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学者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及其存在的条件有不同的理解,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也看法不

一。有人认为它出现于北宋,也有人上溯至唐,以至更早。多数学者是把它作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过程,或其起点,认为它产生于明中叶,到清中叶有了发展。

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生产力:明中后期,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2.劳动力:人身依附的松弛,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明朝中后期放松了对农民和匠户的人身控制)

3.市场:国内:城市的发展;国外:1567年“隆庆开海”,对外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曲折缓慢的发展

1.历程:

(1)产生:明朝中后期,首先在江南地区个别手工业部门出现,没有深入到农村;

(2)挫折:明末清初,遭受打击。明后期政治腐败,政府横征暴敛;明末清初,战乱不已。

(3)发展: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表现是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说: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满族汉化,商品经济的繁荣。

(4)停滞:到鸦片战争前夕,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5)转型:1860、70年代,大部分手工工场最终破产,小部分转化为近代民族工业。

2.原因:

(1)政治:中国中央君主集权制根深蒂固,专制统治腐朽,政府横征暴敛。

解说:“中国自古是单一制封建君主集权国家,庞大的帝国组织靠直接向全国小农阶层抽税来维持。在那个时代尚无现代经济理论,国家计税毫无科学依据,只能简单向全国平均摊派,不具备宏观调控功能,对社会经济并无积极作用。财政税收又多被用于奢侈挥霍或豢养军队,巨额财富无法回到正常的经济流通领域,民间经济即不能从中获利,私人财富也得不到有效保障,资本自然无从积累。这便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范围小,资本主义发展空间有限;

解说:以单个家庭与小块土地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无论人力资源还是土地面积都不具备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因此,它无法保证富余产品的稳定产出,更无力供养具有充分消费能力的民间市场。

(3)思想:儒家的正统观念,重义轻利,歧视商业,不重视科技。

1

(4)政策:明清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5)主观:商业积累的财富大量用于购田置地、放高利贷和供应子女读书,限制了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解说:在明清两代,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困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3.影响:

(1)积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风气的改变和社会阶级矛盾的新变化。

解说: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主要斗争是农民对地主的阶级斗争。明清两代,基本上还是这样。但是,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城市商人、手工业者和手工业工人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社会阶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2)消极:与西方相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未能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教学材料】:

材料1:隆庆开海指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也有学者估算,"由万历元年(157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七十二年间,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远超过一万万元以上"。 这为大明帝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

材料2:万历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到处搜过钱财。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

材料3: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考察,一般是从生产力水平、产品的商品性、自由雇佣劳动的规模等几方面进行的。但因史料多简略,学者在考证、解释上有不同见解,因而对萌芽经济实体的确认互有参差。比较严谨的看法,认为明中叶,在苏州、杭州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锻铁业中,已见多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到清中叶,继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有:江南一些地区的丝织业,陕西南部的冶铁、锻铁和木材采伐业,云南的铜矿业,山东博山和北京西部的煤矿业,四川的井盐业,山西河东的池盐业,江西景德镇和广东石湾的制瓷业,一些地方的制茶、制烟、蔗糖、榨油等农产品加工业,一些地方的染坊、踹坊、纸坊和木版印刷业,上海的沙船运输业等,共约20个行业。又是指这些行业的部分业户,如景德镇制瓷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只是制坯户中的少数大户,而窑户中未见。不过,这是根据史料考察的结果,尚未发现直接史料的行业和地区,不能断定其必无萌芽。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也是产值和商品值最大的棉纺织手工业,仍属农家副业,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则可肯定。 2

材料3:在中国,由政治、经济结构所决寇,封建城市与西欧有很大不同。城市中的商人、手工作坊主与手工业工人不但力量微弱,而且政治经济利益基本各不相伴,并无形成统一的市民等级的共同基础,只是作为相互孤立的社会阶层而分散存在。他们面对封建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压迫,有时也自发地进行过某些共同斗争,但是多属偶然,并缺乏组织,并不涉及要求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就是象明末反税监的斗争,固然规模巨大,动员广泛,但多少是在一种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偶然事件,也没有脱离反暴政的性质。明末东林党人的活动,带有更多的政治色彩,也多少反映了一些工商业者的要求,但根本上仍然是封建阶级内部士大夫阶层不脱离封建轨道的议论朝政,要求改革某些弊政而已,其斗争手段也没有脱离制造社会舆论的范围,与东汉的太学生运动并无本质差别。至于因奸商囤米闭祟而导发出来的市民要求平祟夺粮斗争,与市民运动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能把许多并无内部本质联系的城市居民中发生的事件混在一起,用市民运动概括起来。我们可以承认,在中国城市中,到了清代,存在着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芋工业雇佣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阶级斗争;但并不存在属于所谓”第三等级”性质的市民阶层和他们发动的市民运动。这既是由于中国城市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更是因为中国城市中的政治经济结构与西欧有很大不同所致。——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材料4: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了社会风气的变化。这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地区尤为显著。我们在第二章第二节已介绍了明后期士绅们对地主、商人生活奢靡和”金令司天,钱神卓地”现象的惊异。清代,这种趋势有增无已。江南一带,康熙间,常服尚多用布,到乾隆嘉庆间,在无锡已是”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在苏州,”不论贫富贵贱,在乡在城,俱是轻袭,女人俱是锦绣”。饮食宅第也是竟为华侈。稍后的广东佛山镇”商贾猬集则狙诈日生,佣作繁滋则巧伪相竞。兼以旅廛逼闹,游手朋喧,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耳濡目染,易以迁流,遂或失其淳实之素矣”。封建制度的许多神圣事物如伦常道德已开始为金钱关系所销铄了。——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3

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学者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及其存在的条件有不同的理解,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也看法不

一。有人认为它出现于北宋,也有人上溯至唐,以至更早。多数学者是把它作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过程,或其起点,认为它产生于明中叶,到清中叶有了发展。

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生产力:明中后期,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2.劳动力:人身依附的松弛,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明朝中后期放松了对农民和匠户的人身控制)

3.市场:国内:城市的发展;国外:1567年“隆庆开海”,对外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曲折缓慢的发展

1.历程:

(1)产生:明朝中后期,首先在江南地区个别手工业部门出现,没有深入到农村;

(2)挫折:明末清初,遭受打击。明后期政治腐败,政府横征暴敛;明末清初,战乱不已。

(3)发展: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表现是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说: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满族汉化,商品经济的繁荣。

(4)停滞:到鸦片战争前夕,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5)转型:1860、70年代,大部分手工工场最终破产,小部分转化为近代民族工业。

2.原因:

(1)政治:中国中央君主集权制根深蒂固,专制统治腐朽,政府横征暴敛。

解说:“中国自古是单一制封建君主集权国家,庞大的帝国组织靠直接向全国小农阶层抽税来维持。在那个时代尚无现代经济理论,国家计税毫无科学依据,只能简单向全国平均摊派,不具备宏观调控功能,对社会经济并无积极作用。财政税收又多被用于奢侈挥霍或豢养军队,巨额财富无法回到正常的经济流通领域,民间经济即不能从中获利,私人财富也得不到有效保障,资本自然无从积累。这便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范围小,资本主义发展空间有限;

解说:以单个家庭与小块土地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无论人力资源还是土地面积都不具备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因此,它无法保证富余产品的稳定产出,更无力供养具有充分消费能力的民间市场。

(3)思想:儒家的正统观念,重义轻利,歧视商业,不重视科技。

1

(4)政策:明清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5)主观:商业积累的财富大量用于购田置地、放高利贷和供应子女读书,限制了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解说:在明清两代,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困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3.影响:

(1)积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风气的改变和社会阶级矛盾的新变化。

解说: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主要斗争是农民对地主的阶级斗争。明清两代,基本上还是这样。但是,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城市商人、手工业者和手工业工人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社会阶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2)消极:与西方相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未能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教学材料】:

材料1:隆庆开海指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也有学者估算,"由万历元年(157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七十二年间,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远超过一万万元以上"。 这为大明帝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

材料2:万历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到处搜过钱财。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

材料3: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考察,一般是从生产力水平、产品的商品性、自由雇佣劳动的规模等几方面进行的。但因史料多简略,学者在考证、解释上有不同见解,因而对萌芽经济实体的确认互有参差。比较严谨的看法,认为明中叶,在苏州、杭州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锻铁业中,已见多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到清中叶,继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有:江南一些地区的丝织业,陕西南部的冶铁、锻铁和木材采伐业,云南的铜矿业,山东博山和北京西部的煤矿业,四川的井盐业,山西河东的池盐业,江西景德镇和广东石湾的制瓷业,一些地方的制茶、制烟、蔗糖、榨油等农产品加工业,一些地方的染坊、踹坊、纸坊和木版印刷业,上海的沙船运输业等,共约20个行业。又是指这些行业的部分业户,如景德镇制瓷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只是制坯户中的少数大户,而窑户中未见。不过,这是根据史料考察的结果,尚未发现直接史料的行业和地区,不能断定其必无萌芽。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也是产值和商品值最大的棉纺织手工业,仍属农家副业,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则可肯定。 2

材料3:在中国,由政治、经济结构所决寇,封建城市与西欧有很大不同。城市中的商人、手工作坊主与手工业工人不但力量微弱,而且政治经济利益基本各不相伴,并无形成统一的市民等级的共同基础,只是作为相互孤立的社会阶层而分散存在。他们面对封建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压迫,有时也自发地进行过某些共同斗争,但是多属偶然,并缺乏组织,并不涉及要求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就是象明末反税监的斗争,固然规模巨大,动员广泛,但多少是在一种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偶然事件,也没有脱离反暴政的性质。明末东林党人的活动,带有更多的政治色彩,也多少反映了一些工商业者的要求,但根本上仍然是封建阶级内部士大夫阶层不脱离封建轨道的议论朝政,要求改革某些弊政而已,其斗争手段也没有脱离制造社会舆论的范围,与东汉的太学生运动并无本质差别。至于因奸商囤米闭祟而导发出来的市民要求平祟夺粮斗争,与市民运动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能把许多并无内部本质联系的城市居民中发生的事件混在一起,用市民运动概括起来。我们可以承认,在中国城市中,到了清代,存在着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芋工业雇佣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阶级斗争;但并不存在属于所谓”第三等级”性质的市民阶层和他们发动的市民运动。这既是由于中国城市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更是因为中国城市中的政治经济结构与西欧有很大不同所致。——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材料4: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了社会风气的变化。这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地区尤为显著。我们在第二章第二节已介绍了明后期士绅们对地主、商人生活奢靡和”金令司天,钱神卓地”现象的惊异。清代,这种趋势有增无已。江南一带,康熙间,常服尚多用布,到乾隆嘉庆间,在无锡已是”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在苏州,”不论贫富贵贱,在乡在城,俱是轻袭,女人俱是锦绣”。饮食宅第也是竟为华侈。稍后的广东佛山镇”商贾猬集则狙诈日生,佣作繁滋则巧伪相竞。兼以旅廛逼闹,游手朋喧,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耳濡目染,易以迁流,遂或失其淳实之素矣”。封建制度的许多神圣事物如伦常道德已开始为金钱关系所销铄了。——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3


相关内容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手工业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学习思考] 1.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有哪几种存在形态?其发展概况如何? 2.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为什么素称发达?概述冶金.制瓷.丝织等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3. 古代中国民间手工业为什么发展艰难?概述其发展情况. 4. 中国资本主义于何 ...

  •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主题解析和内容分析 文章发布人:李长福 文章发布时间:2010-8-22 10:26:55 分类:必修2 作者:李长福 文载<中学历史报>2008年第3期 一.主题解析 1.专题设置依据 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发展而来,要了解当今中国的国情,就必须了解 ...

  • 2.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 专题一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道"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思考3]阅读教材第一个子目和第二个子目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具体表现在那些地方? 重农:劝课农桑,轻 ...

  • 28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⑴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唐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明清是海陆贸易地位日渐上升.原因有: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②路上丝路本身存在南移克服的缺点.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 ...

  •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 )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C.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D.西汉实行盐铁官营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商鞅变法最先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2.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 ...

  • 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
  •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 一.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以农为本"古今一理:中国的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绕不过去的关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 ...

  • 高二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小农经济复习学案
  • 高二历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小农经济复习学案 一. 主干梳理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 (1)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 的国家. (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并将其逐渐推广 ...

  •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总结(人民版)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 ...

  •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1)
  • 必修二 第一单元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的特点]: (1)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最早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北粟南稻格局: (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