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决策的概念_模式及理论模型

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Research2010,3(5):59-63

59

组织决策的概念、模式及理论模型

段锦云1,2

周成军1,2

韦雪艳3

(1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苏州215123;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215123;3江南大学心理学系,无锡214122)

摘要:作为设计科学的组织决策研究强调创设新系统,关注效用而非客观性。组织决策模式多样,其适应性也随组织环境而改

变。组织决策理论与个体决策及组织结构的研究共同演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组织决策范式逐渐向“开放系统/适应性”方向演进。未来研究可关注方案的挖掘及适应动态环境的过程。关键词:设计科学;组织决策;组织生态;规范化决策;行为决策

1作为设计科学的组织决策研究

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非盈利机构,各类组织广

内部决策的过程分成四种,分别是:集体型(collective),低权力距离、集体主义;面对面型(face-

泛存在于社会。Simon认为组织属于人工物(artificial),而组织决策研究属于设计科学(design

to-face),低权力距离、个人主义;虚假型(Pseudo),高权力距离、个人主义;和家长型(Paternalistic),高

权力距离、集体主义[4]。中国组织更像家长型,而英美等则属于面对面型。

discipline)[1]。设计科学强调创造新系统和情境,关

注方案的挖掘过程[2](它能运行吗?),且被更广泛的理想目标系统指引。与此对比,科学或自然科学关注开发一般性现存知识(它合理吗?),且通过发现和分析现存系统和情境而得以演进。

组织作为一个拟生物体,它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了应对未来突袭的众多不确定性,同时因由组织记忆的累积,组织在演化过程中凝塑了各种惯例(routine)。惯例可以增加预测性;

由于对惯例的加工是半意识的

(semiconscious),因此惯例又可以让组织决策者省出更多的认知资源去应对(respond)全然不确定性(pervasiveuncertainty)或非惯例事务(nonroutine

March提出了两大类组织决策:探索(exploration)和利用(exploitation)[5],前者指着眼长远

的对新的资源或目标的累积和开发,后者指着眼当下的对现有资源的充分使用。短期内利用比探索更能促进当前绩效;但从长期来看,过度利用而探索不足,组织将面临潜在的自我破坏。Cohen等提出组织决策“垃圾罐模型”(garbagecanmodel)[6],该模型认为对复杂组织而言,决策不是预先有秩序和目的的安排,而是多种问题、方案、参与者和选择机会随机混杂作用的结果,该过程遵循“有限理性”和“满意性”两大原则。

新中国60余年的历史也诞生过多种组织决策模式,从“三人管理”(1950s)、“共产党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60s)、“三合一改革委员会”(1970s)、“厂长负责制”(1980-1990s)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7]。中国组织的决策模式正在向分权化、市场导向、国际化迈进,且有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风格迈进的趋势。

events)。应对指为了处理组织情报(intelligence)生成和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它包括三个方面:(1)应

对变化的意愿和准备;(2)应对速度;(3)反应本地信号还是全局整合。组织还可以通过增加有用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或增加对决策的管理而减少全然不确定性[3]。

22.1

组织决策模式及效应组织决策模式

2.2组织决策效应

不同的组织决策模式对组织具有不同的效用,

且这种效用受员工特点及环境的影响。组织的决策标准,连同其结构和规模共同决定着组织的绩效[8]。

Sagie和Aycan根据“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及

“权力距离”两维度,把跨文化背景下员工参与组织

Andersen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权力分散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902056);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9YJCZH087);苏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项目。通讯作者:段锦云,男,讲师,博士。Email:[email protected]

60

心理的战略决策(decentralizedstrategicdecisonmaking)与组织的高绩效相关,且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组织交流方式(computer-mediatedcomunication)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促进作用[9]。Romme的研究表明,大的组织不适合用全体同意的决策规则(unanimity

rule),因为他们很容易越过关键阈限。为保持持续

绩效,对于采取全体同意决策规则的组织而言,把决策系统拆分、或嵌入层级结构显得尤为必要[10]。

Phillips和Loyd的研究发现,在人口统计特征、社会类别等浅层水平(surface-level)上异质的群体或组

织比同质的决策效用更高[11]。

然而,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是,近乎一半的组织决策都以失败告终[12],如能源巨擘安然的倒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泄漏、联想前期的多元化失败等等。组织生态理论(populationecologytheoryof

organizations)指出,社会组织与生物组织一样彼此

竞争着有限资源,由于太多组织占据着一个小生境(niche,指组织倚仗的一组资源)而导致密度太高,因此阻碍了组织进入新市场,也阻止了新组织的产生

[13]

。为避免拥挤,组织必须进行资源切分(resourcepartition)。另一方面,太低的密度也会导致组织缺乏合法性(legitimacy),同时在吸引客户、获取银行贷款等方面存在困难,也不利于新组织诞生。因此,只有中等程度的密度最有利于组织的生成和发展。

3组织决策经典理论

Nutt总结了组织决策的六大模型[14],这些模型

与组织结构及个体决策研究一脉相承。

3.1模型1:层级模型(bureaucraticmodel)源自早期Weber、Fayol等的经典理论,它强调

权力等级和组织的层峰结构,在局势稳定、可预测,决策大多是惯例时适用,而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新经济时代其局限性日益凸显。

3.2模型2:规范化决策理论(normativedecision

theory)

强调主观期望效用(subjectiveexpectedutility)最大化,决策基于ΣAiPjUij(A-alternative,P-

probability,U-utility)值大小,它符合人们的理性思维逻辑,然而现实中人们很难生成所有的方案(A),更难测算其精确概率(P),因此是一个基于“完全理性”思维的理想化模型。Simon指出,中等或以上复

杂的决策该模型便不再适用。

研究

3.3模型3:行为决策理论(behavioraldecision

theory)

该模型是影响力最大的模型之一。行为决策理论强调决策过程基于“有限理性”和“满意性”原则,一旦可接受的方案被找到,决策者的抱负水平(aspirationlevel)就提高,否则就降低,决策者然后重新定义何谓“可接受”。同时,决策者有时并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决策者总是在现有选项的附近移动来发现新的选项,当不确定性增加时,搜索时间、评价力度以及所需资源都随之增加。

3.4模型4:群体决策(groupdecision-making)群体决策研究也是决策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这

类研究更多在实验情景下进行。早期的Delphi法等都源自该领域。近期更多关注群体偏好合成(preferencecombination)、群体信息加工(group

informationprocessing),群体水平的信号检测、非线

性动态系统(nonliveardynamicsystem)、进化适应(evolutionaryadaptation)和电子化等[15]。

3.5模型5:平衡-冲突协调(equilibrium-conflict

resolution)

当个人或群体间意见不一致时冲突随之产生。四种策略常被用来解决冲突:问题解决,说服,协商(bargaining),政治方式(politics)。问题解决是一种分析的方式;说服的目的在于在冲突的目标中达成一致,往往借助更高权力者;协商是指接受不同意的目标,但以共同的价值观来定义目标解决方案的性质;政治方式是寻求结合、联盟,定义联盟共同接受的舞台空间。

3.6模型6:开放系统决策(opensystemdecision

making)

该模型认为决策任务就人的理解力而言太过复杂,预测就更难了。人只是在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适应(adaptation)是该模型的标志,但“止血”预防(hemostasis)或反馈控制机制应该明确。情感、小集体、社会规范和行为群体的出现是该模型的主导变量。当决策任务的特点未知且结果的胜算离散时,开放系统模型更加可行。该模型颇有“能控制未来就没必要预测它”的效果推理(effectuation)的特点[16]。

从层级模型到开放系统模型,组织决策系统从封闭、确定性向开放、适应性转变,适用条件也相应变化,这些条件主要取决于技术、管理和制度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接近开放系统模型端的理论

段锦云等:组织决策的概念、模式及理论模型

61

表1

组织决策模型封闭系统/确定性模型1:

层级模型(如Weber,Fayol)

效率最大化决策标准

组织决策理论经典模型

关键假设

关键要素

1.规定决策者的权限2.专家参与、权力主导

3.规则、程序和先例作为决策前提4.决策以“上”层为参考

5.奖酬以对主导计划的依附为参考1.自然状态(Si)

1.目标已知

2.决定行为的主导计划已定3.任务重复且可预测4.环境不影响选择5.资源充足1.目标已知2.所需信息可得3.充足的资源4.预测可行

已知

模型2:

规范化模型理论(如运筹理论家)

主观期望效用最大化

2.选项(Ai)3.Si的概率分配

4.基于Si对Ai影响的Si-Ai交叉的效用

质和标准对决策者的重要性衡量

5.决定Ai的内在价值的标准-通过Ai的性5.判断效果和因果关系的标准

模型3:行为决策理论(如Simon)

满意

1.识别可接受的Si,生成Ai直到发现可接1.通过做主要决策而推断目标

2.环境不会告示所有的Ai/或证受的Ai用标准化模型2.关于Ai的信息列贯产生3.过程:搜索、学习、选择4.满意原则取代最优化原则

明所有Ai的搜索成本

3.Ai的结果只能部分预测4.资源与决策过程互动

1.组建(成员标准,信息需求和政治考虑),1.与组织一致的目标将被群体

模型4:群体决策理论

对成员设置

(如Collins,Guetzkow,Delbecq)的目标满意

为由客户、专家资源控制者组成的群体人际关系,交往类型)及其它群体过程)

所用,以引导决策域选择的可接受性

2.融合(群体过程的结构,决策标准,权力,2.跨领域协同的可行性和多领3.过程(评估-讨论-评估,交换群体技巧,3.经由参与,执行可能性提高

4.通过合作,所需资源和信息

得以获取

4.控制(引导群体和个人奖惩的信息机制)

1.选项的特性(当Ai不可比,不能接受也不1.目标与舞台必须定义确定时)引起冲突

2.组织寻求减少冲突

3.冲突与时间压力将会导致采

用显著选项

模型5:冲突-平衡模型

通过一致性

(如March,Simon,Dill,Cyert,解决冲突

2.群体和个人的冲突都发生

3.过程:用以解决冲突的协商、讨论、说服和问题解决

4.对现存选项的评价与对新选

项的搜索同时进行变,随之抱负水平改变

Thompson)

4.洛克式的折中(寻求一致)

抱负水平、联合形式、周边报酬)对Ai选择有重大影响

5.背景因素(如认知、奖励、信任、搜索成本、5.调整决策前提的搜索结果改

1.为带着问题的团体提供刺激

2.过程:政治和讨论对问题产生适应性增

模型6:开放系统

(如Gore,Lindblom)

幸存(代理的视角)与(客户的视角)

量反应

户和第三方参与

接受性3.约束:决策者不能自主选择必须包括客

1.目标不知或不可知,在一个

不可知或不可管理的领域

2.提要(模型)不够精确不足以

做决策

3.来自非正式规范的压力大于

来自正式规范的

4.控制:使用情感、党团和社会规范检测决

策的质量

开放系统/适应性

4.环境与决策的强交互5.反应比计划好

62

心理适用性愈强(见表1)。

4结语

不同于自然科学,作为设计科学的组织研究强

调创设新系统和情境,关注结果的效用而非结果的客观性。组织决策模式多样,其适应性也随组织环境而改变。与生物进化的成功率相似,至少一半的组织决策都以失败告终,这与组织内外的社会选择有关。

组织决策理论研究历史久远、范围广泛,它与组织结构研究及个体或群体决策的研究并肩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组织决策理论从“封闭系统/确定性”逐渐往“开放系统/适应性”方向演进。目前而言,以群体决策、行为决策与开放系统的研究最为流行。搜索方案(searchalternative)与适应环境(adaptation)是决策的两大核心成分,聚焦于搜索过程将是未来研究的一大方向,目前该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如何开发并提炼出高杆(overarching)理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参考文献

1SimonHA.Thesciencesoftheartificial,3rded.MITPress,Cambridge,MA,1996

2

段锦云,韦雪艳,田晓明.组织决策方案搜索、评价与决策失败:聚焦Nutt的研究.人类工效学,2009,15(4):66-68

3BeckerMC,KnudsenT.Theroleofroutinesinreducingpervasiveuncertainty.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5,58:746-757

4SagieA,AycanZ.Across-culturalanalysisofparticipativedecision-makinginorganizations.HumanRelations,2003,56(4):453-473

5MarchJG.Exploration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learning.OrganizationScience,1991,2

(1):72-87

研究

6CohenMD,MarchJG,OlsenJP.AGarbageCanModeloforganizationalchoice.AdministrativeSciencesQuarterly,1972,17:1-25

7

WangZM.Effectiveteammanagementand

cooperativedecisionsinChineseorganizations.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7,4:61-718

Ben-YasharR,NitzanS.Qualityandstructureof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1998,36(4):521-5349

AndersenTJ.Theperformanceeffect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anddecentralizedstrategicdecisionmaking.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5,58:1059-106710

RommeAGL.Unanimityruleand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Asimulationmodel.OrganizationScience,2004,15(6):704-71811

PhillipsKW,LoydDL.Whensurfaceanddeep-leveldiversitycollide:Theeffectsondissentinggroupmembers.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6,99(2):143-16012NuttPC.Avertingdecisiondebacles.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04,71:239-26513

HannanMT,FreemanJH.Thepopulationecologyoforganization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7,82

(5):926-964

14NuttPC.Modelsfordecisionmakinginorganizationsandsomecontextualvariableswhichstipulateoptimalus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6,1(2):84-98

15

KerrN,TindaleR.Groupperformanceanddecisionmaking.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4,55:623-655

16

SarasvathySD.Causationandeffectuation:Towarda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contingency.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1,26(2):243-263

段锦云等:组织决策的概念、模式及理论模型

63

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Conceptualization,PatternsandTheory

DuanJinyun1,2,ZhouChengjun1,2,WeiXueyan3

(1DepartmentofPsychology,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23;2KeyResearchInstituteof

EducationMinistry-CenterforChineseUrbanizationStudies,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23;

3DepartmentofPsychology,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Abstract:Asonedesigndiscipline,thestudyof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emphasizescreatingnewsystem,focusesonefficiencybutnotobjectivity.Thepatternsof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arevaried,theiradaptabilitydependsoncircumstances.Thetheoryof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evolveswithindividualdecison-makingandorganizationalstructure.Theevolutionof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researchdirectstowardsopensystemandadaptationasthe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Futurestudycouldfocusonalternativeuncoveringanddynamic-environmentadaptability.

Keywords:designdiscipline;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organizationecology;normativedecision

theory;behavioraldecisiontheory

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Research2010,3(5):59-63

59

组织决策的概念、模式及理论模型

段锦云1,2

周成军1,2

韦雪艳3

(1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苏州215123;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215123;3江南大学心理学系,无锡214122)

摘要:作为设计科学的组织决策研究强调创设新系统,关注效用而非客观性。组织决策模式多样,其适应性也随组织环境而改

变。组织决策理论与个体决策及组织结构的研究共同演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组织决策范式逐渐向“开放系统/适应性”方向演进。未来研究可关注方案的挖掘及适应动态环境的过程。关键词:设计科学;组织决策;组织生态;规范化决策;行为决策

1作为设计科学的组织决策研究

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非盈利机构,各类组织广

内部决策的过程分成四种,分别是:集体型(collective),低权力距离、集体主义;面对面型(face-

泛存在于社会。Simon认为组织属于人工物(artificial),而组织决策研究属于设计科学(design

to-face),低权力距离、个人主义;虚假型(Pseudo),高权力距离、个人主义;和家长型(Paternalistic),高

权力距离、集体主义[4]。中国组织更像家长型,而英美等则属于面对面型。

discipline)[1]。设计科学强调创造新系统和情境,关

注方案的挖掘过程[2](它能运行吗?),且被更广泛的理想目标系统指引。与此对比,科学或自然科学关注开发一般性现存知识(它合理吗?),且通过发现和分析现存系统和情境而得以演进。

组织作为一个拟生物体,它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了应对未来突袭的众多不确定性,同时因由组织记忆的累积,组织在演化过程中凝塑了各种惯例(routine)。惯例可以增加预测性;

由于对惯例的加工是半意识的

(semiconscious),因此惯例又可以让组织决策者省出更多的认知资源去应对(respond)全然不确定性(pervasiveuncertainty)或非惯例事务(nonroutine

March提出了两大类组织决策:探索(exploration)和利用(exploitation)[5],前者指着眼长远

的对新的资源或目标的累积和开发,后者指着眼当下的对现有资源的充分使用。短期内利用比探索更能促进当前绩效;但从长期来看,过度利用而探索不足,组织将面临潜在的自我破坏。Cohen等提出组织决策“垃圾罐模型”(garbagecanmodel)[6],该模型认为对复杂组织而言,决策不是预先有秩序和目的的安排,而是多种问题、方案、参与者和选择机会随机混杂作用的结果,该过程遵循“有限理性”和“满意性”两大原则。

新中国60余年的历史也诞生过多种组织决策模式,从“三人管理”(1950s)、“共产党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60s)、“三合一改革委员会”(1970s)、“厂长负责制”(1980-1990s)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7]。中国组织的决策模式正在向分权化、市场导向、国际化迈进,且有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风格迈进的趋势。

events)。应对指为了处理组织情报(intelligence)生成和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它包括三个方面:(1)应

对变化的意愿和准备;(2)应对速度;(3)反应本地信号还是全局整合。组织还可以通过增加有用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或增加对决策的管理而减少全然不确定性[3]。

22.1

组织决策模式及效应组织决策模式

2.2组织决策效应

不同的组织决策模式对组织具有不同的效用,

且这种效用受员工特点及环境的影响。组织的决策标准,连同其结构和规模共同决定着组织的绩效[8]。

Sagie和Aycan根据“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及

“权力距离”两维度,把跨文化背景下员工参与组织

Andersen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权力分散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902056);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9YJCZH087);苏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项目。通讯作者:段锦云,男,讲师,博士。Email:[email protected]

60

心理的战略决策(decentralizedstrategicdecisonmaking)与组织的高绩效相关,且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组织交流方式(computer-mediatedcomunication)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促进作用[9]。Romme的研究表明,大的组织不适合用全体同意的决策规则(unanimity

rule),因为他们很容易越过关键阈限。为保持持续

绩效,对于采取全体同意决策规则的组织而言,把决策系统拆分、或嵌入层级结构显得尤为必要[10]。

Phillips和Loyd的研究发现,在人口统计特征、社会类别等浅层水平(surface-level)上异质的群体或组

织比同质的决策效用更高[11]。

然而,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是,近乎一半的组织决策都以失败告终[12],如能源巨擘安然的倒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泄漏、联想前期的多元化失败等等。组织生态理论(populationecologytheoryof

organizations)指出,社会组织与生物组织一样彼此

竞争着有限资源,由于太多组织占据着一个小生境(niche,指组织倚仗的一组资源)而导致密度太高,因此阻碍了组织进入新市场,也阻止了新组织的产生

[13]

。为避免拥挤,组织必须进行资源切分(resourcepartition)。另一方面,太低的密度也会导致组织缺乏合法性(legitimacy),同时在吸引客户、获取银行贷款等方面存在困难,也不利于新组织诞生。因此,只有中等程度的密度最有利于组织的生成和发展。

3组织决策经典理论

Nutt总结了组织决策的六大模型[14],这些模型

与组织结构及个体决策研究一脉相承。

3.1模型1:层级模型(bureaucraticmodel)源自早期Weber、Fayol等的经典理论,它强调

权力等级和组织的层峰结构,在局势稳定、可预测,决策大多是惯例时适用,而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新经济时代其局限性日益凸显。

3.2模型2:规范化决策理论(normativedecision

theory)

强调主观期望效用(subjectiveexpectedutility)最大化,决策基于ΣAiPjUij(A-alternative,P-

probability,U-utility)值大小,它符合人们的理性思维逻辑,然而现实中人们很难生成所有的方案(A),更难测算其精确概率(P),因此是一个基于“完全理性”思维的理想化模型。Simon指出,中等或以上复

杂的决策该模型便不再适用。

研究

3.3模型3:行为决策理论(behavioraldecision

theory)

该模型是影响力最大的模型之一。行为决策理论强调决策过程基于“有限理性”和“满意性”原则,一旦可接受的方案被找到,决策者的抱负水平(aspirationlevel)就提高,否则就降低,决策者然后重新定义何谓“可接受”。同时,决策者有时并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决策者总是在现有选项的附近移动来发现新的选项,当不确定性增加时,搜索时间、评价力度以及所需资源都随之增加。

3.4模型4:群体决策(groupdecision-making)群体决策研究也是决策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这

类研究更多在实验情景下进行。早期的Delphi法等都源自该领域。近期更多关注群体偏好合成(preferencecombination)、群体信息加工(group

informationprocessing),群体水平的信号检测、非线

性动态系统(nonliveardynamicsystem)、进化适应(evolutionaryadaptation)和电子化等[15]。

3.5模型5:平衡-冲突协调(equilibrium-conflict

resolution)

当个人或群体间意见不一致时冲突随之产生。四种策略常被用来解决冲突:问题解决,说服,协商(bargaining),政治方式(politics)。问题解决是一种分析的方式;说服的目的在于在冲突的目标中达成一致,往往借助更高权力者;协商是指接受不同意的目标,但以共同的价值观来定义目标解决方案的性质;政治方式是寻求结合、联盟,定义联盟共同接受的舞台空间。

3.6模型6:开放系统决策(opensystemdecision

making)

该模型认为决策任务就人的理解力而言太过复杂,预测就更难了。人只是在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适应(adaptation)是该模型的标志,但“止血”预防(hemostasis)或反馈控制机制应该明确。情感、小集体、社会规范和行为群体的出现是该模型的主导变量。当决策任务的特点未知且结果的胜算离散时,开放系统模型更加可行。该模型颇有“能控制未来就没必要预测它”的效果推理(effectuation)的特点[16]。

从层级模型到开放系统模型,组织决策系统从封闭、确定性向开放、适应性转变,适用条件也相应变化,这些条件主要取决于技术、管理和制度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接近开放系统模型端的理论

段锦云等:组织决策的概念、模式及理论模型

61

表1

组织决策模型封闭系统/确定性模型1:

层级模型(如Weber,Fayol)

效率最大化决策标准

组织决策理论经典模型

关键假设

关键要素

1.规定决策者的权限2.专家参与、权力主导

3.规则、程序和先例作为决策前提4.决策以“上”层为参考

5.奖酬以对主导计划的依附为参考1.自然状态(Si)

1.目标已知

2.决定行为的主导计划已定3.任务重复且可预测4.环境不影响选择5.资源充足1.目标已知2.所需信息可得3.充足的资源4.预测可行

已知

模型2:

规范化模型理论(如运筹理论家)

主观期望效用最大化

2.选项(Ai)3.Si的概率分配

4.基于Si对Ai影响的Si-Ai交叉的效用

质和标准对决策者的重要性衡量

5.决定Ai的内在价值的标准-通过Ai的性5.判断效果和因果关系的标准

模型3:行为决策理论(如Simon)

满意

1.识别可接受的Si,生成Ai直到发现可接1.通过做主要决策而推断目标

2.环境不会告示所有的Ai/或证受的Ai用标准化模型2.关于Ai的信息列贯产生3.过程:搜索、学习、选择4.满意原则取代最优化原则

明所有Ai的搜索成本

3.Ai的结果只能部分预测4.资源与决策过程互动

1.组建(成员标准,信息需求和政治考虑),1.与组织一致的目标将被群体

模型4:群体决策理论

对成员设置

(如Collins,Guetzkow,Delbecq)的目标满意

为由客户、专家资源控制者组成的群体人际关系,交往类型)及其它群体过程)

所用,以引导决策域选择的可接受性

2.融合(群体过程的结构,决策标准,权力,2.跨领域协同的可行性和多领3.过程(评估-讨论-评估,交换群体技巧,3.经由参与,执行可能性提高

4.通过合作,所需资源和信息

得以获取

4.控制(引导群体和个人奖惩的信息机制)

1.选项的特性(当Ai不可比,不能接受也不1.目标与舞台必须定义确定时)引起冲突

2.组织寻求减少冲突

3.冲突与时间压力将会导致采

用显著选项

模型5:冲突-平衡模型

通过一致性

(如March,Simon,Dill,Cyert,解决冲突

2.群体和个人的冲突都发生

3.过程:用以解决冲突的协商、讨论、说服和问题解决

4.对现存选项的评价与对新选

项的搜索同时进行变,随之抱负水平改变

Thompson)

4.洛克式的折中(寻求一致)

抱负水平、联合形式、周边报酬)对Ai选择有重大影响

5.背景因素(如认知、奖励、信任、搜索成本、5.调整决策前提的搜索结果改

1.为带着问题的团体提供刺激

2.过程:政治和讨论对问题产生适应性增

模型6:开放系统

(如Gore,Lindblom)

幸存(代理的视角)与(客户的视角)

量反应

户和第三方参与

接受性3.约束:决策者不能自主选择必须包括客

1.目标不知或不可知,在一个

不可知或不可管理的领域

2.提要(模型)不够精确不足以

做决策

3.来自非正式规范的压力大于

来自正式规范的

4.控制:使用情感、党团和社会规范检测决

策的质量

开放系统/适应性

4.环境与决策的强交互5.反应比计划好

62

心理适用性愈强(见表1)。

4结语

不同于自然科学,作为设计科学的组织研究强

调创设新系统和情境,关注结果的效用而非结果的客观性。组织决策模式多样,其适应性也随组织环境而改变。与生物进化的成功率相似,至少一半的组织决策都以失败告终,这与组织内外的社会选择有关。

组织决策理论研究历史久远、范围广泛,它与组织结构研究及个体或群体决策的研究并肩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组织决策理论从“封闭系统/确定性”逐渐往“开放系统/适应性”方向演进。目前而言,以群体决策、行为决策与开放系统的研究最为流行。搜索方案(searchalternative)与适应环境(adaptation)是决策的两大核心成分,聚焦于搜索过程将是未来研究的一大方向,目前该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如何开发并提炼出高杆(overarching)理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参考文献

1SimonHA.Thesciencesoftheartificial,3rded.MITPress,Cambridge,MA,1996

2

段锦云,韦雪艳,田晓明.组织决策方案搜索、评价与决策失败:聚焦Nutt的研究.人类工效学,2009,15(4):66-68

3BeckerMC,KnudsenT.Theroleofroutinesinreducingpervasiveuncertainty.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5,58:746-757

4SagieA,AycanZ.Across-culturalanalysisofparticipativedecision-makinginorganizations.HumanRelations,2003,56(4):453-473

5MarchJG.Exploration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learning.OrganizationScience,1991,2

(1):72-87

研究

6CohenMD,MarchJG,OlsenJP.AGarbageCanModeloforganizationalchoice.AdministrativeSciencesQuarterly,1972,17:1-25

7

WangZM.Effectiveteammanagementand

cooperativedecisionsinChineseorganizations.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7,4:61-718

Ben-YasharR,NitzanS.Qualityandstructureof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1998,36(4):521-5349

AndersenTJ.Theperformanceeffect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anddecentralizedstrategicdecisionmaking.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5,58:1059-106710

RommeAGL.Unanimityruleand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Asimulationmodel.OrganizationScience,2004,15(6):704-71811

PhillipsKW,LoydDL.Whensurfaceanddeep-leveldiversitycollide:Theeffectsondissentinggroupmembers.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6,99(2):143-16012NuttPC.Avertingdecisiondebacles.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04,71:239-26513

HannanMT,FreemanJH.Thepopulationecologyoforganization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7,82

(5):926-964

14NuttPC.Modelsfordecisionmakinginorganizationsandsomecontextualvariableswhichstipulateoptimalus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6,1(2):84-98

15

KerrN,TindaleR.Groupperformanceanddecisionmaking.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4,55:623-655

16

SarasvathySD.Causationandeffectuation:Towarda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contingency.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1,26(2):243-263

段锦云等:组织决策的概念、模式及理论模型

63

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Conceptualization,PatternsandTheory

DuanJinyun1,2,ZhouChengjun1,2,WeiXueyan3

(1DepartmentofPsychology,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23;2KeyResearchInstituteof

EducationMinistry-CenterforChineseUrbanizationStudies,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23;

3DepartmentofPsychology,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Abstract:Asonedesigndiscipline,thestudyof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emphasizescreatingnewsystem,focusesonefficiencybutnotobjectivity.Thepatternsof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arevaried,theiradaptabilitydependsoncircumstances.Thetheoryof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evolveswithindividualdecison-makingandorganizationalstructure.Theevolutionof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researchdirectstowardsopensystemandadaptationasthe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Futurestudycouldfocusonalternativeuncoveringanddynamic-environmentadaptability.

Keywords:designdiscipline;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organizationecology;normativedecision

theory;behavioraldecisiontheory


相关内容

  • 2010版_公共政策学_0318_自考必过_重点完全归纳
  •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 ...

  • 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考试大纲
  • 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激励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需要与激励的概念,主要的激励理论,激励的基本形式及常用的激励方式,以及在实际管理中运用激励措施的能力. 考试内容(一)需要.动机与激励需要与动机的概念和种类:内源 ...

  •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 课程代码:MC444-601 课 型:核心课 学 时:总共42学时 考核方式:案例写作与分析 授课教师:渠邕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MBA 核心课.本课程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组织构成.状态.变迁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途径,培养学生对组织 ...

  • 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
  • --圆1堂型童迨 编者按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成立了"科技领导力研究&quo ...

  • 模式识别技术(一)
  • 模式识别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孙权森 1 参考书 模式识别 清华大学出版社 边肇祺 张学工 模式识别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金宗 模式识别 人民邮电出版社 罗耀光 盛立东 Pattern Classification (second edition) (美)Richard O.Duda,et ...

  • 政策模型若干问题研究
  • 2012年第4期(总第202期)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SHEHUIKEXUE NO.04.2012(Cumulatively,NO.202) [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2.04.028文献编码] 政策模型若干问题研究 蒋励佳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

  • 社会工作行政讲义提纲
  • <社会工作行政> 课程简介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工作行政是推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它通过行政的程序.技术来实现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张曙P封二) 社会工作行政是指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的福利保障组织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行政管理,实施社会政策,满足人民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张曙P ...

  • 北航行政管理考研[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重点笔记资料
  • 北航行政管理考研<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重点笔记资料 1.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陈振明 第一章 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重点:1.政策科学运动 2.政策科学的概念和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 3.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 考点:1.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的主要思 ...

  • 演化博弈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知识丛林 演化博弈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王文宾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1189) 摘 要:文章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演化博弈论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演化博弈 论的理论渊源.研究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比较了国内外演化博弈论研究的差异,并展望了演化博弈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博弈论: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