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_郑芳

2014. 6(总422)World Agriculture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中国目前正在经历这一重大历程。世界各国由于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条件的不同,其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存在差异。根据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及城市化的实现形式等3个分类标准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概括总结,并从中得出若干经验和教训,以期对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

DOI :10.13856/j.cn11-1097/s.2014.06.006

郑芳

人类城市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定居农业时期。由于食物剩余的出现,就产生了通过交换来互通有无的需要,也就是所说的“日中为市”;同时,群居而形成村落的人们,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在自己居住的领地修起了城墙,于是便有了“内为之城,内为之阔”。应该说,以上两者均为城市的最原始状态。随着人类生产专业分工的出现以及工商业从农业的分离,城市才获得了真正意义的发展,城市文明也得到了传播。而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时的城市才迅速发展起来。世界各国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可以说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而迥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文按照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及城市化的实现形式等3个标准对世界上出现的典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概括总结(这里探讨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发展)。

前者与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否相匹配。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进程是随着第二产业获得质的发展并一跃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才开展起来的;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即第三产业成为经济主导部门,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城市也面临着从地域和功能上的重组,进而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出现了不同的演进方向。

1. 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属于此类的通常

是资本主义经济较早发展起来的国家,如欧美国家。这些国家的城市最早主要是为了满足交易和贸易的需要,如地中海沿岸较早发展起来的城市。自第一次工业大革命开始,欧洲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相伴随,或者说两种发展相互交织在一起,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可能,而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范围。在此过程中,欧洲的城市化过程也是人口缓慢递增和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些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相对较为漫长,如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人口达到50%以上的国家,其用了近10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过程[1];另外,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才基本完成了城市化。在这漫长的城市化过程中,这些

作者简介:郑芳(1981—),女,山东德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E-mail :[email protected]

一、世界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一)根据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关系来划分

在判断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否同步,主要看-24-

World Agriculture 2014. 6(总422)

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如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以及传统落后产业向现代高科技产业升级。这使得城市可容纳人口数量的能力增强,同时也为城市从地域上扩张获得了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

在城市化进程中,属于第二产业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该说作了较大贡献。以美国为例,正是得益于陆路和水运的便捷,其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最早也最快;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也是在其内战后伴随铁路交通网络兴建而进行的;正是因为铁路网在全国范围的覆盖,许多远离原经济重心(东北地区)的地区或者村落发展为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密集的高速公路网从城市核心区向外围区伸展,加之家庭小汽车的普及,使得美国的城市化出现了“郊区化”的态势。此外,在欧美国家,作为基础产业———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并没有被遗忘或者衰退下去。而更多的情形是,先进技术和机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率提高,不仅为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富余,同时也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并没有或者即使出现也是很短暂的城乡分割,其城市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城乡一体化。

2. 超越经济发展的城市化

与发达国家不同,

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现代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代。在属于殖民地和附属国的那段历史中,这些国家的城市更多是满足殖民统治和国内旧势力及买办阶级统治的需要;这些城市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其规划也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具备了一些近现代城市的特征。在国家获得独立后,这些城市也随之成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除这些个别城市外,其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几乎处于史前水平。应该说,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但发展较为迅猛,其城市化水平从12%上升至32%只用了50年时间,而这一过程发达国家则用了一个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并不是顺应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而开展的,其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了后者的水平。如拉美国家在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形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甚至有的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但在这些国家,不仅城

乡间而且在城市内部出现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特征:即城市不断膨胀而乡村不断衰败,城市内部出现了现代和传统部门的分割,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了富人区和贫民区的划分。

3. 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城市化

根据相关研究,

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有个适度比例,即二者在(1.4~2.5)∶1之间[2],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才能较好地协调发展。2010年,印度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比例是1.15∶1,中国这一数据约为1.09∶1(2012年升至1.12∶1),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5∶1。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所要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超出了其现实水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较好地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些国家在早期工业体系的建设中没有遵循一般经济发展规律而是过度偏重重工业,这种产业体系是以资本排挤劳动力的生产技术为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且比例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滞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第三产业占经济比重,世界、中国分别为63.6%和44.6%)。总之,经济对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和庞大富余劳动力大军的存在使得城市化发展相对落后。二是,有些国家在发展早期采取了“重工抑农”、“重城轻乡”的发展策略,工业和城市在政策、财政、公共资源等方面获得的支持远远超出了农业和农村。在这样的条件下,城市化从地域、功能和文化上的对外扩张受到了制约。也就是说在政府干预下,城乡二元分割不但没有消除而是不断被扩大;即使到后来通过大量新的制度安排来纠正过去政策的偏差,但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问题,使得城乡二元结构这样的困局无法打破。要知道,城乡二元结构本身就是城市化发展滞后的一种表现。

(二)根据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的不同来划分

城市化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性问题,所以政府在其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对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结果势必会产生影响。政府和市场分别代表计划和自由两种力量,根据两种力量的大小分成了以下两类城市化发展模式。

1. 政府力量推动的城市化

属于这种类型的以

日本为代表。日本的城市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政治推

-25-

2014. 6(总422)World Agriculture

动色彩,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此时的政府从土地、技术和教育等方面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支持力度,同时又通过向农业征税的形式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积累资本。应该说,此时的城市化发展并不是因为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自然开展的,其更多是为了满足日本政府统治的需要,即加强中央集权和树立统治者权威。随后,日本进入军国主义统治时期,此时国内产业和城市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外侵略的政治野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高度发展后,其城市化的发展才逐渐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此外,城市化的发展应该是城乡统筹发展,没有农村发展的城市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统筹规划、法规制定和资金扶持3种手段的运用,较早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另外,日本的农村通过交通网路实现了与城市连接,在现代化上城乡之间已没有多少差别。

2. 市场力量推动的城市化

应该说早期资本主

义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如英国,其无论是由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还是早期的“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污染”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伦敦曾有“雾都”之称),都是采取了自由放任的发展策略。美国城市化发展路径可以说是市场力量推动的最佳代表。其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从“大都市区”到“郊区化”的过程,城市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空间组成上出现的新变化,都主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或者说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主要是通过公共设施或者服务的提供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如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都有政府的大量投入。

(三)按照城市化实现形式的不同来划分

强人意,如19世纪30 ̄60年代流行性霍乱疾病导致大量人类死亡的发生。于是,英国在改造大城市的同时,不断建设一些卫星城市来分流大城市人口和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其中伦敦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建8个卫星城市。随后,西欧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法国通过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和建设新的城市中心,来解决大城市(如巴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 以大都市区发展为主的城市化

此类城市化

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在美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是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先发展,形成了以纽约、费城、波士顿和查尔斯顿为代表的大都市,随后在其中部和西部分别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在大都市区发展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大都市连绵带,即大都市之间形成了关联(如以纽约为核心的大都市连绵带就包括15个大都市区)。大都市在这一体系中各自发挥着功能,在扩大辐射范围的同时也逐渐缩减城乡之间的差异。日本城市化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飞速进行的,其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了100年时间才完成的城市化过程。大阪、东京和名古屋3大都市成为日本经济核心和城市居民主要居住地。这3大都市通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逐渐形成了近郊工业带和新兴住宅区,从经济和地理上形成了3大都市和周围地区的联系,并缩小了城乡差异。

3. 以首位城市发展为主的畸形城市化

拉美国

家的现代城市化发展既是在原殖民地城市基础上的演化发展,又是拉美国家独立后外向型发展战略的结果,其发展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或者说没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其城市化发展道路注定了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最大特点是首位城市过大,如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巴拿马城、太子港分别占各自全国人口的32%、45%、66%和56%。这些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除了少部分原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农村的大量移民。而后者与农村高度集中的大土地所有制度密切相关,加上使用农业机械的现代农场,大量农业劳动力被排挤出农村,于是这部分人口就大量涌向城市。当然,首位城市的过度发展也产生了诸如住房、社会保障、就业、交通和环境等各种

由于各国的历史、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差异,各国在选择城市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可谓千差万别。但总体而言,大体可以分成3大类。

1. 以卫星城市来缓解压力的城市化

相比较世

界其他地区而言,西欧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以英国为例,早期自由放任的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使得城市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差-26-

World Agriculture 2014. 6(总422)

问题,使得同一地区的居民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

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城乡之间在现代化上的差异消失。人们无论选择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工作,都只是生活区域和职业的差异。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予所有人同样的发展机会。在农村,通过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和各种技术支持,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城市,通过提供相同的就业、教育机会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获得相同的发展平台。

4. 打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人

口的迁移,特别是大城市面临着来自农村或者其他城市的人口流入,这必然会导致住房拥挤、房价飞涨和交通阻塞等问题,同时城市的生活环境也会日益恶化。所以,在城市化发展之初就应该通过立法、财政支持等手段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提供各种类型的住房、控制房地产行业泡沫及实行环境治理等,进而打造适宜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参考文献

[1]华桂宏,等.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

与政治论坛,2002(1):25-29.

[2]王芳.国际城市化发展模式及中国城市化进程[J].求索,

2010(4):55-57.

[3]孙鸿志.拉美城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贸经济,

2007(12):135-138.

二、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教训

1. 重视农业发展,进而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提供产业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农

业势必成为国民经济比重最小的产业,但是由于关系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在任何国家都不能动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吸收农业和农村资源,所以,要加大对农业在财政、金融和技术的投入,提高其现代化水平,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2. 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加强政府的调控

作用

纵观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政府的宏观

调控作用不容忽视。以市场自由力量为主导的美国城市化在发展到后期,由于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耕地的减少,使得美国政府最终还是通过相关政策进行干预,进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正是因为英国早期的城市化发展不受政府约束,所以导致各种外部性的产生(如环境恶化),于是,英国政府在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加大了政府的调控力度,即通过各种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来约束大城市的发展。

3. 为全民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城市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

第二、三产业开展的非农职业培训,针对现代农业和家庭农场的职业教育十分缺乏,即使有也是一些涉及农业技术的培训,而且培训的教材和内容极度陈旧,与家庭农场经营方式、现代生产设施严重脱节。学习世界上现代农业大国成熟做法,建立系统完整的农业职业培训体系,才能促进中国家庭农场的兴旺和现代农业大国目标实现。各级政府统一思想,转变观念,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区分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工职业教育。当前农业职业培训实施重点对象以培养承担现代农业经营、贡献于农业的优秀青年,学院是拥有相当规模得土地或农业企业的经营者,或是经过初级培训后、立志从事农业创业的骨干农民,以培养创业决策、组织管理、收集信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中国农村经济(11).

蒋辉.2008.苏南地区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的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

李尚红.2006.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经济纵横(5).

徐会苹.2013.德国家庭农场发展对中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7).

朱博文.2005.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其实[J].新疆农垦经济(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接第13页)息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为重点。

参考文献

何秀荣.2009.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J].

-27-

2014. 6(总422)World Agriculture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中国目前正在经历这一重大历程。世界各国由于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条件的不同,其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存在差异。根据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及城市化的实现形式等3个分类标准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概括总结,并从中得出若干经验和教训,以期对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

DOI :10.13856/j.cn11-1097/s.2014.06.006

郑芳

人类城市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定居农业时期。由于食物剩余的出现,就产生了通过交换来互通有无的需要,也就是所说的“日中为市”;同时,群居而形成村落的人们,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在自己居住的领地修起了城墙,于是便有了“内为之城,内为之阔”。应该说,以上两者均为城市的最原始状态。随着人类生产专业分工的出现以及工商业从农业的分离,城市才获得了真正意义的发展,城市文明也得到了传播。而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时的城市才迅速发展起来。世界各国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可以说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而迥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文按照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及城市化的实现形式等3个标准对世界上出现的典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概括总结(这里探讨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发展)。

前者与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否相匹配。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进程是随着第二产业获得质的发展并一跃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才开展起来的;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即第三产业成为经济主导部门,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城市也面临着从地域和功能上的重组,进而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出现了不同的演进方向。

1. 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属于此类的通常

是资本主义经济较早发展起来的国家,如欧美国家。这些国家的城市最早主要是为了满足交易和贸易的需要,如地中海沿岸较早发展起来的城市。自第一次工业大革命开始,欧洲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相伴随,或者说两种发展相互交织在一起,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可能,而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范围。在此过程中,欧洲的城市化过程也是人口缓慢递增和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些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相对较为漫长,如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人口达到50%以上的国家,其用了近10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过程[1];另外,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才基本完成了城市化。在这漫长的城市化过程中,这些

作者简介:郑芳(1981—),女,山东德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E-mail :[email protected]

一、世界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一)根据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关系来划分

在判断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否同步,主要看-24-

World Agriculture 2014. 6(总422)

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如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以及传统落后产业向现代高科技产业升级。这使得城市可容纳人口数量的能力增强,同时也为城市从地域上扩张获得了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

在城市化进程中,属于第二产业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该说作了较大贡献。以美国为例,正是得益于陆路和水运的便捷,其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最早也最快;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也是在其内战后伴随铁路交通网络兴建而进行的;正是因为铁路网在全国范围的覆盖,许多远离原经济重心(东北地区)的地区或者村落发展为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密集的高速公路网从城市核心区向外围区伸展,加之家庭小汽车的普及,使得美国的城市化出现了“郊区化”的态势。此外,在欧美国家,作为基础产业———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并没有被遗忘或者衰退下去。而更多的情形是,先进技术和机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率提高,不仅为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富余,同时也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并没有或者即使出现也是很短暂的城乡分割,其城市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城乡一体化。

2. 超越经济发展的城市化

与发达国家不同,

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现代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代。在属于殖民地和附属国的那段历史中,这些国家的城市更多是满足殖民统治和国内旧势力及买办阶级统治的需要;这些城市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其规划也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具备了一些近现代城市的特征。在国家获得独立后,这些城市也随之成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除这些个别城市外,其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几乎处于史前水平。应该说,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但发展较为迅猛,其城市化水平从12%上升至32%只用了50年时间,而这一过程发达国家则用了一个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并不是顺应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而开展的,其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了后者的水平。如拉美国家在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形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甚至有的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但在这些国家,不仅城

乡间而且在城市内部出现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特征:即城市不断膨胀而乡村不断衰败,城市内部出现了现代和传统部门的分割,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了富人区和贫民区的划分。

3. 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城市化

根据相关研究,

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有个适度比例,即二者在(1.4~2.5)∶1之间[2],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才能较好地协调发展。2010年,印度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比例是1.15∶1,中国这一数据约为1.09∶1(2012年升至1.12∶1),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5∶1。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所要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超出了其现实水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较好地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些国家在早期工业体系的建设中没有遵循一般经济发展规律而是过度偏重重工业,这种产业体系是以资本排挤劳动力的生产技术为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且比例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滞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第三产业占经济比重,世界、中国分别为63.6%和44.6%)。总之,经济对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和庞大富余劳动力大军的存在使得城市化发展相对落后。二是,有些国家在发展早期采取了“重工抑农”、“重城轻乡”的发展策略,工业和城市在政策、财政、公共资源等方面获得的支持远远超出了农业和农村。在这样的条件下,城市化从地域、功能和文化上的对外扩张受到了制约。也就是说在政府干预下,城乡二元分割不但没有消除而是不断被扩大;即使到后来通过大量新的制度安排来纠正过去政策的偏差,但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问题,使得城乡二元结构这样的困局无法打破。要知道,城乡二元结构本身就是城市化发展滞后的一种表现。

(二)根据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的不同来划分

城市化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性问题,所以政府在其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对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结果势必会产生影响。政府和市场分别代表计划和自由两种力量,根据两种力量的大小分成了以下两类城市化发展模式。

1. 政府力量推动的城市化

属于这种类型的以

日本为代表。日本的城市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政治推

-25-

2014. 6(总422)World Agriculture

动色彩,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此时的政府从土地、技术和教育等方面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支持力度,同时又通过向农业征税的形式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积累资本。应该说,此时的城市化发展并不是因为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自然开展的,其更多是为了满足日本政府统治的需要,即加强中央集权和树立统治者权威。随后,日本进入军国主义统治时期,此时国内产业和城市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外侵略的政治野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高度发展后,其城市化的发展才逐渐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此外,城市化的发展应该是城乡统筹发展,没有农村发展的城市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统筹规划、法规制定和资金扶持3种手段的运用,较早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另外,日本的农村通过交通网路实现了与城市连接,在现代化上城乡之间已没有多少差别。

2. 市场力量推动的城市化

应该说早期资本主

义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如英国,其无论是由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还是早期的“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污染”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伦敦曾有“雾都”之称),都是采取了自由放任的发展策略。美国城市化发展路径可以说是市场力量推动的最佳代表。其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从“大都市区”到“郊区化”的过程,城市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空间组成上出现的新变化,都主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或者说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主要是通过公共设施或者服务的提供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如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都有政府的大量投入。

(三)按照城市化实现形式的不同来划分

强人意,如19世纪30 ̄60年代流行性霍乱疾病导致大量人类死亡的发生。于是,英国在改造大城市的同时,不断建设一些卫星城市来分流大城市人口和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其中伦敦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建8个卫星城市。随后,西欧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法国通过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和建设新的城市中心,来解决大城市(如巴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 以大都市区发展为主的城市化

此类城市化

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在美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是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先发展,形成了以纽约、费城、波士顿和查尔斯顿为代表的大都市,随后在其中部和西部分别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在大都市区发展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大都市连绵带,即大都市之间形成了关联(如以纽约为核心的大都市连绵带就包括15个大都市区)。大都市在这一体系中各自发挥着功能,在扩大辐射范围的同时也逐渐缩减城乡之间的差异。日本城市化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飞速进行的,其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了100年时间才完成的城市化过程。大阪、东京和名古屋3大都市成为日本经济核心和城市居民主要居住地。这3大都市通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逐渐形成了近郊工业带和新兴住宅区,从经济和地理上形成了3大都市和周围地区的联系,并缩小了城乡差异。

3. 以首位城市发展为主的畸形城市化

拉美国

家的现代城市化发展既是在原殖民地城市基础上的演化发展,又是拉美国家独立后外向型发展战略的结果,其发展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或者说没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其城市化发展道路注定了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最大特点是首位城市过大,如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巴拿马城、太子港分别占各自全国人口的32%、45%、66%和56%。这些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除了少部分原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农村的大量移民。而后者与农村高度集中的大土地所有制度密切相关,加上使用农业机械的现代农场,大量农业劳动力被排挤出农村,于是这部分人口就大量涌向城市。当然,首位城市的过度发展也产生了诸如住房、社会保障、就业、交通和环境等各种

由于各国的历史、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差异,各国在选择城市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可谓千差万别。但总体而言,大体可以分成3大类。

1. 以卫星城市来缓解压力的城市化

相比较世

界其他地区而言,西欧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以英国为例,早期自由放任的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使得城市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差-26-

World Agriculture 2014. 6(总422)

问题,使得同一地区的居民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

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城乡之间在现代化上的差异消失。人们无论选择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工作,都只是生活区域和职业的差异。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予所有人同样的发展机会。在农村,通过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和各种技术支持,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城市,通过提供相同的就业、教育机会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获得相同的发展平台。

4. 打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人

口的迁移,特别是大城市面临着来自农村或者其他城市的人口流入,这必然会导致住房拥挤、房价飞涨和交通阻塞等问题,同时城市的生活环境也会日益恶化。所以,在城市化发展之初就应该通过立法、财政支持等手段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提供各种类型的住房、控制房地产行业泡沫及实行环境治理等,进而打造适宜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参考文献

[1]华桂宏,等.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

与政治论坛,2002(1):25-29.

[2]王芳.国际城市化发展模式及中国城市化进程[J].求索,

2010(4):55-57.

[3]孙鸿志.拉美城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贸经济,

2007(12):135-138.

二、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教训

1. 重视农业发展,进而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提供产业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农

业势必成为国民经济比重最小的产业,但是由于关系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在任何国家都不能动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吸收农业和农村资源,所以,要加大对农业在财政、金融和技术的投入,提高其现代化水平,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2. 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加强政府的调控

作用

纵观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政府的宏观

调控作用不容忽视。以市场自由力量为主导的美国城市化在发展到后期,由于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耕地的减少,使得美国政府最终还是通过相关政策进行干预,进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正是因为英国早期的城市化发展不受政府约束,所以导致各种外部性的产生(如环境恶化),于是,英国政府在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加大了政府的调控力度,即通过各种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来约束大城市的发展。

3. 为全民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城市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

第二、三产业开展的非农职业培训,针对现代农业和家庭农场的职业教育十分缺乏,即使有也是一些涉及农业技术的培训,而且培训的教材和内容极度陈旧,与家庭农场经营方式、现代生产设施严重脱节。学习世界上现代农业大国成熟做法,建立系统完整的农业职业培训体系,才能促进中国家庭农场的兴旺和现代农业大国目标实现。各级政府统一思想,转变观念,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区分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工职业教育。当前农业职业培训实施重点对象以培养承担现代农业经营、贡献于农业的优秀青年,学院是拥有相当规模得土地或农业企业的经营者,或是经过初级培训后、立志从事农业创业的骨干农民,以培养创业决策、组织管理、收集信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中国农村经济(11).

蒋辉.2008.苏南地区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的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

李尚红.2006.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经济纵横(5).

徐会苹.2013.德国家庭农场发展对中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7).

朱博文.2005.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其实[J].新疆农垦经济(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接第13页)息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为重点。

参考文献

何秀荣.2009.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J].

-27-


相关内容

  •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城市与环境 1.1 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因素 ...

  • 高一地理必修2
  •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I 复习目标: 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课本难重点,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强化地图和图表的判读和运用: 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 ...

  • 地理必修2课程标准的解读
  • 地理必修2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地理必修模块二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作者:宁惠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88 更新时间:2009-11-10 对必修模块二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 人口与城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及人 ...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研究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我国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我国城市轨道的发展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己有轨道交通建设的历史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影响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遗留了 ...

  •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250道试题)
  •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quo ...

  • 社会保障的各国比较和中国现状
  • 社会保障的各国比较和中国现状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在推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维护公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保障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 ...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1.1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 曝青岛"十三五"规划目标 建世界海洋经济领军城
  • 2014年07月21日 06:48 来源:青报网/青岛日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青岛"十三五"规划期十大主要发展指向 今年四月中旬,国家对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做出了工作部署.近期,笔者参加了到华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部分区域与城市的调研 ...

  • 中.日.韩社区福利比较研究的战略目标.范围内容与基本思路
  • 作者:刘继同于燕燕 学习与实践 2010年12期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10)07-0088-09 一.世界和平.发展主题与中日韩的战略地位 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全球化处境和重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背景下,中.日.韩三国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