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十二劲法

形意拳劲法

形意拳劲法是指形意拳在实际运用中的暗劲、明劲、化劲、横劲、竖劲、蹋劲、扑 劲、绝劲、裹劲、舒劲。这些劲道基本属于内家的劲道。

暗劲 暗劲必须是在练习的第一步明劲功夫以后进行的第二步练法。暗劲是指在内里 含藏劲力而不使手上有丝毫表现(指明劲),所以说“暗劲在肘”。暗劲乃是易筋之过 程,谓之练筋入槽和伸筋拔力。暗劲在练法上,无论是在三体势中,还是在劈拳出暗劲 的练习中,手上一定不能表现出劲力来,而是要接近于松软状态。然而手上看不到劲力 ,并不等于上肢松软,相反在尺骨中所暗藏的劲力应该要远远超过手上的明劲。明劲是 筑基壮体之道,暗劲是长筋腾膜之法,明劲主于攻打,暗劲主于克制,明劲主于刚,暗 劲主于柔。

明劲 明劲是显形于外的劲,既是形意拳“由内着眼,从外着手”的一种功夫,也 是筑基壮体、易骨示增力和整发合劲的锻炼过程。

明劲在三体势中的练法是主于合而刚,在五行拳中的练法是主于整而发。在明 戏的练习中,又有僵中之刚和柔中之刚两种区别,僵刚与柔刚主要的区别部位在于上肢 和手。僵刚是初学形意拳者多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学者还未换过劲来,一时 还不能抛开自己本身原有的僵力,所以无论是在站桩时还是在走架练势中,五指都极力 撑开,掌心劳宫穴的吸力过大过实,拇指根部的关节向外撑第的劲力极大,因而所体现 出来的劲力,也就劲大力足、僵滞不活。因此要求学者在练习之中,要逐步将这种僵力 ,换为圆活灵巧之劲,其具体方法主要有:

第一、松肩。肩关节是上肢中的根节,根节肩峰骨放松落下之后,才能使肩井 穴得以开放,肩关节也才能得以开扩,使气血流畅、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达到 不僵不滞,转动灵活的目的。

第二、肘尖要下垂。并使前臂中的尺桡二骨(主要是尺骨)蕴藏一定的内劲, 以使用权手上的劲力,逐步向肘部转移。

第三、塌腕。要反劲气、意识主要地注在神门穴上,使劲力内含并集中于掌根 的小田之后和高骨部位,以使手的劲力分清阴阳,划清虚实。

第四、劳宫穴宜内含,其吸力不可过实过大。要使五指弯曲成弓形。自然地相 分伸出,此种练法既谓之换劲,也谓之“有心求柔,无意成刚”之功夫。它与“全力注 掌心”,并不矛盾,二者只是在运用上和练法上的要求不同而已。即练时宜柔,用时要 刚。练时要慢慢,用时要快要猛,练时手上之劲力要有阴阳虚实之分,用时则要阴阳相 合。

第五、拇指根部关节不可用力向外撑。

第六、拇指不可横而平,而宜屈而伸,使用权虎口部位如月牙之半圆形。 总之,只要在练习中勤体会、细研究,就会有所进步。

化劲 1、明劲的运用特点是“硬打硬碰”;暗劲的运用特点是“圆活灵巧,外柔内 刚”;化劲的运用特点是“不及不离、不丢不顶,神灵体活,变化莫测”。2、化劲的功 夫,是精、气、神三者与形体高度统一的运用,它在运动中表现为“转动无常无定势, 变化无形于劲气”,全体在运动中无声无息,灵敏圆活,连绵不断,行如狸猫,身似蛟

龙,手似蛇行,蜿蜓曲折,昀无所滞,气似游云,动如翻浪,全在神气,而不在劲力。

3、明劲之运用在于顺,暗劲之运用主于横,化劲之运用则主于从。明劲主刚,暗劲主柔 ,化劲主随。故化劲有“以巧破千斤”之喻。对于以上三劲,练时必分,用时必合,练 好化劲不愁沾,练好暗劲不愁克,练好明劲不愁发。即谓之“沾实用力须展放”。三劲 不分则无意这所托,三劲不合则无整劲所发,练时总要将三劲互为变化,方能得以变以 合应心,刚柔应手。

横劲 横劲是一种全体拧转的裹合这劲,是每一出拳伸掌、转换进步都不可脱离的 劲。横劲的运用,是在每一动作中的,起手时有横向联合,入手时与有横;身起时有横 ,身落时还有横;足进时有横,足退时也有横,总之,凡动则由横所手,由横所起,故 横为诸拳之母。

竖劲 竖劲,又称顺劲。顺劲的开成,从上肢来说,是从肩井穴、曲池穴致电神 出鬼没门穴三者相合为一,并向外发,即谓之竖劲;从身躯来说(包括头部),上至百 会,下至尾闾,纵向相拔,也谓之竖劲;从下肢来说,自胯至足底涌泉穴的相合之劲, 也哀思之竖劲。枫劲主合,竖劲主开,横向联合劲主顾,竖劲主打。重横而不重竖,多 偏于保守,缺乏进攻的能力;重竖而不重横,多偏于盲目。所以必须是阴阳相合,刚柔 相济,攻防兼备,横竖并用。方为完美,正象拳经中云:“先打顾法后打人,遍身是法 。”

蹋 劲 踏劲指的是足在进步落地时,要以足前掌和涌泉为主向下直踏。踏劲在形 意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劲节。在练习时,下踏要好象鸡走路一样,要有蹭劲、搓劲和向 下的钻劲。若无踏劲则无“如踏毒物”之狠,若无钻劲则无“入地三分”之稳,因此踏 劲在运用时,发布是运时轻屡,落时沉稳。踏时狠毒。

扑劲 扑劲犹如狸猫扑鼠、猛虎扑羊,要体现出快速、疾毒冲扑的劲力来。扑劲在 练习时,须是意领、气催、头攻、身进、前足踏、后足蹬、手要锐利、臂要力撑、腰要 挺拔,才能民出全体的前扑整劲。扑劲分单扑和双手扑的运用,单手扑为劈拳(或称扑 面掌),双手扑为虎形。单手的扑劲和双手的扑劲者是起于涌泉,发于尾闾,主宰于腰 ,上提于脊,透发于胸,由膊而膀,由膀而肘,由肘而手发出的。

绝劲 绝劲,称为寸劲、抖劲、急刚劲、冷脆劲。在太极中称为颤劲。绝劲是内 家拳中取胜于人的重要劲节和技法,它所运行的距离最短,爆发的冲击力最大,所以也 是最容易造成敌人伤残的劲节。绝劲的特点是:果断凶猛、刚脆爆突。故在《拳道集录 》中云:“以柔用刚方为真急,以柔用急方为真刚”。“柔若绳之系,汉如冰之清”,

犹如山崩地裂一般,爆发只在一瞬间。绝劲的主要来源在于龟尾之急剧转抖和丹田之气 的集聚吐发。当然也不能脱离三节合一、四梢齐起、五行俱闭、六合为一的重要要领。 总而言之,踏、扑、裹、舒、绝五劲,在形意拳中又称为五绝。下肢踏劲要钻,上肢裹 劲要合,全体扑劲要猛,经筋舒劲要拔,劲气之绝要毒。踏要绝,扑要绝,裹要绝,舒 要绝,绝要绝,一绝才能无所不绝。拳经云:踏者如踏毒物也,扑者如猫虎之扑物也, 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也,舒者舒展其力也,绝者抖绝也,一绝无所不绝也。此乃形意拳踏 、扑裹、舒、绝五字诀,谓之五毒,也谓之五恶。

裹劲 裹者合也,犹如包裹之不露。裹劲主要运用的是横劲,它来源于全体中的 拧转相合之劲气。裹劲在形意拳中,主要运用于顾法,因此裹要含、要合、要吞、要横

。同时,裹劲也运用于打,其打法主要偏重于摆劲等。因此在运用上是顾中有打,打中 有顾,先顾后打,遍身是法,练时宜分,用时宜合。裹劲的来源是:根基在步,主宰在 腰。转换在膊,抖绝在臀,体现在臂尽在全身。所以不能单使用上肢中的劲力,而须要 全体内外合一,爆发出身劲。然后将爆发劲力集中在尺骨和肘部,方能使裹合劲力增大 增猛。

舒劲 舒,即舒展、伸长。舒劲主要来源一个撑字,撑有伸筋拔力之功。要使用 权上肢中的经筋(韧带)舒展伸长,才能增大和拔出劲力来。舒劲的特点是:弹、韧性 大,伸缩力强。能够增大寸距离间的抖绝劲。舒劲的运用是在裹劲沾粘的前提下,由撑 而起,发于扑劲颤中,抖劲之前,故有伸长击远之能。

形意拳的十二劲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840 更新时间:2008-7-14

武术的劲,是指通过人的肢体运动,即闪展腾拿、吞吐化泄、引进落空、侧身调膀等运动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最大特点是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气息的吐纳和肌肉筋骨舒展伸缩的有序变化而产生的。

所谓“意识支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内部呼吸和肌肉伸缩的控制而言。演练形意拳特别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要求意到、气到、劲到,也就是意、气、劲、形的高度统一。拳谱中讲:“心之所发为之意,意之所向为之拳”,充分说明了形意拳的最大特点。意、气、劲、形的统一,既能使全身之内力凝聚为一个整劲,又能使这一整劲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身体的某一部位瞬间爆发出去,达到破坚击锐的超常力量。本文主要是就形意拳法中,对这种在意识指导下,瞬间爆发出来的劲力加以较系统的阐述,以期对形意拳爱好者起到一个参考和辅导作用。

形意拳的劲,归纳起来有十二种劲力,这十二种劲力在技击攻防的应用中各有侧重,现将这十二种劲力分别阐述如下。

一、内劲

所谓内劲,是指通过形意桩功(三体式)套路的演练而获得一种能随意识转换方向、变化大小与强弱的一种力,因为这种力的运转特点是隐蔽于内而不显于外,故名“内劲”,例如同行们常讲的“气沉丹田”、“气冲百合”、“迈步如生根”等等,都是指“内气”而言。“内劲”的锻炼,贵在以意识来引导动作,以呼吸来配合力的蓄发,从而提高驾驭全身肌肉张弛的机能和以气催力的能力。练习“内劲”的关键是由松静入手,以静练气,以松练体,逐步将显露于外表的刚劲隐藏于内,从而达到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的境界。

二、整劲

拳谱所云:“姿势安合劲要整”,所谓“整劲”,是指整个人体所具备的劲力在瞬间汇聚为

一。“整劲”大于人体某一个部位肌肉的收缩力,“整劲”用于进攻对手时,它可汇集于攻击

着力部位,能极大地加强攻击力;在防守时,整劲汇集于防守部位,能加大该防守部位的抗击力。“整劲”贵在一个“整字”。整劲的培养和锻炼,要求身体各个部位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唯一意念的指导和支配下,遵循同一个技法的要求,一动无有不动地进行专一的配合,先全身放松,聚气于丹田,再从丹田送达于四梢,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依次催送,节节灵通。这里的关键是意念专一,意守丹田,循序渐进,久而久之,便可将全身各部的散劲聚合成整,攻击时可瞬间达于梢端。以左步炮拳为例,在蓄劲与发劲攻击的过程中,先是细微呼气,与此同时,在意识的指导下,由上而下放松肌肉,全身的关节随着肌肉的放松而呈现出收缩蓄状,全身力量均汇集于腿的下部,通过足作用于地面,这时地面就会产生一种方向相反、力量等同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随着双腿的蹬地和伸展,经膝送达于胯和腰,再经腰送到两膀,再由两膀送到肘,肘再送达梢(拳或掌),与此同时,在双脚蹬地时要配合短促的呼气,使拳的攻击动作与呼气的过程同时完成。这样左步炮拳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不仅仅是单纯右臂右拳的力量,而是右臂右拳的力量再加上整个身体所获得的地面反作用力,即蹬地、展膝、转胯、拧腰等一连贯动作所增添的力量,再加上短促呼气所促成的快速力量,这样,左步炮拳对对方攻击所发出的力量就是“整劲”。许多形意高手往往在较技中,一个劈拳就能将对手打出几米开外,其奥妙就在于此。

三、丹田劲

所谓“丹田劲”,是指借助丹田气而配合蓄发的劲力。此劲以丹田为根,劲由丹田发,劲归丹田蓄,发劲时,由意念支配丹田之气运行至四梢。此气上行时,可形成肩催肘,肘催手;此气下行时,可形成胯催膝,膝催足,使整个身体成重心下沉、劲往外发的状态。蓄劲时,意气由四梢归丹田,其气下行时,形成肩带动肘,肘带动手;其气上行时,则是胯带膝,膝带足,使全身之气都归聚于丹田,成为蓄劲待发的状态。记得形意散手名家孙德宜先生,每晚都要盘膝静坐“五心朝天”一个小时,每天早上站三体式桩功,不少于半个小时,他丹田运气时,小腹部位坚硬如铁,一旦气运四梢时,全身关节都可听到轻微的响声,这就是丹田聚气、丹田发气的具体事例。

四、蓄劲

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蓄劲”指积聚劲力,蓄而不发,一旦战机出现,就会以所向无敌、势如破竹的气势一触即发,制服对手。

蓄劲,类似于丹田劲,但又与丹田劲有着许多的不同。蓄劲的锻炼方法是将驰散的意识收敛集中,将散向四梢的意气收归于丹田,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与吸气配合,尽量放松全身各部的肌肉,整个身体的外形适度的屈曲(例如含胸、鸡腿、沉肩、塌腰),使被收敛的意气好似被压紧的弹簧,有一松即弹之势;放松的肌肉被屈曲的关节预先拉长,身体四肢如弓胎,筋肌如拉满的弓弦,有一触即发之势,这就是形意拳谱中所讲的“全身备五弓,以腰为大弓”和“鸡腿、龙身、熊膀、猴相”意义之所在。

五、发劲

所谓“发劲”,是指将人体内部积蓄的劲力,在攻击对手时,找准战机瞬间爆发出去,达到攻击目的的具体过程。

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发劲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有意识的蓄劲为前奏,蓄而后发,这种发劲,要求意气先回敛,汇聚成一点,再通过身体的某一部位迅速向攻击目标发出。与此同时,必须与呼气相配合,收缩主攻部位的主动肌肉与协同肌肉,整个肢体的外形要适度展开。另外一种发劲,是以任何一种形态为预备式,“一触即发”。这一类的发劲,大多数运用于较技散手搏斗的过程中,它是通过加快呼吸和收缩肌肉,在瞬间完成发劲。“拳无拳,意

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是说形意功夫到了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的境界,这第二种发劲的方式就会随时爆发出来。记得1965年,在太谷县体委孙德宜先生与一位擒拿高手较技时,任凭对方使用什么高招,但是总被孙德宜先生一一破解,只五、六分钟的时间,孙德宜先生把他放倒六次,他起来拉着孙德宜先生的手,心悦诚服地说:“孙师傅,技艺超群,胜我十倍”,从此以后,两位师傅成为至交,经常来往。

六、横劲

横劲是指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发出的横向力量。横劲的施发,必须以腰的拧转来带动上肢发力,同时与呼气相配合。在实际散手较技中,多以这种横劲来破坏对手的直劲和竖劲,也有以横劲来斫击对手颈项部位的。形意五行拳的横拳,有里横和外横之分,无论里横外横,都是主练横劲。而人们往往练直劲多、横劲少,这无疑是练功者的一大误区。因为在散手较技中,对手的攻击和防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要求每一位练功者的技法必须全面系统,才能适应散手技击运动的需要。1952年,北京京剧团的著名武生周云楼先生,慕名前来太谷城内小南街拜访形意拳大师布学宽先生。当时布老已年近八旬,不宜再与人交手,时值孙德宜、张永义、车彩藻等弟子们在场,布老让孙德宜与周云楼先生切磋技艺,二人来到平坦宽阔的院庭,互相施礼之后,只见周云楼先生一个顺步右崩拳朝孙德宜先生的心口打来,速度之快,力量之猛,其势咄咄逼人。孙德宜先生只用了一个右侧身调膀,使对手的来拳落空,紧接着左手托其右肘,一个左步里横拳(俗称反手割脖)一下打在周云楼的颈项左侧,迫使其横倒在地,许久站立不起。就在当天上午,周云楼正式拜布老为师,这一事例就是以横破直的典型事例。

形意拳劲法

形意拳劲法是指形意拳在实际运用中的暗劲、明劲、化劲、横劲、竖劲、蹋劲、扑 劲、绝劲、裹劲、舒劲。这些劲道基本属于内家的劲道。

暗劲 暗劲必须是在练习的第一步明劲功夫以后进行的第二步练法。暗劲是指在内里 含藏劲力而不使手上有丝毫表现(指明劲),所以说“暗劲在肘”。暗劲乃是易筋之过 程,谓之练筋入槽和伸筋拔力。暗劲在练法上,无论是在三体势中,还是在劈拳出暗劲 的练习中,手上一定不能表现出劲力来,而是要接近于松软状态。然而手上看不到劲力 ,并不等于上肢松软,相反在尺骨中所暗藏的劲力应该要远远超过手上的明劲。明劲是 筑基壮体之道,暗劲是长筋腾膜之法,明劲主于攻打,暗劲主于克制,明劲主于刚,暗 劲主于柔。

明劲 明劲是显形于外的劲,既是形意拳“由内着眼,从外着手”的一种功夫,也 是筑基壮体、易骨示增力和整发合劲的锻炼过程。

明劲在三体势中的练法是主于合而刚,在五行拳中的练法是主于整而发。在明 戏的练习中,又有僵中之刚和柔中之刚两种区别,僵刚与柔刚主要的区别部位在于上肢 和手。僵刚是初学形意拳者多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学者还未换过劲来,一时 还不能抛开自己本身原有的僵力,所以无论是在站桩时还是在走架练势中,五指都极力 撑开,掌心劳宫穴的吸力过大过实,拇指根部的关节向外撑第的劲力极大,因而所体现 出来的劲力,也就劲大力足、僵滞不活。因此要求学者在练习之中,要逐步将这种僵力 ,换为圆活灵巧之劲,其具体方法主要有:

第一、松肩。肩关节是上肢中的根节,根节肩峰骨放松落下之后,才能使肩井 穴得以开放,肩关节也才能得以开扩,使气血流畅、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达到 不僵不滞,转动灵活的目的。

第二、肘尖要下垂。并使前臂中的尺桡二骨(主要是尺骨)蕴藏一定的内劲, 以使用权手上的劲力,逐步向肘部转移。

第三、塌腕。要反劲气、意识主要地注在神门穴上,使劲力内含并集中于掌根 的小田之后和高骨部位,以使手的劲力分清阴阳,划清虚实。

第四、劳宫穴宜内含,其吸力不可过实过大。要使五指弯曲成弓形。自然地相 分伸出,此种练法既谓之换劲,也谓之“有心求柔,无意成刚”之功夫。它与“全力注 掌心”,并不矛盾,二者只是在运用上和练法上的要求不同而已。即练时宜柔,用时要 刚。练时要慢慢,用时要快要猛,练时手上之劲力要有阴阳虚实之分,用时则要阴阳相 合。

第五、拇指根部关节不可用力向外撑。

第六、拇指不可横而平,而宜屈而伸,使用权虎口部位如月牙之半圆形。 总之,只要在练习中勤体会、细研究,就会有所进步。

化劲 1、明劲的运用特点是“硬打硬碰”;暗劲的运用特点是“圆活灵巧,外柔内 刚”;化劲的运用特点是“不及不离、不丢不顶,神灵体活,变化莫测”。2、化劲的功 夫,是精、气、神三者与形体高度统一的运用,它在运动中表现为“转动无常无定势, 变化无形于劲气”,全体在运动中无声无息,灵敏圆活,连绵不断,行如狸猫,身似蛟

龙,手似蛇行,蜿蜓曲折,昀无所滞,气似游云,动如翻浪,全在神气,而不在劲力。

3、明劲之运用在于顺,暗劲之运用主于横,化劲之运用则主于从。明劲主刚,暗劲主柔 ,化劲主随。故化劲有“以巧破千斤”之喻。对于以上三劲,练时必分,用时必合,练 好化劲不愁沾,练好暗劲不愁克,练好明劲不愁发。即谓之“沾实用力须展放”。三劲 不分则无意这所托,三劲不合则无整劲所发,练时总要将三劲互为变化,方能得以变以 合应心,刚柔应手。

横劲 横劲是一种全体拧转的裹合这劲,是每一出拳伸掌、转换进步都不可脱离的 劲。横劲的运用,是在每一动作中的,起手时有横向联合,入手时与有横;身起时有横 ,身落时还有横;足进时有横,足退时也有横,总之,凡动则由横所手,由横所起,故 横为诸拳之母。

竖劲 竖劲,又称顺劲。顺劲的开成,从上肢来说,是从肩井穴、曲池穴致电神 出鬼没门穴三者相合为一,并向外发,即谓之竖劲;从身躯来说(包括头部),上至百 会,下至尾闾,纵向相拔,也谓之竖劲;从下肢来说,自胯至足底涌泉穴的相合之劲, 也哀思之竖劲。枫劲主合,竖劲主开,横向联合劲主顾,竖劲主打。重横而不重竖,多 偏于保守,缺乏进攻的能力;重竖而不重横,多偏于盲目。所以必须是阴阳相合,刚柔 相济,攻防兼备,横竖并用。方为完美,正象拳经中云:“先打顾法后打人,遍身是法 。”

蹋 劲 踏劲指的是足在进步落地时,要以足前掌和涌泉为主向下直踏。踏劲在形 意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劲节。在练习时,下踏要好象鸡走路一样,要有蹭劲、搓劲和向 下的钻劲。若无踏劲则无“如踏毒物”之狠,若无钻劲则无“入地三分”之稳,因此踏 劲在运用时,发布是运时轻屡,落时沉稳。踏时狠毒。

扑劲 扑劲犹如狸猫扑鼠、猛虎扑羊,要体现出快速、疾毒冲扑的劲力来。扑劲在 练习时,须是意领、气催、头攻、身进、前足踏、后足蹬、手要锐利、臂要力撑、腰要 挺拔,才能民出全体的前扑整劲。扑劲分单扑和双手扑的运用,单手扑为劈拳(或称扑 面掌),双手扑为虎形。单手的扑劲和双手的扑劲者是起于涌泉,发于尾闾,主宰于腰 ,上提于脊,透发于胸,由膊而膀,由膀而肘,由肘而手发出的。

绝劲 绝劲,称为寸劲、抖劲、急刚劲、冷脆劲。在太极中称为颤劲。绝劲是内 家拳中取胜于人的重要劲节和技法,它所运行的距离最短,爆发的冲击力最大,所以也 是最容易造成敌人伤残的劲节。绝劲的特点是:果断凶猛、刚脆爆突。故在《拳道集录 》中云:“以柔用刚方为真急,以柔用急方为真刚”。“柔若绳之系,汉如冰之清”,

犹如山崩地裂一般,爆发只在一瞬间。绝劲的主要来源在于龟尾之急剧转抖和丹田之气 的集聚吐发。当然也不能脱离三节合一、四梢齐起、五行俱闭、六合为一的重要要领。 总而言之,踏、扑、裹、舒、绝五劲,在形意拳中又称为五绝。下肢踏劲要钻,上肢裹 劲要合,全体扑劲要猛,经筋舒劲要拔,劲气之绝要毒。踏要绝,扑要绝,裹要绝,舒 要绝,绝要绝,一绝才能无所不绝。拳经云:踏者如踏毒物也,扑者如猫虎之扑物也, 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也,舒者舒展其力也,绝者抖绝也,一绝无所不绝也。此乃形意拳踏 、扑裹、舒、绝五字诀,谓之五毒,也谓之五恶。

裹劲 裹者合也,犹如包裹之不露。裹劲主要运用的是横劲,它来源于全体中的 拧转相合之劲气。裹劲在形意拳中,主要运用于顾法,因此裹要含、要合、要吞、要横

。同时,裹劲也运用于打,其打法主要偏重于摆劲等。因此在运用上是顾中有打,打中 有顾,先顾后打,遍身是法,练时宜分,用时宜合。裹劲的来源是:根基在步,主宰在 腰。转换在膊,抖绝在臀,体现在臂尽在全身。所以不能单使用上肢中的劲力,而须要 全体内外合一,爆发出身劲。然后将爆发劲力集中在尺骨和肘部,方能使裹合劲力增大 增猛。

舒劲 舒,即舒展、伸长。舒劲主要来源一个撑字,撑有伸筋拔力之功。要使用 权上肢中的经筋(韧带)舒展伸长,才能增大和拔出劲力来。舒劲的特点是:弹、韧性 大,伸缩力强。能够增大寸距离间的抖绝劲。舒劲的运用是在裹劲沾粘的前提下,由撑 而起,发于扑劲颤中,抖劲之前,故有伸长击远之能。

形意拳的十二劲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840 更新时间:2008-7-14

武术的劲,是指通过人的肢体运动,即闪展腾拿、吞吐化泄、引进落空、侧身调膀等运动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最大特点是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气息的吐纳和肌肉筋骨舒展伸缩的有序变化而产生的。

所谓“意识支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内部呼吸和肌肉伸缩的控制而言。演练形意拳特别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要求意到、气到、劲到,也就是意、气、劲、形的高度统一。拳谱中讲:“心之所发为之意,意之所向为之拳”,充分说明了形意拳的最大特点。意、气、劲、形的统一,既能使全身之内力凝聚为一个整劲,又能使这一整劲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身体的某一部位瞬间爆发出去,达到破坚击锐的超常力量。本文主要是就形意拳法中,对这种在意识指导下,瞬间爆发出来的劲力加以较系统的阐述,以期对形意拳爱好者起到一个参考和辅导作用。

形意拳的劲,归纳起来有十二种劲力,这十二种劲力在技击攻防的应用中各有侧重,现将这十二种劲力分别阐述如下。

一、内劲

所谓内劲,是指通过形意桩功(三体式)套路的演练而获得一种能随意识转换方向、变化大小与强弱的一种力,因为这种力的运转特点是隐蔽于内而不显于外,故名“内劲”,例如同行们常讲的“气沉丹田”、“气冲百合”、“迈步如生根”等等,都是指“内气”而言。“内劲”的锻炼,贵在以意识来引导动作,以呼吸来配合力的蓄发,从而提高驾驭全身肌肉张弛的机能和以气催力的能力。练习“内劲”的关键是由松静入手,以静练气,以松练体,逐步将显露于外表的刚劲隐藏于内,从而达到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的境界。

二、整劲

拳谱所云:“姿势安合劲要整”,所谓“整劲”,是指整个人体所具备的劲力在瞬间汇聚为

一。“整劲”大于人体某一个部位肌肉的收缩力,“整劲”用于进攻对手时,它可汇集于攻击

着力部位,能极大地加强攻击力;在防守时,整劲汇集于防守部位,能加大该防守部位的抗击力。“整劲”贵在一个“整字”。整劲的培养和锻炼,要求身体各个部位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唯一意念的指导和支配下,遵循同一个技法的要求,一动无有不动地进行专一的配合,先全身放松,聚气于丹田,再从丹田送达于四梢,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依次催送,节节灵通。这里的关键是意念专一,意守丹田,循序渐进,久而久之,便可将全身各部的散劲聚合成整,攻击时可瞬间达于梢端。以左步炮拳为例,在蓄劲与发劲攻击的过程中,先是细微呼气,与此同时,在意识的指导下,由上而下放松肌肉,全身的关节随着肌肉的放松而呈现出收缩蓄状,全身力量均汇集于腿的下部,通过足作用于地面,这时地面就会产生一种方向相反、力量等同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随着双腿的蹬地和伸展,经膝送达于胯和腰,再经腰送到两膀,再由两膀送到肘,肘再送达梢(拳或掌),与此同时,在双脚蹬地时要配合短促的呼气,使拳的攻击动作与呼气的过程同时完成。这样左步炮拳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不仅仅是单纯右臂右拳的力量,而是右臂右拳的力量再加上整个身体所获得的地面反作用力,即蹬地、展膝、转胯、拧腰等一连贯动作所增添的力量,再加上短促呼气所促成的快速力量,这样,左步炮拳对对方攻击所发出的力量就是“整劲”。许多形意高手往往在较技中,一个劈拳就能将对手打出几米开外,其奥妙就在于此。

三、丹田劲

所谓“丹田劲”,是指借助丹田气而配合蓄发的劲力。此劲以丹田为根,劲由丹田发,劲归丹田蓄,发劲时,由意念支配丹田之气运行至四梢。此气上行时,可形成肩催肘,肘催手;此气下行时,可形成胯催膝,膝催足,使整个身体成重心下沉、劲往外发的状态。蓄劲时,意气由四梢归丹田,其气下行时,形成肩带动肘,肘带动手;其气上行时,则是胯带膝,膝带足,使全身之气都归聚于丹田,成为蓄劲待发的状态。记得形意散手名家孙德宜先生,每晚都要盘膝静坐“五心朝天”一个小时,每天早上站三体式桩功,不少于半个小时,他丹田运气时,小腹部位坚硬如铁,一旦气运四梢时,全身关节都可听到轻微的响声,这就是丹田聚气、丹田发气的具体事例。

四、蓄劲

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蓄劲”指积聚劲力,蓄而不发,一旦战机出现,就会以所向无敌、势如破竹的气势一触即发,制服对手。

蓄劲,类似于丹田劲,但又与丹田劲有着许多的不同。蓄劲的锻炼方法是将驰散的意识收敛集中,将散向四梢的意气收归于丹田,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与吸气配合,尽量放松全身各部的肌肉,整个身体的外形适度的屈曲(例如含胸、鸡腿、沉肩、塌腰),使被收敛的意气好似被压紧的弹簧,有一松即弹之势;放松的肌肉被屈曲的关节预先拉长,身体四肢如弓胎,筋肌如拉满的弓弦,有一触即发之势,这就是形意拳谱中所讲的“全身备五弓,以腰为大弓”和“鸡腿、龙身、熊膀、猴相”意义之所在。

五、发劲

所谓“发劲”,是指将人体内部积蓄的劲力,在攻击对手时,找准战机瞬间爆发出去,达到攻击目的的具体过程。

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发劲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有意识的蓄劲为前奏,蓄而后发,这种发劲,要求意气先回敛,汇聚成一点,再通过身体的某一部位迅速向攻击目标发出。与此同时,必须与呼气相配合,收缩主攻部位的主动肌肉与协同肌肉,整个肢体的外形要适度展开。另外一种发劲,是以任何一种形态为预备式,“一触即发”。这一类的发劲,大多数运用于较技散手搏斗的过程中,它是通过加快呼吸和收缩肌肉,在瞬间完成发劲。“拳无拳,意

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是说形意功夫到了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的境界,这第二种发劲的方式就会随时爆发出来。记得1965年,在太谷县体委孙德宜先生与一位擒拿高手较技时,任凭对方使用什么高招,但是总被孙德宜先生一一破解,只五、六分钟的时间,孙德宜先生把他放倒六次,他起来拉着孙德宜先生的手,心悦诚服地说:“孙师傅,技艺超群,胜我十倍”,从此以后,两位师傅成为至交,经常来往。

六、横劲

横劲是指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发出的横向力量。横劲的施发,必须以腰的拧转来带动上肢发力,同时与呼气相配合。在实际散手较技中,多以这种横劲来破坏对手的直劲和竖劲,也有以横劲来斫击对手颈项部位的。形意五行拳的横拳,有里横和外横之分,无论里横外横,都是主练横劲。而人们往往练直劲多、横劲少,这无疑是练功者的一大误区。因为在散手较技中,对手的攻击和防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要求每一位练功者的技法必须全面系统,才能适应散手技击运动的需要。1952年,北京京剧团的著名武生周云楼先生,慕名前来太谷城内小南街拜访形意拳大师布学宽先生。当时布老已年近八旬,不宜再与人交手,时值孙德宜、张永义、车彩藻等弟子们在场,布老让孙德宜与周云楼先生切磋技艺,二人来到平坦宽阔的院庭,互相施礼之后,只见周云楼先生一个顺步右崩拳朝孙德宜先生的心口打来,速度之快,力量之猛,其势咄咄逼人。孙德宜先生只用了一个右侧身调膀,使对手的来拳落空,紧接着左手托其右肘,一个左步里横拳(俗称反手割脖)一下打在周云楼的颈项左侧,迫使其横倒在地,许久站立不起。就在当天上午,周云楼正式拜布老为师,这一事例就是以横破直的典型事例。


相关内容

  • 形意拳十二形经典套路
  • 形意拳十二形经典套路 形意拳十二形经典套路 作者/来源:中华武术网 最后更新时间:2014-10-05 09:17 标签:形意拳 4收藏 内容介绍: 形意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拳术,它与太极拳.八卦掌合称三大内家拳.由于它有很高的自卫防身的功能和健身长寿的价值,一直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是我国传播最 ...

  • 解密三体式桩
  • 解 密 三 体 式 桩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三大内家拳"之一,由清朝期间河北深县李洛能先生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形意拳相比别的门派,其风格古朴,传承清晰,思想相对开明,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形意拳的前身为"心意拳",心意拳原本是以传统武术精华技术内劲为基础的一门 ...

  • 薛传形意拾遗
  • 薛传形意拾遗--民秋文集 薛颠事迹拾遗(与<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老先生的说法有些出入) 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薛颠从小形意功底就扎实,后随形意八卦名家周祥(好象是这个名字,张师记不太清了)学形意.离开李存义后,去山西找到了薛父的师兄李某,最后归入灵空禅师门下.我只是提供一些说法,只是传言,是 ...

  • 孙氏(孙禄堂)形意拳阐秘
  • "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本文即从这四句诗开始. 此诗最早见于孙公著作<拳意述真>形意拳部分第一篇.也即"郭云深论形意拳"之第十三则中.郭公晚年,将一生习拳体会著作文章,交付孙公禄堂以示衣钵传承.文中道尽 ...

  • 形意拳经录(上)
  • 形意论 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为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意者,心之所发也.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相感,不外一气之流行.故达摩祖师本之,而创是拳.其旨在养气,在益力.动作简而功无穷,故名之曰形意拳也. 形意拳一气 太极本混混沌沌,无形无 ...

  • 形意传灯录7-9章
  • 形意传灯录--商式形意拳传承轶闻与秘传功法第七章黛色尽烟痕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法句经佛教禅宗六祖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 据曹师(曹志清先生,下同)说,他的师父商长锁就是一位下下人,在武术方面却具有上上智. 商师爷解放前是太原街头一位卖烧饼. ...

  • 内家拳旧闻(4)
  • 内家拳旧闻--太极拳及内家拳名家旧事录(4 ) 内家拳旧闻二十四--陈式太极拳师旧事之一 A-ching 叙述:王荠斋与陈发科不和:台湾周剑南先生曾在解放前造访陈发科. 文中并未提两人为何交恶,但大抵是因王创拳而有争议.陈向周一直强调缠 丝劲的重要,并演示一遍拳路,周见其拳势惊人而叹服.之前周亦拜访 ...

  • 学练形意拳贵在变
  • 形意拳是实战拳.为了学以致用,练时必须意识逼真,富于变化. 一.重心变化 卸力的关键是自己重心的移动.重心的移动主要由两腿力量的转换引起.力的渐变像是水从一杯倒人另一杯,快了不行.重心的前后移动规律是:快后慢偏静正中.即快时重心在后腿,慢时重心接近中间稍偏后,静止时重心平均落在两腿中间.拉箱步就是很 ...

  • 形意拳入门
  • 形意拳入门-五行拳-横拳 经云:"横拳之形似弹属土","内通于脾,外窍于口,在体为肌肉",居五形拳之五.其行进路线亦是呈锯齿形曲线前进.这儿"弹",指的是武术传统取用的弹弓之弹.在握弓放弹时:前把有横劲,迳直向前打出,准确性很强.横拳就用弹 ...