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酬递增与经济中的正反馈

报酬递减假说长期占据了 经济 学主流思想的地位,但报酬递增 问题 的 研究 始终未引起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第一个完整地阐述报酬递增原理的经济学家是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斯密在其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以制针工厂为例 分析 了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现象。自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以效用递减和报酬递减 规律 为基础构筑了均衡为核心的经济学 理论 体系后,斯密的报酬递增思想相当长时间被忽视了。直到1928年阿林·杨格在其经典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重新发现斯密定理后,报酬递增问题的研究才逐步成为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相关学术 文献 覆盖了经济学基础理论、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新产业经济学、新经济地 理学 、新制度经济学等广泛的学科门类和分支,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 纵观报酬递增研究的学术文献,我们发现:第一,虽然报酬递增在现实经济中的存在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它始终无法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报酬递增的假说和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念之间存在着逻辑上明显和尖锐的矛盾;第二,对报酬递增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给方的分析,重点探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递减、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 企业 组织、产业集聚等等,忽视了对需求方的关注,导致供需双方报酬递增研究的不对称和不和谐;第三,如果将报酬递增思想从供需双方的研究中贯彻到底并推向供需的结合即市场的研究,主流经济学的均衡思想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布莱恩·阿瑟为代表的正反馈学说就可能获得比较坚实的经济学分析基础。 本文将在综合供给方报酬递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需求方报酬递增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供需曲线倒置原理的大胆猜想,并以此为基础模仿局部均衡分析的 方法 ,提出局部正反馈机理,促进主流经济学、报酬递增与布莱恩·阿瑟正反馈理论研究的对接和融合。 一、供给方的报酬递增和供给曲线的下倾 根据杨小凯的概括,供给方报酬递增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专业化经济和分工经济。专业化分工的思想是斯密定理的核心,专业化与分工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杨小凯1999) 。 专业化是指单个生产者的生产过程中“边干边学”导致熟练程度增加、专业化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上升的趋势。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对此作了精辟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斯密关于专业化经济的思想在主流经济中缺乏应有的重视,生产理论和供给理论关注的重点是生产的短期决策分析,即要素组合和资源配置问题,边际成本曲线首先是短期的边际成本曲线,呈现出边际成本递增报酬递减的规律。这一假定确保了均衡思想的逻辑严谨性,但却与现实经济越来越远。生产和供给理论的这种静态特征导致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一直处于外生变量的地位。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静态的,缺乏解释现实中经济动态长期变化的说服力。1962年,阿罗发表了著名的《边干边学的经济含义》一文,在飞机制造师怀特的经验曲线( 学习 曲线) 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边干边学的理论。这一理论很好地揭示了专业化与报酬递增的基本机理。在阿罗边干边学理论的基础上,卢卡斯和罗默进一步提出了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和内生技术变化模式,为新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学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舒尔茨1986年发表的《为实现收益递增进行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投资》无疑是关于专业化导致报酬递增理论研究的阶段性综合。 与专业化经济相比,分工导致报酬递增的思想在经济学说史上走过了很长的弯路。自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报酬递增的源泉是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后,经济学家的注意力一直将报酬递增和规模经济捆绑在一起(杨小凯1999) ,事实上报酬递增的另一个源泉即分工经济应该是指多个生产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体现在企业的组织、市场的形成、制度的构建和产业的集聚,分工就是组织,就是制度,就是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会导致交易成本的降低、生产成本的递减、总体生产和供给的效率提高和报酬的递增。因此,从分工经济角度,报酬递增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四个领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报酬递减和均衡思想占核心地位的主流经济学中上述四大理论分支相当长时间被视为另类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专业化经济和分工经济的理论 发

展 已经为供给方的报酬递增理论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事实上,专业化经济揭示了生产的长期成本递减、报酬递增现象;分工经济则阐明了生产者的集合导致 社会 成本递减、报酬递增的规律。前者是一个时间分析坐标,后者则是空间分析坐标,也就是说如果引入报酬递增的相关假定,主流经济学的生产和供给理论将从短期分析转向长期分析、个体分析转向群体分析。 现代 经济学关于企业组织、产业集聚、市场结构和制度的分析都可以纳入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与传统的报酬递减为核心的生产供给理论相比,这一分析框架拥有更广阔的分析空间和更强的现实说服力。 二、需求方的报酬递增和需求曲线的上扬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应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证明了需求定理:即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需求价格pd) 下降;随着消费数量下降,需求价格上升,即商品数量与需求价格成反向关系。这一需求定理反映在几何图形上,需求曲线呈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 究竟会不会出现向右上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呢?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异口同声地持否定态度,张五常教授就曾在《经济解释》连载中,围绕需求定理反复论证,强调不可能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究其原因,显然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仅仅关注了单个消费者短期内连续消费某种商品的效用规律。如果考察消费者的长期消费过程,考察消费者群体消费的现象,效用递减、效用递增和效用不变都是可能出现的现象。我们发现,早在30年前,加里.贝克尔就开始系统地研究个人的长期消费现象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问题。贝克尔引入了消费人力资本的概念(包括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 ,采用广义消费论的分析框架,阐述了个人长期消费过程中的效用递增现象(成瘾型规律) 和社会相互作用导致效用递增的现象。如果采用贝克尔的成瘾性理论和社会相互作用理论,需求曲线倒置不仅不会成为无稽之谈,而且是对主流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人们通常认为,偏好会随着某些上瘾商品的消费而发生变化。譬如,长时间的吸烟、喝酒、注射海洛因通常会增加个人对这些商品的欲望,并促使人们不断增加消费量。马歇尔在讨论人们对“美妙” 音乐 的偏好时,就已经提到这一点。贝克尔和斯蒂格勒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保留“个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最大效用”这一假设的同时,贝克尔将内生性偏好纳入到效用最大化的研究方法中并加以扩充。这一扩充首先是通过引入个人资本存量的概念来实现的。如果用戶表示个人资本,则扩展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成: u =u(xt,yt ,zt ,pt) 上式中,x 、y 、z 分别表示不同的商品。 贝克尔认为,效用函数本身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但如果现在的选择会 影响 将来的个人资本水平,那么,仅仅由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本身所决定的次效用函数是不稳定的,因为它会随着pt 的变化而变化。显然,传统需求理论的偏好稳定性假设受到了个人资本存量的冲击。 效用函数中引入个人资本后,边际效用可能递减,也可能递增。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的消费量的增加,他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可能增加,需求曲线可能向右上方倾斜。个人长期消费效用递增和需求曲线倒置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消费者的学习效应,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用中学”,积累消费的人力资本。个人人力资本在长期的消费过程中的学习效应与“干中学”导致长期边际成本下降的规律是相似的。

报酬递减假说长期占据了 经济 学主流思想的地位,但报酬递增 问题 的 研究 始终未引起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第一个完整地阐述报酬递增原理的经济学家是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斯密在其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以制针工厂为例 分析 了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现象。自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以效用递减和报酬递减 规律 为基础构筑了均衡为核心的经济学 理论 体系后,斯密的报酬递增思想相当长时间被忽视了。直到1928年阿林·杨格在其经典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重新发现斯密定理后,报酬递增问题的研究才逐步成为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相关学术 文献 覆盖了经济学基础理论、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新产业经济学、新经济地 理学 、新制度经济学等广泛的学科门类和分支,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 纵观报酬递增研究的学术文献,我们发现:第一,虽然报酬递增在现实经济中的存在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它始终无法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报酬递增的假说和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念之间存在着逻辑上明显和尖锐的矛盾;第二,对报酬递增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给方的分析,重点探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递减、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 企业 组织、产业集聚等等,忽视了对需求方的关注,导致供需双方报酬递增研究的不对称和不和谐;第三,如果将报酬递增思想从供需双方的研究中贯彻到底并推向供需的结合即市场的研究,主流经济学的均衡思想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布莱恩·阿瑟为代表的正反馈学说就可能获得比较坚实的经济学分析基础。 本文将在综合供给方报酬递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需求方报酬递增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供需曲线倒置原理的大胆猜想,并以此为基础模仿局部均衡分析的 方法 ,提出局部正反馈机理,促进主流经济学、报酬递增与布莱恩·阿瑟正反馈理论研究的对接和融合。 一、供给方的报酬递增和供给曲线的下倾 根据杨小凯的概括,供给方报酬递增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专业化经济和分工经济。专业化分工的思想是斯密定理的核心,专业化与分工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杨小凯1999) 。 专业化是指单个生产者的生产过程中“边干边学”导致熟练程度增加、专业化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上升的趋势。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对此作了精辟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斯密关于专业化经济的思想在主流经济中缺乏应有的重视,生产理论和供给理论关注的重点是生产的短期决策分析,即要素组合和资源配置问题,边际成本曲线首先是短期的边际成本曲线,呈现出边际成本递增报酬递减的规律。这一假定确保了均衡思想的逻辑严谨性,但却与现实经济越来越远。生产和供给理论的这种静态特征导致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一直处于外生变量的地位。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静态的,缺乏解释现实中经济动态长期变化的说服力。1962年,阿罗发表了著名的《边干边学的经济含义》一文,在飞机制造师怀特的经验曲线( 学习 曲线) 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边干边学的理论。这一理论很好地揭示了专业化与报酬递增的基本机理。在阿罗边干边学理论的基础上,卢卡斯和罗默进一步提出了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和内生技术变化模式,为新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学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舒尔茨1986年发表的《为实现收益递增进行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投资》无疑是关于专业化导致报酬递增理论研究的阶段性综合。 与专业化经济相比,分工导致报酬递增的思想在经济学说史上走过了很长的弯路。自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报酬递增的源泉是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后,经济学家的注意力一直将报酬递增和规模经济捆绑在一起(杨小凯1999) ,事实上报酬递增的另一个源泉即分工经济应该是指多个生产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体现在企业的组织、市场的形成、制度的构建和产业的集聚,分工就是组织,就是制度,就是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会导致交易成本的降低、生产成本的递减、总体生产和供给的效率提高和报酬的递增。因此,从分工经济角度,报酬递增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四个领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报酬递减和均衡思想占核心地位的主流经济学中上述四大理论分支相当长时间被视为另类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专业化经济和分工经济的理论 发

展 已经为供给方的报酬递增理论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事实上,专业化经济揭示了生产的长期成本递减、报酬递增现象;分工经济则阐明了生产者的集合导致 社会 成本递减、报酬递增的规律。前者是一个时间分析坐标,后者则是空间分析坐标,也就是说如果引入报酬递增的相关假定,主流经济学的生产和供给理论将从短期分析转向长期分析、个体分析转向群体分析。 现代 经济学关于企业组织、产业集聚、市场结构和制度的分析都可以纳入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与传统的报酬递减为核心的生产供给理论相比,这一分析框架拥有更广阔的分析空间和更强的现实说服力。 二、需求方的报酬递增和需求曲线的上扬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应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证明了需求定理:即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需求价格pd) 下降;随着消费数量下降,需求价格上升,即商品数量与需求价格成反向关系。这一需求定理反映在几何图形上,需求曲线呈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 究竟会不会出现向右上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呢?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异口同声地持否定态度,张五常教授就曾在《经济解释》连载中,围绕需求定理反复论证,强调不可能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究其原因,显然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仅仅关注了单个消费者短期内连续消费某种商品的效用规律。如果考察消费者的长期消费过程,考察消费者群体消费的现象,效用递减、效用递增和效用不变都是可能出现的现象。我们发现,早在30年前,加里.贝克尔就开始系统地研究个人的长期消费现象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问题。贝克尔引入了消费人力资本的概念(包括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 ,采用广义消费论的分析框架,阐述了个人长期消费过程中的效用递增现象(成瘾型规律) 和社会相互作用导致效用递增的现象。如果采用贝克尔的成瘾性理论和社会相互作用理论,需求曲线倒置不仅不会成为无稽之谈,而且是对主流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人们通常认为,偏好会随着某些上瘾商品的消费而发生变化。譬如,长时间的吸烟、喝酒、注射海洛因通常会增加个人对这些商品的欲望,并促使人们不断增加消费量。马歇尔在讨论人们对“美妙” 音乐 的偏好时,就已经提到这一点。贝克尔和斯蒂格勒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保留“个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最大效用”这一假设的同时,贝克尔将内生性偏好纳入到效用最大化的研究方法中并加以扩充。这一扩充首先是通过引入个人资本存量的概念来实现的。如果用戶表示个人资本,则扩展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成: u =u(xt,yt ,zt ,pt) 上式中,x 、y 、z 分别表示不同的商品。 贝克尔认为,效用函数本身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但如果现在的选择会 影响 将来的个人资本水平,那么,仅仅由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本身所决定的次效用函数是不稳定的,因为它会随着pt 的变化而变化。显然,传统需求理论的偏好稳定性假设受到了个人资本存量的冲击。 效用函数中引入个人资本后,边际效用可能递减,也可能递增。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的消费量的增加,他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可能增加,需求曲线可能向右上方倾斜。个人长期消费效用递增和需求曲线倒置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消费者的学习效应,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用中学”,积累消费的人力资本。个人人力资本在长期的消费过程中的学习效应与“干中学”导致长期边际成本下降的规律是相似的。


相关内容

  •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
  • 作者:刘安国杨开忠谢燮 地球科学进展 2006年02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藤田(Fujita)[1].克鲁格曼(Krugman)[2].维纳布斯(Venables)[3] 和蒲格(Puga)[4] 等以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以下简称D-S模型)[5 ...

  • 论路径依赖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 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研究* --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 傅沂 刘汉民 吴丽锋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2) 内容摘要:新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而其在引入了路径依赖这一理论以后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但是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在新古典主流经济 ...

  • 市场营销管理毕业论文
  • 网络营销的技术经济评价浅析 摘要: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详情加伍老师. 通过对网络营销特点及技术经济评价项目的研究,提出了网络营销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以期为企业有效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 ...

  • 路静健:网络营销的技术经济评价浅析
  •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题目:网络营销的技术经济评价浅析 姓 名: 路静健 _ 学 号: 030412107 专 业: __ 市场营销 指导教师: 汝子报 系 (部) : 信息工程系 二○一五 年 三 月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成绩评定表 系(部)__管理系___专业__市场营销__ ...

  • 网络营销的技术经济评价浅析
  • 甘肃农业2010年第07期(总288期) 专题调研 网络营销的技术经济评价浅析 余天许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400052) 摘要:通过对网络营销特点及技术经济评价项目的研究,提出了网络营销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以期为企业有效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分考虑网络营销的分阶段连 ...

  • 报酬递增的源泉
  • 报酬递增的源泉:劳动分工 --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再到阿林·杨格 李士忠 一.报酬递增的源泉 产业集聚发展说明了,报酬递增是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但传统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报酬递减的假定之上的:准凹的效用函数的纯粹的产品需求者与生产集合为凸集的生产者,共同确定了可预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均衡:宏观上,边际 ...

  • 规模报酬递增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 世界经济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裴 瑱 陆 剑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贸易分析是否采用内生增长框架,把# 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新国际贸易理论采用静态分析模型,致力于贸易模式.特别是行业内贸易模式的研究.在第二阶段,经济学家将规模报酬递增因素归结于技术知识生产所 ...

  • 第5章--成本函数--习题
  • 第五章 成本函数分析 一.名词解释 机会成本 显性成本 隐性成本 正常利润 经济利润 短期成本 长期成本 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 外部经济 外部不经济 成本函数 短期成本函数 长期成本函数 平均总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 平均变动成本 边际成本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二.选 择 题 知识点: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 ...

  •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作者:许庆尹荣梁章辉 经济研究 2011年07期 一.引言 以均田承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做出了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制度绩效.但是随着这一制度安排改革效应的逐渐释放,其不足之处,如土地细碎化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