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北师大潘学涛)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教学案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潘学涛 电话:[1**********]

摘要:《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着眼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现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该教学案例的特色教学——思维导图的应用,分析物理教学课堂设计的根本目的和教学方式的全新突破。

关键词: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 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思维方法。目前全球超过2.5亿人在使用这种思维方法。但如何有效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初中教学中呢?

本文通过对一份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特色分析,着眼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现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针对案例的特色教学——思维导图的应用,分析讨论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放射性思考过程图像化、过程化。将课堂从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学科知识转为师生探究的场所,并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动脑。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加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最终用科学的课堂教学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性人才。

本案例作者的教学设计精彩之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实验实践,激发自学探究兴趣

本案例通过一则新闻消息“金易拉罐造价仅50元”,设置疑问:如果是你,你如何鉴别“金罐”是否是纯金的?问题设置合理,符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从而引入密度知识的应用。

整堂课以两个课堂活动为研究核心,活动一:“铅球”是铅做的吗?活动二:测一捆细铜丝的长度。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不同解决方案,先小组内讨论,再分组发言并展示,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本组的解决方案程序化,过程清晰,问题逐个突破。然后,各组按照本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展示实验结果。整个过程老师仅仅是组织者,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相当的高。

我们知道,目前,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现学习方式根本变革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如何让

学生更有效的参与课堂活动实践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作者的巧妙之处却是将学生的思维放活,让学生的课堂活动成为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整个课堂贯彻生活与物理的有机统一原则,是一节综合应用活动课程,这也是我们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的地方。 二.发散思维,将思维过程条理化、可视化。

作者的教学设计中,贯穿始末的是思维导图,不管是学生的方案呈现,老师的板书设计,学生的方法总结,甚至于学生的收获感悟,无不将思维导图灵活应用且恰到好处。

在这里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对于八年级的初入物理门槛的学生来讲,物理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似似而非是常事。我们经常苦恼于如何让学生明白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与其口头不断强化思考过程或者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强化,不如让思考过程条理化、可视化。从师生对思维导图的采用,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学中具有了这样一些优势:(一)抽丝剥茧找问题;(二)问题呈现图像化、可视化;(三)知识掌握系统化。 三.培养学生的多方位素质。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和方法总结时所呈现的一幅幅图画就像是美术作品。在充分享受自然科学带来的神奇之下,又带来像艺术般的视觉冲击。很难想象一堂物理课居然能做到这么多的开发功能。

思维导图利用色彩、线条、关键词、图像等,增强记忆能力;使左脑的抽象思维和右脑的形象思维有机结合;通过关键词和图像,促进归纳概括、联想能力的发展。从这堂课我体会到了利用思维导图不仅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发散思维,同时能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

教学要有质量就要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再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是背后所包含的物理思想、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附李琼华老师教学设计:

《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四节《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和利用密度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报告1:让学生掌握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报告2:让学生掌握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报告3:让学生掌握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体质量的方法。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3个课题,加强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节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活动课。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思考问题不全面,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物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能用物理语言表达他们的思维过程。

八年级物理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启蒙时期,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考习惯,用“物理的头脑”来分析问题。

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已有了解,并且已经体验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能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以密度知识为切入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探究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会被另外一部分问题难住,因而必须超越已有的认知经验,探寻新的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将抽象、模糊的思维过程清晰化、图像化、可视化,克服难点。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设计思路、观点表述的交流碰撞,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密度知识计算的能力,培养互助协作的精神,获得对科学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这样的活动,既调动学生在思维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画思维导图、陈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等活动,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思维导图,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表述观点,展示思维过程。 (三)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 合作学习 讲解法

(四)教学器材

铅球、台秤、量筒、细铜丝、天平、水、刻度尺、等 四、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教学案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潘学涛 电话:[1**********]

摘要:《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着眼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现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该教学案例的特色教学——思维导图的应用,分析物理教学课堂设计的根本目的和教学方式的全新突破。

关键词: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 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思维方法。目前全球超过2.5亿人在使用这种思维方法。但如何有效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初中教学中呢?

本文通过对一份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特色分析,着眼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现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针对案例的特色教学——思维导图的应用,分析讨论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放射性思考过程图像化、过程化。将课堂从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学科知识转为师生探究的场所,并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动脑。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加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最终用科学的课堂教学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性人才。

本案例作者的教学设计精彩之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实验实践,激发自学探究兴趣

本案例通过一则新闻消息“金易拉罐造价仅50元”,设置疑问:如果是你,你如何鉴别“金罐”是否是纯金的?问题设置合理,符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从而引入密度知识的应用。

整堂课以两个课堂活动为研究核心,活动一:“铅球”是铅做的吗?活动二:测一捆细铜丝的长度。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不同解决方案,先小组内讨论,再分组发言并展示,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本组的解决方案程序化,过程清晰,问题逐个突破。然后,各组按照本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展示实验结果。整个过程老师仅仅是组织者,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相当的高。

我们知道,目前,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现学习方式根本变革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如何让

学生更有效的参与课堂活动实践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作者的巧妙之处却是将学生的思维放活,让学生的课堂活动成为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整个课堂贯彻生活与物理的有机统一原则,是一节综合应用活动课程,这也是我们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的地方。 二.发散思维,将思维过程条理化、可视化。

作者的教学设计中,贯穿始末的是思维导图,不管是学生的方案呈现,老师的板书设计,学生的方法总结,甚至于学生的收获感悟,无不将思维导图灵活应用且恰到好处。

在这里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对于八年级的初入物理门槛的学生来讲,物理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似似而非是常事。我们经常苦恼于如何让学生明白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与其口头不断强化思考过程或者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强化,不如让思考过程条理化、可视化。从师生对思维导图的采用,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学中具有了这样一些优势:(一)抽丝剥茧找问题;(二)问题呈现图像化、可视化;(三)知识掌握系统化。 三.培养学生的多方位素质。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和方法总结时所呈现的一幅幅图画就像是美术作品。在充分享受自然科学带来的神奇之下,又带来像艺术般的视觉冲击。很难想象一堂物理课居然能做到这么多的开发功能。

思维导图利用色彩、线条、关键词、图像等,增强记忆能力;使左脑的抽象思维和右脑的形象思维有机结合;通过关键词和图像,促进归纳概括、联想能力的发展。从这堂课我体会到了利用思维导图不仅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发散思维,同时能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

教学要有质量就要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再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是背后所包含的物理思想、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附李琼华老师教学设计:

《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四节《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和利用密度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报告1:让学生掌握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报告2:让学生掌握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报告3:让学生掌握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体质量的方法。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3个课题,加强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节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活动课。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思考问题不全面,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物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能用物理语言表达他们的思维过程。

八年级物理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启蒙时期,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考习惯,用“物理的头脑”来分析问题。

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已有了解,并且已经体验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能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以密度知识为切入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探究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会被另外一部分问题难住,因而必须超越已有的认知经验,探寻新的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将抽象、模糊的思维过程清晰化、图像化、可视化,克服难点。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设计思路、观点表述的交流碰撞,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密度知识计算的能力,培养互助协作的精神,获得对科学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这样的活动,既调动学生在思维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画思维导图、陈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等活动,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思维导图,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表述观点,展示思维过程。 (三)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 合作学习 讲解法

(四)教学器材

铅球、台秤、量筒、细铜丝、天平、水、刻度尺、等 四、教学过程


相关内容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1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9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

  •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重难点分析 怎样确定教材的重点那点和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并结合学生实际,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程, 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带动 ...

  • 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教学计划
  • 一.班级概况 本学期任教三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50人,他们都是二年级学生升上来的.他们已在校接受二年的教育了.有独立自主的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经使这些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解稍难点的问题,老师必须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的特征进行引导.个别的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今后对这些学生给予单独的辅导. 二.

  •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1
  • (数学)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凤阳畲族乡小学 钟政营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和载体,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 ...

  •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精美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设计 成都石室天府中学数学组(初中) 蒲老师 联系电话:13880 email地址:[email protected]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 分数的初步认识反思
  •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李 燕 <分一分(一)>教学反思 <分一分(一)>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飞跃,因为无论在 ...

  •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4-1因式分解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4-1因式分解教学设计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重点理解因式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数学能力,如:类比思想,逆向运算能力等. (二)教 ...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 ...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估算的作用和基本方法
  • 估算的作用和基本方法 一.估算的作用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实际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或粗略的估计的一种方法.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无数事例证明:一个人在一天活动中估计和差积商的次数,远比进行精确计算的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