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修改)

一、明朝的勃兴(板书)

1. 元末红巾军起义(板书)

元朝末年,朝政极端腐败,赋税繁重,黄河泛滥成灾,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最主要的是红巾军起义,起义者头裹红巾,号为红巾军,对元朝打击最大的是刘福通、徐寿辉领导的两支红巾军,后来,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朱元璋前往投奔,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郭子兴死后,这支起义军由他领导,他任用有才能的人,采取正确的策略,实力不断壮大。旋即出兵北伐,与元朝政府展开决战。朱元璋看时机已经成熟,在应天称帝。一个新的王朝兴起。

2.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南京(回忆南京城名字的变化: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元——应天,明——改名为南京);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年号:洪武。

这样,朱元璋从农民领袖变为封建皇帝。同年秋,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元顺帝逃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是怎样加强君权?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板书)

1.改革机构(板书) 明太祖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原因之一是君主不够专权。他主张对国家机构进行改革,进一步扩大君主权力。改革首先从地方机构开始。

(1)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板书)

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答: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一管辖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和特点?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财政、司法、军事,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中央:废丞相,设六部(板书)

丞相制度始创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答: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为防止“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此类事情的重现,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何又设殿阁大学士?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无实权。

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协理朝政,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几乎相当于丞相。为使明王朝长治久安,明太祖还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2.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板书)

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官吏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以便掌握官吏的活动,惩治他认为不忠的官员,从而加强皇权。

(指导学生看图《明朝锦衣卫印》)说出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

(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1)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2)职能:「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3)特点:都由皇帝直接指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又一表现是“八股取士”。 最后教师总结:厂卫均由皇帝直接管辖,这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在讲解明初在思想上是怎样加强控制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许多措施,你能联系以前学过知识列举一下:讨论时,自然就会联想到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科举制(教师可以把隋唐的科举制展开)

魏晋以前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也不断的完善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影响课本主要从好处来讲的,但到了明朝,科举制已走向了尽头。从而引出:

3.在思想上:八股取士(板书)

指导学生看教材“八股取士”一目,明确“八股文”的含义,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认识其危害。什么是“八股文”?

(1)[八股文]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

见解。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股、中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加强君权。

(3)危害:束缚思想,败坏人才。

八股取士造成了严重恶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已经很清楚他说明了八股取士的危害。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同页课本的图画《科举看榜图》。图中8人看榜,只有一人表情激动。其余或者神情紧张,或者失望悲观。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4)影响: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力争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从不同角度认识“八股文”的影响:

弊: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利:又是考试向标准统一化的重要发展

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朱元璋把他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目的是拱卫京师,维护君权。结果适得其反,终于导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斗争,史称“靖难之役”。

三、“靖难之役”(板书)

1.“靖难之役”(板书) 教师可讲明三点:“靖难之役”的起因、性质和结果。 关于“靖难之役”的起因和性质。为了维护君权,朱元璋把他的20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要地做藩王。结果藩王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朱元璋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因其长子朱标先逝)。他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削藩。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靖难”一词见课文注释。燕王朱棣先发制人,打着平定祸难的旗号,在北平起兵。由于建文帝的迂腐,失去战机。1402年,燕王攻入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一说在宫中烧死,一说改姓埋名出家当了和尚)。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2.迁都北京(板书)

教师提出问题: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明朝迁都北京。

出示问题组:

1、

2、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时间、目的是什么? 明成祖为巩固统治是怎样进一步强化君权的?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明成祖迁都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然后讲述明成祖采取的这些措施,是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明成祖为保住抢到手的皇位,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进一步加强君权。而削藩又导致北方对蒙古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所以,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迁都北京。“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组成,也归皇帝直接控制。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的,西厂是后来明宪宗时设置的。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师生总结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得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的历史结论。教师最后得出“明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这一历史知识.

(小结)归纳一下,明朝前期是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的?

(1)改革行政机构。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另设殿阁大学 士,以备顾问。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3)八股取士。目的是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表现。

(4)明成祖即位后,继续削藩,以加强君权。

(5)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暴露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四伏、矛盾重重。所以,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已逐步走向衰落。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修改)

一、明朝的勃兴(板书)

1. 元末红巾军起义(板书)

元朝末年,朝政极端腐败,赋税繁重,黄河泛滥成灾,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最主要的是红巾军起义,起义者头裹红巾,号为红巾军,对元朝打击最大的是刘福通、徐寿辉领导的两支红巾军,后来,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朱元璋前往投奔,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郭子兴死后,这支起义军由他领导,他任用有才能的人,采取正确的策略,实力不断壮大。旋即出兵北伐,与元朝政府展开决战。朱元璋看时机已经成熟,在应天称帝。一个新的王朝兴起。

2.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南京(回忆南京城名字的变化: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元——应天,明——改名为南京);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年号:洪武。

这样,朱元璋从农民领袖变为封建皇帝。同年秋,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元顺帝逃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是怎样加强君权?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板书)

1.改革机构(板书) 明太祖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原因之一是君主不够专权。他主张对国家机构进行改革,进一步扩大君主权力。改革首先从地方机构开始。

(1)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板书)

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答: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一管辖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和特点?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财政、司法、军事,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中央:废丞相,设六部(板书)

丞相制度始创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答: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为防止“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此类事情的重现,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何又设殿阁大学士?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无实权。

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协理朝政,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几乎相当于丞相。为使明王朝长治久安,明太祖还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2.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板书)

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官吏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以便掌握官吏的活动,惩治他认为不忠的官员,从而加强皇权。

(指导学生看图《明朝锦衣卫印》)说出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

(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1)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2)职能:「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3)特点:都由皇帝直接指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又一表现是“八股取士”。 最后教师总结:厂卫均由皇帝直接管辖,这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在讲解明初在思想上是怎样加强控制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许多措施,你能联系以前学过知识列举一下:讨论时,自然就会联想到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科举制(教师可以把隋唐的科举制展开)

魏晋以前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也不断的完善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影响课本主要从好处来讲的,但到了明朝,科举制已走向了尽头。从而引出:

3.在思想上:八股取士(板书)

指导学生看教材“八股取士”一目,明确“八股文”的含义,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认识其危害。什么是“八股文”?

(1)[八股文]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

见解。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股、中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加强君权。

(3)危害:束缚思想,败坏人才。

八股取士造成了严重恶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已经很清楚他说明了八股取士的危害。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同页课本的图画《科举看榜图》。图中8人看榜,只有一人表情激动。其余或者神情紧张,或者失望悲观。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4)影响: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力争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从不同角度认识“八股文”的影响:

弊: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利:又是考试向标准统一化的重要发展

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朱元璋把他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目的是拱卫京师,维护君权。结果适得其反,终于导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斗争,史称“靖难之役”。

三、“靖难之役”(板书)

1.“靖难之役”(板书) 教师可讲明三点:“靖难之役”的起因、性质和结果。 关于“靖难之役”的起因和性质。为了维护君权,朱元璋把他的20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要地做藩王。结果藩王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朱元璋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因其长子朱标先逝)。他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削藩。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靖难”一词见课文注释。燕王朱棣先发制人,打着平定祸难的旗号,在北平起兵。由于建文帝的迂腐,失去战机。1402年,燕王攻入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一说在宫中烧死,一说改姓埋名出家当了和尚)。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2.迁都北京(板书)

教师提出问题: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明朝迁都北京。

出示问题组:

1、

2、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时间、目的是什么? 明成祖为巩固统治是怎样进一步强化君权的?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明成祖迁都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然后讲述明成祖采取的这些措施,是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明成祖为保住抢到手的皇位,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进一步加强君权。而削藩又导致北方对蒙古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所以,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迁都北京。“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组成,也归皇帝直接控制。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的,西厂是后来明宪宗时设置的。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师生总结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得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的历史结论。教师最后得出“明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这一历史知识.

(小结)归纳一下,明朝前期是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的?

(1)改革行政机构。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另设殿阁大学 士,以备顾问。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3)八股取士。目的是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表现。

(4)明成祖即位后,继续削藩,以加强君权。

(5)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暴露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四伏、矛盾重重。所以,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已逐步走向衰落。


相关内容

  • 历史课教学设计(500字)
  • 历史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型:新授课 教法:导学法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这一专题,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确立.巩固.发展.强化过程中属于最后强化阶段. 教学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八股取士的认识评价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秦汉隋 ...

  • 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教案
  • 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通过对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回答" ...

  •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_孙凯
  • 2016年第01期No.01,2016历史教学HistoryTeaching总第734期SumNo.734 八股取士不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孙 凯 (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南京210000) [关键词]八股文,科举考试,朱元璋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 ...

  •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教学设计
  •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靖难之役.营建北京和迁都北京: 分析理解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央和地方的措施和制度:理解<大明律>.锦衣卫制度.八股取士制度.文字狱.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内容.形式.及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去分析八股取 ...

  • 六年级下册历史
  •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单元概述]隋唐时期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最辉煌鼎盛的时期.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建立:______年,北周外戚______建立隋朝,定都______. 2.统一全国:________年,隋灭________ ...

  • 七年级历史下册3.7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练习
  •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练习 [知识掌握] 1.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在 A .北京 B .长安 C .开封 D .南京 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明朝建立 ②元朝统治结束 ③明前完成统一 ④靖难之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①④②③ 3.明成祖时期,设立的特 ...

  • 历史七下知识点归纳
  • 历史七下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一.隋唐时期社会特点:繁荣和开放 二.隋朝: 1.特点:p2繁盛一时 2.建立:时间 581年.建立者 杨坚(隋文帝).都城 长安p2 3.统一:p2时间 589年. 标志 灭掉陈 4.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原因 隋王朝已有 ...

  • 高一历史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走进多彩课堂]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quo ...

  •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