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1)教案

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一)

在课题: 绘画中永生

主备人: 孙林清

学 科: 美 术

年 级: 八年级

课 时: 总2课时 (此为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西方美术欣赏课程,其作用除了解决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以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充分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思想、精神的价值体现。肖像画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气质、内涵、精神世界以及艺术家的思想,一幅肖像画实质上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画面的历史背景,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艺术,联系我们当代的生活实际进行探究。使学生经过观察——理解——感悟——从而达到审美体验。

二、教学目标

①认知领域: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经典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②技能领域: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文字)来评述作品。

③情感领域:通过欣赏、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教学重点

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会课后自行拓展,开拓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

1. 导课:(师)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美女,她而且是一位外国人,大

家注意她和我们现代人有什么不同。(幻灯片展示《少女肖像》)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帮这位女士

填写一份履历表(学生可自己设计一份更详细的介绍表格,教师提供样表如下)

参考答案:

学生要介绍人物,就需仔细观察画面,从中感受人物肖像画所反映的大量信息,认识肖像画在哪个时代的重要意义。

师评:肖像画能使我们今天的人“见”到两千年前的人,是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使她得到了“永生”。板书课题: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一)。

2. 《蒙娜丽莎》:(意大利)达·芬奇(1452一1519)(油画),作于1503一1506年,77厘米*53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师)《蒙娜丽莎》是外国肖像画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神秘的微笑”也产生了一些相关故事,那位同学知道,能不能谈谈。

(生)略。

(师)《蒙娜丽莎》微笑美在何处?因为画家把微笑的瞬间变成了永恒。人物形象既具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如没有眉毛)“又闪烁着理想化色彩“。所以说是瞬间与永恒、现实与理想、平凡(人物的衣服很朴素)与高贵(人物的神态所透射出的精神)的高度统一。达·芬奇在表现手法上运用明暗推移法使画面产生朦胧的艺术效果。整幅画作者的意愿都表达得十分委婉、含蓄,为这画增添了许多可观赏性。

达·芬奇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有一大批智慧、勇敢的人去破除虚伪的神学,追求世界的真理。达·芬奇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各种科学研究,而在绘画上,他设法以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去探索平面造型。他针对人物真实

的形象,研究透视、解剖,并潜心琢磨人的内心活动,描摹人的内心活动在脸部的各种表现。他在肖像画上的突出成就,正是这样取得的,《蒙娜丽莎》就是最负盛名的肖像画杰作。

《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形象。画面上蒙娜丽莎的微笑似乎是转瞬即逝的,一丝微笑刚从她的脸上掠过,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宁静的眼神、安详的仪态、矜持的美被尽情展现。由于受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影响,中世纪的肖像画大多被画得呆板而僵硬。而达·芬奇却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从解剖和生理学上对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面脸部的微笑状态。而在构图上,他改变了以往画肖像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而稳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蒙娜丽莎柔嫩的双手被刻画得细微而丰满,不仅展示了她的温柔,更突出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

《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肖像画的生动逼真上,更重要的体现了达? 芬奇用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先进的艺术思想。它是一首赞美自然的颂歌,正如他主张在艺术上要做自然的儿子。

(师)达·芬奇他不仅是画家、建筑家,还是科学家,他把科学知识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对世界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达·芬奇这位伟大人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自画像》。

3、《自画像》(意大利)达? 芬奇(1452一1519)(素描),约作于1513年,33.3厘米*1.3厘米,藏意大利都灵图书馆。

这幅素描自画像是画家在面对流言恶意中伤的恶劣环境下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绘制而成的。这也可能是他的最后一幅作品,作于1513年。从这幅自画像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思考力、气质以及他那深邃充满智慧的目光。他的鼻梁和嘴唇显示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意志力。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其中每一根线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使我们感觉到达·芬奇作为一个才智超群的老人的精神状态。

4、《雅典学院》(意大利)拉斐尔(1483一1520)(壁画),279.4厘米* 617厘米,约作于1510一1511年,梵蒂冈塞纳图拉大厅。

(1) 透视法的应用。运用透视法表现了壮阔的空间感,连地面上的几何图案也按照严格的透

视法则。

(2)对比手法产生节奏美感。许多人物轮廓一边是封闭的单纯的轮廓,而另一边则是参差不齐的动感轮廓。就连建筑上的大理石雕像也是充满了律动。

全画是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聚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中心则是两位伟大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他们似乎正在进行激烈的争论,向观众方向走来。亚里斯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上,好像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分歧。这幅画的色彩处理也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互交错。

拉斐尔,意大利复兴盛期的画家、建筑师。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7岁,但他善于吸收前辈艺术的精华,融汇贯通,把绘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了典范的理想美的艺术世界。

5、《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西班牙) 戈雅(1746一1828)(油画),作于1800年,280厘米x 336厘米,现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师)(1). 找出画面里的国王、皇后,用自己的语言描叙人物形象及感受。

(2). 画面中共有多少个人物,画家为什么把自己也画到里面了,画家不可能也看到自己的。

(3). 有些人物为什么画成侧面,甚至看不到面孔,画家为什么这样安排。 分析 国王:是个脑满肠肥、低能昏庸的统治者,他极愿意站到画架前让戈雅作画。他臃肿的身体活象一只火鸡。皇后:歪着脖子,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由于她长得丑陋,加上脸上现出一本正经的状态,反而显得十分可笑。两边则是他们的女儿、女婿、儿媳和姐弟。有的挺胸凸肚,有的呆苦木鸡。人物呈弧线形地前后交错站开。

国王的姐姐:(左起第五人)因为长得实在不理想,画家只得把她画成脸转向后面的样子。 国王的兄弟:紧挨在国王后面、只露出一个头部,也因俗恶不堪,没有去画他的全身。由皇后搀扶的小王子和小公主稍显娇秀些,但都因表情不够灵活。

戈雅倒并不在有意丑化这些皇族成员,而是凭着他那天才的洞察力,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只知享受,空虚灵魂,从而生动地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本质特征。

师:锦绣的衣服、绶带和金银宝石饰物,显示出作品的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师:其实在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总共有家族13个人,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半截身子,找找看。

师:"13" 在西方传统观念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又要使皇族一家一个不漏,画家便在画面左侧后景中的暗部,添画了戈雅的半截身子。在这里戈雅没有用明亮的颜色去渲染自己,仅仅为了打破忌讳,使全书取得统一。

师:这样一幅肖像画,你们认为它有什么历史价值呢?

6. 《马拉之死》(法国)大卫(1748一1825)(油画),作于1793年,162厘米*125厘米,现藏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

(师)思考以下问题:

1. 画面除了人物为什么还有场景?

2. 画面上部留出大部分空白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将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或场景中,这是肖像画的另一种典型代表。浴缸的旁边有一个木台,这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上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便条上的内容: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单纯、深暗,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同时,作品加强了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带给人们带来一种压抑、憋闷的感觉。马拉工作的木台是长方体造型,好像纪念碑一样,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好像石碑上的铭文一样,说明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悲痛之感。

整个画面表现手法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细节刻画深入、具体、真实,反映了作者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

第二课时

1893年,照相机发明后,使得以描摹自然,再现现实为信条的肖像画家大为惶恐。有人悲观地预言,绘画结束了。但事实恰恰相反,照相没能取代绘画,反而促使画家们思考肖像画的真正艺术价值,图新变法,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肖像画艺术不断创新,诸流派蜂拥而上、百花齐放。新的探索改变着旧的眼光,人们对艺术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肖像画艺术呈现出一个新的世界。

《自画像》(荷兰)凡·高(1853-1890)(油画)

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后印象主义不同于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的是它不满足于客观主义的表现和片面追求光与色,强调抒发内心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情,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面。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是他们创作的特色。

凡·高现已创造了历年来世界名画的最高价格,但他生前的境遇却十分坎坷。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个有怪癖的精神病患者,他的间歇性歇斯底里症,使他留下的画作具有特殊的认识价值和观赏价值,因而被20世纪的画坛誉为表现主义艺术的画圣。

他1866年来到巴黎,在弟弟的资助下,从事绘画创作,画风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不久到法国南方阿尔作画,并注意提高色彩的强度、明度和张力。他对中国和日本的版画也颇感兴趣,在自己的绘画中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的养料,追求单纯感与表现力。由于他的画作一直未能受到时人的关注,在世时只卖出过一张画,故生活穷困潦倒,又因受到失恋的打击,意志消沉、神经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有一次竟在恍惚中将自己的耳朵割去,割耳后的自画像,将他痛苦、抑郁、悲凉的心境刻画得人木三分,令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凡·高一生虽短暂,却留下800幅油画和800幅素描,他的艺术对现代艺术影响很大。 《朵拉·玛尔的肖像》(西班牙)毕加索(1881一1973)(油画),作于1937年,92厘米*65厘米,现藏巴黎毕加索美术馆

毕加索是20世纪西方美术诸流派中影响最卓著的人物。自他学画开始,经历了大部分的变形时代,从立体主义开始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以致波普艺术,他都有涉及。而且随着生活与时势的变迁,他经常在他所喜爱的流派实验中不断探索求新。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他那旺盛不知疲倦的精力和崇尚时代潮流的性格特征。其一生的艺术活动都始终植根于民族艺术的土壤中,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虽受过严格的学院派美术教育,但却从不脱离社会下层,对他们始终怀着共苦乐、共喜忧的心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毕加索敢于摒弃旧风,探求新的风格样式,形成他的不同时期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早年的蓝色时期及定居巴黎后的粉红色时期,因而使人们对他的艺术可以保持长期的新鲜感。他的《亚威农少女》

就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

《朵拉·玛尔的肖像》有自然主义因素,将脸的正面与侧面拼在一起,有稚拙的装饰趣味效果。身体也大多由一些大面积的几何块面构成,简洁而凝重。他不再需要“秩序”,只需要构成。他曾与太里阿德讨论素描时这样说过:“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临自然。”

毕加索是当代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在他长达75年的创作生涯中,对艺术形式进行了不断探索。一生以其旺盛的精力和多变的面貌创作了无以数计的艺术品,被称为20世纪世界画坛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毕加索的力量在于他能用最概括的艺术语言把最深奥的思想、最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他给整个20世纪艺术的发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标志。

《自画像》(荷兰)伦勃朗(1606-1669)(油画)

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的对比欣赏。

杰出的荷兰画家伦勃朗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一个勇于探索、有革新精神的画家。一生为捕捉光和影、色彩的对比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从不肯用自己的艺术去交换金钱、名誉,坚持画有自己风格的画,因此注定他人生多蚌。

伦勃朗一生无数次面对自己的脸,画了几十幅自画像,是他沉重而灿烂的人生最精妙的写照。这幅自画像是他晚年历经破产、丧妻、丧子后所创作。在他憔粹的面貌上,艰苦人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在灰暗的画面上,只有脸部额头神灵般发亮,眼睛流露出对晚年不幸生活的无奈和不甘屈服。他所塑造的自画像,已经有着除了绘画之外更多的含义。

17世纪的荷兰画坛大多是以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作为主角的肖像画。伦勃朗是继哈尔斯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肖像画大师。那时的肖像画由于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都带有一定的情景性,并非纯粹的肖像。肖像画在荷兰建立共和国后兴盛起来,也是荷兰“小画派”产生的重要原因。那时除了风景、静物、风俗画外,肖像画是最盛行的“商品画”。荷兰这时的绘画已经完全商品化,它与以前从属于贵族和教会的关系绝然不同,且绘画受商品规律的制约,也是绘画本身的解放。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已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标注年份,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

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背景则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眼睛依然是坚毅的,充满着对生活的信念,仿佛可以感觉到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的,充满着对生活的信念,仿佛可以感觉到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在永恒地维系着他。

1669年伦勃朗在极其贫困中与世长辞。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一堆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作品)。

伦勃朗用写实的笔法刻画了自己正在衰老的容貌。也许他想通过自己的容貌和神情,来表述内心的悲凉情感。在这一点上,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是相通的。

《戴帽的芙劳》(意大利)莫迪里阿尼(1884一1920)(油画),作于1917年,54厘米x 37.5厘米,巴黎私人藏

莫迪里阿尼是出现于本世纪初的一位巴黎画派的代表,他的绝大多数创作题材都是肖像和裸体,这些作品都极其符合他个人当时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观。正如这幅作品,他喜欢把形体拉长,特别是拉长颈部,使她们的脸部夸张变形,显得更加忧愁,好像有一种难以施展其欲望的苦闷。脸部的拉长是一种三度空间的绘画简化方式,即他不去深化空间,而去简化空间,使之平面化,把线的夸张表现引向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性功能,整个画面极具装饰美感和浪漫情调,色彩对比也较为鲜明。因此可以说他的肖像画在当时的肖像画坛可谓别具一格,在形式美的探索上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但莫迪里阿尼的一生却很短暂,只活了35岁。比起巴黎画坛的其他知名画家,就像一道闪光。可是这道闪光在后人的脑海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由于他那独特的艺术变形,有时就像一面棱镜,折射他本人及其时代的特征。

结束 拓展:

通过学习,大家已初步了解外国肖像画艺术的成就。这时需要师生共同总结,并进一步展开综合拓展、迁移学习活动,以便更好地巩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1)建议同学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幅肖像画作品,尝试说出或写下自己的欣赏体会,与同学相互交流。

(2)根据每个小组的讨论纪要,进行小结,再把小组的思辩演绎成一篇评论(字数不要超过200字)。其中要包括作品表现内容、表现方法,对作品文化、精神价值的理解。

教学流程说明:

从庞贝《罗马少女》开始——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自画像》——拉斐尔《雅典学院》——18、19世纪西班牙戈雅《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19世纪法国

画家大卫歌颂大革命的杰作《马拉之死》——现代绘画代表画家凡·高、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的作品——回顾与古典主义风格肖像艺术的比较《伦勃朗自画像》——最后总结归纳出肖像画创作的原理——继续介绍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创作肖像画的——从名作欣赏深入到名作是怎样画出来的。

肖像画艺术的创作原理解析:

为了更好地开展欣赏活动,我们应对肖像画创作的基本要素有所了解。

①肖像画基本特质在于肖似:首先要能画得符合对象的容貌特征,做到形似,然后再深入表现对象的特有神情,达到神似,二者做到相互融合。

②肖像画形与神的关系:在肖像画中形是传达神貌的依据,神是写形的目的,真正的艺术家从不只停留在照抄表面。虽然肖像画只局限于表现对象的某一瞬间形态,但是只有把握了这个人的外貌特征和内心世界,进行再创造,才能画好一幅肖像画。“一千年以后,这个人像不像又有什么关系?他创作了一件艺术品,这才是最重要的。”(米开朗基罗)所以说,艺术家的鲜明个性和绘画的永恒魅力才是创造肖像艺术的基本动力。

画家怎样创作肖像画?

①敏锐的观察是画家画好肖像画的关键。艺术家们都善于观察,并努力理解形形色色的人,用充满情感、寻找美的眼光去看待客观对象。

②画家在观察中善于抓住总体形象,抓住对象的特征,形成自己的创作意象。

③然后艺术家们就围绕初步的创作意象,将对象的某一瞬间的神情状态凝固于画作上。 肖像画艺术美的要求:

①艺术形式美:和普通摄影作品最主要区别在于肖像画艺术必须充分运用绘画造型语言去表现,以达到视觉审美的耐人寻味。

②艺术内涵美:一幅好的肖像画必须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就是画家所表达的主观审美情感,或是对美的歌颂、对英雄的赞美,或是对弱小的同情及对邪恶的鞭挞。

师生活动设计:

(1) 肖像画不同于主题性绘画,有些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欣赏看似简单,其实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善于围绕作品的背景、作品形式、内涵综合赏析。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发现时代、画家、作品内容、形式之间的关联,从而理解作品文化意义与价值。

(2)在欣赏讨论中,学生应当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种辅助、协调的作用。

(3) 教师的补充讲析应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要避免抽象名词说教,所讲的内容最好有一定的故事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教学过程中要提供多于课文的资料,给学生观看到大量的作品,对开展自主学习,读画有益。

(5)建议统筹安排,分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以便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碰撞,来提高学习效率。

(3) 发动学生学大师,尝试在造型、色彩或艺术构思上转换学习,以自己、家中亲人或班级同学为原型,进行肖像画创作练习。

练习要求:注意观察抓特征,争取在外形相似的基础上进一步描绘人物神态气质。

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一)

在课题: 绘画中永生

主备人: 孙林清

学 科: 美 术

年 级: 八年级

课 时: 总2课时 (此为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西方美术欣赏课程,其作用除了解决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以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充分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思想、精神的价值体现。肖像画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气质、内涵、精神世界以及艺术家的思想,一幅肖像画实质上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画面的历史背景,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艺术,联系我们当代的生活实际进行探究。使学生经过观察——理解——感悟——从而达到审美体验。

二、教学目标

①认知领域: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经典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②技能领域: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文字)来评述作品。

③情感领域:通过欣赏、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教学重点

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会课后自行拓展,开拓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

1. 导课:(师)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美女,她而且是一位外国人,大

家注意她和我们现代人有什么不同。(幻灯片展示《少女肖像》)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帮这位女士

填写一份履历表(学生可自己设计一份更详细的介绍表格,教师提供样表如下)

参考答案:

学生要介绍人物,就需仔细观察画面,从中感受人物肖像画所反映的大量信息,认识肖像画在哪个时代的重要意义。

师评:肖像画能使我们今天的人“见”到两千年前的人,是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使她得到了“永生”。板书课题: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一)。

2. 《蒙娜丽莎》:(意大利)达·芬奇(1452一1519)(油画),作于1503一1506年,77厘米*53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师)《蒙娜丽莎》是外国肖像画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神秘的微笑”也产生了一些相关故事,那位同学知道,能不能谈谈。

(生)略。

(师)《蒙娜丽莎》微笑美在何处?因为画家把微笑的瞬间变成了永恒。人物形象既具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如没有眉毛)“又闪烁着理想化色彩“。所以说是瞬间与永恒、现实与理想、平凡(人物的衣服很朴素)与高贵(人物的神态所透射出的精神)的高度统一。达·芬奇在表现手法上运用明暗推移法使画面产生朦胧的艺术效果。整幅画作者的意愿都表达得十分委婉、含蓄,为这画增添了许多可观赏性。

达·芬奇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有一大批智慧、勇敢的人去破除虚伪的神学,追求世界的真理。达·芬奇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各种科学研究,而在绘画上,他设法以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去探索平面造型。他针对人物真实

的形象,研究透视、解剖,并潜心琢磨人的内心活动,描摹人的内心活动在脸部的各种表现。他在肖像画上的突出成就,正是这样取得的,《蒙娜丽莎》就是最负盛名的肖像画杰作。

《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形象。画面上蒙娜丽莎的微笑似乎是转瞬即逝的,一丝微笑刚从她的脸上掠过,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宁静的眼神、安详的仪态、矜持的美被尽情展现。由于受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影响,中世纪的肖像画大多被画得呆板而僵硬。而达·芬奇却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从解剖和生理学上对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面脸部的微笑状态。而在构图上,他改变了以往画肖像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而稳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蒙娜丽莎柔嫩的双手被刻画得细微而丰满,不仅展示了她的温柔,更突出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

《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肖像画的生动逼真上,更重要的体现了达? 芬奇用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先进的艺术思想。它是一首赞美自然的颂歌,正如他主张在艺术上要做自然的儿子。

(师)达·芬奇他不仅是画家、建筑家,还是科学家,他把科学知识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对世界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达·芬奇这位伟大人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自画像》。

3、《自画像》(意大利)达? 芬奇(1452一1519)(素描),约作于1513年,33.3厘米*1.3厘米,藏意大利都灵图书馆。

这幅素描自画像是画家在面对流言恶意中伤的恶劣环境下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绘制而成的。这也可能是他的最后一幅作品,作于1513年。从这幅自画像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思考力、气质以及他那深邃充满智慧的目光。他的鼻梁和嘴唇显示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意志力。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其中每一根线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使我们感觉到达·芬奇作为一个才智超群的老人的精神状态。

4、《雅典学院》(意大利)拉斐尔(1483一1520)(壁画),279.4厘米* 617厘米,约作于1510一1511年,梵蒂冈塞纳图拉大厅。

(1) 透视法的应用。运用透视法表现了壮阔的空间感,连地面上的几何图案也按照严格的透

视法则。

(2)对比手法产生节奏美感。许多人物轮廓一边是封闭的单纯的轮廓,而另一边则是参差不齐的动感轮廓。就连建筑上的大理石雕像也是充满了律动。

全画是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聚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中心则是两位伟大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他们似乎正在进行激烈的争论,向观众方向走来。亚里斯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上,好像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分歧。这幅画的色彩处理也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互交错。

拉斐尔,意大利复兴盛期的画家、建筑师。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7岁,但他善于吸收前辈艺术的精华,融汇贯通,把绘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了典范的理想美的艺术世界。

5、《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西班牙) 戈雅(1746一1828)(油画),作于1800年,280厘米x 336厘米,现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师)(1). 找出画面里的国王、皇后,用自己的语言描叙人物形象及感受。

(2). 画面中共有多少个人物,画家为什么把自己也画到里面了,画家不可能也看到自己的。

(3). 有些人物为什么画成侧面,甚至看不到面孔,画家为什么这样安排。 分析 国王:是个脑满肠肥、低能昏庸的统治者,他极愿意站到画架前让戈雅作画。他臃肿的身体活象一只火鸡。皇后:歪着脖子,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由于她长得丑陋,加上脸上现出一本正经的状态,反而显得十分可笑。两边则是他们的女儿、女婿、儿媳和姐弟。有的挺胸凸肚,有的呆苦木鸡。人物呈弧线形地前后交错站开。

国王的姐姐:(左起第五人)因为长得实在不理想,画家只得把她画成脸转向后面的样子。 国王的兄弟:紧挨在国王后面、只露出一个头部,也因俗恶不堪,没有去画他的全身。由皇后搀扶的小王子和小公主稍显娇秀些,但都因表情不够灵活。

戈雅倒并不在有意丑化这些皇族成员,而是凭着他那天才的洞察力,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只知享受,空虚灵魂,从而生动地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本质特征。

师:锦绣的衣服、绶带和金银宝石饰物,显示出作品的绚丽、金碧辉煌,突显了皇家的豪华气势。

师:其实在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总共有家族13个人,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半截身子,找找看。

师:"13" 在西方传统观念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又要使皇族一家一个不漏,画家便在画面左侧后景中的暗部,添画了戈雅的半截身子。在这里戈雅没有用明亮的颜色去渲染自己,仅仅为了打破忌讳,使全书取得统一。

师:这样一幅肖像画,你们认为它有什么历史价值呢?

6. 《马拉之死》(法国)大卫(1748一1825)(油画),作于1793年,162厘米*125厘米,现藏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

(师)思考以下问题:

1. 画面除了人物为什么还有场景?

2. 画面上部留出大部分空白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将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或场景中,这是肖像画的另一种典型代表。浴缸的旁边有一个木台,这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上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便条上的内容: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单纯、深暗,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同时,作品加强了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带给人们带来一种压抑、憋闷的感觉。马拉工作的木台是长方体造型,好像纪念碑一样,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好像石碑上的铭文一样,说明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悲痛之感。

整个画面表现手法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细节刻画深入、具体、真实,反映了作者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

第二课时

1893年,照相机发明后,使得以描摹自然,再现现实为信条的肖像画家大为惶恐。有人悲观地预言,绘画结束了。但事实恰恰相反,照相没能取代绘画,反而促使画家们思考肖像画的真正艺术价值,图新变法,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肖像画艺术不断创新,诸流派蜂拥而上、百花齐放。新的探索改变着旧的眼光,人们对艺术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肖像画艺术呈现出一个新的世界。

《自画像》(荷兰)凡·高(1853-1890)(油画)

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后印象主义不同于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的是它不满足于客观主义的表现和片面追求光与色,强调抒发内心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情,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面。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是他们创作的特色。

凡·高现已创造了历年来世界名画的最高价格,但他生前的境遇却十分坎坷。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个有怪癖的精神病患者,他的间歇性歇斯底里症,使他留下的画作具有特殊的认识价值和观赏价值,因而被20世纪的画坛誉为表现主义艺术的画圣。

他1866年来到巴黎,在弟弟的资助下,从事绘画创作,画风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不久到法国南方阿尔作画,并注意提高色彩的强度、明度和张力。他对中国和日本的版画也颇感兴趣,在自己的绘画中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的养料,追求单纯感与表现力。由于他的画作一直未能受到时人的关注,在世时只卖出过一张画,故生活穷困潦倒,又因受到失恋的打击,意志消沉、神经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有一次竟在恍惚中将自己的耳朵割去,割耳后的自画像,将他痛苦、抑郁、悲凉的心境刻画得人木三分,令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凡·高一生虽短暂,却留下800幅油画和800幅素描,他的艺术对现代艺术影响很大。 《朵拉·玛尔的肖像》(西班牙)毕加索(1881一1973)(油画),作于1937年,92厘米*65厘米,现藏巴黎毕加索美术馆

毕加索是20世纪西方美术诸流派中影响最卓著的人物。自他学画开始,经历了大部分的变形时代,从立体主义开始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以致波普艺术,他都有涉及。而且随着生活与时势的变迁,他经常在他所喜爱的流派实验中不断探索求新。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他那旺盛不知疲倦的精力和崇尚时代潮流的性格特征。其一生的艺术活动都始终植根于民族艺术的土壤中,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虽受过严格的学院派美术教育,但却从不脱离社会下层,对他们始终怀着共苦乐、共喜忧的心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毕加索敢于摒弃旧风,探求新的风格样式,形成他的不同时期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早年的蓝色时期及定居巴黎后的粉红色时期,因而使人们对他的艺术可以保持长期的新鲜感。他的《亚威农少女》

就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

《朵拉·玛尔的肖像》有自然主义因素,将脸的正面与侧面拼在一起,有稚拙的装饰趣味效果。身体也大多由一些大面积的几何块面构成,简洁而凝重。他不再需要“秩序”,只需要构成。他曾与太里阿德讨论素描时这样说过:“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临自然。”

毕加索是当代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在他长达75年的创作生涯中,对艺术形式进行了不断探索。一生以其旺盛的精力和多变的面貌创作了无以数计的艺术品,被称为20世纪世界画坛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毕加索的力量在于他能用最概括的艺术语言把最深奥的思想、最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他给整个20世纪艺术的发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标志。

《自画像》(荷兰)伦勃朗(1606-1669)(油画)

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的对比欣赏。

杰出的荷兰画家伦勃朗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一个勇于探索、有革新精神的画家。一生为捕捉光和影、色彩的对比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从不肯用自己的艺术去交换金钱、名誉,坚持画有自己风格的画,因此注定他人生多蚌。

伦勃朗一生无数次面对自己的脸,画了几十幅自画像,是他沉重而灿烂的人生最精妙的写照。这幅自画像是他晚年历经破产、丧妻、丧子后所创作。在他憔粹的面貌上,艰苦人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在灰暗的画面上,只有脸部额头神灵般发亮,眼睛流露出对晚年不幸生活的无奈和不甘屈服。他所塑造的自画像,已经有着除了绘画之外更多的含义。

17世纪的荷兰画坛大多是以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作为主角的肖像画。伦勃朗是继哈尔斯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肖像画大师。那时的肖像画由于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都带有一定的情景性,并非纯粹的肖像。肖像画在荷兰建立共和国后兴盛起来,也是荷兰“小画派”产生的重要原因。那时除了风景、静物、风俗画外,肖像画是最盛行的“商品画”。荷兰这时的绘画已经完全商品化,它与以前从属于贵族和教会的关系绝然不同,且绘画受商品规律的制约,也是绘画本身的解放。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已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标注年份,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

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背景则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眼睛依然是坚毅的,充满着对生活的信念,仿佛可以感觉到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的,充满着对生活的信念,仿佛可以感觉到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在永恒地维系着他。

1669年伦勃朗在极其贫困中与世长辞。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一堆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作品)。

伦勃朗用写实的笔法刻画了自己正在衰老的容貌。也许他想通过自己的容貌和神情,来表述内心的悲凉情感。在这一点上,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是相通的。

《戴帽的芙劳》(意大利)莫迪里阿尼(1884一1920)(油画),作于1917年,54厘米x 37.5厘米,巴黎私人藏

莫迪里阿尼是出现于本世纪初的一位巴黎画派的代表,他的绝大多数创作题材都是肖像和裸体,这些作品都极其符合他个人当时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观。正如这幅作品,他喜欢把形体拉长,特别是拉长颈部,使她们的脸部夸张变形,显得更加忧愁,好像有一种难以施展其欲望的苦闷。脸部的拉长是一种三度空间的绘画简化方式,即他不去深化空间,而去简化空间,使之平面化,把线的夸张表现引向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性功能,整个画面极具装饰美感和浪漫情调,色彩对比也较为鲜明。因此可以说他的肖像画在当时的肖像画坛可谓别具一格,在形式美的探索上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但莫迪里阿尼的一生却很短暂,只活了35岁。比起巴黎画坛的其他知名画家,就像一道闪光。可是这道闪光在后人的脑海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由于他那独特的艺术变形,有时就像一面棱镜,折射他本人及其时代的特征。

结束 拓展:

通过学习,大家已初步了解外国肖像画艺术的成就。这时需要师生共同总结,并进一步展开综合拓展、迁移学习活动,以便更好地巩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1)建议同学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幅肖像画作品,尝试说出或写下自己的欣赏体会,与同学相互交流。

(2)根据每个小组的讨论纪要,进行小结,再把小组的思辩演绎成一篇评论(字数不要超过200字)。其中要包括作品表现内容、表现方法,对作品文化、精神价值的理解。

教学流程说明:

从庞贝《罗马少女》开始——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自画像》——拉斐尔《雅典学院》——18、19世纪西班牙戈雅《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19世纪法国

画家大卫歌颂大革命的杰作《马拉之死》——现代绘画代表画家凡·高、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的作品——回顾与古典主义风格肖像艺术的比较《伦勃朗自画像》——最后总结归纳出肖像画创作的原理——继续介绍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创作肖像画的——从名作欣赏深入到名作是怎样画出来的。

肖像画艺术的创作原理解析:

为了更好地开展欣赏活动,我们应对肖像画创作的基本要素有所了解。

①肖像画基本特质在于肖似:首先要能画得符合对象的容貌特征,做到形似,然后再深入表现对象的特有神情,达到神似,二者做到相互融合。

②肖像画形与神的关系:在肖像画中形是传达神貌的依据,神是写形的目的,真正的艺术家从不只停留在照抄表面。虽然肖像画只局限于表现对象的某一瞬间形态,但是只有把握了这个人的外貌特征和内心世界,进行再创造,才能画好一幅肖像画。“一千年以后,这个人像不像又有什么关系?他创作了一件艺术品,这才是最重要的。”(米开朗基罗)所以说,艺术家的鲜明个性和绘画的永恒魅力才是创造肖像艺术的基本动力。

画家怎样创作肖像画?

①敏锐的观察是画家画好肖像画的关键。艺术家们都善于观察,并努力理解形形色色的人,用充满情感、寻找美的眼光去看待客观对象。

②画家在观察中善于抓住总体形象,抓住对象的特征,形成自己的创作意象。

③然后艺术家们就围绕初步的创作意象,将对象的某一瞬间的神情状态凝固于画作上。 肖像画艺术美的要求:

①艺术形式美:和普通摄影作品最主要区别在于肖像画艺术必须充分运用绘画造型语言去表现,以达到视觉审美的耐人寻味。

②艺术内涵美:一幅好的肖像画必须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就是画家所表达的主观审美情感,或是对美的歌颂、对英雄的赞美,或是对弱小的同情及对邪恶的鞭挞。

师生活动设计:

(1) 肖像画不同于主题性绘画,有些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欣赏看似简单,其实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善于围绕作品的背景、作品形式、内涵综合赏析。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发现时代、画家、作品内容、形式之间的关联,从而理解作品文化意义与价值。

(2)在欣赏讨论中,学生应当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种辅助、协调的作用。

(3) 教师的补充讲析应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要避免抽象名词说教,所讲的内容最好有一定的故事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教学过程中要提供多于课文的资料,给学生观看到大量的作品,对开展自主学习,读画有益。

(5)建议统筹安排,分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以便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碰撞,来提高学习效率。

(3) 发动学生学大师,尝试在造型、色彩或艺术构思上转换学习,以自己、家中亲人或班级同学为原型,进行肖像画创作练习。

练习要求:注意观察抓特征,争取在外形相似的基础上进一步描绘人物神态气质。


相关内容

  • [在绘画中永生]教案
  • 在绘画中永生 --外国肖像画赏析 一.教学目标: 欣赏部分外国肖像画代表作,了解肖像画诞生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研究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的一些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以作品产生的年代为轴,引导学生了解肖像绘画的作用和演变风格.体会不同时期的绘画审美. 难点:用辩 ...

  • 苏教版五年级上在大海中永生教案设计
  •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在大海中永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东城小学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 ...

  • 六上语文教学计划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学期以此为教学 ...

  • [永生的眼睛]读后感(范文)
  • <永生的眼睛>读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文,使我深受感动,以后我也要向他们学习.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书名叫<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在14岁的时候母 亲去世了.当天下午,有几位警官来到了达琳的家里,问她们是否愿意捐赠母亲的眼角膜, ...

  • 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案
  • 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 ...

  • 18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 "我"的父辈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他人的可贵品质,借此来教育所有读者.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贤的崇高精神.文章刻画了两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可爱,才华横溢 ...

  •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 <永生的眼睛>第二课时说课稿 教者: 李鸿鹄 一.立足文本,说教材 <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代人已经或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是一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的文章.文中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含义深刻,透过语言可以触 ...

  •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
  • 时 间年级 备课内 容 年级五 路花香 一 点地主 人备课时安排 科 目 参 备人员2 语 文 备课类 个型人课 备 教学 目标 1 认识 4. 个生字会写, 7 生字个 .2.确正流地利读朗文课. 教学 重 难点 .认1 4 个生识,会写 字7 生字. 2.个确流正地利读课文朗 .材 分教 析教设 ...

  •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丹城三小 卓素息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体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