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历史演变

  摘 要:人民内部矛盾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尤其是“人民”的内涵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各历史时期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科学分析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历史演变,对于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人民;人民内部矛盾;历史演变;内涵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56-02

  在共产主义的运动史上,由于实践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列宁预见到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斯大林在苏联宣布进入社会主义之后,混淆了“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这两类矛盾。毛泽东根据1956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混乱和国内出现的不安定因素及少数闹事事件,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构建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框架。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提出至今,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因此,在探索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生成逻辑与治理机制,科学认识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路和对策,加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中,我们有必要对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研究。

  一、“人民”内涵的演变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思索,主要体现在“提出”和“创立”上,毛泽东指出:“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1]。但是,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毛泽东在创立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时曾指出,对待“人民”这个范畴应当从历史地、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可“形而上学”地对待它。首先,“人民”是一个有着浓烈阶级色彩的概念,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各个阶级都把与本阶级根本利益相对的阶级视为敌人,而把本阶级都纳入“人民”的范畴。其次,人民与敌人是相对存在的,有相互转换的可能性,人民内部的人因为根本利益的不一致可能转变为人民的敌人,而被视作敌人的阶级可能在某一特定时期属于人民。毛泽东当时判断人民的标准是依据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态度、立场,这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标准。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和处理矛盾问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党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补充的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多层次的生产关系引发了新的社会利益阶层的产生,例如:民营企业中的雇主、雇员,个体户,私营业主等。邓小平根据客观实际提出:“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即“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得失的标准。实际上,这也是判断是不是属于“人民”范畴的标准。因此,即便新产生的社会利益阶层具有某些特殊性,他们仍然属于“人民”。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标准实质上是一个经济标准。与此同时,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就是说,那些不接受马克思主义,不相信社会主义,但是拥护祖国统一的人也被视为人民。这就使得爱国主义成为判定是否属于“人民”的另一个标准。综上可知邓小平时期的“人民”除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这一定义大大拓展了“人民”的范围,赋予“人民”内涵以更准确的时代特征。“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也随着“人民”内涵的扩大和对人民根本利益看法的转变而得以拓展。这一时期,关于“人民”范畴的判断已由纯粹的政治标准向经济标准和爱国主义标准延伸。多重的判断标准使得“人民”的范围扩大,因此,我党的群众基础得到拓宽。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则站在改革、发展、稳定和依法治国的高度,阐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同时切实推出各项利民政策,从而使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更加科学化、具体化。这一时期,人民“面”的拓宽体现在“人民”的阶层有了新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在各项战略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我国社会结构的原始格局迅速被打破,出现阶层的新生和瓦解,阶层地位的提升与下降,社会阶层结构逐步向适应现代经济结构的方向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江泽民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2]“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这样对于人民的定位调动了各阶级、各阶层的积极性,为我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从新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探索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3],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思想、从“四个注重”(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保证等思想,胡锦涛不仅指出矛盾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将社会矛盾视作“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这些论断深化了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认识,进一步完善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形成了关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理论体系。

  通过比较几代领导集体对“人民”的定义,可以得知“人民”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发展的,它在新时期已经有了新内涵。

  二、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变化

  随着“人民”内涵的演变,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已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封闭,无论什么层次的内部,经济利益因素都大为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的形成与消失伴随着共同利益的形成与消失,在当前情况下,由于共同利益形成速度加快,“内部”形成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内部能量聚积也加快,透过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可以看到,“内部”的维持时间和持续性虽然在降低,但快速积聚之后具有很强的爆发力。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一切事物矛盾的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同一性为主的矛盾,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相对的“同一”。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民之间利益的差别十分微弱,因而人民内部矛盾相对处于“静”态。然而,这样的“静”态并非恒久,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利益差距不断扩大的条件催化下迅速发生反应,人民无一幸免地被改革浪潮触及,利益主体的复杂化、多元化使得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利益的具体情况差异。这些差异就会引发不同利益主体强烈的失衡心理,使得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矛盾,这关系到不同利益主体中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大量特殊性利益之间存在的矛盾就表现出新时期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尽管当前,剥削阶层和阶级的存在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客观存在,这就意味着“矛盾”在新时期带有对抗性质。毛泽东认为:“事物发展轨迹中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特定的过程的本质,不到过程终结,是不会消失的,但是事物发展的漫长轨迹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激化了,有些是暂时的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性来。”[4]这无疑是我们分析“矛盾”内涵的阶段性变化的理论基础,为我们正确分析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的客观现实。因此,纵观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历史演变,对于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5.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3]王伟光.社会矛盾论: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5.

  [4]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6]金伟.人民内部矛盾的历史演进及实践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

  [7]赵科天.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动向[J].探索,2012,(5).

  摘 要:人民内部矛盾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尤其是“人民”的内涵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各历史时期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科学分析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历史演变,对于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人民;人民内部矛盾;历史演变;内涵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56-02

  在共产主义的运动史上,由于实践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列宁预见到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斯大林在苏联宣布进入社会主义之后,混淆了“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这两类矛盾。毛泽东根据1956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混乱和国内出现的不安定因素及少数闹事事件,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构建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框架。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提出至今,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因此,在探索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生成逻辑与治理机制,科学认识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路和对策,加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中,我们有必要对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研究。

  一、“人民”内涵的演变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思索,主要体现在“提出”和“创立”上,毛泽东指出:“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1]。但是,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毛泽东在创立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时曾指出,对待“人民”这个范畴应当从历史地、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可“形而上学”地对待它。首先,“人民”是一个有着浓烈阶级色彩的概念,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各个阶级都把与本阶级根本利益相对的阶级视为敌人,而把本阶级都纳入“人民”的范畴。其次,人民与敌人是相对存在的,有相互转换的可能性,人民内部的人因为根本利益的不一致可能转变为人民的敌人,而被视作敌人的阶级可能在某一特定时期属于人民。毛泽东当时判断人民的标准是依据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态度、立场,这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标准。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和处理矛盾问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党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补充的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多层次的生产关系引发了新的社会利益阶层的产生,例如:民营企业中的雇主、雇员,个体户,私营业主等。邓小平根据客观实际提出:“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即“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得失的标准。实际上,这也是判断是不是属于“人民”范畴的标准。因此,即便新产生的社会利益阶层具有某些特殊性,他们仍然属于“人民”。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标准实质上是一个经济标准。与此同时,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就是说,那些不接受马克思主义,不相信社会主义,但是拥护祖国统一的人也被视为人民。这就使得爱国主义成为判定是否属于“人民”的另一个标准。综上可知邓小平时期的“人民”除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这一定义大大拓展了“人民”的范围,赋予“人民”内涵以更准确的时代特征。“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也随着“人民”内涵的扩大和对人民根本利益看法的转变而得以拓展。这一时期,关于“人民”范畴的判断已由纯粹的政治标准向经济标准和爱国主义标准延伸。多重的判断标准使得“人民”的范围扩大,因此,我党的群众基础得到拓宽。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则站在改革、发展、稳定和依法治国的高度,阐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同时切实推出各项利民政策,从而使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更加科学化、具体化。这一时期,人民“面”的拓宽体现在“人民”的阶层有了新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在各项战略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我国社会结构的原始格局迅速被打破,出现阶层的新生和瓦解,阶层地位的提升与下降,社会阶层结构逐步向适应现代经济结构的方向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江泽民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2]“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这样对于人民的定位调动了各阶级、各阶层的积极性,为我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从新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探索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3],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思想、从“四个注重”(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保证等思想,胡锦涛不仅指出矛盾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将社会矛盾视作“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这些论断深化了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认识,进一步完善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形成了关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理论体系。

  通过比较几代领导集体对“人民”的定义,可以得知“人民”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发展的,它在新时期已经有了新内涵。

  二、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变化

  随着“人民”内涵的演变,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已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封闭,无论什么层次的内部,经济利益因素都大为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的形成与消失伴随着共同利益的形成与消失,在当前情况下,由于共同利益形成速度加快,“内部”形成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内部能量聚积也加快,透过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可以看到,“内部”的维持时间和持续性虽然在降低,但快速积聚之后具有很强的爆发力。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一切事物矛盾的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同一性为主的矛盾,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相对的“同一”。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民之间利益的差别十分微弱,因而人民内部矛盾相对处于“静”态。然而,这样的“静”态并非恒久,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利益差距不断扩大的条件催化下迅速发生反应,人民无一幸免地被改革浪潮触及,利益主体的复杂化、多元化使得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利益的具体情况差异。这些差异就会引发不同利益主体强烈的失衡心理,使得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矛盾,这关系到不同利益主体中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大量特殊性利益之间存在的矛盾就表现出新时期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尽管当前,剥削阶层和阶级的存在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客观存在,这就意味着“矛盾”在新时期带有对抗性质。毛泽东认为:“事物发展轨迹中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特定的过程的本质,不到过程终结,是不会消失的,但是事物发展的漫长轨迹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激化了,有些是暂时的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性来。”[4]这无疑是我们分析“矛盾”内涵的阶段性变化的理论基础,为我们正确分析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的客观现实。因此,纵观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历史演变,对于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5.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3]王伟光.社会矛盾论: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5.

  [4]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6]金伟.人民内部矛盾的历史演进及实践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

  [7]赵科天.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动向[J].探索,2012,(5).


相关内容

  •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
  •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 李佳晔 (中央民族大学固际教育学院,100081) [摘要]尽管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谋求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但中国政治改革始终举步维艰.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不仅需要不断的自我创新来加以改善.吏需要善于借鉴已有的历史经验来加以推动.宰相制度作,9职官制度的典型.不仅历史 ...

  • 浅析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 浅析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摘要: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两个必然".<共产党宣言>中详细阐述论证了这"两个必然".由于资本主义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资本主义终将衰弱直至灭亡,本文通过展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 ...

  • 从改良到革命--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演变
  • 从改良到革命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演变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也探索了不同的救国道路,但由于其社会基础的差别和所面临的形势不用也使其产生了不同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浅析
  • 第27卷第1期 2010年1月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 V01.27No.1 Jan2010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浅析 万淮北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 ...

  • 浅析五四运动与民主观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变化
  • [摘 要]新文化运动期间科学思想与民主观念受到重视,民主与科学开始深入人心,同时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着深远影响,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五四运动在新文化期间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第二阶段宣传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 ...

  • 浅析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
  • [摘 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曲折,是社会主义螺旋式前进的一个插曲: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变化,无非是把"两个必然"实现的进程推进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科学的真理. [关键词 ...

  • 浅析我国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运动_周敏
  • [Comments Foru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编号:51178200)・ 浅析我国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运动 Discuss on the Gentrification Movement of Urban Renewal 周 ...

  • 浅析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漫谈 什么是历史? 历史不仅仅指历史上客观存在着的史实,还包含着人们对这些史实的评价:不仅仅是"是什么"的问题,还有"你认为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历史由史实和史论两部分构成.既然如此,那么历史学习就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机械的记忆一些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