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现代诗歌

40年代现代诗歌

冯至和穆旦等

• 一、冯承植 ,河北涿县人,1921 入北大预科,1927 本科毕业,去哈尔滨教中学,

1930 留学德国,1935 回国,1938 到昆明,进西南联大任教授。

他的早期诗集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代表作《我是一条小河》《蛇》《迟迟》等。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41 写27首,集为《十四行集》,为中国最优秀的哲理诗。

• 《十四行集》是“沉思的诗”。诗人从日常生活及普通事物中发现哲理,加以吟诵,

把现代哲理诗推向高峰。诗人在村童农妇、飞虫小草、树木小狗等被忽视的日常事物中融入独特的生命体验,表达出达观的宇宙和人生观。

• 十四行诗歌形式早已进入中国,冯至加以改造,使其“可以在中国诗里活下去”,“建

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朱自清语)。

二、穆旦

40年代初在昆明活跃着一群现代派诗人,穆旦(查良铮1918-1977)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后来成为中国新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后因出国而辍笔。1976 又写出最优秀的抒情诗。他也是最好的诗歌翻译家

• 中国新诗派“综合” 是这一诗派的核心观念, 指的是现实、 象征与玄学的综合。 • 其中“现实”既是时代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包括人的内心世界; “玄学”是指

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 象征则表现于暗示含蓄。 此一诗派惯常将意象与思想凝合, 传统的主观抒情让位于戏剧性的客观化处理。

• 穆旦诗用冷酷的笔调深入心灵做严峻的自我拷问,揭露出现代人“丰富的痛苦”,显

得异常深刻。《出发》是这方面的代表。《诗八首》从恋爱中也看出“火灾”。他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描写令人读之发颤!

• 穆旦又是能够在最困苦的时刻看到了曙光的人,《赞美》通过对老农的劳作的描写欢

呼:“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穆旦诗难于理解,理解了则意味无穷。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我国著名戏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 曹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过黎元洪秘书等

职,能善诗书。曹禺幼年丧母。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37年发表《原野》。

•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后《原野》

诞生,《北京人》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4部剧本被称为曹禺的4大剧作。《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等。

•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二、四大剧作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当曹禺沿着这条路线去写作时,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醒,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时,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

(一)《雷雨》

作品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与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而这又是他30年前的错误造成的,各种矛盾聚集爆发,轰毁了他的家。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

开了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人物

• 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

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运无情的审判。

• 繁漪是一个旧式的女性,由于生活的局限而阴郁,但她聪明、美丽,在被压抑中试

图追求自由和爱情;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

• 《雷雨》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与残酷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悲

剧性。

• 主题:人生的挣扎与残酷。

• 雷雨》对挣扎和残酷的表现:周萍——四凤;繁漪——周萍;周冲——四凤;周朴园

——繁漪(现实);周朴园——鲁侍萍(情感);“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然而,“愈挣扎,愈深深地陷入在死亡的泥沼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这种带有神秘的宿命论的无知力量对命运的把持更加增添了戏剧情节的残酷。

• 《雷雨》意象:郁闷。雷雨前的盛夏天气,暗示的是一种情绪、心理、性格和一种

生命的存在方式。《雷雨》的人物都陷入一种欲望与追求的“情热”之中,人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渴求与走向自毁之路。人在性、情欲、忏悔、破坏中生存,这些力量的聚积,超常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的压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使戏剧中人物表现出雷雨似的性格,预示着一场毁灭性的“雷雨”的到来。

• 序幕和尾声在整个戏剧中的意义:对悲剧情节的消解,符合传统的欣赏习惯,同时,

让观众远距离观照戏剧情节,使之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达到对观众情感的净化、升华和超越。这种结构,有传统中国戏剧的痕迹,有借鉴了西方戏剧的手法,使观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凸现舞台的地位。目的是将观众交还到现实中来。 • 艺术特征:情节连贯、紧凑,曲折,冲突富于戏剧化;

• 语言简练,个性化,富于潜台词;

• 戏剧场景具有象征性和诗意特征。

(二)《日出》

• 《日出》:表现的是现代大都市的众生像,对“不足者”和“有余者”两个对立世界

的表现,是对人挣扎困境的描写,人处于一种被捉弄和自然的淘汰之中,进入大都市的人们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大都市。戏剧在高等大旅馆和下等妓院展开,作者对“不足者”是同情多于嘲讽,对“有余者”是嘲讽多于同情。

• 陈白露是一个厌恶一切而又追求物质享受,清醒而又糊涂,热情而又冷漠,玩世不

恭而又空虚绝望性格矛盾的交际花典型,是一个被社会毁灭,挣扎不出来的女性。表现了现代社会女性生存的艰难和女性因为自身弱点而导致的悲剧性。

• 上层社会:潘月亭,张乔治,顾八奶奶,黑八

• 下层社会:翠喜,小东西,黄省三,

• 介于两者之间:陈白露,李石青,方达生

• 中心事件:陈白露试图搭救小东西。

• 一. 上层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

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 二、描绘“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

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 日出》控诉“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社会现实。“天堂”与“地狱” 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天堂还是地狱都充满了痛苦、挣扎、血泪。陈白露想过豪华而有尊严的生活,“小东西”想摆脱蹂躏,翠喜想光明的做人,李石清想向上爬,黄省三想养活全家,潘月亭想越做越大……谁的“挣扎”都没逃脱“残酷”的命运。

• 社会悲剧:

• 《日出》在情节上追求生活化,这点不同于《雷雨》的非现实性。

(三)《原野》

• 《原野》:蛮强生命毁灭的悲剧。现实的复仇与人物灵魂挣扎的复仇之间的矛盾,将

生命置入另外一种环境进行观照和思考。属于心理的悲剧。以仇虎复仇在道德、情感、伦理、欲望等多方面的矛盾来表现和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复仇背后写的是人性,戏剧情节是超逻辑的,不富于舞台的表演性。

• 《原野》写复仇者的沉重心理负担,说明冤冤相报永无出路。仇虎为报家仇杀死了

大星和小黑子,使焦家断了血脉。自己也没逃脱死亡命运。在这场仇杀中,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感人。

• 金子是繁漪的化身,都是被禁锢的对象,金子是被财主禁锢,繁漪是被资本家禁锢。

金子的野性强于繁漪,金子没有撕裂的灵魂,因此就没有太多的痛苦,人生选择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的,金子的爱是灵肉统一,灵肉并存、灵肉对等的。

• 艺术特征:整个戏剧借鉴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手法,具有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复

杂的刻画了人的心理世界;强烈的散文化、诗化抒情特征。

(四)《北京人》

• 《北京人》:以三十年代北平城中一个处于解体过程中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为背景,充

分展示了处于新旧交替历史时代各种人物之间表面和内在的矛盾冲突。是对日常生活表面形态的关注,是对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关注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升华。通过对没落贵族和封建士大夫文化熏陶的曾文清的“生命的空壳”的

探索,同时对历史北京文化进行了历史的批判和否定。

• 《北京人》展示家道处于衰落中的人的精神与生存挣扎。曾老太爷要守住他钱袋和

棺材,曾思懿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并维持家政,曾文清想继续少爷的生活而不得,愫方愿意为人奉献终致失望出走。一家人为了生存勾心斗角,用尽心思,吵嚷嚷,乱哄哄,最后死的死,走的走,留下的则没有生存的能力。剧作和《雷雨》一样,揭示人的生存本能和自私本性及争斗本领。

• 戏剧重点的表现了封建家庭背后强大的伦理力量对人的控制,以及心理、情感上对

家庭的依附性。

• 伦理是人逐渐摆脱其自然属性走向理性和成熟的标志,是对自然关系和无序的克服,

但过于强大和严格的伦理关系,又桎梏了人,使其丧失了自由,于是,反抗封建家庭和社会伦理成为了一件艰难的事情。

三、曹禺的杰出贡献

• 1、创作了既可演出,又可阅读的剧本,把中国话剧推向了成熟。

• 2、树立了中国话剧的高峰,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 3、把人的心灵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睹之惊心动魄。

• 4、多种艺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创造了戏剧的艺术典范。

• 曹禺戏剧的美学特征

• 完整绵密的戏剧的结构;

• 浮雕式的人物性格;

• 准确、深刻、富于表现力的戏剧语言;

• 浓郁的诗意;崇高美的美学风格。

丁玲及其小说

• 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30年代有《韦护》、《水》。延安时

期《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较优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实践毛泽东《讲话》的成果。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丁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1927年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30年加入左联,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1932年入党,1933年被国民党绑架,1936年经营救出狱,同年底进入陕北,曾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50年代曾任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编过《人民文学》、《文艺报》。1955年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成员,1957年又被错化为右派,1958年去北大荒劳动,文革中在监狱中度过了五年,1979年复出文坛。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女作家,《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为中国现代文学获得了世界声誉。小说创作的特点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善于细腻的心里描写,对女性复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现,文风犀利直露,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有机结合

• 丁玲的创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1、20年代末期

• 2、左联时期

• 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 在1930年加入左联以前,先后出版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9

年)、《一个女人》(1930年)三个短篇小说集。充满了五四以来新女性要求解放的精神,继承了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大胆地描写了她们精神的苦闷和由此而来的反封建叛逆性格,表现出鲜明的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也流露出较浓的感伤和低沉情绪。

• 《梦珂》写的是五四新女性走入生活后的苦闷和彷徨。《莎菲女士的日记》是这个时

期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大胆直露的心灵和性心理描写,莎菲想追求异性爱情来排解苦闷而不得,最终走向了颓废。调子低沉,风格冷隽。

• 女性解放意识,女性的自主意识,丁玲的女性主义意识突出表现为个性解放,觉醒

的女性意识(对女性潜在性意识的发掘和表现),

• 如果说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丁玲的莎菲却是清醒地发现了男性中心社会男性意识中心男性本质的空洞。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形象极其社会文化意义:

莎菲:叛逆,觉醒的现代女性

毓芳:虽为现代女性,但骨子里依然有着传统的意识。

苇弟:虚弱,个性柔弱的男性

凌吉士:徒有其表,内心空虚的浮夸男子

左联时期

创作题材不断扩大,革命倾向更加明显。作品主要收入《一个人的诞生》、《水》、《夜会》等短篇小说集中,中篇《一九三○年春上海》,长篇《韦护》、《母亲》等。由于受左倾思潮和革命文学机械论的影响,作品艺术性水准不高。《水》标志着创作的转变,它是左联所倡导的新小说的萌芽,继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抗战时期

• 自我心灵世界更为扩大和充实。作品收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一年》、《我在霞

村的时候》等集子,写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注重用现代意识对生活进行综合的考察,表现新人物、新思想、新气象,较少当时普遍作家简单化、图解化生活的倾向,增加了社会批判意识。

• 启蒙意识的再现

• 延安时期的作品,对延安社会存在的问题的批评,重申启蒙的重要性。 杂文《三八节有感》

• 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人满意的。她们不能同一个男同志比较接近,

更不能同几个都接近。她们被画家们讽刺:“一个科长也嫁了么?”诗人们也说:“延安只有骑马的首长,没有艺术家的首长,艺术家在延安是找不到漂亮的情人的。”然而她们也在某种场合聆听着这样的训词:“他妈的,瞧不起我们老干部,说是土包子,要不是我们土包子,你想来延安吃小米!”但女人总是要结婚的。(不结婚更有罪恶,她将更多的被作为制造谣言的对象,永远被污蔑。)

• 不是骑马的就是穿草鞋的,不是艺术家就是总务科长。她们都得生小孩。小孩也有

各自的命运:有的被细羊毛线和花绒布包着,抱在保姆的怀里,有的被没有洗净的布片包着,扔在床头啼哭,而妈妈和爸爸都在大嚼着孩子的津贴,(每月25元,价值二斤半猪肉)要是没有这笔津贴,也许他们根本就尝不到肉味。然而女同志究竟应该嫁谁呢,事实是这样,被逼着带孩子的一定可以得到公开的讥讽:“回到家庭了的娜拉。”而有着保姆的女同志,每一个星期可以有一天最卫生的交际舞。虽说在背地里也会有难比的诽语悄声的传播着,然而只要她走到那里,那里就会热闹,不管骑马的,穿草鞋的,总务科长,艺术家们的眼睛都会望着她。这同一切的理论都无关,同一切主义思想也无关,同一切开会演说也无关。然而这都是人人知道,人人不说,而且在做着的现实。

• 而离婚的口实,一定是女同志的落后。我是最以为一个女人自己不进步而还要拖住• • • • • • •

她的丈夫为可耻的,可是让我们看一看她们是如何落后的。她们在没有结婚前都抱着有凌云的志向,和刻苦的斗争生活,她们在生理的要求和“彼此帮助”的蜜语之下结婚了,于是她们被逼着做了操劳的回到家庭的娜拉。

• 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

我不必说大家都懂的。而且,一定在今天会有人演说的:“首先取得我们的政权”的大话,我只说作为一个阵线中的一员(无产阶级也好,抗战也好,妇女也好),每天所必须注意的事项。

《我在霞村的时候》

• 1941年,丁玲发表了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这篇小说写的是贞贞的故事。贞贞

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子,她与村里一个叫夏大宝的青年自由恋爱,决不服从家庭的包办婚姻。为此她进了修道院。但正遭日本人扫荡,贞贞不幸被掳走,做了慰安妇,也因此成了我方的情报员。她受尽折磨,得了严重的妇科病。后被我方解救出来。当她回乡探亲时,受到乡亲的蔑视和冷眼。在乡亲眼里,贞贞是一个不知廉耻的破鞋。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到边区开展工作的知识女性(丁玲的代言人),她对贞贞的处境,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对贞贞周围那些冷漠的群众、愚昧的言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批判。

《在医院中》

• 1941年,丁玲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小说记述从国统区来投奔革命的知识青年

陆萍在延安的经历。陆萍毕业于上海产科医院,像一切热血青年一样,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被分配到一所医院工作。医院管理混乱、不少医护人员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不懂护理知识。医院对病人也敷衍塞责,轻率地就给病人截肢。病房的卫生没人打扫,病人的苦痛没人过问。人们感兴趣的,倒是捕风捉影地制造谣言,传播绯闻。陆萍以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向领导呼吁,却被领导认为她是知识分子的骄傲自大,看不起工农出身的领导和同事,结果遭来更多的误解和批评,被扣上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帽子。最后陆萍身心俱疲地离开这所医院,学习去了。

•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写解放区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推翻封建地主反动统治的斗

争中逐渐觉悟的艰难过程和焕发出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当时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把人置于政治的、经济的、阶级的、血缘的、道德的、家庭的、文化的关系中予以表现。写出了农民在土地改革中的心灵波动和翻身农民的共同的心灵轨迹。表现农民经济上和思想意识上的翻身。具有题材上的重大性、及时性和尖锐性。

•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解放区写土地改革斗争第一部成功的小说。描绘了农村复

杂的阶级关系。成功塑造了各类人物形象和一批成长中农民的形象,为后来工农兵题材提供了榜样。正确写出了共产党的领导和农民自身起来斗争的关系。是自觉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积极成果,显示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绩。

• 萧红(1911-1942):对东北市镇生活图景,农村沉滞、闭塞的展示。带有原始的本

真色彩,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性。主要有《生死场》、《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 萧红(1911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

• 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

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

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

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

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

生活。

•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

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 《生死场》对东北民众自发抗日意识的书写,对北方农民苦难生活的描述,女性苦

难的特殊性的展示,使萧红小说包容着丰富的内容。

• 人物:二里半和麻面婆,王婆和赵三,金枝与成业,月英等

•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

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 萧红香港时期创作的小说《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

不幸的生活。

• 对鲁迅启蒙意识的继承,对民众国民性批判,怀乡意识。

• 《呼兰河传》

• 怀乡之情,呼兰的风俗,人物

• 启蒙意识:小团圆媳妇的死,祖父,有二伯,冯歪嘴子一家的命运,

•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茅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40年代现代诗歌

冯至和穆旦等

• 一、冯承植 ,河北涿县人,1921 入北大预科,1927 本科毕业,去哈尔滨教中学,

1930 留学德国,1935 回国,1938 到昆明,进西南联大任教授。

他的早期诗集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代表作《我是一条小河》《蛇》《迟迟》等。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41 写27首,集为《十四行集》,为中国最优秀的哲理诗。

• 《十四行集》是“沉思的诗”。诗人从日常生活及普通事物中发现哲理,加以吟诵,

把现代哲理诗推向高峰。诗人在村童农妇、飞虫小草、树木小狗等被忽视的日常事物中融入独特的生命体验,表达出达观的宇宙和人生观。

• 十四行诗歌形式早已进入中国,冯至加以改造,使其“可以在中国诗里活下去”,“建

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朱自清语)。

二、穆旦

40年代初在昆明活跃着一群现代派诗人,穆旦(查良铮1918-1977)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后来成为中国新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后因出国而辍笔。1976 又写出最优秀的抒情诗。他也是最好的诗歌翻译家

• 中国新诗派“综合” 是这一诗派的核心观念, 指的是现实、 象征与玄学的综合。 • 其中“现实”既是时代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包括人的内心世界; “玄学”是指

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 象征则表现于暗示含蓄。 此一诗派惯常将意象与思想凝合, 传统的主观抒情让位于戏剧性的客观化处理。

• 穆旦诗用冷酷的笔调深入心灵做严峻的自我拷问,揭露出现代人“丰富的痛苦”,显

得异常深刻。《出发》是这方面的代表。《诗八首》从恋爱中也看出“火灾”。他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描写令人读之发颤!

• 穆旦又是能够在最困苦的时刻看到了曙光的人,《赞美》通过对老农的劳作的描写欢

呼:“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穆旦诗难于理解,理解了则意味无穷。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我国著名戏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 曹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过黎元洪秘书等

职,能善诗书。曹禺幼年丧母。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37年发表《原野》。

•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后《原野》

诞生,《北京人》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4部剧本被称为曹禺的4大剧作。《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等。

•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二、四大剧作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当曹禺沿着这条路线去写作时,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醒,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时,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

(一)《雷雨》

作品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与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而这又是他30年前的错误造成的,各种矛盾聚集爆发,轰毁了他的家。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

开了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人物

• 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

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运无情的审判。

• 繁漪是一个旧式的女性,由于生活的局限而阴郁,但她聪明、美丽,在被压抑中试

图追求自由和爱情;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

• 《雷雨》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与残酷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悲

剧性。

• 主题:人生的挣扎与残酷。

• 雷雨》对挣扎和残酷的表现:周萍——四凤;繁漪——周萍;周冲——四凤;周朴园

——繁漪(现实);周朴园——鲁侍萍(情感);“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然而,“愈挣扎,愈深深地陷入在死亡的泥沼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这种带有神秘的宿命论的无知力量对命运的把持更加增添了戏剧情节的残酷。

• 《雷雨》意象:郁闷。雷雨前的盛夏天气,暗示的是一种情绪、心理、性格和一种

生命的存在方式。《雷雨》的人物都陷入一种欲望与追求的“情热”之中,人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渴求与走向自毁之路。人在性、情欲、忏悔、破坏中生存,这些力量的聚积,超常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的压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使戏剧中人物表现出雷雨似的性格,预示着一场毁灭性的“雷雨”的到来。

• 序幕和尾声在整个戏剧中的意义:对悲剧情节的消解,符合传统的欣赏习惯,同时,

让观众远距离观照戏剧情节,使之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达到对观众情感的净化、升华和超越。这种结构,有传统中国戏剧的痕迹,有借鉴了西方戏剧的手法,使观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凸现舞台的地位。目的是将观众交还到现实中来。 • 艺术特征:情节连贯、紧凑,曲折,冲突富于戏剧化;

• 语言简练,个性化,富于潜台词;

• 戏剧场景具有象征性和诗意特征。

(二)《日出》

• 《日出》:表现的是现代大都市的众生像,对“不足者”和“有余者”两个对立世界

的表现,是对人挣扎困境的描写,人处于一种被捉弄和自然的淘汰之中,进入大都市的人们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大都市。戏剧在高等大旅馆和下等妓院展开,作者对“不足者”是同情多于嘲讽,对“有余者”是嘲讽多于同情。

• 陈白露是一个厌恶一切而又追求物质享受,清醒而又糊涂,热情而又冷漠,玩世不

恭而又空虚绝望性格矛盾的交际花典型,是一个被社会毁灭,挣扎不出来的女性。表现了现代社会女性生存的艰难和女性因为自身弱点而导致的悲剧性。

• 上层社会:潘月亭,张乔治,顾八奶奶,黑八

• 下层社会:翠喜,小东西,黄省三,

• 介于两者之间:陈白露,李石青,方达生

• 中心事件:陈白露试图搭救小东西。

• 一. 上层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

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 二、描绘“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

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 日出》控诉“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社会现实。“天堂”与“地狱” 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天堂还是地狱都充满了痛苦、挣扎、血泪。陈白露想过豪华而有尊严的生活,“小东西”想摆脱蹂躏,翠喜想光明的做人,李石清想向上爬,黄省三想养活全家,潘月亭想越做越大……谁的“挣扎”都没逃脱“残酷”的命运。

• 社会悲剧:

• 《日出》在情节上追求生活化,这点不同于《雷雨》的非现实性。

(三)《原野》

• 《原野》:蛮强生命毁灭的悲剧。现实的复仇与人物灵魂挣扎的复仇之间的矛盾,将

生命置入另外一种环境进行观照和思考。属于心理的悲剧。以仇虎复仇在道德、情感、伦理、欲望等多方面的矛盾来表现和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复仇背后写的是人性,戏剧情节是超逻辑的,不富于舞台的表演性。

• 《原野》写复仇者的沉重心理负担,说明冤冤相报永无出路。仇虎为报家仇杀死了

大星和小黑子,使焦家断了血脉。自己也没逃脱死亡命运。在这场仇杀中,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感人。

• 金子是繁漪的化身,都是被禁锢的对象,金子是被财主禁锢,繁漪是被资本家禁锢。

金子的野性强于繁漪,金子没有撕裂的灵魂,因此就没有太多的痛苦,人生选择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的,金子的爱是灵肉统一,灵肉并存、灵肉对等的。

• 艺术特征:整个戏剧借鉴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手法,具有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复

杂的刻画了人的心理世界;强烈的散文化、诗化抒情特征。

(四)《北京人》

• 《北京人》:以三十年代北平城中一个处于解体过程中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为背景,充

分展示了处于新旧交替历史时代各种人物之间表面和内在的矛盾冲突。是对日常生活表面形态的关注,是对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关注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升华。通过对没落贵族和封建士大夫文化熏陶的曾文清的“生命的空壳”的

探索,同时对历史北京文化进行了历史的批判和否定。

• 《北京人》展示家道处于衰落中的人的精神与生存挣扎。曾老太爷要守住他钱袋和

棺材,曾思懿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并维持家政,曾文清想继续少爷的生活而不得,愫方愿意为人奉献终致失望出走。一家人为了生存勾心斗角,用尽心思,吵嚷嚷,乱哄哄,最后死的死,走的走,留下的则没有生存的能力。剧作和《雷雨》一样,揭示人的生存本能和自私本性及争斗本领。

• 戏剧重点的表现了封建家庭背后强大的伦理力量对人的控制,以及心理、情感上对

家庭的依附性。

• 伦理是人逐渐摆脱其自然属性走向理性和成熟的标志,是对自然关系和无序的克服,

但过于强大和严格的伦理关系,又桎梏了人,使其丧失了自由,于是,反抗封建家庭和社会伦理成为了一件艰难的事情。

三、曹禺的杰出贡献

• 1、创作了既可演出,又可阅读的剧本,把中国话剧推向了成熟。

• 2、树立了中国话剧的高峰,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 3、把人的心灵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睹之惊心动魄。

• 4、多种艺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创造了戏剧的艺术典范。

• 曹禺戏剧的美学特征

• 完整绵密的戏剧的结构;

• 浮雕式的人物性格;

• 准确、深刻、富于表现力的戏剧语言;

• 浓郁的诗意;崇高美的美学风格。

丁玲及其小说

• 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30年代有《韦护》、《水》。延安时

期《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较优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实践毛泽东《讲话》的成果。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丁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1927年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30年加入左联,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1932年入党,1933年被国民党绑架,1936年经营救出狱,同年底进入陕北,曾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50年代曾任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编过《人民文学》、《文艺报》。1955年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成员,1957年又被错化为右派,1958年去北大荒劳动,文革中在监狱中度过了五年,1979年复出文坛。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女作家,《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为中国现代文学获得了世界声誉。小说创作的特点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善于细腻的心里描写,对女性复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现,文风犀利直露,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有机结合

• 丁玲的创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1、20年代末期

• 2、左联时期

• 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 在1930年加入左联以前,先后出版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9

年)、《一个女人》(1930年)三个短篇小说集。充满了五四以来新女性要求解放的精神,继承了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大胆地描写了她们精神的苦闷和由此而来的反封建叛逆性格,表现出鲜明的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也流露出较浓的感伤和低沉情绪。

• 《梦珂》写的是五四新女性走入生活后的苦闷和彷徨。《莎菲女士的日记》是这个时

期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大胆直露的心灵和性心理描写,莎菲想追求异性爱情来排解苦闷而不得,最终走向了颓废。调子低沉,风格冷隽。

• 女性解放意识,女性的自主意识,丁玲的女性主义意识突出表现为个性解放,觉醒

的女性意识(对女性潜在性意识的发掘和表现),

• 如果说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丁玲的莎菲却是清醒地发现了男性中心社会男性意识中心男性本质的空洞。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形象极其社会文化意义:

莎菲:叛逆,觉醒的现代女性

毓芳:虽为现代女性,但骨子里依然有着传统的意识。

苇弟:虚弱,个性柔弱的男性

凌吉士:徒有其表,内心空虚的浮夸男子

左联时期

创作题材不断扩大,革命倾向更加明显。作品主要收入《一个人的诞生》、《水》、《夜会》等短篇小说集中,中篇《一九三○年春上海》,长篇《韦护》、《母亲》等。由于受左倾思潮和革命文学机械论的影响,作品艺术性水准不高。《水》标志着创作的转变,它是左联所倡导的新小说的萌芽,继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抗战时期

• 自我心灵世界更为扩大和充实。作品收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一年》、《我在霞

村的时候》等集子,写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注重用现代意识对生活进行综合的考察,表现新人物、新思想、新气象,较少当时普遍作家简单化、图解化生活的倾向,增加了社会批判意识。

• 启蒙意识的再现

• 延安时期的作品,对延安社会存在的问题的批评,重申启蒙的重要性。 杂文《三八节有感》

• 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人满意的。她们不能同一个男同志比较接近,

更不能同几个都接近。她们被画家们讽刺:“一个科长也嫁了么?”诗人们也说:“延安只有骑马的首长,没有艺术家的首长,艺术家在延安是找不到漂亮的情人的。”然而她们也在某种场合聆听着这样的训词:“他妈的,瞧不起我们老干部,说是土包子,要不是我们土包子,你想来延安吃小米!”但女人总是要结婚的。(不结婚更有罪恶,她将更多的被作为制造谣言的对象,永远被污蔑。)

• 不是骑马的就是穿草鞋的,不是艺术家就是总务科长。她们都得生小孩。小孩也有

各自的命运:有的被细羊毛线和花绒布包着,抱在保姆的怀里,有的被没有洗净的布片包着,扔在床头啼哭,而妈妈和爸爸都在大嚼着孩子的津贴,(每月25元,价值二斤半猪肉)要是没有这笔津贴,也许他们根本就尝不到肉味。然而女同志究竟应该嫁谁呢,事实是这样,被逼着带孩子的一定可以得到公开的讥讽:“回到家庭了的娜拉。”而有着保姆的女同志,每一个星期可以有一天最卫生的交际舞。虽说在背地里也会有难比的诽语悄声的传播着,然而只要她走到那里,那里就会热闹,不管骑马的,穿草鞋的,总务科长,艺术家们的眼睛都会望着她。这同一切的理论都无关,同一切主义思想也无关,同一切开会演说也无关。然而这都是人人知道,人人不说,而且在做着的现实。

• 而离婚的口实,一定是女同志的落后。我是最以为一个女人自己不进步而还要拖住• • • • • • •

她的丈夫为可耻的,可是让我们看一看她们是如何落后的。她们在没有结婚前都抱着有凌云的志向,和刻苦的斗争生活,她们在生理的要求和“彼此帮助”的蜜语之下结婚了,于是她们被逼着做了操劳的回到家庭的娜拉。

• 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

我不必说大家都懂的。而且,一定在今天会有人演说的:“首先取得我们的政权”的大话,我只说作为一个阵线中的一员(无产阶级也好,抗战也好,妇女也好),每天所必须注意的事项。

《我在霞村的时候》

• 1941年,丁玲发表了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这篇小说写的是贞贞的故事。贞贞

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子,她与村里一个叫夏大宝的青年自由恋爱,决不服从家庭的包办婚姻。为此她进了修道院。但正遭日本人扫荡,贞贞不幸被掳走,做了慰安妇,也因此成了我方的情报员。她受尽折磨,得了严重的妇科病。后被我方解救出来。当她回乡探亲时,受到乡亲的蔑视和冷眼。在乡亲眼里,贞贞是一个不知廉耻的破鞋。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到边区开展工作的知识女性(丁玲的代言人),她对贞贞的处境,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对贞贞周围那些冷漠的群众、愚昧的言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批判。

《在医院中》

• 1941年,丁玲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小说记述从国统区来投奔革命的知识青年

陆萍在延安的经历。陆萍毕业于上海产科医院,像一切热血青年一样,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被分配到一所医院工作。医院管理混乱、不少医护人员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不懂护理知识。医院对病人也敷衍塞责,轻率地就给病人截肢。病房的卫生没人打扫,病人的苦痛没人过问。人们感兴趣的,倒是捕风捉影地制造谣言,传播绯闻。陆萍以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向领导呼吁,却被领导认为她是知识分子的骄傲自大,看不起工农出身的领导和同事,结果遭来更多的误解和批评,被扣上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帽子。最后陆萍身心俱疲地离开这所医院,学习去了。

•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写解放区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推翻封建地主反动统治的斗

争中逐渐觉悟的艰难过程和焕发出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当时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把人置于政治的、经济的、阶级的、血缘的、道德的、家庭的、文化的关系中予以表现。写出了农民在土地改革中的心灵波动和翻身农民的共同的心灵轨迹。表现农民经济上和思想意识上的翻身。具有题材上的重大性、及时性和尖锐性。

•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解放区写土地改革斗争第一部成功的小说。描绘了农村复

杂的阶级关系。成功塑造了各类人物形象和一批成长中农民的形象,为后来工农兵题材提供了榜样。正确写出了共产党的领导和农民自身起来斗争的关系。是自觉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积极成果,显示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绩。

• 萧红(1911-1942):对东北市镇生活图景,农村沉滞、闭塞的展示。带有原始的本

真色彩,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性。主要有《生死场》、《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 萧红(1911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

• 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

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

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

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

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

生活。

•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

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 《生死场》对东北民众自发抗日意识的书写,对北方农民苦难生活的描述,女性苦

难的特殊性的展示,使萧红小说包容着丰富的内容。

• 人物:二里半和麻面婆,王婆和赵三,金枝与成业,月英等

•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

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 萧红香港时期创作的小说《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

不幸的生活。

• 对鲁迅启蒙意识的继承,对民众国民性批判,怀乡意识。

• 《呼兰河传》

• 怀乡之情,呼兰的风俗,人物

• 启蒙意识:小团圆媳妇的死,祖父,有二伯,冯歪嘴子一家的命运,

•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茅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相关内容

  •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 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 上编(1917-1949) 第八章 30 年代小说(一) 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 ...

  •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
  •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 1.填空题:15空,每空1分,共15分. 2.名词解释: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3.简答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论述题: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5.赏析题:1小题,15分. 二.大 纲 内 容 (一)课程考核内容及说明 导言 中国文 ...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中国现代歌诗是以歌性为主要特征的诗歌文体样式,它包括两部分内容:继承古代歌诗的衣钵、可以配乐演唱的现代诗歌和部分具有诗歌元素的现代歌词和歌剧剧词;不能配乐演唱,但具有民间歌谣的歌性元素,具有一定的颂唱韵律,便于吟诵和朗诵的歌谣体现代诗歌。正确认知和理解现代歌诗的概念,对于恰当处理现当代诗歌的"诗性" ...

  • 金观涛 邱震海 近30年来中国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
  • 金观涛 邱震海 近30年来中国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学术沙龙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306490 解说: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启蒙期,如何评价80年代思想解放与 ...

  • 新叙事理论诗歌
  • 1、文化背景 概括地说,“新叙事主义诗歌”这一在新的历史时段所萌发和形成的诗歌现象,主要是源于以下文化背景及语境的浸润和催生,即:一个现象、一次争鸣、一个事件、几个相近命题,和诗与诗歌语言的“泛化”潮涌。 首先,“一个现象”,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及网络诗歌的勃兴。其次,“一次争鸣”,是指 ...

  •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教学大纲
  •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经济学专业选修课 基本内容:外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研究中国以外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探寻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揭示其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特有模式和独特的发展道路,进而为总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

  • 试论中国诗歌的叙事性与戏剧化手法
  • 当代文学 筅 试论中国诗歌的叙事性与戏剧化手法 □杨景龙(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215500) 100732) □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中国诗歌摘 叙事性 戏剧化 要:20世纪90年代诗歌中凸显的叙事性与戏剧化手法,原是中国古典诗歌和20世纪新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 ...

  •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 不可否认,如果没有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另外一个模样,新时期的文学,也将面目全非.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尤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渗透是全方位.多层次.无处不在的.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由传统文化孕育.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学,已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型社会人们在精神 ...

  • 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
  • 作者:张清华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01期 一.作为先锋文学思潮的 "启蒙主义" 与 "存在主义" "先锋派"."先锋文学"作为对当代中国诗歌运动和小说现象的某种指代,多年来已广为评论界所谈论.但总观已有论述,悉为对某 ...

  • 世界现代史考题5
  • 世界现代设计史 总结三(2009-01-03 17:58:21)转载标签: 服装波普工业设计流线型现代主义美国idkaoyan北理清华杂谈 分类: 工业设计考研试题与资料 ※流线型运动 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了流线型这一新设计风格的形成.这种风格与当时的时代气氛.技术发展水平是很适应的.流线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