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

  【摘要】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如果重要性水平很低,CPA通过实施更多的程序,获取更多的有效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证据同样是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需要的证据越多。

  【关键词】 审计重要性 审计风险 审计证据 关系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1. 审计风险的三种形式

  1.1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所评估的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评估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是客观的存在,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

  1.2可接受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

  1.3终极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所实际形成或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得越好,终极审计风险就越低。

  2.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2.1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二条指出:“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简单地说,审计重要性就是错报的可容忍程度,其量化标准即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在重要性水平之内的错报,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因此,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2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反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越低,这样才能保证终极审计风险在一定水平内。反之,评估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的审计风险指的就是评估审计风险。

  2.3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正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保证审计成本的节约。反之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控制。因为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说明审计人员要求的财务报表错报的可容忍程度越低,则其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才能满足较低的审计风险的要求。终极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也是正向关系。终极审计风险基本上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

  2.4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变动关系。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在其中一者既定的情况下,其余两者呈反向变动关系。注意这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最终面临的审计风险,不要理解成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审计风险为0,则重要性水平为无穷大,注册会计师就不需要查账了;如果审计风险为无穷大,则重要性水平为0,注册会计师就不得不实施详细审计,所有业务全部仔细查一遍。重要性水平那就是我们审计的时候订的一个数额 ,在审计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只审计这个数额以上的帐目 ,而这个数额以下的帐目我们可以视为并不重要 ,我们只有在相信管理当局所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下才可能把重要性水平订的比较高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帐簿的可靠性越高,重要性水平才会越高 ;而相对来说,因为帐簿的可靠性越高,所以查不出来是否有错露报的可能性小,也就是说审计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 ,即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成反比。

  3.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变化的关系,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即较低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也是重要的,要求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该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为实现较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的审计目标,就需要审计师增加实施审计程序、扩大审查范围、从不同的途径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即审计重要性水平低,审计范围宽,审计证据多,相反,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即较高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才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较高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不需要刻意去发现较高金额以下的错报或漏报。这样,审计师只要在较窄的范围进行审查,实施较少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发现较大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就可以了。相应地,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即审计重要性水平高,审计范围窄,审计证据少。审计证据的多少是相对的,任何时候都应当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以支持审计结论。

  审计重要性决定审计证据,即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决定审计证据的多少。但审计证据对重要性水平则没有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反向关系对审计实务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师可以缩小审查范围,减少审计程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越低,审计师就应扩大审查范围,增加审查程序,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

  4. 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4.1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资料提供不适当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审计风险也就越低。因而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2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是正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就应越多,这样才可降低终极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则为反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因为搜集的证据越多,越容易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因而越容易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审计风险也就越小。终极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也为反向关系,即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终极审计风险就越小。

  结束语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都是影响人员判断证据充分性的因素,它们之间内在联系为在审计实务确定各种测试性质和范围提供了依据。因此,明确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特定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锦余.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关系及图解.2000.

  [2] 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1997.

  [3] 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1997.

  【摘要】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如果重要性水平很低,CPA通过实施更多的程序,获取更多的有效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证据同样是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需要的证据越多。

  【关键词】 审计重要性 审计风险 审计证据 关系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1. 审计风险的三种形式

  1.1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所评估的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评估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是客观的存在,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

  1.2可接受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

  1.3终极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所实际形成或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得越好,终极审计风险就越低。

  2.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2.1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二条指出:“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简单地说,审计重要性就是错报的可容忍程度,其量化标准即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在重要性水平之内的错报,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因此,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2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反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越低,这样才能保证终极审计风险在一定水平内。反之,评估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的审计风险指的就是评估审计风险。

  2.3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正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保证审计成本的节约。反之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控制。因为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说明审计人员要求的财务报表错报的可容忍程度越低,则其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才能满足较低的审计风险的要求。终极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也是正向关系。终极审计风险基本上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

  2.4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变动关系。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在其中一者既定的情况下,其余两者呈反向变动关系。注意这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最终面临的审计风险,不要理解成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审计风险为0,则重要性水平为无穷大,注册会计师就不需要查账了;如果审计风险为无穷大,则重要性水平为0,注册会计师就不得不实施详细审计,所有业务全部仔细查一遍。重要性水平那就是我们审计的时候订的一个数额 ,在审计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只审计这个数额以上的帐目 ,而这个数额以下的帐目我们可以视为并不重要 ,我们只有在相信管理当局所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下才可能把重要性水平订的比较高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帐簿的可靠性越高,重要性水平才会越高 ;而相对来说,因为帐簿的可靠性越高,所以查不出来是否有错露报的可能性小,也就是说审计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 ,即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成反比。

  3.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变化的关系,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即较低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也是重要的,要求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该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为实现较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的审计目标,就需要审计师增加实施审计程序、扩大审查范围、从不同的途径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即审计重要性水平低,审计范围宽,审计证据多,相反,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即较高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才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努力发现较高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不需要刻意去发现较高金额以下的错报或漏报。这样,审计师只要在较窄的范围进行审查,实施较少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发现较大金额以上的错报或漏报就可以了。相应地,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即审计重要性水平高,审计范围窄,审计证据少。审计证据的多少是相对的,任何时候都应当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以支持审计结论。

  审计重要性决定审计证据,即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决定审计证据的多少。但审计证据对重要性水平则没有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反向关系对审计实务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师可以缩小审查范围,减少审计程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越低,审计师就应扩大审查范围,增加审查程序,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

  4. 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4.1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资料提供不适当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审计风险也就越低。因而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2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是正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就应越多,这样才可降低终极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则为反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因为搜集的证据越多,越容易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因而越容易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审计风险也就越小。终极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也为反向关系,即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终极审计风险就越小。

  结束语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都是影响人员判断证据充分性的因素,它们之间内在联系为在审计实务确定各种测试性质和范围提供了依据。因此,明确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特定关系,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锦余.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关系及图解.2000.

  [2] 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1997.

  [3] 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1997.


相关内容

  • 审计学基础
  • 审计学基础 教 学 大 纲 (2008年1月修订) 兰 州 商 学 院 长 青 学二○○八年一月 院 <审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 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审计学基础>课程是审计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研究审计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培养学习者 ...

  • 2015年审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 第一章审计与鉴证概念 1.审计:审计是一个客观地获取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的认定有关的证据,已确认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把审计结果传达给有利害关系的用户的系统过程. 2.审计种类:按审计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按审计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审计和局部审 ...

  • 审计讲义2016第一章
  • 一.新教材框架结构及变化情况 (一)新教材框架结构 2016年教材框架结构与2015年一致,全书可以分为A.B.C三大部分,如图: 具体的说: (二)教材变化情况 章名 第1章 审计概述 第2章 审计计划 第3章 审计证据 主要变化内容 1.新增"遵守审计准则"(新教材P13) ...

  • 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课件 内容 word 整合版
  • 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 第一部分:审计理论 一.审计的概念 审计是一个客观地获取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的认定有关的证据,以确认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把审计结果传达给有利害关系的用户的系统过程. 管理层认定与CPA一般审计目标的关系: 管理层认定:(1)存在或发生:(2)权利或义务:(3 ...

  • 审计学自考考试重点整理
  •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 ...

  • 审计课件整理
  • 第二章 下列有关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无论是执业会员还是非执业会员均应遵循诚信原则的要求 B. 注册会计师只要执行业务就必需遵守独立性的要求 C. 客观原则要求会员不应因偏见.利益冲突以及他人的不当影响而损害职业判断 D. 在推荐自身和工作时,注册会计师不应对其能够提供 ...

  • 审计课后习题及答案(1-4章)
  • 第一章 1.什么是工程项目?其分类有哪些? 工程项目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领域中的项目,即为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投资建设并含有一定建筑或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 工程项目的分类:按性质划分:新建项目.扩建项目.迁建项目.恢复项目 按投资作用划分:生产性项目.非生产性项目 按行业性质和特点划分:竞争性项目.基 ...

  • 2015注会审计讲义1
  • 第一编 第一章 审计概述 考情分析 本章近三年累计考了16分选择题,年均5.3分,属于高频率.高分值.中难度的章节. 本章结构进度图 本章内容讲解 提示: 1.本章对不少内容,如审计报告,管理层责任,重大错报风险等,仅作简要介绍,需要在后续各章中逐渐深化. 2.相对来说,第2.3.4.5节更加重要, ...

  • [审计学基础]期末试卷(1)
  • 审计学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审计最本质的特征是( ). A.独立性 B.客观性 C.公正性 D.可靠性 2. 下列关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 B.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 C.错报风险越大,所需审计证据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