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之异同比较

  摘要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博爱”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这二者都主张爱人,有着一致的地方,但二者并不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将着重研究二者内涵,并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仁爱 博爱 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程文亮,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247-01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儒家“仁爱”思想主张“仁者爱人”,这种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这点从它的内涵中可以看出。本文把“仁爱”的内涵归结为三个层次。   1.“仁爱”的出发点―亲情之爱。“仁爱”思想是一种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制度密切相关的思想,这种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它主张首先要爱自己身边的亲人,比如“孝悌也者,其为仁本也。”孔子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爱”思想最根本的是血缘家庭的亲情之爱,随着血缘关系的向外扩展,亲情的程度也是在逐渐减弱的。   2.“仁爱”的扩展―推己及人。对自己亲人之爱,只是“仁爱”的出发点,并不是到这里就终止了,它还要推己及人,把对父母子女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在《论语》中关于这一思想的记载有很多。比如,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见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从这里的中可以看到“孔子已经把亲情血缘之爱扩展到了对一般人的爱,即主张‘泛爱众’就是爱一切人。”①   3.“仁爱”的终极目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论语》中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便体现了这一思想。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君子只要做事认真严肃,不出差错,对待别人恭敬有礼,那天下的人就是你的兄弟了。由此可以看到”仁爱“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天下一家,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国思想也是一致的。   二、西方“博爱”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博爱”思想与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基督教神学思想是“博爱”思想的主要来源。“博爱”,即广泛的去爱一切人与生命。我们可以将这一思想的内涵归结为三个部分。   1.上帝对人之爱。上帝对人之爱,即恩赐的神爱。上帝之爱不仅表现在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赐予人类生命之身,而且表现为上帝不忍看到人类因为罪孽深重,从而遭受永罚和苦难的命运。②   2.人对上帝之爱。人对上帝之爱的回应就是对上帝的爱,对上帝的虔诚。耶稣曾经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的爱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基督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主张人对上帝之爱应该是全心全意的爱。   3.人对同类之爱。因为人是不能看到上帝的,不能直接回报上帝的爱,于是就产生了回报上帝之爱的间接途径,即人们之间的互爱。《马太福音》中讲到“无论任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别人,你们不愿意人们恨你们,愿意人们爱你们,那么你自己要做到先爱人,而不恨人。不管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是上帝的儿子,对仇敌也不能恨,也要爱他们。”   三、“仁爱”思想与“博爱”思想之异同   (一)二者的相通之处   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1.二者都主张爱人。“仁爱”思想最基本的内涵是“爱人”,提倡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别人,从而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理想境界。“博爱”的基本内涵是:广泛的去爱一切人与生命,要象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仁爱”与“博爱”都要求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他人,从而达到人我的相互融合,调节人际关系。   2.二者在各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相同。“仁爱”思想和“博爱”思想作为儒家和基督教各自核心的思想,都处于各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仁爱”思想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伦理思想,贯穿于孔子的整个学说,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博爱”思想作为基督教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基督教教义得根本出发点。   (二)二者的不同之处   “仁爱”与“博爱”是中西方文化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二者虽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但由于二者的生长环境不尽相同,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1.爱有无差别的区别。“仁爱”是一种有差等和层次的爱,“孝悌之爱”是它的根本。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根据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不同而对不同的人区别对待,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要先爱,而且在与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中,也要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对待。在“仁爱”这一思想中处处体现了一种“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差等性的思想。这与提倡要“爱人如己”、“人人平等”的“博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区别。“博爱”主张人无差等,博爱众生,“博爱”是基督教的思想,这种“爱”是一种坚强的信仰,它教导人们要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勤勉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而且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往往能够起到比制度更加显著的作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2.情感状态不同。“仁爱”伦理思想是一种自然情感,其来源是人类的本身。“仁爱”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它是互动的,双向的。而“博爱”思想是基督教的文化,它是一种信仰的情感,它的来源是神。首先是神对人的爱,人最先要与神打交道,神赋予人爱的能力后,人才可以与人来相互交往。“博爱”的出发点是神爱。   儒家“仁爱”思想和基督教“博爱”思想都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虽然它们都产生于古代,不可避免的带上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人道主义的内涵,开始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邹新,赵建功.论孔子的仁学.重庆工学院院报.2004(8).   ②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1-156.

  摘要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博爱”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这二者都主张爱人,有着一致的地方,但二者并不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将着重研究二者内涵,并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仁爱 博爱 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程文亮,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247-01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儒家“仁爱”思想主张“仁者爱人”,这种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这点从它的内涵中可以看出。本文把“仁爱”的内涵归结为三个层次。   1.“仁爱”的出发点―亲情之爱。“仁爱”思想是一种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制度密切相关的思想,这种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它主张首先要爱自己身边的亲人,比如“孝悌也者,其为仁本也。”孔子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爱”思想最根本的是血缘家庭的亲情之爱,随着血缘关系的向外扩展,亲情的程度也是在逐渐减弱的。   2.“仁爱”的扩展―推己及人。对自己亲人之爱,只是“仁爱”的出发点,并不是到这里就终止了,它还要推己及人,把对父母子女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在《论语》中关于这一思想的记载有很多。比如,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见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从这里的中可以看到“孔子已经把亲情血缘之爱扩展到了对一般人的爱,即主张‘泛爱众’就是爱一切人。”①   3.“仁爱”的终极目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论语》中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便体现了这一思想。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君子只要做事认真严肃,不出差错,对待别人恭敬有礼,那天下的人就是你的兄弟了。由此可以看到”仁爱“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天下一家,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国思想也是一致的。   二、西方“博爱”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博爱”思想与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基督教神学思想是“博爱”思想的主要来源。“博爱”,即广泛的去爱一切人与生命。我们可以将这一思想的内涵归结为三个部分。   1.上帝对人之爱。上帝对人之爱,即恩赐的神爱。上帝之爱不仅表现在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赐予人类生命之身,而且表现为上帝不忍看到人类因为罪孽深重,从而遭受永罚和苦难的命运。②   2.人对上帝之爱。人对上帝之爱的回应就是对上帝的爱,对上帝的虔诚。耶稣曾经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的爱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基督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主张人对上帝之爱应该是全心全意的爱。   3.人对同类之爱。因为人是不能看到上帝的,不能直接回报上帝的爱,于是就产生了回报上帝之爱的间接途径,即人们之间的互爱。《马太福音》中讲到“无论任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别人,你们不愿意人们恨你们,愿意人们爱你们,那么你自己要做到先爱人,而不恨人。不管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是上帝的儿子,对仇敌也不能恨,也要爱他们。”   三、“仁爱”思想与“博爱”思想之异同   (一)二者的相通之处   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1.二者都主张爱人。“仁爱”思想最基本的内涵是“爱人”,提倡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别人,从而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理想境界。“博爱”的基本内涵是:广泛的去爱一切人与生命,要象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仁爱”与“博爱”都要求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他人,从而达到人我的相互融合,调节人际关系。   2.二者在各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相同。“仁爱”思想和“博爱”思想作为儒家和基督教各自核心的思想,都处于各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仁爱”思想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伦理思想,贯穿于孔子的整个学说,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博爱”思想作为基督教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基督教教义得根本出发点。   (二)二者的不同之处   “仁爱”与“博爱”是中西方文化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二者虽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但由于二者的生长环境不尽相同,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1.爱有无差别的区别。“仁爱”是一种有差等和层次的爱,“孝悌之爱”是它的根本。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根据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不同而对不同的人区别对待,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要先爱,而且在与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中,也要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对待。在“仁爱”这一思想中处处体现了一种“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差等性的思想。这与提倡要“爱人如己”、“人人平等”的“博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区别。“博爱”主张人无差等,博爱众生,“博爱”是基督教的思想,这种“爱”是一种坚强的信仰,它教导人们要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勤勉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而且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往往能够起到比制度更加显著的作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2.情感状态不同。“仁爱”伦理思想是一种自然情感,其来源是人类的本身。“仁爱”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它是互动的,双向的。而“博爱”思想是基督教的文化,它是一种信仰的情感,它的来源是神。首先是神对人的爱,人最先要与神打交道,神赋予人爱的能力后,人才可以与人来相互交往。“博爱”的出发点是神爱。   儒家“仁爱”思想和基督教“博爱”思想都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虽然它们都产生于古代,不可避免的带上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人道主义的内涵,开始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邹新,赵建功.论孔子的仁学.重庆工学院院报.2004(8).   ②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1-156.


相关内容

  • 论儒家的道德伦理观
  • 论儒家的道德伦理观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德伦理体系层次的剖析和认识.分别从孔子的"仁学"."仁人".中西方仁爱和博爱对比.古今道德伦理道德对比,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滋生新的枝叶等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孔子 仁学 博爱古今 ...

  •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 ...

  • 国外志愿服务精神借鉴
  • 从历史的角度考量,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亦发端于国外,经由长期的发展积淀,逐渐形成了带有自身地域特色的多种模式.相较而言,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多隐含于志愿服务整体之中,很难对其进行单独的论述与剖析.应该说,无论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还是在以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方国家,都在自身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 ...

  • 兼爱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16-19题.(15分) 黑色的光亮 余秋雨 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世人又将之称为"显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 ...

  • 儒学与生活
  • <孟母三迁>体现了(环境)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三大思想运动不包括以下哪种思想:马克思主义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 韩愈在(原道)里提到了"博爱"一词. ...

  • 彭富春: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 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彭富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世界逐渐地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中华民族也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相遇,其中有冲突,也有交融.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生活.思想和语言等.正是在这种中西民族冲撞的时候,许多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中华民族精神是否具有其 ...

  • 先秦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
  • 先秦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从某个层面上来讲,价值观指的是一种包含信仰.理念为具体内容的思想体系.从世界范围上看,社会价值观与宗教及文化传统彻底割裂的国家几乎不存在.一旦惯性思维中的信仰体系被否定,就需要新元素来填补空缺.几十年来,国人尝试借鉴.引进西方经验来补缺文化上的断裂,但是扎根于基督教的西方文 ...

  •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上) 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2日 16 版)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 ...

  • 杜甫的伟大与局限
  • 杜甫的伟大与局限 --兼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周美超 对一个历史人物,要想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应该采取远观近看的态度.所谓近看,就是要走进人物所处的时代,感受其在特定时代的人生追求和内心的矛盾:所谓远观,就是要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用现代的思想和方法去审视历史人物,以获得更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唯有近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