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概括文章主旨(教师)

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一: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有言在先: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多年来,记叙文因其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因而,近年来倍受中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在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记叙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项目考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本文拟就记叙阅读题的命题类型及其解法略作探讨,以期能给同学们一些帮助。

“概括文章主旨”在《考试大纲》中,是C 级能力点。这个考点既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也考查其概括、提炼与表达的能力。由于此考点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思维量较大。因此难度较大,往往得分不高。不过,只要考生能够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方法,还是能够达到“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效果。

一、了解设题的方式

①要求直接概括文章主旨,如: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②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间接概括主旨。如:最后一段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③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主旨的理解。如:小说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④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的题。如:×××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二、掌握有效的方法

1. 巧妙抓住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进而得到到文章的主旨。

例1. 阅读刘克升《弱种子也要发芽》,回答案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真题回放】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2011年浙江金华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这道题看似要求理解文题的深刻含义,其实是考查考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考生联系全文,紧扣文题而思考:“弱种子”指什么?“也要发芽”什么意思?这与城乡“父子”有什么联系?结果就会发现,“弱种子”表面说的是种子,其实说的是有某种缺陷的生命;“也要发芽”是指腿有残疾的儿子也有成长和发展的权利,不能被剥夺。显而易见,这个标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深层含义是:有缺陷的人需要发展,也能够发展,不要剥夺他们的权利,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做这类题目,要把比喻的本义还原出来,然后揭示其深层含义,从而明确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2. 捕捉关键语句

关键句是一篇文章中凝练地体现中心的语句。学会抓关键句,是一种很稳妥的解答方法。一般来说,关键句的位置很灵活:或在篇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解题时如能注意到文章开头那个“见山”的句子,就可以发现文章的主旨;或在篇末,结尾点题,卒章显志,而这“点题”或“显志”的内容恰恰跟文章的主旨有关;或在篇中,如过渡句,衔接于上下文之间,使文章脉络清楚,起承上启下作用。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蕴涵着作者观点、情感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结晶,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例2. 阅读艾雯《昙花开的晚上》,回答问题。

昙花开的晚上(11分)

造化施惠万物,连最小的生命也不忽略。

当恬恬第一个发现昙花有蓓蕾时,只有米粒那般大小,嵌在宽厚的叶子边缘一处齿形的缺罅里;那片叶子,还是上次被猫猫追逐时踏断了仅存的一片,一直冷落在花坛一角,孤零零随风摇曳,不想居然也孕育了花苞。 今天黄昏,眼看那一根根护在外面的花萼先已舒展,蓓蕾昂然翘扬,巍颤颤欲放还敛,我小心地安臵它在桌子中央,只等待生命展露它神秘与美妙的那一刻来到。

八点钟,白天的烦嚣都已成为过去,一切静下来了。独自与恬恬分坐桌畔。她推开了她的功课,我打开我的书卷——在这恬淡的气氛中,对着高雅的花,我没有看长篇累牍的论文,那太笨重了;也没有看谈情说爱的小说,那太庸俗了。

“姆妈,昙花开了,你来看呀! ”恬恬一声惊喜的呼唤。忙抬眼,只见原先抿合得紧紧的尖端,已微微开启露出一圈洁白的花瓣,圈成钮扣那么大一个圆圈,宛如娇憨的婴儿,翘起她嫩多多、香馥馥的小嘴,那样柔润,又那么逗人爱,给人有亲一亲她的欲望。

“我可不可以吻吻她?”恬恬谛视着昙花,眼睛发亮。

“不可以。”我说,“人的俗气会玷薰了它。”

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一个一个俯下头去,把鼻尖贴近花瓣,深深地吸了它吐出来的幽香。

九点钟,轻轻的、怯怯的、几乎是肉眼看不见的,花蕾一直在不停地展开,仿佛一位睡眼惺忪的少女,那一排秀长郁密的睫毛不住闪动,突然,一阵颤抖,莹光闪闪,一束洁白纤细的花心,盈盈探首花外,象牙刻的没有那样精致光润,白玉雕的不及那样玲珑剔透,这小小的花心宛如花的触角,先向这世界试探:似乎满意了这清静安逸的气氛,这不冷不热的温度。于是,围在花心四周的花瓣,又娇怯地展开了些,像那嫣然的笑。

“黄昏了,是繁花合拢花瓣的时候了。”而在这清静的夜,昙花却正在吐蕊盛放,开在黑夜中的花,是要与月亮一比皎洁么!

十点一刻,时间之流默默地滚去,受它灌溉的生命悄悄酝酿着美和芬芳,那一片片相叠相扣、密切偎依的花瓣,犹如蝴蝶展翅,看似怯生生娇柔无力,轻俏俏半启犹阖,盈盈绽放时,真是冰肌雪肤,粉妆玉塑,光华四射,一时连灯光也暗淡无色。玉瓣展处,中央赫然涌出一簇黄灿灿的花蕊,每茎像一个金黄色的音符,整齐的排成一行一列,奏着欣悦的生之乐章。

恬恬坚持着要守着花开完,但小小身心终抵敌不住一天的疲困,我轻轻撼着她的肩敦促她说:“昙花现在刚

盛开,你已看到最美的一刻,不必再等它萎谢。”起居室内只剩下我一个人,一灯如水,独对孤芳。窗外,细雨洒落芭蕉,风卷起榕叶,似乎秋意更浓。

十一点半,夜阑人静。玉翅般的昙花瓣现在已完全展开,凝视中,恍惚心灵与外境之间,渐渐起了阵朦胧的轻雾,身外的世界逐渐离我淡去远去,花我共处,浑不知是我投身花中,抑是花融渗入我心内——光影若然一闪,雾渐散去,灯光掩映下,花儿却更焕发、更璀璨了。

我若有所悟,依稀记起不知从何掇拾来的断句:一片花影,将引起你眼泪不能表达的深思。

十二点,昙花仍然盛开着,夜更深静,也更凉沁。倦意爬上我的眼帘,挥拂不去。只得掩卷起立,闭上窗子,熄了灯亮,默默地向花儿道了“晚安”,悄然退出室外。走到门口,不由得又留恋地盼顾了最后一眼,只见幽暗中依然闪耀着一团白皑皑的花影。噢,是了,它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减损它的美丽芬芳。

当我认识昙花以前,只知昙花总是用来形容生命的短促和事物的容易幻灭。如今我认识了它——从吐蕾、含苞以至盛开,却并不感到它生命的匆遽。所有的生命不问存在的时间短长,而在它有无显示;没有显示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昙花在它短短的开放时间,已显示了纯净的美和生命无比的璀璨。这美和璀璨,留给人的印象,岂不是永久的么!

【真题回放】最后一段说“没有显示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昙花在它短短的开放时间,已显示了纯净的美和生命无比的璀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2011年四川凉山州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注意结尾段的共性,其次要把有关段落放到文章的整体结构中去考察,与文章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具体到本题,考生阅读选文后,便能知道昙花具有纯净、美丽芬芳、生命短暂却又无比璀璨的特点,昙花盛开,情景美丽,但因为时间短暂,所以容易被人们忽视,接着还有被踏断的悲惨遭遇。不过,昙花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显示自己纯净的美和生命的无比璀璨。于是,作者在篇末发出由衷的议论,其中蕴涵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

【参考答案】含义:生命的价值不是用长短来衡量,只要能显现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景,人生也就因此而熠熠生辉。作用:画龙点睛,提示文章主旨。

3. 分析综合归纳

大多数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这就需要归纳综合了。先整体把握各个语段大意,抓住陈述或评论的对象,再从时间、空间或事理逻辑关系等角度划分层次,理清其详与略、正与反、映衬与主体等关系,而后将各段要点,经过综合归纳,便得到了文章的主旨。

例3. 阅读理由《淡定的秋色——曾妈妈的平凡故事》,回答问题。

淡定的秋色----曾妈妈的平凡故事 理由

岳母曾志去世十年,至今仍是家中鲜活的话题。她经过无数次重大革命运动的磨练,具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本色。由于理念、追求以及生死历练而形成了人格特征的一贯风貌,即使在后来我所见到的常态生活环境中,也深深刻下原先的样子。’

曾妈妈退休以后仍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享受中组部正部级待遇,但家中私事,她不指使保姆,不麻烦司机,也不有劳家中任何人,每天为买菜而奔波,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

每当晨曦微露,曾妈妈就提着一个用旧了的布口袋,挤在照熙攘攘的人流中。她买菜既要新鲜,还图个便宜,这样就得顺着摊位细挑慢选,来回一两个小时,署往寒来从不中辍。

她老人家还有一条规矩,从不接受晚辈上交饭费,这么一来,摆到餐桌上的饭菜水准就成为问题,单调,寡味,五六口人能有两三个菜就不错了,而她总是把上一顿的剩菜拿来自己吃。如想改善伙食,只能自己也去买莱,再把实物送到曾妈妈的厨房,而且要把握分寸。我知道妻子陶斯亮就因买过几样时令菜被她数落。她对我这个女婿似乎宽容一些。

不光买菜,买家庭日用品的路程更远,曾妈妈也不肯叫公家配备的司机,而是去挤公交车。二十多年前的公交车站秋序混乱,上车全凭强弱相争的丛林法则。一次遇到一群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蜂拥而上,瘦小的曾妈妈落在最后,踩在车厢踏板上,只挤进半个身子,不料司机“叱当”把门关上,重重地夹住她的头部。同车人惊呼:“夹住人啦!”句机才把车门打开。曾妈妈觉得头部不适,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脑震荡”。

休养时去看她,她认真地问:“你们看看,我的头有没有被夹扁?”看样子不像开玩笑。身为医生的陶斯亮

说:“没有,夹扁是不可能的事。”看着老人家将信将疑的神色,我的心里一沉。曾妈妈已是古稀之人,腿脚不复当年。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候,一个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坚持自己的信念,竟然显得特立独行,还有几分悲壮。 她的家居至今在我眼前仍浮现出那张铺在餐桌上的塑料布,那是一幅白地印着绿色图案的塑料台布,每天吃饭都要面对它。年深日久,中间已发黄、变脆,又被砂锅或水杯烫出许多烙印,终至有一天裂开口子。我本想,去商场挑选一幅漂亮的台布送给曾妈妈,但陶斯亮告诉我,那样的结果一定是被妈妈把新台布叠好后放进箱子里,她还会用旧台布。

有一天坐在餐桌前,忽然眼前一亮,台布上裂开的大洞没了,细看原来是曾妈妈把中间的破洞剪掉,又将尚未破碎的两头调到中间再缝起来,虽然短了一截儿却还能凑合。陶斯亮有一位台湾朋友来家做客,看看家中陈旧的沙发和摇晃的桌椅,一件像样的东西都没有,又发现了这块台布,大为惊讶地说:“没想到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这样过日子!’’

岂止半块台布,就是餐巾纸也被她撕成一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日渐富裕,家中餐桌上多了纸巾。曾妈妈认为取之于木材的纸巾用来太奢侈,她把每张纸巾都撕成半张,再叠成一摞备用。看她耐心地一张张地撕纸巾,我总觉得那动作背后有未曾言喻的象征意义。

平时来看望她的人不少,甚至门庭若市,有求她办事的,也有纯粹出于关心的,她一概热情招待。她深知自己曾任组织工作的敏感性。当客人临走时,曾妈妈最常见的送客动作就是骤然起身,一溜小跑、疾如迅风地追出门外,把客人送来的礼品坚决奉还。经过一番推拒,总是笑吟吟地婉谢。

有一年夏天,曾妈妈去北戴河,需要提前返回北京,她擅自买一张硬座票,既不叫司机又不坐中办的专列。当时我和陶斯亮都不在身边,听朋友说,他在人头涌动的车站遇到曾妈妈正站在大太阳地里排队,十分吃惊,连忙要带她去贵宾休息厅,曾妈妈硬是不肯,弄得他进退两难,不得不选择陪曾妈妈在那儿傻硒。

有六十多位朋友为曾妈妈举办了一次庆祝入党七十周年的活动。当主持人朗诵了一首真挚动人的赞美诗之后,曾妈妈接过话筒,向大家深鞠一躬,说了一番肺腑之言:“今天大家这样热烈地为我祝贺,我实在很惭愧,我为党做得太少,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员,我跟随党走过七十年,凭的是信仰、信心和坚强,从不动摇。”

我想,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因信仰而造就的集体性格:勇敢、忠贞、舍己为人、清廉正直、自律内省……这些也是人类社会对人格的审美共识,谁能说没有普甘价值!

1998年6月21日,曾妈妈走了。当我们清理遗嘱遗物时,发现许多个发黄的工资袋,每个袋里装着老人家每月省吃俭用省下的两三百或三四百元,而且每个袋都注有年份月份,排列有序,以示来源的清白。在遗嘱中说明把这些钱全部捐献。

看着那些发黄的工资袋,我热泪盈眶,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一张拼凑的塑料台布,还有曾妈妈把纸巾撕成一半的动作以及送客拒礼时的一溜小跑。我忱然有悟:这个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在常态生活中,刻意走向平凡,仿佛一池秋水般淡定安详,心清似水,净无杂尘。这位在战争年代百死一生的传奇女性,几乎用她的后半生去执着地迎接一场新的挑战——如何在和平岁月里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有删改)

【真题回放】本文题为“淡定的秋色”,曾妈妈的淡定本色,不仅表现在战争年代,也表现在和平年代。纵观全文,曾妈妈保持的共产党员的淡定本色是什么?文章结尾饱含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曾妈妈怎样的情感?(2011年吉林长春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这篇文章可划分为3个层次:第1段为第一层,总说传奇女性曾妈妈在和平岁月的常态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淡定本色,引领下文。第2~14段为第二层,具体记述了曾妈妈退休后的许多平凡小事。

第15段为第三层,总结全文,抒发真挚之情。在理清层次、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出曾妈妈的“淡定本色”了,即勤俭节约,廉洁无私。在回答第2问时,要特别留意文章结尾的“这个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如何在和平岁月里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这个饱含真情的感悟语句。这个画龙点睛之句,正是文章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淡定本色:勤俭节约,廉洁无私。结尾饱含深情地抒发了对曾妈妈这位“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的崇敬、敬仰之情。

4. 赏析人物形象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主旨往往是通过具体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理应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也就是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归纳出文章主旨。

例4. 当客人临走时,曾妈妈最常见的送客动作就是骤然起身,一溜小跑、疾如迅风地追出门外,把客人送来

的礼品坚决奉还。经过一番推拒,总是笑吟吟地婉谢。(选自理由《淡定的秋色——曾妈妈的平凡故事》)

【真题回放】精彩的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文中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曾妈妈的形象,请分析下面句子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几种方法?作用是什么?(2011年吉林长春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在写人记事的记叙中,作者往往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描写,从而刻画人物的形象。解答此类题,应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辨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句中运用了动作描写(“骤然起身”、“小跑”、“追出”“奉还”、“推拒”) 神态描写(“笑吟吟”), 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曾妈妈廉洁自守,体谅他人,礼貌得体的品格特点。

【参考答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 肖像描写(神态) 细节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曾妈妈廉洁自守,体谅他人,礼貌得体的品格特点。

在概括文章主旨时,不管从哪一方面切入,都应该从全局的视角来理解,不能一叶障目,只有对所给阅读材料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5. 分析文章意境

象征性的作品,总有感人至深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要善于从作品精心描绘的画面景物中,挖掘丰富的潜台词,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去探求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独特的自我”,与作品、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例5. 阅读王小玲《与一只蝶不期而遇》,回答问题。

与一只蝶不期而遇 王小玲

①一只翩然而至的蝶凝止于我的肩头。

②震颤的双翅微微收拢,轻踏花蕊的细足清香的立于我的颈项之侧。那里,是我最钟爱的开满淡紫蝴蝶兰旗袍左肩上含苞待放的一朵。

③轻轻侧过脸,与一只蝶对视,与一朵花的灵魂对视。

④我的目光应该是柔的是暖的,竟不敢直视这美丽的精灵,分明是一颗美到极致的精魂——我的心不堪美艳一击,在此时竟是如此的脆弱,强烈的痛感让我的目光也 A (灼伤、灼痛) 。

⑤那一袭紫黑的蝶衣,是上好的丝绸的质感,晕着点点的黄,若隐若现,不可碰触,不敢碰触。那般的高贵神秘那般的典雅脱俗。

⑥破茧,是为了寻找生命的花朵,用一身的美丽,用一生的痴情,短暂的生命不曾放弃过。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美,为了寻找美,为了展示美。

⑦因为美,而成为永恒,成为人们美的幻想和寄托。

⑧最美的梦境是蝴蝶梦;最美的纽扣叫蝴蝶扣;最美的戏服称做蝶衣;最美的舞姿喻为蝶翩跹;最美的爱情是化蝶而去的梁祝„„

⑨那么是谁,安排我在阳光的花影间与一只蝶相遇,让我灵魂的尖端随蝶的纤纤细足舞出春天的芬芳? ⑩你从哪里来?你又到哪里去?为着怎样一段生命的轨迹,在这一刻,神奇的静栖于我的肩头?

⑪静是禅。

⑫净是禅。

⑬仿佛冥冥命运中赐予我一瞬得天独宠的美丽,让我的心静在蝶翼的翩然中,让我的魂净在蝶衣的绮梦中;使我的生命经的住岁月最苛刻的吟读,让我在清晨花瓣的露珠上 B (构筑、构造) 水晶的房屋,安置我们的芳香的邂逅。

⑭不期而遇的蝶啊。

⑮颤动的双翅萌动一树花蕾,潮涌一河春汛。

⑯我将以心为桥,走进春天的脉络,将一朵最美的花融入生命。

⑰由此住进幸福的春天,永远的春天。

【真题回放】品味全文,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或感悟。(2011年四川南充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选文表面上是写“与一只蝶不期而遇”,实际上是说“我”遇到的是一种极致的美。如作者在第8段中这样写道:“最美的梦境是蝴蝶梦;最美的纽扣叫蝴蝶扣;最美的戏服称做蝶衣„„”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气势,突出蝴蝶的美,抒发对蝶的喜爱之情。又在第15段中恰当地运用“萌动”“潮涌”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蝶带给“我”的那种含苞欲放、生机蓬勃、春机无限的无穷的美的遐想,表达了“我”对美的追求

与向往。这就是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把生活中的美融入生命,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追求幸福的美好人生,追求永恒的美。

【演练提升】

记得刚入北大时我什么都很差,普通话不好,英语更是一塌糊涂。尽管我经过3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我落榜了两次,最后一次很意外地考进了北大。实际上我的英语水平很差,在农村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分班时,50个同学分成3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 班,一个月后,我就被调到了C 班,C 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毕业典礼上,我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5年干成的事我干10年,你们20年干成的事我干40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80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

有个故事说,能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北大有很多雄鹰式的人物,很多同学不需要太努力就能到达高峰。大家也都知道,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地上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要一年或两年。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的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

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只蜗牛。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思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选自俞敏洪《蜗牛人生》)

本文作者以个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道理,请把这个道理写在下面的横线 上。

【 参考答案】

本文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思想,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坚持下去,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

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一: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有言在先: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多年来,记叙文因其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因而,近年来倍受中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在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记叙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项目考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本文拟就记叙阅读题的命题类型及其解法略作探讨,以期能给同学们一些帮助。

“概括文章主旨”在《考试大纲》中,是C 级能力点。这个考点既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也考查其概括、提炼与表达的能力。由于此考点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思维量较大。因此难度较大,往往得分不高。不过,只要考生能够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方法,还是能够达到“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效果。

一、了解设题的方式

①要求直接概括文章主旨,如: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②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间接概括主旨。如:最后一段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③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主旨的理解。如:小说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④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的题。如:×××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二、掌握有效的方法

1. 巧妙抓住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进而得到到文章的主旨。

例1. 阅读刘克升《弱种子也要发芽》,回答案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真题回放】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2011年浙江金华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这道题看似要求理解文题的深刻含义,其实是考查考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考生联系全文,紧扣文题而思考:“弱种子”指什么?“也要发芽”什么意思?这与城乡“父子”有什么联系?结果就会发现,“弱种子”表面说的是种子,其实说的是有某种缺陷的生命;“也要发芽”是指腿有残疾的儿子也有成长和发展的权利,不能被剥夺。显而易见,这个标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深层含义是:有缺陷的人需要发展,也能够发展,不要剥夺他们的权利,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做这类题目,要把比喻的本义还原出来,然后揭示其深层含义,从而明确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2. 捕捉关键语句

关键句是一篇文章中凝练地体现中心的语句。学会抓关键句,是一种很稳妥的解答方法。一般来说,关键句的位置很灵活:或在篇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解题时如能注意到文章开头那个“见山”的句子,就可以发现文章的主旨;或在篇末,结尾点题,卒章显志,而这“点题”或“显志”的内容恰恰跟文章的主旨有关;或在篇中,如过渡句,衔接于上下文之间,使文章脉络清楚,起承上启下作用。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蕴涵着作者观点、情感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结晶,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例2. 阅读艾雯《昙花开的晚上》,回答问题。

昙花开的晚上(11分)

造化施惠万物,连最小的生命也不忽略。

当恬恬第一个发现昙花有蓓蕾时,只有米粒那般大小,嵌在宽厚的叶子边缘一处齿形的缺罅里;那片叶子,还是上次被猫猫追逐时踏断了仅存的一片,一直冷落在花坛一角,孤零零随风摇曳,不想居然也孕育了花苞。 今天黄昏,眼看那一根根护在外面的花萼先已舒展,蓓蕾昂然翘扬,巍颤颤欲放还敛,我小心地安臵它在桌子中央,只等待生命展露它神秘与美妙的那一刻来到。

八点钟,白天的烦嚣都已成为过去,一切静下来了。独自与恬恬分坐桌畔。她推开了她的功课,我打开我的书卷——在这恬淡的气氛中,对着高雅的花,我没有看长篇累牍的论文,那太笨重了;也没有看谈情说爱的小说,那太庸俗了。

“姆妈,昙花开了,你来看呀! ”恬恬一声惊喜的呼唤。忙抬眼,只见原先抿合得紧紧的尖端,已微微开启露出一圈洁白的花瓣,圈成钮扣那么大一个圆圈,宛如娇憨的婴儿,翘起她嫩多多、香馥馥的小嘴,那样柔润,又那么逗人爱,给人有亲一亲她的欲望。

“我可不可以吻吻她?”恬恬谛视着昙花,眼睛发亮。

“不可以。”我说,“人的俗气会玷薰了它。”

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一个一个俯下头去,把鼻尖贴近花瓣,深深地吸了它吐出来的幽香。

九点钟,轻轻的、怯怯的、几乎是肉眼看不见的,花蕾一直在不停地展开,仿佛一位睡眼惺忪的少女,那一排秀长郁密的睫毛不住闪动,突然,一阵颤抖,莹光闪闪,一束洁白纤细的花心,盈盈探首花外,象牙刻的没有那样精致光润,白玉雕的不及那样玲珑剔透,这小小的花心宛如花的触角,先向这世界试探:似乎满意了这清静安逸的气氛,这不冷不热的温度。于是,围在花心四周的花瓣,又娇怯地展开了些,像那嫣然的笑。

“黄昏了,是繁花合拢花瓣的时候了。”而在这清静的夜,昙花却正在吐蕊盛放,开在黑夜中的花,是要与月亮一比皎洁么!

十点一刻,时间之流默默地滚去,受它灌溉的生命悄悄酝酿着美和芬芳,那一片片相叠相扣、密切偎依的花瓣,犹如蝴蝶展翅,看似怯生生娇柔无力,轻俏俏半启犹阖,盈盈绽放时,真是冰肌雪肤,粉妆玉塑,光华四射,一时连灯光也暗淡无色。玉瓣展处,中央赫然涌出一簇黄灿灿的花蕊,每茎像一个金黄色的音符,整齐的排成一行一列,奏着欣悦的生之乐章。

恬恬坚持着要守着花开完,但小小身心终抵敌不住一天的疲困,我轻轻撼着她的肩敦促她说:“昙花现在刚

盛开,你已看到最美的一刻,不必再等它萎谢。”起居室内只剩下我一个人,一灯如水,独对孤芳。窗外,细雨洒落芭蕉,风卷起榕叶,似乎秋意更浓。

十一点半,夜阑人静。玉翅般的昙花瓣现在已完全展开,凝视中,恍惚心灵与外境之间,渐渐起了阵朦胧的轻雾,身外的世界逐渐离我淡去远去,花我共处,浑不知是我投身花中,抑是花融渗入我心内——光影若然一闪,雾渐散去,灯光掩映下,花儿却更焕发、更璀璨了。

我若有所悟,依稀记起不知从何掇拾来的断句:一片花影,将引起你眼泪不能表达的深思。

十二点,昙花仍然盛开着,夜更深静,也更凉沁。倦意爬上我的眼帘,挥拂不去。只得掩卷起立,闭上窗子,熄了灯亮,默默地向花儿道了“晚安”,悄然退出室外。走到门口,不由得又留恋地盼顾了最后一眼,只见幽暗中依然闪耀着一团白皑皑的花影。噢,是了,它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减损它的美丽芬芳。

当我认识昙花以前,只知昙花总是用来形容生命的短促和事物的容易幻灭。如今我认识了它——从吐蕾、含苞以至盛开,却并不感到它生命的匆遽。所有的生命不问存在的时间短长,而在它有无显示;没有显示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昙花在它短短的开放时间,已显示了纯净的美和生命无比的璀璨。这美和璀璨,留给人的印象,岂不是永久的么!

【真题回放】最后一段说“没有显示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昙花在它短短的开放时间,已显示了纯净的美和生命无比的璀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2011年四川凉山州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注意结尾段的共性,其次要把有关段落放到文章的整体结构中去考察,与文章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具体到本题,考生阅读选文后,便能知道昙花具有纯净、美丽芬芳、生命短暂却又无比璀璨的特点,昙花盛开,情景美丽,但因为时间短暂,所以容易被人们忽视,接着还有被踏断的悲惨遭遇。不过,昙花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显示自己纯净的美和生命的无比璀璨。于是,作者在篇末发出由衷的议论,其中蕴涵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

【参考答案】含义:生命的价值不是用长短来衡量,只要能显现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景,人生也就因此而熠熠生辉。作用:画龙点睛,提示文章主旨。

3. 分析综合归纳

大多数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这就需要归纳综合了。先整体把握各个语段大意,抓住陈述或评论的对象,再从时间、空间或事理逻辑关系等角度划分层次,理清其详与略、正与反、映衬与主体等关系,而后将各段要点,经过综合归纳,便得到了文章的主旨。

例3. 阅读理由《淡定的秋色——曾妈妈的平凡故事》,回答问题。

淡定的秋色----曾妈妈的平凡故事 理由

岳母曾志去世十年,至今仍是家中鲜活的话题。她经过无数次重大革命运动的磨练,具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本色。由于理念、追求以及生死历练而形成了人格特征的一贯风貌,即使在后来我所见到的常态生活环境中,也深深刻下原先的样子。’

曾妈妈退休以后仍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享受中组部正部级待遇,但家中私事,她不指使保姆,不麻烦司机,也不有劳家中任何人,每天为买菜而奔波,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

每当晨曦微露,曾妈妈就提着一个用旧了的布口袋,挤在照熙攘攘的人流中。她买菜既要新鲜,还图个便宜,这样就得顺着摊位细挑慢选,来回一两个小时,署往寒来从不中辍。

她老人家还有一条规矩,从不接受晚辈上交饭费,这么一来,摆到餐桌上的饭菜水准就成为问题,单调,寡味,五六口人能有两三个菜就不错了,而她总是把上一顿的剩菜拿来自己吃。如想改善伙食,只能自己也去买莱,再把实物送到曾妈妈的厨房,而且要把握分寸。我知道妻子陶斯亮就因买过几样时令菜被她数落。她对我这个女婿似乎宽容一些。

不光买菜,买家庭日用品的路程更远,曾妈妈也不肯叫公家配备的司机,而是去挤公交车。二十多年前的公交车站秋序混乱,上车全凭强弱相争的丛林法则。一次遇到一群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蜂拥而上,瘦小的曾妈妈落在最后,踩在车厢踏板上,只挤进半个身子,不料司机“叱当”把门关上,重重地夹住她的头部。同车人惊呼:“夹住人啦!”句机才把车门打开。曾妈妈觉得头部不适,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脑震荡”。

休养时去看她,她认真地问:“你们看看,我的头有没有被夹扁?”看样子不像开玩笑。身为医生的陶斯亮

说:“没有,夹扁是不可能的事。”看着老人家将信将疑的神色,我的心里一沉。曾妈妈已是古稀之人,腿脚不复当年。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候,一个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坚持自己的信念,竟然显得特立独行,还有几分悲壮。 她的家居至今在我眼前仍浮现出那张铺在餐桌上的塑料布,那是一幅白地印着绿色图案的塑料台布,每天吃饭都要面对它。年深日久,中间已发黄、变脆,又被砂锅或水杯烫出许多烙印,终至有一天裂开口子。我本想,去商场挑选一幅漂亮的台布送给曾妈妈,但陶斯亮告诉我,那样的结果一定是被妈妈把新台布叠好后放进箱子里,她还会用旧台布。

有一天坐在餐桌前,忽然眼前一亮,台布上裂开的大洞没了,细看原来是曾妈妈把中间的破洞剪掉,又将尚未破碎的两头调到中间再缝起来,虽然短了一截儿却还能凑合。陶斯亮有一位台湾朋友来家做客,看看家中陈旧的沙发和摇晃的桌椅,一件像样的东西都没有,又发现了这块台布,大为惊讶地说:“没想到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这样过日子!’’

岂止半块台布,就是餐巾纸也被她撕成一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日渐富裕,家中餐桌上多了纸巾。曾妈妈认为取之于木材的纸巾用来太奢侈,她把每张纸巾都撕成半张,再叠成一摞备用。看她耐心地一张张地撕纸巾,我总觉得那动作背后有未曾言喻的象征意义。

平时来看望她的人不少,甚至门庭若市,有求她办事的,也有纯粹出于关心的,她一概热情招待。她深知自己曾任组织工作的敏感性。当客人临走时,曾妈妈最常见的送客动作就是骤然起身,一溜小跑、疾如迅风地追出门外,把客人送来的礼品坚决奉还。经过一番推拒,总是笑吟吟地婉谢。

有一年夏天,曾妈妈去北戴河,需要提前返回北京,她擅自买一张硬座票,既不叫司机又不坐中办的专列。当时我和陶斯亮都不在身边,听朋友说,他在人头涌动的车站遇到曾妈妈正站在大太阳地里排队,十分吃惊,连忙要带她去贵宾休息厅,曾妈妈硬是不肯,弄得他进退两难,不得不选择陪曾妈妈在那儿傻硒。

有六十多位朋友为曾妈妈举办了一次庆祝入党七十周年的活动。当主持人朗诵了一首真挚动人的赞美诗之后,曾妈妈接过话筒,向大家深鞠一躬,说了一番肺腑之言:“今天大家这样热烈地为我祝贺,我实在很惭愧,我为党做得太少,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员,我跟随党走过七十年,凭的是信仰、信心和坚强,从不动摇。”

我想,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因信仰而造就的集体性格:勇敢、忠贞、舍己为人、清廉正直、自律内省……这些也是人类社会对人格的审美共识,谁能说没有普甘价值!

1998年6月21日,曾妈妈走了。当我们清理遗嘱遗物时,发现许多个发黄的工资袋,每个袋里装着老人家每月省吃俭用省下的两三百或三四百元,而且每个袋都注有年份月份,排列有序,以示来源的清白。在遗嘱中说明把这些钱全部捐献。

看着那些发黄的工资袋,我热泪盈眶,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一张拼凑的塑料台布,还有曾妈妈把纸巾撕成一半的动作以及送客拒礼时的一溜小跑。我忱然有悟:这个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在常态生活中,刻意走向平凡,仿佛一池秋水般淡定安详,心清似水,净无杂尘。这位在战争年代百死一生的传奇女性,几乎用她的后半生去执着地迎接一场新的挑战——如何在和平岁月里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有删改)

【真题回放】本文题为“淡定的秋色”,曾妈妈的淡定本色,不仅表现在战争年代,也表现在和平年代。纵观全文,曾妈妈保持的共产党员的淡定本色是什么?文章结尾饱含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曾妈妈怎样的情感?(2011年吉林长春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这篇文章可划分为3个层次:第1段为第一层,总说传奇女性曾妈妈在和平岁月的常态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淡定本色,引领下文。第2~14段为第二层,具体记述了曾妈妈退休后的许多平凡小事。

第15段为第三层,总结全文,抒发真挚之情。在理清层次、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出曾妈妈的“淡定本色”了,即勤俭节约,廉洁无私。在回答第2问时,要特别留意文章结尾的“这个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如何在和平岁月里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这个饱含真情的感悟语句。这个画龙点睛之句,正是文章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淡定本色:勤俭节约,廉洁无私。结尾饱含深情地抒发了对曾妈妈这位“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的崇敬、敬仰之情。

4. 赏析人物形象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主旨往往是通过具体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理应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也就是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归纳出文章主旨。

例4. 当客人临走时,曾妈妈最常见的送客动作就是骤然起身,一溜小跑、疾如迅风地追出门外,把客人送来

的礼品坚决奉还。经过一番推拒,总是笑吟吟地婉谢。(选自理由《淡定的秋色——曾妈妈的平凡故事》)

【真题回放】精彩的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文中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曾妈妈的形象,请分析下面句子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几种方法?作用是什么?(2011年吉林长春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在写人记事的记叙中,作者往往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描写,从而刻画人物的形象。解答此类题,应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辨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句中运用了动作描写(“骤然起身”、“小跑”、“追出”“奉还”、“推拒”) 神态描写(“笑吟吟”), 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曾妈妈廉洁自守,体谅他人,礼貌得体的品格特点。

【参考答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 肖像描写(神态) 细节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曾妈妈廉洁自守,体谅他人,礼貌得体的品格特点。

在概括文章主旨时,不管从哪一方面切入,都应该从全局的视角来理解,不能一叶障目,只有对所给阅读材料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5. 分析文章意境

象征性的作品,总有感人至深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要善于从作品精心描绘的画面景物中,挖掘丰富的潜台词,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去探求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独特的自我”,与作品、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例5. 阅读王小玲《与一只蝶不期而遇》,回答问题。

与一只蝶不期而遇 王小玲

①一只翩然而至的蝶凝止于我的肩头。

②震颤的双翅微微收拢,轻踏花蕊的细足清香的立于我的颈项之侧。那里,是我最钟爱的开满淡紫蝴蝶兰旗袍左肩上含苞待放的一朵。

③轻轻侧过脸,与一只蝶对视,与一朵花的灵魂对视。

④我的目光应该是柔的是暖的,竟不敢直视这美丽的精灵,分明是一颗美到极致的精魂——我的心不堪美艳一击,在此时竟是如此的脆弱,强烈的痛感让我的目光也 A (灼伤、灼痛) 。

⑤那一袭紫黑的蝶衣,是上好的丝绸的质感,晕着点点的黄,若隐若现,不可碰触,不敢碰触。那般的高贵神秘那般的典雅脱俗。

⑥破茧,是为了寻找生命的花朵,用一身的美丽,用一生的痴情,短暂的生命不曾放弃过。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美,为了寻找美,为了展示美。

⑦因为美,而成为永恒,成为人们美的幻想和寄托。

⑧最美的梦境是蝴蝶梦;最美的纽扣叫蝴蝶扣;最美的戏服称做蝶衣;最美的舞姿喻为蝶翩跹;最美的爱情是化蝶而去的梁祝„„

⑨那么是谁,安排我在阳光的花影间与一只蝶相遇,让我灵魂的尖端随蝶的纤纤细足舞出春天的芬芳? ⑩你从哪里来?你又到哪里去?为着怎样一段生命的轨迹,在这一刻,神奇的静栖于我的肩头?

⑪静是禅。

⑫净是禅。

⑬仿佛冥冥命运中赐予我一瞬得天独宠的美丽,让我的心静在蝶翼的翩然中,让我的魂净在蝶衣的绮梦中;使我的生命经的住岁月最苛刻的吟读,让我在清晨花瓣的露珠上 B (构筑、构造) 水晶的房屋,安置我们的芳香的邂逅。

⑭不期而遇的蝶啊。

⑮颤动的双翅萌动一树花蕾,潮涌一河春汛。

⑯我将以心为桥,走进春天的脉络,将一朵最美的花融入生命。

⑰由此住进幸福的春天,永远的春天。

【真题回放】品味全文,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或感悟。(2011年四川南充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选文表面上是写“与一只蝶不期而遇”,实际上是说“我”遇到的是一种极致的美。如作者在第8段中这样写道:“最美的梦境是蝴蝶梦;最美的纽扣叫蝴蝶扣;最美的戏服称做蝶衣„„”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气势,突出蝴蝶的美,抒发对蝶的喜爱之情。又在第15段中恰当地运用“萌动”“潮涌”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蝶带给“我”的那种含苞欲放、生机蓬勃、春机无限的无穷的美的遐想,表达了“我”对美的追求

与向往。这就是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把生活中的美融入生命,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追求幸福的美好人生,追求永恒的美。

【演练提升】

记得刚入北大时我什么都很差,普通话不好,英语更是一塌糊涂。尽管我经过3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我落榜了两次,最后一次很意外地考进了北大。实际上我的英语水平很差,在农村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分班时,50个同学分成3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 班,一个月后,我就被调到了C 班,C 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毕业典礼上,我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5年干成的事我干10年,你们20年干成的事我干40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80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

有个故事说,能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北大有很多雄鹰式的人物,很多同学不需要太努力就能到达高峰。大家也都知道,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地上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要一年或两年。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的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

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只蜗牛。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思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选自俞敏洪《蜗牛人生》)

本文作者以个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道理,请把这个道理写在下面的横线 上。

【 参考答案】

本文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思想,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坚持下去,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


相关内容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 ...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作者:冯晓芹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2期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能准 ...

  • 教你怎样阅读现代文
  • 现代文阅读方法谈 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抓文章的中心主旨 许多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拿来一篇文章,费了好长一段时间从头读到尾,最后竟不知文中所言为何事.其实这些学生就是不掌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方法,不知怎样读懂文章. 古人读书在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其中一 ...

  • 如何进行归纳和概括--北京刘润
  • 如何进行总结和概括 刘 润 在平常的练习和考试中,学生答题经常出现下列一些问题:答案少点,答非所问,似是而非,车轱辘话,更有一些学生根本读不懂文章,答题无从下手.学生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一,语言的表达能力有问题,表述不到位.二,语文的知识点不全,不是按知识点回答问题.三,不能按分值.按要求设置答 ...

  • 第21课[大雁归来]教案
  •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缄默.窥探.狩猎.顾忌.凋零.滑翔"等词的读音,字形并学会运用. 2.通过学习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归纳要点,训练概括.理解能力.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 ...

  • 初中英语阅读技巧训练
  • [摘 要]本文主要浅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如何进行阅读技巧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技巧:课堂教学:阅读能力 抓好英语阅读训练,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而且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动机和信心,体会到学习英语的意义和 ...

  • 游褒禅山记(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游褒禅山记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 ...

  • 初中生写记叙文
  •   初中生如何写好记叙文--记叙文浅析 最近,我们班写了一篇作文. 在改作文的时候,我充分认知到初一学生的厉害:题目是我最高兴的事,可是全文写的都是流水账:题目是最难忘的事,可是全文写的都是星期天是怎么过的....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题目,学生的文章都写成了完全的"记叙文", ...

  • 如何有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 如何有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作者:马秋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9年第01期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运用口义语言接收对方信息,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方的过程,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口语交际的这些独特性使之与阅读和写作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