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浅谈

中国酒文化浅谈

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说到饮食就不得不说中国的酒文化。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更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有它神奇的性能和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促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酒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发扬酒文化对我国的现代生活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酒、酒文化、现实意义

一.酒的起源

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我国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关于酒的文化起源,主要有以下说法:

1.杜康造酒说:这个说法流传比较广泛,因而“杜康”成为了酒的重要别称,杜康本人也被尊为“酒神”。相传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于是杜康就发明了是酒的作法。在白水县有一条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杜康泉”。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此泉水质清冽甘爽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

2.上天造酒说: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根据《晋书》中关于酒旗星的记载,明朗的夜晚,对

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则肉眼很难辨认。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但是上天造酒说文学渲染过于夸张,属于文人在酒后宣泄想象力的结果。

3.仪狄造酒说: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通常的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4.猿猴造酒说: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酒是一种发酵食品,它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这是即合乎逻辑又合乎情理的事情。当然,猿猴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究竟漫长到多少年代,那就是谁也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了。

二.酒的功能

酒是最具魔力的饮料,具有广泛的功能和作用,它是诗,能唤醒人们心灵的激情;它是歌,能使人尽情倾诉满腔豪情;它是风,能抚慰人心底的创痛。但在古人看来,酒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酒以治病:酒与医药的结合,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医源于酒”,繁体的“医”字是“醫”,其下半部分的“酉”,就是指用以医疗的酒。《汉书•食货志》说:“酒,百药之长”。 酒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分。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 且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酒在古代中医里就是一种重要的药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酒有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的作用。而民间流行的药酒,也有“日常营养品”之美称。药酒乃是将药材浸入酒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药材便会释出所含成分,融入酒中,形成具有治病强身的液体。药酒既发扬了酒的独特之处,又集中了中药的特异功效,还兼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加减灵活、费用低廉、服用方便、疗效可靠、便于储存等多种优势;内服、外用均宜,急症、久病皆可,特别是对一些顽疾难症其疗效更为显著,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适度饮用药酒,不但可以治病防病,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虚弱体质、补充体力、消除疲劳、防止老化、提高新陈代谢。因而药酒被广泛应用于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酒以养老。酒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饮酒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初学记》引汉书曰:“酒者,天之美会。”明人杨慎也曾说:“酒,乳也。所以养老寿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

神御寒,消愁遣兴。”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喝酒时总以祝寿为最好的祝酒词,而且向某人敬酒不叫敬酒,而叫为某人寿。可见酒与养生延寿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饮酒不当,则不仅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功效,反而有损于健康。

3.酒以成礼。中国自古便有“酒以成礼”的说法。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礼”,而酒与礼几乎是同步诞生的,关系非常密切。远在上古时代,酒与礼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西周,酒礼的规定已经非常具体。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我国自古有“酒以成礼”之说。《左传》云:“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煽动,弗纳于淫,仁也。”史前时代,酒产量极少,又难以掌握技术,先民平时不得饮酒。只有当崇拜祭祀的重大观庆典礼之时,才可依一定规矩分饮。饮必先献于鬼神。饮酒,同神鬼相接,同重大热列、庄严神秘的祭祀庆典相连,成为“礼”的一部分,是“礼”的演示的重要程序,是“礼”得以成立的重依据和礼完成的重要手段。正所谓:“无酒不成礼”。

三.酒的“礼”与“德”

在中国,酒的历史,远过于茶,而且在很古的时候,酒的饮用即与礼仪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中国酒文化的核心就是酒礼,酒最初被用于祀天地、事鬼神、祭宗庙等庄严肃穆的场合,后来扩展到宫廷宴飨、庆功祝寿婚丧嫁娶送往迎来等场合,以至“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成了各种礼仪场合的必需品。酒行为受礼的制约而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礼仪化特征,于是有了酒行为中对贵贱、尊卑、长幼的不同要求和各种场合严格的礼仪规范。从古以来,说到酒,首先突出一个“礼”。在

古人生活中,从长期的经验里,理解了酒的特性,既知酒于人有好处,又知酒能乱性。因之自帝王朝廷,直至民间百姓,对于酒,祭祀、婚嫁、宴宾,均不可少;又要注意如何使用,谁多谁少,谁先谁后。长期形成了习惯、制度及各种礼仪。

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它是与酒礼互为表里的,如果说酒礼是中国酒文化的内核的话,那么酒德就是中国酒文化的外壳。中国古代所讲的“酒德”,就是对饮酒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规范性的概括,所谓“酒有六德”,讲的就是饮酒的目的是“助人逸乐”,意义是要通过饮酒“孕和人情”,要以酒“尊老敬贤”,同时要注意“节饮”,提倡“雅饮”。饮酒,可知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有酒德者,饮酒时遵从酒礼,畅饮却不至极,常饮而不成瘾:与友人同饮,热情而不乱序,尽兴而不尽醉:猜拳行令:文雅机敏,不乱语,不贪杯,不赖酒,令人尊重。总之,酒德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内涵,而且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发扬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喝酒的数量和频次都渐渐多了起来,中国的造酒业蒸蒸日上,各种酒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中国酒民队伍也日渐增多,日益壮大,形成此种局面,一方面促进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了很多问题,如奢侈之风盛行,浪费现象严重。曾经的“天之甘露”不仅侵害了国民的身体健康,还直接导致了很多违法犯罪的发生。所以我们在咏叹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同时,也要反思现代人饮酒行为上的消极不良倾向,应该有目标地提倡和扶持一种健康的酒文化。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应该认真地吸收传统酒礼和酒德中的精华,这对于当前的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争平编著 《中国酒文化》

【2】 吴慧颖等 《对中国酒文化的内涵、形态与特点的探讨》

【3】 龚若栋 《试论中国酒文化的“礼”与“德”》

中国酒文化浅谈

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说到饮食就不得不说中国的酒文化。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更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有它神奇的性能和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促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酒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发扬酒文化对我国的现代生活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酒、酒文化、现实意义

一.酒的起源

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我国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关于酒的文化起源,主要有以下说法:

1.杜康造酒说:这个说法流传比较广泛,因而“杜康”成为了酒的重要别称,杜康本人也被尊为“酒神”。相传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于是杜康就发明了是酒的作法。在白水县有一条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杜康泉”。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此泉水质清冽甘爽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

2.上天造酒说: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根据《晋书》中关于酒旗星的记载,明朗的夜晚,对

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则肉眼很难辨认。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但是上天造酒说文学渲染过于夸张,属于文人在酒后宣泄想象力的结果。

3.仪狄造酒说: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通常的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4.猿猴造酒说: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酒是一种发酵食品,它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这是即合乎逻辑又合乎情理的事情。当然,猿猴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究竟漫长到多少年代,那就是谁也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了。

二.酒的功能

酒是最具魔力的饮料,具有广泛的功能和作用,它是诗,能唤醒人们心灵的激情;它是歌,能使人尽情倾诉满腔豪情;它是风,能抚慰人心底的创痛。但在古人看来,酒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酒以治病:酒与医药的结合,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医源于酒”,繁体的“医”字是“醫”,其下半部分的“酉”,就是指用以医疗的酒。《汉书•食货志》说:“酒,百药之长”。 酒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分。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 且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酒在古代中医里就是一种重要的药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酒有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的作用。而民间流行的药酒,也有“日常营养品”之美称。药酒乃是将药材浸入酒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药材便会释出所含成分,融入酒中,形成具有治病强身的液体。药酒既发扬了酒的独特之处,又集中了中药的特异功效,还兼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加减灵活、费用低廉、服用方便、疗效可靠、便于储存等多种优势;内服、外用均宜,急症、久病皆可,特别是对一些顽疾难症其疗效更为显著,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适度饮用药酒,不但可以治病防病,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虚弱体质、补充体力、消除疲劳、防止老化、提高新陈代谢。因而药酒被广泛应用于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酒以养老。酒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饮酒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初学记》引汉书曰:“酒者,天之美会。”明人杨慎也曾说:“酒,乳也。所以养老寿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

神御寒,消愁遣兴。”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喝酒时总以祝寿为最好的祝酒词,而且向某人敬酒不叫敬酒,而叫为某人寿。可见酒与养生延寿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饮酒不当,则不仅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功效,反而有损于健康。

3.酒以成礼。中国自古便有“酒以成礼”的说法。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礼”,而酒与礼几乎是同步诞生的,关系非常密切。远在上古时代,酒与礼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西周,酒礼的规定已经非常具体。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我国自古有“酒以成礼”之说。《左传》云:“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煽动,弗纳于淫,仁也。”史前时代,酒产量极少,又难以掌握技术,先民平时不得饮酒。只有当崇拜祭祀的重大观庆典礼之时,才可依一定规矩分饮。饮必先献于鬼神。饮酒,同神鬼相接,同重大热列、庄严神秘的祭祀庆典相连,成为“礼”的一部分,是“礼”的演示的重要程序,是“礼”得以成立的重依据和礼完成的重要手段。正所谓:“无酒不成礼”。

三.酒的“礼”与“德”

在中国,酒的历史,远过于茶,而且在很古的时候,酒的饮用即与礼仪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中国酒文化的核心就是酒礼,酒最初被用于祀天地、事鬼神、祭宗庙等庄严肃穆的场合,后来扩展到宫廷宴飨、庆功祝寿婚丧嫁娶送往迎来等场合,以至“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成了各种礼仪场合的必需品。酒行为受礼的制约而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礼仪化特征,于是有了酒行为中对贵贱、尊卑、长幼的不同要求和各种场合严格的礼仪规范。从古以来,说到酒,首先突出一个“礼”。在

古人生活中,从长期的经验里,理解了酒的特性,既知酒于人有好处,又知酒能乱性。因之自帝王朝廷,直至民间百姓,对于酒,祭祀、婚嫁、宴宾,均不可少;又要注意如何使用,谁多谁少,谁先谁后。长期形成了习惯、制度及各种礼仪。

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它是与酒礼互为表里的,如果说酒礼是中国酒文化的内核的话,那么酒德就是中国酒文化的外壳。中国古代所讲的“酒德”,就是对饮酒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规范性的概括,所谓“酒有六德”,讲的就是饮酒的目的是“助人逸乐”,意义是要通过饮酒“孕和人情”,要以酒“尊老敬贤”,同时要注意“节饮”,提倡“雅饮”。饮酒,可知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有酒德者,饮酒时遵从酒礼,畅饮却不至极,常饮而不成瘾:与友人同饮,热情而不乱序,尽兴而不尽醉:猜拳行令:文雅机敏,不乱语,不贪杯,不赖酒,令人尊重。总之,酒德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内涵,而且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发扬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喝酒的数量和频次都渐渐多了起来,中国的造酒业蒸蒸日上,各种酒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中国酒民队伍也日渐增多,日益壮大,形成此种局面,一方面促进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了很多问题,如奢侈之风盛行,浪费现象严重。曾经的“天之甘露”不仅侵害了国民的身体健康,还直接导致了很多违法犯罪的发生。所以我们在咏叹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同时,也要反思现代人饮酒行为上的消极不良倾向,应该有目标地提倡和扶持一种健康的酒文化。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应该认真地吸收传统酒礼和酒德中的精华,这对于当前的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争平编著 《中国酒文化》

【2】 吴慧颖等 《对中国酒文化的内涵、形态与特点的探讨》

【3】 龚若栋 《试论中国酒文化的“礼”与“德”》


相关内容

  •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_李宗桂
  • 2013年第11期 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李宗桂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观点分歧的原因不仅在于评价标准的不同,更在于对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的含混和分歧.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前提是准确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 ...

  •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探究
  • 产业观察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探究 马云江 朱启才 (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摘 要:文化产业现今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并且文化市场的发展也日渐成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文化家族中的一个特殊成员,并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文化进行产 ...

  •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三题
  • 作者:李翔海 齐鲁学刊 2010年02期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9)06-0031-06 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一个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必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性事件.与此相关联,五四新文化运动构成了近年来中国思 ...

  •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很显然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 ...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 ...

  • 浅谈中国酒文化利与弊
  • 浅谈中国酒文化利与弊 摘要: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但是在酒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对此我们也应慎重对待保证酒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
  • 作者:赵剑英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04期 在以改革开放为特征和基本方式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中,如何看待文化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认识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 ...

  • 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中国文化世界化(中)
  • (2009-08-07 02:13:18) 转载▼ 标签: 杂谈 四 中国"三和文明"应同西方"三争文明"互补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性集中在"理性"问题上,而现代"理性"包括三方面:工具理性,历史理性,人文理性.工具理性就 ...

  • 中国文化发展
  • 中国文化浅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文化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就是厚厚的历史文化.当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传承这浩大的祖文化.文化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中国正因为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文化 ...

  •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
  •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2011级国贸一班 谢立晓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各国文明问的冲突日渐显现.经济上的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本文试图从文化发展的视角,透过历史上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就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本位文化关系问题作些粗浅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