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等定级简本

XXX简本

1、XXX定级依据

XXX耕地采用因素法定级,充分利用已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选择影响农用地级别的有效因素,在前期处理后,进行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的补充调查。确定因素因子,计算各因素因子的质量分值,编制因素因子分值图,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农用地定级指数,以此为依据,划分农用地级别。 1.1、因素因子的选取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规定:选择定级因素要遵循主导因素原则、差异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原则。

遵照以上原则,根据XXX耕地实际情况,在XXX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中,选择对耕地级别有显著影响以及外业调查易采集的因素因子。最终确定因素因子,共选取3个一级因素,7个二级因素、17个三级因素。具体情况如下表:

XXX耕地定级因素因子表

1.2、确定定级因素因子权重

采用特尔菲测定法。选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方面研究和管理的人员和专家组成专家组,主要人员构成为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研究人员、情报专家和高层决策人员,对已选取的因素因子进行权重打分,在每轮征询之后,进行数据处理。在土地定级因素、因子权重值测定中,求出各因素因子所有专家打分的均值和方差,用均值表示最可能的权重值,用方差表示不同意见的分散程度,根据均值和方差就可以了解总体意见的趋向和分散程度,再将结果反馈给专家。专家们可根据前一轮所得的均值和方差修改自己的意见,从而使意见的分散程度越来越小。在分值评估中,均值E和标准差δ的计算公式为:

m

1

(aiE)2Ei1m δ=m1i1

a

m

i

式中:m——专家总人数

ai——第i位专家的评分值 δ——标准差 E——均值

在进行了两轮打分后,最终确定的权重表如下:

XXX耕地定级因素因子权重打分表

2.XXX耕地级别的确定 2.1、确定工作底图

XXX农用地定级工作以2011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数据为工作底图。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的要求:“定级工作底图一般采用1:10000~1:50000比例尺”,本次定级工作底图比例尺为1:10000,与二调成果数据比例尺一致,满足农用地定级的精度要求。 2.2、划分定级单元

XXX耕地定级单元的划分采用地块法,即直接以1:1000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耕地图斑作为定级单元。经统计:全县共有xx个耕地图斑。因此,定级单元总数为xx个。

2.3、计算各因素因子质量分值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结合XXX的具体情况,分别计算出各因素因子的质量分值,

2.3.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反映耕地所在区域的高度状况,该因素会间接影响到土地的肥力、土地利用情况和经营效益,海拔越高,其作用分值越低。本次XXX海拔高度条件的质量分是以明显的垂直分类气候为依据来确定,具体海拔高度的质量分关系如下:

XXX耕地海拔高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2、地形坡度

提取二调数据成果中的等高线,使用ArcGIS软件,利用3D分析功能,构造TIN模型;利用TIN模型生成坡度栅格图,划分坡度均值区,计算均值区的作用分,得到“XXX坡度影响作用分值图”,将坡度计算结果与定级单元相叠加,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坡度值。坡度影响度属于逆向型非扩散因子,坡度指标值(即海拔高度)越大,其耕作制度的受限程度越大,分值就越低,反之,分值越高。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中坡度分级标准,编制地形坡度“定级因素因子—质量分”关系表:

XXX耕地地形坡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3、坡向

根据XXX山区多、坝区少,境内地势复杂,山高坡陡的特点。多数耕地分布在坡度较缓的山缘,致使坡向因子对耕地产生一定的影响。XXX对坡向采取定性的方法进行量化,具体的的量化如下表

XXX耕地坡向“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4、有效土厚

有效土越厚与土壤的质量呈正相关,其量化采用均值度法,将各定级单元的有效土厚划分均值区后计算作用分值。根据频率直方图将有效土厚划分为6个均值区,求取各均值区的均值并计算作用分值。XXX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下:

XXX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5障碍层深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制作障碍层深栅格图,将XXX障碍层深栅格图与耕地定级单元相叠加,得到每个耕地定级单元的有障碍层深属性并根据定级单元划分均值区。XXX耕地障碍层深“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下:

XXX耕地障碍层深“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6、土壤质地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土壤质地资料与定级单元空间相叠加,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土壤质地属性。将相同质地的土壤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三类均值区。各定级单元不同的土壤质地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得到XXX耕地土壤质地“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

XXX耕地土壤质地“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7、土壤PH值

土壤PH值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耕作和经营。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XXXPH图转化成栅格格式后与定级单元相叠加,利用面域统计工具计算得到每个耕地定级单元的PH值属性。PH值是适度型因子,因此在划分均值区的时候要考虑PH的最适宜区间。一般,PH越接近中性,土壤条件越好,根据XXX实际情况,确定XXX土壤PH值适度值为7.0。根据适度型因子的量化公式量化PH值因子,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PH因子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当PH≥7.0时,Ai100(PHmaxPH)/(PHmax7.0) 当PH<7.0时,Ai100(PHPHmin)/(7.0PHmin)

2.3.8、土体构型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矢量化后的土体构型资料与定级单元空间叠加,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土体构型属性。将相同构型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7类均值区。各定级单元不同的土地构型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得到XXX耕地土地构型“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

XXX耕地土体构型“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8.9土壤养分

选择土壤有机质作为衡量土壤养分质量的指标,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XXX土壤养分图转化成栅格格式后与定级单元相叠加,通过面域统计,得到每个耕地定级单元的有机质属性并划分均值区

XXX耕地土壤养分“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0、灌溉保证率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水利部门收集的农田水利建设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以村委会为单位,将各乡镇集到的灌溉条件资料录入各行政村面属性。将相同条件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4类均值区。各定级单元不同的土地构型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得到XXX耕地灌溉保证率“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

XXX耕地灌溉保证率“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1、排水条件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农田水利建设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排水条件以村委会为单位,将各乡镇水利站收集到的排水条件资料录入各行政村面属性。将行政区的属性与定级单元进行叠加赋值,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排水条件属性。将相同排水条件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4类均值区。各定级单元不同的排水条件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得到XXX耕地排水条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

XXX耕地排水条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2、田间道路

田间道路是农用地基本耕作单元与外界联系的纽带,以农田路网密度为指标

量化该因子。

XXX耕地田间道路“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3、耕作距离

耕作距离指耕地定级单元,即田块距村庄、居民地及其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距离,耕作距离反映农田(地)耕作及田间管理的便捷程度。

耕作距离属于面状扩散因子,在量化时可从二调图中提取居民区数据,以居民点为中心,按照下表所列距离进行扩散。求取每个定级单元到最近居民点的最短直线距离。

XXX耕地耕作距离“定级因素

—质量分”关系表

2.3.14、经营效益

以村委会为单位,将各乡镇农经站收集到的经营效益资料录入各行政村面属性。将行政区属性与定级单元进行叠加赋值,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经营效益属性。将相同条件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5类均值区

XXX耕地经营效益“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5、人均耕地

人均耕地作用分值以行政村为单位,根据外业采集各行政村人均耕地占有量,将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分界点值,确定均值区级别数,利用下公式计算各均值区人均耕地值:

计算公式如下:

Pi100(bib劣)(/b优b劣)

式中:Pi——人均耕地第i级均质区作用分值; bi——人均耕地第i级均质原始数据的均值; b优——人均耕地优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b劣——人均耕地劣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XXX耕地人均耕地“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6、中心城镇

根据XXX统计资料以及实地调查资料,将各乡镇总人口数、农村经济总收入和人均纯收入确定为反映XXX中心城镇规模指数的指标。根据各中心城镇的功能和规模,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将中心城镇分为三级。

XXX中心城镇规模指数及级别统计表

2.3.17道路通达度

道路通达度为扩散型因子,根据全县的道路类型、质量和功能,将道路分为三级:高等级公路为一级、一般公路为二级、农村道路为三级。

XXX高速公路入口规模指数及级别统计表 道路规模指数反映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按照XXX境内道路级别状况,根据经验法为各级公路赋予相应的规模指数,其赋值结果如表:

XXX道路通达度规模指数表

2.4、耕地级别的确定 2.4.1、计算定级指数

依据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因素法中计算定级指数有加权求和和几何平均2种方法。

由于本次研究的定级因素因子中既有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又有农用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是对农用地的综合评价,理论上不适合采用几何平均法进行定级指数的计算。因此,本次定级指数的计算采用加权求和法。

计算公式如下:

Hi

i1,j1

w.f

j

p,n

ij

式中: Hi—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i—定级单元编号; j—定级因素因子编号; wj—第j个定级因素因子权重;

fij—第i个定级单元内第j个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

通过计算,得到XXX耕地定级指数,其最大值为80.84,最小值为33.71。

XXX耕地定级指数分析图

2.4.2、划分级别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的要求,采用“总分频率曲线法”初步划分XXX耕地级别。根据上述计算的各单元定级指数,绘制定级指数频率曲线图(以定级指数为横坐标,频率为纵坐标)如下图所示:

XXX耕地定级指数频率曲线图

从XXX耕地定级指数总分频率图上可以看出:耕地频率曲线有3处明显的突变。从理论上看,这几个点可作为土地级别的级间分界;从XXX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XXX山区多坝区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经营效益存在明显差异,频率突变处是土地质量差异的分界处,在定级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可以选择频率突变处作为级别界线,将XXX耕地分为三个级别。各级别定级指数区间见下表:

XXX耕地级别划分区间表

2.4.3、级别面积表

14

3.XXX农用地估价

农用地价格是指在正常条件下,相对估价期日,依据农用地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特殊因素等,农用地所能够实现的价格。

XXX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主要是在农用地定级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农用地估价规程》(TD/T 1006-2003)中规定的技术方法及XXX现有的资料、数据,采用定级指数模型法和样点地价平均法测算XXX农用地基准地价,经相互比较分析后,确定估价结果,并建立基准地价修正体系。 3.1、估价对象

本次XXX农用地估价的对象是全区范围内的耕地(包括:水田、旱地、水浇地),其中耕地4655.63公顷(69834.4亩)。 3.2、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基本方法

根据《农用地估价规程》(TD/T 1006-2003),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有样点地价平均法、定级指数模型法和基准地块评估法三种。 (一)样点地价平均法

采用样点地价平均法评估基准地价,是在农用地定级的基础上,调查农用地投入产出样点资料和市场交易样点资料,并计算样点地价,以各样点地价的平均值评估并确定农用地基准地价。公式如下:

pla=pli/M

pla——为某级别的单位面积基准地价;

pli——为某级别各有效样本的单位面积基准地价;

M——为级别内可利用的有效样本数;

测算出农用地级别基准地价后,对各级别基准地价进行比较和实地验证,最终确定各级别基准地价。 (二)定级指数模型法

采用定级指数模型法评估基准地价,是在农用地定级的基础上,根据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市场交易地价资料和投入产出资料,建立定级指数与地价的关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评估级别基准地价。 (三)基准地块评估法

采用基准地块评估法评估基准地价,是指根据农用地土地质量条件划分农用

地均质地域,然后在均质地域内选定若干地块作为基准地块,依据农用地市场交易资料和投入产出资料评估基准地块价格,再将同一均质地域内基准地块的评价地价作为该均质地域的基准地价。 3.3、XXX估价

根据XXX农用地市场状况、现有资料掌握情况及技术条件,综合对比三种基本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最终确定本次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采用样点地价平均法和定级指数模型法,使用两种方法计算农用地基准地价后两者相互对比验证后选取最优结果。

XXX简本

1、XXX定级依据

XXX耕地采用因素法定级,充分利用已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选择影响农用地级别的有效因素,在前期处理后,进行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的补充调查。确定因素因子,计算各因素因子的质量分值,编制因素因子分值图,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农用地定级指数,以此为依据,划分农用地级别。 1.1、因素因子的选取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规定:选择定级因素要遵循主导因素原则、差异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原则。

遵照以上原则,根据XXX耕地实际情况,在XXX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中,选择对耕地级别有显著影响以及外业调查易采集的因素因子。最终确定因素因子,共选取3个一级因素,7个二级因素、17个三级因素。具体情况如下表:

XXX耕地定级因素因子表

1.2、确定定级因素因子权重

采用特尔菲测定法。选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方面研究和管理的人员和专家组成专家组,主要人员构成为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研究人员、情报专家和高层决策人员,对已选取的因素因子进行权重打分,在每轮征询之后,进行数据处理。在土地定级因素、因子权重值测定中,求出各因素因子所有专家打分的均值和方差,用均值表示最可能的权重值,用方差表示不同意见的分散程度,根据均值和方差就可以了解总体意见的趋向和分散程度,再将结果反馈给专家。专家们可根据前一轮所得的均值和方差修改自己的意见,从而使意见的分散程度越来越小。在分值评估中,均值E和标准差δ的计算公式为:

m

1

(aiE)2Ei1m δ=m1i1

a

m

i

式中:m——专家总人数

ai——第i位专家的评分值 δ——标准差 E——均值

在进行了两轮打分后,最终确定的权重表如下:

XXX耕地定级因素因子权重打分表

2.XXX耕地级别的确定 2.1、确定工作底图

XXX农用地定级工作以2011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数据为工作底图。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的要求:“定级工作底图一般采用1:10000~1:50000比例尺”,本次定级工作底图比例尺为1:10000,与二调成果数据比例尺一致,满足农用地定级的精度要求。 2.2、划分定级单元

XXX耕地定级单元的划分采用地块法,即直接以1:1000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耕地图斑作为定级单元。经统计:全县共有xx个耕地图斑。因此,定级单元总数为xx个。

2.3、计算各因素因子质量分值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结合XXX的具体情况,分别计算出各因素因子的质量分值,

2.3.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反映耕地所在区域的高度状况,该因素会间接影响到土地的肥力、土地利用情况和经营效益,海拔越高,其作用分值越低。本次XXX海拔高度条件的质量分是以明显的垂直分类气候为依据来确定,具体海拔高度的质量分关系如下:

XXX耕地海拔高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2、地形坡度

提取二调数据成果中的等高线,使用ArcGIS软件,利用3D分析功能,构造TIN模型;利用TIN模型生成坡度栅格图,划分坡度均值区,计算均值区的作用分,得到“XXX坡度影响作用分值图”,将坡度计算结果与定级单元相叠加,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坡度值。坡度影响度属于逆向型非扩散因子,坡度指标值(即海拔高度)越大,其耕作制度的受限程度越大,分值就越低,反之,分值越高。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中坡度分级标准,编制地形坡度“定级因素因子—质量分”关系表:

XXX耕地地形坡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3、坡向

根据XXX山区多、坝区少,境内地势复杂,山高坡陡的特点。多数耕地分布在坡度较缓的山缘,致使坡向因子对耕地产生一定的影响。XXX对坡向采取定性的方法进行量化,具体的的量化如下表

XXX耕地坡向“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4、有效土厚

有效土越厚与土壤的质量呈正相关,其量化采用均值度法,将各定级单元的有效土厚划分均值区后计算作用分值。根据频率直方图将有效土厚划分为6个均值区,求取各均值区的均值并计算作用分值。XXX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下:

XXX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5障碍层深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制作障碍层深栅格图,将XXX障碍层深栅格图与耕地定级单元相叠加,得到每个耕地定级单元的有障碍层深属性并根据定级单元划分均值区。XXX耕地障碍层深“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下:

XXX耕地障碍层深“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6、土壤质地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土壤质地资料与定级单元空间相叠加,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土壤质地属性。将相同质地的土壤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三类均值区。各定级单元不同的土壤质地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得到XXX耕地土壤质地“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

XXX耕地土壤质地“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7、土壤PH值

土壤PH值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耕作和经营。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XXXPH图转化成栅格格式后与定级单元相叠加,利用面域统计工具计算得到每个耕地定级单元的PH值属性。PH值是适度型因子,因此在划分均值区的时候要考虑PH的最适宜区间。一般,PH越接近中性,土壤条件越好,根据XXX实际情况,确定XXX土壤PH值适度值为7.0。根据适度型因子的量化公式量化PH值因子,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PH因子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当PH≥7.0时,Ai100(PHmaxPH)/(PHmax7.0) 当PH<7.0时,Ai100(PHPHmin)/(7.0PHmin)

2.3.8、土体构型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矢量化后的土体构型资料与定级单元空间叠加,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土体构型属性。将相同构型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7类均值区。各定级单元不同的土地构型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得到XXX耕地土地构型“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

XXX耕地土体构型“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8.9土壤养分

选择土壤有机质作为衡量土壤养分质量的指标,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将XXX土壤养分图转化成栅格格式后与定级单元相叠加,通过面域统计,得到每个耕地定级单元的有机质属性并划分均值区

XXX耕地土壤养分“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0、灌溉保证率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水利部门收集的农田水利建设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以村委会为单位,将各乡镇集到的灌溉条件资料录入各行政村面属性。将相同条件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4类均值区。各定级单元不同的土地构型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得到XXX耕地灌溉保证率“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

XXX耕地灌溉保证率“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1、排水条件

参考XXX农用地分等成果、农田水利建设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补充调查资料,排水条件以村委会为单位,将各乡镇水利站收集到的排水条件资料录入各行政村面属性。将行政区的属性与定级单元进行叠加赋值,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排水条件属性。将相同排水条件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4类均值区。各定级单元不同的排水条件情况,依据经验法赋以相应的分值。得到XXX耕地排水条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如表所示:

XXX耕地排水条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2、田间道路

田间道路是农用地基本耕作单元与外界联系的纽带,以农田路网密度为指标

量化该因子。

XXX耕地田间道路“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3、耕作距离

耕作距离指耕地定级单元,即田块距村庄、居民地及其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距离,耕作距离反映农田(地)耕作及田间管理的便捷程度。

耕作距离属于面状扩散因子,在量化时可从二调图中提取居民区数据,以居民点为中心,按照下表所列距离进行扩散。求取每个定级单元到最近居民点的最短直线距离。

XXX耕地耕作距离“定级因素

—质量分”关系表

2.3.14、经营效益

以村委会为单位,将各乡镇农经站收集到的经营效益资料录入各行政村面属性。将行政区属性与定级单元进行叠加赋值,得到每个定级单元的经营效益属性。将相同条件的定级单元划分为同一均值区,共划分5类均值区

XXX耕地经营效益“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5、人均耕地

人均耕地作用分值以行政村为单位,根据外业采集各行政村人均耕地占有量,将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分界点值,确定均值区级别数,利用下公式计算各均值区人均耕地值:

计算公式如下:

Pi100(bib劣)(/b优b劣)

式中:Pi——人均耕地第i级均质区作用分值; bi——人均耕地第i级均质原始数据的均值; b优——人均耕地优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b劣——人均耕地劣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XXX耕地人均耕地“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2.3.16、中心城镇

根据XXX统计资料以及实地调查资料,将各乡镇总人口数、农村经济总收入和人均纯收入确定为反映XXX中心城镇规模指数的指标。根据各中心城镇的功能和规模,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将中心城镇分为三级。

XXX中心城镇规模指数及级别统计表

2.3.17道路通达度

道路通达度为扩散型因子,根据全县的道路类型、质量和功能,将道路分为三级:高等级公路为一级、一般公路为二级、农村道路为三级。

XXX高速公路入口规模指数及级别统计表 道路规模指数反映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按照XXX境内道路级别状况,根据经验法为各级公路赋予相应的规模指数,其赋值结果如表:

XXX道路通达度规模指数表

2.4、耕地级别的确定 2.4.1、计算定级指数

依据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因素法中计算定级指数有加权求和和几何平均2种方法。

由于本次研究的定级因素因子中既有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又有农用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是对农用地的综合评价,理论上不适合采用几何平均法进行定级指数的计算。因此,本次定级指数的计算采用加权求和法。

计算公式如下:

Hi

i1,j1

w.f

j

p,n

ij

式中: Hi—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i—定级单元编号; j—定级因素因子编号; wj—第j个定级因素因子权重;

fij—第i个定级单元内第j个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

通过计算,得到XXX耕地定级指数,其最大值为80.84,最小值为33.71。

XXX耕地定级指数分析图

2.4.2、划分级别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的要求,采用“总分频率曲线法”初步划分XXX耕地级别。根据上述计算的各单元定级指数,绘制定级指数频率曲线图(以定级指数为横坐标,频率为纵坐标)如下图所示:

XXX耕地定级指数频率曲线图

从XXX耕地定级指数总分频率图上可以看出:耕地频率曲线有3处明显的突变。从理论上看,这几个点可作为土地级别的级间分界;从XXX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XXX山区多坝区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经营效益存在明显差异,频率突变处是土地质量差异的分界处,在定级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可以选择频率突变处作为级别界线,将XXX耕地分为三个级别。各级别定级指数区间见下表:

XXX耕地级别划分区间表

2.4.3、级别面积表

14

3.XXX农用地估价

农用地价格是指在正常条件下,相对估价期日,依据农用地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特殊因素等,农用地所能够实现的价格。

XXX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主要是在农用地定级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农用地估价规程》(TD/T 1006-2003)中规定的技术方法及XXX现有的资料、数据,采用定级指数模型法和样点地价平均法测算XXX农用地基准地价,经相互比较分析后,确定估价结果,并建立基准地价修正体系。 3.1、估价对象

本次XXX农用地估价的对象是全区范围内的耕地(包括:水田、旱地、水浇地),其中耕地4655.63公顷(69834.4亩)。 3.2、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基本方法

根据《农用地估价规程》(TD/T 1006-2003),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有样点地价平均法、定级指数模型法和基准地块评估法三种。 (一)样点地价平均法

采用样点地价平均法评估基准地价,是在农用地定级的基础上,调查农用地投入产出样点资料和市场交易样点资料,并计算样点地价,以各样点地价的平均值评估并确定农用地基准地价。公式如下:

pla=pli/M

pla——为某级别的单位面积基准地价;

pli——为某级别各有效样本的单位面积基准地价;

M——为级别内可利用的有效样本数;

测算出农用地级别基准地价后,对各级别基准地价进行比较和实地验证,最终确定各级别基准地价。 (二)定级指数模型法

采用定级指数模型法评估基准地价,是在农用地定级的基础上,根据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市场交易地价资料和投入产出资料,建立定级指数与地价的关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评估级别基准地价。 (三)基准地块评估法

采用基准地块评估法评估基准地价,是指根据农用地土地质量条件划分农用

地均质地域,然后在均质地域内选定若干地块作为基准地块,依据农用地市场交易资料和投入产出资料评估基准地块价格,再将同一均质地域内基准地块的评价地价作为该均质地域的基准地价。 3.3、XXX估价

根据XXX农用地市场状况、现有资料掌握情况及技术条件,综合对比三种基本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最终确定本次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采用样点地价平均法和定级指数模型法,使用两种方法计算农用地基准地价后两者相互对比验证后选取最优结果。


相关内容

  • 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与土地质量评价
  • 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与土地质量评价 李赞卿 (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摘要: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衡量农用地质量优劣的必要手段,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兴土地学科,也是目前土地管理部门亟待开展的一项工作.所以,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方法和程序进行探索和研究 ...

  • 土地估价师
  • 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大纲(2011年)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 第一部分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土地概念 考点1:土地的定义 考点2:土地的特征 考点3:土地的功能 考点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第二章 土地的分类 考点1:土地的基本类别 考点2:建设用地的主要特征 考点3:农用地的主要特征 考点4 ...

  • 2013年土地估价师考试大纲
  • 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大纲(2013年) 1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 第一部分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土地概念 考点1:土地的定义 考点2:土地的特征 考点3:土地的功能 考点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第二章 土地的分类 考点1:土地的基本类别 考点2:建设用地的主要特征 考点3:农用地的主要特征 考点 ...

  •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
  • 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土地复垦项目 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辽宁浩霖土地评估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七月 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土地复垦项目 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编制单位:辽宁浩霖土地评估有限公司 编制人员:杨连晓袁宝 编制日期:二○一五年七月 1 评定范围与任务 ............... ...

  • 城镇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的关系研究
  • 学科分类号 1108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中文) (英文) 城镇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的关系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land grading and benchmark land price 2011160666 资源与环境 ...

  • 2010年土地估价师考试大纲电子版内容
  • 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大纲 (2006年) 前 言 为了指导广大应考人员了解2006年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决定编写<全国土地估计师资格考试大纲>,并由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办公室组织专家编写了<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大纲>(2006 ...

  • XX市中心城区基准地价更新采购项目模板
  • 正本 项目名称:XX 市中心城区基准地价更新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XX 商 务 技 术 标 投 标 人:XX 公司(盖章) 年 1 目录 目录 ............................................................................... ...

  • 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
  • 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 郭文华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 100812) 摘 要:耕地具有多功能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耕地非生产性功能越来越受重视,以生态系统理念保护耕地是发达国家耕地保护的新趋势.中国大陆由于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重耕地数量管控,轻质 ...

  • 我国土地资源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展望
  • 第23卷 第2期 2008年3月自 然 资 源 学 报J 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V ol 123N o 1 2M ar . , 2008 我国土地资源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展望 刘彦随, 杨子生11, 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