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思考

  注重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区别于传统发展观的最鲜明特征。推进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协调发展摆到突出的位置,在发展规划上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贯彻,在政策措施上加以落实,不断探索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使社会事业在协调发展中不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推进社会事业内部改革,加快经营性社会事业产业化。

  

  一、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兼顾,按照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的方向,妥善处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理顺体制机制、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事业战略位置平等、人均公共资源水平相当、享有公共服务的标准、机会、过程基本均等。在当前的发展实践中,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是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为参照,致力于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

  当前,城乡社会事业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事业严重落后于城市。与改革初期相比,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以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公共服务的受益人群规模及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但是总体来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和财政体制等发生的深刻变革,公共服务体系仍然很不健全、水平较低、效率不高,与城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民及其子弟在国家发展中边缘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城乡社会事业不协调,影响极其深远。从城乡统筹发展看,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必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发展差距;从人口发展和提升人力资本看,农村公共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满足不了农民发展需要,将阻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国民素质提高;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看,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不足,农民收入的相当一部分将用来保上学、保看病,客观上遏制农民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和潜力,难以实现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的方针;从人的基本权利看,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发展机会不均等,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反言之,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协调工农关系、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由此可见,其意义十分重大。

  

  (二)促进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取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普及化和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构建农村国民教育体系、农村基本卫生保健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为主体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并以公共财政扩大范围为保障,以农民参与和城市支援为基础,增加投入与加强资源整合相结合,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改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应着力抓好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五大任务:

  1、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一是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在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的条件下,把着力点放在“巩固”和实现全面普及的目标上。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在西部“两基”攻坚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顺利完成基础上,推进农村初中改造工程,集中力量解决辍学率高、“大班额”多和寄宿比例低的问题。

  二是突出抓好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和形成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

  三是加快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要把农村教育正常运转经费和农村学生就学资助作为巩固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同时保证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一是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完成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包括县医院、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村卫生室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医药管理体系和医疗服务规范,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二是从切实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保障农村卫生机构有效运行出发,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根本性制度加紧建设,中央和地方财政提高补助标准,在全国农村实现基本普及。

  三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

  3、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

  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并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

  四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巩固和推进农村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着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五是推进农民体育健身运动,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

  4、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一是完善现行生育政策,消除低生育水平反弹的各种隐患,落实目标责任制度,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过快增长。

  二是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三是实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以中西部地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形成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中心乡镇服务站为骨干、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四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倡导优生优育,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

  5、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救助等农

村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福利活动。

  制度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的保障。为此,在政策取向上,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序建设和科学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建立与新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共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各项体制和机制,努力增强服务效能和发展活力。

  

  二、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指的是全国各地区社会事业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在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同时,较好地满足本区域人口发展的社会服务需求。具体来说,

  一是“区域”从全国看,一般指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省级行政区看,包括辖区内的各地区。由于地市和县级及以下地区的基础和条件多样性、差异性特点,评价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意义不太明显。

  二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一个国家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有平等享受国家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是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三是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并不是各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同质化”,而是在服务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因地制宜的、符合区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但又不会造成公共资源供给不平等的结果。这是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的,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社会事业的规模、水平、结构等能够较好地满足本区域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不仅包括户籍人口,而且覆盖常住及外来人口;既包括劳动从业人员,也包括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这是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

  一是区域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事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十五”时期调查显示。东部地区的初中生预算内公用经费是西部地区的2.5倍,全国有2/3的省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县际差距在10倍以上。目前,广大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低水平的普及,而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差距凸现人的不平等。这与各地区政府可用财力的差距大有直接关系。

  二是各地区对本地人口和外来流入人口的社会事业服务不平等问题突出。地方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资源往往仅覆盖户籍人口,很少延伸到外来务工、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一些地区常住人口未来趋向不明晰对社会事业规划、布局影响较大。这在外来人口较多的东部地区、相对发达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

  三是各区域社会事业资源配置同质化、发展雷同化,缺少差异互补和区域特色。例如,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趋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一,特色文化开发不足;基层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本地化人才培养薄弱。

  

  (二)促进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取向

  一是着力促进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公平分配,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强化中西部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普及化和均等化。

  二是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财力持续增长相适应,中央和省级要切实把公共财政的支持重点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发展稳定的资金来源和科学合理的投入保障机制。同时,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三是突出前瞻性。既要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又要从现实条件和可能出发,科学规划,解决社会事业资源闲置浪费和拥挤不堪并存的问题,做好资源布局结构调整。

  四是加快推进各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改革创新。各地应根据中央对社会事业发展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改革探索。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要把握需求,关注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进社会事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五是加强区域之间对口支援,比超赶帮。互相扶助,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特色资源。

  

  三、关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大致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广播影视、文物、新闻出版、民政、公安政法、旅游等主要行业。按照大的领域划分,可以归纳为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福利与救助等四大方面。这四个方面是在人的发展全过程中,保存和提升人类价值或人力资本所缺一不可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就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充分发挥先导性的支撑作用,卫生充分发挥促进健康的基础作用,文化充分发挥提供精神支柱的动力作用,社会福利与救助充分发挥保障生存发展的底线作用。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社会事业结构。

  一要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着力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包括义务教育体系、基本卫生保障体系、公共文化体系、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等,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的发展。

  二要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率,使其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合理需要相适应。

  三要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统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改革创新,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持续发展,保障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普遍享有社会公共服务。

  四要坚持统一规划,整合基层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本栏目策划、编辑:苏小梅)

  注重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区别于传统发展观的最鲜明特征。推进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协调发展摆到突出的位置,在发展规划上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贯彻,在政策措施上加以落实,不断探索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使社会事业在协调发展中不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推进社会事业内部改革,加快经营性社会事业产业化。

  

  一、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兼顾,按照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的方向,妥善处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理顺体制机制、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事业战略位置平等、人均公共资源水平相当、享有公共服务的标准、机会、过程基本均等。在当前的发展实践中,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是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为参照,致力于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

  当前,城乡社会事业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事业严重落后于城市。与改革初期相比,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以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公共服务的受益人群规模及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但是总体来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和财政体制等发生的深刻变革,公共服务体系仍然很不健全、水平较低、效率不高,与城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民及其子弟在国家发展中边缘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城乡社会事业不协调,影响极其深远。从城乡统筹发展看,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必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发展差距;从人口发展和提升人力资本看,农村公共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满足不了农民发展需要,将阻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国民素质提高;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看,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不足,农民收入的相当一部分将用来保上学、保看病,客观上遏制农民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和潜力,难以实现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的方针;从人的基本权利看,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发展机会不均等,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反言之,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协调工农关系、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由此可见,其意义十分重大。

  

  (二)促进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取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普及化和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构建农村国民教育体系、农村基本卫生保健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为主体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并以公共财政扩大范围为保障,以农民参与和城市支援为基础,增加投入与加强资源整合相结合,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改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应着力抓好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五大任务:

  1、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一是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在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的条件下,把着力点放在“巩固”和实现全面普及的目标上。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在西部“两基”攻坚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顺利完成基础上,推进农村初中改造工程,集中力量解决辍学率高、“大班额”多和寄宿比例低的问题。

  二是突出抓好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和形成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

  三是加快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要把农村教育正常运转经费和农村学生就学资助作为巩固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同时保证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一是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完成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包括县医院、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村卫生室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医药管理体系和医疗服务规范,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二是从切实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保障农村卫生机构有效运行出发,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根本性制度加紧建设,中央和地方财政提高补助标准,在全国农村实现基本普及。

  三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

  3、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

  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并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

  四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巩固和推进农村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着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五是推进农民体育健身运动,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

  4、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一是完善现行生育政策,消除低生育水平反弹的各种隐患,落实目标责任制度,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过快增长。

  二是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三是实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以中西部地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形成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中心乡镇服务站为骨干、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四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倡导优生优育,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

  5、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救助等农

村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福利活动。

  制度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的保障。为此,在政策取向上,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序建设和科学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建立与新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共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各项体制和机制,努力增强服务效能和发展活力。

  

  二、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指的是全国各地区社会事业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在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同时,较好地满足本区域人口发展的社会服务需求。具体来说,

  一是“区域”从全国看,一般指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省级行政区看,包括辖区内的各地区。由于地市和县级及以下地区的基础和条件多样性、差异性特点,评价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意义不太明显。

  二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一个国家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有平等享受国家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是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三是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并不是各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同质化”,而是在服务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因地制宜的、符合区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但又不会造成公共资源供给不平等的结果。这是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的,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社会事业的规模、水平、结构等能够较好地满足本区域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不仅包括户籍人口,而且覆盖常住及外来人口;既包括劳动从业人员,也包括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这是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

  一是区域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事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十五”时期调查显示。东部地区的初中生预算内公用经费是西部地区的2.5倍,全国有2/3的省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县际差距在10倍以上。目前,广大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低水平的普及,而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差距凸现人的不平等。这与各地区政府可用财力的差距大有直接关系。

  二是各地区对本地人口和外来流入人口的社会事业服务不平等问题突出。地方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资源往往仅覆盖户籍人口,很少延伸到外来务工、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一些地区常住人口未来趋向不明晰对社会事业规划、布局影响较大。这在外来人口较多的东部地区、相对发达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

  三是各区域社会事业资源配置同质化、发展雷同化,缺少差异互补和区域特色。例如,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趋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一,特色文化开发不足;基层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本地化人才培养薄弱。

  

  (二)促进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取向

  一是着力促进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公平分配,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强化中西部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普及化和均等化。

  二是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财力持续增长相适应,中央和省级要切实把公共财政的支持重点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发展稳定的资金来源和科学合理的投入保障机制。同时,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三是突出前瞻性。既要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又要从现实条件和可能出发,科学规划,解决社会事业资源闲置浪费和拥挤不堪并存的问题,做好资源布局结构调整。

  四是加快推进各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改革创新。各地应根据中央对社会事业发展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改革探索。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要把握需求,关注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进社会事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五是加强区域之间对口支援,比超赶帮。互相扶助,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特色资源。

  

  三、关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大致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广播影视、文物、新闻出版、民政、公安政法、旅游等主要行业。按照大的领域划分,可以归纳为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福利与救助等四大方面。这四个方面是在人的发展全过程中,保存和提升人类价值或人力资本所缺一不可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就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充分发挥先导性的支撑作用,卫生充分发挥促进健康的基础作用,文化充分发挥提供精神支柱的动力作用,社会福利与救助充分发挥保障生存发展的底线作用。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社会事业结构。

  一要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着力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包括义务教育体系、基本卫生保障体系、公共文化体系、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等,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的发展。

  二要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率,使其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合理需要相适应。

  三要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统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改革创新,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持续发展,保障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普遍享有社会公共服务。

  四要坚持统一规划,整合基层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本栏目策划、编辑:苏小梅)


相关内容

  • 关于城市规划改革与制度创新的思考
  • 第4卷第1期2006年2月 文章编号:1672-4348(2006) 01-0046-04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Vol. 4No. 1Feb. 2006 关于城市规划改革与制度创新的思考 严平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 ...

  •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浅析 2.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思考 3.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分析 4.论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5.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6.宪政视角下的我国财政改革 7.财政支农效果的成因及建议 8.谈政府财政监督的信息化 ...

  • 综合配套改革各试验区研究热点述评
  • 2008年12月 第6期 总第141期 开放导报 China Opening Herald December 2008No.6 Total No.141 [综合配套改革研究] 综合配套改革各试验区研究热点述评 李家祥,戴 超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71) [摘要]随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 ...

  • 多规合一的实践与思考
  • 多规合一的实践与思考 申翔 摘要:文章以镇江多规合一研究为例,论述了实践多规合一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认为开展多规合一应以新型城镇化为基本指导,在落实上位规划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生态优先.保护农田.统筹各类城乡规划与专项规划,实现以市域空间规划为表现形式的"一张蓝图",有效地协调各类规 ...

  • 关于推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思考
  • 关于推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郴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公交与道路客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这些问题从表象看,是城市公交车与道路营运客车之间的矛盾,但深层次是体制不顺.管理模式不科学造成的.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出多门,管理无序.城市公交由城建 ...

  • 关于成都天府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思考
  • 关于成都天府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思考 摘要:结合天府新区成都部分的生态规划实践,明确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意义,通过对影响生态安全格局因素的分析,确定构建天府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原则,阐述构建格局的过程,并提出保护和建设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措施建议. 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天府新区生态服务生态建设 区域的可持续 ...

  • 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的研究
  • 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的研究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我国也逐渐由一个农业大国转型成为工业大国.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助力工业生产,农村的土地则被征用建造工业厂房.修建码头等等.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高效快速平衡 ...

  • [城乡规划法]的四大改变及意义
  • <城乡规划法>的四大改变及意义 一 强调城乡综合规划 <城乡规划法>最重要的改变是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它不仅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也包括乡规划和村庄规划,这意味着城乡二元的体系被打破,城乡规划进入一体化的新时代. 该法的颁布标志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不再停留在政府政策上,而是从法律 ...

  • 积极推进余慈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
  • 由余姚.慈溪两市组成的余慈区域地处宁波市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宁波重要的发展区域,总面积2681平方公里,总人口272万,城市化水平49.6%.2006年,余姚.慈溪两市生产总值合计790亿元,约占宁波全市的28%,两市在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县(市)中分别位居第18位和第14位,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