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欧洲陆军(近代史论文)

前言

对于欧洲人来说,18世纪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时代。1721年北方大战中俄国的胜利,让俄国成为波罗的海的霸主,国力随之提升。于是俄国君主开始向西扩张,并时常干预其他欧洲国家的事务。瑞典则沦为二流国家,古斯塔夫二世时代的辉煌一去不返了。1701年,欧洲中北部出现了一个新的王国——普鲁士。一开始这个国家只是“夹在铁罐中间的一只陶罐”。但没人会料到,半个世纪之后,普鲁士几乎以一国之力单挑法国,奥地利,俄国,而且坚持了七年。英国的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并赚取了大量财富,还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的太阳已经露出了一抹鱼肚白。老牌强国奥地利和法国风光依旧,不过两国都在18世纪的巨变中经历了大起大落。国家实力的升降也影响了外交格局,今天的朋友可能就是昨天的敌人。

18世纪是一个战乱的时代。北方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俄土战争,法国大革命,反法同盟……而且各交战国投入的士兵越来越多,战争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在丘吉尔眼中,1756年的七年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18世纪是一个新思想兴起的时代。起源于法国的启蒙运动,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思想领域。这不仅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和后来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还影响了包括拿破仑,腓特烈大帝,华盛顿等很多人的治国理念。

18世纪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拿破仑,苏沃洛夫,欧根亲王,腓特烈大帝,特雷萨女王,叶卡捷琳娜大帝,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康德,考尼茨(还有在18世纪登上历史舞台,在19世纪初崭露头角的塔列朗,库图佐夫,布吕歇尔,克劳塞维茨,格奈森瑙,沙恩霍斯特,威灵顿公爵,卡尔大公,纳尔逊)……大人物们在不同的舞台上演绎着18世纪的欧洲历史。

……

时代特点

从套环式刺刀的广泛应用开始,欧洲战争进入了线式作战时代,俗称“排队枪毙”时代。线式作战时代包括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期。这段时间内步枪没有发生较大变化,战术的演变也较慢。后来,随着米尼弹和毛瑟枪的问世,线式战术被淘汰,线式作战时代结束。而从拿破仑第二次被流放直到线式作战时代结束,欧洲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因此本文涉及的历史时期主要是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初。

国内的很多电影网上都可以看到《爱国者》这部电影。而在网友发表的影评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哪有像他们这样打仗的啊?这不是排队被枪毙吗?”说这种话的网友肯定不了解18世纪的欧洲军队,但“排队枪毙”一词还是形象地总结了当时的步兵,特别是线列步兵的战斗特点。至于为什么要使用此种战法,这得从当时步枪的特点谈起。

步兵的主要武器是步枪。《爱国者》的时代背景是美国独立战争,当时的步枪多数属于燧发枪,滑膛枪,前装枪。这种枪命中率极低,打不中是正常的,打中了才是奇迹。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在1814年写下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多数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码。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外被敌人用一支平常的枪瞄准并打伤的话,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此外这种枪的装填过程非常繁琐漫长:打开击发槽;咬开弹壳,把一部分火药倒入击发槽;关闭击发槽,剩余的火药和弹丸一起倒入枪管;用通条把弹丸和火药捅实,然后抽出通条——这样才算装填完毕——而且由于枪管较长,整个装填过程射手必须保持站立。当时训练强度最高的是普鲁士军队,这支被军棍调教出来的军队有当时装填技巧最纯熟的士兵。但即便是普军士兵一分钟也只能射击4 ~5次。而训练不足的新兵在战场上容易因为紧张而出错,装填速度就更慢了。

结合上述特点,士兵们在战斗中都只能站着,子弹向自己飞来也不能蹲下或爬下;为了抵御对方骑兵的冲锋,步兵排成密集的队形以便快速组成方阵;同时,密集的队形也使火力更加集中,发起刺刀冲锋时的威力也更大。在那个能否命中目标主要靠运气的时代,集中火力就能加强杀伤力。就好比在同一个地方多买彩票,中奖的概率就大了。

步兵篇

从17世纪末开始,步兵手中的武器开始发生巨大变化。1688年,法国人发明了套环式刺刀,这种刺刀解决了步枪上了刺刀后无法射击的问题,步兵不再需要长矛方阵的保护,长矛逐渐从步兵装备中被淘汰。这种刺刀的应用将欧洲带入线式作战时代,也催生了一种独特的战术——在那个强调发扬火力的年代,俄国元帅苏沃洛夫却命令俄军士兵在战场上不要与敌人进行漫长的对射,而要找到对手的弱点,然后快速接近敌人,发起冲锋,用白刃战打垮敌人(即“观察,快速,猛攻”的三大原则)。由于俄国人口多但经济不发达,单兵装备比较简陋。但俄国士兵勇敢剽悍,在白刃战中非常勇猛,因此这种战术非常符合俄国国情。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俄军在作战时经常不采用当时流行的横队,而是排成纵队或松散队形。苏沃洛夫是第一个将火力战与白刃战结合得比较完美的将领,他有一句名言:“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

第二是来复枪的大量使用。1510年,奥地利人首次在枪管内刻上膛线,来复枪从此登上历史舞台。但直到拿破仑时代,当时欧洲最受欢迎的武器仍然是滑膛枪。这是因为来复枪虽然精度高,射程远,但装填很慢,造价也高。而且为了保证精度,来复枪通常不能上刺刀,来复枪兵在肉搏战中只能被屠杀。

不过,北美独立战争中,美国人用来复枪打败了拿着滑膛枪的英国人,于是欧洲各国开始将其作为一种特种武器。对来复枪的应用最成功的是英国人。19世纪初,英国人还在队形密集的滑膛枪士兵队伍中,插进了少量来复枪士兵。这些士兵利用密集的列兵队伍作掩护,在混乱的战斗中寻找狙杀的目标。这种战术保护了面对骑兵冲锋时脆弱的来复枪兵。英国还组建了第95来复枪团。。

到了19世纪初,线式作战时代的各种步兵都已经在欧洲各国的军队中普遍存在了。当时的步兵可以分为两大类:线列步兵(装备滑膛枪和刺刀,有对抗骑兵能力)和轻步兵(近战能力较弱,射击能力较强)。来复枪兵就是轻步兵的一种。

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来复枪部队(拿破仑认为“隐蔽起来打黑枪”是一种阴险的,不绅士的行为,因此法国没有来复枪兵),但几乎欧洲的所有国家都学会了来复枪兵的灵活战术。猎手辈出的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拿着滑膛枪像英国的来复枪兵一样战斗——他们被称为“奥地利散兵”。此外还有法国的尖兵和普鲁士的轻火枪团。这些部队的士兵与来复枪兵被统称为轻步兵。奥地利散兵的滑膛枪虽然不如来复枪精准,但装填较快。他们既能像来复枪兵一样排成松散的队列以降低中弹的概率,也能像线列步兵一样排成密集的队列——后一种阵型主要用于集中火力射杀敌人或者为可能发生的肉搏战做准备。可以说,他们是较为全能的步兵。不过,与来复枪兵依靠精确射击杀伤敌人不同,奥地利散兵这样的轻步兵主要依靠在相同时间内射出更多的子弹。这一点与线列步兵更接近。

总之,隐蔽,松散阵型,精确射击和避免近距离交锋是轻步兵的作战常态。有的轻步兵还配备了拒马桩。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轻步兵的天敌——骑兵。轻步兵可以布置在线列步兵的附近,一旦敌军发起冲锋,线列步兵就能及时掩护轻步兵。在一个优秀的指挥官手中,轻步兵将是敌方线列步兵的噩梦。轻步兵的火力可以对密集的线列步兵队列造成较大杀伤,但其松散阵型却大大减少了线列步兵对自己的杀伤。滑铁卢战役的最后,拿破仑不得不派出的老近卫军也是一个一个地倒在了树丛中那些“猥琐”的英军轻步兵的枪下。拿破仑时代的法军虽然是当之无愧的欧洲最强,但缺少强大的轻步兵。

即使轻步兵在战场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线列步兵仍然是当时战场上的主力。线列步兵是装备着滑膛枪和刺刀,并排成密集队列的步兵。线列步兵需要接受拼刺训练,还要学会在战斗中组成一个空心方阵,刺刀向外,以此对抗骑兵。此外,线列步兵密集的阵型和“站着被枪毙”的特点加强了指挥官对士兵的监管,因此线列步兵的近战能力和纪律性比轻步兵强。这些因素决定了线列步兵才是维持阵线的重要力量——这对于那个时代的战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阵线无法维持,就有被迂回侧击的危险。除了普通的线列步兵,掷弹兵和民兵也属于线列步兵。

掷弹兵虽然装备了滑膛枪,不过他们却很少和子弹打交道。他们的主要武器是另一种装备——手榴弹。因为当时的手榴弹重达三磅,所以掷弹兵必须足够高大强壮,这样才能保证投掷距离。当然,这群彪形大汉的白刃战能力也强于一般的线列步兵,因此掷弹兵的另一件主要武器就是刺刀。在战场上,掷弹兵需要冒着敌军密集的火力,前进到离敌军足够近的地方投掷手榴弹,然后发起刺刀冲峰。因此掷弹兵的阵亡率很高,这就要求掷弹兵有非凡的勇气和意志。掷弹兵是一种非常著名的精英线列步兵,很多近代欧洲军乐都与掷弹兵有关(如脍炙人口的英国掷弹兵进行曲),“掷弹”一词还成为精锐部队的代名词(如法国近卫掷弹骑兵,第三帝国的装甲掷弹兵)。

18世纪的线列步兵通常采用两排横队的队形,射击时第一排半跪,第二排站立,然后齐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强火力。但这种战术比较呆板。于是,英国步兵排成三排,每次只有一排开火。这样能节省弹药,而且不会出现在紧急情况下没有子弹的情况。而腓特烈大帝则发明了斜行战斗队形。这种战术的特点就是一翼放空,另一翼的士兵排成纵队快速行军到敌军侧翼,在敌军还来不及加强侧翼的时候斜向插入,变为横队发起进攻。这在保留横队强大火力的同时克服了兵力分散的弱点。洛伊滕战役和罗斯巴赫战役就是斜击战术的完美运用。

横队战术需要士兵有高度的纪律性,因为横队的宽度很大,很容易受到炮火的杀伤。而如果要保证齐射的杀伤力,就必须让士兵冒着炮火前进到离敌军足够近的地方,不管中途有多少人倒下。木讷呆板的英国人和严守纪律的普鲁士人可以很好地运用横队战术,但热情的法国人就不适合这种战术了。1759年9月13日的亚伯拉罕平原会战,法军队列一边前进一边放枪,但由于距离太远,杀伤效果很不理想。英军遭受持续伤亡,但没有后退,一直到与法军相距18米时才开始还击。这一轮齐射就打死了530人,后两次又打倒了700到800人(电影《巴里林登》中有英军和法军在草地上战斗的片段,我推测就是这场战斗的再现),法军的斗志受到沉重打击,英军用刺刀冲锋摧毁了法军残存的斗志。当时的英军倾向于让敌军先开枪,自己则走得更近一些再开枪。这样虽然失去了先机,但英军的反击会很强大。在那个崇尚绅士风度的时代,英国人在战场上也不忘发扬这一精神,而且多数情况下英军的确能“后来居上”。这种“绅士风度”有时也被英军的对手模仿。同样是英法之间的一场战斗,战役开始后,双方以标准的线形队形对进,在进到30码时,英军停止了步伐。英军指挥官突然对法军喊话道:“法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法军指挥官马上回应:“英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我们法国人将会屹立在这里。”随后,双方又是一阵礼让,大约就这样耗了半个小时。最后,英国人实在退让不过,终于是发射了第一次排枪,法国人一下子就倒下了500多人。

拿破仑仔细研究了腓特烈大帝和苏沃洛夫的战术之后发明了“纵队进攻加散兵线”的战术。进攻纵队可以排成多层,先头部队会散为散兵线把战斗打响,与炮兵一起给予排列成横队的敌人以重大杀伤,如果敌人阵线松动,后续纵队会选择敌人阵线薄弱处直接以纵队队形发起冲击。如果前方的散兵与敌交火占不了便宜,那么后续纵队则会展开成横队对已经饱受炮火和散兵折磨的敌军横队用齐射的方式继续进行震撼性打击。纵队的正面比横队小,受到的杀伤也较小。拿破仑时代的火炮技术比起18世纪有了明显发展,强大的炮兵火力不会让敌军横队从容地接近然后齐射。横队战术需要顾及整条阵线的连贯性,不能出现断裂,因为断裂处会成为对手的主要突击对象,连绵的阵线一旦被突破某一点则往往会引起整条阵线的崩溃。这就极大地限制了部队的机动。纵队战术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各个纵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且纵队对地形的适应性更强。在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中,死抱横队战术不放的普军被灵活机动的法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腓特烈大帝的“学生”用纵队战术打败了他的后裔。

后来,拿破仑的战术被反法联盟的许多国家效仿,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经常发生。上文提到,组成散兵线会减弱指挥官对士兵的监管,因而使逃兵现象更加严重。不过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人有极高的战斗热情,不会轻易逃跑。当时的法军可以让大量的士兵组成散兵线,而反法联盟军队不敢这么做。

不过拿破仑明白,仅靠热情不能防止逃兵出现。部队分散之后,基层军官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因此,拿破仑特别强调基层军官的作用,他说:“班长是军中之父。”

英国是把线式战术发挥到极致的国家,可以这么说,在线式作战时代,没有哪一国的军队可以在旷野中用横队对横队的方法击败红衫军。反法联盟国家中也只有英国保持了横队战术。滑铁卢战役是横队与纵队的另一次对决。虽然英军赢了,但这不能说明横队比纵队更先进。因为滑铁卢战役中,采取守势的英军被部署在山坡的反斜面,法军炮兵打不到。而英军的骑兵、轻步兵、滑铁卢战场的地形还有战斗打响之前的大雨都保护了脆弱的横队。可见,横队的这次胜利是建立在重重保护之下的。去掉这些保护,英军还能赢吗?即使有这些保护,要不是普鲁士的布吕歇尔元帅及时赶来支援,英军多半要输。纵队进攻加散兵线仍然是一种比横队更为先进的战术。

骑兵篇

当时的骑兵种类繁多,主要有骠骑兵,猎骑兵,枪骑兵,龙骑兵,以及各种重骑兵。骠骑兵和猎骑兵属于轻骑兵,他们的主要武器是马刀,一般不穿盔甲,甚至连头盔都不戴。因此他们在对抗重骑兵时力不从心,一般用于侦察,偷袭(主要是偷袭敌军炮兵阵地)和追击。例如埃劳战役中的法国猎骑兵。

枪骑兵是拿着长矛的骑兵,这使得他们在冲锋时显得异常致命。法国的荷兰近卫枪骑兵甚至可以用两米的长矛刺穿骑兵的克星——步兵方阵。不过在混战中使用长枪很不方便,因此枪骑兵在肉搏战中非常脆弱。所以枪骑兵一般只是冲锋但不会进行肉搏战。但有些枪骑兵也接受了其他骑兵的训练而且装备了马刀。他们在战斗中先发动毁灭性的冲锋,然后换用马刀与敌人肉搏。

龙骑兵是一种特殊的骑兵,有的属于轻骑兵(如英国轻龙骑兵),有的属于重骑兵(如法国皇后龙骑兵),有的则不属于轻骑兵也不属于重骑兵。而且不同的国家,对龙骑兵的定位,训练方法和指挥方法也大相径庭。龙骑兵也是装备了火枪的骑兵,他们有时拿着马刀或剑冲锋,有时在马上开枪,还有时下马,像步兵一样战斗。

重骑兵是战场冲杀的主要力量。重骑兵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胸甲骑兵。胸甲骑兵穿着8公斤的胸甲,使得火枪在25米之外根本伤不了骑手。而且胸甲的重量增加了骑兵的冲击力,抛光之后的胸甲也能起到一定震慑作用。胸甲骑兵集团冲锋时威力巨大,有时地面的颤动就已经让敌军步兵丧胆。电影《滑铁卢战役》中,英军指挥官对年轻军官看不起法军也感到愤怒,并且描绘胸甲骑兵的凶猛形象。

除此之外,欧洲各国都有近卫骑兵,他们由从各种骑兵中抽调的精英骑手组成。如普鲁士骷髅骠骑兵,法国近卫猎骑兵,英国皇后龙骑兵。

腓特烈大帝在骑兵的运用方面也很有造诣。腓特烈曾阐述了他的骑兵冲锋理论:骑兵冲锋时不要射击,要一冲到底。任何时候都必须冲锋敌人,不能站着被冲锋。指挥官必须了解不同种类的骑兵,骑手们也要试着执行其他骑兵的任务,这是为了加深指挥官对不同骑兵的了解,进而加强普军骑兵的协同能力。

拿破仑时代的法军骑兵一般发动三轮冲锋。第一轮冲锋的主力是枪骑兵和龙骑兵,目的是打乱敌人阵脚。然后胸甲骑兵等重骑兵再对敌人进行致命的践踏和砍杀。最后灵活机动的骠骑兵和猎骑兵进行扫尾。

不过,18世纪的战场上,给敌人造成最大杀伤的还是步兵和炮兵。骑兵逐渐成为步兵的帮手,主要用于侦察,追击,对付敌军炮兵和轻步兵以及打乱敌军节奏。例如,骑兵可以逼迫敌军线列步兵组成方阵,然后己方步兵和炮兵再进行火力压制。因为方阵的火力很弱,而且人员密集,是极好的靶子。不懂得步骑配合的指挥官是非常愚蠢的。《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听说内伊元帅的骑兵发动了冲锋时激动地大喊:“内伊在做什么?没有步兵支援光骑兵冲上去有什么用?”

关于轻骑兵和重骑兵的区分没有一个定论。很多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武器装备的重量大的就是重骑兵,反之则是轻骑兵。但也有人认为重骑兵的主要作战手法是集团冲锋,而轻骑兵的重点是与敌军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白刃战。按照这种分类标准,枪骑兵(包括轻装的枪骑兵)也属于重骑兵,骠骑兵,猎骑兵则属于轻骑兵。我倾向于第一种分类标准,但第二种标准实际上反映了近代欧洲骑兵在战术理念上已经不同于传统骑兵。

由此引出一个骑兵战术的问题。为了方便,我们不妨按照上述的第二种方法将骑兵分为“正规骑兵”(即包括枪骑兵在内的“重骑兵”)和“非正规骑兵”(轻骑兵)。正规骑兵包括胸甲骑兵,龙骑兵和枪骑兵等等,非正规骑兵包括骠骑兵,猎骑兵以及阿拉伯的西帕希骑兵,印度锡克骑兵,蒙古骑兵等东方国家的传统骑兵。

正规骑兵是战场上的决定性冲击力量,他们的作战方式为排成密集而整齐的线形阵,矩形阵或楔形阵进行白刃冲锋,每条线列冲击敌人后,并不像传统骑兵那样陷入散乱的单兵混战,而是强行顶着敌人的射击或砍杀,快速撤离,重新结阵,反复列成整齐队形冲锋。这种始终依靠整齐划一的力量,各排甚至各团密切配合的集体冲击方式能够轻易击溃所有传统模式的骑兵。自从近代西方正规骑兵出现以来,世界上没出现过任何非正规骑兵在正面冲锋中战胜正规骑兵的战例。

非正规骑兵是侦查,巡逻,偷袭,追击等任务的最佳执行者,非正规骑兵无法像正规骑兵一样进行密集线列冲击(那需要相当高难度的大量配合训练以及精心培育和挑选的强壮马匹),但是非正规骑兵往往都是个人马术和刀法的高手,一旦正规骑兵的密集队形被散开,那么他们往往不是非正规骑兵的对手。几乎所有的古代骑兵都可以算作非正规骑兵,即依靠一个个单体的技巧去达成共同目标。

可能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在军事上的失败是因为火器上的落后,如果双方都使用冷兵器,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我对此不敢苟同。就第二次鸦片战争而言,来自英国本土的“女王”近卫龙骑兵是世上最好的正规骑兵队伍之一。北非人和锡克人都是极度凶悍尚武的民族,他们的骑兵天赋和战斗传统完全不亚于蒙古人,在接受了欧式的职业化骑兵训练后,所具有的战斗力自然绝非只凭游牧民族天赋战斗的满清骑兵可比——即使同样是非正规骑兵。英军的近卫龙骑兵则是正规骑兵,英军正规骑兵在世界各地殖民时都显示过强大的实力,任何非正规骑兵在他们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1860年9月18日,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和印度“费恩”骑兵团共400余人在侦查途中遭遇一支2000人的蒙古骑兵队伍,英印骑兵组成密集而严整的阵形对蒙古骑兵发动了猛烈的白刃冲锋,将其轻松打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的正规骑兵轻松的在战场上击溃和驱逐了传统的东方骑兵并向中国庞大的步兵群发动了致命的冲锋。相比之下,锡克骑兵,西帕希骑兵的冲锋就没那么强大。

178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在那里法军遇上了凶悍的马木留克骑兵。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情况类似,训练有素法军骑兵击败了传统的马木留克骑兵。1798年7月1的金字塔战役,12000名马木留克骑兵损失大半,法军却只有300人伤亡。拿破仑这样描述马木留克骑兵与法国骑兵之间的战斗情形:“两个马木留克骑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骑兵;100个法国骑兵与100个马木留克骑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骑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骑兵,而1000个法国骑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骑兵。”

可见,近代欧洲的骑兵战绝不是如同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骑兵在战场上扮演的角色和作战方法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骑兵,骑兵战术也绝不是随意地冲锋砍杀。被先进的骑兵作战理念武装起来并且经过良好训练的近代骑兵,绝对胜过缺少训练,没有组织度的传统骑兵。无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1798年的金字塔战役都能证明这一点。

炮兵篇

炮兵是战场上重要的火力输出单位。《战争论》中提到,炮兵的正面宽度比步兵小得多,但却发挥了比步兵更强的火力。按炮弹种类,炮兵可以分为平射炮,榴弹炮和火箭炮三种。平射炮的射程比榴弹炮远,精度也是所有炮中最高的。平射炮炮弹的穿透力极强,有时一发炮弹能打穿好几排士兵。而且炮弹着地之后可能会弹起来继续飞行,形成“跳弹”。平射炮对建筑物的杀伤力也是最高的。

榴弹炮是一种曲射炮。虽然精度较低,但可以轰击躲在障碍物后面的目标。平射炮依靠炮弹的穿透力杀伤,而榴弹炮则靠炮弹爆炸后产生的破片。落在步兵方阵中间的一发榴弹炮炮弹会对步兵造成极大杀伤——通常比平射炮强得多。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如果带上几门榴弹炮,那么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

火箭炮是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武器——但也仅此而已。因为火箭炮虽然射程极远,火力覆盖范围极大,而且弯曲的弹道削弱了地形对弹道的限制,但火箭炮的移动很不方便,精度也是低得离谱。不过,几十枚火箭呼啸着落下,这样的场面还是能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如果按牵引方式,炮兵还可以分为固定火炮,步兵炮和骑兵炮。第三种炮兵是腓特烈大帝的发明,这种炮兵将骑兵的高度机动性与炮兵的强大火力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拿破仑对炮兵的运用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开创了步骑炮协同战术,即后来延续了很久的“炮兵轰完步兵(骑兵)冲”。此外,拿破仑还是第一个将大量炮兵集中起来对准一个方向猛轰的人,他认为,只有把炮兵火力集中在对胜利起决定作用的攻击点上,才能取得最好的打击效果,帮助步兵和骑兵在接下来的进攻中获得决定性胜利。

除了火箭炮,一般的炮还能发射葡萄弹(即榴霰弹)。葡萄弹就是在一颗大炮弹里装很多小弹丸,大炮在发射葡萄弹时就好比一把霰弹枪。这种炮弹射程很短,比步枪远不了多少,但对步兵的杀伤效果远远超过其他炮弹。布置在狭窄通道附近的一两门炮可以用葡萄弹对企图通过的敌军造成重大损失。例如镇压保王党战役拿破仑布置在街头的大炮,阿尔科莱战役奥军布置在桥后面的12磅步兵炮。

除了上述几种炮,有的国家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炮。如奥斯曼风琴炮(可以连续发射多发炮弹),俄国独角兽炮(世界上第一款加榴炮)。

当时的火炮大小一般通过炮弹重量来区分,比如6磅炮就是炮弹重6磅的炮。19世纪初各国都有了固定的平射炮体系,法国,西班牙的为6磅,8磅,12磅。反法同盟国家为3磅,6磅,9磅,12磅。这几种都是野战炮,此外还有更大口径的炮,多用于舰炮或要塞炮。

战术分析

下面是一场以拿破仑时代为背景的虚构战役。战斗发生在意大利的一片森林草原(如上图),战场中央是两座高地,周围被几片小树林环绕,有几条狭窄的通道可以让部队登上高地。战场的南北两面各有两幢房屋和一座农庄,农庄可以容纳大量部队,还有很多窗户。交战双方是法国(进攻方)和普鲁士(防守方)。以下是双方的兵力比较表:

普军

法军

线列步兵

5队近卫步兵

4队青年近卫军,2队老近卫军,1队瑞士步兵

轻步兵

5队普鲁士轻火枪团

5队尖兵

骑兵

2队枪骑兵,还有胸甲骑兵,骷髅骠骑兵各一队

5队猎骑兵,其中一队为近卫猎骑兵

炮兵

6门12磅步兵炮

注:一队线列步兵120人,骑兵45人,尖兵一队60人,普鲁士的轻步兵是90人。

通过这张表格可以看出,普军和法军在线列步兵在质量上差别不大,但法军线列步兵数量更多,因此占据上风。但法军没有炮兵,轻步兵的数量也比普鲁士少了三分之一。骑兵方面,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有欧洲最好的骑兵,这5队猎骑兵装备齐全,训练有素,战场适应能力极强,而普军骑兵正好相反。当时的普鲁士财力状况堪忧,普军的这队“胸甲”骑兵连胸甲都没有。骷髅骠骑兵属于近卫骑兵,但还是不敌法军近卫猎骑兵。两队枪骑兵的战斗力就更弱了,但他们的冲锋令法军非常忌惮——普军也同样惧怕法军猎骑兵手中的马枪。在骑兵方面,法军更胜一筹,不过优势不是很明显。

总之,普军的火力强于法军,但只有挡住法军猎骑兵的强力骚扰和线列步兵的猛攻,保持阵线稳固,火力的优势才能发挥。而一旦普军阵线不稳,法军可以迂回包抄,或者将普军分割包围,这样一来普军必败。

开战之前,双方分别列阵于高地南北两侧的树林后面

法军分三路进攻, 左路有尖兵,猎骑兵各两队,老近卫军,青年近卫军各一队

中路是一队猎骑兵和一队老近卫军

右路兵力最强,有两队猎骑兵(包括那队近卫猎骑兵),尖兵和青年近卫军各三队,还有一队瑞士步兵

普军主力迅速进入树林隐蔽

普军的两队轻步兵藏身于农庄内。农庄左侧埋伏着一队轻步兵和一队近卫步兵,后面还有一队近卫步兵,这些部队可以很好地掩护普军的左翼

普军阵线的中央是树林,那里藏着6门12磅步兵炮

炮兵的左右各有一队轻步兵和近卫步兵用于保护炮兵

树林的右侧还有一队近卫步兵用于掩护普军右翼,4队骑兵部署在森林后面作为预备队,普军的将军也在树林后方指挥战斗

这队猎骑兵正从高地上下来,全然不知普军黑洞洞的的炮口已经对准了他们

普军炮兵迅速把战斗打响

大量葡萄弹(即图中的白线)飞向法军猎骑兵

这队猎骑兵在一瞬间倒下一大片,然后立马溃散了

中路的猎骑兵溃逃之后,右路的一队猎骑兵也开始行动

农庄的玻璃忽然被打碎,然后从里面射出一排排子弹

农庄左侧的树林中,普军步兵也一齐开火

此时近卫猎骑兵也出动了,他们企图从农庄和左侧树林之间的空档冲过去以动摇普军的阵线

吃了两轮子弹的猎骑兵冲向树林中的普军,于是普军轻步兵迅速后撤,线列步兵组成方阵,于是这次冲锋完全没有意义。很快,这队猎骑兵也被击溃

普军的火力网对近卫猎骑兵造成了巨大伤亡,最终他们狼狈地逃走

在法军右路开始进攻的同时,左路的骑兵也发起了冲锋

但这里也有伏兵。轻步兵一轮齐射,猎骑兵的士气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这队猎骑兵准备退到高地上,企图躲避普军步兵的子弹。但他们因此进入了葡萄弹的射程之内。12磅步兵炮把剩下的骑兵几乎全轰死了

此时法军仅剩最后一队猎骑兵。看到普军炮兵的威力之后,这队骑兵选择了迂回普军的右翼

这队猎骑兵冲到近卫步兵的侧面,用手枪射击他们,同时逼迫他们组成方阵。而远处的尖兵则趁机向他们射击

尖兵和猎骑兵的配合让这队近卫步兵伤亡惨重。一队枪骑兵迅速赶来支援

普军枪骑兵一轮冲锋就戳死了大量猎骑兵并将其击溃。右翼的危机基本解除,枪骑兵不做过多纠缠,迅速撤回

到这时法军骑兵已经全部溃逃,法军的大量步兵也赶到了战场

法军猛攻普军左翼

但他们发现这里的农庄已经成了一座大碉堡

法军要拿下左翼就只能冲进“碉堡”,用刺刀将里面的轻步兵消灭。但周围的普军近卫步兵让这个计划根本无法实施,普军的左翼相当稳固

中路,普军的大炮继续喷吐着火舌。这队尖兵成了又一个牺牲品

右翼,普军指挥官发现远处的一队尖兵脱离大部队,于是两队枪骑兵迅速出击

这位倒霉的士兵被高速冲刺的枪骑兵撞飞了。而这队尖兵也迅速溃散

法军的三队近卫军在普军右翼集结,法国将军也拍马赶到。显然法军准备发动进攻,目标是普军炮兵和右侧的步兵

普鲁士将军意识到必须开始反击了,于是一队枪骑兵冲向法国老近卫军

同时,战斗力较强的胸甲骑兵和骷髅骠骑兵也出动了

看到法国近卫军准备冲锋,普军炮兵开了一炮之后顾不上清理炮膛就又开了一炮(这样很容易导致炸膛),这队老近卫军同时面对大量的葡萄弹,轻步兵的子弹和枪骑兵的冲锋,顿时陷入了苦战。但他们是老近卫军,不会轻易失败,更不会轻易后退

因为陷入混战且长时间不得脱身,再加上老近卫军的出现带来的心理震慑作用,一队普军枪骑兵溃散了——这是第一支溃逃的普军。指挥官连忙命令另一队枪骑兵赶紧撤回

之前被枪骑兵拖住的青年近卫军终于“解放”了。他们顶着葡萄弹向普军炮兵发起刺刀冲锋

还有一队老近卫军也准备冲锋,不过他们又被更难对付的骷髅骠骑兵和胸甲骑兵缠住了

但那队青年近卫军没有遇到麻烦。这一轮冲锋让普军的三门大炮彻底哑火了,但还有另外三门仍在开火

由于法国近卫军逼近了普军轻步兵,普鲁士将军命令右翼的普军后撤。普军的阵线出现了断裂,不过法军部队已经所剩无几,而普军在左翼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三队骑兵也越战越勇

青年近卫军向后撤的普军发起冲锋。人数占优势的普鲁士近卫军立即迎上去与之进行白刃战,一队轻步兵则在侧面射击

树林中,法国老近卫军在普军的持续进攻之下终于溃散了,于是普军士气大振

此时,普军骑兵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普军骑兵迅速发起了斩首行动。随后法国将军去见拿破仑了

老近卫军的溃退和将军的阵亡引起了连锁反应,法军纷纷溃逃,只剩右路的这队青年近卫军

这队青年近卫军抵抗了一会儿之后也很快溃散了。至此,战斗结束,普军获得了胜利

普军的战果统计如下:

战前部署

部队损失

杀敌数量

普鲁士(胜利)

近卫步兵

120

13

66

近卫步兵

120

44

100

近卫步兵

120

45

68

近卫步兵

120

54

137

第8近卫步兵团

120

79

80

普鲁士轻火枪团

90

21

69

普鲁士轻火枪团

90

8

63

普鲁士轻火枪团

90

29

70

普鲁士轻火枪团

90

7

87

普鲁士轻火枪团

90

53

77

12磅步兵炮

18

7

92

12磅步兵炮

18

14

112

托瓦茨基枪骑兵

45

40

53

勃兰登堡枪骑兵

45

28

68

胸甲骑兵

45

14

65

骷髅骠骑兵

45

14

61

将军卫队

18

0

3

总计

1284

470

1271

法国(战败)

总计

1383

1295

414

这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开战之前普鲁士将军面临两个选择:占领高地,打防守战;进入树林,打伏击战。占据了战场中央的高地,就占据了有利地形。对于有炮兵的普军更是如此。但如果普军要上高地,法军必然会与普军展开高地争夺战。而普军的线列步兵,骑兵都弱于法军,很难抢到高地。于是普鲁士军队利用树林打了一场伏击战。从表中的数据不难看出,普鲁士轻步兵的损失较小,也就是说多数时候没有人干扰他们射击。普军炮兵在法军的大冲锋中损失了一些,但仍然造成了客观的杀伤。这说明普军的骑兵和线列步兵在杀伤敌人的同时也掩护了脆弱的炮兵和轻步兵。总之普军的强大火力得到了发挥,这得益于普军对地形的合理利用以及不同兵种的良好协同。

但普军的指挥也不是完美无缺,普军骑兵完全可以在法国近卫军发动冲锋之前就发起斩首行动,因为那时法军的机动兵力(即骑兵)已经完全丧失,而且后来法国将军阵亡时法军的士气已经很低落了,斩首行动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化。此外法军冲锋时普军炮兵没有及时撤退,这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而法军的指挥就比较拙劣了。虽然普军主力在战斗一开始就“消失”了,不过还是可以判断他们在战场北部的树林中,因为附近没有其他可以隐藏大部队的地方。法军骑兵的出击过于冒进,过于分散,而且几乎每次都是在没有步兵配合的情况下顶着普军的火力网冲锋,白白损失了五队猎骑兵却没能撼动普军的阵线。法军线列步兵也是迎着普军的炮口进攻,结果自然是伤亡惨重。普军阵型的最大弱点就是一旦部署完成就不能轻易变动(这会削弱对炮兵和轻步兵的保护),但法军始终没有通过迂回侧翼的方法逼迫普军变换阵型。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线式作战时代的战斗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开战前两军对峙。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大炮首先发言,然后是轻步兵。接着线列步兵接战,最后占上风的一方出动骑兵,同时线列步兵发起刺刀冲锋,以便彻底摧毁敌军的斗志。之后就是追杀溃兵的时刻了。

当然,这不是一套固定的作战指挥程序。相反,当时的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绝无可能出现这样“标准”的战斗。指挥官需要在充分理解这种作战流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才能取胜。克劳塞维茨也指出:“不能让理论的树叶和花朵长得太高,而要使它们接近经验,即接近它们固有的土壤。”

相关图片

腓特烈大帝(1712-1786),德意志国父式的人物,多才多艺的普鲁士国王,与拿破仑齐名的军事家,被称为“德意志军魂”。腓特烈大帝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普鲁士军队(当然也有其父腓特烈一世的功劳),执政期间发动三次战争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普鲁士领土大范围扩张,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得到极大发展。此外,腓特烈大帝在建筑、音乐、哲学等方面也很有造诣,会13门语言,并能熟练运用其中6种。当法军攻到柏林近郊时,拿破仑指着腓特烈大帝的墓碑说:“如果他还活着,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了。”

洛伊滕战役。这场战役是腓特烈大帝的“斜行战斗队形”的完美运用,普军以39000人击败奥军58000人,以1141人死,5118人伤,85人被俘的代价,击毙3000人,打伤7000人,俘虏12000人。之后普军顺势收复整个西里西亚并俘虏了奥军17000人,即相当于一仗报销了40000奥地利军队

苏格兰高地步兵。这张图片反映了发生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一场战斗。面对2500俄国重骑兵,高地步兵没有组成方阵,而是划出一条长长的细线。高地步兵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骇人的沉着,即使是战刀即将划向头颅,高地步兵却比以前更勇猛,风笛声更加嘹亮。他们用鲜血和沉着抵抗住了三轮骑兵冲锋取得最后胜利。滑铁卢战役中也正是苏格兰高地警卫团挡住了法军重骑兵的集团冲锋。一首“黑熊”,让我们明白一个帝国是如何靠一群视死如归的绅士走向强大,走向辉煌

俄国立陶宛近卫步兵。一般都是骑兵向步兵冲锋,但你们见过步兵向骑兵冲锋吗?博罗季诺战役中,法国重骑兵围住了立陶宛近卫步兵并正在外围组织阵形准备冲锋时,却听到俄军发出震耳欲聋的“乌拉!”,立陶宛近卫军竟然举起刺刀猛冲向自己!法国骑兵措手不及不断被挑落马下,前后大乱不得不退散

法国老近卫军。令欧洲闻之色变的精锐近卫军!他们都是法兰西帝国的老兵,法国规定进入这支部队要有三次战役经历,但是他们绝不只是三次。很多反法盟军的士兵一旦在战场上看见老近卫军的熊皮高帽就会忍不住地后退。老近卫军不懂得什么叫站立射击,他们只懂得前进,然后杀死敌人。也正是因为老近卫军几乎没有对手,滑铁卢战役时老近卫军的“撤退”(其实是为了保护拿破仑转移)使法军的士气遭到沉重打击,最终彻底溃败

英国“绿夹克”部队。这些士兵穿着不同于英国线列步兵的绿色夹克。半岛战役中,“绿夹克”的一个士兵甚至在300码外击中法国将军。这种狙击作战给敌人带来的不仅是伤亡,还有恐慌

普鲁士掷弹兵。这是一支德国人至今引以为傲的部队,即使在二战,德国仍保留了大量掷弹兵番号的部队。很多绘画和电影中一代战神腓特烈大帝指挥着他们冒着炮火走在第一线上,而脍炙人口的波茨坦掷弹兵卫队进行曲更是对这支军队最好的诠释

英国线列步兵,也叫红衫军或“龙虾兵”。这是一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步兵军队,韦尔斯利对这些喜欢喝酒的孩子感慨良多。他们既可以在印度作战时仅因为弱小的敌人突然坚强而一哄而散,也会在滑铁卢战役中承受住法军骑兵无情的冲锋。这群士兵需要一个伟大的将军(如韦尔斯利),或一支楷模般的部队(如苏格兰高地步兵)

有史以来最好的掷弹兵——匈牙利掷弹兵。匈牙利人曾经骄傲的说匈牙利人不适合任何马下活动,但是他们可能忘记说除了掷弹兵。匈牙利掷弹步兵拥有显眼美丽的军装,快速的装弹和锋利的刺刀让他们一次次击退敌人,在奥地利军队中与德意志掷弹兵平分秋色

国民卫队。他们是法国大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赤着脚,扛着缺少子弹的火枪,举着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冲在每次作战的最前线。大革命期间正是他们带领人民击退了王朝军队杀入宫殿,在大革命胜利后很多国民卫队的有志青年加入了远征意大利的行列中,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国民卫队在意大利战役中以50000法军硬是吃掉了80000万奥军创造了军事奇迹

法国尖兵。这些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极强,经常被部署于建筑物密集地区或者桥梁。他们手里的滑膛枪比普通步兵精准许多。拿破仑对于这支部队的运用更是开创了新的巅峰,他将这些轻步兵与线列步兵混合搭配,成为进攻战中的主力部队,让敌人在接受刺刀洗礼的同时还要继续被子弹骚扰

英国掷弹兵。黑色皮帽是他们在英军中最明显的标志,而英国掷弹兵进行曲恐怕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乐了。韦尔斯利大力改变军队的作战方式,把这些孩子训练成英勇的战士,前提是韦尔斯利在场的时候

普鲁士线列步兵。普鲁士军队是横队时代欧洲大陆最强的军队,这不仅得益于他们铁的纪律,整齐划一的动作也使得普军队列的射击频率加快,阵线更加稳固,现在的军队中盛行的队列训练就源于这个时期的普鲁士。普鲁士线列步兵拥有其他国家的士兵所没有的纪律和铁血,他们的勇敢是伟大将领最渴望的品格

法国青年近卫军。法国有志青年都希望能够进入这支军队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包括后来的法兰西帝国26元帅之一约瑟夫?莫蒂埃。在博罗季诺战役中他们作为拿破仑最为宝贵的战斗力,一直被留到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时刻才派上。当然,他们的能力值得信赖!

瑞士步兵。瑞士的雇佣军传统使他们名声在外,拿破仑对于这支军队显然感情深厚,因为在北意大利大捷之后他指挥的就是瑞士军团。作为精锐部队瑞士军团红色的服饰和黑色熊皮高帽非常容易辨认,拿破仑把他当作危难时刻的救火队员

奥地利散兵。埃斯灵战役中,躲在臭水沟里的奥地利散兵给了法军迎头痛击。散兵作战在奥地利军中成为一种风潮,士气低落的奥地利军队更适合以这种灵活的作战方式去消灭敌人,在奥地利的散兵还被按地区分成各个兵种,尤其以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散兵最为出色。但这支部队却完全经不起一轮骑兵的冲击,甚至刚看到骑兵的身影,已经有人开始扭头向后跑了

阿尔科莱战役中,拿破仑举着三色旗鼓舞士兵们向前冲。桥的另一边就是给法国意大利军团造成重大伤亡的12磅步兵炮

普鲁士骷髅骠骑兵。1741年,腓特烈大帝组建了普鲁士最强骠骑兵团:第5骷髅骑兵团,普鲁士人视其为中流砥柱,他们的黑衣和骷髅帽徽令敌人印象深刻。德国人为这支部队的光荣历史而感到疯狂,即使到了一战后仍有许多将军喜欢佩戴骷髅帽徽来显示自己的勇猛。而后来有支军队的士兵甚至全部使用这种标志——纳粹党卫军

冲锋中的胸甲骑兵。法国胸甲骑兵可以轻松撕碎当时的任何一支欧洲军团。因为胸甲必须量身定制,所以维护胸甲骑兵是非常昂贵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好处也远远超过付出。根据当时的调查,穿胸甲和没穿胸甲的骑兵伤亡比达到1:16!

荷兰近卫枪骑兵。鲜红色的军装让他们在敌人的面前如此耀眼,他们是为数众多的外籍军团中的一个。在征俄战役中该兵团与哥萨克枪骑兵爆发惨烈的作战,两个枪骑兵团的幸存者寥寥无几,之后整部被编入波兰近卫枪骑兵二团,在滑铁卢战役中他们与波兰枪骑兵刺穿了数个方阵,却因无步兵支援陷入苦战,最后几乎全灭

苏格兰灰骑兵,当欧洲最凶悍的步兵骑上战马会是怎样的场景呢?滑铁卢战役第一轮正面交锋中高地步兵旅出色的击退法军,英军乘机出动苏格兰灰骑兵以扩大战果,但是他们做的远不止如此。桀骜不驯的苏格兰人高喊着“苏格兰万岁”,疯狂地冲击法军阵地,所到之处如蝗虫过境。最后拿破仑派出枪骑兵将其消灭,整个骑兵旅仅有一名奉命送回缴获的鹰旗的士兵生还,苏格兰灰骑兵在滑铁卢这场世纪大战中成为最耀眼的彗星

夺取敌军鹰旗的法国龙骑兵。他们是法军第一轮冲锋的主力,也是擅长截击偷袭敌军的重骑兵部队。在乌尔姆战役中达武率领龙骑兵师与胸甲骑兵军一路追击溃逃的联军,阻截各条逃跑路线给联军后卫部队极大的压力。

马木留克骑兵。这些骑兵原来都是被阿拉伯人拐卖到埃及奴隶市场的孩童,然后他们会被阉割并接受高强度的训练,配备精良的装备和坐骑,同时被灌输伊斯兰教义和对主人的绝对忠诚,最终成为高效的杀戮机器。马木留克骑兵保卫了伊斯兰世界数百年,曾击败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但还是不敌拿破仑的法军

本文以军理论文为蓝本,但有较大改动

前言

对于欧洲人来说,18世纪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时代。1721年北方大战中俄国的胜利,让俄国成为波罗的海的霸主,国力随之提升。于是俄国君主开始向西扩张,并时常干预其他欧洲国家的事务。瑞典则沦为二流国家,古斯塔夫二世时代的辉煌一去不返了。1701年,欧洲中北部出现了一个新的王国——普鲁士。一开始这个国家只是“夹在铁罐中间的一只陶罐”。但没人会料到,半个世纪之后,普鲁士几乎以一国之力单挑法国,奥地利,俄国,而且坚持了七年。英国的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并赚取了大量财富,还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的太阳已经露出了一抹鱼肚白。老牌强国奥地利和法国风光依旧,不过两国都在18世纪的巨变中经历了大起大落。国家实力的升降也影响了外交格局,今天的朋友可能就是昨天的敌人。

18世纪是一个战乱的时代。北方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俄土战争,法国大革命,反法同盟……而且各交战国投入的士兵越来越多,战争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在丘吉尔眼中,1756年的七年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18世纪是一个新思想兴起的时代。起源于法国的启蒙运动,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思想领域。这不仅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和后来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还影响了包括拿破仑,腓特烈大帝,华盛顿等很多人的治国理念。

18世纪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拿破仑,苏沃洛夫,欧根亲王,腓特烈大帝,特雷萨女王,叶卡捷琳娜大帝,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康德,考尼茨(还有在18世纪登上历史舞台,在19世纪初崭露头角的塔列朗,库图佐夫,布吕歇尔,克劳塞维茨,格奈森瑙,沙恩霍斯特,威灵顿公爵,卡尔大公,纳尔逊)……大人物们在不同的舞台上演绎着18世纪的欧洲历史。

……

时代特点

从套环式刺刀的广泛应用开始,欧洲战争进入了线式作战时代,俗称“排队枪毙”时代。线式作战时代包括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期。这段时间内步枪没有发生较大变化,战术的演变也较慢。后来,随着米尼弹和毛瑟枪的问世,线式战术被淘汰,线式作战时代结束。而从拿破仑第二次被流放直到线式作战时代结束,欧洲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因此本文涉及的历史时期主要是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初。

国内的很多电影网上都可以看到《爱国者》这部电影。而在网友发表的影评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哪有像他们这样打仗的啊?这不是排队被枪毙吗?”说这种话的网友肯定不了解18世纪的欧洲军队,但“排队枪毙”一词还是形象地总结了当时的步兵,特别是线列步兵的战斗特点。至于为什么要使用此种战法,这得从当时步枪的特点谈起。

步兵的主要武器是步枪。《爱国者》的时代背景是美国独立战争,当时的步枪多数属于燧发枪,滑膛枪,前装枪。这种枪命中率极低,打不中是正常的,打中了才是奇迹。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在1814年写下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多数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码。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外被敌人用一支平常的枪瞄准并打伤的话,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此外这种枪的装填过程非常繁琐漫长:打开击发槽;咬开弹壳,把一部分火药倒入击发槽;关闭击发槽,剩余的火药和弹丸一起倒入枪管;用通条把弹丸和火药捅实,然后抽出通条——这样才算装填完毕——而且由于枪管较长,整个装填过程射手必须保持站立。当时训练强度最高的是普鲁士军队,这支被军棍调教出来的军队有当时装填技巧最纯熟的士兵。但即便是普军士兵一分钟也只能射击4 ~5次。而训练不足的新兵在战场上容易因为紧张而出错,装填速度就更慢了。

结合上述特点,士兵们在战斗中都只能站着,子弹向自己飞来也不能蹲下或爬下;为了抵御对方骑兵的冲锋,步兵排成密集的队形以便快速组成方阵;同时,密集的队形也使火力更加集中,发起刺刀冲锋时的威力也更大。在那个能否命中目标主要靠运气的时代,集中火力就能加强杀伤力。就好比在同一个地方多买彩票,中奖的概率就大了。

步兵篇

从17世纪末开始,步兵手中的武器开始发生巨大变化。1688年,法国人发明了套环式刺刀,这种刺刀解决了步枪上了刺刀后无法射击的问题,步兵不再需要长矛方阵的保护,长矛逐渐从步兵装备中被淘汰。这种刺刀的应用将欧洲带入线式作战时代,也催生了一种独特的战术——在那个强调发扬火力的年代,俄国元帅苏沃洛夫却命令俄军士兵在战场上不要与敌人进行漫长的对射,而要找到对手的弱点,然后快速接近敌人,发起冲锋,用白刃战打垮敌人(即“观察,快速,猛攻”的三大原则)。由于俄国人口多但经济不发达,单兵装备比较简陋。但俄国士兵勇敢剽悍,在白刃战中非常勇猛,因此这种战术非常符合俄国国情。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俄军在作战时经常不采用当时流行的横队,而是排成纵队或松散队形。苏沃洛夫是第一个将火力战与白刃战结合得比较完美的将领,他有一句名言:“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

第二是来复枪的大量使用。1510年,奥地利人首次在枪管内刻上膛线,来复枪从此登上历史舞台。但直到拿破仑时代,当时欧洲最受欢迎的武器仍然是滑膛枪。这是因为来复枪虽然精度高,射程远,但装填很慢,造价也高。而且为了保证精度,来复枪通常不能上刺刀,来复枪兵在肉搏战中只能被屠杀。

不过,北美独立战争中,美国人用来复枪打败了拿着滑膛枪的英国人,于是欧洲各国开始将其作为一种特种武器。对来复枪的应用最成功的是英国人。19世纪初,英国人还在队形密集的滑膛枪士兵队伍中,插进了少量来复枪士兵。这些士兵利用密集的列兵队伍作掩护,在混乱的战斗中寻找狙杀的目标。这种战术保护了面对骑兵冲锋时脆弱的来复枪兵。英国还组建了第95来复枪团。。

到了19世纪初,线式作战时代的各种步兵都已经在欧洲各国的军队中普遍存在了。当时的步兵可以分为两大类:线列步兵(装备滑膛枪和刺刀,有对抗骑兵能力)和轻步兵(近战能力较弱,射击能力较强)。来复枪兵就是轻步兵的一种。

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来复枪部队(拿破仑认为“隐蔽起来打黑枪”是一种阴险的,不绅士的行为,因此法国没有来复枪兵),但几乎欧洲的所有国家都学会了来复枪兵的灵活战术。猎手辈出的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拿着滑膛枪像英国的来复枪兵一样战斗——他们被称为“奥地利散兵”。此外还有法国的尖兵和普鲁士的轻火枪团。这些部队的士兵与来复枪兵被统称为轻步兵。奥地利散兵的滑膛枪虽然不如来复枪精准,但装填较快。他们既能像来复枪兵一样排成松散的队列以降低中弹的概率,也能像线列步兵一样排成密集的队列——后一种阵型主要用于集中火力射杀敌人或者为可能发生的肉搏战做准备。可以说,他们是较为全能的步兵。不过,与来复枪兵依靠精确射击杀伤敌人不同,奥地利散兵这样的轻步兵主要依靠在相同时间内射出更多的子弹。这一点与线列步兵更接近。

总之,隐蔽,松散阵型,精确射击和避免近距离交锋是轻步兵的作战常态。有的轻步兵还配备了拒马桩。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轻步兵的天敌——骑兵。轻步兵可以布置在线列步兵的附近,一旦敌军发起冲锋,线列步兵就能及时掩护轻步兵。在一个优秀的指挥官手中,轻步兵将是敌方线列步兵的噩梦。轻步兵的火力可以对密集的线列步兵队列造成较大杀伤,但其松散阵型却大大减少了线列步兵对自己的杀伤。滑铁卢战役的最后,拿破仑不得不派出的老近卫军也是一个一个地倒在了树丛中那些“猥琐”的英军轻步兵的枪下。拿破仑时代的法军虽然是当之无愧的欧洲最强,但缺少强大的轻步兵。

即使轻步兵在战场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线列步兵仍然是当时战场上的主力。线列步兵是装备着滑膛枪和刺刀,并排成密集队列的步兵。线列步兵需要接受拼刺训练,还要学会在战斗中组成一个空心方阵,刺刀向外,以此对抗骑兵。此外,线列步兵密集的阵型和“站着被枪毙”的特点加强了指挥官对士兵的监管,因此线列步兵的近战能力和纪律性比轻步兵强。这些因素决定了线列步兵才是维持阵线的重要力量——这对于那个时代的战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阵线无法维持,就有被迂回侧击的危险。除了普通的线列步兵,掷弹兵和民兵也属于线列步兵。

掷弹兵虽然装备了滑膛枪,不过他们却很少和子弹打交道。他们的主要武器是另一种装备——手榴弹。因为当时的手榴弹重达三磅,所以掷弹兵必须足够高大强壮,这样才能保证投掷距离。当然,这群彪形大汉的白刃战能力也强于一般的线列步兵,因此掷弹兵的另一件主要武器就是刺刀。在战场上,掷弹兵需要冒着敌军密集的火力,前进到离敌军足够近的地方投掷手榴弹,然后发起刺刀冲峰。因此掷弹兵的阵亡率很高,这就要求掷弹兵有非凡的勇气和意志。掷弹兵是一种非常著名的精英线列步兵,很多近代欧洲军乐都与掷弹兵有关(如脍炙人口的英国掷弹兵进行曲),“掷弹”一词还成为精锐部队的代名词(如法国近卫掷弹骑兵,第三帝国的装甲掷弹兵)。

18世纪的线列步兵通常采用两排横队的队形,射击时第一排半跪,第二排站立,然后齐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强火力。但这种战术比较呆板。于是,英国步兵排成三排,每次只有一排开火。这样能节省弹药,而且不会出现在紧急情况下没有子弹的情况。而腓特烈大帝则发明了斜行战斗队形。这种战术的特点就是一翼放空,另一翼的士兵排成纵队快速行军到敌军侧翼,在敌军还来不及加强侧翼的时候斜向插入,变为横队发起进攻。这在保留横队强大火力的同时克服了兵力分散的弱点。洛伊滕战役和罗斯巴赫战役就是斜击战术的完美运用。

横队战术需要士兵有高度的纪律性,因为横队的宽度很大,很容易受到炮火的杀伤。而如果要保证齐射的杀伤力,就必须让士兵冒着炮火前进到离敌军足够近的地方,不管中途有多少人倒下。木讷呆板的英国人和严守纪律的普鲁士人可以很好地运用横队战术,但热情的法国人就不适合这种战术了。1759年9月13日的亚伯拉罕平原会战,法军队列一边前进一边放枪,但由于距离太远,杀伤效果很不理想。英军遭受持续伤亡,但没有后退,一直到与法军相距18米时才开始还击。这一轮齐射就打死了530人,后两次又打倒了700到800人(电影《巴里林登》中有英军和法军在草地上战斗的片段,我推测就是这场战斗的再现),法军的斗志受到沉重打击,英军用刺刀冲锋摧毁了法军残存的斗志。当时的英军倾向于让敌军先开枪,自己则走得更近一些再开枪。这样虽然失去了先机,但英军的反击会很强大。在那个崇尚绅士风度的时代,英国人在战场上也不忘发扬这一精神,而且多数情况下英军的确能“后来居上”。这种“绅士风度”有时也被英军的对手模仿。同样是英法之间的一场战斗,战役开始后,双方以标准的线形队形对进,在进到30码时,英军停止了步伐。英军指挥官突然对法军喊话道:“法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法军指挥官马上回应:“英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我们法国人将会屹立在这里。”随后,双方又是一阵礼让,大约就这样耗了半个小时。最后,英国人实在退让不过,终于是发射了第一次排枪,法国人一下子就倒下了500多人。

拿破仑仔细研究了腓特烈大帝和苏沃洛夫的战术之后发明了“纵队进攻加散兵线”的战术。进攻纵队可以排成多层,先头部队会散为散兵线把战斗打响,与炮兵一起给予排列成横队的敌人以重大杀伤,如果敌人阵线松动,后续纵队会选择敌人阵线薄弱处直接以纵队队形发起冲击。如果前方的散兵与敌交火占不了便宜,那么后续纵队则会展开成横队对已经饱受炮火和散兵折磨的敌军横队用齐射的方式继续进行震撼性打击。纵队的正面比横队小,受到的杀伤也较小。拿破仑时代的火炮技术比起18世纪有了明显发展,强大的炮兵火力不会让敌军横队从容地接近然后齐射。横队战术需要顾及整条阵线的连贯性,不能出现断裂,因为断裂处会成为对手的主要突击对象,连绵的阵线一旦被突破某一点则往往会引起整条阵线的崩溃。这就极大地限制了部队的机动。纵队战术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各个纵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且纵队对地形的适应性更强。在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中,死抱横队战术不放的普军被灵活机动的法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腓特烈大帝的“学生”用纵队战术打败了他的后裔。

后来,拿破仑的战术被反法联盟的许多国家效仿,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经常发生。上文提到,组成散兵线会减弱指挥官对士兵的监管,因而使逃兵现象更加严重。不过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人有极高的战斗热情,不会轻易逃跑。当时的法军可以让大量的士兵组成散兵线,而反法联盟军队不敢这么做。

不过拿破仑明白,仅靠热情不能防止逃兵出现。部队分散之后,基层军官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因此,拿破仑特别强调基层军官的作用,他说:“班长是军中之父。”

英国是把线式战术发挥到极致的国家,可以这么说,在线式作战时代,没有哪一国的军队可以在旷野中用横队对横队的方法击败红衫军。反法联盟国家中也只有英国保持了横队战术。滑铁卢战役是横队与纵队的另一次对决。虽然英军赢了,但这不能说明横队比纵队更先进。因为滑铁卢战役中,采取守势的英军被部署在山坡的反斜面,法军炮兵打不到。而英军的骑兵、轻步兵、滑铁卢战场的地形还有战斗打响之前的大雨都保护了脆弱的横队。可见,横队的这次胜利是建立在重重保护之下的。去掉这些保护,英军还能赢吗?即使有这些保护,要不是普鲁士的布吕歇尔元帅及时赶来支援,英军多半要输。纵队进攻加散兵线仍然是一种比横队更为先进的战术。

骑兵篇

当时的骑兵种类繁多,主要有骠骑兵,猎骑兵,枪骑兵,龙骑兵,以及各种重骑兵。骠骑兵和猎骑兵属于轻骑兵,他们的主要武器是马刀,一般不穿盔甲,甚至连头盔都不戴。因此他们在对抗重骑兵时力不从心,一般用于侦察,偷袭(主要是偷袭敌军炮兵阵地)和追击。例如埃劳战役中的法国猎骑兵。

枪骑兵是拿着长矛的骑兵,这使得他们在冲锋时显得异常致命。法国的荷兰近卫枪骑兵甚至可以用两米的长矛刺穿骑兵的克星——步兵方阵。不过在混战中使用长枪很不方便,因此枪骑兵在肉搏战中非常脆弱。所以枪骑兵一般只是冲锋但不会进行肉搏战。但有些枪骑兵也接受了其他骑兵的训练而且装备了马刀。他们在战斗中先发动毁灭性的冲锋,然后换用马刀与敌人肉搏。

龙骑兵是一种特殊的骑兵,有的属于轻骑兵(如英国轻龙骑兵),有的属于重骑兵(如法国皇后龙骑兵),有的则不属于轻骑兵也不属于重骑兵。而且不同的国家,对龙骑兵的定位,训练方法和指挥方法也大相径庭。龙骑兵也是装备了火枪的骑兵,他们有时拿着马刀或剑冲锋,有时在马上开枪,还有时下马,像步兵一样战斗。

重骑兵是战场冲杀的主要力量。重骑兵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胸甲骑兵。胸甲骑兵穿着8公斤的胸甲,使得火枪在25米之外根本伤不了骑手。而且胸甲的重量增加了骑兵的冲击力,抛光之后的胸甲也能起到一定震慑作用。胸甲骑兵集团冲锋时威力巨大,有时地面的颤动就已经让敌军步兵丧胆。电影《滑铁卢战役》中,英军指挥官对年轻军官看不起法军也感到愤怒,并且描绘胸甲骑兵的凶猛形象。

除此之外,欧洲各国都有近卫骑兵,他们由从各种骑兵中抽调的精英骑手组成。如普鲁士骷髅骠骑兵,法国近卫猎骑兵,英国皇后龙骑兵。

腓特烈大帝在骑兵的运用方面也很有造诣。腓特烈曾阐述了他的骑兵冲锋理论:骑兵冲锋时不要射击,要一冲到底。任何时候都必须冲锋敌人,不能站着被冲锋。指挥官必须了解不同种类的骑兵,骑手们也要试着执行其他骑兵的任务,这是为了加深指挥官对不同骑兵的了解,进而加强普军骑兵的协同能力。

拿破仑时代的法军骑兵一般发动三轮冲锋。第一轮冲锋的主力是枪骑兵和龙骑兵,目的是打乱敌人阵脚。然后胸甲骑兵等重骑兵再对敌人进行致命的践踏和砍杀。最后灵活机动的骠骑兵和猎骑兵进行扫尾。

不过,18世纪的战场上,给敌人造成最大杀伤的还是步兵和炮兵。骑兵逐渐成为步兵的帮手,主要用于侦察,追击,对付敌军炮兵和轻步兵以及打乱敌军节奏。例如,骑兵可以逼迫敌军线列步兵组成方阵,然后己方步兵和炮兵再进行火力压制。因为方阵的火力很弱,而且人员密集,是极好的靶子。不懂得步骑配合的指挥官是非常愚蠢的。《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听说内伊元帅的骑兵发动了冲锋时激动地大喊:“内伊在做什么?没有步兵支援光骑兵冲上去有什么用?”

关于轻骑兵和重骑兵的区分没有一个定论。很多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武器装备的重量大的就是重骑兵,反之则是轻骑兵。但也有人认为重骑兵的主要作战手法是集团冲锋,而轻骑兵的重点是与敌军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白刃战。按照这种分类标准,枪骑兵(包括轻装的枪骑兵)也属于重骑兵,骠骑兵,猎骑兵则属于轻骑兵。我倾向于第一种分类标准,但第二种标准实际上反映了近代欧洲骑兵在战术理念上已经不同于传统骑兵。

由此引出一个骑兵战术的问题。为了方便,我们不妨按照上述的第二种方法将骑兵分为“正规骑兵”(即包括枪骑兵在内的“重骑兵”)和“非正规骑兵”(轻骑兵)。正规骑兵包括胸甲骑兵,龙骑兵和枪骑兵等等,非正规骑兵包括骠骑兵,猎骑兵以及阿拉伯的西帕希骑兵,印度锡克骑兵,蒙古骑兵等东方国家的传统骑兵。

正规骑兵是战场上的决定性冲击力量,他们的作战方式为排成密集而整齐的线形阵,矩形阵或楔形阵进行白刃冲锋,每条线列冲击敌人后,并不像传统骑兵那样陷入散乱的单兵混战,而是强行顶着敌人的射击或砍杀,快速撤离,重新结阵,反复列成整齐队形冲锋。这种始终依靠整齐划一的力量,各排甚至各团密切配合的集体冲击方式能够轻易击溃所有传统模式的骑兵。自从近代西方正规骑兵出现以来,世界上没出现过任何非正规骑兵在正面冲锋中战胜正规骑兵的战例。

非正规骑兵是侦查,巡逻,偷袭,追击等任务的最佳执行者,非正规骑兵无法像正规骑兵一样进行密集线列冲击(那需要相当高难度的大量配合训练以及精心培育和挑选的强壮马匹),但是非正规骑兵往往都是个人马术和刀法的高手,一旦正规骑兵的密集队形被散开,那么他们往往不是非正规骑兵的对手。几乎所有的古代骑兵都可以算作非正规骑兵,即依靠一个个单体的技巧去达成共同目标。

可能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在军事上的失败是因为火器上的落后,如果双方都使用冷兵器,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我对此不敢苟同。就第二次鸦片战争而言,来自英国本土的“女王”近卫龙骑兵是世上最好的正规骑兵队伍之一。北非人和锡克人都是极度凶悍尚武的民族,他们的骑兵天赋和战斗传统完全不亚于蒙古人,在接受了欧式的职业化骑兵训练后,所具有的战斗力自然绝非只凭游牧民族天赋战斗的满清骑兵可比——即使同样是非正规骑兵。英军的近卫龙骑兵则是正规骑兵,英军正规骑兵在世界各地殖民时都显示过强大的实力,任何非正规骑兵在他们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1860年9月18日,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和印度“费恩”骑兵团共400余人在侦查途中遭遇一支2000人的蒙古骑兵队伍,英印骑兵组成密集而严整的阵形对蒙古骑兵发动了猛烈的白刃冲锋,将其轻松打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的正规骑兵轻松的在战场上击溃和驱逐了传统的东方骑兵并向中国庞大的步兵群发动了致命的冲锋。相比之下,锡克骑兵,西帕希骑兵的冲锋就没那么强大。

178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在那里法军遇上了凶悍的马木留克骑兵。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情况类似,训练有素法军骑兵击败了传统的马木留克骑兵。1798年7月1的金字塔战役,12000名马木留克骑兵损失大半,法军却只有300人伤亡。拿破仑这样描述马木留克骑兵与法国骑兵之间的战斗情形:“两个马木留克骑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骑兵;100个法国骑兵与100个马木留克骑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骑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骑兵,而1000个法国骑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骑兵。”

可见,近代欧洲的骑兵战绝不是如同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骑兵在战场上扮演的角色和作战方法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骑兵,骑兵战术也绝不是随意地冲锋砍杀。被先进的骑兵作战理念武装起来并且经过良好训练的近代骑兵,绝对胜过缺少训练,没有组织度的传统骑兵。无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1798年的金字塔战役都能证明这一点。

炮兵篇

炮兵是战场上重要的火力输出单位。《战争论》中提到,炮兵的正面宽度比步兵小得多,但却发挥了比步兵更强的火力。按炮弹种类,炮兵可以分为平射炮,榴弹炮和火箭炮三种。平射炮的射程比榴弹炮远,精度也是所有炮中最高的。平射炮炮弹的穿透力极强,有时一发炮弹能打穿好几排士兵。而且炮弹着地之后可能会弹起来继续飞行,形成“跳弹”。平射炮对建筑物的杀伤力也是最高的。

榴弹炮是一种曲射炮。虽然精度较低,但可以轰击躲在障碍物后面的目标。平射炮依靠炮弹的穿透力杀伤,而榴弹炮则靠炮弹爆炸后产生的破片。落在步兵方阵中间的一发榴弹炮炮弹会对步兵造成极大杀伤——通常比平射炮强得多。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如果带上几门榴弹炮,那么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

火箭炮是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武器——但也仅此而已。因为火箭炮虽然射程极远,火力覆盖范围极大,而且弯曲的弹道削弱了地形对弹道的限制,但火箭炮的移动很不方便,精度也是低得离谱。不过,几十枚火箭呼啸着落下,这样的场面还是能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如果按牵引方式,炮兵还可以分为固定火炮,步兵炮和骑兵炮。第三种炮兵是腓特烈大帝的发明,这种炮兵将骑兵的高度机动性与炮兵的强大火力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拿破仑对炮兵的运用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开创了步骑炮协同战术,即后来延续了很久的“炮兵轰完步兵(骑兵)冲”。此外,拿破仑还是第一个将大量炮兵集中起来对准一个方向猛轰的人,他认为,只有把炮兵火力集中在对胜利起决定作用的攻击点上,才能取得最好的打击效果,帮助步兵和骑兵在接下来的进攻中获得决定性胜利。

除了火箭炮,一般的炮还能发射葡萄弹(即榴霰弹)。葡萄弹就是在一颗大炮弹里装很多小弹丸,大炮在发射葡萄弹时就好比一把霰弹枪。这种炮弹射程很短,比步枪远不了多少,但对步兵的杀伤效果远远超过其他炮弹。布置在狭窄通道附近的一两门炮可以用葡萄弹对企图通过的敌军造成重大损失。例如镇压保王党战役拿破仑布置在街头的大炮,阿尔科莱战役奥军布置在桥后面的12磅步兵炮。

除了上述几种炮,有的国家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炮。如奥斯曼风琴炮(可以连续发射多发炮弹),俄国独角兽炮(世界上第一款加榴炮)。

当时的火炮大小一般通过炮弹重量来区分,比如6磅炮就是炮弹重6磅的炮。19世纪初各国都有了固定的平射炮体系,法国,西班牙的为6磅,8磅,12磅。反法同盟国家为3磅,6磅,9磅,12磅。这几种都是野战炮,此外还有更大口径的炮,多用于舰炮或要塞炮。

战术分析

下面是一场以拿破仑时代为背景的虚构战役。战斗发生在意大利的一片森林草原(如上图),战场中央是两座高地,周围被几片小树林环绕,有几条狭窄的通道可以让部队登上高地。战场的南北两面各有两幢房屋和一座农庄,农庄可以容纳大量部队,还有很多窗户。交战双方是法国(进攻方)和普鲁士(防守方)。以下是双方的兵力比较表:

普军

法军

线列步兵

5队近卫步兵

4队青年近卫军,2队老近卫军,1队瑞士步兵

轻步兵

5队普鲁士轻火枪团

5队尖兵

骑兵

2队枪骑兵,还有胸甲骑兵,骷髅骠骑兵各一队

5队猎骑兵,其中一队为近卫猎骑兵

炮兵

6门12磅步兵炮

注:一队线列步兵120人,骑兵45人,尖兵一队60人,普鲁士的轻步兵是90人。

通过这张表格可以看出,普军和法军在线列步兵在质量上差别不大,但法军线列步兵数量更多,因此占据上风。但法军没有炮兵,轻步兵的数量也比普鲁士少了三分之一。骑兵方面,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有欧洲最好的骑兵,这5队猎骑兵装备齐全,训练有素,战场适应能力极强,而普军骑兵正好相反。当时的普鲁士财力状况堪忧,普军的这队“胸甲”骑兵连胸甲都没有。骷髅骠骑兵属于近卫骑兵,但还是不敌法军近卫猎骑兵。两队枪骑兵的战斗力就更弱了,但他们的冲锋令法军非常忌惮——普军也同样惧怕法军猎骑兵手中的马枪。在骑兵方面,法军更胜一筹,不过优势不是很明显。

总之,普军的火力强于法军,但只有挡住法军猎骑兵的强力骚扰和线列步兵的猛攻,保持阵线稳固,火力的优势才能发挥。而一旦普军阵线不稳,法军可以迂回包抄,或者将普军分割包围,这样一来普军必败。

开战之前,双方分别列阵于高地南北两侧的树林后面

法军分三路进攻, 左路有尖兵,猎骑兵各两队,老近卫军,青年近卫军各一队

中路是一队猎骑兵和一队老近卫军

右路兵力最强,有两队猎骑兵(包括那队近卫猎骑兵),尖兵和青年近卫军各三队,还有一队瑞士步兵

普军主力迅速进入树林隐蔽

普军的两队轻步兵藏身于农庄内。农庄左侧埋伏着一队轻步兵和一队近卫步兵,后面还有一队近卫步兵,这些部队可以很好地掩护普军的左翼

普军阵线的中央是树林,那里藏着6门12磅步兵炮

炮兵的左右各有一队轻步兵和近卫步兵用于保护炮兵

树林的右侧还有一队近卫步兵用于掩护普军右翼,4队骑兵部署在森林后面作为预备队,普军的将军也在树林后方指挥战斗

这队猎骑兵正从高地上下来,全然不知普军黑洞洞的的炮口已经对准了他们

普军炮兵迅速把战斗打响

大量葡萄弹(即图中的白线)飞向法军猎骑兵

这队猎骑兵在一瞬间倒下一大片,然后立马溃散了

中路的猎骑兵溃逃之后,右路的一队猎骑兵也开始行动

农庄的玻璃忽然被打碎,然后从里面射出一排排子弹

农庄左侧的树林中,普军步兵也一齐开火

此时近卫猎骑兵也出动了,他们企图从农庄和左侧树林之间的空档冲过去以动摇普军的阵线

吃了两轮子弹的猎骑兵冲向树林中的普军,于是普军轻步兵迅速后撤,线列步兵组成方阵,于是这次冲锋完全没有意义。很快,这队猎骑兵也被击溃

普军的火力网对近卫猎骑兵造成了巨大伤亡,最终他们狼狈地逃走

在法军右路开始进攻的同时,左路的骑兵也发起了冲锋

但这里也有伏兵。轻步兵一轮齐射,猎骑兵的士气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这队猎骑兵准备退到高地上,企图躲避普军步兵的子弹。但他们因此进入了葡萄弹的射程之内。12磅步兵炮把剩下的骑兵几乎全轰死了

此时法军仅剩最后一队猎骑兵。看到普军炮兵的威力之后,这队骑兵选择了迂回普军的右翼

这队猎骑兵冲到近卫步兵的侧面,用手枪射击他们,同时逼迫他们组成方阵。而远处的尖兵则趁机向他们射击

尖兵和猎骑兵的配合让这队近卫步兵伤亡惨重。一队枪骑兵迅速赶来支援

普军枪骑兵一轮冲锋就戳死了大量猎骑兵并将其击溃。右翼的危机基本解除,枪骑兵不做过多纠缠,迅速撤回

到这时法军骑兵已经全部溃逃,法军的大量步兵也赶到了战场

法军猛攻普军左翼

但他们发现这里的农庄已经成了一座大碉堡

法军要拿下左翼就只能冲进“碉堡”,用刺刀将里面的轻步兵消灭。但周围的普军近卫步兵让这个计划根本无法实施,普军的左翼相当稳固

中路,普军的大炮继续喷吐着火舌。这队尖兵成了又一个牺牲品

右翼,普军指挥官发现远处的一队尖兵脱离大部队,于是两队枪骑兵迅速出击

这位倒霉的士兵被高速冲刺的枪骑兵撞飞了。而这队尖兵也迅速溃散

法军的三队近卫军在普军右翼集结,法国将军也拍马赶到。显然法军准备发动进攻,目标是普军炮兵和右侧的步兵

普鲁士将军意识到必须开始反击了,于是一队枪骑兵冲向法国老近卫军

同时,战斗力较强的胸甲骑兵和骷髅骠骑兵也出动了

看到法国近卫军准备冲锋,普军炮兵开了一炮之后顾不上清理炮膛就又开了一炮(这样很容易导致炸膛),这队老近卫军同时面对大量的葡萄弹,轻步兵的子弹和枪骑兵的冲锋,顿时陷入了苦战。但他们是老近卫军,不会轻易失败,更不会轻易后退

因为陷入混战且长时间不得脱身,再加上老近卫军的出现带来的心理震慑作用,一队普军枪骑兵溃散了——这是第一支溃逃的普军。指挥官连忙命令另一队枪骑兵赶紧撤回

之前被枪骑兵拖住的青年近卫军终于“解放”了。他们顶着葡萄弹向普军炮兵发起刺刀冲锋

还有一队老近卫军也准备冲锋,不过他们又被更难对付的骷髅骠骑兵和胸甲骑兵缠住了

但那队青年近卫军没有遇到麻烦。这一轮冲锋让普军的三门大炮彻底哑火了,但还有另外三门仍在开火

由于法国近卫军逼近了普军轻步兵,普鲁士将军命令右翼的普军后撤。普军的阵线出现了断裂,不过法军部队已经所剩无几,而普军在左翼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三队骑兵也越战越勇

青年近卫军向后撤的普军发起冲锋。人数占优势的普鲁士近卫军立即迎上去与之进行白刃战,一队轻步兵则在侧面射击

树林中,法国老近卫军在普军的持续进攻之下终于溃散了,于是普军士气大振

此时,普军骑兵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普军骑兵迅速发起了斩首行动。随后法国将军去见拿破仑了

老近卫军的溃退和将军的阵亡引起了连锁反应,法军纷纷溃逃,只剩右路的这队青年近卫军

这队青年近卫军抵抗了一会儿之后也很快溃散了。至此,战斗结束,普军获得了胜利

普军的战果统计如下:

战前部署

部队损失

杀敌数量

普鲁士(胜利)

近卫步兵

120

13

66

近卫步兵

120

44

100

近卫步兵

120

45

68

近卫步兵

120

54

137

第8近卫步兵团

120

79

80

普鲁士轻火枪团

90

21

69

普鲁士轻火枪团

90

8

63

普鲁士轻火枪团

90

29

70

普鲁士轻火枪团

90

7

87

普鲁士轻火枪团

90

53

77

12磅步兵炮

18

7

92

12磅步兵炮

18

14

112

托瓦茨基枪骑兵

45

40

53

勃兰登堡枪骑兵

45

28

68

胸甲骑兵

45

14

65

骷髅骠骑兵

45

14

61

将军卫队

18

0

3

总计

1284

470

1271

法国(战败)

总计

1383

1295

414

这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开战之前普鲁士将军面临两个选择:占领高地,打防守战;进入树林,打伏击战。占据了战场中央的高地,就占据了有利地形。对于有炮兵的普军更是如此。但如果普军要上高地,法军必然会与普军展开高地争夺战。而普军的线列步兵,骑兵都弱于法军,很难抢到高地。于是普鲁士军队利用树林打了一场伏击战。从表中的数据不难看出,普鲁士轻步兵的损失较小,也就是说多数时候没有人干扰他们射击。普军炮兵在法军的大冲锋中损失了一些,但仍然造成了客观的杀伤。这说明普军的骑兵和线列步兵在杀伤敌人的同时也掩护了脆弱的炮兵和轻步兵。总之普军的强大火力得到了发挥,这得益于普军对地形的合理利用以及不同兵种的良好协同。

但普军的指挥也不是完美无缺,普军骑兵完全可以在法国近卫军发动冲锋之前就发起斩首行动,因为那时法军的机动兵力(即骑兵)已经完全丧失,而且后来法国将军阵亡时法军的士气已经很低落了,斩首行动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化。此外法军冲锋时普军炮兵没有及时撤退,这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而法军的指挥就比较拙劣了。虽然普军主力在战斗一开始就“消失”了,不过还是可以判断他们在战场北部的树林中,因为附近没有其他可以隐藏大部队的地方。法军骑兵的出击过于冒进,过于分散,而且几乎每次都是在没有步兵配合的情况下顶着普军的火力网冲锋,白白损失了五队猎骑兵却没能撼动普军的阵线。法军线列步兵也是迎着普军的炮口进攻,结果自然是伤亡惨重。普军阵型的最大弱点就是一旦部署完成就不能轻易变动(这会削弱对炮兵和轻步兵的保护),但法军始终没有通过迂回侧翼的方法逼迫普军变换阵型。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线式作战时代的战斗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开战前两军对峙。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大炮首先发言,然后是轻步兵。接着线列步兵接战,最后占上风的一方出动骑兵,同时线列步兵发起刺刀冲锋,以便彻底摧毁敌军的斗志。之后就是追杀溃兵的时刻了。

当然,这不是一套固定的作战指挥程序。相反,当时的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绝无可能出现这样“标准”的战斗。指挥官需要在充分理解这种作战流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才能取胜。克劳塞维茨也指出:“不能让理论的树叶和花朵长得太高,而要使它们接近经验,即接近它们固有的土壤。”

相关图片

腓特烈大帝(1712-1786),德意志国父式的人物,多才多艺的普鲁士国王,与拿破仑齐名的军事家,被称为“德意志军魂”。腓特烈大帝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普鲁士军队(当然也有其父腓特烈一世的功劳),执政期间发动三次战争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普鲁士领土大范围扩张,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得到极大发展。此外,腓特烈大帝在建筑、音乐、哲学等方面也很有造诣,会13门语言,并能熟练运用其中6种。当法军攻到柏林近郊时,拿破仑指着腓特烈大帝的墓碑说:“如果他还活着,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了。”

洛伊滕战役。这场战役是腓特烈大帝的“斜行战斗队形”的完美运用,普军以39000人击败奥军58000人,以1141人死,5118人伤,85人被俘的代价,击毙3000人,打伤7000人,俘虏12000人。之后普军顺势收复整个西里西亚并俘虏了奥军17000人,即相当于一仗报销了40000奥地利军队

苏格兰高地步兵。这张图片反映了发生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一场战斗。面对2500俄国重骑兵,高地步兵没有组成方阵,而是划出一条长长的细线。高地步兵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骇人的沉着,即使是战刀即将划向头颅,高地步兵却比以前更勇猛,风笛声更加嘹亮。他们用鲜血和沉着抵抗住了三轮骑兵冲锋取得最后胜利。滑铁卢战役中也正是苏格兰高地警卫团挡住了法军重骑兵的集团冲锋。一首“黑熊”,让我们明白一个帝国是如何靠一群视死如归的绅士走向强大,走向辉煌

俄国立陶宛近卫步兵。一般都是骑兵向步兵冲锋,但你们见过步兵向骑兵冲锋吗?博罗季诺战役中,法国重骑兵围住了立陶宛近卫步兵并正在外围组织阵形准备冲锋时,却听到俄军发出震耳欲聋的“乌拉!”,立陶宛近卫军竟然举起刺刀猛冲向自己!法国骑兵措手不及不断被挑落马下,前后大乱不得不退散

法国老近卫军。令欧洲闻之色变的精锐近卫军!他们都是法兰西帝国的老兵,法国规定进入这支部队要有三次战役经历,但是他们绝不只是三次。很多反法盟军的士兵一旦在战场上看见老近卫军的熊皮高帽就会忍不住地后退。老近卫军不懂得什么叫站立射击,他们只懂得前进,然后杀死敌人。也正是因为老近卫军几乎没有对手,滑铁卢战役时老近卫军的“撤退”(其实是为了保护拿破仑转移)使法军的士气遭到沉重打击,最终彻底溃败

英国“绿夹克”部队。这些士兵穿着不同于英国线列步兵的绿色夹克。半岛战役中,“绿夹克”的一个士兵甚至在300码外击中法国将军。这种狙击作战给敌人带来的不仅是伤亡,还有恐慌

普鲁士掷弹兵。这是一支德国人至今引以为傲的部队,即使在二战,德国仍保留了大量掷弹兵番号的部队。很多绘画和电影中一代战神腓特烈大帝指挥着他们冒着炮火走在第一线上,而脍炙人口的波茨坦掷弹兵卫队进行曲更是对这支军队最好的诠释

英国线列步兵,也叫红衫军或“龙虾兵”。这是一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步兵军队,韦尔斯利对这些喜欢喝酒的孩子感慨良多。他们既可以在印度作战时仅因为弱小的敌人突然坚强而一哄而散,也会在滑铁卢战役中承受住法军骑兵无情的冲锋。这群士兵需要一个伟大的将军(如韦尔斯利),或一支楷模般的部队(如苏格兰高地步兵)

有史以来最好的掷弹兵——匈牙利掷弹兵。匈牙利人曾经骄傲的说匈牙利人不适合任何马下活动,但是他们可能忘记说除了掷弹兵。匈牙利掷弹步兵拥有显眼美丽的军装,快速的装弹和锋利的刺刀让他们一次次击退敌人,在奥地利军队中与德意志掷弹兵平分秋色

国民卫队。他们是法国大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赤着脚,扛着缺少子弹的火枪,举着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冲在每次作战的最前线。大革命期间正是他们带领人民击退了王朝军队杀入宫殿,在大革命胜利后很多国民卫队的有志青年加入了远征意大利的行列中,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国民卫队在意大利战役中以50000法军硬是吃掉了80000万奥军创造了军事奇迹

法国尖兵。这些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极强,经常被部署于建筑物密集地区或者桥梁。他们手里的滑膛枪比普通步兵精准许多。拿破仑对于这支部队的运用更是开创了新的巅峰,他将这些轻步兵与线列步兵混合搭配,成为进攻战中的主力部队,让敌人在接受刺刀洗礼的同时还要继续被子弹骚扰

英国掷弹兵。黑色皮帽是他们在英军中最明显的标志,而英国掷弹兵进行曲恐怕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乐了。韦尔斯利大力改变军队的作战方式,把这些孩子训练成英勇的战士,前提是韦尔斯利在场的时候

普鲁士线列步兵。普鲁士军队是横队时代欧洲大陆最强的军队,这不仅得益于他们铁的纪律,整齐划一的动作也使得普军队列的射击频率加快,阵线更加稳固,现在的军队中盛行的队列训练就源于这个时期的普鲁士。普鲁士线列步兵拥有其他国家的士兵所没有的纪律和铁血,他们的勇敢是伟大将领最渴望的品格

法国青年近卫军。法国有志青年都希望能够进入这支军队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包括后来的法兰西帝国26元帅之一约瑟夫?莫蒂埃。在博罗季诺战役中他们作为拿破仑最为宝贵的战斗力,一直被留到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时刻才派上。当然,他们的能力值得信赖!

瑞士步兵。瑞士的雇佣军传统使他们名声在外,拿破仑对于这支军队显然感情深厚,因为在北意大利大捷之后他指挥的就是瑞士军团。作为精锐部队瑞士军团红色的服饰和黑色熊皮高帽非常容易辨认,拿破仑把他当作危难时刻的救火队员

奥地利散兵。埃斯灵战役中,躲在臭水沟里的奥地利散兵给了法军迎头痛击。散兵作战在奥地利军中成为一种风潮,士气低落的奥地利军队更适合以这种灵活的作战方式去消灭敌人,在奥地利的散兵还被按地区分成各个兵种,尤其以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散兵最为出色。但这支部队却完全经不起一轮骑兵的冲击,甚至刚看到骑兵的身影,已经有人开始扭头向后跑了

阿尔科莱战役中,拿破仑举着三色旗鼓舞士兵们向前冲。桥的另一边就是给法国意大利军团造成重大伤亡的12磅步兵炮

普鲁士骷髅骠骑兵。1741年,腓特烈大帝组建了普鲁士最强骠骑兵团:第5骷髅骑兵团,普鲁士人视其为中流砥柱,他们的黑衣和骷髅帽徽令敌人印象深刻。德国人为这支部队的光荣历史而感到疯狂,即使到了一战后仍有许多将军喜欢佩戴骷髅帽徽来显示自己的勇猛。而后来有支军队的士兵甚至全部使用这种标志——纳粹党卫军

冲锋中的胸甲骑兵。法国胸甲骑兵可以轻松撕碎当时的任何一支欧洲军团。因为胸甲必须量身定制,所以维护胸甲骑兵是非常昂贵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好处也远远超过付出。根据当时的调查,穿胸甲和没穿胸甲的骑兵伤亡比达到1:16!

荷兰近卫枪骑兵。鲜红色的军装让他们在敌人的面前如此耀眼,他们是为数众多的外籍军团中的一个。在征俄战役中该兵团与哥萨克枪骑兵爆发惨烈的作战,两个枪骑兵团的幸存者寥寥无几,之后整部被编入波兰近卫枪骑兵二团,在滑铁卢战役中他们与波兰枪骑兵刺穿了数个方阵,却因无步兵支援陷入苦战,最后几乎全灭

苏格兰灰骑兵,当欧洲最凶悍的步兵骑上战马会是怎样的场景呢?滑铁卢战役第一轮正面交锋中高地步兵旅出色的击退法军,英军乘机出动苏格兰灰骑兵以扩大战果,但是他们做的远不止如此。桀骜不驯的苏格兰人高喊着“苏格兰万岁”,疯狂地冲击法军阵地,所到之处如蝗虫过境。最后拿破仑派出枪骑兵将其消灭,整个骑兵旅仅有一名奉命送回缴获的鹰旗的士兵生还,苏格兰灰骑兵在滑铁卢这场世纪大战中成为最耀眼的彗星

夺取敌军鹰旗的法国龙骑兵。他们是法军第一轮冲锋的主力,也是擅长截击偷袭敌军的重骑兵部队。在乌尔姆战役中达武率领龙骑兵师与胸甲骑兵军一路追击溃逃的联军,阻截各条逃跑路线给联军后卫部队极大的压力。

马木留克骑兵。这些骑兵原来都是被阿拉伯人拐卖到埃及奴隶市场的孩童,然后他们会被阉割并接受高强度的训练,配备精良的装备和坐骑,同时被灌输伊斯兰教义和对主人的绝对忠诚,最终成为高效的杀戮机器。马木留克骑兵保卫了伊斯兰世界数百年,曾击败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但还是不敌拿破仑的法军

本文以军理论文为蓝本,但有较大改动


相关内容

  • 文明转型与中国近代海权的困境
  • 摘要:对于中国近现代军事落后的原因,前人亦有阐述,本文则作进一步归纳为六大错位和四个特殊因素,前者中国和日本都具备,后者为中国所特有.本文认为,正是这四个主要的.为中国所特有的因素,导致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缓慢,导致包括海军军种在内的国防现代化历经百年长途跋涉仍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已 ...

  • 克里木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迁
  • 84洛用师范学院学推2001年筘6期 克里木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迁 高暖,闵选寿 北京人学历史系.北京100871:孝感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导致欧洲格局变化的重大事件.法国通过克里术战争成 为欧洲太陆的霸主.法国欧陆优势的实质.是奥地刊的削弱和 ...

  • 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1945年7月26日,中国与美国.英国一起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接着以反法西斯同盟主要国家的身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开始在国际社会承担重要责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备受列强欺侮的状态相比,中国的国际 ...

  • [魂兮归来:金一南讲抗日战争]
  • 2015-11-25 10:00 来源:磨铁图书作者:金一南 1381次点击:我要评论 受岛国环境培育.具有超人精力的石原,一踏上中国土地,立刻被大豆和高粱像绿色海洋般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惊呆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令他心旷神怡的景象,眼睛闪闪放光,头脑中帝国扩张的梦想一下子找到了依托的地方. 书名:& ...

  •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 诚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的人物.他是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在晚清宦海中沉浮近半个世纪里,在中国与世界始有关系的时代里,始终处于" ...

  • 资本主义制度
  • ☆资本主义制度: 生产力:大机器生产 优越性(进步性)生产关系:雇佣关系 思想意识:要求摧毁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体现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发展的要求 局限性:贫富不均 ☆资产阶级能统治世界的原因: 生产工具先进,交通便利,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方式 ☆推动资 ...

  • 北师大版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教学设计
  • 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教学设计 中阳三中:杨志平 [课标要求]: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这次改革的名称即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及废除农奴制法令的 内容 2.说出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实质以及影响. 3. ...

  • 最早进入西点军校的中国人
  • 最早进入西点军校的中国人 本文来源于 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138473-1.htm 近代中国人出国留学的直接原因是在鸦片战争中看到了西方军事的强势,中国官派留学教育的明显目标也是学习西方列强的军事技术.1870年 ...

  • 北师大版九上历史复习提纲
  • 北师大版九上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世界近代史 起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14-17世纪) 终点: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 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文艺复兴(P2) 1.背景:(1)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