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个性缺氧对机体影响及温度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小鼠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

温度、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能耐受性的影响

【摘要】为掌握各型缺氧的特点并观察其对机体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制造乏氧环境,制造CO 中毒环境,腹腔注射亚硝酸钠的方法复制了低张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动物模型。对缺氧后小鼠行为状态,呼吸频率幅度,存活时间,每分钟耗氧量,皮肤黏膜,肝脏颜色等生理指标变化做了仔细的观察与记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变化,与相关报道一致。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并亲自验证了美蓝的生物学作用。同时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温度、兴奋状态下的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探究温度与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对缺氧患者的急救及防治。

【关键词】小鼠 缺氧 生理指标变化

O 2是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在血液中主要以

HbO 2的形式存在和运输。呼吸环境中氧的缺乏和氧利用结合的受阻都可使机体产

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本实验是通过不同的方法给机体制造出不同类型的缺氧条件(低张性,CO 中毒性,亚硝酸钠中毒性),观察其对机体所造成的影响和各自的特点,并利用化学药品观察机体在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同一缺氧条件的耐受性。对于缺氧发病的研究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动物:小白鼠(体质量16-22 g )由本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器材与试剂,CO 发生装臵,125ml 广口瓶,1ml 注射器,剪刀,手术刀,吸管,镊子等

钠石灰,甲酸,浓硫酸, 5%亚硝酸钠,1%美蓝,5%可拉明,6%乌拉坦,生理盐水,碎冰块

1.2 试验方案

1.2.1低张性缺氧

(1)取小鼠一只称重并标记,放入装有5g 钠石灰的乏氧瓶,塞紧瓶塞。开始计时,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二十分钟后取出处死。

(2)解剖动物尸体,观察肝脏和血液颜色。

1.2.2 CO中毒性缺氧

(1)将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与CO 发生装臵连接。(如图2.4.1)

(2)用吸管吸取HCOOH3ml 放入试管后,再沿管壁缓慢加入2ml 浓H 2SO 4, 立

即塞紧瓶塞,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变化,直至死亡。

反应式:HCOOH-----H 2O+CO

(3)解剖动物尸体,观察肝脏和血液颜色。

图2.4.1

1.2.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取小白鼠两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做以下处理:

甲 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再立即注射1%美蓝0.3ml

乙 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再立即注射生理盐水0.3ml 作为对照

(2)放入装有5g 钠石灰的乏氧瓶,塞紧瓶塞,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直至死亡。

(3)解剖动物尸体,观察肝脏和血液颜色。

1.2.4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取小白鼠两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分别放入装有5g 钠石灰的乏氧瓶,塞紧瓶塞后做以下处理:

甲 将乏氧瓶放入装有碎冰块的烧杯

乙 将乏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

(2)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直至死亡。

1.2.5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取小白鼠三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做以下处理:

甲 腹腔注射5%可拉明0.3ml

乙 腹腔注射6%乌拉坦0.3ml

丙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3ml 作为对照

(2) 放入装有5g 钠石灰的乏氧瓶,塞紧瓶塞,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直至死亡。

2 结果

2.1低张性缺氧

小鼠在广口瓶内时而活泼时而安静,呼吸加深加快。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2.2 CO中毒性缺氧

小鼠刚放入瓶内时较安静,量筒内有气泡冒出时表明已有CO 通入瓶内,此时计时。1min 后,开始剧烈跳跃挣扎,3min 后,趴在瓶底四肢抽搐,仍在呼吸,3min 时死亡。

尸体全身发红,解剖后肝脏,黏膜等呈樱桃红色。

2.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甲鼠无明显中毒迹象,而且运动状态渐渐恢复正常,开始在瓶内活动。死亡后,

尸体全身青紫,腹部皮肤蓝色,肝脏深咖啡色。

(2) 乙鼠,几分钟后变得非常活泼,上窜下跳,甚至跳出瓶口。继而开始抽搐,仍然蹦跳。死亡后尸体全身皮肤黏膜青紫,肝脏为深咖啡色。

2.4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甲鼠活动明显减弱,在瓶内安静紧缩,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2)乙鼠活动加强,呼吸浅快,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2.5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甲鼠在瓶内异常兴奋,几乎跳出瓶口,呼吸明显变浅变快,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2)乙鼠活动减少,萎靡无力,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3)丙鼠在乏氧瓶内时而活泼时而安静,呼吸加深加快。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3. 统计学方法

3.1本实验共收集数据12组,各组小鼠死亡时间见下表

缺氧组 CO中毒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 缺氧 缺氧 缺氧 缺氧 缺氧

+NS +冷 +热 +可拉明 +乌拉坦 +NS

1 16 4 60 13 26 6 10 22 9 2 14 1.4 60 11 13 7 10 22 13 3 19 13 60 10 22 12 10 22 13 4 11 5 60 7 12 16 6 25 13 5 18 2.4 60 19 20 9 8 20 12 6 13 7 60 6 18 10 11 16 13 7 13 3 60 12.27 7.51 14.34 7 16 10 8 12 6 60 6 17 11 8 17 15

9 13 6.3 60 9 10 11 9 16 11 10 11.4 4.5 60 11 16 10.4 8 15 12 11 11 4 13 11 18 8 7 19 16 12 10 2 34 7 15 8 7 16 10 均值13.45 4.88 53.91 10.18 16.2 10.2 8.41 18.8 12.25 3333 667 916667 0917 2833 6667 3333

标准2.84 3.09 14.8 3.676 5.17 2.92 1.56 3.29 2.05 差 6529 687 9636 998426 4721 9008 4279 8301 0499

3.2表中数据可用下图表示

3.3统计学差异

3.3.1 1、5、6组比较 1-5 P=0.078 P>0.05 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1-6 P=0.07 P>0.05 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5-6 P=0.01 P

3.3.2 7、8、9组比较 7-8 8-9 7-9 P值均小于0.000 有统计学差异

3.3.3 3-4 P值小于0.000 有统计学差异

4 讨论

缺氧可对机体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轻者可通过机体的代偿作用如增强呼吸运动,维持重要生命器官的需要,重者影响能量代谢,导致器官、细胞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的变化及组织器官的变性坏死。

低张性缺氧

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为2.6g/dl。乏氧性缺氧时,动脉血和静脉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所以肝脏为青紫色。

CO 中毒性缺氧

血液中O2主要是以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存在和运输的,但是CO 与Hb 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这就意味着在极低的Pco 下,CO 就可以剥夺O2的结合位点,从HbO2中取代O2,使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死亡。由实验可见,CO 与Hb 的亲和力很大,结合速度很快,因此致死速度很快,小鼠的存活时间仅为数分钟。因为CO 取代了O2与Hb 结合呈樱桃红色,所以皮肤黏膜和肝脏颜色为樱桃红色。 这一步实验是验证性的,通过实验结果成功的验证了以上结论。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血红蛋白所含的铁是亚铁,它能跟氧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将氧输送到身体各部。当亚硝酸钠进入机体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转变成三价铁,而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因此造成小鼠缺氧中毒,皮肤粘膜,肝脏呈咖啡色。

一氧化碳,亚硝酸钠中毒事故每年都有发生,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加强预防和改进临床治疗办法是造福于社会的大事,应当高度重视。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上述几种常见缺氧疾病的基本致病机理和应对办法,这对于我们今后从事这方面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收集的12组数据中有两组不正确,导致P 大于0.05,没有统计学差异。环境温度升高使机体代谢率升高,提高了其耗氧量,加速了对乏氧瓶中氧气的消耗,故其死亡较常温时的乏氧性缺氧模型提前;而当温度降低时,机体代谢减慢,耗氧量降低,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强。临床上的低温麻醉即制造患者低体温,增强其对缺氧的耐受性,为手术争取时间。

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神经系统兴奋性直接影响机体耗氧量,可拉明为神经系统兴奋药,注射后提高了其兴奋性,增加了机体耗氧量,使缺氧耐受性降低。乌拉坦可抑制呼吸中枢,提高机体对缺氧耐受性。这一结论可用于临床对乏氧性缺氧的抢救。

综上所述,研究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温度神经系统兴奋性等因素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对乏氧性,CO 中毒性及亚硝酸盐中毒等类型缺氧的救治,挽救病人生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肖向红. 动物生理学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杨秀平. 动物生理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美]J.G.牛晓著,H.L. 多尔曼. 生理学基础实验

[4]王芳,韩丽莎,苗英. 实验性缺氧致死小鼠组织病理学观察. 内蒙古医学杂志

[5]张雪云.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 黑龙江医学

[6]尚继越,罗书练,沈开金.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进展. 人民军医杂志

[7]于丽萍, 王娜.92例亚硝酸钠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黑龙江医学

小鼠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

温度、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能耐受性的影响

【摘要】为掌握各型缺氧的特点并观察其对机体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制造乏氧环境,制造CO 中毒环境,腹腔注射亚硝酸钠的方法复制了低张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动物模型。对缺氧后小鼠行为状态,呼吸频率幅度,存活时间,每分钟耗氧量,皮肤黏膜,肝脏颜色等生理指标变化做了仔细的观察与记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变化,与相关报道一致。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并亲自验证了美蓝的生物学作用。同时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温度、兴奋状态下的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探究温度与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对缺氧患者的急救及防治。

【关键词】小鼠 缺氧 生理指标变化

O 2是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在血液中主要以

HbO 2的形式存在和运输。呼吸环境中氧的缺乏和氧利用结合的受阻都可使机体产

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本实验是通过不同的方法给机体制造出不同类型的缺氧条件(低张性,CO 中毒性,亚硝酸钠中毒性),观察其对机体所造成的影响和各自的特点,并利用化学药品观察机体在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同一缺氧条件的耐受性。对于缺氧发病的研究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动物:小白鼠(体质量16-22 g )由本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器材与试剂,CO 发生装臵,125ml 广口瓶,1ml 注射器,剪刀,手术刀,吸管,镊子等

钠石灰,甲酸,浓硫酸, 5%亚硝酸钠,1%美蓝,5%可拉明,6%乌拉坦,生理盐水,碎冰块

1.2 试验方案

1.2.1低张性缺氧

(1)取小鼠一只称重并标记,放入装有5g 钠石灰的乏氧瓶,塞紧瓶塞。开始计时,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二十分钟后取出处死。

(2)解剖动物尸体,观察肝脏和血液颜色。

1.2.2 CO中毒性缺氧

(1)将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与CO 发生装臵连接。(如图2.4.1)

(2)用吸管吸取HCOOH3ml 放入试管后,再沿管壁缓慢加入2ml 浓H 2SO 4, 立

即塞紧瓶塞,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变化,直至死亡。

反应式:HCOOH-----H 2O+CO

(3)解剖动物尸体,观察肝脏和血液颜色。

图2.4.1

1.2.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取小白鼠两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做以下处理:

甲 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再立即注射1%美蓝0.3ml

乙 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再立即注射生理盐水0.3ml 作为对照

(2)放入装有5g 钠石灰的乏氧瓶,塞紧瓶塞,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直至死亡。

(3)解剖动物尸体,观察肝脏和血液颜色。

1.2.4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取小白鼠两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分别放入装有5g 钠石灰的乏氧瓶,塞紧瓶塞后做以下处理:

甲 将乏氧瓶放入装有碎冰块的烧杯

乙 将乏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

(2)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直至死亡。

1.2.5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取小白鼠三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做以下处理:

甲 腹腔注射5%可拉明0.3ml

乙 腹腔注射6%乌拉坦0.3ml

丙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3ml 作为对照

(2) 放入装有5g 钠石灰的乏氧瓶,塞紧瓶塞,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直至死亡。

2 结果

2.1低张性缺氧

小鼠在广口瓶内时而活泼时而安静,呼吸加深加快。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2.2 CO中毒性缺氧

小鼠刚放入瓶内时较安静,量筒内有气泡冒出时表明已有CO 通入瓶内,此时计时。1min 后,开始剧烈跳跃挣扎,3min 后,趴在瓶底四肢抽搐,仍在呼吸,3min 时死亡。

尸体全身发红,解剖后肝脏,黏膜等呈樱桃红色。

2.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甲鼠无明显中毒迹象,而且运动状态渐渐恢复正常,开始在瓶内活动。死亡后,

尸体全身青紫,腹部皮肤蓝色,肝脏深咖啡色。

(2) 乙鼠,几分钟后变得非常活泼,上窜下跳,甚至跳出瓶口。继而开始抽搐,仍然蹦跳。死亡后尸体全身皮肤黏膜青紫,肝脏为深咖啡色。

2.4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甲鼠活动明显减弱,在瓶内安静紧缩,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2)乙鼠活动加强,呼吸浅快,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2.5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甲鼠在瓶内异常兴奋,几乎跳出瓶口,呼吸明显变浅变快,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2)乙鼠活动减少,萎靡无力,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3)丙鼠在乏氧瓶内时而活泼时而安静,呼吸加深加快。死亡后肝脏、皮肤粘膜颜色加深。

3. 统计学方法

3.1本实验共收集数据12组,各组小鼠死亡时间见下表

缺氧组 CO中毒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 缺氧 缺氧 缺氧 缺氧 缺氧

+NS +冷 +热 +可拉明 +乌拉坦 +NS

1 16 4 60 13 26 6 10 22 9 2 14 1.4 60 11 13 7 10 22 13 3 19 13 60 10 22 12 10 22 13 4 11 5 60 7 12 16 6 25 13 5 18 2.4 60 19 20 9 8 20 12 6 13 7 60 6 18 10 11 16 13 7 13 3 60 12.27 7.51 14.34 7 16 10 8 12 6 60 6 17 11 8 17 15

9 13 6.3 60 9 10 11 9 16 11 10 11.4 4.5 60 11 16 10.4 8 15 12 11 11 4 13 11 18 8 7 19 16 12 10 2 34 7 15 8 7 16 10 均值13.45 4.88 53.91 10.18 16.2 10.2 8.41 18.8 12.25 3333 667 916667 0917 2833 6667 3333

标准2.84 3.09 14.8 3.676 5.17 2.92 1.56 3.29 2.05 差 6529 687 9636 998426 4721 9008 4279 8301 0499

3.2表中数据可用下图表示

3.3统计学差异

3.3.1 1、5、6组比较 1-5 P=0.078 P>0.05 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1-6 P=0.07 P>0.05 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5-6 P=0.01 P

3.3.2 7、8、9组比较 7-8 8-9 7-9 P值均小于0.000 有统计学差异

3.3.3 3-4 P值小于0.000 有统计学差异

4 讨论

缺氧可对机体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轻者可通过机体的代偿作用如增强呼吸运动,维持重要生命器官的需要,重者影响能量代谢,导致器官、细胞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的变化及组织器官的变性坏死。

低张性缺氧

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为2.6g/dl。乏氧性缺氧时,动脉血和静脉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所以肝脏为青紫色。

CO 中毒性缺氧

血液中O2主要是以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存在和运输的,但是CO 与Hb 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这就意味着在极低的Pco 下,CO 就可以剥夺O2的结合位点,从HbO2中取代O2,使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死亡。由实验可见,CO 与Hb 的亲和力很大,结合速度很快,因此致死速度很快,小鼠的存活时间仅为数分钟。因为CO 取代了O2与Hb 结合呈樱桃红色,所以皮肤黏膜和肝脏颜色为樱桃红色。 这一步实验是验证性的,通过实验结果成功的验证了以上结论。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血红蛋白所含的铁是亚铁,它能跟氧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将氧输送到身体各部。当亚硝酸钠进入机体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转变成三价铁,而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因此造成小鼠缺氧中毒,皮肤粘膜,肝脏呈咖啡色。

一氧化碳,亚硝酸钠中毒事故每年都有发生,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加强预防和改进临床治疗办法是造福于社会的大事,应当高度重视。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上述几种常见缺氧疾病的基本致病机理和应对办法,这对于我们今后从事这方面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收集的12组数据中有两组不正确,导致P 大于0.05,没有统计学差异。环境温度升高使机体代谢率升高,提高了其耗氧量,加速了对乏氧瓶中氧气的消耗,故其死亡较常温时的乏氧性缺氧模型提前;而当温度降低时,机体代谢减慢,耗氧量降低,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强。临床上的低温麻醉即制造患者低体温,增强其对缺氧的耐受性,为手术争取时间。

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神经系统兴奋性直接影响机体耗氧量,可拉明为神经系统兴奋药,注射后提高了其兴奋性,增加了机体耗氧量,使缺氧耐受性降低。乌拉坦可抑制呼吸中枢,提高机体对缺氧耐受性。这一结论可用于临床对乏氧性缺氧的抢救。

综上所述,研究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温度神经系统兴奋性等因素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对乏氧性,CO 中毒性及亚硝酸盐中毒等类型缺氧的救治,挽救病人生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肖向红. 动物生理学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杨秀平. 动物生理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美]J.G.牛晓著,H.L. 多尔曼. 生理学基础实验

[4]王芳,韩丽莎,苗英. 实验性缺氧致死小鼠组织病理学观察. 内蒙古医学杂志

[5]张雪云.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 黑龙江医学

[6]尚继越,罗书练,沈开金.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进展. 人民军医杂志

[7]于丽萍, 王娜.92例亚硝酸钠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黑龙江医学


相关内容

  • 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因素的探讨
  • 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因素的探讨 [实验目的] (1)通过复制乏氧性.血液性缺氧,了解缺氧的分类. (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和血液颜色的变化. (3)了解条件因素在缺氧发病中的重要性和临床冬眠和低温治疗的实用意义. [实验动物.药品与器材] 1%咖啡因,0.25%氯丙嗪,生理盐水,钠石灰,碎冰块, ...

  • 缺氧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 缺氧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节律变化规律和皮肤黏膜[摘要]目的目的: 颜色的变化特点: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外界环境温度不同及年龄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了解临床应用冬眠及低温疗法的意义:掌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本实验从缺氧的不 ...

  • 中药玉竹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 ·12·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论 著 Treatise 中药玉竹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王业秋 陈巧云 祁永华 任燕冬 张 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百合科植物玉 ...

  • 小鼠缺氧预处理对不同因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 [摘要] 目的 研究缺氧预处理对不同因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于室温下复制小鼠的急性重复缺氧模型,给予筒箭毒碱.咖啡因药物,来观察记录小鼠的一般状态及存活时间.结果 急性缺氧预处理后,小鼠对筒箭毒碱.咖啡因的缺氧耐受性与对照组相比,P [关键词]缺氧:急性缺氧预处理:筒箭毒碱:咖啡因 Influe ...

  • 共轭亚油酸研究
  • 共轭亚油酸 --是天降之物还是商业谎言 摘要: 共轭亚油酸是组成人体脂肪的多种脂肪酸中的一种,是一种在线代社会十分常见的添加剂,现在在欧州和美国的健康食品界,几乎已经变成了预防现代文明病的灵丹妙药,从预防癌症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很多研究指出这是不可能的),到控制体重上,几乎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 ...

  • 成都医学院本科13级医学机能实验学A卷
  • 院系 专装业 班订级 姓名线 学号 第 1 页 共 18 页 成都医学院2014-2015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 本科2013级<医学机能实验学>试卷 (适用于临床医学.影像.全科.麻醉专业) 试卷代码: A 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选择题答案请填涂在机读 ...

  • 提高缺氧耐受力功能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及修订说明
  • 附件5: 提高缺氧耐受力功能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 保健食品评价试验项目.试验原则及结果判定 Items, Principles and Result Assessment 1 试验项目 1.1 体重 1.2 常压耐缺氧实验:存活时间 1.3常压缺氧模型实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丙二醛(MDA ), ...

  • 中药枸杞等的药理作用
  • 2009-10-16 18:57 中药枸杞的药理作用 枸杞味甘,性平.主要归肝.肾.肺经.其甘补平和,质润多液,入肾可益精充髓助阳:走肝能补血明目:归肺以润肺止咳.凡肝肾不足和肺肾阴虚所致诸症,均可应用.为滋阴助阳,益精补血之良药.其化学成分主要含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β-谷甾醇 ...

  • 13缺氧与耐缺氧
  • 缺氧与耐缺氧 [实验目的] 1. 通过复制各种缺氧的动物模型,掌握缺氧的分类.特点. 2. 观察缺氧时机体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变化. 3.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和外界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 一.缺氧的定义 缺氧是临床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是许多疾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大气中的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