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史课件 第5章 伦理类型

二、女性电影1 、传统女性悲剧模式:《乡音》(1983 )王一民编剧,胡柄榴导演。《良家妇女》(1985 )李宽定编剧,黄健中导演。《湘女潇潇》(1986 )谢飞、乌兰导演。2 、现代意识女性模式《红高粱》3 、另类婚姻情感模式《野山》(1985 )颜学恕导演。《春桃》(1988 )凌子风导演。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多元化的伦理创作1 、多元化创作《过年》(黄健中,1991 );《心香》(孙周,1991 );《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1999 )《我和爸爸》(徐静蕾,2003 );《暖春》(乌兰塔娜,2003 );《向日葵》(张杨,2005 )《香魂女》(谢飞,1992 );《九香》(孙沙,1994 )2 、主旋律式社会伦理片《周恩来》(丁荫楠,1991 );《焦裕禄》(王冀邢,1990 )50/60 年代:伦理片创作黄金时期1 、粤语伦理片:1952 吴回《败家仔》;1952 陶秦《儿女经》;1953 李铁《危楼春晓》;1953 李萍倩《寸草心》;秦剑1953 年《慈母泪》、《苦海明灯》和1955 年《父母心》;1960 李晨风《人海孤鸿》;2 、国语伦理片:1960 唐煌《母与女》;1959 易文《香车美人》;1957 易文《曼波女郎》等。30/40 年代:由娱乐创作转向现实创作香港第一部伦理默片是1934 年的《难兄》。40 年代后半期,粤语伦理片以现实主义观念创作。3 、重要导演1 、朱石麟 重要作品:《误佳期》1951 、《一板之隔》1952 、《中秋月》1953 、《乔迁之喜》1954 、《一年之计》1955 、《夫妻经》1958 、《新寡》1959 、《同名鸳鸯》1960 等优秀影片。2 、秦剑重要作品:1952 年《人之初》,1953 年《苦海明灯》,1954 年《家家户户》,1955 年《儿女债》,1955 年《父母心》。3 、楚原重要作品:1959 年《湖畔草》,

1960 年与父亲合作《可怜天下父母心》。4 、易文重要作品:1957 年《曼波女郎》,1959 年《香车美人》《空中小姐》和《青春儿女》,1960《温柔乡》,1961 年《星星?? 太阳?? 月亮》。70 年代:青春时尚、国际视野的伦理创作《娃娃夫人》(1971 )导演:金洙容(韩国)80 年代:新浪潮兴起后的伦理创作重要作品:《父子情》1981 导演:方育平《全家福》1984 导演:石天《飞越黄昏》1989 、《抢钱夫妻》1994 导演:张之亮90 年代:商业娱乐前提下人文关注的伦理创作1 、严浩《天国逆子》1994 2 、许鞍华《客途秋恨》1990 、《上海假期》1991 《女人,四十。》1994 、《男人四十》1999 3 、杜国威《地久天长》2000 50 、60 年代:反共主流下的伦理策略《归来》(1958 )――宗由70 年代:乡土创作的伦理片李行――《秋决》(1971 )、《母与女》等宋存寿――《母亲三十岁》(1973 )1 、两大主题:A 、围绕父子关系展开――成长主题B 、围绕女性展开――女性主题2 、重要作品《小毕的故事》1982――陈坤厚《搭错车》1982――虞勘平《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张毅《妈妈再爱我一次》1982――陈朱煌80 年代:新电影写实表达为主的伦理创作1 、李安《推手》(1991 )、《喜宴》(1993 )、《饮食男女》(1994 )2 、蔡明亮《河流》1997 3 、张艾嘉《今天不回家》1995 90 年代:现代多元的伦理探索* * * * * * 基本概念伦理片,一般以家庭为中心,以家庭间人物关系为中心,设置家庭遭遇、婚姻纠葛、亲情矛盾、友谊情感等戏剧冲突,以此展开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积

淀。叙事模式1、亲子模式(1 )父子/ 女模式(2 )母子/ 女模式(3 )祖孙等替代性亲子模式(4 )政治伦理片模式2 、夫妻模式3 、手足模式类型要素:1 、故事情节2 、人物关系3 、典型场景20 世纪20 年代以前:伦理片探索的开始1 、《难夫难妻》1913 又名《洞房花烛》,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导演。2 、《庄子试妻》1913 黎民伟编剧,黎北海导演。1 、重要代表:郑正秋(1 )创作生平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家庭伦理片的开拓者和创始人。(2 )电影理念重视社会改造和教化功能电影要迎合观众的需求(3 )重要作品《孤儿救祖记》1923 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王汉伦、郑小秋主演。《姊妹花》1933 郑正秋编导,胡蝶主演。20 年代至30 年代初:基本奠定中国早期伦理片模式,传统悲情演绎,社会道德教化主题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政治/ 社会伦理片的探索发展1 、重要代表:蔡楚生(1 )创作生平早期中国政治/ 社会伦理片的典型代表。(2 )电影理念A 、受郑正秋电影教化观念影响,重视电影的社会功能。B 、接受左翼电影进步主张,公开提出“电影作为时代的武器”的口号。(3 )重要作品《渔光曲》1934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观众最多的中国早期影片孤儿救祖记1923 姊妹花1933 渔光曲1934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比较专题《一江春水向东流》《偷自行车的人》两部影片比较研究目的相同性 1 、时代背景 2 、基本主题 3 、人物形象相异性 1 、叙事风格 2 、电影观念 3 、美学原则 4 、印证中国伦理叙事传统伦理叙事的电影史意义伦理化主题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伦理化影片创作,在

中国电影史上标志着一种基本模式的形成和一个电影创作方向的开始,深刻影响着迄今中国电影的发展。从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出发,找到的一种既能深入到民族生活和情感内里,又能因而获得商业号召力的艺术模式。文化亲和力+票房号召力人物设置:一江春水向东流从家庭伦理的角度,以最贴近中国人文化认知的方式入手,往往可以收到最广泛意义的反响。因为这既是最低、最通俗的价值标准,又是最高的、甚至带有终极文化意义的判断。人物设置:偷自行车的人与《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同,按照日常生活形态设置了人物,该片采用非职业演员。即使偷自行车的贼,也在叙事中没有形成截然的道德评价叙事结构《一江春水向东流》 带有鲜明道德判断的结构层面 1、同一时空中不同的生活形态 2、不同时空的对比《偷自行车的人》 1、叙事事件的自然形态 2、展示生活的自然流程 3、意义隐藏在叙事之间叙事结构:一江春水向东流叙事风格《一江春水向东流》鲜明直接的道德判断,电影语言体现着明显的倾向性 编导参与叙事过程,强化和渲染情感效果 《偷自行车的人》展示事物的状态,意义层面留待观众自己发现 编导避免介入叙事过程,避免戏剧化煽情。 叙事风格:偷自行车的人《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中国叙事美学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美学的特点观念的复合体: 1、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的艺术观 2、美国叙事的连续性 3、苏联的对立冲突原则 4、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意《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传统伦理叙事的超越与《孤儿救祖记》《姊妹花》《渔光曲》构成递进系列《一江春水向

东流》将民族伦理情感与时代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影片完全超越了郑正秋狭小的家庭背景,而将其放大到“国”的范围。巨大的时空背景,成为考验人性及其道德操守的试验场。影片也超越了郑正秋式的简单伦理判断,而是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关注时代大潮中失落错乱的个体生命,将主人公张忠良的苦闷、挫折、矛盾、困惑的心理揭示出来,既批判其道德堕落,又惋惜一个美好生命和灵魂的迷失。《一江春水向东流》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发展的,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对象。关于伦理叙事的进一步思考:伦理叙事传统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命运?谢晋模式与伦理叙事的关系?怎样看待电影史上对谢晋叙事模式的批评?当代电影叙事中,伦理叙事是否还有价值?2 、其他重要作品吴永刚《神女》1934 袁牧之《桃李劫》1934 袁牧之《马路天使》1937 讲述家庭悲欢离合,特别是手足/ 朋友的情感遭遇。成功挖掘声画关系和表现力,歌曲运用独特。费穆《小城之春》1948 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电影。淡化情节和戏剧冲突,巧妙构筑以心理剖析、情感纠葛为中心的叙事框架。但发乎情,止乎礼义。50/60 年代:新时代的社会伦理片《李双双》(1962 )鲁韧导演,张瑞芳、仲星火主演。以家庭矛盾为主要线索来结构故事,但家庭矛盾的核心是公社集体与个体小我的矛盾关系。80 年代:政治伦理片和女性电影一、新时期的政治伦理片1 、重要代表:谢晋创作生平:谢晋是当代中国伦理片的典型代表,是新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天云山传奇》1980 编剧鲁彦周,改编自同名中篇小说。主要通过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在时代政治中的情感命运,达到政治主

题和伦理道德相融合。心理叙事结构形式,三个女人的心理叙述支撑起全片。女性形象的深刻描摹,女性心理情感的细腻刻画。* * * * * *

二、女性电影1 、传统女性悲剧模式:《乡音》(1983 )王一民编剧,胡柄榴导演。《良家妇女》(1985 )李宽定编剧,黄健中导演。《湘女潇潇》(1986 )谢飞、乌兰导演。2 、现代意识女性模式《红高粱》3 、另类婚姻情感模式《野山》(1985 )颜学恕导演。《春桃》(1988 )凌子风导演。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多元化的伦理创作1 、多元化创作《过年》(黄健中,1991 );《心香》(孙周,1991 );《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1999 )《我和爸爸》(徐静蕾,2003 );《暖春》(乌兰塔娜,2003 );《向日葵》(张杨,2005 )《香魂女》(谢飞,1992 );《九香》(孙沙,1994 )2 、主旋律式社会伦理片《周恩来》(丁荫楠,1991 );《焦裕禄》(王冀邢,1990 )50/60 年代:伦理片创作黄金时期1 、粤语伦理片:1952 吴回《败家仔》;1952 陶秦《儿女经》;1953 李铁《危楼春晓》;1953 李萍倩《寸草心》;秦剑1953 年《慈母泪》、《苦海明灯》和1955 年《父母心》;1960 李晨风《人海孤鸿》;2 、国语伦理片:1960 唐煌《母与女》;1959 易文《香车美人》;1957 易文《曼波女郎》等。30/40 年代:由娱乐创作转向现实创作香港第一部伦理默片是1934 年的《难兄》。40 年代后半期,粤语伦理片以现实主义观念创作。3 、重要导演1 、朱石麟 重要作品:《误佳期》1951 、《一板之隔》1952 、《中秋月》1953 、《乔迁之喜》1954 、《一年之计》1955 、《夫妻经》1958 、《新寡》1959 、《同名鸳鸯》1960 等优秀影片。2 、秦剑重要作品:1952 年《人之初》,1953 年《苦海明灯》,1954 年《家家户户》,1955 年《儿女债》,1955 年《父母心》。3 、楚原重要作品:1959 年《湖畔草》,

1960 年与父亲合作《可怜天下父母心》。4 、易文重要作品:1957 年《曼波女郎》,1959 年《香车美人》《空中小姐》和《青春儿女》,1960《温柔乡》,1961 年《星星?? 太阳?? 月亮》。70 年代:青春时尚、国际视野的伦理创作《娃娃夫人》(1971 )导演:金洙容(韩国)80 年代:新浪潮兴起后的伦理创作重要作品:《父子情》1981 导演:方育平《全家福》1984 导演:石天《飞越黄昏》1989 、《抢钱夫妻》1994 导演:张之亮90 年代:商业娱乐前提下人文关注的伦理创作1 、严浩《天国逆子》1994 2 、许鞍华《客途秋恨》1990 、《上海假期》1991 《女人,四十。》1994 、《男人四十》1999 3 、杜国威《地久天长》2000 50 、60 年代:反共主流下的伦理策略《归来》(1958 )――宗由70 年代:乡土创作的伦理片李行――《秋决》(1971 )、《母与女》等宋存寿――《母亲三十岁》(1973 )1 、两大主题:A 、围绕父子关系展开――成长主题B 、围绕女性展开――女性主题2 、重要作品《小毕的故事》1982――陈坤厚《搭错车》1982――虞勘平《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张毅《妈妈再爱我一次》1982――陈朱煌80 年代:新电影写实表达为主的伦理创作1 、李安《推手》(1991 )、《喜宴》(1993 )、《饮食男女》(1994 )2 、蔡明亮《河流》1997 3 、张艾嘉《今天不回家》1995 90 年代:现代多元的伦理探索* * * * * * 基本概念伦理片,一般以家庭为中心,以家庭间人物关系为中心,设置家庭遭遇、婚姻纠葛、亲情矛盾、友谊情感等戏剧冲突,以此展开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积

淀。叙事模式1、亲子模式(1 )父子/ 女模式(2 )母子/ 女模式(3 )祖孙等替代性亲子模式(4 )政治伦理片模式2 、夫妻模式3 、手足模式类型要素:1 、故事情节2 、人物关系3 、典型场景20 世纪20 年代以前:伦理片探索的开始1 、《难夫难妻》1913 又名《洞房花烛》,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导演。2 、《庄子试妻》1913 黎民伟编剧,黎北海导演。1 、重要代表:郑正秋(1 )创作生平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家庭伦理片的开拓者和创始人。(2 )电影理念重视社会改造和教化功能电影要迎合观众的需求(3 )重要作品《孤儿救祖记》1923 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王汉伦、郑小秋主演。《姊妹花》1933 郑正秋编导,胡蝶主演。20 年代至30 年代初:基本奠定中国早期伦理片模式,传统悲情演绎,社会道德教化主题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政治/ 社会伦理片的探索发展1 、重要代表:蔡楚生(1 )创作生平早期中国政治/ 社会伦理片的典型代表。(2 )电影理念A 、受郑正秋电影教化观念影响,重视电影的社会功能。B 、接受左翼电影进步主张,公开提出“电影作为时代的武器”的口号。(3 )重要作品《渔光曲》1934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观众最多的中国早期影片孤儿救祖记1923 姊妹花1933 渔光曲1934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比较专题《一江春水向东流》《偷自行车的人》两部影片比较研究目的相同性 1 、时代背景 2 、基本主题 3 、人物形象相异性 1 、叙事风格 2 、电影观念 3 、美学原则 4 、印证中国伦理叙事传统伦理叙事的电影史意义伦理化主题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伦理化影片创作,在

中国电影史上标志着一种基本模式的形成和一个电影创作方向的开始,深刻影响着迄今中国电影的发展。从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出发,找到的一种既能深入到民族生活和情感内里,又能因而获得商业号召力的艺术模式。文化亲和力+票房号召力人物设置:一江春水向东流从家庭伦理的角度,以最贴近中国人文化认知的方式入手,往往可以收到最广泛意义的反响。因为这既是最低、最通俗的价值标准,又是最高的、甚至带有终极文化意义的判断。人物设置:偷自行车的人与《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同,按照日常生活形态设置了人物,该片采用非职业演员。即使偷自行车的贼,也在叙事中没有形成截然的道德评价叙事结构《一江春水向东流》 带有鲜明道德判断的结构层面 1、同一时空中不同的生活形态 2、不同时空的对比《偷自行车的人》 1、叙事事件的自然形态 2、展示生活的自然流程 3、意义隐藏在叙事之间叙事结构:一江春水向东流叙事风格《一江春水向东流》鲜明直接的道德判断,电影语言体现着明显的倾向性 编导参与叙事过程,强化和渲染情感效果 《偷自行车的人》展示事物的状态,意义层面留待观众自己发现 编导避免介入叙事过程,避免戏剧化煽情。 叙事风格:偷自行车的人《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中国叙事美学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美学的特点观念的复合体: 1、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的艺术观 2、美国叙事的连续性 3、苏联的对立冲突原则 4、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意《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传统伦理叙事的超越与《孤儿救祖记》《姊妹花》《渔光曲》构成递进系列《一江春水向

东流》将民族伦理情感与时代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影片完全超越了郑正秋狭小的家庭背景,而将其放大到“国”的范围。巨大的时空背景,成为考验人性及其道德操守的试验场。影片也超越了郑正秋式的简单伦理判断,而是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关注时代大潮中失落错乱的个体生命,将主人公张忠良的苦闷、挫折、矛盾、困惑的心理揭示出来,既批判其道德堕落,又惋惜一个美好生命和灵魂的迷失。《一江春水向东流》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发展的,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对象。关于伦理叙事的进一步思考:伦理叙事传统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命运?谢晋模式与伦理叙事的关系?怎样看待电影史上对谢晋叙事模式的批评?当代电影叙事中,伦理叙事是否还有价值?2 、其他重要作品吴永刚《神女》1934 袁牧之《桃李劫》1934 袁牧之《马路天使》1937 讲述家庭悲欢离合,特别是手足/ 朋友的情感遭遇。成功挖掘声画关系和表现力,歌曲运用独特。费穆《小城之春》1948 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电影。淡化情节和戏剧冲突,巧妙构筑以心理剖析、情感纠葛为中心的叙事框架。但发乎情,止乎礼义。50/60 年代:新时代的社会伦理片《李双双》(1962 )鲁韧导演,张瑞芳、仲星火主演。以家庭矛盾为主要线索来结构故事,但家庭矛盾的核心是公社集体与个体小我的矛盾关系。80 年代:政治伦理片和女性电影一、新时期的政治伦理片1 、重要代表:谢晋创作生平:谢晋是当代中国伦理片的典型代表,是新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天云山传奇》1980 编剧鲁彦周,改编自同名中篇小说。主要通过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在时代政治中的情感命运,达到政治主

题和伦理道德相融合。心理叙事结构形式,三个女人的心理叙述支撑起全片。女性形象的深刻描摹,女性心理情感的细腻刻画。* * * * * *


相关内容

  • 中国电影艺术史(讲解要点)
  • 第一章 中国两岸三地电影史概述 电影传入中国: 香港:多种说法1896年1月18日:1897年4月26日.1898年爱迪生派摄影师到香港拍摄短片. 内地:1896年8月11 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台湾:多种说法:1899年:1901年. 下 ...

  •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
  • 课件 第一章  比较与文化 一 试述文化的分类 1 系统说 分为物理系统.社会关系系统.精神系统.艺术系统.语言符号系统..风俗习惯系统.例怀特按照系统说把文化分为技术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意识形态子系统 2 层次说 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二 文化有哪些特征 文化的民族性 ...

  •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编号:051004 英文名称: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学时学分:108/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设学期:不限 一. 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国际文化交 ...

  • 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美术全一册
  • 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美术全一册 课题: 第十五讲 园林与民居 课时:1课时 课型:欣赏课 授课教师:洪艳娟 授课班级:高一(12)班 授课时间:2004年3月26日 教材分析: 园林与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与民居"和前一讲"宫 ...

  • [影视作品分析]
  • 影视作品分析 一.戏剧编排的内核-- 性格与伦理 在中国当代电影中,伦理永远是无法绕过的话题. 伦理具体可分为 家庭伦理/宗教伦理(一次别离)/社会伦理(法律道德) 而在西方电影中,更强调个人张扬个性.释放魅力. 这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对于伦理问题的不同看法与解读. 中国伦理叙事编年 ...

  • [影视媒体艺术赏析]教案
  • <影视媒体艺术赏析>教案 授课题目: 影视媒体艺术赏析 课时安排: 32 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影视媒体艺术作品的积极健康的兴趣着力 点,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影视艺术审美观,了解影视媒体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独特 品质及其发展.流变的历史,同时掌握影视媒体艺术鉴 ...

  • [桃花扇]与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演变
  • 全文显示(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1999年:YE) 当前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1999年 <桃花扇>与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演变 [原文出处]文学遗产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4 [原刊页号]68-78 [分 类 号]J5 [分 类 名] ...

  • 对建筑艺术的鉴赏
  • ������� 2010年第4期(第27卷:10.3969/. 总第158期) .1673-1093.2010.04.012 建筑设计 对建筑艺术的鉴赏 韩吴轩 (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14) 摘要:建筑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而不同民族,建筑的文化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大多具有时代的影子.但这些建筑 ...

  • 论亚里士多德的_诗学_姚介厚
  •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姚介厚 [提要] <诗学>是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它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以现 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总结其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以哲学的睿智建树了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合理的美学理论,深刻论述了艺术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