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态势与思考_蔡雪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态势与思考

□蔡雪雄

摘要: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全民参与、规划先行、产业支持、坚持

创新,出现了体现田园风光、突出传统特色、注重改善提升、保持环境整洁、引导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等模式。但也面临资金缺口大、规划相对落后、功利现象普遍、重建设轻管理、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薄弱等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强化规划引导作用,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建设,注重“乡愁”文化传承。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态势;思考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4)12-0161-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首次在报告中出现,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确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让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空气更清新,适应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打造美丽中国,布局谋篇正在展开,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美丽乡村是指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新农村,美丽不但体现在自然层面,也要体现在社会层面,美丽乡村包括农业生产集约高效、农民生活宜居适度、农村生态山清水秀三方面。

一、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建设美丽乡村,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大力整治农村居住环境。今年3月又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

的美丽乡村。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的指导意见》;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的通知》;2014年省政府成立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由苏树林省长任总指挥,

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A030)、福建省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4R002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蔡雪雄,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6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统筹协调推进全省宜居环境建设,同时下发《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改善福建城乡环境面貌和质量。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实施了“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全省整治1000个村庄,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城乡环境综合“点线面”攻坚计划为平台,不断丰富和深化环境整治项目内涵,在打造农村社区和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整治水平的基础上,以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保留村庄原有形态为前提,加强统筹规划,推进串点成线、连线扩面。

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推进,突出技术指导和服务,注重广泛宣传发动,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培育了一大批示范典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模式。

县洋中镇桂峰村至联合乡连云村等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初显成效。

二、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一)全民参与。人民群众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题体。各地坚持走全民大行动,全社会参与的路子,如长泰县深化实施群众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五要工程”,提升“廉洁基层、富美乡村”创建水平,实行“县主导、镇负责、村实施、户参与”,引导群众发挥智慧、投工投劳,全程做建设的主人翁。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发挥项目、技术等职能优势,镇村干部、老党员、老人理事会等发挥村情熟悉、人缘好等优势,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发挥志愿者等优势,中小学生发挥小宣传员作用,客商员工激发建设第二故乡的热情,使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全县上下的意志,集合全县人民的智慧,形成人人支持、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二)规划先行。规划是生产力,是指南针。各地按照“城乡一体化、全县一张图”的要求,突出“先谋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整体后局部,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进行县、镇、村三级规划,推动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注重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三标衔接”,实现规划区域和规划体系全覆盖,推动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开展。

(三)产业支撑。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财力、智力、就业、创业等支撑。各地坚持以产业支撑为发展战略,跨二进三,变农业资源为农业资本,在要素重新定价、重新分配中占据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如长泰县按照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城”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三产联动模式,通过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推动农业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社会化,加快发展农家乐、慢客游等旅游产业,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是要富民强村。各地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促进百姓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等相结合,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1.体现田园风光。如永春县山后村、长泰县山

重村、安溪县山都村等,突出保护自然生态,保持乡土气息,打造田园风光。

2.突出传统特色。如永春县大羽村、顺昌县口

前村等,突出民俗风情,传承地域文化,保持传统特色。

3.注重改善提升。如永春县丰山村、延平葫芦

丘村、建阳县芹口村等,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环境,完善公共配套,提升景观面貌水平。

4.保持环境整洁。如海沧西山村、建阳县璞石

村等,深化家园清洁行动,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有效保持环境优美整洁。

5.引导新村建设。如霞浦县溪边村、莆田城厢

涧口村等,拆除破旧房屋,集约节约用地,引导集中建设“三统一特”宜居新村。

6.带动产业发展。如翔安马塘村、泰宁县水际

村等,通过整治、改善和提升乡村面貌,带动农家乐、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这些美丽乡村的建设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各地还注重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努力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规模效应。如福安市穆云乡桂林村至长溪村、永泰县202省道穴利至寨下段、泰宁县音山村水际村沿线、尤溪

162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转产转型,鼓励发展农家乐、民宿、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基地等产业,加快劳动力转移进厂务工,鼓励有能力的百姓自主创业,不断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等收入。同时通过整合资源、整理资产、转化资本,鼓励各村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等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通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兴业资本,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实现富民慧民、强村壮村。

(四)坚持创新。各地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敢于先行先试,用抢抓机遇、增长压力和责任意识来倒逼推进,坚持发展与转型同步、集成与创新结合、学习与提升并举,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提升思路和举措,形成工作标准、经验、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如,村容整治坚持房前房后无垃圾、鸡鸭圈养无异味、河道沟渠无污水、道路两旁无丢弃“四无”标准,建筑改造坚持宜土不宜洋、宜简不宜繁、宜淡不宜浓、宜软不宜硬“四宜四不宜”,品味特色坚持风格农村化不城市化、风光田园化不园林化、景观柔软化不生硬化、绿化本土化不外地化、配套公共化不专用化“五化五不化”,工作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治理、小片区提升、小水利开发、小社区配套、小产业发展等“六小工程”,任务细化为搬、拆、建、绿、整、改等六大项目,长效运作坚持美、用、管、合、俭、富等“六点机制”。

三、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福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但总体上看,福建美丽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和积累经验阶段,全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资金缺口较大。近几年,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镇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农民与城镇居民的需求层次逐年靠近。但是由于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较弱,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弱、村级集体经济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或规模较小,多数

村的村民收入还是以传统的种、养模式为主,没有形成科学种、养及农业产业化。由于财力有限,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加上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造成总量供给不足,共享率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目前只有一些条件较好的村,如地理条件较好招商引资的、有挂钩扶持单位且单位扶持力度较大的村建设得就更好一些、发展得更快一些,大部分的村发展建设较慢。

(二)规划相对落后。虽然通过村庄整治和旧村改造等工程的实施,村庄格局有所改善,但农村建房总体较为混乱,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村没有形成或没有重视规划的意义。有的村没有整体规划,或只有框架性的规划。即使有比较全面规划的,规划的引领作用也不能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贯彻落实。这主要是规划没有走在前面,比较仓促,规划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当地情况,考虑问题欠周全,而参与审定的人员或是不够专业或是为了应付走过场,造成规划脱离实际、起点不高或不够全面;二是上级领导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观念不同,要求不一样,在检查工作中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造成的结果是规划与施工脱节,在具体实施中七改八调,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了进度。

(三)功利现象普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功利化,大拆大建,千村一面等问题。乡村景观面貌总体水平不高。有的村原汁原味的乡土乡风记忆不浓,所谓的“洋气”有余。有的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难见新貌,新旧两重天。很多地方都想“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应该说,建设美丽乡村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保护农村生态,改善农村环境,进而提高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让广大农民生活得更舒心更幸福,如果要发展旅游,就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适当加入旅游的元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可以利用这些元素的。

(四)重建设轻管理。美丽乡村建设,一半靠建设,一半靠管理和维护。由于村级经费紧张,责权不明晰,农村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经过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和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但普遍未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村庄卫生

163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保洁、实施维护、绿化养护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现象。此外,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引发的污染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处偏僻、居住分散的村庄,不同程度存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

(五)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薄弱。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从符合农民愿意、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但有些地方基层干部和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四、促进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福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年全面深化,三年明显改善,五年整体提升”的要求,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为主要原则,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力争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要注重培养农民的自主意识,引导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完成从“政府引导”到“农民自主管理”的转变。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自我管理,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真正体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

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让村民集中居住和建造新房子、道路等基础设施,简单的修个广场、建个祠堂,把参观或道路两旁的房屋墙壁刷一刷而已。美丽乡村建设要重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要重在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要重在农民思想道德的提高,要重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农民素质提升紧密相连,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政策措施,形成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氛围。要十分重视农民的文化知识、公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相匹配。

(二)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涉及各种资源的集约、集中使用,必须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一是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完善村庄布局规划。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县域内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位,优化和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发展、村庄分布、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二是以分类推进为原则,修编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在布局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全面惠及与突出重点”、“均等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功能布局和人口容量上进行区别对待,对整治建设的内容、项目和人口容量上进行区别对待,在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上进行区别对待,因村制宜地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三是以衔接配套为要求,修编完善其他相关规划。必须按

164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确保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建设规划能落地、可实施。同时,规划一旦确定了,就应该要求现任和以后的领导坚持按规划来建设美丽乡村,不能以个人喜好或领导的意志随意更改。

(三)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人是主体,一切为了人,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这就必然要把改善人居环境提到首要的地位。2013年1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治理空心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直接联系起来。会议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重视空心村问题,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为了美丽乡村建设,要着力改造旧村庄,通过对村庄危旧房的拆除翻新以及对“空心村”改造和居住分散人群重新组合,提高人口集聚的密度。实施生态人居工程,直接面对的是如何解决“空心村”问题。“农村空心化”是在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城镇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房屋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村外扩展,出现“一户多宅”,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宅基地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蜕化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村空心化”,包括土地空心化(荒芜)、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空心化,而其本质则是农村经济社会功能整体退化。所以应当在解决“农村空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以及道路建设等。尤其是要加大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力度,全面推广“户集、村收、统运”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逐步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地、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环境美。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如条件许可,应当因地制宜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

等方式,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然净化能力。要注意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应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置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与此同时,还要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大力发展乔木和乡土珍贵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建设。要充分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所包含的生产发展殷实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把“生态美”与“百姓富”融为一体。我国农业不能沿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经济理念或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的主要方式,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农业生态工业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也就是乡村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绿色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创造和保护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并在这个基础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开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空间,着力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绿(即绿色)新产品,发展“一村一品”生态农产品。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不仅追求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数量,而且追求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健康需求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已经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的健康。这就凸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就是逐步以生态手段取代化学手段,逐步增加有机肥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实现有机农业、低碳农业,建设大面积高端农业,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而通过运用生态经济理

165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论,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把废弃物变为发展所需要的肥料、燃料和饲料,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去向问题,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乡村生态旅游业是当今时代的朝阳产业。它是利用农村所特有的森林、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休闲农业也称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它把农业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利用田园景观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农业(农村)自然景观吸引人们观赏、休闲、度假、书画等系列活动的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在当前社会“大生态”等理念的影响下,乡村生态旅游呈现重大发展机遇。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应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引领其他产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大都是没有污染的,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工业,即发展生态工业园,把“百姓富”建立在“生态美”的基础上。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仅仅依靠发展农业,农民是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发展乡村工业是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要避开以往“先污染、后治理”所付出的高昂成本,就必须用生态经济或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乡村工业发展。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揽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路循环、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它要求一定地域内的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居民和生态系统之间形成物流和能流的优化,实现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最小化排放的目的。建设生态工业园既可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百姓富”建立在“生态美”的基础上,是乡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五)注重“乡愁”文化传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留住文脉、记住乡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

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有一部分村落被消失了。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还有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与有形的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是不可逆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个性,凸显独特性。民俗特色,本质上是一个地方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符号。村庄的传统风貌和个性特色,是历史脉络的延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尊重村庄的传统和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在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的同时,注意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我国目前有12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有平遥、丽江等少数城镇。这些城镇被入选的主要原因,是完整的保留了历史文化特色。正是难以复制的文化特色,使其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只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没有城市的个性和文化独特性,不能称之为健康的城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养特色文化村,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雄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是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就是要保护好各类留存至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周琼,曾玉荣:《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许经勇,黄爱东:《寓生态文明建设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

[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5日。

[4]史建强:《旅游经济开发中文化交流的障碍与对策探讨》,《经济问题》2013年第8期。

[5]俞宪忠:《中国城市化转型与制度变迁》,《经济问题》2013年第8期。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责任编辑:蔡侬)

166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态势与思考

□蔡雪雄

摘要: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全民参与、规划先行、产业支持、坚持

创新,出现了体现田园风光、突出传统特色、注重改善提升、保持环境整洁、引导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等模式。但也面临资金缺口大、规划相对落后、功利现象普遍、重建设轻管理、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薄弱等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强化规划引导作用,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建设,注重“乡愁”文化传承。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态势;思考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4)12-0161-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首次在报告中出现,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确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让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空气更清新,适应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打造美丽中国,布局谋篇正在展开,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美丽乡村是指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新农村,美丽不但体现在自然层面,也要体现在社会层面,美丽乡村包括农业生产集约高效、农民生活宜居适度、农村生态山清水秀三方面。

一、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建设美丽乡村,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大力整治农村居住环境。今年3月又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

的美丽乡村。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的指导意见》;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的通知》;2014年省政府成立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由苏树林省长任总指挥,

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A030)、福建省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4R002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蔡雪雄,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6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统筹协调推进全省宜居环境建设,同时下发《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改善福建城乡环境面貌和质量。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实施了“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全省整治1000个村庄,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城乡环境综合“点线面”攻坚计划为平台,不断丰富和深化环境整治项目内涵,在打造农村社区和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整治水平的基础上,以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保留村庄原有形态为前提,加强统筹规划,推进串点成线、连线扩面。

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推进,突出技术指导和服务,注重广泛宣传发动,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培育了一大批示范典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模式。

县洋中镇桂峰村至联合乡连云村等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初显成效。

二、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一)全民参与。人民群众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题体。各地坚持走全民大行动,全社会参与的路子,如长泰县深化实施群众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五要工程”,提升“廉洁基层、富美乡村”创建水平,实行“县主导、镇负责、村实施、户参与”,引导群众发挥智慧、投工投劳,全程做建设的主人翁。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发挥项目、技术等职能优势,镇村干部、老党员、老人理事会等发挥村情熟悉、人缘好等优势,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发挥志愿者等优势,中小学生发挥小宣传员作用,客商员工激发建设第二故乡的热情,使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全县上下的意志,集合全县人民的智慧,形成人人支持、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二)规划先行。规划是生产力,是指南针。各地按照“城乡一体化、全县一张图”的要求,突出“先谋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整体后局部,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进行县、镇、村三级规划,推动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注重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三标衔接”,实现规划区域和规划体系全覆盖,推动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开展。

(三)产业支撑。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财力、智力、就业、创业等支撑。各地坚持以产业支撑为发展战略,跨二进三,变农业资源为农业资本,在要素重新定价、重新分配中占据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如长泰县按照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城”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三产联动模式,通过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推动农业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社会化,加快发展农家乐、慢客游等旅游产业,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是要富民强村。各地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促进百姓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等相结合,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1.体现田园风光。如永春县山后村、长泰县山

重村、安溪县山都村等,突出保护自然生态,保持乡土气息,打造田园风光。

2.突出传统特色。如永春县大羽村、顺昌县口

前村等,突出民俗风情,传承地域文化,保持传统特色。

3.注重改善提升。如永春县丰山村、延平葫芦

丘村、建阳县芹口村等,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环境,完善公共配套,提升景观面貌水平。

4.保持环境整洁。如海沧西山村、建阳县璞石

村等,深化家园清洁行动,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有效保持环境优美整洁。

5.引导新村建设。如霞浦县溪边村、莆田城厢

涧口村等,拆除破旧房屋,集约节约用地,引导集中建设“三统一特”宜居新村。

6.带动产业发展。如翔安马塘村、泰宁县水际

村等,通过整治、改善和提升乡村面貌,带动农家乐、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这些美丽乡村的建设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各地还注重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努力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规模效应。如福安市穆云乡桂林村至长溪村、永泰县202省道穴利至寨下段、泰宁县音山村水际村沿线、尤溪

162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转产转型,鼓励发展农家乐、民宿、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基地等产业,加快劳动力转移进厂务工,鼓励有能力的百姓自主创业,不断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等收入。同时通过整合资源、整理资产、转化资本,鼓励各村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等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通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兴业资本,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实现富民慧民、强村壮村。

(四)坚持创新。各地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敢于先行先试,用抢抓机遇、增长压力和责任意识来倒逼推进,坚持发展与转型同步、集成与创新结合、学习与提升并举,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提升思路和举措,形成工作标准、经验、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如,村容整治坚持房前房后无垃圾、鸡鸭圈养无异味、河道沟渠无污水、道路两旁无丢弃“四无”标准,建筑改造坚持宜土不宜洋、宜简不宜繁、宜淡不宜浓、宜软不宜硬“四宜四不宜”,品味特色坚持风格农村化不城市化、风光田园化不园林化、景观柔软化不生硬化、绿化本土化不外地化、配套公共化不专用化“五化五不化”,工作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治理、小片区提升、小水利开发、小社区配套、小产业发展等“六小工程”,任务细化为搬、拆、建、绿、整、改等六大项目,长效运作坚持美、用、管、合、俭、富等“六点机制”。

三、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福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但总体上看,福建美丽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和积累经验阶段,全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资金缺口较大。近几年,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镇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农民与城镇居民的需求层次逐年靠近。但是由于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较弱,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弱、村级集体经济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或规模较小,多数

村的村民收入还是以传统的种、养模式为主,没有形成科学种、养及农业产业化。由于财力有限,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加上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造成总量供给不足,共享率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目前只有一些条件较好的村,如地理条件较好招商引资的、有挂钩扶持单位且单位扶持力度较大的村建设得就更好一些、发展得更快一些,大部分的村发展建设较慢。

(二)规划相对落后。虽然通过村庄整治和旧村改造等工程的实施,村庄格局有所改善,但农村建房总体较为混乱,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村没有形成或没有重视规划的意义。有的村没有整体规划,或只有框架性的规划。即使有比较全面规划的,规划的引领作用也不能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贯彻落实。这主要是规划没有走在前面,比较仓促,规划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当地情况,考虑问题欠周全,而参与审定的人员或是不够专业或是为了应付走过场,造成规划脱离实际、起点不高或不够全面;二是上级领导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观念不同,要求不一样,在检查工作中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造成的结果是规划与施工脱节,在具体实施中七改八调,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了进度。

(三)功利现象普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功利化,大拆大建,千村一面等问题。乡村景观面貌总体水平不高。有的村原汁原味的乡土乡风记忆不浓,所谓的“洋气”有余。有的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难见新貌,新旧两重天。很多地方都想“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应该说,建设美丽乡村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保护农村生态,改善农村环境,进而提高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让广大农民生活得更舒心更幸福,如果要发展旅游,就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适当加入旅游的元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可以利用这些元素的。

(四)重建设轻管理。美丽乡村建设,一半靠建设,一半靠管理和维护。由于村级经费紧张,责权不明晰,农村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经过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和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但普遍未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村庄卫生

163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保洁、实施维护、绿化养护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现象。此外,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引发的污染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处偏僻、居住分散的村庄,不同程度存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

(五)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薄弱。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从符合农民愿意、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但有些地方基层干部和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四、促进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福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年全面深化,三年明显改善,五年整体提升”的要求,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为主要原则,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力争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要注重培养农民的自主意识,引导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完成从“政府引导”到“农民自主管理”的转变。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自我管理,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真正体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

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让村民集中居住和建造新房子、道路等基础设施,简单的修个广场、建个祠堂,把参观或道路两旁的房屋墙壁刷一刷而已。美丽乡村建设要重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要重在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要重在农民思想道德的提高,要重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农民素质提升紧密相连,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政策措施,形成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氛围。要十分重视农民的文化知识、公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相匹配。

(二)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涉及各种资源的集约、集中使用,必须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一是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完善村庄布局规划。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县域内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位,优化和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发展、村庄分布、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二是以分类推进为原则,修编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在布局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全面惠及与突出重点”、“均等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功能布局和人口容量上进行区别对待,对整治建设的内容、项目和人口容量上进行区别对待,在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上进行区别对待,因村制宜地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三是以衔接配套为要求,修编完善其他相关规划。必须按

164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确保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建设规划能落地、可实施。同时,规划一旦确定了,就应该要求现任和以后的领导坚持按规划来建设美丽乡村,不能以个人喜好或领导的意志随意更改。

(三)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人是主体,一切为了人,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这就必然要把改善人居环境提到首要的地位。2013年1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治理空心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直接联系起来。会议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重视空心村问题,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为了美丽乡村建设,要着力改造旧村庄,通过对村庄危旧房的拆除翻新以及对“空心村”改造和居住分散人群重新组合,提高人口集聚的密度。实施生态人居工程,直接面对的是如何解决“空心村”问题。“农村空心化”是在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城镇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房屋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村外扩展,出现“一户多宅”,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宅基地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蜕化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村空心化”,包括土地空心化(荒芜)、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空心化,而其本质则是农村经济社会功能整体退化。所以应当在解决“农村空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以及道路建设等。尤其是要加大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力度,全面推广“户集、村收、统运”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逐步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地、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环境美。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如条件许可,应当因地制宜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

等方式,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然净化能力。要注意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应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置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与此同时,还要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大力发展乔木和乡土珍贵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建设。要充分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所包含的生产发展殷实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把“生态美”与“百姓富”融为一体。我国农业不能沿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经济理念或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的主要方式,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农业生态工业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也就是乡村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绿色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创造和保护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并在这个基础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开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空间,着力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绿(即绿色)新产品,发展“一村一品”生态农产品。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不仅追求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数量,而且追求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健康需求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已经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的健康。这就凸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就是逐步以生态手段取代化学手段,逐步增加有机肥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实现有机农业、低碳农业,建设大面积高端农业,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而通过运用生态经济理

165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论,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把废弃物变为发展所需要的肥料、燃料和饲料,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去向问题,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乡村生态旅游业是当今时代的朝阳产业。它是利用农村所特有的森林、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休闲农业也称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它把农业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利用田园景观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农业(农村)自然景观吸引人们观赏、休闲、度假、书画等系列活动的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在当前社会“大生态”等理念的影响下,乡村生态旅游呈现重大发展机遇。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应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引领其他产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大都是没有污染的,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工业,即发展生态工业园,把“百姓富”建立在“生态美”的基础上。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仅仅依靠发展农业,农民是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发展乡村工业是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要避开以往“先污染、后治理”所付出的高昂成本,就必须用生态经济或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乡村工业发展。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揽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路循环、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它要求一定地域内的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居民和生态系统之间形成物流和能流的优化,实现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最小化排放的目的。建设生态工业园既可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百姓富”建立在“生态美”的基础上,是乡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五)注重“乡愁”文化传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留住文脉、记住乡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

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有一部分村落被消失了。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还有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与有形的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是不可逆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个性,凸显独特性。民俗特色,本质上是一个地方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符号。村庄的传统风貌和个性特色,是历史脉络的延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尊重村庄的传统和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在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的同时,注意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我国目前有12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有平遥、丽江等少数城镇。这些城镇被入选的主要原因,是完整的保留了历史文化特色。正是难以复制的文化特色,使其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只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没有城市的个性和文化独特性,不能称之为健康的城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养特色文化村,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雄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是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就是要保护好各类留存至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周琼,曾玉荣:《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许经勇,黄爱东:《寓生态文明建设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

[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5日。

[4]史建强:《旅游经济开发中文化交流的障碍与对策探讨》,《经济问题》2013年第8期。

[5]俞宪忠:《中国城市化转型与制度变迁》,《经济问题》2013年第8期。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责任编辑:蔡侬)

166


相关内容

  •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 "规划建设探讨"美丽乡村美丽乡村" 赖开浚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福建362500/目前大部分农村的人居环境都比较恶劣,农民强烈渴望改善农摘要摘要/ 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当前,"美丽乡村"仍然是中国广大农民心目中美好家园的代名词 ...

  •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Journal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2刘彦随1,,周 扬2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5:北京100101) 摘美丽乡村建设是 ...

  •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 中国·福建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第一章 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基本情况 ................................................................ ...

  • 建构游戏材料投放的探究
  • 摘 要: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配备.投放各种建构材料,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当下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建构游戏;材料投放;探究 1.建构游戏" ...

  • 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 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2014年2月24日,在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美丽乡村建设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创建宗旨 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农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行动.自2013年初,农业部在 ...

  •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2010 年第 6 期 ( 总第 165 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6, 2010 General, N o 1 ...

  • 新都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意义问题措施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新都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意义|问题|措施论文选题题目 新都区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意义|问题|措施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 ...

  • 基于区域板块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 摘 要:本文以陕西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相关系数分析法,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对陕西省各个地级市的发展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估,基于经济发展板块研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排名的关系,计算出陕西省整体及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系数.研究表明:经济实力 ...

  • 邵武市旅游局工作汇报
  • 邵武市旅游局工作汇报 邵武市旅游局 (2011年7月4日) 一.市旅游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情况简介 邵武市旅游局成立于1985年,现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市旅游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如下: (一)主要职能 邵武市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