可用,就要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多读好书、好诗,多多积累,并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感悟。

五、记叙文的构思

1、切入要别出心裁对于同一个材料,同一件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正、侧、反、仰视、俯视、透视„„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着笔,不落旧套,使人耳目一新。

2、情节要曲折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注意设置悬念,创造冲突,抑扬变化,合理逆转,使文章生动有味。

3、立意要新颖深刻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要做到深刻(相对而言),就要仔细审题,推

敲材料,善于由少见多、以小见大,善于联系实际探究本质,见他人之所未见。

4、设计好开头结尾开头、结尾都要恰当自然,为更好地引出下文,表现主题服务。

开头的常见方式有: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2,总括全文,提纲挈领;3,写景状物,渲染气氛;4,提问启示,引起重视;5,巧妙引用,借势入题;6,直接抒情,感染读者。

结尾的常见方式有:1,综合归纳,总括全文;2,画龙点睛,深化主题;3,寄情于景,含蓄悠远;4,戛然而止,余味无穷;5,首尾呼应,浑然一体。5、过渡照应,自然合理。

六、记叙文体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基本职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状态及其变化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文章样式。其特点:

(1)全面真实,没有虚构。

(2)要素全面,选材典型。

(3)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4)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七、记叙文体的一般结构模式

文章大都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构成,记叙文同样如此。

(1)开头--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开端。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能引起读者关注和兴趣的某种行为、情感和事态的发生。

(2)主体--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行为、情感或事态在原基础上的发展、变化、推进。

(3)结尾--事件或行为、情感的结果与启迪。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行为、情感或事态的自然收尾,或内容本身给人的启迪。

资 料 二

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关于写好作文头尾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开头应该点题,结尾通常要能照应开头,深化中心等,这些都无须过多陈述,本文探讨的,是在这些大前提之下的一些技巧。

一 、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通过对文题的阐述,解释,引申,从而引入要讲述的内容。这种开头较为简易也容易让人对写作对象一目了然。缺点是易陷入平淡,因此可借助一些修辞,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如2002年《心灵选择》的开头写道:

二 、尺波兴浪法

开头占的篇幅虽不长,但只要善于组织语言,也能尺波兴浪,于简练中见精神。所谓兴浪,就是适当运用转折复句,使前后句之间形成转折的关系,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前后层次间形成对比的关系,增强文章的波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要善于找出题目中的对立面,或是事物内部,事物不同阶段的对立面,使开头起伏有致。如一位学生在写《收获》这篇文章时,就这样写道:

三 、巧设悬念

所谓巧设悬念,就是在开头就陈述要点,提出问题;或是把事件的结尾放到开头,吸引人寻根究底;或是让某个关键环节藏头露尾,产生

四、 情景引入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创设人物的活动舞台,为人物的出场进行铺垫,或衬托人物的性格、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有篇叫《上学路上》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除了景物描写,也可通过紧凑的对话来吸引读者,展开情节。如有个学生写市场上的小风波,就是以顾客和小贩的争吵拉开序幕,让人一开始就置身于矛盾的氛围中,有较强的感染力。

如果说开头所起的作用是提纲挈领的,那么结尾所起的作用则是归根结底的。开头难在于怎样艺术的引入,结尾难在于怎样有机地深入。相对于开头而言,结尾往往更注重思想性,它是

写得好。常回给人无尽的回味余地。

关于结尾。总结出如下几种写法:

一、画龙点睛

在结尾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作者的立场、事件的意义,从而使读者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种方法,如点睛之笔,使文章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如一篇叫《落叶》的文章就这样写道:

二、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主题。如:

三、承前启后

这种手法,在情节上承接上文,同时人们读后又得到一定的启迪。如《挑山工》就是这样写的:

四、奇峰突起

通过出乎意料的结局,从而给读者以不可磨灭的印象,犹如地平线上突起的奇峰,又如因地势的落差造成的瀑布,颇具后声夺人之势。如一篇叫《萌芽》的文章里描写了两个想用葡萄核种出葡萄的孩子的不同命运。男孩受到父亲粗暴的干涉,而女孩的花盆里却真的长出了碧绿的葡萄藤。最后,男孩道出其中的秘密:原来,那长出的藤子是女孩的父亲偷偷埋下的。于是,前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向我们提出了怎样对待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要有意外的结尾,必须在行文过程中就要

当然,技巧离不开必要的积累,开头要起得精彩,结尾要结得漂亮,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离开积累谈技巧,无异于缘木求鱼。

尺水兴波斐然成章--高考记叙性散文备战策略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高考考生与阅卷教师的垂青。一份就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

均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

全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那么,如果选择了这类文体,在创作上

又需要考生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尺水兴波斐然成章--高考记叙性散文备战策略

2007年04月09日 10:46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高考考生与阅卷教师的垂青。一份就

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均

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全

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那么,如果选择了这类文体,在创作上又

需要考生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感情炽烈,取材生活

江苏省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这句话的理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敛。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根软肋,写“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例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从四十岁开始》写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妈”居然转变为爱散步、唱新歌的“年轻人”,生活琐事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写得情趣盎然,意味无穷。

一般地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如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作为一篇人物评传,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上来的是曾国藩这个湮没于史海中的旷世奇才,并用深沉的思考、燃烧的激情、飞扬的文思、洋溢的语言重新对曾国藩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公允而不失新意。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第三类取材则是文山探宝,书海寻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夸父追日》,取材于古典神话,使得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丰满起来,着重刻画夸父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三忌:一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二忌缠绵悱恻的浪漫言情;三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总之,在考场上追求的是文化品位而非浪漫情调,是原创“包装”而非胡编乱造,是强烈炽热而非平淡自然,是具体可感而非宽泛散乱。

-情节跌宕,详略得当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摇曳多姿,力避冲淡平实,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作品一波三折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或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含蓄蕴藉。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爽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了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详略的处理,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这个故事“一股脑儿”地讲下去,却忽视了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

《一双童鞋》中老婆婆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的形象着力描写:“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同时又就她对自己为孙子买的那双童鞋的喜爱之情极尽渲染,但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这正是为了与文章结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却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脱,又能宽慰尴尬的乘客、成全捡拾新鞋的路人的行为张本的,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滴水不漏。 -注重细节,“目击”现场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动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样,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写的是“降生在贫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这样的“无理的要求”,不想母亲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吃西瓜时她却以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为由,让“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饭后到灶房时才发现母亲居然在啃瓜皮!文章最后用特写镜头的形式锁定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这一细节读后让人因之动容,为之鼻酸。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记叙性散文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又不能照抄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尤其是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二是要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父亲节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励下为性情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父亲送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父子俩对饮微醺,儿子一句“爸爸,我……我……我爱你……”打破了两代人的隔膜,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此时,内敛的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这一个精彩的细节寥寥数笔却将父亲的难以言表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叙议结合,景物穿插

记叙、描写固然是记叙性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在记叙、描写之中巧妙地贯穿议论与抒情,优秀的记叙性散文常常呈现给大家的

是叙议有机结合的“链环结构”。请看2005年四川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中的一段文字: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熔铸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由衷赞美,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另外,创作记叙性散文还应注重景物的巧妙穿插。诚然,不是说所有的优秀记叙性散文都一定要有景物描写,但我们也应看到,景物描写运用得当会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氛围,表现人物性格,升华文章主题等方方面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那些具有较强语言驾驭能力的考生往往都善于将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所构建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这里特别提出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是运用“泛灵”的手法,即根据文章的需要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生命化,使之富有情感性、人情味。二是将景物描写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巧妙设计景物的特点,甚至让景物描写起到暗示情节变化、揭示文章意蕴的作用,使文章变得深沉蕴藉富有张力。如2002年满分作文《九月的海》,文章写的是“我”在高考中考出了640分的高成绩,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轻松进入名牌高校,然而自己此时想到“西北需要我”,于是想要报考西北林业大学,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最终自己战胜了外界的压力决定将青春奉献给西北。故事以景物描写开头:“七月的海,平静的表面上铺满了炫目的光,看得久了,竟有微微的头痛。海风一如既往地拂过他的脸庞,柔和而不失力度。”这样写意在暗示自己在选择名牌大学与林业大学之间心灵的碰撞、内心的波澜。等到“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农林院校时文章又一次提到大海:“西北需要我,他倏地站起身来,西北需要我!大海温柔地卷起波浪,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慢慢地散开……”这无疑是又在暗示“我”在做出“心灵的选择”之后内心的平静与安详。文章的结尾描述了“我”在接到了西北林业大学的通知书时,再次写到了大海:“九月的海,微风带着他熟悉的腥气拂过脸庞,他的手中紧紧握着西北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九月的海,含笑,用无限的柔情与祝福送他踏上征程。”这里便是运用“泛灵”的手法,既赋予大海以人性化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我”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与骄傲的激动心情。这样,景物描写贯穿全篇,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还准确地暗示了“我”的心理流程,彰显了文章“心灵的选择”这一主题,折射出一种理性美与崇高美。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尺水兴波斐然成章--高考记叙性散文备战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0:46

(作者:邯郸一中 李哲峰、陈亚姝)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高考考生与阅卷教师的垂青。一份就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均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全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那么,如果选择了这类文体,在创作上又需要考生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感情炽烈,取材生活

江苏省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

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这句话的理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敛。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根软肋,写“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例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从四十岁开始》写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妈”居然转变为爱散步、唱新歌的“年轻人”,生活琐事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写得情趣盎然,意味无穷。

一般地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如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作为一篇人物评传,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上来的是曾国藩这个湮没于史海中的旷世奇才,并用深沉的思考、燃烧的激情、飞扬的文思、洋溢的语言重新对曾国藩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公允而不失新意。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第三类取材则是文山探宝,书海寻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夸父追日》,取材于古典神话,使得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丰满起来,着重刻画夸父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三忌:一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二忌缠绵悱恻的浪漫言情;三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总之,在考场上追求的是文化品位而非浪漫情调,是原创“包装”而非胡编乱造,是强烈炽热而非平淡自然,是具体可感而非宽泛散乱。

-情节跌宕,详略得当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摇曳多姿,力避冲淡平实,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作品一波三折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或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含蓄蕴藉。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爽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了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详略的处理,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这个故事“一股脑儿”地讲下去,却忽视了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一双童鞋》中老婆婆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的形象着力描写:“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

同时又就她对自己为孙子买的那双童鞋的喜爱之情极尽渲染,但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这正是为了与文章结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却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脱,又能宽慰尴尬的乘客、成全捡拾新鞋的路人的行为张本的,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滴水不漏。 -注重细节,“目击”现场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动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样,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写的是“降生在贫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这样的“无理的要求”,不想母亲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吃西瓜时她却以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为由,让“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饭后到灶房时才发现母亲居然在啃瓜皮!文章最后用特写镜头的形式锁定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这一细节读后让人因之动容,为之鼻酸。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记叙性散文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又不能照抄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尤其是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二是要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父亲节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励下为性情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父亲送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父子俩对饮微醺,儿子一句“爸爸,我……我……我爱你……”打破了两代人的隔膜,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此时,内敛的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这一个精彩的细节寥寥数笔却将父亲的难以言表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叙议结合,景物穿插

记叙、描写固然是记叙性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在记叙、描写之中巧妙地贯穿议论与抒情,优秀的记叙性散文常常呈现给大家的是叙议有机结合的“链环结构”。请看2005年四川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中的一段文字: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

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熔铸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由衷赞美,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另外,创作记叙性散文还应注重景物的巧妙穿插。诚然,不是说所有的优秀记叙性散文都一定要有景物描写,但我们也应看到,景物描写运用得当会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氛围,表现人物性格,升华文章主题等方方面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那些具有较强语言驾驭能力的考生往往都善于将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所构建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这里特别提出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是运用“泛灵”的手法,即根据文章的需要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生命化,使之富有情感性、人情味。二是将景物描写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巧妙设计景物的特点,甚至让景物描写起到暗示情节变化、揭示文章意蕴的作用,使文章变得深沉蕴藉富有张力。如2002年满分作文《九月的海》,文章写的是“我”在高考中考出了640分的高成绩,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轻松进入名牌高校,然而自己此时想到“西北需要我”,于是想要报考西北林业大学,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最终自己战胜了外界的压力决定将青春奉献给西北。故事以景物描写开头:“七月的海,平静的表面上铺满了炫目的光,看得久了,竟有微微的头痛。海风一如既往地拂过他的脸庞,柔和而不失力度。”这样写意在暗示自己在选择名牌大学与林业大学之间心灵的碰撞、内心的波澜。等到“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农林院校时文章又一次提到大海:“西北需要我,他倏地站起身来,西北需要我!大海温柔地卷起波浪,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慢慢地散开……”这无疑是又在暗示“我”在做出“心灵的选择”之后内心的平静与安详。文章的结尾描述了“我”在接到了西北林业大学的通知书时,再次写到了大海:“九月的海,微风带着他熟悉的腥气拂过脸庞,他的手中紧紧握着西北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九月的海,含笑,用无限的柔情与祝福送他踏上征程。”这里便是运用“泛灵”的手法,既赋予大海以人性化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我”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与骄傲的激动心情。这样,景物描写贯穿全篇,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还准确地暗示了“我”的心理流程,彰显了文章“心灵的选择”这一主题,折射出一种理性美与崇高美。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尺水兴波斐然成章--高考记叙性散文备战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0:46 燕赵都市报

(作者:邯郸一中 李哲峰、陈亚姝)

近年来,记叙性散文以其优美舒缓的文笔受到许多高考考生与阅卷教师的垂青。一份就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均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全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那么,如果选择了这类文体,在创作上又需要考生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感情炽烈,取材生活

江苏省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

它吸引,被它打动。”对这句话的理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敛。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根软肋,写“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例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从四十岁开始》写的是原本古板的“老妈”居然转变为爱散步、唱新歌的“年轻人”,生活琐事中迸发出人性的火花,写得情趣盎然,意味无穷。

一般地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如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作为一篇人物评传,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上来的是曾国藩这个湮没于史海中的旷世奇才,并用深沉的思考、燃烧的激情、飞扬的文思、洋溢的语言重新对曾国藩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公允而不失新意。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极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第三类取材则是文山探宝,书海寻珍,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夸父追日》,取材于古典神话,使得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丰满起来,着重刻画夸父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三忌:一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二忌缠绵悱恻的浪漫言情;三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总之,在考场上追求的是文化品位而非浪漫情调,是原创“包装”而非胡编乱造,是强烈炽热而非平淡自然,是具体可感而非宽泛散乱。

-情节跌宕,详略得当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摇曳多姿,力避冲淡平实,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作品一波三折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或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含蓄蕴藉。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爽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了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详略的处理,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这个故事“一股脑儿”地讲下去,却忽视了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一双童鞋》中老婆婆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的形象着力描写:“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同时又就她对自己为孙子买的那双童鞋的喜爱之情极尽渲染,但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这正是为了与文章结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却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脱,又能

宽慰尴尬的乘客、成全捡拾新鞋的路人的行为张本的,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滴水不漏。 -注重细节,“目击”现场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动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样,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写的是“降生在贫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这样的“无理的要求”,不想母亲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吃西瓜时她却以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为由,让“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饭后到灶房时才发现母亲居然在啃瓜皮!文章最后用特写镜头的形式锁定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这一细节读后让人因之动容,为之鼻酸。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记叙性散文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又不能照抄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尤其是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二是要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父亲节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励下为性情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父亲送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父子俩对饮微醺,儿子一句“爸爸,我……我……我爱你……”打破了两代人的隔膜,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此时,内敛的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这一个精彩的细节寥寥数笔却将父亲的难以言表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叙议结合,景物穿插

记叙、描写固然是记叙性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性是在记叙、描写之中巧妙地贯穿议论与抒情,优秀的记叙性散文常常呈现给大家的是叙议有机结合的“链环结构”。请看2005年四川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中的一段文字: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

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熔铸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由衷赞美,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另外,创作记叙性散文还应注重景物的巧妙穿插。诚然,不是说所有的优秀记叙性散文都一定要有景物描写,但我们也应看到,景物描写运用得当会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氛围,表现人物性格,升华文章主题等方方面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那些具有较强语言驾驭能力的考生往往都善于将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所构建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这里特别提出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是运用“泛灵”的手法,即根据文章的需要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生命化,使之富有情感性、人情味。二是将景物描写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巧妙设计景物的特点,甚至让景物描写起到暗示情节变化、揭示文章意蕴的作用,使文章变得深沉蕴藉富有张力。如2002年满分作文《九月的海》,文章写的是“我”在高考中考出了640分的高成绩,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轻松进入名牌高校,然而自己此时想到“西北需要我”,于是想要报考西北林业大学,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最终自己战胜了外界的压力决定将青春奉献给西北。故事以景物描写开头:“七月的海,平静的表面上铺满了炫目的光,看得久了,竟有微微的头痛。海风一如既往地拂过他的脸庞,柔和而不失力度。”这样写意在暗示自己在选择名牌大学与林业大学之间心灵的碰撞、内心的波澜。等到“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农林院校时文章又一次提到大海:“西北需要我,他倏地站起身来,西北需要我!大海温柔地卷起波浪,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慢慢地散开……”这无疑是又在暗示“我”在做出“心灵的选择”之后内心的平静与安详。文章的结尾描述了“我”在接到了西北林业大学的通知书时,再次写到了大海:“九月的海,微风带着他熟悉的腥气拂过脸庞,他的手中紧紧握着西北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九月的海,含笑,用无限的柔情与祝福送他踏上征程。”这里便是运用“泛灵”的手法,既赋予大海以人性化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我”为自己的选择自豪与骄傲的激动心情。这样,景物描写贯穿全篇,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还准确地暗示了“我”的心理流程,彰显了文章“心灵的选择”这一主题,折射出一种理性美与崇高美。 的居然比车轮还大。“蝴蝶代表着什么呢?”庄子在梦中不解地问道。梦总有醒的时候。当梦醒的时候,庄子还在好奇地询问道:“蝴蝶代表什么呢?”

惠子不能回答,只好继续赶路。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一个村庄,那里好像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

原来有一户人家常年种葫芦,今年也不例外。可是,今天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比水缸还要大的葫芦,比水缸大的葫芦怎么舀水呢?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庄子问惠子:“您说这么大的葫芦是怎么结出来的,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的葫芦呢?”

惠子也慨叹道:“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奇百怪之事昼夜滋长,没有尽头啊!”

庄子轻轻地拿下蒲草帽,他在想这个葫芦到底怎么利用,他好奇的思维一刻也未停止。

忽然,庄子眼睛闪出一道智慧的光芒,随后叹息道:“为什么人们只知道用葫芦去装水而不用水装葫芦?”“什么,水装葫芦?怎么个装法?”惠子好奇地追问。

“其实很简单。把大葫芦劈成两半,放在河里,人可以坐在葫芦上嘛!这是不是叫水装大葫芦呢?”庄子答道。

“我们叫它船好不好?”惠子激动地说道。

“当然可以了。”庄子吁了一口气,缓缓地戴着蒲草帽。就在戴着草帽的一瞬间,庄子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淮河两岸的鸟儿都喜欢用蒲草做鸟窝呢?

[简评]此文是“故事新编”,当年出过《赤兔之死》,轰动全中国。但“故事新编”很难写,考生若无“金刚钻”,切莫揽这个“瓷器活”!这一篇活画出两位古代的奇妙老头,老顽童,妙趣横生,发人思考。结尾处,已经给“水装大葫芦”命名的庄老汉,依然好奇心不止,“意识流”又一下子“流”向了淮河两岸的鸟儿,它们为什么“都喜欢用蒲草做鸟窝呢”?煞是可爱。 严龙文

绿叶•情意

浙江考生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 “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品味时尚

江苏考生

(一)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愤愤地小声嘀咕着,一边不自觉地又朝右边小木椅上忘我拥吻的情侣瞥了一眼,便像犯了罪似地收回了目光。

伊眼见着街头闪烁的标语——“情侣街,品味衣,品味时尚,有爱大声喊出来!”伊吓了一大跳,慌忙朝出口走去,喃喃道:“品味啥时尚?我们那时啊,挑开头盖才知道新娘啥模样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二)

九斤老太是怎么会认字的呢?哈哈,自从孙女七斤在城里当上了《品味时尚》杂志的主编,九斤老太便经常来城市探望。七斤本想给老太报个老年大学,把老太吓了个半死,伊连忙摆手:“男男女女共处一室,都是有孙儿辈的人,怎么行呢?哎,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哪!”好在九斤老太耳聪目明,七斤便教她学字念报,本看在伊很用心,便准备将最新潮的“火星文”一并教授给老太。却不料九斤老太脸上的皱纹都拧在了一处,撇着伊的瘪嘴骂道:“祖宗之字不可乱改,我们那里谁敢乱改?哎,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三)

这天,七斤没事做,便从口袋中拿出《品味时尚》杂志,嚷嚷着要给九斤老太念一段文章。

老太的瘪嘴鼓了鼓,终没叨咕出一句话,便坐下听孙女读。

“38度的阳光温柔地在我微闭的睫毛上跳跃”,七斤声情并茂地读着,又不禁自我陶醉地闭上双眼。“啥玩意儿?”九斤老太几乎觉得自己耳杯了。

“我的嘴角上扬,不禁定格成43°的微笑”,七斤自然不理会老太的问题,继续半读半诵。“瞎折腾!”老太不屑地耸了耸肩。

“空气中弥漫着78°摩卡或68°卡布奇诺的芬芳……”七斤略略不舍地放下杂志,期待着伊的夸赞。听得一头雾水的老太,看着孙女的眼神,局促不安起来,想了半天,还是将口头禅涌了出来:“哎呦,一代不如一代哪!”

“什么什么呀!这叫„小资文‟,这叫时尚,教您品味时尚你都不会!”七斤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气。 (四)

“奶奶!您太时尚了!城里现在都流行吃您那种玉米窝窝头,拎你那破蛇皮口袋,尤其是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火了!火了!”七斤兴奋地在电话里嚷嚷,“您现在有空教我品味时尚啊!”

九斤老太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望着破旧瓷碗中的几个硬面窝窝头,又浮想到七斤衣服上故意张开的破洞洞,本想骂句“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忽地又想到这又成了时尚,伊觉得不合身份,思来想去,一句话也说不出,便默默挂了电话。

伊失了神,心理叨咕:品味时尚,真是……

【简评】文章凭借“九斤老太”生发出意趣横生的故事,善于反讽。惊看街头“时尚”,难舍老年“时尚”,不解文学“时尚”三个片段,着力描绘“不合时宜”的“九斤老太”的鲜活形象。文末出人意料,“守旧”的九斤老太太竟成“时尚”,赋予了“一代不如一代”这经典语言在当今时尚中新的深刻内涵。文章扣题严密,构思精巧,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含蓄的结尾让“品味”之意余韵悠长,发人深思。

请以《站在___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站在车站的门口

湖北考生

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这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主人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变的是,这是同一个站台。

戏剧的主人翁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里的主角。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的收拾东西。还处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的脸,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时不时的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我会站在车站的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演着。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十多年前送别的我成了如今远去的人,十多年前远去的父母成了如今送别的人。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会像当年远去一样的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车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车开了,透过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水汪汪的眼眶。离去了,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怀念;待到归来时,眼中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兴奋。但眼睛不管是在离去还是归来时总是湿湿的。

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归来。我的心里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离别与欢聚的车站。我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阅评专家点评】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是一种永恒的人生状态。作者选取一个特殊的场景——车站来抒写生活中真实的离别之情,用这种离别来表现普通百姓家庭的挚爱。为了谋生,当年我送别父母;为了求学,如今父母送我。更可贵的是,离别的心理、动作等细节写得真实、细腻,令人怦然心动。

一本厚厚的,有些破旧的笔记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她,总与它形影不离。上课的时刻她带着它;吃饭时她总会翻一下它;晚自习时,她会在上

面增添许多内容;睡觉前呢?一定会捧着它吧。

这本笔记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呢?好奇心催促着我去了解。

一个课间,她离开了教室,走得匆匆忙忙的,它就平躺在讲台上,静静地。去看看吧,好奇心驱使我走上讲台。偷看别人的隐私不是君子所为,我心中又有了犹豫。它纹丝不动地躺在那,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我侧目看了看同学们,他们似乎有着同样的好奇心,但都没有付诸行动。毕竟它是老师的东西。

既然走上讲台了,没理由空手而回吧,我暗自对自己说。“嘿,你看看,上面写什么!”一位同学两眼放着光,小心翼翼地提醒我。我的意志更加坚定了。“你,去帮我把风。”我嘱咐那位同学。“好的,放心吧。”说着他冲出教室,站在走廊上东张西望,眼珠骨碌碌地转悠。我放心地迈开大步,走上讲台,微眯起双眼,瞄着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

“××,心丝细腻,不够坚强,要注意不能过于责备她。”

“ ××(我的名字),有小聪明,却不踏实,要善意引导,不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翻过一页,“今天××同学考试作弊,我责备了他,我的心揪成一团,该怎样才能使他理解我的心呢?”

又翻过一页,“今天孩子不舒服,可学校太忙,记得提醒孩子外婆来家照看他。”

“过不久,我的孩子们要高考了,我该怎样鼓励他们呢?”

……

我不再往下翻,这是老师的日记本啊,我居然偷看了老师的“秘密”!我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

她多少个日夜为我们操劳,有多少个难眠之夜?她怎忍心舍小家为大家,连孩子病了她都无暇顾及?她又是何等地坚强,用她严厉的外表来掩藏她炽热的心?她的身躯为何日渐消瘦,她的双鬓为何日渐斑白?此时我的心中已有了答案。

老师,她用真诚磨炼我们这一颗颗沙砾,使我们成为光彩熠熠的珍珠。

我用好奇心换得了对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谢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相关内容

  • 高中作文:"为生命写作"与 "为生存写作"双线并行训练体系
  • 理论依据及内涵阐释 转化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重在"转化","转化率"是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与语文相关的人文素养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比率,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核心.写作过程也是一个转化过程,学生广泛阅读,大量吸 ...

  • 高考议论文写作技巧
  •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看,记叙文及其他文学体裁总的得分高于议论类的作文。xx年《高考作文满分解读》(万志勇先生主编)一书刊登的120篇满分作文中,仅有16篇议论文,绝大部分是散文,这其中的原因有四:其一,考题的原因。绝大多数考题本身适宜于记叙抒情类文体而不适宜于议论文。其二,习惯的原因。从小 ...

  •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内容体系建构论文
  • 浅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 经过三年的初中写作实践,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但是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提高呢?就此问题本人展开一下讨论. 一.培养主题意识,让主题对于全篇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主题(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是统帅文章的纲.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

  • 2016届高考作文训练周-----记叙文
  • 2016届高考作文训练周-----记叙文 高考作文训练第一周 叙事类记叙文 1. 了解叙事的一般方法,学会条理记事. 2. 学习运用线索记事的手法. 1. 请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线索,精选事件,写一篇叙事性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字数不少于800. 2. 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故事中,成 ...

  • 板凳要坐十年冷
  • 板凳要坐十年冷,高考作文有妙招 --浅谈高考作文备考与最后冲刺的策略 通渭县鸡川中学 丁念胜 电话:[1**********] 论文摘要: 在高考复习备考中,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掌握考前灵活地训练方法,认真 备考,扎实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关键词: 作文 文体 章法 "汝果欲学诗 ...

  • 高考英语阅读文体类型及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 高考英语阅读文体类型及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五三高中 杨卫红 谌金洲 一.英语阅读文体类型简析 阅读是一种理解.吸收.鉴赏.评价文章的思维过错.完成这个思维过程,则需要经过认知.分析.综合.理解.记忆.感受.判断等程序.文体类别不同,决定着叙述风格的差异.掌握文体风格,识别文章叙 ...

  • [高考作文]高考作文第一人称写法的运用
  • [高考 作文]高考作文第一人称写法的运用 <城南旧事>以一个小姑娘的眼睛看社会,获得十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效果.如果视角换为一个成人的眼睛,味道完全是另外一种.因此,文学作品选择合适的视角非常重要.考查近年来各省市高考优秀作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满分记叙文的写作基本上都是第一人称&q ...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2010年是广东进入新课程的第六年,新课程高考已经考过了三届,全国步入新课程高考的省.市也已经增加到了十个.广东新课程高考的"导向性原则"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 ...

  •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doc
  •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汉中市第八中学 李 珲 困惑一:考试的内容与课标的公然背离?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在阅读教学领域还是写作教学领域,总有一个挥之不去回避不了的.为广大一线教师头痛不已的.似乎是‚无解‛的问题,即‚文体之惑‛. 阅读方面,我们教的教材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

  • 高考英语作文的特点
  • 高考英语作文的特点 "英语作文(书面表达)"一直作为高考英语科试题卷的主观测试题之一,主要基于"英语作文"这种测试题型能达到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大部分要求.从测试角度而言,"英语作文"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