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白痴]中叙述聚焦转换[论文]

浅谈《我是白痴》中叙述聚焦的转换

摘 要:叙述聚焦即视角。作为叙事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叙述聚焦成为叙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叙述聚焦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了关注,引领无数学者和批评家竞相对其展开多维研究。“传统的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法国的学者热奈特则用‘聚焦’概念将叙事视角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1]而本文旨在以叙事学理论中的叙述聚焦为切入点, 对儿童文学作品《我是白痴》中的叙述视角做出透视,希图从全局上把握在儿童和成人视野下,叙述聚焦在《我是白痴》中的转换影响到话语叙述意蕴地表达。儿童视角的叙事者——成人作家,由于身心的变化与人生经历的复杂,实际上已不可能复归到纯真的儿童状态。但是他们却以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感向我们展现了成人作家写作时,对儿童、对成人,对泛及人类的发现和认识。

关键词:叙述聚焦 内聚焦 外聚焦

一、 叙事视角间的关系

叙事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叙事作品的一门科学。叙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所有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在对叙述过程的描述中,故事和情节是叙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叙述视角则是叙述故事和情节的主导者,叙述视角通过对话语的不同组合形式,表达一种贴合情节的情感意蕴。

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观看和表达的角度,依据叙述者的年龄特

征,我们把叙述视角分为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随着儿童视角的广泛运用,对儿童视角的研究也多了起来。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即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必须适合于各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性和审美需求,并且通过这些作品有助于他们成长。《我是白痴》就是儿童文学中的典范之作,这一作品的作家王淑芬借助叙述聚焦的转换,向我们展现了一部丰厚的画卷组合。

儿童与儿童之间本是一种平视的关系,但王淑芬的《我是白痴》让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叙述者“我”与主角彭铁男以及“跛脚”,并不是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彭铁男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而且是一类有着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文本的接受者是一群智力正常的儿童群体。故事的叙述者“我”的智力却超出了儿童的智力,更有甚于彭铁男的智力,彭铁男需要抬高他的头去仰视叙述者“我”,而彭铁男的朋友“跛脚”又超出了一个正常儿童的智力水平,这一系列的矛盾正是作家巧妙的处理了“成人——儿童”之间的关系。如《我是白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知道“骄傲”是什么,就是自己说什么自己“什么都懂”。我不能骄傲,因为我知道,其实我什么都不懂。

“跛脚”说:“彭铁男,有人连这一点都不懂呢!”

你看,像“跛脚”这句话我就不懂。[2]

这就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者并不等于文学作品中的“我”,“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彭铁男的代言人。在

一个成人的写作世界里,成人作家难以调和成人话语和儿童话语的组合。这就构成了《我是白痴》中的话语叙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彭铁男为代表的儿童视野下的儿童话语叙述,一个是以“跛脚”为代表的成人视野下的儿童话语叙述。”

二、儿童和成人视野下的话语叙述:第一人称内聚焦式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聚焦式叙述视角

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独白,抒写了一个特殊儿童的生活经历,文本的叙述视角是作家选择、审视和叙述故事的独特的角度,叙述者“我”通过一些列的叙述事件中,把彭铁男这一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异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话语本身所传递的爱,却没有在异样中变味。第一人称内聚焦式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聚焦式叙述视角的交互转换,让“成人——儿童”这一双线结构得到切实的体现。

作为叙述者的“我”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记叙“我”的故事。当“我”还弄不清“白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就许给了自己一个标签“我是白痴”,“我”以限知的叙述视角,客观的记录了周边发生的一切。“我”只是懂得自己的生活圈,圈外的生活“我”都懵懂。第一人称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叙述视角的局限,所以为了弥补缺憾,视角的转换使叙述有限知转为全知。

“儿童文学作品是以儿童为主要刻画对象,以儿童生活为圆心,以儿童视野为主要描写空间„„总之,是以儿童为题材辐射的核心;儿童文学创作需要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

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总之,需要以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为创作方法的唯一基础和制约条件;”[3]作家王淑芬正是秉持着这一创作原则,刻画了“我”彭铁男这一个特殊儿童的生活空间,“我”不同于其他的孩子,但是在我的意识里,“我”却是和他们一样的孩子,只是“我”不懂的地方太多,好似“我”就是一个外星来的孩子。 小说以特殊儿童“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以其自身的经历作为文本故事层的基本框架,以事件为传达特殊儿童情感的艺术载体,全篇是以第一人称展开的娓娓道来的诉说和如泣如诉的思念“爱”是文学作品中永远的话题。在描写特殊儿童文学的作品并不多见,更主要的是,文本中独特的叙述视角,叙述文本基本以“我”的视角为主线,用一连串的事件串起了一个特殊儿童正常化的生活模式。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式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只叙说自己知道的情况,而且他知道的原则上与“我”知道得一样多,“我”不知道的事 ,叙述者无权叙述,这里的叙述者“我”等于人物中的彭铁男,即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内聚焦型视角叙事方式,只允许视角人物行使自己全知的权利,叙述视角受到严格限制,作者无权超越“我”自身的视野去描述“我”以外的场景,否则这种可信性便消失了。由于这种局限,当叙述到没有其他人物在场时叙述就会产生困难。如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就印证了这一话语叙述的局限,我先打开国文课本第一课,抄了四个字“大中我的”。可是我又想到,杨老师昨天教的是第八课,我赶快擦掉,翻到第八课重新抄。

我找来找去,又有“大中我的”,我就抄下来。我忽然想到我很阿呆,刚才根本不必擦掉。

抄字很无聊。不知道现在“跛脚”他们在做什么?如果我也会月考就好了。但是我只会提开水和倒垃圾,月考是聪明人才做的事。

[4]

正是为了弥补这一叙述的困难,文中又出现了成人视野下的话语叙述,第三人称外聚焦式叙述视角。在特定的时刻,叙述者退出文本,让文本中的某个人物(跛脚)或者是几个人物(跛脚、妈妈、老师等)充当事件、生活、场景、故事情节的目击者和叙述者,叙述者本身并不游离于情节之外,而是溶化在情节之中,推动情节的发展,成为构筑情节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文本中的人物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这个“正常”的世界、透视生活的本质,通过人物的眼睛,非常自然的把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由于读者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经过了作品中人物眼睛的过滤和加工,并且以第三人称多重视角的展现,弥补了限制叙述的缺憾,更容易拉近读者与作品人物的距离,引导读者将自己与小说中人物融为一体,真切的体验和经历小说人物的一切行动和心里的变化,在阅读中得到奇妙的视觉享受和真实体验。这样比起前面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视角就增加了作品的可信程度。让我们每一个读者,成人和儿童切实体会到这正是儿童文学的本质所在。

“跛脚”正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出现,通过他的话语向我们

展现了一个儿童的成人化的言语,他是和“我”同龄的孩子,但是“正常”的生长环境让他这个特殊儿童蜕变成一位成人。在和“我”的对话中,他们之间的“障碍”不是智力本身的因素,更是一种社会的映射。在《我是白痴》之十一水球大战里面,彭铁男被水球击打的满身水淋淋的,他玩的很开心,但是“跛脚”一番话“湿掉的不只是衣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成人化。“跛脚”说的话,他有很多都听不明白,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特殊儿童,更因为在“跛脚”的世界里,他更透视到社会的实质。“跛脚”这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出现,让他弥补了“我”叙述话语的空白。“跛脚”这一形象,让我们看到了成人作家创作时的审美指向,不仅是对儿童的发现,更是对人的一种发现。

王淑芬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或是儿童文学创作主体的成年人,用她独有的审美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成人世界里的儿童纯真之美,“他(她)什么都是,唯独不是他(她)自己——一个活生生的,有七情六欲的、有独特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世界的、有自己独具的审美意趣的、有或丰满或欠缺或成熟或幼稚或快活或忧郁性格的‘这一个’成年人。”[5]

浅谈《我是白痴》中叙述聚焦的转换

摘 要:叙述聚焦即视角。作为叙事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叙述聚焦成为叙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叙述聚焦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了关注,引领无数学者和批评家竞相对其展开多维研究。“传统的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法国的学者热奈特则用‘聚焦’概念将叙事视角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1]而本文旨在以叙事学理论中的叙述聚焦为切入点, 对儿童文学作品《我是白痴》中的叙述视角做出透视,希图从全局上把握在儿童和成人视野下,叙述聚焦在《我是白痴》中的转换影响到话语叙述意蕴地表达。儿童视角的叙事者——成人作家,由于身心的变化与人生经历的复杂,实际上已不可能复归到纯真的儿童状态。但是他们却以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感向我们展现了成人作家写作时,对儿童、对成人,对泛及人类的发现和认识。

关键词:叙述聚焦 内聚焦 外聚焦

一、 叙事视角间的关系

叙事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叙事作品的一门科学。叙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所有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在对叙述过程的描述中,故事和情节是叙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叙述视角则是叙述故事和情节的主导者,叙述视角通过对话语的不同组合形式,表达一种贴合情节的情感意蕴。

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观看和表达的角度,依据叙述者的年龄特

征,我们把叙述视角分为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随着儿童视角的广泛运用,对儿童视角的研究也多了起来。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即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必须适合于各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性和审美需求,并且通过这些作品有助于他们成长。《我是白痴》就是儿童文学中的典范之作,这一作品的作家王淑芬借助叙述聚焦的转换,向我们展现了一部丰厚的画卷组合。

儿童与儿童之间本是一种平视的关系,但王淑芬的《我是白痴》让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叙述者“我”与主角彭铁男以及“跛脚”,并不是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彭铁男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而且是一类有着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文本的接受者是一群智力正常的儿童群体。故事的叙述者“我”的智力却超出了儿童的智力,更有甚于彭铁男的智力,彭铁男需要抬高他的头去仰视叙述者“我”,而彭铁男的朋友“跛脚”又超出了一个正常儿童的智力水平,这一系列的矛盾正是作家巧妙的处理了“成人——儿童”之间的关系。如《我是白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知道“骄傲”是什么,就是自己说什么自己“什么都懂”。我不能骄傲,因为我知道,其实我什么都不懂。

“跛脚”说:“彭铁男,有人连这一点都不懂呢!”

你看,像“跛脚”这句话我就不懂。[2]

这就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者并不等于文学作品中的“我”,“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彭铁男的代言人。在

一个成人的写作世界里,成人作家难以调和成人话语和儿童话语的组合。这就构成了《我是白痴》中的话语叙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彭铁男为代表的儿童视野下的儿童话语叙述,一个是以“跛脚”为代表的成人视野下的儿童话语叙述。”

二、儿童和成人视野下的话语叙述:第一人称内聚焦式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聚焦式叙述视角

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独白,抒写了一个特殊儿童的生活经历,文本的叙述视角是作家选择、审视和叙述故事的独特的角度,叙述者“我”通过一些列的叙述事件中,把彭铁男这一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异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话语本身所传递的爱,却没有在异样中变味。第一人称内聚焦式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聚焦式叙述视角的交互转换,让“成人——儿童”这一双线结构得到切实的体现。

作为叙述者的“我”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记叙“我”的故事。当“我”还弄不清“白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就许给了自己一个标签“我是白痴”,“我”以限知的叙述视角,客观的记录了周边发生的一切。“我”只是懂得自己的生活圈,圈外的生活“我”都懵懂。第一人称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叙述视角的局限,所以为了弥补缺憾,视角的转换使叙述有限知转为全知。

“儿童文学作品是以儿童为主要刻画对象,以儿童生活为圆心,以儿童视野为主要描写空间„„总之,是以儿童为题材辐射的核心;儿童文学创作需要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

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总之,需要以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为创作方法的唯一基础和制约条件;”[3]作家王淑芬正是秉持着这一创作原则,刻画了“我”彭铁男这一个特殊儿童的生活空间,“我”不同于其他的孩子,但是在我的意识里,“我”却是和他们一样的孩子,只是“我”不懂的地方太多,好似“我”就是一个外星来的孩子。 小说以特殊儿童“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以其自身的经历作为文本故事层的基本框架,以事件为传达特殊儿童情感的艺术载体,全篇是以第一人称展开的娓娓道来的诉说和如泣如诉的思念“爱”是文学作品中永远的话题。在描写特殊儿童文学的作品并不多见,更主要的是,文本中独特的叙述视角,叙述文本基本以“我”的视角为主线,用一连串的事件串起了一个特殊儿童正常化的生活模式。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式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只叙说自己知道的情况,而且他知道的原则上与“我”知道得一样多,“我”不知道的事 ,叙述者无权叙述,这里的叙述者“我”等于人物中的彭铁男,即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内聚焦型视角叙事方式,只允许视角人物行使自己全知的权利,叙述视角受到严格限制,作者无权超越“我”自身的视野去描述“我”以外的场景,否则这种可信性便消失了。由于这种局限,当叙述到没有其他人物在场时叙述就会产生困难。如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就印证了这一话语叙述的局限,我先打开国文课本第一课,抄了四个字“大中我的”。可是我又想到,杨老师昨天教的是第八课,我赶快擦掉,翻到第八课重新抄。

我找来找去,又有“大中我的”,我就抄下来。我忽然想到我很阿呆,刚才根本不必擦掉。

抄字很无聊。不知道现在“跛脚”他们在做什么?如果我也会月考就好了。但是我只会提开水和倒垃圾,月考是聪明人才做的事。

[4]

正是为了弥补这一叙述的困难,文中又出现了成人视野下的话语叙述,第三人称外聚焦式叙述视角。在特定的时刻,叙述者退出文本,让文本中的某个人物(跛脚)或者是几个人物(跛脚、妈妈、老师等)充当事件、生活、场景、故事情节的目击者和叙述者,叙述者本身并不游离于情节之外,而是溶化在情节之中,推动情节的发展,成为构筑情节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文本中的人物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这个“正常”的世界、透视生活的本质,通过人物的眼睛,非常自然的把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由于读者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经过了作品中人物眼睛的过滤和加工,并且以第三人称多重视角的展现,弥补了限制叙述的缺憾,更容易拉近读者与作品人物的距离,引导读者将自己与小说中人物融为一体,真切的体验和经历小说人物的一切行动和心里的变化,在阅读中得到奇妙的视觉享受和真实体验。这样比起前面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视角就增加了作品的可信程度。让我们每一个读者,成人和儿童切实体会到这正是儿童文学的本质所在。

“跛脚”正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出现,通过他的话语向我们

展现了一个儿童的成人化的言语,他是和“我”同龄的孩子,但是“正常”的生长环境让他这个特殊儿童蜕变成一位成人。在和“我”的对话中,他们之间的“障碍”不是智力本身的因素,更是一种社会的映射。在《我是白痴》之十一水球大战里面,彭铁男被水球击打的满身水淋淋的,他玩的很开心,但是“跛脚”一番话“湿掉的不只是衣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成人化。“跛脚”说的话,他有很多都听不明白,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特殊儿童,更因为在“跛脚”的世界里,他更透视到社会的实质。“跛脚”这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出现,让他弥补了“我”叙述话语的空白。“跛脚”这一形象,让我们看到了成人作家创作时的审美指向,不仅是对儿童的发现,更是对人的一种发现。

王淑芬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或是儿童文学创作主体的成年人,用她独有的审美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成人世界里的儿童纯真之美,“他(她)什么都是,唯独不是他(她)自己——一个活生生的,有七情六欲的、有独特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世界的、有自己独具的审美意趣的、有或丰满或欠缺或成熟或幼稚或快活或忧郁性格的‘这一个’成年人。”[5]


相关内容

  •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王晓兰钟鸣. 内窖提要:本文以"叙述视角的转换"为切入点,探讨莫里森如何通过"多重式内聚焦"或 "对人物内心的转换性有限透视"来揭示< ...

  • 叙述学视野中的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
  • 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叙述学视野中的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 张薇 内容提要:海明威擅长描写对话,经常用对话来代替描写.叙述.议论.说明.从叙述学的角度看,对话达到缩短叙述距离,控制叙述角度,消除作者介入的目的.它是一种外部聚焦,采用的是"展示"的叙述方式,它能完成叙述情嚣的 ...

  • 从叙事学视域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 第29卷第1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16年1月 V ol 29, No 1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Jan, 2016 从叙事学视域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金叶钦,韩 雷 (温州大学人 ...

  • 现代写作教程05
  • 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教学提示] 1.掌握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 2.学会运用传统写作技法和现代写作技法. 3.了解写作技法运用的辩证艺术. 第一节 写作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文章写作中经常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写作技法是指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并总结出的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和手段.它们相互依 ...

  • 何为"不可靠叙述"?
  • 作者: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2007年05期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西方叙事理论中的"一个中心话题",① 近年来,这一话题在国内叙事研究界也日益受到重视,频频出现于相关研究论著之中.针对"不可靠叙述",有两种研究方法:修辞方法和认知(建构)方法 ...

  • [柳毅传]叙事艺术
  • 论<柳毅传>的叙事艺术 内容摘要 <柳毅传>作为中唐传奇的代表之作,以重叙事.重情节为其主要特征,并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本文根据现代叙事学原理,从文本入手,分析研究<柳毅传>的叙事艺术,具体研究其叙述内容.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和叙述焦点.本文对<柳毅传&g ...

  • 美国文学经典研究
  • 美国文学经典研究 第一讲 美国文化的背景与特征 一.美国文化背景概观 1.荒野里诞生的国度 开拓型文化对于美国民族精神的塑造大有裨益 : (1)有利于培植个人主义价值观 (2)有利于造就美利坚民族的乐观精神 (3)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2.清教传统 美国主流文化: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即&quo ...

  •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论文
  • CMOS 图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应用 姓名:学院:班级:组号: 日期: 2014年12月9日 摘要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和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CMOS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制造的CMOS 图像传感器由于其集成度高.功耗低.体积小.工艺简单.成本低且开发周期较短等优势,目前在诸多领域得 ...

  • 动物形象的不足
  •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 年第1 期 动物形象: 小说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一隅 朱宝荣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我们并不陌生.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文学中的动物形象,仅是久远的蒙昧时代的生活回响,或者只是民间文学和童话.寓言.志怪作品等文类中特定手法的运用,随着文学写实品格的确立并成为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