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期末作业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期末作业

罗素是柏拉图主义者,他的论证如下。

柏拉图主义者又称实在论者,承认共相的实在性。罗素和柏拉图都承认共相的存在,但罗素比柏拉图更清醒地认识到共相和殊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罗素通过语言、以词指物来推导出共相的存在。罗素通过三个方面来论证:首先,罗素认为除了名词和形容词,动词和介词所代表的东西也是共相;其次,罗素承认除了性质,关系也是共相。最后,罗素认为共相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下面是他的具体论证。

罗素用“共相”代替“理念”,认为字典里的每一个单词都代表一个共相,但是只有从事哲学的人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不会考虑不代表殊相的句子,如果不得不考虑,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含有这个共相的一个殊相。以“查理一世的头被砍了下来”为例,我们会想到查理一世、查理一世的头,以及他的头被砍下来这个行为,这些都是殊相;但是我们不会仔细思考作为共相的“头”或“砍”意味着什么,我们觉得这样的单词是不完整的、不具体的。这样一来,人们就成功地避免了谈论共相,直到哲学的学习强迫我们引起注意。罗素则认为:名词、形容词、介词、动词都代表了共相。所有的句子都至少包含一个代表共相的单词、比如,“我喜欢这个”,“喜欢”就是一个共相,因为我可能喜欢其它东西,其他人也可能喜欢东西。这样一来,所有的真理都包含了共相,而所有包含这些真理的知识也包含了共相。

但是,即使在哲学家中,就大部分而言,只有形容词和名词代表的共相才被注意到,而动词和介词代表的共相则被忽略了。大体上来说,形容词和名词解释了单个物体的性质,而动词和介词则趋向于解释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介词和动词的忽略导致了这样一种信念:每一个命题都可以看作是将性质归于一个物体,而不是解释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到了最后,就不存在作为物体之间关系的实体。这样,宇宙中要么只存在一样东西,要么就存在许多东西,它们彼此不能相互作用,因为任何相互作用都是一种关系,而关系是不存在的。第一种观点被称为一元论,由斯宾诺莎首创,至今仍被布莱德雷和其他哲学家提倡,第二种观点被称为单子论,由莱布尼兹首创。这两种相反的观点在罗素看来,都过度地关注了共相的类的一种,即由形容词和名词代表的类,而不是动词和介词代表的类。

罗素认为,我们无法严格地证明存在作为实体的性质,即形容词和名词代表了共相,但是可以证明存在作为实体的关系,即动词和介词代表了共相。以白色这个共相为例,如果这个共相存在,那么我们可以说有些东西是白色的,因为他们有白色这个性质。这个观点被休谟、贝克莱以及后来的经验主义者强烈反对,他们否认存在抽象的东西。经验主义者认为,当提到白色时,人们形成某个特殊的白色物体的图形。在几何学中,如果要证明三角形全等,人们会画出三角形。问题就出现了,我们何以知道这个东西是白色的或者是一个三角形。休谟选择消除共相,即“这是三角形”变为“这是和△充分相似的”。但是这样一来,相似就成为了共相,因为相似存在于不同的殊相之间,而这正是共相的特点。休谟消除了一个共相,又引入了另一个共相。罗素认为经验主义者和唯理论者都只想到了作为性质的共相,,而忽略了作为关系的共相,关系式共相,因此共相存在。

最后,罗素讨论了共相是怎样的存在。罗素反对共相是精神性的东西。以白色为例,我们思考白色,有人也许会说白色“在我的心里”。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白色在我们心里,而是思考白色的这个行为在我们心里。如果白色是与客体相对的,那么没有两个不同的人会思考它,也没有人可以思考它两次。所以,共相不是精神性的东西。另外,共相的世界也可以被描述为实在的世界,实在的世界时超时空的、不变的、确定的。以“爱丁堡在伦敦北部”为例。这是一个事实,并不包含任何精神上的东西。但是“在···北部”这种关系和爱丁堡、伦敦并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存在。如果我们问“这种关系何时何地存在”,答案肯定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存在”。因为它并不存在于爱丁堡或伦敦,而是在两者之间。所以,“在···北部”这种关系式超时空的,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

罗素的观点有这样几个问题:一、他认为所有的殊相都应该被命名,但事实上,很多殊相都未被命名。二、休谟用关系词代替性质词,罗素认为关系是共相,所以共相存在。假如共相存在,那么关系必然比共相更加根本。但是并不能说语词上的“关系”存在,就代表“关系”真的存在。三、罗素认为共相是超时空存在的,但是,无论是共相的存在,还是殊相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感觉材料的,因此,共相不可能超时空存在。

相比罗素直接证明共相的存在,我用反证法来间接证明共相的存在。如果共相不存在,只存在殊相,那么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只有差异,而无相同点,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也只有差异,而无共同点,因为事物之间不具备统一的抽象的共同点,人与人之间也无法产生相同的认识。但是,事实上,当我描述某一张桌子的时候,别人可以立即知道我指的是哪一张桌子,因为我们都具备关于“桌子”、桌子的形状(圆、方等)、桌子的颜色(白、黑等)的共相的知识。所以,共相是存在的。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期末作业

罗素是柏拉图主义者,他的论证如下。

柏拉图主义者又称实在论者,承认共相的实在性。罗素和柏拉图都承认共相的存在,但罗素比柏拉图更清醒地认识到共相和殊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罗素通过语言、以词指物来推导出共相的存在。罗素通过三个方面来论证:首先,罗素认为除了名词和形容词,动词和介词所代表的东西也是共相;其次,罗素承认除了性质,关系也是共相。最后,罗素认为共相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下面是他的具体论证。

罗素用“共相”代替“理念”,认为字典里的每一个单词都代表一个共相,但是只有从事哲学的人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不会考虑不代表殊相的句子,如果不得不考虑,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含有这个共相的一个殊相。以“查理一世的头被砍了下来”为例,我们会想到查理一世、查理一世的头,以及他的头被砍下来这个行为,这些都是殊相;但是我们不会仔细思考作为共相的“头”或“砍”意味着什么,我们觉得这样的单词是不完整的、不具体的。这样一来,人们就成功地避免了谈论共相,直到哲学的学习强迫我们引起注意。罗素则认为:名词、形容词、介词、动词都代表了共相。所有的句子都至少包含一个代表共相的单词、比如,“我喜欢这个”,“喜欢”就是一个共相,因为我可能喜欢其它东西,其他人也可能喜欢东西。这样一来,所有的真理都包含了共相,而所有包含这些真理的知识也包含了共相。

但是,即使在哲学家中,就大部分而言,只有形容词和名词代表的共相才被注意到,而动词和介词代表的共相则被忽略了。大体上来说,形容词和名词解释了单个物体的性质,而动词和介词则趋向于解释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介词和动词的忽略导致了这样一种信念:每一个命题都可以看作是将性质归于一个物体,而不是解释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到了最后,就不存在作为物体之间关系的实体。这样,宇宙中要么只存在一样东西,要么就存在许多东西,它们彼此不能相互作用,因为任何相互作用都是一种关系,而关系是不存在的。第一种观点被称为一元论,由斯宾诺莎首创,至今仍被布莱德雷和其他哲学家提倡,第二种观点被称为单子论,由莱布尼兹首创。这两种相反的观点在罗素看来,都过度地关注了共相的类的一种,即由形容词和名词代表的类,而不是动词和介词代表的类。

罗素认为,我们无法严格地证明存在作为实体的性质,即形容词和名词代表了共相,但是可以证明存在作为实体的关系,即动词和介词代表了共相。以白色这个共相为例,如果这个共相存在,那么我们可以说有些东西是白色的,因为他们有白色这个性质。这个观点被休谟、贝克莱以及后来的经验主义者强烈反对,他们否认存在抽象的东西。经验主义者认为,当提到白色时,人们形成某个特殊的白色物体的图形。在几何学中,如果要证明三角形全等,人们会画出三角形。问题就出现了,我们何以知道这个东西是白色的或者是一个三角形。休谟选择消除共相,即“这是三角形”变为“这是和△充分相似的”。但是这样一来,相似就成为了共相,因为相似存在于不同的殊相之间,而这正是共相的特点。休谟消除了一个共相,又引入了另一个共相。罗素认为经验主义者和唯理论者都只想到了作为性质的共相,,而忽略了作为关系的共相,关系式共相,因此共相存在。

最后,罗素讨论了共相是怎样的存在。罗素反对共相是精神性的东西。以白色为例,我们思考白色,有人也许会说白色“在我的心里”。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白色在我们心里,而是思考白色的这个行为在我们心里。如果白色是与客体相对的,那么没有两个不同的人会思考它,也没有人可以思考它两次。所以,共相不是精神性的东西。另外,共相的世界也可以被描述为实在的世界,实在的世界时超时空的、不变的、确定的。以“爱丁堡在伦敦北部”为例。这是一个事实,并不包含任何精神上的东西。但是“在···北部”这种关系和爱丁堡、伦敦并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存在。如果我们问“这种关系何时何地存在”,答案肯定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存在”。因为它并不存在于爱丁堡或伦敦,而是在两者之间。所以,“在···北部”这种关系式超时空的,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

罗素的观点有这样几个问题:一、他认为所有的殊相都应该被命名,但事实上,很多殊相都未被命名。二、休谟用关系词代替性质词,罗素认为关系是共相,所以共相存在。假如共相存在,那么关系必然比共相更加根本。但是并不能说语词上的“关系”存在,就代表“关系”真的存在。三、罗素认为共相是超时空存在的,但是,无论是共相的存在,还是殊相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感觉材料的,因此,共相不可能超时空存在。

相比罗素直接证明共相的存在,我用反证法来间接证明共相的存在。如果共相不存在,只存在殊相,那么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只有差异,而无相同点,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也只有差异,而无共同点,因为事物之间不具备统一的抽象的共同点,人与人之间也无法产生相同的认识。但是,事实上,当我描述某一张桌子的时候,别人可以立即知道我指的是哪一张桌子,因为我们都具备关于“桌子”、桌子的形状(圆、方等)、桌子的颜色(白、黑等)的共相的知识。所以,共相是存在的。


相关内容

  • 西方文化与哲学原著选读(姜宇辉06.9.19)
  • 课程名称:西方文化与哲学原著选读 Classical Works of Western Philosophy 一.课程目的.任务:西方原著选读无疑是哲学系本科阶段非常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哲学思维的训练.对哲学史的深入理解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英文原著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方面,对 ...

  • 刍议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现实意义
  • [摘 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之上的.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利于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培养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只有真正走进马克思.列宁 ...

  • 科学技术哲学- 培养方案
  •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8) 一.培养目标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将培养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技哲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体说来,将为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社会事业部门培养出具有较高能力和水平的,能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人才,或为更高一级的学 ...

  • 南京师范大学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考博真题,南师大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考博专业课真题
  • 南京师范大学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考博真题,南师大高校 辅导员专项计划考博专业课真题 具体清单: 科目一: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辅导员专项)2010,2011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2005---2011 科目二:科研与业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原著)2010,2011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200 ...

  • 什么是生成学术能力的教学结构--"哲学概论"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 像"哲学概论"这样的基础课,是哲学系本科生初进校时必修的第一门课,直接造就学生对于哲学的第一印象,并可能影响他们未来学习的方法和治学风格.当然,修这门课的还有修双学位的同学.元培项目的同学等.我以前也在全校的通选课中讲过这门课.此外,留学美国期间,我在两所大学中做过五年的助教,多 ...

  •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
  • 谢晓玲 [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之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是精心选摘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的精髓部分,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册书中的 ...

  •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
  •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哲学部分) 余玉花 [email protected] 哲学理论计划读三本书: 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 ...

  • 如何学好哲学
  • 1. 只有热爱哲学, 才能学好哲学 2. 哲学的概念 --难以明确.清晰定义的概念; 希腊人的启迪:从智慧到爱智慧.智慧 --合理的.独特的. 超群的.卓越的观念(视角.视野.思路) .它不是具体的经验知识, 而是帮你获取经验知识的帮手.--怎样才 能获得智慧?他要求一个人应当对世界和人生充满好奇心 ...

  • 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
  • <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 (Microeconomics ) 课程性质: 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分/学时: 上课时间/教室: 教师姓名/职称: 教师联系方式: 办公时间/地点(Office hours/Place):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