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 传统 差异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需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中国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我们面对着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西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差异和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现象。

  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差异和冲突。其中时间观念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另外问候语和称呼语使用方面也有不同。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 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直呼爷爷奶奶的名字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这些不同只是其中一些,但也就可以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目前来看,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并且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家庭教育成分。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大概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倾向差异

  中国父母注重社会教化,轻视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差异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做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也许许多中国家长会否认这一点,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觉得我太不尊重长辈。但是事实却是如此。众所周知,家长常常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孩子,并将他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较。而且,比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我有一个邻居,孩子刚上小学,就天天背着个大书包到处补课。因为,我那个邻居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被刺激到了。那个人告诉他,他的孩子没上学就可以认识300个字了,还会念古诗词,并且让孩子当场表演。而我那个邻居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同岁,他急得不得了,孩子实在不争气,他急得拿来一本书,照着里面的方法测量她的智商。谁家孩子考了第一,他晚上就做噩梦,因为他那孩子在小学总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

  等孩子上了大学,家长们的比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上大学?”清华北大的,重点大学,脸上有光,喜形于色;上没有名气大学的,没考上大学的,黯然失色,无以言对。而我了解的一个美国人,他的孩子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帮工,要让我看,他差不多处在人生的“安全线”以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本钱。可是他对他的儿子却赞赏有加。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多次获得奖励。

  中国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中国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自慰;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中国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沿袭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4.教育的重心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6.独立意识培养的差异

  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父母完全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地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代替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为依赖的个人,独立性极差,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

  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历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室。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主要包含4个方面:

  (1)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

  (3)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4)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重视和解决“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同时,也要面向世界,吸收引进外国思想文化精品,开展东西方家庭教育的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当前遇到的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现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具体教法的不妥而造成的。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在吸取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育人知识和方法,大力普及到千家万户,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 传统 差异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需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中国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我们面对着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西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差异和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现象。

  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差异和冲突。其中时间观念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另外问候语和称呼语使用方面也有不同。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 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直呼爷爷奶奶的名字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这些不同只是其中一些,但也就可以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目前来看,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并且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家庭教育成分。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大概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倾向差异

  中国父母注重社会教化,轻视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差异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做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也许许多中国家长会否认这一点,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觉得我太不尊重长辈。但是事实却是如此。众所周知,家长常常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孩子,并将他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较。而且,比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我有一个邻居,孩子刚上小学,就天天背着个大书包到处补课。因为,我那个邻居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被刺激到了。那个人告诉他,他的孩子没上学就可以认识300个字了,还会念古诗词,并且让孩子当场表演。而我那个邻居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同岁,他急得不得了,孩子实在不争气,他急得拿来一本书,照着里面的方法测量她的智商。谁家孩子考了第一,他晚上就做噩梦,因为他那孩子在小学总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

  等孩子上了大学,家长们的比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上大学?”清华北大的,重点大学,脸上有光,喜形于色;上没有名气大学的,没考上大学的,黯然失色,无以言对。而我了解的一个美国人,他的孩子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帮工,要让我看,他差不多处在人生的“安全线”以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本钱。可是他对他的儿子却赞赏有加。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多次获得奖励。

  中国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中国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自慰;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中国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沿袭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4.教育的重心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6.独立意识培养的差异

  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父母完全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地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代替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为依赖的个人,独立性极差,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

  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历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室。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主要包含4个方面:

  (1)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

  (3)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4)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重视和解决“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同时,也要面向世界,吸收引进外国思想文化精品,开展东西方家庭教育的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当前遇到的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现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具体教法的不妥而造成的。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在吸取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育人知识和方法,大力普及到千家万户,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相关内容

  • 论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异同
  • 小论中西方创世神话与传说的异同 创世神话和传说,是上古人类借助想象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或者一些自身并不能理解的事物进行描述和解释,是将客观的自然和世界拟人化的结果.古代中国有女娲造人补天.夸父逐日的传说,西方有上帝创世说,古希腊宙斯等众神传说.而就创世神话与传说来说,中西方有共同点,也存在 ...

  •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及表现
  • 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主要构成.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巨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从而取长补短,推动本族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文化,找出中西文化差异,包括思维模式的差异.道德观 ...

  • 中西方医疗设计之异同
  • 中西方的医疗设计在技术和实践上有很多共同点,但也存在众多区别:有些源于根本上的文化差异,有些是医疗支付系统的不同,而有些源自医生.护士及其他医院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的差异.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27067.htm 我的观点是,简单对比中西方在医疗设计方面的 ...

  • 浅论中西神话之异同
  • 浅论中西神话之异同 以<封神演义>与<荷马史诗>为例 王琴 文学院2010级4班 [1**********]0 "神话"一词,英文名叫做Myth, 源于希腊语的Uiol ,是"关于宇宙起源,神灵英雄等的故事", 是人类以自然为中心的,对 ...

  • 浅析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的异同_梁光辉
  • 浅析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的异同 □梁光辉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 122000) 摘 要:外国人把京剧称做"BeijingOpera"(北京歌剧).这种翻译涵义混淆了京剧与歌剧的区别,让外国人 误以为京剧是"在北京表演的西洋歌剧".其实中国京剧既有与西 ...

  • 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西方新闻价值的异同分析 作者:王暄 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11期 摘 要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中西方学者从新闻事实的自身价值.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的主观认识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新闻价值内涵的解读,得出了 ...

  • 从餐桌礼仪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
  • 从餐桌礼仪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 自古有云:"民以食为天."谈起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令各国友叹为观止.随便摆一个满汉全席就能独霸天下.中国帝王干什么都讲究排场,出门前呼后拥,吃个饭也不能随便,摆出满满一桌山珍海味,每个菜跟蜻蜓点水似的夹一下,以示皇家风范.相比之下,西方早期 ...

  • 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异同分析
  • 西华师范大学 2008级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 早期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异同分析 姓名: 仲 玉 铃 院系: 文 学 院 班级: 08 级14 班 学号: [1**********]4 联电话: [1**********] 指导教师: 吴 双 论文日期: 2010 年12 月25 号 目 录 一 不同 ...

  • 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之异同比较
  • 摘要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博爱"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这二者都主张爱人,有着一致的地方,但二者并不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将着重研究二者内涵,并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仁爱 博爱 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程文亮,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 ...

  • 中西医学之异同
  • 第20卷第6期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Vol.20No.6 1999年12月 JournalofJinanUniversity(MedicineEdition) Dec.1999 中西医学之异同 张大钊 (香港中西医药管理委员会中医组) 关键词: 中医; 西医; 中西医比较 中图分类号: R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