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共读,不重则不威.

【共读内容】

01.0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导读学者】

张国明:瀋陽大學人文學院 副教授

韩 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教授

孙福万:國家開放大學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論語滙)

崔圣:

【論語晨讀】第616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七月廿二 2016年8月24星期三

孫福萬:

本章三句话,三层意思,都很重要,很高兴大家一起讨论!

张国明:

@韩星?早上好,请韩老师先来吧![抱拳][抱拳][抱拳]

韩星:

还按顺序来把

孫福萬:

对,请韩老师先讲~

张国明:

接上章人之四伦,本章还是四件事

韩星:

我理解不是三层而是五个方面

重:敦重、厚重;威:威严、威仪

张国明:

哈,三、四、五[呲牙][呲牙]

韩星:

固有两解:其一牢固、巩固;其二蔽塞、固陋。以前一种解释“学则不固”紧承第一句,意为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但是厚重威严与学习不能巩固似乎没有逻辑关系。以后一种解释“学则不固”是另一独立句,是说只要学,就不会固陋。今从后说。

孫福萬:

@张国明?三丶四丶五!

嗯嗯,“学则不固”有两解。

张国明:

固,固陋[强][强]

固,固执不知权变

孫福萬:

朱子说:“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我从朱子说,所以就是一件事了~

韩星:

所以,我的翻译是: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只要学,就不会蔽塞;做人要以忠诚信用为主;不要和不不仁者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张国明:

我理解,这正是执于庄重之蔽

韩星: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只要学,就不会蔽塞;做人要以忠诚信用为主;不要和不仁者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张国明:

惮,畏也。勿惮,不怕

韩星:

“不重则不威”是关于庄重威严的问题,孔子曾和学生多次讨论过。在《述而篇》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尧曰篇》载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孫福萬:

我的翻译是: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什么威严,学得肯定也不牢固。要亲近忠信的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承认和改正。”~~不是和韩老师过不去啊,个人是这么理解的。愿意听韩老师的辨析~

韩星:

@孙福万?当然可以,可以辨析

孫福萬:

我理解这里所谓“重”者,是包括言行、仪容等等在内的一整套修行功夫,就是前边屡次讲到的德行修养,其外在表现就是“威”,故说“不重则不威”。我国成语中有“不怒自威”一说,《中庸》又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子夏亦谓夫子“望之俨然”,为什么能这样呢?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有其内在修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这样。朱子释“重”为“厚重”,甚确。

韩星:

“重”如解成威仪也可以,见《左传》刘康公:“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是故君子勤礼,勤礼莫如致敬。”卫北宫文子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象。君有君之威仪,其臣威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威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者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 又云:“故君子在位可威,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语言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张国明: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仪!重与轻相对,重则有根,有根则稳,似大树之不易摇功,有根而言行稳重之人自带威仪,易为人所重。轻则无根,无根易浮,似落叶之乱飞!无根而言行轻浮之人没有威仪,易为人所轻!

韩星:

问题是厚重、威仪与学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厚重、威仪是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学则包含很丰富的内容

孫福萬:

对“重”也引申一下:《周易》坤卦《大象》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体坤之德,顺以受物,厚以载物,久而久之自会变得“老成持重”,威仪自现,担当大任。否则,如《系辞上》中孔子讲到的鼎卦九四爻那样,“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终难免“折足”和“覆餗”之祸,甚而至于搞得自己一身污秽,哪里还有什么威严可谈呢?

张国明:

这里的重类似于前几章强调的孝悌谨信为人根本之行!

有根,再有学则更上一层楼

韩星:

厚德载物,是的

张国明:

庄重,如过于庄重,执于庄重,则其蔽在于重原则而轻权变,不苟言笑,久之问题多多。故重威之后必有学!

孫福萬:

@韩星?"问题是厚重、威仪与学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厚重、威仪是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学则包含很丰富的内容。"——难道"厚重"和"威仪"不需要学习?这个不同意啊韩老师~[调皮]

张国明:

重则有威,然易拘于原则,学则使厚重之人开阔视野通达权变!

韩星:

有关系,但不是必然的逻辑关系

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

张国明:

不学即使好仁亦有蔽,况持重乎?

韩星:

可以再思考、讨论。这句最有争议的是“无友不如己者”,我概括有四种看法:

张国明:

学则不固进一步强调了重学的价值

孫福萬:

@韩星?@张国明?如按两位的言说逻辑,此句当讲:"君子不重则不威,不学则固。"似更顺。

韩星:

把学独立起来比把学与重放在一起更好

张国明:

主忠信。我认为接前文,强调了:学习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自然突出忠信为主!

孫福萬:

@韩星?@张国明 ?单独讲"学则不固",我觉得两位的解释很好,但放在这个句子里,还是觉得朱子的解释通顺~

韩星:

是突出忠信,忠信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张国明:

学什么,事君谋人以忠,交友待人以信

@韩星?,是啊,忠信在夫子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韩星:

学的内涵很丰富,孔子讲过,一般人都能做到忠信,只是不如他的好学,可见学的含义更丰富、博大,通过学才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张国明:

@孙福万?是,朱子的解释也很顺

孫福萬:

对!在解释“子以四教”时,朱子曾引程子说:“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张国明:

对!在解释“子以四教”时,朱子曾引程子说:“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孙福万 ?[强][强]朱子不愧是大家,说的多好!

韩星:

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篇﹞

孫福萬:

请韩老师开示对“无友不如己者”的四种说法~

韩星:

这句最有争议的是“无友不如己者”,我概括有四种看法:

其一,不与不仁的人相处、相交。

《吕氏春秋》引曾子《制言》说:“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故周公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由曾子及周公言观之,则‘不如己者’即不仁之人,夫子不欲深斥,故言‘不如己’而已。”孔子的本意是远离缺乏仁德的人。

其二,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卷一解作:“凡结交取友,必令胜己。胜己,则己有日所益之义;不得友不如己,友不如己,则己有日损。故云‘无友不如己’者。”北宋邢昺在其《论语注疏》中增释了新意,说:“‘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邢昺强调了忠信的道德标准。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是有害无益。

这个观点以现代学者南怀瑾、李泽厚为代表。南怀瑾认为,如果孔子是这样讲的,那孔子就是势力小人。无友不如己者,应是没有朋友不如自己。他认为,无友做动词,应是“毋”字,作“没有”解。李泽厚、李零都赞同此观点。

其三是没有朋友不如自己。

这个观点以现代学者南怀瑾、李泽厚为代表。南怀瑾认为,如果孔子是这样讲的,那孔子就是势力小人。无友不如己者,应是没有朋友不如自己。他认为,无友做动词,应是“毋”字,作“没有”解。如《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的“毋”就是“没有”的意思。李泽厚、李零都赞同此观点。

其四,钱逊先生把“如”解释为“类似”,认为:“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张国明:

其一:无友不仁者。其二无友不如己者。其三:友皆胜于己。其四:无友不类己者。@韩星?[强][强][强]

孫福萬:

@韩星?韩老师同意哪种说法?

张国明: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韩星:

@孙福万?第一种

张国明:

人受朋友之影响很大

选良师择益友,太重要了!

重即立根基;学即拜明师;友即择良友;有过即改!

孫福萬:

@韩星?第一、第二种应该接近~第三、第四有"曲为之解"的意思~

张国明:

@韩星?第一、第二种应该接近~第三、第四有"曲为之解"的意思~@孙福万?[强][强]我也这样认为!第一第二种更近原意[呲牙][呲牙]

孫福萬:

“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文意比较通顺,应该是接近大众的理解吧。

韩星:

@孙福万?是的,但第二种易为人误解为势利眼,三、四种有点迂曲

孫福萬:

关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我觉得,所谓“不如己者”,当指在忠信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并非指其社会地位。为什么强调“无友不如己者”?《韩诗外传》说得好:“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说文》释“乾”字为“上出”,《周易》乾卦《象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中反映的正是这种上出的精神,交友亦当如是。“以友辅仁”是儒家交友之道,语出曾子(见12.24)。《周易》第八卦为比卦,其《彖》曰“比,辅也”,正可用来说明儒家的交友之道。比卦下坤上坎,惟九五一个阳爻高居上卦之中,余爻均阴,其中六四爻居外卦而上承九五,柔顺得正,亲比“尊主”,故爻辞获“贞吉”之赞。其《小象》对此解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这正好说明,交友并不讳言“从上”,“从上”的目的是见贤思齐,“以友辅仁”,而这样做的结果,未有不获吉者。

韩星:

对于第二种,《四书辨疑》引苏东坡云:“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比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自己要跟胜于自己的人做朋友,而胜于自己的人要跟胜于他的人做朋友,而不跟你做朋友,那你如何和胜于自己的人做朋友的呢?孔子又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就陷入了矛盾。鲁迅在《杂忆》里说:“孔老先生说过:‘无友不如己者。’这样的势利眼睛,现在的世界上还多的很。”

张国明:

第二种最近原意,最大众我是大众派[呲牙][呲牙]赞成第二种。

不如己,恐非在地位上言,而是德行学问上讲

孫福萬:

@韩星?嗯嗯,但如果从"忠信"或者"仁"上强调"无友不如己者",就算不上"势利眼"啦~[呲牙]

张国明:

在求学阶段嘛,他不如我,往往指的是德行学问方面

韩星:

第二种正为最大众化,就最容易为大众理解为财富、地位、才能,当然也包括学问、道德

孫福萬:

@韩星?鲁迅是个捣蛋鬼![调皮]

张国明:

家长也会非常重视反复告诫孩子多和徳学优者亲近

一旦交友不慎,后果可能很严重啊[呲牙][呲牙][呲牙]

崔茂新:

君子若没有笃志之重,则没有威望威仪;为学不已则可以免于蔽塞、固陋之病。坚守忠信这一根本的道义原则:不去结交不讲求忠信的人为友;对自身的过错,则要克服惧怕心理勇于改正。-----以上是我对这一章的理解和白话译。

张国明:

崔师四条,[强][强][强]

郭宽润:

君子之重在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重谓不妄动,动必以礼。

汉 扬雄 《法言·修身》:“或问:‘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敢问四轻。’曰:‘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重好,就是重視自己的喜好,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君子的一言一行都會被關注,並在群體間形成波瀾

好惡明顯有評價的作用,這是重好的核心因素。

例如,很多領導人在為了實現某種意願推行一套評價標準,自身的喜好則呈現出來與這標準不一致的地方,這樣的人看看社會上比比皆是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存諸人。

四重中最為關鍵的是重好

孫福萬:

关于“过,则勿惮改”,也谈点浅见。孔子有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见7.17)言大过而不言小过,就说明圣人即使到了五十岁,即使学《易》,也未敢言其小过之必免也。既然如此,一个人只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了不起了。《周易》历来被称为“寡过”之书,不仅益卦《象传》明确提出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话,而且还设有小过、大过两卦,专门来谈“过”的问题。《周易》又屡言“无咎”,其中彖辞称无咎者8例,爻辞称无咎者85例。咎者,病也灾也;无咎者,无病无灾也。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到无咎呢?《系辞上》说得非常清楚:“无咎者,善补过也。”《周易》凡言无咎的地方,一定是人出了问题或犯了错误,此时唯有“善补过”,才可能获“无咎”。所以,“过,则勿惮改”,实在很了不起!

郭宽润:

重是明晰自身行為與行為結果之間的關係,是大明終始之道。看到自身行為對他人以及方方面面的影響,在行為的結果及其擴散的結果中發現自己的責任,如此再理解自己的行為就很難輕乎。

韩星:

@崔茂新?这样也能通,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立体圆融,不同角度都能通。

崔茂新:

象郎平就有笃志之重,所以有威望威仪威能。

张国明:

重好之重,解为重视?@郭宽润

孫福萬:

@韩星?"立体圆融"!

沈浪:

@张国明?可解釋為重視喜好

韩星:

@孙福万?知过能改很不容易啊

沈浪:

@张国明?可解釋為重視喜好

韩星:

@孙福万?知过能改很不容易啊

张国明:

@郭宽润?那其他几重呢?四轻为轻视?

馬震宇:

四种看法四个层面,四个阶段。交友都会经历这四个层面吧。

郭宽润:

輕重有衡量的意思,如稱一般衡量事物,可理解為重視輕視@张国明(沈阳)

衡量評價

崔茂新:

同样,郎平勇于放下荣誉的包袱,走出国门以学,所以她没有那些躺在功劳簿上世界冠军的蔽塞固陋,获得了一种开放的人类体育精神。

馬震宇:

无友不类己,友皆胜于己,无友不如己,无友不仁者。从看外在到重于内涵。

崔茂新:

不结交那些没有忠信之德的人为友,但却不忌恨、斥责他们,这就是“泛爱众而亲仁”。

馬震宇:

一个小孩子找朋友玩无友不类己时玩得最开心;一个学生如果以友皆胜于己的心态学习交往,则学习不会差;一个工作十年二十年的职业人如果做不到无友不如己,那这职业生涯基本不靠谱;一个企业高管或企业主没有无友不仁的心态也是有发展障碍的。

与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所阐释的内涵思想差不多的。

丁跃伟:

个人认为,“学则不固”就是学问不稳固的意思。从经验经历看,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我们常常记住新学,忘记旧学,直到我们笃志弘道、一以贯之,才有一条信仰和精神的主线,串起数十年来学到的各项知识,去芜存真,学问进入新境界

刘国庆:

不重则不威者,重是指重视,原因也是对事的敬。有了对事的诚敬,学才能有成。主忠信,我理解为追求忠信,即内心中以忠信为主,这么就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其中两项,是现代社会的人和人互相合作的基础。无友不如己者,即个人主动选择有关与仁人建立紧密的社会联系,可以说是自由结社的基础,虽然还没有结社本身的能力。这五项,我概括为诚敬,好学,忠信,友仁,改过五德。

在这五德中,好学、改过,是过程性道德。忠信、友仁,是结构性道德。过程性道德是规范做事的方式方法的,让人做事越来越成熟,结构性道德是规范与人交往形成社会结构的,有助于维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结构性道德和过程性道德之间,结构性道德是基础,因为人的修养过程,不是个体孤立的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在群体中进行的。比如,诚敬的前提是他人的存在,好学的前提是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存在,而学习对象就是他人,学习内容也是社会的积累。改过是在他人的反馈中进行的。

五德中的诚敬,既是过程性道德的根,也是结构性道德的根。诚者,诚于己。己既是所有行为的主体,又是人际关系的节点。敬者,敬己敬人敬事,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点,又是从事所有行为的基本态度。

就作为一切道德修养的起点的意义上说,诚敬就可以认为是仁。

丁跃伟:

笃志生威重威严威仪,其实就是精气神的自然变化,从精神到气质(即物质)的变化,有这种精神气质的指导,学问才能一以贯之,形成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灼见。类似王国维的学问三境界

刘国庆:

除了这五德以外,礼,义,恕,是孔子在其他地方强调的道德。恕德,也是规范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可以与忠信并列。

而礼、义二德,礼规范个人对社会规范的践行,义规范个人对正当行为的认知。是建立在社会结构基础上,对个人行为社会化的要求。

孔子和学生们对各种道德的讨论,在不同的段落似乎关注点不同,有时候甚至同一种道德,会使用略微不同的名字。修身者似乎需要通过自己的解读、思考、践行构成一个自己的系统。论语自身是语录体,并没有非常严密的结构以完整地讨论过各种德行,更没有完整讨论过各种德行的关系。

丁跃伟:

[转发]余以为:忠信太过而易害己,故强调不友不如己者。发现走偏了,及时纠正。

刘祥柏:

重,与轻相对。言语举止要自重,而不轻浮、轻贱。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跟前半句确实逻辑关系不明显,而且,在句法上,似乎后半句少了个“不”字,应该是个同样句法的铺排句才对,君子应该怎么样呢?不重则不威,不学则不固。这样才文从字顺。一则强调要“重”,一则强调要“学”。既重且学,才是君子。否则,既不威,也不固。

丁跃伟:

不用排比句时,可能表面前后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刘祥柏:

无友不如己者。无,通“毋”,表示禁止、劝诫,是没问题的。解释成“没有”,就不合语法了。 禁止、劝诫的,总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友不如己者”,总是跟那些方方面面都不如自己的人为友,这是恶习。应该要禁止、劝诫,君子不要那样。 也就是,不要“总是跟不如自己的人为伍”。 意思不能理解成,“不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

理解“不跟”谁谁谁交朋友,就成了建议了。不是禁止和劝诫了。

丁跃伟:

@刘祥柏?赞同[表情] 刘老师。和“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等先贤教诲一致

刘国庆:

从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诚敬(仁)是所有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忠、信、恕、友仁,是与人交往的规范,好学、践行、改过,是个人做事的规范。守礼行义,是个人行为社会化的指针。以上为个人浅见,欢迎各位老师拍砖

郭宽润:

敬與重通常會連用,敬可理解成重視到某種程度之上產生的結果,朱子對敬訓解‘敬則本體之守也’。

丁跃伟:

总是跟那些方方面面都不如自己的人为友,这是恶习。通常也是喜爱听奉承话的人,不爱学习的人,欠缺谦谦君子之仪的人,应该要禁止、劝诫,君子不要那样。

刘祥柏:

今天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有几个坏孩子朋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专门总找坏孩子做朋友,这就不好了。就会劝诫,不能总是如此。

李伟东:

友皆胜于己,那友为何要跟“我”交友,在友那里,“我”就是不如友。

此处不明,请教老师!

丁跃伟:

友:郑玄谓,同志为友。当立志弘道同事同行时,当多就教胜于己者。日常交往,另当别论

自己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强,除德行外(主忠信),或者也强调了分工合作。毕竟儒家同时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评论一个人,除了看存量(当前忠信水平),更要看流量(比如积极追求上进而不是相反)。所以和孔门达德之“仁”一起看,理解”无友不如己者”,没大问题。师长也喜爱学问不如自己但积极追求上进的年轻人

宋立林:

@李偉東?李老师,我看过一个说法:就自己的主体而言,我们要追求与胜于己者交友。这叫慕贤。在对待他人交友的请求时,要容众。两个层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忠恕之道

李伟东:

无友不如己之志者,或

无友不如己之道者,

这样可能好理解些,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丁跃伟:

@宋立林 ?忠恕之道,一针见血

李伟东:

志同道合者,谓之友。

无友不如己者,即是:

非志同道合者,不为友。

宋立林:

我是看别人的解释

張弛弘弢:

本章之【如】字,何解為恰,盼有師友辨。

崔茂新:

坚守忠信这一基本价值观,不要和那些不认同你的这一价值观的人交友。即绝无义之友的意思。

你可以要求自己忠信,但你无法要求别人也做到忠信,对不讲忠信的人,你可以和他保持足够的距离。

張弛弘弢:

@崔茂新?崔師 [强]

“三省”省其二(忠 信)以辨友朋,可矣!

琴声:

@崔茂新?……保持距离[强]

(本文来源【論語滙】,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共读内容】

01.0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导读学者】

张国明:瀋陽大學人文學院 副教授

韩 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教授

孙福万:國家開放大學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論語滙)

崔圣:

【論語晨讀】第616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七月廿二 2016年8月24星期三

孫福萬:

本章三句话,三层意思,都很重要,很高兴大家一起讨论!

张国明:

@韩星?早上好,请韩老师先来吧![抱拳][抱拳][抱拳]

韩星:

还按顺序来把

孫福萬:

对,请韩老师先讲~

张国明:

接上章人之四伦,本章还是四件事

韩星:

我理解不是三层而是五个方面

重:敦重、厚重;威:威严、威仪

张国明:

哈,三、四、五[呲牙][呲牙]

韩星:

固有两解:其一牢固、巩固;其二蔽塞、固陋。以前一种解释“学则不固”紧承第一句,意为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但是厚重威严与学习不能巩固似乎没有逻辑关系。以后一种解释“学则不固”是另一独立句,是说只要学,就不会固陋。今从后说。

孫福萬:

@张国明?三丶四丶五!

嗯嗯,“学则不固”有两解。

张国明:

固,固陋[强][强]

固,固执不知权变

孫福萬:

朱子说:“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我从朱子说,所以就是一件事了~

韩星:

所以,我的翻译是: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只要学,就不会蔽塞;做人要以忠诚信用为主;不要和不不仁者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张国明:

我理解,这正是执于庄重之蔽

韩星: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只要学,就不会蔽塞;做人要以忠诚信用为主;不要和不仁者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张国明:

惮,畏也。勿惮,不怕

韩星:

“不重则不威”是关于庄重威严的问题,孔子曾和学生多次讨论过。在《述而篇》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尧曰篇》载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孫福萬:

我的翻译是: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什么威严,学得肯定也不牢固。要亲近忠信的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承认和改正。”~~不是和韩老师过不去啊,个人是这么理解的。愿意听韩老师的辨析~

韩星:

@孙福万?当然可以,可以辨析

孫福萬:

我理解这里所谓“重”者,是包括言行、仪容等等在内的一整套修行功夫,就是前边屡次讲到的德行修养,其外在表现就是“威”,故说“不重则不威”。我国成语中有“不怒自威”一说,《中庸》又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子夏亦谓夫子“望之俨然”,为什么能这样呢?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有其内在修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这样。朱子释“重”为“厚重”,甚确。

韩星:

“重”如解成威仪也可以,见《左传》刘康公:“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是故君子勤礼,勤礼莫如致敬。”卫北宫文子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象。君有君之威仪,其臣威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威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者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 又云:“故君子在位可威,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语言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张国明: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仪!重与轻相对,重则有根,有根则稳,似大树之不易摇功,有根而言行稳重之人自带威仪,易为人所重。轻则无根,无根易浮,似落叶之乱飞!无根而言行轻浮之人没有威仪,易为人所轻!

韩星:

问题是厚重、威仪与学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厚重、威仪是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学则包含很丰富的内容

孫福萬:

对“重”也引申一下:《周易》坤卦《大象》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体坤之德,顺以受物,厚以载物,久而久之自会变得“老成持重”,威仪自现,担当大任。否则,如《系辞上》中孔子讲到的鼎卦九四爻那样,“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终难免“折足”和“覆餗”之祸,甚而至于搞得自己一身污秽,哪里还有什么威严可谈呢?

张国明:

这里的重类似于前几章强调的孝悌谨信为人根本之行!

有根,再有学则更上一层楼

韩星:

厚德载物,是的

张国明:

庄重,如过于庄重,执于庄重,则其蔽在于重原则而轻权变,不苟言笑,久之问题多多。故重威之后必有学!

孫福萬:

@韩星?"问题是厚重、威仪与学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厚重、威仪是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学则包含很丰富的内容。"——难道"厚重"和"威仪"不需要学习?这个不同意啊韩老师~[调皮]

张国明:

重则有威,然易拘于原则,学则使厚重之人开阔视野通达权变!

韩星:

有关系,但不是必然的逻辑关系

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

张国明:

不学即使好仁亦有蔽,况持重乎?

韩星:

可以再思考、讨论。这句最有争议的是“无友不如己者”,我概括有四种看法:

张国明:

学则不固进一步强调了重学的价值

孫福萬:

@韩星?@张国明?如按两位的言说逻辑,此句当讲:"君子不重则不威,不学则固。"似更顺。

韩星:

把学独立起来比把学与重放在一起更好

张国明:

主忠信。我认为接前文,强调了:学习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自然突出忠信为主!

孫福萬:

@韩星?@张国明 ?单独讲"学则不固",我觉得两位的解释很好,但放在这个句子里,还是觉得朱子的解释通顺~

韩星:

是突出忠信,忠信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张国明:

学什么,事君谋人以忠,交友待人以信

@韩星?,是啊,忠信在夫子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韩星:

学的内涵很丰富,孔子讲过,一般人都能做到忠信,只是不如他的好学,可见学的含义更丰富、博大,通过学才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张国明:

@孙福万?是,朱子的解释也很顺

孫福萬:

对!在解释“子以四教”时,朱子曾引程子说:“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张国明:

对!在解释“子以四教”时,朱子曾引程子说:“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孙福万 ?[强][强]朱子不愧是大家,说的多好!

韩星:

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篇﹞

孫福萬:

请韩老师开示对“无友不如己者”的四种说法~

韩星:

这句最有争议的是“无友不如己者”,我概括有四种看法:

其一,不与不仁的人相处、相交。

《吕氏春秋》引曾子《制言》说:“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故周公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由曾子及周公言观之,则‘不如己者’即不仁之人,夫子不欲深斥,故言‘不如己’而已。”孔子的本意是远离缺乏仁德的人。

其二,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卷一解作:“凡结交取友,必令胜己。胜己,则己有日所益之义;不得友不如己,友不如己,则己有日损。故云‘无友不如己’者。”北宋邢昺在其《论语注疏》中增释了新意,说:“‘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邢昺强调了忠信的道德标准。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是有害无益。

这个观点以现代学者南怀瑾、李泽厚为代表。南怀瑾认为,如果孔子是这样讲的,那孔子就是势力小人。无友不如己者,应是没有朋友不如自己。他认为,无友做动词,应是“毋”字,作“没有”解。李泽厚、李零都赞同此观点。

其三是没有朋友不如自己。

这个观点以现代学者南怀瑾、李泽厚为代表。南怀瑾认为,如果孔子是这样讲的,那孔子就是势力小人。无友不如己者,应是没有朋友不如自己。他认为,无友做动词,应是“毋”字,作“没有”解。如《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的“毋”就是“没有”的意思。李泽厚、李零都赞同此观点。

其四,钱逊先生把“如”解释为“类似”,认为:“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张国明:

其一:无友不仁者。其二无友不如己者。其三:友皆胜于己。其四:无友不类己者。@韩星?[强][强][强]

孫福萬:

@韩星?韩老师同意哪种说法?

张国明: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韩星:

@孙福万?第一种

张国明:

人受朋友之影响很大

选良师择益友,太重要了!

重即立根基;学即拜明师;友即择良友;有过即改!

孫福萬:

@韩星?第一、第二种应该接近~第三、第四有"曲为之解"的意思~

张国明:

@韩星?第一、第二种应该接近~第三、第四有"曲为之解"的意思~@孙福万?[强][强]我也这样认为!第一第二种更近原意[呲牙][呲牙]

孫福萬:

“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文意比较通顺,应该是接近大众的理解吧。

韩星:

@孙福万?是的,但第二种易为人误解为势利眼,三、四种有点迂曲

孫福萬:

关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我觉得,所谓“不如己者”,当指在忠信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并非指其社会地位。为什么强调“无友不如己者”?《韩诗外传》说得好:“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说文》释“乾”字为“上出”,《周易》乾卦《象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中反映的正是这种上出的精神,交友亦当如是。“以友辅仁”是儒家交友之道,语出曾子(见12.24)。《周易》第八卦为比卦,其《彖》曰“比,辅也”,正可用来说明儒家的交友之道。比卦下坤上坎,惟九五一个阳爻高居上卦之中,余爻均阴,其中六四爻居外卦而上承九五,柔顺得正,亲比“尊主”,故爻辞获“贞吉”之赞。其《小象》对此解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这正好说明,交友并不讳言“从上”,“从上”的目的是见贤思齐,“以友辅仁”,而这样做的结果,未有不获吉者。

韩星:

对于第二种,《四书辨疑》引苏东坡云:“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比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自己要跟胜于自己的人做朋友,而胜于自己的人要跟胜于他的人做朋友,而不跟你做朋友,那你如何和胜于自己的人做朋友的呢?孔子又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就陷入了矛盾。鲁迅在《杂忆》里说:“孔老先生说过:‘无友不如己者。’这样的势利眼睛,现在的世界上还多的很。”

张国明:

第二种最近原意,最大众我是大众派[呲牙][呲牙]赞成第二种。

不如己,恐非在地位上言,而是德行学问上讲

孫福萬:

@韩星?嗯嗯,但如果从"忠信"或者"仁"上强调"无友不如己者",就算不上"势利眼"啦~[呲牙]

张国明:

在求学阶段嘛,他不如我,往往指的是德行学问方面

韩星:

第二种正为最大众化,就最容易为大众理解为财富、地位、才能,当然也包括学问、道德

孫福萬:

@韩星?鲁迅是个捣蛋鬼![调皮]

张国明:

家长也会非常重视反复告诫孩子多和徳学优者亲近

一旦交友不慎,后果可能很严重啊[呲牙][呲牙][呲牙]

崔茂新:

君子若没有笃志之重,则没有威望威仪;为学不已则可以免于蔽塞、固陋之病。坚守忠信这一根本的道义原则:不去结交不讲求忠信的人为友;对自身的过错,则要克服惧怕心理勇于改正。-----以上是我对这一章的理解和白话译。

张国明:

崔师四条,[强][强][强]

郭宽润:

君子之重在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重谓不妄动,动必以礼。

汉 扬雄 《法言·修身》:“或问:‘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敢问四轻。’曰:‘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重好,就是重視自己的喜好,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君子的一言一行都會被關注,並在群體間形成波瀾

好惡明顯有評價的作用,這是重好的核心因素。

例如,很多領導人在為了實現某種意願推行一套評價標準,自身的喜好則呈現出來與這標準不一致的地方,這樣的人看看社會上比比皆是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存諸人。

四重中最為關鍵的是重好

孫福萬:

关于“过,则勿惮改”,也谈点浅见。孔子有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见7.17)言大过而不言小过,就说明圣人即使到了五十岁,即使学《易》,也未敢言其小过之必免也。既然如此,一个人只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了不起了。《周易》历来被称为“寡过”之书,不仅益卦《象传》明确提出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话,而且还设有小过、大过两卦,专门来谈“过”的问题。《周易》又屡言“无咎”,其中彖辞称无咎者8例,爻辞称无咎者85例。咎者,病也灾也;无咎者,无病无灾也。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到无咎呢?《系辞上》说得非常清楚:“无咎者,善补过也。”《周易》凡言无咎的地方,一定是人出了问题或犯了错误,此时唯有“善补过”,才可能获“无咎”。所以,“过,则勿惮改”,实在很了不起!

郭宽润:

重是明晰自身行為與行為結果之間的關係,是大明終始之道。看到自身行為對他人以及方方面面的影響,在行為的結果及其擴散的結果中發現自己的責任,如此再理解自己的行為就很難輕乎。

韩星:

@崔茂新?这样也能通,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立体圆融,不同角度都能通。

崔茂新:

象郎平就有笃志之重,所以有威望威仪威能。

张国明:

重好之重,解为重视?@郭宽润

孫福萬:

@韩星?"立体圆融"!

沈浪:

@张国明?可解釋為重視喜好

韩星:

@孙福万?知过能改很不容易啊

沈浪:

@张国明?可解釋為重視喜好

韩星:

@孙福万?知过能改很不容易啊

张国明:

@郭宽润?那其他几重呢?四轻为轻视?

馬震宇:

四种看法四个层面,四个阶段。交友都会经历这四个层面吧。

郭宽润:

輕重有衡量的意思,如稱一般衡量事物,可理解為重視輕視@张国明(沈阳)

衡量評價

崔茂新:

同样,郎平勇于放下荣誉的包袱,走出国门以学,所以她没有那些躺在功劳簿上世界冠军的蔽塞固陋,获得了一种开放的人类体育精神。

馬震宇:

无友不类己,友皆胜于己,无友不如己,无友不仁者。从看外在到重于内涵。

崔茂新:

不结交那些没有忠信之德的人为友,但却不忌恨、斥责他们,这就是“泛爱众而亲仁”。

馬震宇:

一个小孩子找朋友玩无友不类己时玩得最开心;一个学生如果以友皆胜于己的心态学习交往,则学习不会差;一个工作十年二十年的职业人如果做不到无友不如己,那这职业生涯基本不靠谱;一个企业高管或企业主没有无友不仁的心态也是有发展障碍的。

与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所阐释的内涵思想差不多的。

丁跃伟:

个人认为,“学则不固”就是学问不稳固的意思。从经验经历看,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我们常常记住新学,忘记旧学,直到我们笃志弘道、一以贯之,才有一条信仰和精神的主线,串起数十年来学到的各项知识,去芜存真,学问进入新境界

刘国庆:

不重则不威者,重是指重视,原因也是对事的敬。有了对事的诚敬,学才能有成。主忠信,我理解为追求忠信,即内心中以忠信为主,这么就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其中两项,是现代社会的人和人互相合作的基础。无友不如己者,即个人主动选择有关与仁人建立紧密的社会联系,可以说是自由结社的基础,虽然还没有结社本身的能力。这五项,我概括为诚敬,好学,忠信,友仁,改过五德。

在这五德中,好学、改过,是过程性道德。忠信、友仁,是结构性道德。过程性道德是规范做事的方式方法的,让人做事越来越成熟,结构性道德是规范与人交往形成社会结构的,有助于维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结构性道德和过程性道德之间,结构性道德是基础,因为人的修养过程,不是个体孤立的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在群体中进行的。比如,诚敬的前提是他人的存在,好学的前提是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存在,而学习对象就是他人,学习内容也是社会的积累。改过是在他人的反馈中进行的。

五德中的诚敬,既是过程性道德的根,也是结构性道德的根。诚者,诚于己。己既是所有行为的主体,又是人际关系的节点。敬者,敬己敬人敬事,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点,又是从事所有行为的基本态度。

就作为一切道德修养的起点的意义上说,诚敬就可以认为是仁。

丁跃伟:

笃志生威重威严威仪,其实就是精气神的自然变化,从精神到气质(即物质)的变化,有这种精神气质的指导,学问才能一以贯之,形成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灼见。类似王国维的学问三境界

刘国庆:

除了这五德以外,礼,义,恕,是孔子在其他地方强调的道德。恕德,也是规范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可以与忠信并列。

而礼、义二德,礼规范个人对社会规范的践行,义规范个人对正当行为的认知。是建立在社会结构基础上,对个人行为社会化的要求。

孔子和学生们对各种道德的讨论,在不同的段落似乎关注点不同,有时候甚至同一种道德,会使用略微不同的名字。修身者似乎需要通过自己的解读、思考、践行构成一个自己的系统。论语自身是语录体,并没有非常严密的结构以完整地讨论过各种德行,更没有完整讨论过各种德行的关系。

丁跃伟:

[转发]余以为:忠信太过而易害己,故强调不友不如己者。发现走偏了,及时纠正。

刘祥柏:

重,与轻相对。言语举止要自重,而不轻浮、轻贱。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跟前半句确实逻辑关系不明显,而且,在句法上,似乎后半句少了个“不”字,应该是个同样句法的铺排句才对,君子应该怎么样呢?不重则不威,不学则不固。这样才文从字顺。一则强调要“重”,一则强调要“学”。既重且学,才是君子。否则,既不威,也不固。

丁跃伟:

不用排比句时,可能表面前后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刘祥柏:

无友不如己者。无,通“毋”,表示禁止、劝诫,是没问题的。解释成“没有”,就不合语法了。 禁止、劝诫的,总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友不如己者”,总是跟那些方方面面都不如自己的人为友,这是恶习。应该要禁止、劝诫,君子不要那样。 也就是,不要“总是跟不如自己的人为伍”。 意思不能理解成,“不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

理解“不跟”谁谁谁交朋友,就成了建议了。不是禁止和劝诫了。

丁跃伟:

@刘祥柏?赞同[表情] 刘老师。和“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等先贤教诲一致

刘国庆:

从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诚敬(仁)是所有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忠、信、恕、友仁,是与人交往的规范,好学、践行、改过,是个人做事的规范。守礼行义,是个人行为社会化的指针。以上为个人浅见,欢迎各位老师拍砖

郭宽润:

敬與重通常會連用,敬可理解成重視到某種程度之上產生的結果,朱子對敬訓解‘敬則本體之守也’。

丁跃伟:

总是跟那些方方面面都不如自己的人为友,这是恶习。通常也是喜爱听奉承话的人,不爱学习的人,欠缺谦谦君子之仪的人,应该要禁止、劝诫,君子不要那样。

刘祥柏:

今天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有几个坏孩子朋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专门总找坏孩子做朋友,这就不好了。就会劝诫,不能总是如此。

李伟东:

友皆胜于己,那友为何要跟“我”交友,在友那里,“我”就是不如友。

此处不明,请教老师!

丁跃伟:

友:郑玄谓,同志为友。当立志弘道同事同行时,当多就教胜于己者。日常交往,另当别论

自己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强,除德行外(主忠信),或者也强调了分工合作。毕竟儒家同时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评论一个人,除了看存量(当前忠信水平),更要看流量(比如积极追求上进而不是相反)。所以和孔门达德之“仁”一起看,理解”无友不如己者”,没大问题。师长也喜爱学问不如自己但积极追求上进的年轻人

宋立林:

@李偉東?李老师,我看过一个说法:就自己的主体而言,我们要追求与胜于己者交友。这叫慕贤。在对待他人交友的请求时,要容众。两个层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忠恕之道

李伟东:

无友不如己之志者,或

无友不如己之道者,

这样可能好理解些,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丁跃伟:

@宋立林 ?忠恕之道,一针见血

李伟东:

志同道合者,谓之友。

无友不如己者,即是:

非志同道合者,不为友。

宋立林:

我是看别人的解释

張弛弘弢:

本章之【如】字,何解為恰,盼有師友辨。

崔茂新:

坚守忠信这一基本价值观,不要和那些不认同你的这一价值观的人交友。即绝无义之友的意思。

你可以要求自己忠信,但你无法要求别人也做到忠信,对不讲忠信的人,你可以和他保持足够的距离。

張弛弘弢:

@崔茂新?崔師 [强]

“三省”省其二(忠 信)以辨友朋,可矣!

琴声:

@崔茂新?……保持距离[强]

(本文来源【論語滙】,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相关内容

  • [论语]中的男孩名字大全(出处 寓意)
  •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同时又是中华文化宝典,如果父母给男宝宝起名字可以出自<论语>,那样既有文化又有内涵,成为每个爸爸**的心愿.小编特别整理出出自<论语>的男宝宝名字大全,每个男宝宝名字附带拼音.出处.寓意解释等. 怡如 yí rú 根据您指定的取名分类,从 ...

  • [论语]全文诵读
  • 歌名试听收藏下载 1. 论语1:学而第一 2. 论语2:学而第一 3. 论语3:为政第二 4. 论语4:为政第二 5. 论语5:八佾第三 6. 论语6:八佾第三 7. 论语7:里仁第四 8. 论语8:里仁第四 9. 论语9:公冶长第五 10. 论语10:公冶长第五 11. 论语11:公冶长第五 12 ...

  • 关于论语的语录集
  •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论语•学而》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

  • 国学经典名句之论语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 2.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 4.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论语) 5.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 于丹论语心得
  •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 ...

  • [论语]中的教学智慧
  • 一.如何学习 1.孔子为学 ◎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第二>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 孔子[论语]中名句注解与语言阐释
  • 摘要:<论语>是世界教育领域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二千多年古代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其中出现了许多经典名句对于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基础上,笔者详细探索了<论语>中流传至今的经典名句的特点和其语言修辞,进而尝试如何将文化经典运用到语文教学工作中来. 关键词:<论语&g ...

  • 论语正义读书笔记
  • 一.本书点校说明 <论语>成书情况:<汉书·艺文志>认为是孔子"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有人认为是孔子弟子仲弓.子游.子夏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曾参.有若.闵子骞的弟子所撰. 汉初<论语>流传的本子: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汉书·艺文志> ...

  • 论语成语出处
  •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

  • 论语以语录体和
  • 作者简介:佟昌泉(1985-),女,辽宁抚顺人,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论语》绝非孔子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孔子言行而成,是口头教学情境的活化石。孔子秉承了先秦以来思想对话的传统,在其教学、从事文艺批评的活动中,重视对话,通过对话营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