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有蒿读后感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读《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有感

苏青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100863

2015 年10 月5 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首先发现和解释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原理,找到了有关疟疾的新疗法,与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一道,共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11日,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新书预告:将于10月中下旬出版《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喜讯连连,欣喜之余,不禁感慨万千: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疟疾是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历史上它不仅曾给人类造成过重大危害,至今仍在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洲广泛流行。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药物均源于金鸡纳树和青蒿两种植物提取物。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疾成分——奎宁,并于185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以此合成了氯奎宁,并在战后成为抗疟疾的最重要药物。之后,奎宁和氯奎宁因大量应用而逐渐产生抗药性,迫使人们开始寻找具有耐抗性的治疗疟疾特效新药。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明代医药专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则说,青蒿能"治疟疾寒热".20 世纪60 年代,越南战争爆发,为帮助北越部队解决因疟疾流行导致战斗力大减的急难,毛泽东、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紧急研制抗疟疾新药,"523 项目"(1967 年5 月23日,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将防治抗药性恶性疟疾定为一项援外战备紧急军工项目,并以开会日期为代号,将该项目称为"523项目")研究团队遂开始了历时近20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关。

研制青蒿素抗疟疾系列药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在中国特定时代下"全国一盘棋,科研大协作"科研模式的一个成功范例。该项目集中了全国的科技力量联合研发,组织、动员了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有近10位科技人员做出了突破性的重要贡献。屠呦呦更是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 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的青蒿素,第一个做青蒿素抗疟临床实验,并由此先后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国际医学大奖。

对屠呦呦是否应该获得这些重大奖项,业界和坊间一直没有中断过争论。这些大奖的评选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鼓励科研工作的原创性,奖励第一个发现者或发明者。曾庆平教授在《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的"科研的思路何其重要"文中指出:"屠呦呦的创意有两个:一是改‘水渍’为‘醇提’,因为青蒿素为脂溶性而非水溶性,适合用有机溶剂提取;二是改‘高温乙醇提取’为‘低温禁药提取’,因为高温能使青蒿素失效。"在曾庆平看来,"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低温萃取法不仅是一种方法创新,更是一种思路创新",这对研制项目最终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屠呦呦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大奖,主要就是基于她对青蒿素的最初发现,基于她的方法创新和思路创新。当然,庆贺屠呦呦荣获诺奖,并不意味着否认其他科技工作者在青蒿素研究中所作出的成绩和贡献。对此,我们理应抱以平和的心态。

科学研究从来都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投机和取巧。饶毅在总结青蒿素科学史经验教训时曾指出,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就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屠呦呦和她的小组成员以及参与"523 项目"的科技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但他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研究,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能够把握并把工作做好,而不是简单放弃。饶毅一语可谓道出了所有成功者的共同奥秘: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长期以来,饶毅教授一直关注青蒿素的科学史研究,2000 年曾建议他的一位研究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后来这位研究生做记者去了,没能实现他的愿望。2007 年回国后,他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合带研究生黎润红,专门研究青蒿素科学史。《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就是由饶毅、张大庆、黎润红师生3人共同编著的,前4章为青蒿素科学史研究,通过详实的史料忠实记载了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发明青蒿素治疟新药的攻关历史,热情呕歌了广大科技人员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第5章分析、总结了青蒿素治疟新药攻关历程的成败得失,客观评价了屠呦呦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作出的重大科学贡献;附录列出了"523 项目"大事记,以及青蒿素研究大事记。全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史料性和可读性,是对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很好献礼。

科学普及出版社历来就有捕捉热点选题迅疾出版的好传统,得知屠呦呦获诺奖的当天,社长秦德继和党委书记辛兵遂即决定出版屠呦呦的图书选题,并迅速组建由社领导牵头的策划小组、编辑小组和营销小组。社长助理杨虚杰早就得知饶毅、张大庆、黎润红等学者一直在从事青蒿素的科学史研究,并与相关人员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所带领的团队当晚即拿出图书编写方案,第一时间与作者接洽,并很快得到作者的授权和首肯。由此可见,天道酬勤,机遇还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读《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有感

苏青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100863

2015 年10 月5 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首先发现和解释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原理,找到了有关疟疾的新疗法,与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一道,共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11日,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新书预告:将于10月中下旬出版《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喜讯连连,欣喜之余,不禁感慨万千: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疟疾是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历史上它不仅曾给人类造成过重大危害,至今仍在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洲广泛流行。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药物均源于金鸡纳树和青蒿两种植物提取物。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疾成分——奎宁,并于185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以此合成了氯奎宁,并在战后成为抗疟疾的最重要药物。之后,奎宁和氯奎宁因大量应用而逐渐产生抗药性,迫使人们开始寻找具有耐抗性的治疗疟疾特效新药。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明代医药专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则说,青蒿能"治疟疾寒热".20 世纪60 年代,越南战争爆发,为帮助北越部队解决因疟疾流行导致战斗力大减的急难,毛泽东、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紧急研制抗疟疾新药,"523 项目"(1967 年5 月23日,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将防治抗药性恶性疟疾定为一项援外战备紧急军工项目,并以开会日期为代号,将该项目称为"523项目")研究团队遂开始了历时近20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关。

研制青蒿素抗疟疾系列药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在中国特定时代下"全国一盘棋,科研大协作"科研模式的一个成功范例。该项目集中了全国的科技力量联合研发,组织、动员了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有近10位科技人员做出了突破性的重要贡献。屠呦呦更是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 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的青蒿素,第一个做青蒿素抗疟临床实验,并由此先后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国际医学大奖。

对屠呦呦是否应该获得这些重大奖项,业界和坊间一直没有中断过争论。这些大奖的评选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鼓励科研工作的原创性,奖励第一个发现者或发明者。曾庆平教授在《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的"科研的思路何其重要"文中指出:"屠呦呦的创意有两个:一是改‘水渍’为‘醇提’,因为青蒿素为脂溶性而非水溶性,适合用有机溶剂提取;二是改‘高温乙醇提取’为‘低温禁药提取’,因为高温能使青蒿素失效。"在曾庆平看来,"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低温萃取法不仅是一种方法创新,更是一种思路创新",这对研制项目最终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屠呦呦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大奖,主要就是基于她对青蒿素的最初发现,基于她的方法创新和思路创新。当然,庆贺屠呦呦荣获诺奖,并不意味着否认其他科技工作者在青蒿素研究中所作出的成绩和贡献。对此,我们理应抱以平和的心态。

科学研究从来都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投机和取巧。饶毅在总结青蒿素科学史经验教训时曾指出,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就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屠呦呦和她的小组成员以及参与"523 项目"的科技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但他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研究,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能够把握并把工作做好,而不是简单放弃。饶毅一语可谓道出了所有成功者的共同奥秘: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长期以来,饶毅教授一直关注青蒿素的科学史研究,2000 年曾建议他的一位研究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后来这位研究生做记者去了,没能实现他的愿望。2007 年回国后,他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合带研究生黎润红,专门研究青蒿素科学史。《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就是由饶毅、张大庆、黎润红师生3人共同编著的,前4章为青蒿素科学史研究,通过详实的史料忠实记载了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发明青蒿素治疟新药的攻关历史,热情呕歌了广大科技人员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第5章分析、总结了青蒿素治疟新药攻关历程的成败得失,客观评价了屠呦呦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作出的重大科学贡献;附录列出了"523 项目"大事记,以及青蒿素研究大事记。全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史料性和可读性,是对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很好献礼。

科学普及出版社历来就有捕捉热点选题迅疾出版的好传统,得知屠呦呦获诺奖的当天,社长秦德继和党委书记辛兵遂即决定出版屠呦呦的图书选题,并迅速组建由社领导牵头的策划小组、编辑小组和营销小组。社长助理杨虚杰早就得知饶毅、张大庆、黎润红等学者一直在从事青蒿素的科学史研究,并与相关人员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所带领的团队当晚即拿出图书编写方案,第一时间与作者接洽,并很快得到作者的授权和首肯。由此可见,天道酬勤,机遇还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相关内容

  • 开学第一课[感动中国 感动你我]主题班会
  •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 <感动中国 感动你我>主题班会 弯小文华校区 五(3) 黄爱丽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高尚行为. 2.通过观看"感动中国"2015年度 ...

  • 作文审题:做一个"有背景的人"
  • 作文审题:做一个"有背景的人"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中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在中国,说一个人厉害,有力量有能力,会说这个人有'背景',而我的'背景'是中国.这个曾经历了无数苦 ...

  • 2016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作文素材集合
  • 2016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 人物阅读素材:是非·屠呦呦 (2015-10-05 23:34:24) 是非·屠呦呦 弓长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

  • 高考素材:屠呦呦
  •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就组织全国7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物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 ...

  • 屠呦呦:获诺奖并不意外
  • 离离原上草.青蒿,是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的草本植物,外表朴实无华,只知道在山野里默默生长,随时准备在机会到来的时刻绽放自己的绚烂. 一岁一枯荣.这与世无争的小草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一直在不声不响地发挥神奇,而到了今天才突然一夜爆红,让世界惊叹.正是如青蒿一样默默无闻的屠呦呦等科学追梦人,历经艰辛提取出 ...

  • 兵猴传奇读后感
  • 兵猴传奇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兵猴传奇>,我很喜欢这本书,他给人激励和启迪. <兵猴传奇>讲诉了一个不满五岁的金丝猴大白牙的故事.这故事发生在高黎贡山上,大白牙是一个兵猴.他看见了三枚鸟蛋,而他还不能吃,他得给猴王吃.而猴王自己吃了一枚,给王后一枚,最后一枚给了大白 ...

  • 屠呦呦获诺奖
  • 屠呦呦获诺奖相关评论 (一)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在于几十年的沉默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 ...

  • 屠呦呦获诺奖奖金是多少钱?屠呦呦获诺奖感言全文 
  • 时间:2015年11月19日 14:00 2015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000000瑞典克朗(92000000美元),46000000美元是屠呦呦将获得奖金,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 ...

  • 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 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 呦呦 中新网10月5日电综合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此 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 据悉,屠呦呦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