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教学设计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靖难之役、营建北京和迁都北京;

分析理解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央和地方的措施和制度;理解《大明律》、锦衣卫制度、八股取士制度、文字狱。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内容、形式、及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去分析八股取士。

2、从君主专制的角度分析北京城布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明朝统治者采取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作用。但它的腐朽性也日益暴露出来。

2.明朝制定《大明律》,极力维护皇权专制,一方面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贵族大臣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严厉整肃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政治局面的安定。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主义加强最突出的表现。八股取士是明朝加强知识分子思想控制的主要手段,也是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它反映了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它也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是造成我国明清时期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4.“靖难之役”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通过武装政变上台的明成祖朱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派人营建北京并迁都北京,加强了北方的防御力量。

教学重点: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教学难点: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

(师)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两次大分裂时期,它们是?

(生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对峙时期)

(师)两次分裂都促使了我国的民族融合。元朝统一全国,又重新开创了我国的统一局面。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大家还记得它的统治区包括哪些地方吗?(生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师)元朝的大一统,促进了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生答:一、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二、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称为“汉人”。三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共、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更有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的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四、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师)对,元朝的统一和统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元朝以后的明清王朝同样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章(投影课题) 提问:元朝曾经一度非常强大,疆域极其辽阔,但是,这么一个强大的五朝,统一还不到100年就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答:元朝中后期,腐败的政治、沉重的徭役负担和统治阶级的经济掠夺,使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加上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队伍中,佃农出身的朱元璋率领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于1368年,攻占大都,

灭亡元朝,建立明朝。

一、明朝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1、朱元璋建立明朝,完成全国统一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年号:洪武。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师)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朱元平日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主要内容有哪些呢?(让生看书后做答)

2.朱元璋调整官制,加强君主专制

(思考:为什么要加强君主专制呢?)

⑴在中央:

①行政: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②军事:太祖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逢有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皇帝发出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这样五军都督府和和兵部相互制约,军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a.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兵之权;

b.兵部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

c.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总兵,统率军队作战。

⑵在地方: 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a.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为“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b.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

c.设立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政。(三司分立,各行其职,互相牵制,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⑶《大明律》的制定

提问:请大家看课文中的正文内容和小字部分以及所引用的材料。然后然后回答朱元平日 《大明律》的特点是什么?

(生答: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充分体现了君主的专制意志。)

①太祖统治期间制定。

②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

③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④规定了皇族和贵族大臣的封建特权,但对贪污贿赂罪也严惩不贷。

师:从课文中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来失元璋的重法思想以及他是根据具体的时代特征来决定法律的轻重的。《大明律》的特点主要有:①对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行为,量刑严厉而残酷。对谋反、谋大逆等罪,明律规定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凌迟处死;②增加了经济立法。明律禁贩“私盐”“私荼”。③以严法整饬吏治。明律对官吏的贪污罪惩治特别严厉,如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枭(xiao)首示众。

提问:从《大明律》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制定《大明律》的目的是什么?其阶级实质是什么?(生答: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统治,阶级实质是封建君主意志的体现。)

朱元平日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他一直怀疑大臣和人民会有谋反行为,危及到他的统治。于是他设置了特务机构。

⑷.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①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

②主要机构

A.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不受政府司法

部门管辖。

B.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1382年,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luan)卫忙乱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又设西厂。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

提问:厂卫特务统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生答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皇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且宦官是极其腐朽的阶层,宦官权利的加强,必然会导致明朝政治的腐败黑暗。) (师)明朝政府还在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进一步加强皇权。

⑸.八股取士制度

提问:以此以前科举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1.科举制产生的主要原因(“科”:是指考试科目, “举”是指选举人才。“科举制”即利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

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而采用科举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隋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随唐统治者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是科举制采用的一个因素。

④根本目的:唐朝的科举制是在隋唐基础上加以发展完善的。常选科目多,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唐朝科举制仍然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所以 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后被废除。

2.科举制发展演变

⑴ 形成①隋文帝即位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

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⑵科举制的发展

①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②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④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⑤北宋时得以发展,规定太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可以不参加科举,直接做官,把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规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死板的八股文。清朝末年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1905年废除。

4.科举制的影响

⑴积极作用①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将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④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⑵消极作用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

问或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③清末科学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师:科举制从隋朝兴起到明朝已经历了800年,唐朝和宋朝的统治者都对此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明朝的统治者也对科举制进行了修改,是怎么样修改的?怎样修改的?这样的修改有什么目的?(生答:科举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目的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见解。)

提问:严厉控制士人的见解又是为了什么呢?

(生答: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明朝的科举考试又有了新的特点,主要再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题范围,志用儒家经典上的文句出题。二是考生观点,必须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有个人见解。三是答卷文体,只能写成固定格式的八个部分。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②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称为“八股文”。

提问:这样的“八股取士”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生答略)

2.消极影响

①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②使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

③使科举考试规范化。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考官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

朱元璋巩固统治的措施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还有一项是把他的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目的是拱卫京师,维护君权。结果适得其反,终于导致了统治阶级的一场内部斗争,史称“靖难之役” 思考: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呈现怎样的特点?有何影响?

(特点:历史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帝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余股取士,为统治阶级推行君主专制制度培养了官僚队伍。其结果禁铟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侵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影响:进步性:起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至明成祖永乐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鼎盛王朝。消极性: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反动性;从其采取的措施来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这就从根本上潜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同时也从反面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小,从而说明封建罐的渐趋衰落。)

二、“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

⑴背景:

①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这些藩王,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虽起到屏藩王室、翼卫朝廷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伏了危机。) ②明太祖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

③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的利益。(建文不即即位后感到诸王“各拥重兵

,对皇权形成很大威胁,决定削藩以根除祸患。他的削藩政策,严重威胁了藩王的利益,直接导致

了坐会镇北平的燕王朱棣(di)起兵。

⑵过程:

① 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1399年,打着 “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靖难即平定祸难的意思。)

②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在宫中烧死,一说改姓埋名出家当了和尚)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2.营建、迁都北京

⑴营建北京:

①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

②北京城的布局突出了皇权:

a.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宫城又称紫禁城。

b.高大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鼓楼、钟楼位于城北。 c.城内建筑严格保持对称,烘托出宫城庄严的气氛。

d.黄色琉璃瓦屋顶和红墙相配,显得金碧辉煌,充分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威严。

③1421年,全部主体工程建成。

⑵迁都北京

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将应天府改为南京。这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因为迁都北京便于指挥高度军队以对付蒙古。因此,迁都北京,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对于朱棣来说,北京是他的发祥地,他在北京地区的势力比较大。

三、总结(略)

思考1:宰相制度的演变及特点趋势?(自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出洋相制度以来,就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唐朝将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发展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互相牵制,这种分割相权的办法完善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宋代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用意是侵害相权以抬高君权。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特点和趋势: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靖难之役、营建北京和迁都北京;

分析理解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央和地方的措施和制度;理解《大明律》、锦衣卫制度、八股取士制度、文字狱。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内容、形式、及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去分析八股取士。

2、从君主专制的角度分析北京城布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明朝统治者采取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作用。但它的腐朽性也日益暴露出来。

2.明朝制定《大明律》,极力维护皇权专制,一方面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贵族大臣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严厉整肃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政治局面的安定。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主义加强最突出的表现。八股取士是明朝加强知识分子思想控制的主要手段,也是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它反映了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它也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是造成我国明清时期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4.“靖难之役”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通过武装政变上台的明成祖朱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派人营建北京并迁都北京,加强了北方的防御力量。

教学重点: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教学难点: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

(师)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两次大分裂时期,它们是?

(生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对峙时期)

(师)两次分裂都促使了我国的民族融合。元朝统一全国,又重新开创了我国的统一局面。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大家还记得它的统治区包括哪些地方吗?(生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师)元朝的大一统,促进了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生答:一、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二、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称为“汉人”。三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共、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更有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的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四、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师)对,元朝的统一和统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元朝以后的明清王朝同样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章(投影课题) 提问:元朝曾经一度非常强大,疆域极其辽阔,但是,这么一个强大的五朝,统一还不到100年就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答:元朝中后期,腐败的政治、沉重的徭役负担和统治阶级的经济掠夺,使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加上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队伍中,佃农出身的朱元璋率领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于1368年,攻占大都,

灭亡元朝,建立明朝。

一、明朝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1、朱元璋建立明朝,完成全国统一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年号:洪武。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师)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朱元平日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主要内容有哪些呢?(让生看书后做答)

2.朱元璋调整官制,加强君主专制

(思考:为什么要加强君主专制呢?)

⑴在中央:

①行政: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②军事:太祖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逢有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皇帝发出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这样五军都督府和和兵部相互制约,军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a.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兵之权;

b.兵部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

c.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总兵,统率军队作战。

⑵在地方: 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a.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为“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b.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

c.设立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政。(三司分立,各行其职,互相牵制,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⑶《大明律》的制定

提问:请大家看课文中的正文内容和小字部分以及所引用的材料。然后然后回答朱元平日 《大明律》的特点是什么?

(生答: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充分体现了君主的专制意志。)

①太祖统治期间制定。

②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

③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④规定了皇族和贵族大臣的封建特权,但对贪污贿赂罪也严惩不贷。

师:从课文中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来失元璋的重法思想以及他是根据具体的时代特征来决定法律的轻重的。《大明律》的特点主要有:①对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行为,量刑严厉而残酷。对谋反、谋大逆等罪,明律规定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凌迟处死;②增加了经济立法。明律禁贩“私盐”“私荼”。③以严法整饬吏治。明律对官吏的贪污罪惩治特别严厉,如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枭(xiao)首示众。

提问:从《大明律》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制定《大明律》的目的是什么?其阶级实质是什么?(生答: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统治,阶级实质是封建君主意志的体现。)

朱元平日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他一直怀疑大臣和人民会有谋反行为,危及到他的统治。于是他设置了特务机构。

⑷.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①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

②主要机构

A.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不受政府司法

部门管辖。

B.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1382年,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luan)卫忙乱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又设西厂。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

提问:厂卫特务统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生答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皇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且宦官是极其腐朽的阶层,宦官权利的加强,必然会导致明朝政治的腐败黑暗。) (师)明朝政府还在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进一步加强皇权。

⑸.八股取士制度

提问:以此以前科举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1.科举制产生的主要原因(“科”:是指考试科目, “举”是指选举人才。“科举制”即利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

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而采用科举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隋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随唐统治者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是科举制采用的一个因素。

④根本目的:唐朝的科举制是在隋唐基础上加以发展完善的。常选科目多,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唐朝科举制仍然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所以 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后被废除。

2.科举制发展演变

⑴ 形成①隋文帝即位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

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⑵科举制的发展

①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②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④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⑤北宋时得以发展,规定太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可以不参加科举,直接做官,把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规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死板的八股文。清朝末年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1905年废除。

4.科举制的影响

⑴积极作用①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将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④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⑵消极作用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

问或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③清末科学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师:科举制从隋朝兴起到明朝已经历了800年,唐朝和宋朝的统治者都对此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明朝的统治者也对科举制进行了修改,是怎么样修改的?怎样修改的?这样的修改有什么目的?(生答:科举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目的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见解。)

提问:严厉控制士人的见解又是为了什么呢?

(生答: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明朝的科举考试又有了新的特点,主要再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题范围,志用儒家经典上的文句出题。二是考生观点,必须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有个人见解。三是答卷文体,只能写成固定格式的八个部分。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②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称为“八股文”。

提问:这样的“八股取士”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生答略)

2.消极影响

①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②使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

③使科举考试规范化。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考官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

朱元璋巩固统治的措施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还有一项是把他的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目的是拱卫京师,维护君权。结果适得其反,终于导致了统治阶级的一场内部斗争,史称“靖难之役” 思考: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呈现怎样的特点?有何影响?

(特点:历史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帝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余股取士,为统治阶级推行君主专制制度培养了官僚队伍。其结果禁铟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侵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影响:进步性:起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至明成祖永乐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鼎盛王朝。消极性: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反动性;从其采取的措施来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这就从根本上潜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同时也从反面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小,从而说明封建罐的渐趋衰落。)

二、“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

⑴背景:

①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这些藩王,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虽起到屏藩王室、翼卫朝廷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伏了危机。) ②明太祖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

③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的利益。(建文不即即位后感到诸王“各拥重兵

,对皇权形成很大威胁,决定削藩以根除祸患。他的削藩政策,严重威胁了藩王的利益,直接导致

了坐会镇北平的燕王朱棣(di)起兵。

⑵过程:

① 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1399年,打着 “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靖难即平定祸难的意思。)

②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在宫中烧死,一说改姓埋名出家当了和尚)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2.营建、迁都北京

⑴营建北京:

①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

②北京城的布局突出了皇权:

a.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宫城又称紫禁城。

b.高大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鼓楼、钟楼位于城北。 c.城内建筑严格保持对称,烘托出宫城庄严的气氛。

d.黄色琉璃瓦屋顶和红墙相配,显得金碧辉煌,充分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威严。

③1421年,全部主体工程建成。

⑵迁都北京

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将应天府改为南京。这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因为迁都北京便于指挥高度军队以对付蒙古。因此,迁都北京,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对于朱棣来说,北京是他的发祥地,他在北京地区的势力比较大。

三、总结(略)

思考1:宰相制度的演变及特点趋势?(自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出洋相制度以来,就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唐朝将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发展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互相牵制,这种分割相权的办法完善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宋代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用意是侵害相权以抬高君权。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特点和趋势: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相关内容

  • 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教案
  • 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通过对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回答" ...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板书设计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历史必然: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统治腐朽衰落 二.明:原因:明初官制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废行省设置三司 废宰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内侍辅政 清: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措施:设南书房.创军机处 三.影响:积极 消极 一.教材分析 专制 ...

  •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 君主集权的强化 编写人: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归纳努尔哈赤的活动,与其他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 ...

  •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说课稿
  •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说课稿 泾县稼祥中学 方静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6课<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这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这 ...

  • 七年级历史下册3.7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练习
  •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练习 [知识掌握] 1.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在 A .北京 B .长安 C .开封 D .南京 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明朝建立 ②元朝统治结束 ③明前完成统一 ④靖难之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①④②③ 3.明成祖时期,设立的特 ...

  •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
  •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 ...

  • 明朝君权的加强
  •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修改) 一.明朝的勃兴(板书) 1. 元末红巾军起义(板书) 元朝末年,朝政极端腐败,赋税繁重,黄河泛滥成灾,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最主要的是红巾军起义,起义者头裹红巾,号为红巾军,对元朝打击最大的是刘福通.徐寿辉领导的两支红巾军,后来,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朱元璋前往投奔,他 ...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核心考点]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 ...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关注的一个重点部分.在命题方式上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尤其是新材料.新隋景方面的命题.这一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地方和个人完全服从于皇帝,皇帝拥有超越于任何束缚的绝对权力.本文主要谈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作用.[知识点归纳]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