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大学语文(C)标准答案

大学语文c

!

作业集(思考题类)

思考题

1.谁不曾做过大学梦呢?想当年,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因贫寒失学,无计深造,却又执着不止追求大学梦,以致把自己初涉人生的种种磨难唤做“我的大学”!

今天,当你跻身浙江大学,能一语道破“大学何以为大学”之真谛吗? 大学一人生发展的新天地,大学,是人类的精神殿堂,人文精神的旗帜,也是我们放飞梦想的伊甸园!它比世界上任何机构更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是呵护青年人至情至性的摇篮,是诱导莘莘学子反身体认为格奥秘的智慧谷,更是砥兢青年独立践行精神成人的熔炉。 我们上大学,不仅要“专业成才”,更重“精神成人”。

2.《再别康桥》诗中“康桥”的象征意义。

与最美的梦的告别:本诗选自《猛虎集》。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康桥生活的留恋。“康桥”也是我们今天所译的“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对青春的留恋,对理想的执着。

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牵引起他无数关于青春、理想、还有对过去潇洒无羁生活方式的回忆。因此诗人告别康桥,也就是和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梦别。

3.《再别康桥》怎样体现了 “新月派”的“三美”理论?

从音节来说:本诗每节两韵,节节转韵,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产生的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音乐美”。

从形式来说:本诗每节四句,每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通过“轻轻的”、“悄悄的”这样的叠词,首尾呼应,使诗歌在形式上浑然一体,具有“建筑美”。

从意象来说:诗中的波光、柳树、青草、清泉、榆荫、彩虹、划船撑篙者的身影,有的是实物描写,有的是景物与情感结合的点染沟勒。开头、结尾中“轻轻的”、“悄悄的”,与“挥袖”、“彩云”的结合,把内心情感投射于客观物象,融情于景,含蓄地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使诗歌具有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绘画美”。

4. 阅读下列诗段并回答后(1)-(3)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康桥”有什么象征意义?

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康桥求学是徐志摩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其时他对诗歌发生浓厚的兴趣,走上文学的道路。

(2) 起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的起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以一个离别的姿势,点染出诗歌整体的离愁别绪。

(3) 诗人在前五节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诗人正是借描写客观景物的间接抒情方式,来贯彻新月派“理智节制情感”的诗歌原则。诗中的波光、柳树、青草、清泉、榆荫、彩虹、划船撑篙的身影,有的是实物描写,有的是景物与情感结合的点染勾勒。

二、

思考题

1、王小波的幽默反讽的语言艺术:

幽默是通过叙述与描写,使某种事物可笑甚至荒诞之处自然呈现出来,从而表现作者的看法观点。如: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 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

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表面上的评价是提高而实际评价为贬低;或者表面评价是贬低而实际评价为提高。如: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 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

2、滕王阁序并诗文中不重得失但求进取的豁达乐观的胸怀:

滕王阁序并诗是一篇骈体文中精品。首叙阁饯之盛,中述阁上观感,末陈作序缘起。江山钟灵秀,故先以地理之胜引出宾主之儒雅,盛宴之不俗。接着写远近上下景物之富丽,如诗如画。由景生情,由逸游豪兴引出年少坎坷的感慨,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执着:

3、领略滕王阁序并诗文本第二段气势浩荡﹑景象万千的艺术特色。

抒情、摹景、叙事、议论交织一体,用典繁密而文思无阻,秀句警语层见迭出,声韵铿锵,文采焕发,确实达到了汉语美文的极致: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阅读下面这段散文,回答(1)-(3)题:

工作与人生

王小波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

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到这种想法。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顺便说一句,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这两件事值得记述:这位上帝的子民曾经来到尘世,以及这位公民曾去为国尽忠,写别的都是多余的,我觉得这种想法比较质朴„„恐怕在一份青年刊物上写这些墓前的景物是太过伤感,还是及早回到正题上来罢。

我想要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推荐给青年朋友们: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相比之下,从金钱、权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乐,总要受到制约。举例来说,现在把生育作为生活的主题,首先是不合时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说和黄花鱼相比较;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我想,和我志趣相投的人总不会是一个都没有。

(1)第二段第一句话用了“推荐”这个字眼,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品?

表达了作者的理性态度和平等的姿态

(2) 这两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什么样的看法?

《工作与人生》是一种思想随笔,严肃而又精辟地阐明了作者所认同的人生观的要义。 这两段,第一段,通过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揭示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同时指出国人的另外两种价值取向,即把生儿育女或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又拿美国人的观念作对照。

(3) 举出文中反讽色彩明显强烈的一、二个句子?

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 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

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说和黄花鱼相比较;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

5、阅读下面这段散文,回答(1)-(3)题: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说出这一段文字的作者的名和字。

王勃(650-676),字子安。

(2) 写出这一段文字的主旨。

年少坎坷的感慨,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执着。

(3) 评价这一段文字的人文价值所在。

观宇宙之无穷而倍觉人生之短暂,叹世路之险恶而前程实难卜,这种不重得失但求进取的豁达乐观的胸怀千秋同赞。

思考题

1、如何评析本文所描写的湘西水手的生活情状?

“原汁”“原味”“原生态”——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段与美学追求:对平凡的人生现象的描写中流溢着生命的诗意。

“心灵之笔”“天然的素朴”: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时,以叙为主,将描、抒、议自然融入,充分发挥想像,描写、勾勒、渲染场面与氛围。

语言质朴、生动,不假修饰。

2、“低咏高歌” 三首词的新思考。

国学大师王国维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词喻作为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三种境界,并赋予了全新含义:他认为第一种境界是站得高、看得远、立下宏伟志向;第二种境界是要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第三种境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要耐得住寂寞、淡泊。

四、

思考题

1.曹雪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堪称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曹雪芹

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红楼梦》。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佚失不传。

2.解释《金锁记》这篇小说名称的含义。

金钱成为七巧的枷锁。七巧被金钱支配的包办婚姻所害。七巧婚后不幸的遭遇。七巧为金钱所异化,心理变态。最后,七巧以其一生幸福换来钱,但终于又是一无所有,一生戴上金钱枷锁,又用这枷锁害人害己。小议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异化。

3.结合《金锁记》具体描写,分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

点染人物心理。营造氛围。象征性的联想。

小说中给人印象特别深的还有意象的描写:点染人物心理。营造氛围。象征性的联想。如“酸梅汤”能引起对于七巧赶走昔日情人时那种复杂心理的联想,酸酸的,而且一滴、一滴,像寂寞的夜漏,时间的感觉给强化了,“刹那”和“一百年”叠合,跟七巧寂寞而漫长的一生融合在一块了。有时意象描写又用于定格、点题,突出印象,增强联想。“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写的是人物的愣神,而象征意蕴就是七巧悲剧性命运的无可逃脱。另

外,小说中每当七巧感情出现大的波澜时往往就写到月亮,共6次写月亮,每次的含义都有所不同。

五、

思考题

1、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中爱神维纳斯追求阿都尼的思考。

这首长诗有199节, 写的是爱神维纳斯追求美貌猎手阿都尼的故事,歌颂友谊和爱情,诗人把它们看做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表征。他特别强调心灵的结合、忠诚和谅解这些人文主义理想。诗人歌颂青春和美,以与现实中的丑恶相对照,坚信美好的事物应当永存,并可以借助于文艺而成为不朽。文字华丽多采, 当时风行英伦(没有一个美少女不在桌上放一本此诗的)。

节选部分(1-15节)显示了女性之爱的不可抗拒性。

2、《安娜•卡列尼娜》“第一次邂逅” 中显示的安娜•卡列尼娜的魅力:

“第一次邂逅”本文选自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安娜•卡列尼娜》,标题是编者拟写的。列夫•托尔斯泰被誉为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勃郎峰(欧洲最高峰),主要作品有《一个地主的早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本文生动地显示了安娜的外美与内心丰富情感的非凡魅力—她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一个向贵族社会虚伪道德挑战的叛逆者。

六、

思考题

1、从钱钟书《论快乐》看,“学者散文”有哪些特点?

《论快乐》阐述快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感情,它是短暂的,无法永远,却是人生永远的诱惑与希望。作者文中

一是文章旁征博引,增加散文的知识性。

二是语言风趣幽默、蕴涵深刻。

三是描摹人生,活灵活现;讽刺世态,淋漓尽致。

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收入十篇散文作品,从日常生活中看出矛盾与悖论,专打破对人生简单化的认识,议论风生,多隽思妙语。

2、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性格豪迈,其诗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抒发美好理想,风格雄健奔放,想像丰富奇特,夸张大胆惊人,语言清新俊逸,被称为“诗仙”。他是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他们对后代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今存诗900多首,有《李太白集》。

尽管壮志难酬,但诗人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伟岸精神。但由于内心的矛盾无法排遣解决,因而诗中也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以河水急下、直泻入海的气魄,和笔酣墨饱、豪迈狂放的风格,着力表现了此时的豪纵心情。《唐诗别裁》云:“读李(白)

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七、

思考题

《陈情表》写得婉曲动人, 说说它在语言和表达技巧上的成功之处。

《陈怀表》:李密在晋泰始三年写给晋武帝的表章,请求允许自己留在家乡待奉祖母。 在表中,作者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诏的苦衷;曲折委婉地表明自己辞不赴命,绝非怀念蜀汉,不事二主。词意极其恳切。全文直抒胸臆,不尚雕饰。特别是作者把进退两难的处境和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情透理足,婉转凄恻,情理相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所以武帝读后也终于感动而罢诏。

文章的语言颇具特色,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都形象而生动,词意真切,被传为千古美谈。

八、

思考题

1.分析巴金《爱尔克的灯光》文中“灯光”的象征性和抒情氛围。

“灯光”是全文的核心意象。作者写了几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分别象征了昏昏欲睡、了无生气的旧家庭的命运,对被旧家庭葬送而无缘再见的姐姐的思念,和作者追求新的生活、新的理想的心理动力。整篇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整体。现实中的奶姐姐在与爱尔克姐姐的重叠中,姐弟之情变成了终其一生的守候,变成了绕梁多年,挥之不散的呼唤,变成了一个带着永远的遗憾的传说,使这篇散文中的忆旧充满了独具一格的抒情氛围。

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青年人应该走出“小家”,到广大的世界里寻求光明,实现“大我”---体现着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着完整的人。

文章起笔,故居门内一线微弱的灯光照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

由“此”念及:欧洲古老传说之-----爱尔克的灯光,追求已经逝去的姐姐,揭露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年的生命与青春的罪恶。

笔锋直指:封建家庭及其制度的腐朽没落、摧残人才、吞噬青年,并不能“长宜子孙”。 “心灵的灯光”,“我”再度走出,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寻求光明。

2.阅读下面这段散文,回答(1)-(3)题: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

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街道仍然是清静的。忽然一个熟习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应该是书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 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作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起眼睛做梦。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手挣扎。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我只有一个渴望:飞!飞!那些熬煎着心的日子!那些可怕的梦魇!

(1)“大门内的阴暗中一线微光”象征什么?

象征了昏昏欲睡、了无生气的旧家庭的命运。

(2) 爱尔克的灯光传说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对被旧家庭葬送而无缘再见的姐姐的思念。

(3)说你对“爱尔克的灯光”的意蕴的认识。

巴金就出生在有这种观念的旧式家庭中,他这篇散文对这个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以家族败落的现实证明了优越而封闭的大家庭,常常使过着寄生虫般生活的子孙变成碌碌无为的败家子。通过批判,作者坚定了要走出“长宜子孙”的禁锢,追求自己的新生的信念。

九、思考题

1、《登高》和杜甫诗歌艺术成就。

盛唐伟大诗人,与李白同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并称“李杜”。杜甫生活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坎坷困顿、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以及国事危艰,有深刻的观察与切身的感受。其诗全面而忠实的反映了所处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而兼具多种色调。古近律绝、长篇短制等各种皆精,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存诗一千四百余首。传世名作有《望岳》、《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诸诗以及《登高》、《秋兴》、《登岳阳楼》等。

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767),杜甫在夔州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望夔州秋江的景色,倾诉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诗歌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八句全对,一气流转,给人均齐对称的美感而不见斧凿之痕。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严谨的格律,诗人把家愁与国恨紧密交织,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更让人感到这位诗人伟大 的人格。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所览之景苍凉雄浑,所抒之情沉郁悲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是一曲卓绝千古的秋之歌。

2、艾青《北方》诗歌的“绘画美”:

艾青早年在法国留学,受法国的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很大。印象主义绘画讲究画家个人对光、影的感受,将实物的瞬间印象呈现于画布之上;而象征主义诗歌则注重营造充满暗示和象征意义的意象。另外,中国传统的诗画结合理论也给了艾青以启示。所以艾青的诗歌很有画面感。诗人从“感觉”出发,捕捉瞬间的印象,然后渗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北方》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北方》一诗中,“土地”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象特别突出,它既象征着祖国,也象征着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其他的景物:冻结的村庄、山坡、河岸,在风沙中前行的孤单行人、负重的驴子、惊惶的雁群„„可以说是北方“土地”整体意象之下的一个个分意象,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了一幅寒风和风沙肆虐下的北方画卷。

3 简析《登高》中杜甫登高抒怀伤时忧国之情。

杜甫生活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坎坷困顿、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以及国事危艰,有深刻的观察与切身的感受。其诗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所处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而兼具多种色调。古近律绝、长篇短制等各体皆精,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存诗一千四百余首。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767),杜甫在夔州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望夔州秋江的景色,倾诉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诗歌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八句全对,一气流转,给人均齐对称的美感而不见斧凿之痕。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严谨的格律,诗人把家愁与国恨紧密交织,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更让人感到这位诗人伟大的人格。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所览之景苍凉雄浑,所抒之情沉郁悲抑,情

景交融,浑然一体。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是一曲卓绝千古的秋之歌。 十、思考题

1、余秋雨在对都江堰的描绘和思考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

一是大胆置疑和反思原有的历史价值观念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否定秦始皇和长城所代表的政治理想,张扬和讴歌李冰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第二是批判现实的精神。第三是超越具体的历史时空限制,从人类生存的高度看待和思考历史。

2、余秋雨在对都江堰的描绘和思考中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章多次使用对比手法,开头就将都江堰与长城加以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第三节中,作者又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对比,从而显示了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洗炼,容量大,含义深,耐人寻味。如: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3.说说《风波》中“七斤”和“赵七爷”是怎样的人物?具有什么文学典型意义?

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执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

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一样,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无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分析《风波》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复杂深微的人际关系。所有出场人物都栩栩如生,包括着墨不多的九斤老太和八一嫂,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5.阅读下面这段散文,回答(1)-(2)题: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2]。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1)简述这段散文写作上的特点。

运用对比:将都江堰与长城加以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

(2)略说余秋雨对都江堰的描绘与思考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

一是大胆置疑和反思原有的历史价值观念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否定秦始皇和长城所代表的政治理想,张扬和讴歌李冰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第二是批判现实的精神。第三是超越具体的历史时空限制,从人类生存的高度看待和思考历史。

6 阅读分析下文,回答(1)-(3)题: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

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器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日子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本文是如何运用先抑后扬方法的?

从对它先不以为然写起,直写到自己被它震撼衬出都江堰的浩荡气势。

(2)作者怎样从侧面营造气氛的?

写环境的润朗,写声音,为都江堰出现诈铺垫。

(3)文中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对比,拟人,排比。

十一、思考题

说说“桥”的遐思。

21世纪是开放、兼容、共享的新时代,数字技术更使影视与电脑网络联成一体,世界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重视知识创新和传播是今天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当你进入社会从事职场工作时, 你不仅要处理各种专业事务,而且必须应对纷繁的相互关系。沟通,将对你事业的成功与个人的幸福极为重要:成功之径,构通起步。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沟通的起点是包容与博爱, 重点是架“桥”。

桥梁是人类最重要的创作之一,它不断以崭新的风姿出现在地球上,一头承接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一头通向美好的明天。只要我们遵循科学发展观, 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就要桥。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路,同时哪里也就可能有桥。人是需要桥的,同时人也能造桥。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没有不能造的桥。人能移土填海来修路,也能连山跨海来造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上没有不能造的桥。

十思考题

1、理解《前赤壁赋》中作者写景抒情由情入理生动地抒发的不重得失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过着受压抑的谪居生活。元丰五年,他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并写了前后《赤壁赋》。

苏轼把黄州赤壁当作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湖北蒲圻),以此借题发挥。本篇抒发了作者不重得失的豁达乐观的胸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通篇由乐而悲,转悲为喜。文中所阐述的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作者由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超手法,写景、抒情和说理的高度统一,形象性和哲理性的高度统一,使文章成为唐宋文赋中的一篇优秀作品。

全篇可分三部分:

一由清风明月写超然之乐。

二由历史人物写现实苦闷。

三以主客问答阐明变与不变的哲理: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而生动地抒发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2、《雨巷》中象征意象的意蕴。

《雨巷》写于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诗人以象征之笔,通过对黑暗现实(雨巷)中希望与理想(女郎)的找寻和与她的失之交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

全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重意象,重意境的长处和西方现代诗歌重象征、重暗示的功能,以悠长、舒缓的节奏,表达了滞重、愁苦的诗情,体现了作者“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的诗歌创作理想,从而“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3、《前赤壁赋》中作者苏轼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过着受压抑的谪居生活。元丰五年,他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并写了前后《赤壁赋》。苏轼把黄州赤壁当作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湖北蒲圻),以此借题发挥。《前赤壁赋》中抒发了作者不重得失的豁达乐观的胸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通篇由乐而悲,转悲为喜。文中所阐述的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作者由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超手法,写景、抒情和说理的高度统一,形象性和哲理性的高度统一,使文章成为唐宋文赋中的一篇优秀作品。

大学语文c

!

作业集(思考题类)

思考题

1.谁不曾做过大学梦呢?想当年,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因贫寒失学,无计深造,却又执着不止追求大学梦,以致把自己初涉人生的种种磨难唤做“我的大学”!

今天,当你跻身浙江大学,能一语道破“大学何以为大学”之真谛吗? 大学一人生发展的新天地,大学,是人类的精神殿堂,人文精神的旗帜,也是我们放飞梦想的伊甸园!它比世界上任何机构更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是呵护青年人至情至性的摇篮,是诱导莘莘学子反身体认为格奥秘的智慧谷,更是砥兢青年独立践行精神成人的熔炉。 我们上大学,不仅要“专业成才”,更重“精神成人”。

2.《再别康桥》诗中“康桥”的象征意义。

与最美的梦的告别:本诗选自《猛虎集》。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康桥生活的留恋。“康桥”也是我们今天所译的“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对青春的留恋,对理想的执着。

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牵引起他无数关于青春、理想、还有对过去潇洒无羁生活方式的回忆。因此诗人告别康桥,也就是和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梦别。

3.《再别康桥》怎样体现了 “新月派”的“三美”理论?

从音节来说:本诗每节两韵,节节转韵,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产生的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音乐美”。

从形式来说:本诗每节四句,每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通过“轻轻的”、“悄悄的”这样的叠词,首尾呼应,使诗歌在形式上浑然一体,具有“建筑美”。

从意象来说:诗中的波光、柳树、青草、清泉、榆荫、彩虹、划船撑篙者的身影,有的是实物描写,有的是景物与情感结合的点染沟勒。开头、结尾中“轻轻的”、“悄悄的”,与“挥袖”、“彩云”的结合,把内心情感投射于客观物象,融情于景,含蓄地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使诗歌具有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绘画美”。

4. 阅读下列诗段并回答后(1)-(3)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康桥”有什么象征意义?

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康桥求学是徐志摩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其时他对诗歌发生浓厚的兴趣,走上文学的道路。

(2) 起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的起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以一个离别的姿势,点染出诗歌整体的离愁别绪。

(3) 诗人在前五节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诗人正是借描写客观景物的间接抒情方式,来贯彻新月派“理智节制情感”的诗歌原则。诗中的波光、柳树、青草、清泉、榆荫、彩虹、划船撑篙的身影,有的是实物描写,有的是景物与情感结合的点染勾勒。

二、

思考题

1、王小波的幽默反讽的语言艺术:

幽默是通过叙述与描写,使某种事物可笑甚至荒诞之处自然呈现出来,从而表现作者的看法观点。如: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 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

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表面上的评价是提高而实际评价为贬低;或者表面评价是贬低而实际评价为提高。如: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 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

2、滕王阁序并诗文中不重得失但求进取的豁达乐观的胸怀:

滕王阁序并诗是一篇骈体文中精品。首叙阁饯之盛,中述阁上观感,末陈作序缘起。江山钟灵秀,故先以地理之胜引出宾主之儒雅,盛宴之不俗。接着写远近上下景物之富丽,如诗如画。由景生情,由逸游豪兴引出年少坎坷的感慨,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执着:

3、领略滕王阁序并诗文本第二段气势浩荡﹑景象万千的艺术特色。

抒情、摹景、叙事、议论交织一体,用典繁密而文思无阻,秀句警语层见迭出,声韵铿锵,文采焕发,确实达到了汉语美文的极致: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阅读下面这段散文,回答(1)-(3)题:

工作与人生

王小波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

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到这种想法。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顺便说一句,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这两件事值得记述:这位上帝的子民曾经来到尘世,以及这位公民曾去为国尽忠,写别的都是多余的,我觉得这种想法比较质朴„„恐怕在一份青年刊物上写这些墓前的景物是太过伤感,还是及早回到正题上来罢。

我想要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推荐给青年朋友们: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相比之下,从金钱、权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乐,总要受到制约。举例来说,现在把生育作为生活的主题,首先是不合时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说和黄花鱼相比较;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我想,和我志趣相投的人总不会是一个都没有。

(1)第二段第一句话用了“推荐”这个字眼,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品?

表达了作者的理性态度和平等的姿态

(2) 这两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什么样的看法?

《工作与人生》是一种思想随笔,严肃而又精辟地阐明了作者所认同的人生观的要义。 这两段,第一段,通过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揭示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同时指出国人的另外两种价值取向,即把生儿育女或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又拿美国人的观念作对照。

(3) 举出文中反讽色彩明显强烈的一、二个句子?

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 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

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说和黄花鱼相比较;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

5、阅读下面这段散文,回答(1)-(3)题: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说出这一段文字的作者的名和字。

王勃(650-676),字子安。

(2) 写出这一段文字的主旨。

年少坎坷的感慨,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执着。

(3) 评价这一段文字的人文价值所在。

观宇宙之无穷而倍觉人生之短暂,叹世路之险恶而前程实难卜,这种不重得失但求进取的豁达乐观的胸怀千秋同赞。

思考题

1、如何评析本文所描写的湘西水手的生活情状?

“原汁”“原味”“原生态”——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段与美学追求:对平凡的人生现象的描写中流溢着生命的诗意。

“心灵之笔”“天然的素朴”: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时,以叙为主,将描、抒、议自然融入,充分发挥想像,描写、勾勒、渲染场面与氛围。

语言质朴、生动,不假修饰。

2、“低咏高歌” 三首词的新思考。

国学大师王国维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词喻作为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三种境界,并赋予了全新含义:他认为第一种境界是站得高、看得远、立下宏伟志向;第二种境界是要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第三种境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要耐得住寂寞、淡泊。

四、

思考题

1.曹雪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堪称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曹雪芹

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红楼梦》。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佚失不传。

2.解释《金锁记》这篇小说名称的含义。

金钱成为七巧的枷锁。七巧被金钱支配的包办婚姻所害。七巧婚后不幸的遭遇。七巧为金钱所异化,心理变态。最后,七巧以其一生幸福换来钱,但终于又是一无所有,一生戴上金钱枷锁,又用这枷锁害人害己。小议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异化。

3.结合《金锁记》具体描写,分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

点染人物心理。营造氛围。象征性的联想。

小说中给人印象特别深的还有意象的描写:点染人物心理。营造氛围。象征性的联想。如“酸梅汤”能引起对于七巧赶走昔日情人时那种复杂心理的联想,酸酸的,而且一滴、一滴,像寂寞的夜漏,时间的感觉给强化了,“刹那”和“一百年”叠合,跟七巧寂寞而漫长的一生融合在一块了。有时意象描写又用于定格、点题,突出印象,增强联想。“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写的是人物的愣神,而象征意蕴就是七巧悲剧性命运的无可逃脱。另

外,小说中每当七巧感情出现大的波澜时往往就写到月亮,共6次写月亮,每次的含义都有所不同。

五、

思考题

1、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中爱神维纳斯追求阿都尼的思考。

这首长诗有199节, 写的是爱神维纳斯追求美貌猎手阿都尼的故事,歌颂友谊和爱情,诗人把它们看做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表征。他特别强调心灵的结合、忠诚和谅解这些人文主义理想。诗人歌颂青春和美,以与现实中的丑恶相对照,坚信美好的事物应当永存,并可以借助于文艺而成为不朽。文字华丽多采, 当时风行英伦(没有一个美少女不在桌上放一本此诗的)。

节选部分(1-15节)显示了女性之爱的不可抗拒性。

2、《安娜•卡列尼娜》“第一次邂逅” 中显示的安娜•卡列尼娜的魅力:

“第一次邂逅”本文选自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安娜•卡列尼娜》,标题是编者拟写的。列夫•托尔斯泰被誉为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勃郎峰(欧洲最高峰),主要作品有《一个地主的早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本文生动地显示了安娜的外美与内心丰富情感的非凡魅力—她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一个向贵族社会虚伪道德挑战的叛逆者。

六、

思考题

1、从钱钟书《论快乐》看,“学者散文”有哪些特点?

《论快乐》阐述快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感情,它是短暂的,无法永远,却是人生永远的诱惑与希望。作者文中

一是文章旁征博引,增加散文的知识性。

二是语言风趣幽默、蕴涵深刻。

三是描摹人生,活灵活现;讽刺世态,淋漓尽致。

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收入十篇散文作品,从日常生活中看出矛盾与悖论,专打破对人生简单化的认识,议论风生,多隽思妙语。

2、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性格豪迈,其诗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抒发美好理想,风格雄健奔放,想像丰富奇特,夸张大胆惊人,语言清新俊逸,被称为“诗仙”。他是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他们对后代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今存诗900多首,有《李太白集》。

尽管壮志难酬,但诗人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伟岸精神。但由于内心的矛盾无法排遣解决,因而诗中也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以河水急下、直泻入海的气魄,和笔酣墨饱、豪迈狂放的风格,着力表现了此时的豪纵心情。《唐诗别裁》云:“读李(白)

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七、

思考题

《陈情表》写得婉曲动人, 说说它在语言和表达技巧上的成功之处。

《陈怀表》:李密在晋泰始三年写给晋武帝的表章,请求允许自己留在家乡待奉祖母。 在表中,作者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诏的苦衷;曲折委婉地表明自己辞不赴命,绝非怀念蜀汉,不事二主。词意极其恳切。全文直抒胸臆,不尚雕饰。特别是作者把进退两难的处境和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情透理足,婉转凄恻,情理相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所以武帝读后也终于感动而罢诏。

文章的语言颇具特色,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都形象而生动,词意真切,被传为千古美谈。

八、

思考题

1.分析巴金《爱尔克的灯光》文中“灯光”的象征性和抒情氛围。

“灯光”是全文的核心意象。作者写了几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分别象征了昏昏欲睡、了无生气的旧家庭的命运,对被旧家庭葬送而无缘再见的姐姐的思念,和作者追求新的生活、新的理想的心理动力。整篇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整体。现实中的奶姐姐在与爱尔克姐姐的重叠中,姐弟之情变成了终其一生的守候,变成了绕梁多年,挥之不散的呼唤,变成了一个带着永远的遗憾的传说,使这篇散文中的忆旧充满了独具一格的抒情氛围。

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青年人应该走出“小家”,到广大的世界里寻求光明,实现“大我”---体现着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着完整的人。

文章起笔,故居门内一线微弱的灯光照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

由“此”念及:欧洲古老传说之-----爱尔克的灯光,追求已经逝去的姐姐,揭露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年的生命与青春的罪恶。

笔锋直指:封建家庭及其制度的腐朽没落、摧残人才、吞噬青年,并不能“长宜子孙”。 “心灵的灯光”,“我”再度走出,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寻求光明。

2.阅读下面这段散文,回答(1)-(3)题: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

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街道仍然是清静的。忽然一个熟习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应该是书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 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作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起眼睛做梦。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手挣扎。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我只有一个渴望:飞!飞!那些熬煎着心的日子!那些可怕的梦魇!

(1)“大门内的阴暗中一线微光”象征什么?

象征了昏昏欲睡、了无生气的旧家庭的命运。

(2) 爱尔克的灯光传说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对被旧家庭葬送而无缘再见的姐姐的思念。

(3)说你对“爱尔克的灯光”的意蕴的认识。

巴金就出生在有这种观念的旧式家庭中,他这篇散文对这个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以家族败落的现实证明了优越而封闭的大家庭,常常使过着寄生虫般生活的子孙变成碌碌无为的败家子。通过批判,作者坚定了要走出“长宜子孙”的禁锢,追求自己的新生的信念。

九、思考题

1、《登高》和杜甫诗歌艺术成就。

盛唐伟大诗人,与李白同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并称“李杜”。杜甫生活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坎坷困顿、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以及国事危艰,有深刻的观察与切身的感受。其诗全面而忠实的反映了所处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而兼具多种色调。古近律绝、长篇短制等各种皆精,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存诗一千四百余首。传世名作有《望岳》、《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诸诗以及《登高》、《秋兴》、《登岳阳楼》等。

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767),杜甫在夔州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望夔州秋江的景色,倾诉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诗歌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八句全对,一气流转,给人均齐对称的美感而不见斧凿之痕。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严谨的格律,诗人把家愁与国恨紧密交织,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更让人感到这位诗人伟大 的人格。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所览之景苍凉雄浑,所抒之情沉郁悲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是一曲卓绝千古的秋之歌。

2、艾青《北方》诗歌的“绘画美”:

艾青早年在法国留学,受法国的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很大。印象主义绘画讲究画家个人对光、影的感受,将实物的瞬间印象呈现于画布之上;而象征主义诗歌则注重营造充满暗示和象征意义的意象。另外,中国传统的诗画结合理论也给了艾青以启示。所以艾青的诗歌很有画面感。诗人从“感觉”出发,捕捉瞬间的印象,然后渗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北方》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北方》一诗中,“土地”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象特别突出,它既象征着祖国,也象征着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其他的景物:冻结的村庄、山坡、河岸,在风沙中前行的孤单行人、负重的驴子、惊惶的雁群„„可以说是北方“土地”整体意象之下的一个个分意象,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了一幅寒风和风沙肆虐下的北方画卷。

3 简析《登高》中杜甫登高抒怀伤时忧国之情。

杜甫生活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坎坷困顿、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以及国事危艰,有深刻的观察与切身的感受。其诗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所处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而兼具多种色调。古近律绝、长篇短制等各体皆精,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存诗一千四百余首。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767),杜甫在夔州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望夔州秋江的景色,倾诉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诗歌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八句全对,一气流转,给人均齐对称的美感而不见斧凿之痕。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严谨的格律,诗人把家愁与国恨紧密交织,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更让人感到这位诗人伟大的人格。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所览之景苍凉雄浑,所抒之情沉郁悲抑,情

景交融,浑然一体。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是一曲卓绝千古的秋之歌。 十、思考题

1、余秋雨在对都江堰的描绘和思考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

一是大胆置疑和反思原有的历史价值观念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否定秦始皇和长城所代表的政治理想,张扬和讴歌李冰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第二是批判现实的精神。第三是超越具体的历史时空限制,从人类生存的高度看待和思考历史。

2、余秋雨在对都江堰的描绘和思考中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章多次使用对比手法,开头就将都江堰与长城加以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第三节中,作者又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对比,从而显示了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洗炼,容量大,含义深,耐人寻味。如: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3.说说《风波》中“七斤”和“赵七爷”是怎样的人物?具有什么文学典型意义?

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执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

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一样,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无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分析《风波》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复杂深微的人际关系。所有出场人物都栩栩如生,包括着墨不多的九斤老太和八一嫂,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5.阅读下面这段散文,回答(1)-(2)题: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2]。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1)简述这段散文写作上的特点。

运用对比:将都江堰与长城加以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

(2)略说余秋雨对都江堰的描绘与思考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

一是大胆置疑和反思原有的历史价值观念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否定秦始皇和长城所代表的政治理想,张扬和讴歌李冰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第二是批判现实的精神。第三是超越具体的历史时空限制,从人类生存的高度看待和思考历史。

6 阅读分析下文,回答(1)-(3)题: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

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器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日子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本文是如何运用先抑后扬方法的?

从对它先不以为然写起,直写到自己被它震撼衬出都江堰的浩荡气势。

(2)作者怎样从侧面营造气氛的?

写环境的润朗,写声音,为都江堰出现诈铺垫。

(3)文中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对比,拟人,排比。

十一、思考题

说说“桥”的遐思。

21世纪是开放、兼容、共享的新时代,数字技术更使影视与电脑网络联成一体,世界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重视知识创新和传播是今天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当你进入社会从事职场工作时, 你不仅要处理各种专业事务,而且必须应对纷繁的相互关系。沟通,将对你事业的成功与个人的幸福极为重要:成功之径,构通起步。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沟通的起点是包容与博爱, 重点是架“桥”。

桥梁是人类最重要的创作之一,它不断以崭新的风姿出现在地球上,一头承接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一头通向美好的明天。只要我们遵循科学发展观, 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就要桥。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路,同时哪里也就可能有桥。人是需要桥的,同时人也能造桥。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没有不能造的桥。人能移土填海来修路,也能连山跨海来造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上没有不能造的桥。

十思考题

1、理解《前赤壁赋》中作者写景抒情由情入理生动地抒发的不重得失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过着受压抑的谪居生活。元丰五年,他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并写了前后《赤壁赋》。

苏轼把黄州赤壁当作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湖北蒲圻),以此借题发挥。本篇抒发了作者不重得失的豁达乐观的胸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通篇由乐而悲,转悲为喜。文中所阐述的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作者由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超手法,写景、抒情和说理的高度统一,形象性和哲理性的高度统一,使文章成为唐宋文赋中的一篇优秀作品。

全篇可分三部分:

一由清风明月写超然之乐。

二由历史人物写现实苦闷。

三以主客问答阐明变与不变的哲理: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而生动地抒发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2、《雨巷》中象征意象的意蕴。

《雨巷》写于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诗人以象征之笔,通过对黑暗现实(雨巷)中希望与理想(女郎)的找寻和与她的失之交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

全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重意象,重意境的长处和西方现代诗歌重象征、重暗示的功能,以悠长、舒缓的节奏,表达了滞重、愁苦的诗情,体现了作者“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的诗歌创作理想,从而“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3、《前赤壁赋》中作者苏轼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过着受压抑的谪居生活。元丰五年,他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并写了前后《赤壁赋》。苏轼把黄州赤壁当作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湖北蒲圻),以此借题发挥。《前赤壁赋》中抒发了作者不重得失的豁达乐观的胸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通篇由乐而悲,转悲为喜。文中所阐述的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作者由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超手法,写景、抒情和说理的高度统一,形象性和哲理性的高度统一,使文章成为唐宋文赋中的一篇优秀作品。


相关内容

  • 高三复读暑假计划
  • chapter1 高考前: 我记得我在五月下半月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己放松了很多了,很多过来人告诉我要调整心态、调整作息,然后我就肆无忌惮地每天早睡晚起……调整心态就是什么都别管,该吃吃该睡睡,学习那回事仿佛只是生活的调剂。老师都很奇怪为什么这孩子到最后了反而放松了,然而我想干嘛最后了把自己弄得紧张兮兮 ...

  • 2010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 样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时有一项是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写在答题纸上.) 1.十九世纪世界文学大师中俄罗斯群星璀灿: 亚历山大•普希金 果戈理 别林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陀思托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契诃夫 屠格涅夫--其中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勃朗峰的是( ...

  • 自主招生面试必看 完全分析 祝你成功
  • 问题要避开,经验要借鉴?? --名校招办主任出高招 最近,有媒体报道<自主招生要来了高考生想方设法为自己贴金>,讲述了很多高考生把自主招生作为自己进入名牌高校的捷径,考生们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获得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资格.现实中,自主招生的帷幕马上就要拉开,对这项考试,是不是所有的考生都适 ...

  • 应用写作作业答案
  • <应用写作>作业集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 根据以下标题,判断其中哪一类公文文种属于误用(C)C函 C. 国务院给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关于国徽悬挂问题的复函> 2.根据公文写作要求,下面文稿的文 ...

  • 浙大远程[应用写作]作业答案
  • <应用写作>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以下标题,判断其中哪一类公文文种属于误用 ( C ) A. 杭州市西湖区政府给杭州市教育局的<关于在西湖区增建一所小学的 函> B. 湖州市文化局给湖州市人民政府的<关于在光明街道建造法制宣传画 廊的请示> C. ...

  • 几何爷爷的立体人生阅读答案
  • 几何爷爷的立体人生吴志菲1931年,苏步青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院,亲友.同学.老师纷纷来挽留他:中国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回去后吃苦不说,学术上的辉煌前程也要被断送.苏步青却坚定的说:我的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不能袖手旁观.苏步青毅然回国,投身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创办.正当浙大数学系开始出现 ...

  • 浙大版国内一级出版社名录
  • 国内一级出版社名录 A .全国性的专业出版社 1 科学出版社 2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电子工业出版社 5 中国农业出版社 6 人民邮电出版社 7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 人民卫生出版社 9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0 中华书局 11 化学工业出版社 12 石油工业出版社 13 法 ...

  • 浙大公务员面试材料
  • 1.你的同事在一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帮助了你,才避免了失误,但是此后此同事在领导和其他同事面前对你指指点点,使你难堪,以致同事和领导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你怎么办? [参考答案]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工作的助推器,同事之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应该互相帮助.如果遇到题中的情况,我会本着宽容.谦虚.学习的态度处理. ...

  • 高考励志演讲稿--高考冲刺演讲
  • 高考励志演讲稿--高考冲刺演讲 也许我们偶尔会成功,甚至想放弃,但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这一切终究会过去.生命每天都是新的.今天我们将度过一个全新的生命.让我们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大家说好吗? 台湾有个年青人,经过数年的拼搏后赚了不少钱.他准备到欧州旅游,入住一酒店,第一天早上醒过来,听到一阵敲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