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逻辑到普通逻辑

作者:吴家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年06期

  中图分类号:B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3)05-0013-04

  一、何谓普通逻辑

  何谓普通逻辑?简单地说,普通逻辑来源于传统逻辑,是传统逻辑主体内容的扩充。传统逻辑的主体内容包括:(1)亚里士多德关于概念、简单命题、三段论、论证以及思维基本规律的学说;(2)斯多噶学派关于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的理论;(3)17世纪逻辑学家所建构的逻辑学体系;(4)由弗·培根首创、经19世纪穆勒发展的关于归纳法的学说。

  传统逻辑的这些内容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以后,直到五六十年代,我国高等学校的逻辑课均以此为教学内容,人们通常把它称为逻辑学或形式逻辑。即是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逻辑教材,除了加进去一些非逻辑的东西以外,其基本内容仍然是传统逻辑的。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迎面扑来。在打开国门之后,面对国外逻辑研究和逻辑教学迅速发展的局面,国内的一批逻辑工作者立即觉察到,我国高等学校形式逻辑教学的内容实在是太落后、太陈旧了,必须尽快加以改变。于是“形式逻辑要现代化”、“普通逻辑课要现代化”的主张应运而生。我是赞成这一主张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实现“逻辑课程现代化”?对此,我曾经提出一些意见,主要是:第一,保留传统逻辑中一切有用的精华,而把那些陈旧、烦琐、无用的东西减去;第二,认真学习与研究现代思维和科技发展的材料,从中总结概括出新的逻辑形式与方法,以此来丰富逻辑教学的内容;第三,在有关部分适当引进数理逻辑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用来充实逻辑教学的内容。同时,以此为据去分析传统逻辑某些内容的缺陷和不甚精确之处,对传统逻辑做出正确的评价;第四,在以上三条的基础上,尽可能构造出新的逻辑教学体系,使逻辑更好地为人们的日常思维和语言表达服务。有人把这种意见概括为“吸收论”或“融合论”。我曾经在一次逻辑研讨会上提到,针对传统逻辑而言,这种意见也可以形容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就是不把传统逻辑当作是一个全封闭的系统,与外界隔绝开来,而要尽可能吸收一些新的知识(指数理逻辑);“对内搞活”就是不把传统逻辑看成是“一潭死水”,谁也动它不得,而要有分析地指出其中的一些不精确之处,说明其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

  这样一来,高等学校新讲授的形式逻辑就不完全是原来传统逻辑的面貌了,需要确定新的课程名称。除此之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现代,不仅在国外,而且在国内,人们在使用‘形式逻辑’这个词时,对它的内容和范围的规定是很不相同的。有人把它看成一门学科;有人认为,形式逻辑就是指古典演绎逻辑,不应包括归纳逻辑;有人认为,形式逻辑主要是指演绎逻辑,但是并不排除归纳逻辑,也可以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现代的形式逻辑就是数理逻辑,或者说,数理逻辑是形式逻辑的现代类型。这些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沿用‘形式逻辑’作为名称,就很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其内容也就难以确定。而用‘普通逻辑’作为课程名称,问题和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我主张用‘普通逻辑’替代‘形式逻辑’作为课程名称”[1]。

  那么,怎样来把握普通逻辑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呢?我认为,普通逻辑既不等同于高等学校原来所讲授的形式逻辑(传统逻辑),也不等同于人们所讲的现代类型的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它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普通逻辑主要讲授以推理为主体的逻辑形式,也要讲授基本的逻辑规律;主要讲授各种演绎推理,也要讲授一些归纳推理和方法;主要讲授传统逻辑的精华部分,也要讲授一些有关的数理逻辑知识与方法。这里贯穿着兼容并蓄的大逻辑观。

  第二,普通逻辑是高等学校文科为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相当于普通物理学、普通心理学、普通语言学等。它是为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的逻辑知识打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门逻辑导论课。它又是为学习其他文化课提供分析工具的,从这个意义上又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门工具课。

  第三,普通逻辑的主要内容与人们的日常思维和自然语言表达有密切联系,或者说,普通逻辑是为人们的日常思维和自然语言表达服务的,大学生学习与掌握普通逻辑的知识与方法,有助于培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述论证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说,普通逻辑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高校文科教材《普通逻辑》诞生了,它基本上体现了上述的主张与想法。

  二、普通逻辑改革与现代化的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普通逻辑改革与现代化的洪流滚滚而来。1981年、1983年、1985年、1987年、1990年、1994年,先后举行过6次全国性的逻辑讨论会,高校普通逻辑教学改革与现代化问题是每次讨论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引起了全国逻辑工作者的关注。在这一洪流中,《普通逻辑》教材始终站在它的前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普通逻辑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全国高校普通逻辑教学改革与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我在这里将重点介绍一下《普通逻辑》从编写到出版再到三次修订的大致状况。

  《普通逻辑》是教育部组织编写并推荐的全国高校文科逻辑教材之一(另一本是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由国内11所大学的11位专职逻辑教师集体编写,先后进行过三次修订,共出四个版本,到2001年累计印数已达193万册。1995年,在国家教委组织进行的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中,《普通逻辑》荣获国家教委一等奖。

  《普通逻辑》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一直把“两个坚持”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即坚持普通逻辑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化为改革方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的步骤,主要表现为:传统逻辑的东西逐步减少,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的内容逐步增加,努力实现二者尽可能有机的结合。

  第一版(1979),全面介绍了传统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在概念的关系后面引进了“并”、“交”、“补”的概念,在复合判断部分引进了“真值表”,在归纳推理部分增写了“归纳划类推理”和“概率预测推理”。为此,对“逻辑形式”这一概念做了广义的解释。

  第二版(1981),主要是对第一版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协调、不准确的段落、文字和公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与改进,同时,开始删减传统逻辑的内容,如戾换法等,引进了“合取”、“析取”、“蕴涵”、“等值”和“并非”等五个联结词及其逻辑符号,在复合判断介绍了多重复合判断,在复合判断的推理中引进了“重言式”。

  第三版(1986),变动较大,主要是减去了附性法、三段论的复合式(复合推理、连锁推理和带证式),引进了“关于集合和集合的推演”、“直言判断的文恩图解”、“现代逻辑关于三段论的有效性的检验方法”、“真值表的判定作用”、“关于重言式的判定”、“规范判断与规范推理”等,并将原来的归纳划类推理删去,将概率预测推理改为概率归纳推理。

  第四版(1993),最大的变动是体系结构变了,主要表现在:以现代逻辑的思想为主导来安排各种逻辑知识之间的关系,突出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和合理性这个主体,把判断改称命题,并把命题同推理直接联系起来,先介绍命题逻辑(含各种复合命题的推理),再介绍谓词逻辑(含直接推理和三段论);内容上最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两章:一章是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另一章是谓词自然推理;此外还增加了统计归纳与典型归纳。与此同时,在三段论部分减去了传统的三段论公理、难于从推理形式上去分析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的规则;在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中减去了充足理由律,即不再把充足理由律当作普通逻辑的一条基本规律,而把它只看作是论证的规则。

  为了与《普通逻辑》相配套,以帮助高等学校师生和新闻记者和把握《普通逻辑》的基本内容,我们还编写了《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和《普通逻辑教学大纲》。后者于199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前者于198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修订再版一次,1998年再次修订时将书名改为《普通逻辑教学导引》。这样就构成了普通逻辑教学必备的一大套系列教材。实践证明,这两本书对解读《普通逻辑》发挥了积极作用。

  《普通逻辑》是国内第一本以“普通逻辑”冠名的高等学校逻辑教材。在它的影响和带动下,20多年来出版了一批标明“普通逻辑”的教材,例如:《普通逻辑课本》,林铭钧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普通逻辑原理》,吴家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普通逻辑教程》,陶文楼、徐元瑛、田宏弟、张东风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普通逻辑概论》,时明德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普通逻辑学》,姜成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普通逻辑学》,杨树森编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此外,还有一批公开出版的逻辑教材,它们虽未用“普通逻辑”为书名,但从其内容来看,可以断定它们仍是普通逻辑教材,其突出代表当为《逻辑学导论》(彭漪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普通逻辑教材,其内容包括:命题逻辑及其现代发展,词项逻辑及其现代发展,模态逻辑初步,传统逻辑的基本规律,归纳逻辑,非形式的逻辑,谬误,语言逻辑初步等。这些内容基本体现了编写者“力求做到”的几条要求:(1)着眼于逻辑科学的现代发展,把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2)把教材编写的基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素质与能力上;(3)适当丰富和充实逻辑教学和教材的内容,注意扩展学生学习与掌握逻辑科学的知识面,开阔他们逻辑知识的视野[2]。

  三、普通逻辑的前途和命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关于如何实现普通逻辑现代化的问题上,逻辑学界就存在着“吸收论”与“取代论”之针锋相对的争论,至今,这一争论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取代论”者的观点十分明确,即“传统逻辑已经过时,所以要用现代逻辑取而代之。”他们认为:“吸收论者的观点(即“传统逻辑不能放弃”)没有体现现代逻辑的理论精神和方法”,“阻碍了我国逻辑研究和教学的发展”[3]。由于《普通逻辑》是主张并力争体现“吸收论”者的观点的,因而,“取代论”者近年来更把矛头指向《普通逻辑》,对它发动了猛烈的批评,他们说“像普通逻辑这样的东西最好不要去搞,因为这是不值得的”,“如今,普通逻辑也盛行了20年了。20年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那么,用这样的教材我们培养出来一个逻辑学家了吗?今天,我国年轻一代比较优秀的逻辑学家又有哪一个是使用普通逻辑教材培养出来的?”[3]

  我不赞成“取代论”,在我看来,“取代论”者的基本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一方面,我们并不否认传统逻辑确有缺陷,也确有不少内容陈旧了,过时了,没有多大用处了,这些东西在现今的逻辑教材和课堂上确实不必再提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传统逻辑的内容并非全都过时了,没有用处了,客观公平地说,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和精华,在日常思维和自然语言表达中至今还有用,并未过时。例如:概念及其定义和划分的方法与规则,三段论的形式及其规则,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与二难推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枚举归纳法,确定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等,这些知识都是传统逻辑的基本内容,今天的人们在日常思维和语言表达中,包括在论辩中,都还要用到它们。我还记得,2001年,在北京市“社会科学普及周”开幕式上,当一位报告人讲到应当向青少年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时,会场上有人(此人并不是逻辑工作者)勇敢站起来补充道:“建议普及形式逻辑(实即传统逻辑)知识,现在有人说话写文章分不清哪个是种概念,哪个是属概念,常常出现偷换概念、自相矛盾的毛病,学一点形式逻辑很有必要。”这说明,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传统逻辑的一些知识确实还有用,不应抛弃。

  我主张“吸收论”。

  第一,“吸收论”有两个前提和依据:一是有必要,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和精华还有用,所以要保留,但是传统逻辑有缺陷,而且很不够用,现代逻辑克服了传统逻辑的缺陷,其用处远远超出传统逻辑,所以要加以吸收;二是有可能,现代逻辑是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逻辑科学的历史发展来看,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懂得现代逻辑当然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传统逻辑,也无法清楚地意识到传统逻辑在其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局限性;而不把握传统逻辑,也不可能真正学好并懂得现代逻辑。”[2]因此,完全有可能把它们二者结合起来。

  第二,“吸收论”是就逻辑教学而言的。逻辑教学不同于逻辑研究,它要看教学对象属于哪个层次(本科还是大专)、哪个专业(哲学、法律、中文等),还要看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授课时数。因此,吸收多少,吸收的速度,不同的情况将有所不同。不过有一点必须坚持,即无论吸收多少,其结果不是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我们要努力建造这样的逻辑课堂,在这个课堂里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各司其职,各显神通,相互补充。这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普通逻辑的课堂。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吸收论”的主张以及体现这一主张的《普通逻辑》是十全十美的,客观地说,其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要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二者不受损害,那是不容易的。正因为如此,20多年来,逻辑界主张“吸收论”的人们实际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做法:第一种是以讲授传统逻辑为主,逐步吸收现代逻辑;第二种是在现代逻辑的框架中,从传统逻辑的精华过渡到现代逻辑的两个演算;第三种是在普通逻辑中设上下篇,上篇主要讲传统逻辑,下篇主要讲现代逻辑中的两个演算,使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三种做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使传统逻辑在逻辑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我认为,这三种做法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都可以继续探索。在我看来,《普通逻辑》第一、二、三版属于第一种做法,第四版是在向第二种做法过渡。这表明,“吸收论”不应当被否定,但是可以改进。

  至于搞普通逻辑是不是“值得”?用《普通逻辑》教材能否培养出逻辑学家?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首先,搞普通逻辑值得不值得,这不是由哪一个个人来决定的,而要由广大学习和应用普通逻辑的人来决定,《普通逻辑》已出版发行近200万册,普通逻辑课程已在高校文科开设20多年,这个事实已经说明,搞普通逻辑是值得的。其次,要培养一个逻辑学家需要有许多方面的积累,不仅要读大量的书(包括教材),掌握本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足够的逻辑训练,掌握必备的逻辑技巧,绝不是单靠读几本逻辑教材就能办到的,更不能说读了某一本逻辑教材就能培养出来一个逻辑学家。第三,《普通逻辑》这本逻辑教材不是为培养逻辑学家而编写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们提供基本的逻辑工具,帮助他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有志于将来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年轻人打下一个入门的基础。我认为,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真能做到如有人所描述的“一批批当今国内逻辑学科的顶尖科研人才,正是从《普通逻辑》起步,一步步向着雄伟科学高峰的顶端攀登”[4]的,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普通逻辑是有发展前途的,它的发展模式可以多样化,各种不同的模式都可以探索与试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对培养他们的思维表达能力确有用处,普通逻辑就可以继续盛行下去。

作者介绍:吴家国(1936-),男,河南固始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逻辑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市 100080

作者:吴家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年06期

  中图分类号:B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3)05-0013-04

  一、何谓普通逻辑

  何谓普通逻辑?简单地说,普通逻辑来源于传统逻辑,是传统逻辑主体内容的扩充。传统逻辑的主体内容包括:(1)亚里士多德关于概念、简单命题、三段论、论证以及思维基本规律的学说;(2)斯多噶学派关于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的理论;(3)17世纪逻辑学家所建构的逻辑学体系;(4)由弗·培根首创、经19世纪穆勒发展的关于归纳法的学说。

  传统逻辑的这些内容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以后,直到五六十年代,我国高等学校的逻辑课均以此为教学内容,人们通常把它称为逻辑学或形式逻辑。即是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逻辑教材,除了加进去一些非逻辑的东西以外,其基本内容仍然是传统逻辑的。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迎面扑来。在打开国门之后,面对国外逻辑研究和逻辑教学迅速发展的局面,国内的一批逻辑工作者立即觉察到,我国高等学校形式逻辑教学的内容实在是太落后、太陈旧了,必须尽快加以改变。于是“形式逻辑要现代化”、“普通逻辑课要现代化”的主张应运而生。我是赞成这一主张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实现“逻辑课程现代化”?对此,我曾经提出一些意见,主要是:第一,保留传统逻辑中一切有用的精华,而把那些陈旧、烦琐、无用的东西减去;第二,认真学习与研究现代思维和科技发展的材料,从中总结概括出新的逻辑形式与方法,以此来丰富逻辑教学的内容;第三,在有关部分适当引进数理逻辑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用来充实逻辑教学的内容。同时,以此为据去分析传统逻辑某些内容的缺陷和不甚精确之处,对传统逻辑做出正确的评价;第四,在以上三条的基础上,尽可能构造出新的逻辑教学体系,使逻辑更好地为人们的日常思维和语言表达服务。有人把这种意见概括为“吸收论”或“融合论”。我曾经在一次逻辑研讨会上提到,针对传统逻辑而言,这种意见也可以形容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就是不把传统逻辑当作是一个全封闭的系统,与外界隔绝开来,而要尽可能吸收一些新的知识(指数理逻辑);“对内搞活”就是不把传统逻辑看成是“一潭死水”,谁也动它不得,而要有分析地指出其中的一些不精确之处,说明其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

  这样一来,高等学校新讲授的形式逻辑就不完全是原来传统逻辑的面貌了,需要确定新的课程名称。除此之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现代,不仅在国外,而且在国内,人们在使用‘形式逻辑’这个词时,对它的内容和范围的规定是很不相同的。有人把它看成一门学科;有人认为,形式逻辑就是指古典演绎逻辑,不应包括归纳逻辑;有人认为,形式逻辑主要是指演绎逻辑,但是并不排除归纳逻辑,也可以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现代的形式逻辑就是数理逻辑,或者说,数理逻辑是形式逻辑的现代类型。这些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沿用‘形式逻辑’作为名称,就很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其内容也就难以确定。而用‘普通逻辑’作为课程名称,问题和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我主张用‘普通逻辑’替代‘形式逻辑’作为课程名称”[1]。

  那么,怎样来把握普通逻辑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呢?我认为,普通逻辑既不等同于高等学校原来所讲授的形式逻辑(传统逻辑),也不等同于人们所讲的现代类型的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它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普通逻辑主要讲授以推理为主体的逻辑形式,也要讲授基本的逻辑规律;主要讲授各种演绎推理,也要讲授一些归纳推理和方法;主要讲授传统逻辑的精华部分,也要讲授一些有关的数理逻辑知识与方法。这里贯穿着兼容并蓄的大逻辑观。

  第二,普通逻辑是高等学校文科为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相当于普通物理学、普通心理学、普通语言学等。它是为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的逻辑知识打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门逻辑导论课。它又是为学习其他文化课提供分析工具的,从这个意义上又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门工具课。

  第三,普通逻辑的主要内容与人们的日常思维和自然语言表达有密切联系,或者说,普通逻辑是为人们的日常思维和自然语言表达服务的,大学生学习与掌握普通逻辑的知识与方法,有助于培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述论证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说,普通逻辑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高校文科教材《普通逻辑》诞生了,它基本上体现了上述的主张与想法。

  二、普通逻辑改革与现代化的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普通逻辑改革与现代化的洪流滚滚而来。1981年、1983年、1985年、1987年、1990年、1994年,先后举行过6次全国性的逻辑讨论会,高校普通逻辑教学改革与现代化问题是每次讨论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引起了全国逻辑工作者的关注。在这一洪流中,《普通逻辑》教材始终站在它的前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普通逻辑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全国高校普通逻辑教学改革与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我在这里将重点介绍一下《普通逻辑》从编写到出版再到三次修订的大致状况。

  《普通逻辑》是教育部组织编写并推荐的全国高校文科逻辑教材之一(另一本是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由国内11所大学的11位专职逻辑教师集体编写,先后进行过三次修订,共出四个版本,到2001年累计印数已达193万册。1995年,在国家教委组织进行的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中,《普通逻辑》荣获国家教委一等奖。

  《普通逻辑》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一直把“两个坚持”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即坚持普通逻辑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化为改革方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的步骤,主要表现为:传统逻辑的东西逐步减少,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的内容逐步增加,努力实现二者尽可能有机的结合。

  第一版(1979),全面介绍了传统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在概念的关系后面引进了“并”、“交”、“补”的概念,在复合判断部分引进了“真值表”,在归纳推理部分增写了“归纳划类推理”和“概率预测推理”。为此,对“逻辑形式”这一概念做了广义的解释。

  第二版(1981),主要是对第一版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协调、不准确的段落、文字和公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与改进,同时,开始删减传统逻辑的内容,如戾换法等,引进了“合取”、“析取”、“蕴涵”、“等值”和“并非”等五个联结词及其逻辑符号,在复合判断介绍了多重复合判断,在复合判断的推理中引进了“重言式”。

  第三版(1986),变动较大,主要是减去了附性法、三段论的复合式(复合推理、连锁推理和带证式),引进了“关于集合和集合的推演”、“直言判断的文恩图解”、“现代逻辑关于三段论的有效性的检验方法”、“真值表的判定作用”、“关于重言式的判定”、“规范判断与规范推理”等,并将原来的归纳划类推理删去,将概率预测推理改为概率归纳推理。

  第四版(1993),最大的变动是体系结构变了,主要表现在:以现代逻辑的思想为主导来安排各种逻辑知识之间的关系,突出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和合理性这个主体,把判断改称命题,并把命题同推理直接联系起来,先介绍命题逻辑(含各种复合命题的推理),再介绍谓词逻辑(含直接推理和三段论);内容上最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两章:一章是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另一章是谓词自然推理;此外还增加了统计归纳与典型归纳。与此同时,在三段论部分减去了传统的三段论公理、难于从推理形式上去分析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的规则;在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中减去了充足理由律,即不再把充足理由律当作普通逻辑的一条基本规律,而把它只看作是论证的规则。

  为了与《普通逻辑》相配套,以帮助高等学校师生和新闻记者和把握《普通逻辑》的基本内容,我们还编写了《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和《普通逻辑教学大纲》。后者于199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前者于198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修订再版一次,1998年再次修订时将书名改为《普通逻辑教学导引》。这样就构成了普通逻辑教学必备的一大套系列教材。实践证明,这两本书对解读《普通逻辑》发挥了积极作用。

  《普通逻辑》是国内第一本以“普通逻辑”冠名的高等学校逻辑教材。在它的影响和带动下,20多年来出版了一批标明“普通逻辑”的教材,例如:《普通逻辑课本》,林铭钧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普通逻辑原理》,吴家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普通逻辑教程》,陶文楼、徐元瑛、田宏弟、张东风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普通逻辑概论》,时明德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普通逻辑学》,姜成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普通逻辑学》,杨树森编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此外,还有一批公开出版的逻辑教材,它们虽未用“普通逻辑”为书名,但从其内容来看,可以断定它们仍是普通逻辑教材,其突出代表当为《逻辑学导论》(彭漪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普通逻辑教材,其内容包括:命题逻辑及其现代发展,词项逻辑及其现代发展,模态逻辑初步,传统逻辑的基本规律,归纳逻辑,非形式的逻辑,谬误,语言逻辑初步等。这些内容基本体现了编写者“力求做到”的几条要求:(1)着眼于逻辑科学的现代发展,把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2)把教材编写的基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素质与能力上;(3)适当丰富和充实逻辑教学和教材的内容,注意扩展学生学习与掌握逻辑科学的知识面,开阔他们逻辑知识的视野[2]。

  三、普通逻辑的前途和命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关于如何实现普通逻辑现代化的问题上,逻辑学界就存在着“吸收论”与“取代论”之针锋相对的争论,至今,这一争论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取代论”者的观点十分明确,即“传统逻辑已经过时,所以要用现代逻辑取而代之。”他们认为:“吸收论者的观点(即“传统逻辑不能放弃”)没有体现现代逻辑的理论精神和方法”,“阻碍了我国逻辑研究和教学的发展”[3]。由于《普通逻辑》是主张并力争体现“吸收论”者的观点的,因而,“取代论”者近年来更把矛头指向《普通逻辑》,对它发动了猛烈的批评,他们说“像普通逻辑这样的东西最好不要去搞,因为这是不值得的”,“如今,普通逻辑也盛行了20年了。20年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那么,用这样的教材我们培养出来一个逻辑学家了吗?今天,我国年轻一代比较优秀的逻辑学家又有哪一个是使用普通逻辑教材培养出来的?”[3]

  我不赞成“取代论”,在我看来,“取代论”者的基本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一方面,我们并不否认传统逻辑确有缺陷,也确有不少内容陈旧了,过时了,没有多大用处了,这些东西在现今的逻辑教材和课堂上确实不必再提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传统逻辑的内容并非全都过时了,没有用处了,客观公平地说,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和精华,在日常思维和自然语言表达中至今还有用,并未过时。例如:概念及其定义和划分的方法与规则,三段论的形式及其规则,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与二难推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枚举归纳法,确定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等,这些知识都是传统逻辑的基本内容,今天的人们在日常思维和语言表达中,包括在论辩中,都还要用到它们。我还记得,2001年,在北京市“社会科学普及周”开幕式上,当一位报告人讲到应当向青少年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时,会场上有人(此人并不是逻辑工作者)勇敢站起来补充道:“建议普及形式逻辑(实即传统逻辑)知识,现在有人说话写文章分不清哪个是种概念,哪个是属概念,常常出现偷换概念、自相矛盾的毛病,学一点形式逻辑很有必要。”这说明,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传统逻辑的一些知识确实还有用,不应抛弃。

  我主张“吸收论”。

  第一,“吸收论”有两个前提和依据:一是有必要,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和精华还有用,所以要保留,但是传统逻辑有缺陷,而且很不够用,现代逻辑克服了传统逻辑的缺陷,其用处远远超出传统逻辑,所以要加以吸收;二是有可能,现代逻辑是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逻辑科学的历史发展来看,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懂得现代逻辑当然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传统逻辑,也无法清楚地意识到传统逻辑在其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局限性;而不把握传统逻辑,也不可能真正学好并懂得现代逻辑。”[2]因此,完全有可能把它们二者结合起来。

  第二,“吸收论”是就逻辑教学而言的。逻辑教学不同于逻辑研究,它要看教学对象属于哪个层次(本科还是大专)、哪个专业(哲学、法律、中文等),还要看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授课时数。因此,吸收多少,吸收的速度,不同的情况将有所不同。不过有一点必须坚持,即无论吸收多少,其结果不是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我们要努力建造这样的逻辑课堂,在这个课堂里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各司其职,各显神通,相互补充。这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普通逻辑的课堂。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吸收论”的主张以及体现这一主张的《普通逻辑》是十全十美的,客观地说,其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要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二者不受损害,那是不容易的。正因为如此,20多年来,逻辑界主张“吸收论”的人们实际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做法:第一种是以讲授传统逻辑为主,逐步吸收现代逻辑;第二种是在现代逻辑的框架中,从传统逻辑的精华过渡到现代逻辑的两个演算;第三种是在普通逻辑中设上下篇,上篇主要讲传统逻辑,下篇主要讲现代逻辑中的两个演算,使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三种做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使传统逻辑在逻辑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我认为,这三种做法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都可以继续探索。在我看来,《普通逻辑》第一、二、三版属于第一种做法,第四版是在向第二种做法过渡。这表明,“吸收论”不应当被否定,但是可以改进。

  至于搞普通逻辑是不是“值得”?用《普通逻辑》教材能否培养出逻辑学家?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首先,搞普通逻辑值得不值得,这不是由哪一个个人来决定的,而要由广大学习和应用普通逻辑的人来决定,《普通逻辑》已出版发行近200万册,普通逻辑课程已在高校文科开设20多年,这个事实已经说明,搞普通逻辑是值得的。其次,要培养一个逻辑学家需要有许多方面的积累,不仅要读大量的书(包括教材),掌握本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足够的逻辑训练,掌握必备的逻辑技巧,绝不是单靠读几本逻辑教材就能办到的,更不能说读了某一本逻辑教材就能培养出来一个逻辑学家。第三,《普通逻辑》这本逻辑教材不是为培养逻辑学家而编写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们提供基本的逻辑工具,帮助他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有志于将来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年轻人打下一个入门的基础。我认为,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真能做到如有人所描述的“一批批当今国内逻辑学科的顶尖科研人才,正是从《普通逻辑》起步,一步步向着雄伟科学高峰的顶端攀登”[4]的,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普通逻辑是有发展前途的,它的发展模式可以多样化,各种不同的模式都可以探索与试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对培养他们的思维表达能力确有用处,普通逻辑就可以继续盛行下去。

作者介绍:吴家国(1936-),男,河南固始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逻辑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市 100080


相关内容

  • 素质教育.逻辑观与逻辑现代化
  • 作者:杨方亮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年05期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1)02-0102-03 近几年,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向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智能型人才转 ...

  • 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但没有逻辑学
  • 摘  要:广义的思维形式即思维形态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狭义的思维形式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就传统逻辑而言,狭义的思维形式是用概念变项或命题变项代替思维形态中的具体概念或具体命题的结果.由思维形态构成的理论是逻辑思想,逻辑思想是从逻辑思维发展为逻辑学的中介环节.名辩理论的出现证明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 ...

  • 跨越大西洋的现实主义法学_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法学与美国现实主义法学之比较
  • ·域外视野·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 跨越大西洋的现实主义法学 ---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法学与美国现实主义法学之比较 王田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一个要瓦解支持自由放任的政治和法律政策的法律意识形态,特别是将公私领域绝对划分开来的观念,一个要揭露传统法律认识论的形而上 ...

  • 逻辑学系列教程
  • 逻辑学教程 逻辑学导论 本书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词项.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逻辑基本规律.模态逻辑.归纳逻辑.逻辑方法等.并附有2000年全国MBA联考逻辑试题及2003年GCT入学资格考试逻辑推理能力试题等. 逻辑学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概念.判断.逻辑规律.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

  • 逻辑学案例教学与[逻辑学基础教程]的特点
  • 逻辑学案例教学与<逻辑学基础教程>的特点 摘要:在科学研究中,方法的改革会促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样地,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会产生全新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体系的巨大变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逻辑学课程教学中实行在其他学科中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法,是逻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法 ...

  • 简论逻辑学与语言表达的关系
  • 简论逻辑学与语言表达的关系 摘要: 逻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很广泛,从现代逻辑学的发展来看,有诸如以下的代表,以莱布尼茨.布尔.罗素.康德.怀德海.弗雷格.歌德为代表的数理逻辑,以凯恩斯.赖兴巴赫为代表的归纳逻辑,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辩证逻辑体系,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辩证逻辑.现在,我从文学专业 ...

  • 至其谁为偶丽居宗,葩华是撷--[国文百八课]与[古文观止]教材比较
  • 至其谁为偶丽居宗,葩华是撷 --<国文百八课>与<古文观止>教材比较 从<文选>开端以来,民国<国文百八课>与清代<古文观止>都是我国历史上以选文方式进行编排的影响深远的语文教材,二者在选文的指导思想上有一些共同点表现在都力求选入文质兼美的 ...

  • 有关数控方面论文
  •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析普通车床的数控化改造 姓 名____ 王 飞 _____ 系 别____ 机 电 工 程 系___ 专 业____ 数 控 技 术 __ 年 级_____ 08 – 5 ______ 指导教师___ _ _ 2011年 5 月 20 日 毕业论文( ...

  • 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学年(语言逻辑学答案)
  • 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学年 <语言逻辑学>考试试题A卷(120分钟)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在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中,"由一个命题真,指出另一个命题真",这两个命题间一定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