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一、马恩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点正式出现于他1811 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的一段话。马克思这样写道:“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1)科学社会主义的预言与现实革命生活的反差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

1848年欧洲革命也并未发生马克思所预想的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反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普遍繁荣的局面,工人运动一度转入低潮。特别是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给个不但没有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反而是各种矛盾激化起来,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877年爆发的俄土战争进一步加剧了革命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将视线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如何展开? 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 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 世纪80 年代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2)俄国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有特殊历史发展道路的主张的影响

从19 世纪50 年代起,俄国的一部分平民知识分子,特别是后来的民粹派思想家,根据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哈特斯特豪森在游历俄国时发现的村社土地公有制,竭力证明俄国由于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可以避免西方国家所经历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到共产主义社会,而这种新社会的支点就是村社土地公有制。

民粹派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但鼓舞了俄国一代革命者,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而且引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极大关注。

(3)《资本论》中“历史必然性”与俄国社会发展前景的关系问题需要回答

1877年10 月《, 祖国纪事》杂志登载了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的一篇时评《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这篇文章认为《, 资本论》中的描述表明,马克思不赞成俄国人为他们的祖国寻找一条不同于西欧已经走过并且正在走着的发展道路。

1881 年2 月,“劳动解放社”成员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请他谈谈俄国历史发展趋势与前景问题,特别是他对俄国农村公社命运的看法。“假如你能说明你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的看法和对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给予我们的帮助会是多么大。”〔1〕

无论是米海洛夫斯基的时评,还是查苏利奇的请教,他们都是出于同一个问题,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运动的必然性与俄国社会发展前景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是说,一方面“历史必然性”是否适用于一切民族,一切民族是否注定要走西欧各国所走的道路;另一方面,俄国社会究竟应该走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路。这无疑是对马克思的一次重大挑战,这一挑战引发了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全新设想。

马恩的这种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1881和《〈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1882等晚年著作中有多次论述。

马克思从1881年2 月底至3 月初写了复信的四份草稿,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农村公社性质和历史命运的观点,集中论述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二、内涵

由于俄国农村公社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同处一个时代,俄国有可能通过革命而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来恩格斯把马克思的这一设想上升为一切经济落后国家“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的理论。

这一理论蕴涵着以下几方面内涵:

1.“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涵义:指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灾难。

“卡夫丁峡谷”的典故出自于古罗马史。公元前321 年,意大利中部山区部落在卡夫丁峡谷大败罗马军队,然后他们迫使失败了的罗马军人接受“在车轭下通过”的耻辱,以表示自己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此后,人们就借此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马克思借此比喻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经历。马克思提出“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则是指俄国农村公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绕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 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可以超越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过程,一般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演进这样一个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然而个别国家和地区由于某些历史环境的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经过某一个甚至数个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较高级的阶段。社会发展并不只是一个模式的一元线性决定论。

马克思在晚年研究俄国和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时, 却没有固定在这五个阶段上, 而是一再重申他在《资本论》中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制度产生的道理, 只限于西欧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原因,19 世纪80 年代的俄国农村公社就有这种可能。

3.与资本主义相连的发达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是不可以跨越的

这种跨越仅仅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的成果。并不是说,从公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可以不经过生产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恰恰相反,只有吸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才有可能实现这种跨越。

4.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

从原始土地公有制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不经过公社瓦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跨越,这是有条件的。

第一,内在的经济条件,即俄国农村公社中的公有制。马克思指出,西欧发生的历史运动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私有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所以必须以公有制来代替这种私有制。而在俄国,土地从来没有成为俄国农民的私有财产。俄国所存在的这种公有制的因素可以使俄国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迂回(或充分发展) 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俄国农村公社既不同于东印度的农村公社,也不同于西欧的农村公社,俄国农村公社具有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二重因素。俄国的农村公社所有制是一种保存着土地公有制的特殊

社会形态, 在发展上有以下三种优势: (1) 土地公有制使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他们已经采用了集体行动的方式,公社有可能直接地、逐渐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

(2) 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并且农民已经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3) 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可以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因此,俄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 从而向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最高形式过渡。而使公社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第二,政治条件,即需要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援助和俄国自身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通过俄国革命来推翻沙皇的专制制度,从而消除各个方面对公社的破坏,以保证公社的自由发展。虽然俄国农村公社中存在着公有制因素,但如果没有无产阶级革命,其中的公有制因素将会和其他欧洲的国家一样受到破坏从而转变为私有制。那么俄国将会“和尘世间的一切民族一样”,陷入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遭受资本主义的一切苦难和波折。而事实上俄国农村公社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欧洲其他国家正力求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打破资本主义的枷锁。如果这时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适时发生,在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援助下,俄国农村公社的公有制成分将会保留下来,并发展为更高级的公有制形式,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起点。

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生产的同时存在,这既是俄国公社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又是俄国社会能够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跨越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三,时代与物质条件,即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从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即文明成果。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要求和资本主义同处一个时代的俄国,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不断地发展自己,从而超越资本主义。即“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第四, 这种跨越如果获得成功,无产阶级就可以免除遭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造成的灾难,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成果“, 成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直接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无产阶级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因素”,促进社会的发展。

上述条件对于俄国社会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来说,都是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缺少任何一项条件俄国都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5.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对于其他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同样适用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意义并不止于此,它还包含了更深的含义: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依据本身的条件不经过资本主义道路跨入社会主义;第二、跨过卡夫丁峡谷进入的社会主义是“有待于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这一丰富内涵,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了进一步的补充。第一,恩格斯阐明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东方落后国家发展的共同规律。恩格斯把马克思这一观点由俄国扩展到一切非资本主义的落后国家,由—种特定的特殊发展道路引申为对东方落后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发展道路。恩格斯进一步揭示了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它可以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不必再重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走过的道路,而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只要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给予积极支持,就有这种可能。

第二,恩格斯强调西欧无产阶级革命是东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恩格斯在谈到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则更加突出地强调需要有一定的国际条件,甚至把这种国际条件看作是农村公社能否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先决条件。他认为,只有当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才能援助俄国农村公社完成向高级形式的公有制过渡的艰巨历程。“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之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个革命会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其中也为他们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其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资”,公社“有可能变成确实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那么这正

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在现实中有没有实现

验证说,无关说。

19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就俄国公社所做的结论是:只要俄国革命能推翻沙皇政府,使得俄国公社土地公有制得以维护,同时引发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那么俄国公社就能够成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支点,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的磨难和痛苦而享受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到了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俄国公社已经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已经在俄国发展起来,恩格斯认为在这种条件下,跨越“卡夫丁峡谷”已不可能。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19 世纪70 - 80 年代所提出的俄国公社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20 世纪初发生十月革命和这个中期发生的中国革命无直接的关系,不能搞牵强附会。其次,根据马克思的设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国家必定是前资本主义国家,如果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存在“跨越”的问题。俄国在十月革命前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公认的事实。至于中国和马克思设想的俄国情况相比更为不同。革命前的中国已经存在相当数量的资本主义,根据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前资本主义国家,三座大山最重要的一座就是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不同于俄国的农村公社,革命胜利后也没有直接成为共产主义的生长点。

“验证说”将俄国从初步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视作跨越,这一点是可取的。俄国经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很短(十月革命距1861 年农奴制改革只有50 多年,距马克思正式提出“跨越”设想的1881 年只有30 多年) ,俄国没有经历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这是世人公认的史实。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取得的,这一点不同于马克思早年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西欧发达国家取胜的设想,而与其晚年的设想有相通之处。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俄国社会发展的跨越这种意义上说,“验证说”确有一些道理。但是,“验证”之类的提法恐怕值得商榷。众所周知,俄国农村公社在一定条件下不必自杀,而由前资本主义跨越资本主义获得新生,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对俄国革命予以支持,这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原本内涵,忽视这一点而简单地将十月革命的胜利看作是对马克思设想的具体实现或验证,难免显得有些牵强,因而也就缺乏说服力。

一方面,列宁继承和坚持马克思晚年设想关于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发展,并要积极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宝贵思想。另一方面,列宁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突破马克思晚年设想的某些具体内容的时代局限,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设想。首先,他把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思考,转变成为对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的思考;其次,他突破马克思晚年设想关于俄国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并互为信号的“共同胜利论”,提出“一国胜利论”,并领导俄国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三,他及时而正确地总结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经验教训,领导制订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突破了马克思晚年设想所内含的直接过渡思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进行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益尝试;等等。因此,无论是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所表现的特点看,还是从列宁与马克思有关思想的关系看,就马克思“跨越”设想与十月革命胜利的关系而言,既不能将后者看作是对前者的简单验证或具体实现,也不能认为两者绝对无关。笔者认为,可以将后者看作是前者已经深化和发展了的一种实现形式,当然还可能有其他更为恰当的表述方法,这是可以讨论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二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东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那种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想的直接验证,以俄国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胜利来验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跨越论”思想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启示和意义

第一,正确认识跨越和不可跨越的关系。制度上可以跨越,但资本主义取得的巨大生产力 物质文明不可以跨越, 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世界历史观点,普遍交往,开放,资本主义扬弃,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

第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

马克思的“跨越思想”对于我们如何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过去人们在研究“跨越思想”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前半句“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没有注意到后半句“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这十分明确地说明了马克思已经有了利用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的思想。因此,跨越“卡夫丁峡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俄国和中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马克思当时研究的俄国情况与后来的俄国和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1) 和西欧资本主义相比都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迫切需要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2) 和资本主义同时并存,而且现在又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这样的有利国际环境,像俄国农村公社一样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为它提供了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扩大同西方各国的经贸往来,其意义也正在于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还有5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社会发展方面都处弱势。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吸取营养,如何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实现政治制度上的跨越,而且实现社会发展方面的跨越,就成为我们今后关注的重要问题。

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一、马恩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点正式出现于他1811 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的一段话。马克思这样写道:“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1)科学社会主义的预言与现实革命生活的反差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

1848年欧洲革命也并未发生马克思所预想的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反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普遍繁荣的局面,工人运动一度转入低潮。特别是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给个不但没有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反而是各种矛盾激化起来,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877年爆发的俄土战争进一步加剧了革命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将视线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如何展开? 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 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 世纪80 年代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2)俄国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有特殊历史发展道路的主张的影响

从19 世纪50 年代起,俄国的一部分平民知识分子,特别是后来的民粹派思想家,根据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哈特斯特豪森在游历俄国时发现的村社土地公有制,竭力证明俄国由于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可以避免西方国家所经历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到共产主义社会,而这种新社会的支点就是村社土地公有制。

民粹派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但鼓舞了俄国一代革命者,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而且引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极大关注。

(3)《资本论》中“历史必然性”与俄国社会发展前景的关系问题需要回答

1877年10 月《, 祖国纪事》杂志登载了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的一篇时评《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这篇文章认为《, 资本论》中的描述表明,马克思不赞成俄国人为他们的祖国寻找一条不同于西欧已经走过并且正在走着的发展道路。

1881 年2 月,“劳动解放社”成员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请他谈谈俄国历史发展趋势与前景问题,特别是他对俄国农村公社命运的看法。“假如你能说明你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的看法和对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给予我们的帮助会是多么大。”〔1〕

无论是米海洛夫斯基的时评,还是查苏利奇的请教,他们都是出于同一个问题,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运动的必然性与俄国社会发展前景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是说,一方面“历史必然性”是否适用于一切民族,一切民族是否注定要走西欧各国所走的道路;另一方面,俄国社会究竟应该走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路。这无疑是对马克思的一次重大挑战,这一挑战引发了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全新设想。

马恩的这种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1881和《〈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1882等晚年著作中有多次论述。

马克思从1881年2 月底至3 月初写了复信的四份草稿,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农村公社性质和历史命运的观点,集中论述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二、内涵

由于俄国农村公社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同处一个时代,俄国有可能通过革命而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来恩格斯把马克思的这一设想上升为一切经济落后国家“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的理论。

这一理论蕴涵着以下几方面内涵:

1.“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涵义:指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灾难。

“卡夫丁峡谷”的典故出自于古罗马史。公元前321 年,意大利中部山区部落在卡夫丁峡谷大败罗马军队,然后他们迫使失败了的罗马军人接受“在车轭下通过”的耻辱,以表示自己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此后,人们就借此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马克思借此比喻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经历。马克思提出“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则是指俄国农村公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绕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 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可以超越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过程,一般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演进这样一个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然而个别国家和地区由于某些历史环境的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经过某一个甚至数个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较高级的阶段。社会发展并不只是一个模式的一元线性决定论。

马克思在晚年研究俄国和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时, 却没有固定在这五个阶段上, 而是一再重申他在《资本论》中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制度产生的道理, 只限于西欧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原因,19 世纪80 年代的俄国农村公社就有这种可能。

3.与资本主义相连的发达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是不可以跨越的

这种跨越仅仅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的成果。并不是说,从公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可以不经过生产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恰恰相反,只有吸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才有可能实现这种跨越。

4.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

从原始土地公有制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不经过公社瓦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跨越,这是有条件的。

第一,内在的经济条件,即俄国农村公社中的公有制。马克思指出,西欧发生的历史运动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私有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所以必须以公有制来代替这种私有制。而在俄国,土地从来没有成为俄国农民的私有财产。俄国所存在的这种公有制的因素可以使俄国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迂回(或充分发展) 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俄国农村公社既不同于东印度的农村公社,也不同于西欧的农村公社,俄国农村公社具有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二重因素。俄国的农村公社所有制是一种保存着土地公有制的特殊

社会形态, 在发展上有以下三种优势: (1) 土地公有制使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他们已经采用了集体行动的方式,公社有可能直接地、逐渐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

(2) 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并且农民已经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3) 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可以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因此,俄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 从而向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最高形式过渡。而使公社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第二,政治条件,即需要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援助和俄国自身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通过俄国革命来推翻沙皇的专制制度,从而消除各个方面对公社的破坏,以保证公社的自由发展。虽然俄国农村公社中存在着公有制因素,但如果没有无产阶级革命,其中的公有制因素将会和其他欧洲的国家一样受到破坏从而转变为私有制。那么俄国将会“和尘世间的一切民族一样”,陷入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遭受资本主义的一切苦难和波折。而事实上俄国农村公社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欧洲其他国家正力求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打破资本主义的枷锁。如果这时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适时发生,在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援助下,俄国农村公社的公有制成分将会保留下来,并发展为更高级的公有制形式,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起点。

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生产的同时存在,这既是俄国公社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又是俄国社会能够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跨越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三,时代与物质条件,即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从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即文明成果。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要求和资本主义同处一个时代的俄国,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不断地发展自己,从而超越资本主义。即“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第四, 这种跨越如果获得成功,无产阶级就可以免除遭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造成的灾难,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成果“, 成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直接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无产阶级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因素”,促进社会的发展。

上述条件对于俄国社会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来说,都是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缺少任何一项条件俄国都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5.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对于其他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同样适用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意义并不止于此,它还包含了更深的含义: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依据本身的条件不经过资本主义道路跨入社会主义;第二、跨过卡夫丁峡谷进入的社会主义是“有待于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这一丰富内涵,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了进一步的补充。第一,恩格斯阐明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东方落后国家发展的共同规律。恩格斯把马克思这一观点由俄国扩展到一切非资本主义的落后国家,由—种特定的特殊发展道路引申为对东方落后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发展道路。恩格斯进一步揭示了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它可以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不必再重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走过的道路,而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只要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给予积极支持,就有这种可能。

第二,恩格斯强调西欧无产阶级革命是东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恩格斯在谈到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则更加突出地强调需要有一定的国际条件,甚至把这种国际条件看作是农村公社能否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先决条件。他认为,只有当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才能援助俄国农村公社完成向高级形式的公有制过渡的艰巨历程。“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之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个革命会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其中也为他们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其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资”,公社“有可能变成确实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那么这正

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在现实中有没有实现

验证说,无关说。

19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就俄国公社所做的结论是:只要俄国革命能推翻沙皇政府,使得俄国公社土地公有制得以维护,同时引发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那么俄国公社就能够成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支点,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的磨难和痛苦而享受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到了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俄国公社已经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已经在俄国发展起来,恩格斯认为在这种条件下,跨越“卡夫丁峡谷”已不可能。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19 世纪70 - 80 年代所提出的俄国公社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20 世纪初发生十月革命和这个中期发生的中国革命无直接的关系,不能搞牵强附会。其次,根据马克思的设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国家必定是前资本主义国家,如果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存在“跨越”的问题。俄国在十月革命前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公认的事实。至于中国和马克思设想的俄国情况相比更为不同。革命前的中国已经存在相当数量的资本主义,根据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前资本主义国家,三座大山最重要的一座就是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不同于俄国的农村公社,革命胜利后也没有直接成为共产主义的生长点。

“验证说”将俄国从初步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视作跨越,这一点是可取的。俄国经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很短(十月革命距1861 年农奴制改革只有50 多年,距马克思正式提出“跨越”设想的1881 年只有30 多年) ,俄国没有经历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这是世人公认的史实。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取得的,这一点不同于马克思早年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西欧发达国家取胜的设想,而与其晚年的设想有相通之处。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俄国社会发展的跨越这种意义上说,“验证说”确有一些道理。但是,“验证”之类的提法恐怕值得商榷。众所周知,俄国农村公社在一定条件下不必自杀,而由前资本主义跨越资本主义获得新生,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对俄国革命予以支持,这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原本内涵,忽视这一点而简单地将十月革命的胜利看作是对马克思设想的具体实现或验证,难免显得有些牵强,因而也就缺乏说服力。

一方面,列宁继承和坚持马克思晚年设想关于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发展,并要积极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宝贵思想。另一方面,列宁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突破马克思晚年设想的某些具体内容的时代局限,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设想。首先,他把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思考,转变成为对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的思考;其次,他突破马克思晚年设想关于俄国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并互为信号的“共同胜利论”,提出“一国胜利论”,并领导俄国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三,他及时而正确地总结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经验教训,领导制订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突破了马克思晚年设想所内含的直接过渡思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进行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益尝试;等等。因此,无论是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所表现的特点看,还是从列宁与马克思有关思想的关系看,就马克思“跨越”设想与十月革命胜利的关系而言,既不能将后者看作是对前者的简单验证或具体实现,也不能认为两者绝对无关。笔者认为,可以将后者看作是前者已经深化和发展了的一种实现形式,当然还可能有其他更为恰当的表述方法,这是可以讨论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二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东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那种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想的直接验证,以俄国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胜利来验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跨越论”思想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启示和意义

第一,正确认识跨越和不可跨越的关系。制度上可以跨越,但资本主义取得的巨大生产力 物质文明不可以跨越, 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世界历史观点,普遍交往,开放,资本主义扬弃,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

第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

马克思的“跨越思想”对于我们如何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过去人们在研究“跨越思想”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前半句“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没有注意到后半句“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这十分明确地说明了马克思已经有了利用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的思想。因此,跨越“卡夫丁峡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俄国和中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马克思当时研究的俄国情况与后来的俄国和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1) 和西欧资本主义相比都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迫切需要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2) 和资本主义同时并存,而且现在又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这样的有利国际环境,像俄国农村公社一样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为它提供了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扩大同西方各国的经贸往来,其意义也正在于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还有5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社会发展方面都处弱势。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吸取营养,如何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实现政治制度上的跨越,而且实现社会发展方面的跨越,就成为我们今后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关内容

  • 卡夫丁峡谷
  • 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专指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落后地区如何跨越社会阶段实现飞跃,这是可行的吗?马克思认为理论上可能,但要吸收资本主义阶段全部的优秀的文明成果. 不过理论上可行,不代表实践上就一定成功,整个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可以说都在做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试验,不 ...

  •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XXX (河海大学 XXXXX学院 XX四班 XXXXXX)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立足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绽放的时代之花.准确把握中 ...

  • 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
  • 今年是我国建国六十二周年,在这六十二年间我国既经历了周边战火的洗礼,也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动荡,更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这六十二年间,对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我们也从过去简单的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的认识中走了出来,邓小平和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正确定义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 ...

  • 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 200 4年4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IALSCIENCE 第22卷第2期 OF罪A磙壤l糯翳疆 Apr.,2004 聪.22No.2 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单晓铭 l盒堆大学镪贸学院,浙江众华321017l [摘要]以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理论和现实存在为依据, ...

  •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与[人类学笔记]的内在关系
  • 作者:冯景源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年07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理论论证时,非常重视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研究,特别注重他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但在这种研究中,有的论者往往把<人类学笔记>称作马克思 ...

  • 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生产力发展
  • 马克思主义论文:论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发展 [中文摘要]在经济文化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何充分吸收先进国家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问题做出过许多科学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东 ...

  • 毛概三千字
  • 浅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为什么选 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当我们在讲到为什么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时候,我们有一句传统的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句简单的话如果加以理解的话,好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社会主义因而就诞生了,很快在中国诞生了,实际上总体来看并没有那么容 ...

  • 论中国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_闭伟宁
  • 论中国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 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闭伟宁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形态跨越发展不仅具备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而且也具备了充分的现实条件.前 者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宏观上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中观上是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多线性的思想和跨越"卡夫丁峡谷" ...

  • 当代俄罗斯法治国家构建的文化探寻
  • 当代俄罗斯法治国家构建的文化探寻 杨昌宇 2011-02-04 16:11:16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2期 [内容提要] 当代俄罗斯法治国家的定位已无可置疑,但专制主义的传统使西化法治在俄罗斯的生成举步维艰.俄罗斯国家历史深层积淀形成的文化传统,即俄罗斯思想既是法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