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13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字音字形。

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践行“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理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展示图片)

课前播放“神舟八号”发射成功的视频。

同学们,你们刚才观看了“神舟八号”发射成功的视频,“神八”再次点燃了国人的航天激情,明天凌晨它将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中国将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建立太空实验室的国家,大家内心当中有没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呢?

事实上,中国人的飞天之梦是很早就有的,从远古的嫦娥奔月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做了几千年。今天,随着国家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这一梦想得以实现。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的时刻,举国欢庆,我们有的是喜悦和自豪,但是大家知不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航天研究史?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吧。

二、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电头:通讯社名+地点+时间+电 (及时性)

导语部分是1~3段,高度概括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4~26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7~30段是文章的结语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内容探讨:

1、朗读导语部分:指出1至3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并说说第3段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形象性) 议论(评论性);

作用:点明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并指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2、速读主体部分:中国的飞天梦经历了哪六个阶段?(时间词:真实性)

3、主体部分用大量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个背景资料,本文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

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把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事件本身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意义也更加突出。前面所学的《别了,“不列颠尼亚” 》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样有这种历史背景的叙述。

4、标题有何深刻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四、 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五、 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导语(1—3)“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场面、意义 主体(4—26)中国航天大事记(1957—2003) 结尾(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一个民族的飞天梦终于实现

课后作业: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教学反思:《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反映我国航天科技飞跃发展的新闻作品,也是一篇很好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课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再现神九发射壮观的场面和空中对接精美的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生发出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视频再现得以强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主要内容通过PPT展示,美观、简捷、明晰,省去了教师板书耗费的时间,留出时间师生充分交流互动,对理解文本学习写作起到了促进作用,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消解知识的能力较差,因此我安排了两课时用以减轻课堂容量,让知识得到消化落实并形成能力。

教学中涉及的资料均为教师收集,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完课文后应布置课外拓展,如让学生搜索观看有关航天器回收的视频资料等。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字音字形。

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践行“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理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展示图片)

课前播放“神舟八号”发射成功的视频。

同学们,你们刚才观看了“神舟八号”发射成功的视频,“神八”再次点燃了国人的航天激情,明天凌晨它将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中国将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建立太空实验室的国家,大家内心当中有没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呢?

事实上,中国人的飞天之梦是很早就有的,从远古的嫦娥奔月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做了几千年。今天,随着国家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这一梦想得以实现。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的时刻,举国欢庆,我们有的是喜悦和自豪,但是大家知不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航天研究史?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吧。

二、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电头:通讯社名+地点+时间+电 (及时性)

导语部分是1~3段,高度概括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4~26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7~30段是文章的结语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内容探讨:

1、朗读导语部分:指出1至3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并说说第3段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形象性) 议论(评论性);

作用:点明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并指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2、速读主体部分:中国的飞天梦经历了哪六个阶段?(时间词:真实性)

3、主体部分用大量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个背景资料,本文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

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把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事件本身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意义也更加突出。前面所学的《别了,“不列颠尼亚” 》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样有这种历史背景的叙述。

4、标题有何深刻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四、 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五、 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导语(1—3)“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场面、意义 主体(4—26)中国航天大事记(1957—2003) 结尾(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一个民族的飞天梦终于实现

课后作业: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教学反思:《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反映我国航天科技飞跃发展的新闻作品,也是一篇很好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课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再现神九发射壮观的场面和空中对接精美的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生发出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视频再现得以强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主要内容通过PPT展示,美观、简捷、明晰,省去了教师板书耗费的时间,留出时间师生充分交流互动,对理解文本学习写作起到了促进作用,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消解知识的能力较差,因此我安排了两课时用以减轻课堂容量,让知识得到消化落实并形成能力。

教学中涉及的资料均为教师收集,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完课文后应布置课外拓展,如让学生搜索观看有关航天器回收的视频资料等。


相关内容

  •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教案
  •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 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重点]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 ...

  • [飞向太空的航程]随堂练习及答案
  •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晖映(yìng)九霄(xiāo)奇迹(jī)不同凡响(fán) .... B翌年(yù)酝酿(ràng)横亘(gân)摘星揽月(lǎn) ..... C应用(yìng)苛刻(kē)扭转(niǎ)载人飞船(zǎi) ...

  •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 ...

  • 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 飞向太空的航程备课资料葛灵顿从普通飞行员到飞天英雄                                  2003年10月16日清晨,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经过21个小时,完成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走出飞船,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 ...

  • 航空与航天区别
  • 航空与航天的区别 我从前对航空航天仅仅从新闻报告等媒体中有过一些浅显的了解,自从学习了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这个课程,我对它的了解有了更深一个层次,兴趣使然,我本能地追着老师的脚步,认真地学习了航空航天的知识,我想这对我来说是终生受益的.航空航天的概念很复杂,通过我的学习,我在这里将它简单地介绍一下: 航 ...

  • 航空与航天的区别
  • 航空与航天的区别 众所周知,陆地为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浸没的部分,海洋为地球表面广大的连续海水水体,大气层是指地表以外包围地球的气体.这种气体在距地表数千千米的高层仍有极少量存在.按照距地球高度划分,通常大致可以把100-120千米以下的大气层称为稠密大气层,也称为大气环境或人类的第三环境.而100-1 ...

  • 拥抱星舰文明
  • 拥抱星舰文明 真正广阔的世界是在地球之外,也许成熟的文明都是在太空中进行着永恒航行的星舰文明. 刘慈欣是中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代表作有<三 体>.<球状闪电>等,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人类正朝着太空移民的梦想大步迈进. 太 ...

  • 中国的航空航天
  • 中国的航空航天 航空与航天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两个技术名词,两者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被称为两大技术门类,这是为什么呢? 您稍加注意即可发现,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 航空器和航天器.从航空器与航 ...

  • 高二-1运动的描述-基本概念(学生)
  • 第1单元基_本_概_念 1.参考系的定义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假定不动,用来做参考的物体. 2.参考系的四性 (1)标准性:选作参考系的物体都假定不动,被研究的物体都以参考系为标准. (2) (3) (4) [试一试] 1.汉语成语中有一个"形影不离"的成语,意思是人的身体和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