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缘景明情,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代有一位满族词人,其词颇具李后主遗风,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王国维曾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一人”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2.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1榆关:山海关的别称。2那畔:那边。指关外。3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4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5聒碎:搅碎。聒,嘈杂。

——山长水远,我朝着山海关那边前行;夜深了,成千上万的军帐中依然亮着灯。 ——风刮雪飘,风雪声吵碎了我的思乡梦,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四、重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四、上阕分析

字词背后的画面中你们看到将士们身在何处?

(1)从哪知道的?读。(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就是——(山海关)

(2)身还可能在何处?(高山,大河。)从哪知道的?读!(山一程,水一程) 想象一下,那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啊?(崇山峭壁,飞流湍急、)

“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

“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其实就是说,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

上片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作者的思乡的幽怨之情?

如果说到“灯”。帐营的灯火映照着作者的相思。但这个字还不够表达出幽怨。 学生找到“身”,仅为身向,心理并不想,身不由己,心不情愿,一个身字既写出了前行的方向,也写出了对故园的依恋。故园渐行渐远。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的神情,此时的步伐?

诗歌非常讲究相互关联,前后照应。我们体会作者此时的身不由己,此时的肝肠寸断,我们往前看“山一程,水一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除了遥远艰辛,还能读出什么?身不由己,却还要一程山一程水,什么心情?(一程,一程:叠用两个“一程”,来形容“山水”,一段山路,一段水路,“行行复行行”,突出了路途的曲折修远和行程的艰险辛苦。不止有艰辛,还有无奈,愁苦,厌烦,度日如年)

(3)身还可能在何处?(帐篷)读。从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历了山山水水,劳累了一天,本应该是帐内每一个人熄灯早眠,可是每个帐下的人儿,无法入睡,仍然点燃着灯火,此时的这灯,照的不是光明,照的是帐内人儿的心情。

“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4) 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遥远边塞,荒无人烟,狂风怒吼,暴雪纷飞!将士们跋山涉水,艰难前行!此时,你的脑海里一定浮现了一幅幅将士们塞外行军的画面!

现在,带上你看到的画面,带上你内心的感受,再来读一读上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5)小结:将士们在高山、在大河、在帐篷里、在去山海关的路上,上片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总而言之,他们——身在征途。(板书:身在征途)

五、下阕分析

“夜深千帐灯”这盏灯,还没有熄灭,为何?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你听“风一更”,你看“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嘈杂,身寒意冷,外面吵得这样了,这是外表,“风一更,雪一更”是导致梦碎、心碎的直接原因。“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一更一更就是在绵亘时间,狂风暴雪扑打帐篷经久不息,

睡不着的根本在哪里?“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

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这聒噪了一夜的风雨,这让作者数着分分秒秒的时间挨过一夜的风雨,彻底不能让作者入睡,更无从谈梦,让作者想在梦中与故乡一聚的愿望也变成了妄想。搅扰了梦回故园,故而梦碎心碎。因为作者正强烈的思念着故园,所以此时的风雪就显得极为不识时务,哪怕风雪没有这么大没有这么久,打扰了作者的思绪,作者都会认为是聒噪的。但同样地风雪放在故园,无需思念的故园,再大的风雪,也具有风花雪月的意味。

“聒”字,看看这个“聒”字的字形,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耳朵旁边有舌头说话,很吵,很嘈杂。)

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

“碎”字:因为聒噪的风雪声,让作者梦回故园的期望破碎,让作者的心也破碎,碎了梦,碎了心。 这心不在这儿,在哪里?“故园无此声”。心系故园。 “故园无此声”是导致梦碎、心碎的根本原因。“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末一句“故园无此声”,使得浓烈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也引起人们对故园声音的好奇。是什么声音让作者深深牵挂,念念不忘?是妻儿的娇声软语?是故园柔风细雨的呢喃?还是门前山山水水的静默?一天劳顿的行军之后,依然使诗人在夜深之迹辗转反侧,难以入寐,一切大胆的猜测与想像都不为过。

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自由发挥: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可能是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可能是晴朗的天气下,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一个“无此声”,真是“于无声处胜有声”。这首词将写景、叙事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难道只有作者一个人思乡吗?

是的,还有千千万万个将士的思乡之情,所以这首词才会让人觉得壮美而浓烈,读来荡气回肠。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下阙。

故园无此声,句号,诗词结束了,但感觉是戛然而止,作者还有许多想说的话,都留下了那无声中。既说无,自然暗示着有,对于纳兰性德这样身份地位的人来

说,故园有的东西太多了,温暖舒适的床,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你们觉得这些会是牵绊作者内心的东西吗?那么,你们认为属于故园,又最牵绊着作者内心的应该是什么?

河传(zhuan)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当年最值得回忆的只是 柳丝,花枝,蝴蝶,春光绚丽

《浣溪沙》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从这两首词,你觉得在纳兰性德的性情中,他最倾心的是怎样的生活?悠闲,自然

正如徐志摩对纳兰性德的评价:成容若君渡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时,最值钱的是阳光,最不值钱的是时间。我想在那个有着垂柳,花枝,蝴蝶充满阳光的庭院,那些相守相望,互为知己的寻常日子里,时光缓慢的流逝,而幸福满溢。

但是,话说回来,作为一个二十几岁,出身于官宦豪门,又受皇上重用的人,为什么没有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呢?

1、性格向往自由,侍卫,对于他来说如同身处网笼,他曾在一首律诗中把自己比作穿着金衣的黄莺鸟,栖息翠幕之中,但却羡慕着自由的飞翔。

2、与父亲有关,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为代表。纳兰明珠,可以说是八面玲珑,非常会钻营,最擅长讨好迎合皇帝。在坐到内阁大学士后,纳兰明珠更是挟功自傲,开始“擅政””。对于父亲的恶迹,纳兰明珠知道得非常清楚。但这位长子,这位“性至孝”的词人,除了失望,除了逃避,什么也不能做。那些雄心壮志早被污浊的官场撕得粉碎。

3、伴君如伴虎,皇上最忌讳身边的人太聪明,能猜透自己,而纳兰性德却偏偏是一个心思极度敏感之人,天天处于生命的煎熬中,没有片刻安宁。

所以,他选择了放系,放系人人羡慕的前程,逃避到闺阁红楼中,在最平淡的生活中寻求心得安宁。

这就是纳兰性德,一个对爱专一,对情执着,至情至性的翩翩公子;一个背弃名利,背弃污浊,至真至诚的真情才子。

小结: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山的阻隔,水的阻挡,那就是:山一程,水一程。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亲赴赶往山海关的行程,那就是:身向榆关那畔行。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夜景下塞外营帐中的灯火,那就是:夜深千帐灯。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风雪交加的凄凉之音,那就是:风一更,雪一更。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辗转反侧后的难眠心境,那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 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是众多征夫对故园无此声的久久回忆。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缘景明情,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代有一位满族词人,其词颇具李后主遗风,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王国维曾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一人”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2.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1榆关:山海关的别称。2那畔:那边。指关外。3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4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5聒碎:搅碎。聒,嘈杂。

——山长水远,我朝着山海关那边前行;夜深了,成千上万的军帐中依然亮着灯。 ——风刮雪飘,风雪声吵碎了我的思乡梦,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四、重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四、上阕分析

字词背后的画面中你们看到将士们身在何处?

(1)从哪知道的?读。(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就是——(山海关)

(2)身还可能在何处?(高山,大河。)从哪知道的?读!(山一程,水一程) 想象一下,那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啊?(崇山峭壁,飞流湍急、)

“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

“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其实就是说,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

上片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作者的思乡的幽怨之情?

如果说到“灯”。帐营的灯火映照着作者的相思。但这个字还不够表达出幽怨。 学生找到“身”,仅为身向,心理并不想,身不由己,心不情愿,一个身字既写出了前行的方向,也写出了对故园的依恋。故园渐行渐远。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的神情,此时的步伐?

诗歌非常讲究相互关联,前后照应。我们体会作者此时的身不由己,此时的肝肠寸断,我们往前看“山一程,水一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除了遥远艰辛,还能读出什么?身不由己,却还要一程山一程水,什么心情?(一程,一程:叠用两个“一程”,来形容“山水”,一段山路,一段水路,“行行复行行”,突出了路途的曲折修远和行程的艰险辛苦。不止有艰辛,还有无奈,愁苦,厌烦,度日如年)

(3)身还可能在何处?(帐篷)读。从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历了山山水水,劳累了一天,本应该是帐内每一个人熄灯早眠,可是每个帐下的人儿,无法入睡,仍然点燃着灯火,此时的这灯,照的不是光明,照的是帐内人儿的心情。

“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4) 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遥远边塞,荒无人烟,狂风怒吼,暴雪纷飞!将士们跋山涉水,艰难前行!此时,你的脑海里一定浮现了一幅幅将士们塞外行军的画面!

现在,带上你看到的画面,带上你内心的感受,再来读一读上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5)小结:将士们在高山、在大河、在帐篷里、在去山海关的路上,上片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总而言之,他们——身在征途。(板书:身在征途)

五、下阕分析

“夜深千帐灯”这盏灯,还没有熄灭,为何?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你听“风一更”,你看“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嘈杂,身寒意冷,外面吵得这样了,这是外表,“风一更,雪一更”是导致梦碎、心碎的直接原因。“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一更一更就是在绵亘时间,狂风暴雪扑打帐篷经久不息,

睡不着的根本在哪里?“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

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这聒噪了一夜的风雨,这让作者数着分分秒秒的时间挨过一夜的风雨,彻底不能让作者入睡,更无从谈梦,让作者想在梦中与故乡一聚的愿望也变成了妄想。搅扰了梦回故园,故而梦碎心碎。因为作者正强烈的思念着故园,所以此时的风雪就显得极为不识时务,哪怕风雪没有这么大没有这么久,打扰了作者的思绪,作者都会认为是聒噪的。但同样地风雪放在故园,无需思念的故园,再大的风雪,也具有风花雪月的意味。

“聒”字,看看这个“聒”字的字形,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耳朵旁边有舌头说话,很吵,很嘈杂。)

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

“碎”字:因为聒噪的风雪声,让作者梦回故园的期望破碎,让作者的心也破碎,碎了梦,碎了心。 这心不在这儿,在哪里?“故园无此声”。心系故园。 “故园无此声”是导致梦碎、心碎的根本原因。“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末一句“故园无此声”,使得浓烈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也引起人们对故园声音的好奇。是什么声音让作者深深牵挂,念念不忘?是妻儿的娇声软语?是故园柔风细雨的呢喃?还是门前山山水水的静默?一天劳顿的行军之后,依然使诗人在夜深之迹辗转反侧,难以入寐,一切大胆的猜测与想像都不为过。

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自由发挥: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可能是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可能是晴朗的天气下,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一个“无此声”,真是“于无声处胜有声”。这首词将写景、叙事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难道只有作者一个人思乡吗?

是的,还有千千万万个将士的思乡之情,所以这首词才会让人觉得壮美而浓烈,读来荡气回肠。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下阙。

故园无此声,句号,诗词结束了,但感觉是戛然而止,作者还有许多想说的话,都留下了那无声中。既说无,自然暗示着有,对于纳兰性德这样身份地位的人来

说,故园有的东西太多了,温暖舒适的床,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你们觉得这些会是牵绊作者内心的东西吗?那么,你们认为属于故园,又最牵绊着作者内心的应该是什么?

河传(zhuan)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当年最值得回忆的只是 柳丝,花枝,蝴蝶,春光绚丽

《浣溪沙》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从这两首词,你觉得在纳兰性德的性情中,他最倾心的是怎样的生活?悠闲,自然

正如徐志摩对纳兰性德的评价:成容若君渡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时,最值钱的是阳光,最不值钱的是时间。我想在那个有着垂柳,花枝,蝴蝶充满阳光的庭院,那些相守相望,互为知己的寻常日子里,时光缓慢的流逝,而幸福满溢。

但是,话说回来,作为一个二十几岁,出身于官宦豪门,又受皇上重用的人,为什么没有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呢?

1、性格向往自由,侍卫,对于他来说如同身处网笼,他曾在一首律诗中把自己比作穿着金衣的黄莺鸟,栖息翠幕之中,但却羡慕着自由的飞翔。

2、与父亲有关,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为代表。纳兰明珠,可以说是八面玲珑,非常会钻营,最擅长讨好迎合皇帝。在坐到内阁大学士后,纳兰明珠更是挟功自傲,开始“擅政””。对于父亲的恶迹,纳兰明珠知道得非常清楚。但这位长子,这位“性至孝”的词人,除了失望,除了逃避,什么也不能做。那些雄心壮志早被污浊的官场撕得粉碎。

3、伴君如伴虎,皇上最忌讳身边的人太聪明,能猜透自己,而纳兰性德却偏偏是一个心思极度敏感之人,天天处于生命的煎熬中,没有片刻安宁。

所以,他选择了放系,放系人人羡慕的前程,逃避到闺阁红楼中,在最平淡的生活中寻求心得安宁。

这就是纳兰性德,一个对爱专一,对情执着,至情至性的翩翩公子;一个背弃名利,背弃污浊,至真至诚的真情才子。

小结: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山的阻隔,水的阻挡,那就是:山一程,水一程。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亲赴赶往山海关的行程,那就是:身向榆关那畔行。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夜景下塞外营帐中的灯火,那就是:夜深千帐灯。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风雪交加的凄凉之音,那就是:风一更,雪一更。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辗转反侧后的难眠心境,那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 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是众多征夫对故园无此声的久久回忆。


相关内容

  • 长相思教案一
  •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 ...

  • [长相思]教案
  • 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 ...

  • [家乡的桥]教案
  • 26 家乡的桥 [教材分析] <家乡的桥>是一篇怀念家乡的散文,作者怀着真挚的情感,回忆了故乡江南小桥的特点,回忆小桥给自己童年的生活带来的无限情趣,表达了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1.2写写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小河多.小桥多.第3-5节从造型奇.名称美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几方面 ...

  •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
  •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总第7--8课时 主备人:经志芹 二次备课(使用者):李克建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浓墨重彩描写人物特征的语言和手法: 2.通过对写眼神语句和议论句的阅读理解,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抓住精彩语句的品味,学习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学习重难点] ...

  • 家乡的桥教案
  • 26.家乡的桥 教材分析: <家乡的桥>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有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课文第1自然段写江南水乡的特点:小河多.第2-5自然段从数量多.造型奇.名称美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几方面具体介绍了家乡桥的特点.第5自然段点名中心,表达 ...

  • 传统美德韵语教学古诗文教案
  • 低段古诗文诵读教学指导,望各位老师能够借鉴,并有所提升! 传统美德韵语教学(一) 诵读内容: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诵读目标:1.制定课堂常规. 2.熟读背诵,初步理解含义. 3.初步将韵味语中的美德渗透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诵读重点: 熟读背诵,初步理解含 ...

  • [国宝大熊猫]教学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1.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它成为国宝的原因 2.体会文章形象生动的说明语言3.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对国宝大熊猫的关注和喜爱之情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展示环节(1)小组集体展示:文章从各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熊猫,如果让你们小组来当导游团,请结合课文内容 ...

  • 人物外貌描写 教案
  • 作文训练: 人物描写的方法 --外貌描写 青山初级中学 程丹丹 教学目标: 1.掌握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 2.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凸显人物性格特征,鲜活人物形象. 重难点: 1.掌握外貌描写的方法. 2.学会运用外貌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 ...

  • 小学五年级写人作文指导与训练教案1
  • 小学四年级写人作文指导与训练教案 外貌描写习作训练(一)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简略介绍:"写人的记叙文".要点:(1)写人的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重要类型.(2)写人要选择熟悉或仔细观察过的人,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3)写人技能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