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青藏地区教案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

3.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式的课堂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

2.掌握青藏地区受高寒影响下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特色 。

三、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式的课堂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理解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四、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对青藏地区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歌曲视频引入:播放歌曲视频《天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青藏地区景观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青藏地区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拨最高的高原(海拨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板书),并解释青藏地区在青藏高原上。

板书:一、世界屋脊

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并提问:你能从图中找出青藏地区的界线吗?青藏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山脉和河流?你能找出世界最高峰和长江、黄河等河流吗?下面请小组同学完成寻找活动。

学生:小组内共同完成寻找任务,并派代表上讲台在展示的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界线,主要河流、山脉等,教师适当归纳指导并板书。

(板书)1、地理范围:

横断山脉以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 南至国界 (我国西南部) 提问:你们知道青藏地区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高

教师讲述:非常好,青藏高原的非常高(板书)。青藏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海拨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山最高的高原,高原上面分布着一系列的山脉,山脉之间是宽广的谷底和盆地,因此“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提问:说到青藏高原地势高,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议论,并发言。 教师指导并板书:地势高的表现之一是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展示图9.4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图并板书)。前面我们寻找活动发现这里有黄河、长江等河流,由于冰雪融水的补给,加上地势高,青藏地区成为我国甚至亚洲的“水塔”,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板书)2、自然环境:( 高)

表现: 地表:雪山、冰川广布 河流:大江大河的发源

讲述:由于地势高,青藏地区的气候非常独特。(展示图9.5)同学们观察拉萨、成都两市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拉萨与成都都位于北纬30度附近,但由于两地海拨的不同,导致气温与降水存在差异(可以请学生先比较两城市的气温与降水,教师在归纳)。从图可以发现,拉萨的气温比成都的低,降水比成都的少;因此青藏地区气候特征: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藏袍”这段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藏袍与青藏地区气候特点之间的关

系)。由于青藏地区地势高,所以空气稀薄,空气稀薄所以日照比较充足,太阳辐射强。(板书)总的来说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就是:高寒

气候(高寒):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空气稀薄、日照充足、辐射强烈

活动:模拟“雪域高原之旅”活动,活动步骤:

首先:说明旅游的时间、人物、路线。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青藏地区的特点,准备相关物品(活动1中挑选);主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准备这些物品,以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

再次:根据教材9.8青藏铁路沿线景点分布及介绍,让学生选择一个他最想看的景点,或者选择图中其他景点进行介绍。学生:认真阅读活动材料,根据青藏地区的环境特征完成活动任务。教师积极引导并给予鼓励。

最后:完成活动3,根据牦牛的外形猜测牦牛如何适应高原地区环境的。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1.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干旱为主的的自然特征 ②河流较少,多为内流河

③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④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拉萨和成都纬度相近,但气候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B 2、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

六、作业布置:完成地理复习提纲相关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特征和农业 一、世界屋脊

横断山脉以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 南至国界 (我国 1.地理范围:

西南部) 2、自然环境:( 高)

地表:雪山、冰川广布 河流:大江大河的发源 表现:

气候(高寒):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空气稀薄、日照充足、辐射强烈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2. 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式的课堂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

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掌握青藏地区受高寒影响下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特色 。

三、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高原之舟“牦牛,其实牦牛在青藏地区还是一种重要的畜种,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青藏地区的牧业和农业。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板书)

讲述:因为青藏地区的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之后草类生长,只能发展畜牧业,不宜发展种植业。平原地区的畜种一般不能在青藏地区正常生长,青藏高寒牧区的畜种必须能够适应青藏地区独特的环境:高寒、缺氧、低气压。这里的畜种主要有:牦牛、臧绵羊、臧山羊等。(板书)

高寒牧区:牦牛、臧绵羊、臧山羊

展示:图9.11青藏地区农牧区的分布,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畜种以及各畜种的主要分布地区,通过图像更直观地理解青藏高寒牧区畜种的分布状况。 提问:图9.11除了放映畜种的分布外,还能放映什么? 学生:略

教师归纳:通过图,我们发现青藏地区也能种植小麦和青稞等农作物。但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地区有限,只能分布在湟水谷底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1、生产(板书)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南部) 湟水谷地(东部)

提问:为什么这些谷地能种植农作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阅读材料)

教师解释:因为河谷地区海拨低,气温较高,土壤肥沃,具有发展种植业的条件,故称为河谷农业。与青藏该地区分布的特殊畜种相似,河谷农业区种植的农作物页独具特色,主要是喜温凉的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

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图片展示并板书)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雅鲁藏布江为例,看看青藏地区谷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90页活动题。引导同学们分步骤完成:

首先:在图9.11中找到雅鲁藏布江谷地,大致在拉萨的南侧。对照图9.5拉萨的气温资料,结合谷地的相对海拨,计算谷地的气温条件。

其次:结合材料,找出该谷地发展农业所具备的土壤条件和灌溉条件。 最后:引入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的产品特色,根据提示,从日照和温差等条件分析河谷地区农产品的品质。

学生:根据材料以及教师的引导,完成活动并汇报小组探讨成果。

教师讲述:在青藏地区独特的环境下,青藏地区的居民在吃、穿、住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高原色彩。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青藏地区居民的饮食特点和建筑特点。

展示:图片展示并向同学们介绍青藏地区的饮食:主食主要是糌粑、羊牛肉。建筑主要是牛毛毡搭成的帐篷和碉房并板书。

板书:2、生活

饮食:糌粑、牛羊肉 建筑:牛毛毡帐篷、平顶碉房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地理配套练习》相关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特征和农业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1、生产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南部) 湟水谷地(东部)

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2、生活饮食:糌粑、牛羊肉 建筑:牛毛毡帐篷、平顶碉房

藏袍

九、教学反思:

服饰:藏袍 服饰: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

3.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式的课堂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

2.掌握青藏地区受高寒影响下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特色 。

三、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式的课堂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理解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四、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对青藏地区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歌曲视频引入:播放歌曲视频《天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青藏地区景观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青藏地区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拨最高的高原(海拨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板书),并解释青藏地区在青藏高原上。

板书:一、世界屋脊

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并提问:你能从图中找出青藏地区的界线吗?青藏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山脉和河流?你能找出世界最高峰和长江、黄河等河流吗?下面请小组同学完成寻找活动。

学生:小组内共同完成寻找任务,并派代表上讲台在展示的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界线,主要河流、山脉等,教师适当归纳指导并板书。

(板书)1、地理范围:

横断山脉以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 南至国界 (我国西南部) 提问:你们知道青藏地区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高

教师讲述:非常好,青藏高原的非常高(板书)。青藏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海拨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山最高的高原,高原上面分布着一系列的山脉,山脉之间是宽广的谷底和盆地,因此“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提问:说到青藏高原地势高,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议论,并发言。 教师指导并板书:地势高的表现之一是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展示图9.4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图并板书)。前面我们寻找活动发现这里有黄河、长江等河流,由于冰雪融水的补给,加上地势高,青藏地区成为我国甚至亚洲的“水塔”,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板书)2、自然环境:( 高)

表现: 地表:雪山、冰川广布 河流:大江大河的发源

讲述:由于地势高,青藏地区的气候非常独特。(展示图9.5)同学们观察拉萨、成都两市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拉萨与成都都位于北纬30度附近,但由于两地海拨的不同,导致气温与降水存在差异(可以请学生先比较两城市的气温与降水,教师在归纳)。从图可以发现,拉萨的气温比成都的低,降水比成都的少;因此青藏地区气候特征: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藏袍”这段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藏袍与青藏地区气候特点之间的关

系)。由于青藏地区地势高,所以空气稀薄,空气稀薄所以日照比较充足,太阳辐射强。(板书)总的来说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就是:高寒

气候(高寒):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空气稀薄、日照充足、辐射强烈

活动:模拟“雪域高原之旅”活动,活动步骤:

首先:说明旅游的时间、人物、路线。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青藏地区的特点,准备相关物品(活动1中挑选);主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准备这些物品,以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

再次:根据教材9.8青藏铁路沿线景点分布及介绍,让学生选择一个他最想看的景点,或者选择图中其他景点进行介绍。学生:认真阅读活动材料,根据青藏地区的环境特征完成活动任务。教师积极引导并给予鼓励。

最后:完成活动3,根据牦牛的外形猜测牦牛如何适应高原地区环境的。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1.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干旱为主的的自然特征 ②河流较少,多为内流河

③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④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拉萨和成都纬度相近,但气候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B 2、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

六、作业布置:完成地理复习提纲相关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特征和农业 一、世界屋脊

横断山脉以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 南至国界 (我国 1.地理范围:

西南部) 2、自然环境:( 高)

地表:雪山、冰川广布 河流:大江大河的发源 表现:

气候(高寒):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空气稀薄、日照充足、辐射强烈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2. 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式的课堂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

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掌握青藏地区受高寒影响下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特色 。

三、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高原之舟“牦牛,其实牦牛在青藏地区还是一种重要的畜种,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青藏地区的牧业和农业。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板书)

讲述:因为青藏地区的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之后草类生长,只能发展畜牧业,不宜发展种植业。平原地区的畜种一般不能在青藏地区正常生长,青藏高寒牧区的畜种必须能够适应青藏地区独特的环境:高寒、缺氧、低气压。这里的畜种主要有:牦牛、臧绵羊、臧山羊等。(板书)

高寒牧区:牦牛、臧绵羊、臧山羊

展示:图9.11青藏地区农牧区的分布,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畜种以及各畜种的主要分布地区,通过图像更直观地理解青藏高寒牧区畜种的分布状况。 提问:图9.11除了放映畜种的分布外,还能放映什么? 学生:略

教师归纳:通过图,我们发现青藏地区也能种植小麦和青稞等农作物。但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地区有限,只能分布在湟水谷底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1、生产(板书)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南部) 湟水谷地(东部)

提问:为什么这些谷地能种植农作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阅读材料)

教师解释:因为河谷地区海拨低,气温较高,土壤肥沃,具有发展种植业的条件,故称为河谷农业。与青藏该地区分布的特殊畜种相似,河谷农业区种植的农作物页独具特色,主要是喜温凉的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

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图片展示并板书)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雅鲁藏布江为例,看看青藏地区谷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90页活动题。引导同学们分步骤完成:

首先:在图9.11中找到雅鲁藏布江谷地,大致在拉萨的南侧。对照图9.5拉萨的气温资料,结合谷地的相对海拨,计算谷地的气温条件。

其次:结合材料,找出该谷地发展农业所具备的土壤条件和灌溉条件。 最后:引入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的产品特色,根据提示,从日照和温差等条件分析河谷地区农产品的品质。

学生:根据材料以及教师的引导,完成活动并汇报小组探讨成果。

教师讲述:在青藏地区独特的环境下,青藏地区的居民在吃、穿、住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高原色彩。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青藏地区居民的饮食特点和建筑特点。

展示:图片展示并向同学们介绍青藏地区的饮食:主食主要是糌粑、羊牛肉。建筑主要是牛毛毡搭成的帐篷和碉房并板书。

板书:2、生活

饮食:糌粑、牛羊肉 建筑:牛毛毡帐篷、平顶碉房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地理配套练习》相关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特征和农业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1、生产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南部) 湟水谷地(东部)

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2、生活饮食:糌粑、牛羊肉 建筑:牛毛毡帐篷、平顶碉房

藏袍

九、教学反思:

服饰:藏袍 服饰:


相关内容

  •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2
  •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 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以及著名的农产品.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和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

  • 最新2014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 第五章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主要有:1.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师重视了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注重了地理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引导推理,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地理知识,顺理成章的去记忆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地理知识的演示,图文配合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 ...

  • 1-1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doc
  •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时间: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第二.三节 备课组长:丁明萍 主备人:雷俊英 组员:晁秀澜,杜永萍,马海娟,张国春,杨淑英,吴生文 教学目标 1. 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

  •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的主要方法 (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归纳.总结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 ...

  •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一
  •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讲述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通过对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及范围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

  • [中国的气候](教案)
  • <中国的气候>(教案) [课题]中国的气候 [年级科目]高二年级地理科(文科班)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让学生明白我国气侯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气候分布图等的分析阅读,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与地理思维 ...

  • 八地理交通运输业教案
  • 第一章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密州街道卢山中学 王炳云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知道我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3.在图中找出并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4.了解我国公路记住西部主要公路干线以及高速公路建设情况. 5.记住我国主 ...

  •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
  • 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2.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3.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高原气候区. 4.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我国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 ...

  • [气候的基本特征](第2课时)教案2
  • <气候的基本特征>(第2课时气候复杂多样)教案 [课程标准] ●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1. 运用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简要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重点.难点) 2. 运用中国温度带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