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跋文一则

孙振田

南京大学中文系

清陶方琦、姚振宗整理并补辑、徐友兰铸学斋抄录的抄本有蔡元培先生跋文一则,为《埤苍》、《广苍》《蔡元培全集》所未收,跋文是了解蔡元培先生在徐友兰家中校勘等学术活动的资料,对研究姚振宗的相关问题也颇有助益。蔡元培

姚振宗《埤苍》跋文

[7]

谊,得此无遗憾矣”姚二氏在辑佚中贡献至。陶、《埤苍》、《广苍》

关键词

笔者日前从事专题研究,注意到蔡元培先生的一篇跋文为《蔡

[1][2]

元培全集》所未收,蔡元培先生在中没有谈起,高平叔先生《日记》[3]侈录于下,并略为考说:编著的也无提及。

兹辶《蔡元培年谱长编》

系假草稿于姚君海槎属丁君汉章抄之而著雍困敦之岁,以孙,,

巨。辑佚书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原则:一、佚文的辑录是否完备;二、佚文的择取是否精审;三、佚文的校勘是否正确;四、体例与原书是否一致。尤其二、三两条至为关键:古书在引用文献时常会对所引文句进行“加工”,导致引文与其原貌并不完全相同,甚至会有较大的变化,辑者如稍有不慎便会辑非所辑,出现错讹;辑录佚文而不加校勘或校勘不正确也直接影响到辑佚书的质量。《埤苍》、辑本虽经各家努力,仍不免有所未当。蔡先生《广苍》“勿勿对读,未遑检书”即见其谬,可见其学术素养之深厚,眼光之敏锐,所指“刺谬”之处也涉及了辑佚的关键问题,体现出蔡先生对辑佚原则的深刻认识。校勘不是简单的文字校对,它需要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据及相关资料,蔡先生所校书可知者还有以下数种:《铸学斋丛书》

昭茹敦和著、李慈铭重订二卷、卢文弓三《重订周易小义》《群书拾补》

因辑十七卷附补遗三卷、王端履十二卷、姚之驭《重论文斋笔录》《后

培为之雠校。勿勿对读,未遑检书,瞥见所及,不无刺谬,约举三事以为右契:《众经音义》李

注征引群书,类言噌音切,或有引、《文选》申,咸非本文,而一概采缀,一失也;诸书有云以为“《埤苍》‘兆’作字”,有云“《埤苍》‘伟’‘玮’”,综覆元文,惟一字可据,而横‘祧’

截句读,竟以为字”作为之文,二误“‘兆’‘祧’、“‘伟’‘玮’”《埤苍》也;《文选》注显是之误,有《广韵》“俑”“木送人葬也。”:“木人送葬”

苦并采,不知订正,真乃钞胥之作,非复学者所可证。如斯之类,榛林

为,三误也。姑识大校,俟他日订之。蔡元培识。

跋文题于清陶方琦、姚振宗徐氏(即姚君海槎)整理并补辑、(徐

[4]友兰)孟晋斋抄录的《埤苍》、《广苍》(二书合为一帙)的最后。“著雍

困敦之岁”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蔡元培先生正在徐友兰家中

系伴读兼为徐友兰刊刻绍兴先正遗书孙为其次子徐维则(徐以心),《》、

汉书补逸》二十一卷,兰上镜、曲化农、徐沁著三卷等[8]。蔡《水笺补》先生实际校书似当不止以上几种。

陶方琦(1845-1884),字子缜(子珍),绍兴陶家堰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曾从绍兴名士李慈铭学,深得赏识。清同治六年(1867年)补甲子科举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督学湖南。因病早卒。陶方琦笃学好古,长于汉学,精诗词,工书画。著述不辍,未尝稍歇,留下了大量著作,如《淮南许注异同诂》、《字林考逸补》、《汉孳室文钞》、《兰当馆词》、《许君年表》、《复庄诗评》、《琳清仙馆词稿》等。今中收入其著作多种。姚振宗《续修四库全书》(1843-1906),绍兴姚家埭人,与陶家堰陶氏世为姻亲。藏书家,积书至六万余卷,著有藏书目录三十卷。四部典籍烂《师石山房目录》熟于胸,亦饱学之士。姚振宗为清末目录学大家,所著《师石山房丛书》是公认的古典目录学名著。于辑佚学也多有建树,为前代辑佚之作拾遗补缺,是正体例,学识之精博令人折服。

跋文对研究姚振宗的相关问题也颇有助益。姚振宗终生以隐居著述为务,交游不广,最重要的交往对象只有陶方琦、陶浚宣兄弟。除陶氏兄弟外,据陶氏族后学陶存煦所著记《清姚海槎先生振宗年谱》载,与姚振宗往来相契者尚有李慈铭、章学诚族后学章小雅等,然笔者虽多方努力,却未能检得相关的佐证材料。姚氏的目录学著作在其辞世多年后才得以刊刻,如其《后汉艺文志》、《三国艺文志》,直到则迟至19361917年才为张均衡刻入《适园丛书》,而《师石山房丛书》年才得以付梓,通常认为,此与其不事交游、著作很晚才为人所知有

系假草稿于姚君海槎一语却表明事实可能并非如孙关。跋文中“以心”,

任校勘役。从光绪十二年《铸学斋丛书》(1886年),由老师田宝祺介绍进入徐友兰家中,至光绪十六年校(1890年),蔡元培先生的伴读、勘生活持续了约四年时间。这段时间是蔡元培先生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5],蔡先生在中对其在徐氏家中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述:《自述》

顷我到徐氏后,不但有读书之乐,亦且有求友的方便。王君寄广(名佐)

系系弟硕君之师熟于清代先正事略等书持论严正为以孙之师,《》,。以孙

艹卿,人甚豪爽,善为八股文与桐城派古文。魏君铁珊有朱君费(名系

之伯父仲凡先生拳勇,能为诗古文辞,书法秀劲,皆尔时所识。以孙

那时候,年辈相同的朋友,如薛君朗轩、马君(名树兰)收罗碑版甚富。

湄莼、何君阆仙等,都时来徐氏,看书谈天。曾相约分编大部的书如等,但往往几个月就改变工作。这种《廿四史索引》、《经籍纂诂补正》计划都是由我提出,但改变的缘故,也总是由我提出,所以同人每以我的多计划而少恒心为苦。[6]

可见,蔡先生在徐氏家中不仅仅是伴读、校书,更多的还是一种学术上的交流活动,而且是其中的积极分子。跋文既是蔡先生为徐氏校勘书籍的见证,也是这种学术交流活动的见证。

为魏博士张揖撰,《广苍》为魏人樊恭撰,皆为小学著《埤苍》

作。二书大约散佚于宋代,佚文散见于一些古书,如李善注《文选》等。清任大椿(1738-1789)、马国翰(1794-1857)为二书辑佚,分别辑缺入中,虽可略存原书面貌,误辑、《小学钩沉》、《玉函山房辑佚书》漏之处也不少,非能称善。陶方琦复以任、马之书为基础,整理、补辑,所获良多。其后,姚振宗又为之整理并补辑,自是“两书俱存古

此,当时的藏书之家包括一些学者,与姚振宗应该有着一定的联系,

兰台世界542007.12下半月

要关键词

古代档案

文体名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高级文秘专业胡元德

古代档案文件种类繁多,本文对档案文件得名缘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分析了古代公文名称变化的规律。

来源

规律

明时,基于札子的特定,清代使用相当广泛。元、“札付某某”“详文”

结语,出现了一种新文体“札付”。

一、古代公文名称来源种种

文书处理动作而得名。公文具有多方面的作用,1.因社会活动、

概括起来不外训诫,下级“上传下达,左右联络”。上级对下级指导、向上级请示、汇报,同级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沟通信息、商洽事宜都要用到公文。久而久之,这些行为动作有些被用以代指担负该动作的公文。

段注:《说文解字》:“诰,告也。”“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杨朱》注谓:《列子・“告上曰告,发下即成为王命文书的一种,是教告诸侯、曰诰。”商周时期,众民,“诰”禁戒、受命之辞。中现存诰文12篇,考古出土的西周毛公鼎《尚书》铭文也是“诰”。

的本义是“奏”“进”,下级和晚辈向上级和尊长陈言称“奏”,秦朝将其规定为上达天子的文种。徐望之《公牍通论》:“奏者,进也,引之情进于上之谓。其字始见于所谓也,《史记》《尧典》‘敷陈以言’作遍告以言,是奏即高告也,并非达于天子之言为奏。秦初改书为

[1]

奏,遂为人臣上书于君之专用文书。”

2.因载体形式和形制特征而得名。公文的书写离不开物质载

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古代公文的书写载体不断发展变化。按历史顺序看,主要使用过甲骨、竹木、金石、缣帛、纸张等几种物质。载体物质特有的属性赋予公文不同的特征,这些来自于书写载体的特征常常演化为文体名称。比如,以竹木为载体的有等,以纸张“册”、“笺”、“简”、“策”、“榜”、“方”、“牒”、“札”为载体的有等,以玉石作载体的有“状”、“折”、“帖”“玉册”、“玉牒”等,以金属为载体的有“铁券”。

使用同一种载体的公文,往往因形制的差异,甚至颜色的不同而分别命名。同是写在竹木上的公文,编连在一起的称作或“册”或“牍”“简”“方”、“策”,单片的称作;短小的竹木块上书写的称作“牒”。同是书写在纸张上的公文,也因装帧方式或颜色的差异而各是写在单页纸上的文书,则指写在折叠纸张上的有名目:“状”“折”文书。唐代,由翰林学士起草的诏令用白色麻纸书写,以区别于中书制诰所用的黄纸,这类文书称为“白麻”。明代的户籍簿册上交户部的用黄色封皮,称“黄册”。

因为书写载体而得到的文种名称,往往不因为载体的淘汰而废止,而是成为脱离物质形态的一种符号化的名词而被后代沿用。比如,本指写在编连竹简上的文字,但在东晋文书全面用纸之“策”后该名称继续使用,一直到封建社会结束。

公文名称不仅与其载体形态和形制有关,有时还与其文面格式宋朝创设、主要行用于元朝的记录百有关,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名字。

姓丁口产业状况的簿册文书称食货志》记载:“鼠尾簿”。《宋史・“诸州县置差役都鼠尾簿,取民户税产、物力高下差取,分五等排定,而池,藤萝花木,极具佳趣;登阁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是绍兴的著名景点。几经兴废,后为姚振宗所得。姚振宗重加修葺,略复旧观,并筑师石山房,以为藏书著述之所。从这两条材料可以看出,姚振宗之快阁仍是文人雅士的流连之所。在这种情况下,若说姚振宗之著述鲜为人知,显然是不合实际的。跋文或蔡先生信笔而为之,本无所措意,今日看来却有其不可忽略之价值。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十六、十七卷[M].[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十五、

[3]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姚振宗清稿本藏浙江图书馆.[4]藏上海图书馆。陶方琦、

[5]诚如郑伟章先生所论,正是这段生涯锻就了蔡元培先生后来成为一位

的教育家、思想家.文载1990年第5期.《中国出版》“兼容并包”

[6]蔡元培.蔡元培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6-17.[7]潘景郑.著砚楼读书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29.[8]郑伟章.徐氏铸学斋刻书[J]..中国出版,1990(5).

[9]谭献.复堂日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7.

[10]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十五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27.★作者邮箱:sunzhtian2005@126.com(责编:杨宗鸣)参考文献:

以一种动作转化而来的公文名称还有很多,如上行文中的“表”、等,下行文中的“驳议”“、启”“、禀”“诏”“、教”“、训”“、命”“、令”“、誓”、等,平行文中有“敕”“、诫”“、谕”“、上谕”“、批答”“移”“、关”“、刺”。

动作既有来自政务领域的,以上所举,成为公文名称的行为、

也有来自社会生活的,范围相当宽泛,说明这一时期公文命名还相当随意和混乱。随着文书工作的不断进步,后代公文名称更多来自文书处理活动。唐代将“状上”这种公文上报的行为称作“申”、和则变成了两种文体。宋、元时下行文中“呈”,到了清朝“申”“呈”常用等作为结束语,至明代成为平行文“照会”“请照会”、“仰照会”体。宋、元公文中常有字样,明朝正式设置“看详”、“呈详”、“照详”对其著述活动也应该是知道的。藏书家往往互通有无,相互传抄,据《师石山房书目》,姚振宗有不少书籍为其手抄本,这些抄本应该渊源有自。又,徐友兰所刻陶方琦中)即《汉孳室文钞》(在《绍兴先正遗书》为姚振宗编定,其书稿或即得自于姚振宗。藏书而为读书,读书而为著述,乃一般藏书家之通则。此外有两则材料可以作为补充:

卷三:谭献(1832-1901,著名文人)《复堂日记》

癸酉春正月下旬一日……陶心云(陶浚宣)同年自上虞来会,游快阁、小云栖、望山亭,遇雨回棹[9]。

蔡元培光绪二十五年:《日记》

七月丙午朔阴。与蓝、徐庄、赏、杜(以孙)、(亚泉)五君宴中川

!!!!!!!!!!!!!!!!!!!!!!!!!!!!!!!!!!!!!!!!!!!!!!!!

君(中川外雄,日人,时任绍郡中西学堂教习)于快阁,邀阁主人姚海槎观察之子幼槎及(胡)钟生、(俞)伯音陪之[10]。

快阁在绍兴鉴湖湖畔,初为南宋陆游所建。快阁盛时,假山鱼

兰台世界

2007.12下半月

55

孙振田

南京大学中文系

清陶方琦、姚振宗整理并补辑、徐友兰铸学斋抄录的抄本有蔡元培先生跋文一则,为《埤苍》、《广苍》《蔡元培全集》所未收,跋文是了解蔡元培先生在徐友兰家中校勘等学术活动的资料,对研究姚振宗的相关问题也颇有助益。蔡元培

姚振宗《埤苍》跋文

[7]

谊,得此无遗憾矣”姚二氏在辑佚中贡献至。陶、《埤苍》、《广苍》

关键词

笔者日前从事专题研究,注意到蔡元培先生的一篇跋文为《蔡

[1][2]

元培全集》所未收,蔡元培先生在中没有谈起,高平叔先生《日记》[3]侈录于下,并略为考说:编著的也无提及。

兹辶《蔡元培年谱长编》

系假草稿于姚君海槎属丁君汉章抄之而著雍困敦之岁,以孙,,

巨。辑佚书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原则:一、佚文的辑录是否完备;二、佚文的择取是否精审;三、佚文的校勘是否正确;四、体例与原书是否一致。尤其二、三两条至为关键:古书在引用文献时常会对所引文句进行“加工”,导致引文与其原貌并不完全相同,甚至会有较大的变化,辑者如稍有不慎便会辑非所辑,出现错讹;辑录佚文而不加校勘或校勘不正确也直接影响到辑佚书的质量。《埤苍》、辑本虽经各家努力,仍不免有所未当。蔡先生《广苍》“勿勿对读,未遑检书”即见其谬,可见其学术素养之深厚,眼光之敏锐,所指“刺谬”之处也涉及了辑佚的关键问题,体现出蔡先生对辑佚原则的深刻认识。校勘不是简单的文字校对,它需要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据及相关资料,蔡先生所校书可知者还有以下数种:《铸学斋丛书》

昭茹敦和著、李慈铭重订二卷、卢文弓三《重订周易小义》《群书拾补》

因辑十七卷附补遗三卷、王端履十二卷、姚之驭《重论文斋笔录》《后

培为之雠校。勿勿对读,未遑检书,瞥见所及,不无刺谬,约举三事以为右契:《众经音义》李

注征引群书,类言噌音切,或有引、《文选》申,咸非本文,而一概采缀,一失也;诸书有云以为“《埤苍》‘兆’作字”,有云“《埤苍》‘伟’‘玮’”,综覆元文,惟一字可据,而横‘祧’

截句读,竟以为字”作为之文,二误“‘兆’‘祧’、“‘伟’‘玮’”《埤苍》也;《文选》注显是之误,有《广韵》“俑”“木送人葬也。”:“木人送葬”

苦并采,不知订正,真乃钞胥之作,非复学者所可证。如斯之类,榛林

为,三误也。姑识大校,俟他日订之。蔡元培识。

跋文题于清陶方琦、姚振宗徐氏(即姚君海槎)整理并补辑、(徐

[4]友兰)孟晋斋抄录的《埤苍》、《广苍》(二书合为一帙)的最后。“著雍

困敦之岁”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蔡元培先生正在徐友兰家中

系伴读兼为徐友兰刊刻绍兴先正遗书孙为其次子徐维则(徐以心),《》、

汉书补逸》二十一卷,兰上镜、曲化农、徐沁著三卷等[8]。蔡《水笺补》先生实际校书似当不止以上几种。

陶方琦(1845-1884),字子缜(子珍),绍兴陶家堰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曾从绍兴名士李慈铭学,深得赏识。清同治六年(1867年)补甲子科举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督学湖南。因病早卒。陶方琦笃学好古,长于汉学,精诗词,工书画。著述不辍,未尝稍歇,留下了大量著作,如《淮南许注异同诂》、《字林考逸补》、《汉孳室文钞》、《兰当馆词》、《许君年表》、《复庄诗评》、《琳清仙馆词稿》等。今中收入其著作多种。姚振宗《续修四库全书》(1843-1906),绍兴姚家埭人,与陶家堰陶氏世为姻亲。藏书家,积书至六万余卷,著有藏书目录三十卷。四部典籍烂《师石山房目录》熟于胸,亦饱学之士。姚振宗为清末目录学大家,所著《师石山房丛书》是公认的古典目录学名著。于辑佚学也多有建树,为前代辑佚之作拾遗补缺,是正体例,学识之精博令人折服。

跋文对研究姚振宗的相关问题也颇有助益。姚振宗终生以隐居著述为务,交游不广,最重要的交往对象只有陶方琦、陶浚宣兄弟。除陶氏兄弟外,据陶氏族后学陶存煦所著记《清姚海槎先生振宗年谱》载,与姚振宗往来相契者尚有李慈铭、章学诚族后学章小雅等,然笔者虽多方努力,却未能检得相关的佐证材料。姚氏的目录学著作在其辞世多年后才得以刊刻,如其《后汉艺文志》、《三国艺文志》,直到则迟至19361917年才为张均衡刻入《适园丛书》,而《师石山房丛书》年才得以付梓,通常认为,此与其不事交游、著作很晚才为人所知有

系假草稿于姚君海槎一语却表明事实可能并非如孙关。跋文中“以心”,

任校勘役。从光绪十二年《铸学斋丛书》(1886年),由老师田宝祺介绍进入徐友兰家中,至光绪十六年校(1890年),蔡元培先生的伴读、勘生活持续了约四年时间。这段时间是蔡元培先生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5],蔡先生在中对其在徐氏家中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述:《自述》

顷我到徐氏后,不但有读书之乐,亦且有求友的方便。王君寄广(名佐)

系系弟硕君之师熟于清代先正事略等书持论严正为以孙之师,《》,。以孙

艹卿,人甚豪爽,善为八股文与桐城派古文。魏君铁珊有朱君费(名系

之伯父仲凡先生拳勇,能为诗古文辞,书法秀劲,皆尔时所识。以孙

那时候,年辈相同的朋友,如薛君朗轩、马君(名树兰)收罗碑版甚富。

湄莼、何君阆仙等,都时来徐氏,看书谈天。曾相约分编大部的书如等,但往往几个月就改变工作。这种《廿四史索引》、《经籍纂诂补正》计划都是由我提出,但改变的缘故,也总是由我提出,所以同人每以我的多计划而少恒心为苦。[6]

可见,蔡先生在徐氏家中不仅仅是伴读、校书,更多的还是一种学术上的交流活动,而且是其中的积极分子。跋文既是蔡先生为徐氏校勘书籍的见证,也是这种学术交流活动的见证。

为魏博士张揖撰,《广苍》为魏人樊恭撰,皆为小学著《埤苍》

作。二书大约散佚于宋代,佚文散见于一些古书,如李善注《文选》等。清任大椿(1738-1789)、马国翰(1794-1857)为二书辑佚,分别辑缺入中,虽可略存原书面貌,误辑、《小学钩沉》、《玉函山房辑佚书》漏之处也不少,非能称善。陶方琦复以任、马之书为基础,整理、补辑,所获良多。其后,姚振宗又为之整理并补辑,自是“两书俱存古

此,当时的藏书之家包括一些学者,与姚振宗应该有着一定的联系,

兰台世界542007.12下半月

要关键词

古代档案

文体名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高级文秘专业胡元德

古代档案文件种类繁多,本文对档案文件得名缘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分析了古代公文名称变化的规律。

来源

规律

明时,基于札子的特定,清代使用相当广泛。元、“札付某某”“详文”

结语,出现了一种新文体“札付”。

一、古代公文名称来源种种

文书处理动作而得名。公文具有多方面的作用,1.因社会活动、

概括起来不外训诫,下级“上传下达,左右联络”。上级对下级指导、向上级请示、汇报,同级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沟通信息、商洽事宜都要用到公文。久而久之,这些行为动作有些被用以代指担负该动作的公文。

段注:《说文解字》:“诰,告也。”“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杨朱》注谓:《列子・“告上曰告,发下即成为王命文书的一种,是教告诸侯、曰诰。”商周时期,众民,“诰”禁戒、受命之辞。中现存诰文12篇,考古出土的西周毛公鼎《尚书》铭文也是“诰”。

的本义是“奏”“进”,下级和晚辈向上级和尊长陈言称“奏”,秦朝将其规定为上达天子的文种。徐望之《公牍通论》:“奏者,进也,引之情进于上之谓。其字始见于所谓也,《史记》《尧典》‘敷陈以言’作遍告以言,是奏即高告也,并非达于天子之言为奏。秦初改书为

[1]

奏,遂为人臣上书于君之专用文书。”

2.因载体形式和形制特征而得名。公文的书写离不开物质载

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古代公文的书写载体不断发展变化。按历史顺序看,主要使用过甲骨、竹木、金石、缣帛、纸张等几种物质。载体物质特有的属性赋予公文不同的特征,这些来自于书写载体的特征常常演化为文体名称。比如,以竹木为载体的有等,以纸张“册”、“笺”、“简”、“策”、“榜”、“方”、“牒”、“札”为载体的有等,以玉石作载体的有“状”、“折”、“帖”“玉册”、“玉牒”等,以金属为载体的有“铁券”。

使用同一种载体的公文,往往因形制的差异,甚至颜色的不同而分别命名。同是写在竹木上的公文,编连在一起的称作或“册”或“牍”“简”“方”、“策”,单片的称作;短小的竹木块上书写的称作“牒”。同是书写在纸张上的公文,也因装帧方式或颜色的差异而各是写在单页纸上的文书,则指写在折叠纸张上的有名目:“状”“折”文书。唐代,由翰林学士起草的诏令用白色麻纸书写,以区别于中书制诰所用的黄纸,这类文书称为“白麻”。明代的户籍簿册上交户部的用黄色封皮,称“黄册”。

因为书写载体而得到的文种名称,往往不因为载体的淘汰而废止,而是成为脱离物质形态的一种符号化的名词而被后代沿用。比如,本指写在编连竹简上的文字,但在东晋文书全面用纸之“策”后该名称继续使用,一直到封建社会结束。

公文名称不仅与其载体形态和形制有关,有时还与其文面格式宋朝创设、主要行用于元朝的记录百有关,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名字。

姓丁口产业状况的簿册文书称食货志》记载:“鼠尾簿”。《宋史・“诸州县置差役都鼠尾簿,取民户税产、物力高下差取,分五等排定,而池,藤萝花木,极具佳趣;登阁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是绍兴的著名景点。几经兴废,后为姚振宗所得。姚振宗重加修葺,略复旧观,并筑师石山房,以为藏书著述之所。从这两条材料可以看出,姚振宗之快阁仍是文人雅士的流连之所。在这种情况下,若说姚振宗之著述鲜为人知,显然是不合实际的。跋文或蔡先生信笔而为之,本无所措意,今日看来却有其不可忽略之价值。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十六、十七卷[M].[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十五、

[3]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姚振宗清稿本藏浙江图书馆.[4]藏上海图书馆。陶方琦、

[5]诚如郑伟章先生所论,正是这段生涯锻就了蔡元培先生后来成为一位

的教育家、思想家.文载1990年第5期.《中国出版》“兼容并包”

[6]蔡元培.蔡元培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6-17.[7]潘景郑.著砚楼读书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29.[8]郑伟章.徐氏铸学斋刻书[J]..中国出版,1990(5).

[9]谭献.复堂日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7.

[10]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十五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27.★作者邮箱:sunzhtian2005@126.com(责编:杨宗鸣)参考文献:

以一种动作转化而来的公文名称还有很多,如上行文中的“表”、等,下行文中的“驳议”“、启”“、禀”“诏”“、教”“、训”“、命”“、令”“、誓”、等,平行文中有“敕”“、诫”“、谕”“、上谕”“、批答”“移”“、关”“、刺”。

动作既有来自政务领域的,以上所举,成为公文名称的行为、

也有来自社会生活的,范围相当宽泛,说明这一时期公文命名还相当随意和混乱。随着文书工作的不断进步,后代公文名称更多来自文书处理活动。唐代将“状上”这种公文上报的行为称作“申”、和则变成了两种文体。宋、元时下行文中“呈”,到了清朝“申”“呈”常用等作为结束语,至明代成为平行文“照会”“请照会”、“仰照会”体。宋、元公文中常有字样,明朝正式设置“看详”、“呈详”、“照详”对其著述活动也应该是知道的。藏书家往往互通有无,相互传抄,据《师石山房书目》,姚振宗有不少书籍为其手抄本,这些抄本应该渊源有自。又,徐友兰所刻陶方琦中)即《汉孳室文钞》(在《绍兴先正遗书》为姚振宗编定,其书稿或即得自于姚振宗。藏书而为读书,读书而为著述,乃一般藏书家之通则。此外有两则材料可以作为补充:

卷三:谭献(1832-1901,著名文人)《复堂日记》

癸酉春正月下旬一日……陶心云(陶浚宣)同年自上虞来会,游快阁、小云栖、望山亭,遇雨回棹[9]。

蔡元培光绪二十五年:《日记》

七月丙午朔阴。与蓝、徐庄、赏、杜(以孙)、(亚泉)五君宴中川

!!!!!!!!!!!!!!!!!!!!!!!!!!!!!!!!!!!!!!!!!!!!!!!!

君(中川外雄,日人,时任绍郡中西学堂教习)于快阁,邀阁主人姚海槎观察之子幼槎及(胡)钟生、(俞)伯音陪之[10]。

快阁在绍兴鉴湖湖畔,初为南宋陆游所建。快阁盛时,假山鱼

兰台世界

2007.12下半月

55


相关内容

  • 关于岳飞墨庄题字的几个问题
  • 编辑:罗国荣 时间:06月14日 09:06 来源:互联网 一.岳飞墨庄题字概述1.留存时间久   在安徽泾县茂林镇民间传说中,岳飞"墨庄"题字的题写时间是建炎三年 (1129年).四川省巴中县民间传说,该县曾口镇君子泉岳飞"墨庄"题字石刻的题写时间是绍兴四年 ...

  • 思想家是排在各类社会精英第一位的
  • --纪念顾准诞辰100周年 在我心目中,社会各界精英人物,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崇拜,也最值得纪念的,是思想家.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社会的贡献可以说是非常之大,却仍在其次.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行动,人类要保证不断走在正路上,尽量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尽量减少人为的灾难,就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搞正确. ...

  • 篆刻掌故:吴让之跟赵之谦打架,你帮谁?老李刻堂142
  • 故事发生在同治二年(1863年).这一年闹太平军,久居扬州的吴让之避难泰州,久居浙江的赵之谦避难福建. 夏末秋初的一天,当时的印坛领袖吴让之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客人叫魏稼孙,他带了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这本印谱很有名,也是后来齐白石得到这本印谱之后,开始学赵之谦)来让吴让之审阅,并希望 ...

  • 我仿佛看到了稻草人的心
  • <文心>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期,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合撰的一本指导国文教学的书,很多老师都曾被这本书打动过,并用它指导教学.直到现在,这本书还未淡出人们的视野.可见,这是一本很好的国文教学指导书. 这本书好在哪里呢? 这本书首要的好处在于,它不但教会我们知识,还寓教于乐,使我们读起来轻 ...

  • 蔡元培微轶事
  • 娄国忠 蔡元培少年时喜吃豆,看书时案旁放一豆罐,一面嚼豆,一面领略书中要义,并常言炒豆味香,愈嚼则读书兴趣愈浓. 蔡元培常在自己书房挂一幅自己的画像,上面题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 蔡元培发起进德会,主张不嫖.不赌.不娶妾,还主张不作官吏.不吸烟.不 ...

  • 入上海与居上海
  • 作者:瞿骏 史林 2007年10期 [中图分类号]K2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07)03-0100-14 清末知识分子正处于张灏先生所概括的"转型时代"之中①,作为转型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士人流动性的极大加强.这表现在:(一)从整体而言,数 ...

  • 桐城文章与翻译
  • 桐 城 文 章 与 翻 译 --以严复.林纾为中心 吴 微 摘 要:桐城古文作为古文的正宗和化身,笼罩了文言写作.在边际游走中自身也得到了扩容和更新.严复.林纾凭借这种扩容了的桐城文章作为工具,译述西方学术思想和西洋小说,输入外来文化:与教育紧密关联,哺育了新一代知识青年.在晚清民初的文化转型中,引 ...

  • 南阳卧龙岗上"三绝碑"
  • 刘剑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7月20日   第 15 版) 图为卧龙岗上武侯祠 在河南省南阳卧龙岗上,有一处武侯祠,这里也被认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的躬耕之地. 在武侯祠内,有一处碑廊号称为"三绝碑",所谓"三绝&q ...

  • 透过"邓亚萍"现象谈我对高校教授的理解
  • 透过"邓亚萍"现象谈我对高校教授的理解 摘要: 近日,一则关于邓亚萍成为法大教授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名人,明星进入高校当教授已经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然而名人明星真的符合高校教授资格吗?高校聘请名人明星当教授,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名人效应"还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